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

在教育教學(此文來自)中我體會到,尊重學生,是我們老師必備的道德要求,尊重學生的人格,友好的對待他們,理解和信任他們,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多和他們交流,多鼓勵和表揚他們,要尊重他們,寬容他們的過失,當學生有不足時,多給予鼓勵和讚美,對學生精心呵護,尊重學生人格、善待、寬容、理解每一個學生,讓他們感受到在學校裡比在家裡還要幸福得多,老師就像媽媽一樣關心、愛護他們,感受到學校生活的開心和幸福,讓他們在學校裡開開心心的學,快快樂樂的學。

現行品德與社會教材力求讓學生與教材文字對話,讓學生在參與調查、訪問過程中發展認知和情感,要實現這一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應當把握好以下四點:

1、找準切入點。

2、抓好興趣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抓好興趣點激發起學生的學習慾望,讓學生在一個寬鬆、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就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了。

3、注重知識點。課程標準儘管對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能力培養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但知識的掌握和學習仍然是《品德與社會》課的重要學習目標。

4、挖掘出德育點。思想品德教育是《品德與社會》教材中的重要內容。《品德與社會》課的指導思想就是指導學生的思想,規範學生的行為。教師在組織以社會知識為主的課文學習時,應注重挖掘教材中的德育點,結合課程與活動,有針對性地進行品德教育

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2

我講授了《吃穿住話古今(二)》一課,學生們學會了很多的知識,他們認識到了建築的地域特點,瞭解了我國的服飾文化,孩子們的學習效率很高。

在教學中,我注重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採用了表演的方式,孩子們很喜歡,他們在表演中進一步理解了所學內容,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我很關注學困生,為他們設計了一些簡單的問題,同學們勇敢地舉起了自己的手,孩子們嘗試到了成功的'喜悅,他們笑得是那樣開心。我們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對他們要多表揚、少批評,讓他們多在學習中找到一些樂趣。

不足:

1。 有個別學生髮言不積極。

2。 學生們的知識不夠豐富。

改進措施:

1。我們要多關注學困生,應為他們設計一些問題,爭取讓孩子們都能嘗試到成功的喜悅。

2。教師應讓學生多看書,要多查閱資料,爭取使孩子們的視野更加開闊一些。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我們要不斷地去探索、去實踐,爭取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3

《亮出我自己》是教科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三個主題“心中有陽光”中的內容。這一單元體現了《品德與社會》課程實驗標準(實驗稿)》“瞭解自己的特點、發揚自己的優勢,有自信心”等內容。前兩個主題“我的自畫像”“別人眼中的我”側重於學生對自己的多方位瞭解,本主題“亮出我自己”重點在於讓學生開展自我完善、自我展示的實踐活動,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自我表現意識,啟發他們發掘自己的閃光點,鼓勵他們勇於嘗試,幫助他們增強自信。

教學需要給學生創造亮出自己的機會,於是我開始策劃班級“亮出我自己”的活動。每個孩子都有他獨特的一面,每個孩子課餘也有各種不同的興趣學習,個個身手不凡,在各個領域都有自己獨特的一面,正愁沒地方沒時間在集體裡展示一下自己。我作為品德老師,要給他們搭建展示自己的平臺,讓他們亮出獨特的“我”,亮出自信的“我”,亮出樂觀的“我”,亮出勇敢的“我”。

我在設計這堂課的.時候,我把這堂課定位在以孩子為整堂課的主體,完全由孩子們自己從策劃到展示參與整個活動。始終扣住一個主題——亮出我自己:亮出什麼?怎樣亮出自己?

提前準備、照顧部分自信心不足的孩子,儘可能讓每個孩子找到自己的長處。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亮什麼?”孩子們首先想到的唱歌、跳舞、彈琴這樣一些才藝表演,如果“亮出自己”僅僅停留在這些方面,有很多孩子很可能沒有拿得出手的,不符合全體亮出自己的要求。提前一節課挖掘,告訴他們:只要是你與眾不同的、健康的東西都可以亮出來。我請同學們說說自己拿手的,有一個孩子說會玩魔方,馬上表揚他,肯定他的特別之處,這樣一來,孩子們的思維也放開了。接下來孩子們說得可多啦:有的會魔術;有的會講笑話;還有的會玩雜技……此時,有一個坐在前排的孩子低聲的嘀咕著:“我沒有什麼亮的,我沒有優點。“課後瞭解到這個孩子確實在學習能力上、行為習慣的養成上有待挖掘他的潛能,引導他跟自己比有進步就是他的亮點。

提前準備,策劃一堂展示課。孩子們都有自己的亮點,課堂上要給足時間讓每個孩子都能展示,樹立自信。所以在準備課的時候請他們根據自己的特點報名,美術比較強的孩子負責設計亮出我自己的黑板設計,被聘請為板報設計師,平常在家學會攝影的孩子被聘請為攝影師,組織能力強的孩子負責統計展示內容的,作文寫得好的孩子負責撰寫活動精彩記錄,被聘請為小記者,還有人踴躍報名要當活動主持人,別看他們小,能力是相當的強。

一切準備就緒,期待一週的品德課終於到了,每個“工作人員”各負其責:佈置黑板的上一節一下課就開始佈置黑板,短短的幾分鐘時間,“亮出我自己”的主題黑板設計還真的被他們畫好了;攝影師帶來了照相機正在捕捉每一個精彩的畫面;小記者們拿出了自己的記錄本,開始快速的記錄素材;小主持拿好早就準備好的節目單有模有樣的開場了,要知詳情,跟我一起去看看孩子們的真實記錄——亮出我自己系列報道。

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4

《我們的“母親河”》是未來出版社《品德與生活》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壯麗的山河》中的第一課。學習這課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自古以來炎黃子孫就懂得澤水而居,知道長江和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懂得關愛自然,感激大自然對人類的哺育,熱愛祖國壯麗山河。

我上的是第一課時,主要是讓學生明白母親河的基本情況;明白“母親河”的含義,欣賞母親河壯麗,秀美的自然風光,形成熱愛母親河的情感;瞭解母親河的現狀,並由此喚起保護母親河的意識。

應該說學生對黃河,長江並不陌生,但對“母親河”的含義現狀卻不清楚。因此這節課通過多種手段讓學生了解母親河對人類的貢獻和人們對待母親河的錯誤行為及其惡果。這樣既能讓學生體會母親河的偉大,也能讓學生有憂患意識,激起他們保護母親河的熱情。

在本課教學設計時,我十分注重學生對母親河情感的生成過程。我設計了四個活動,分別是:走進“母親河”,認識“母親河”瞭解“母親河”和保護“母親河”從課前蒐集資料初步瞭解母親河到熱愛,讚美母親河,再從發現母親河的現實問題到呼籲保護母親河並內化成自己的行動。這樣通過層層深入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學生就獲得了真實的`情感體驗,從而達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品德與社會、品德與生活課程的核心理念是:課程源於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雖然《母親河》所呈現的內容隨長江、黃河的歷史,綿延千年;隨長江、黃河的足跡,綿延千里,但落腳點還是歸於學生的生活。從整體感受母親河的壯美和博大到具體體驗黃河與我們生活的關係,由面及點,使得保護母親河在迴歸生活的大課堂中,再不是一條抽象的規範,它在學生的生活中得到具體化,成為切實引導他們實踐行動的一個導航標。整個教學環節設計,立足於學生的情感體驗,自豪,欣賞,感激,熱愛,也有心酸和難受,老師以充滿溫情的語言創設了和諧的課堂氛圍,師生共奏了一曲綠色之歌。整個教學活動與學生生活交相輝映,使“知”的傳授與“情”的提升融合在一起,構建了真情的課堂。

困惑:在“保護母親河”“關注母親河”這一環節,沒有更好的處理方法。也想過讓學生設計方案,想過環保承諾簽名活動,想過調查彙報……但無一不陷入形式主義的怪圈,總覺得這一環節的設計有不盡人意之處。

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5

這堂課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還與學生的品格養成有重要的作用。通過課上與學生的交流,老師知道很多學生說謊都是有難處、有這樣和那樣不得已的原因,這也就是說謊的藉口,不能說是說謊的理由。在遇到麻煩時得想辦法積極解決而不是撒個慌簡單了事,撒謊暫時解決的'問題,總有一天事情的真相要暴露的,你還將為之付出更大的代價,所以我們絕不能撒謊! 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我在本課的教學中,與孩子們共同探討關於誠實的話題。既可以啟發家長自覺地加強言傳身教,給學生良好的榜樣作用,也可以促進家長對自己教育的方式進行反思、加以改進。在這一過程中,要引導學生主動地與父母溝通,給予正確的導向。

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6

為了很好的教育好學生,上好每一節課,我特制訂瞭如下教學反思,以便在以後的工作中能夠更好的發揮出全部的能量。

一、明確課程標準,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本學科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定為總目標,實現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尤其關注正確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行為規範的養成,使學生既學會做事,更學會做人,在做事中學做人,在做人的指導下學做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能全面把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

二、讓品德與社會教育迴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於生活之中,由於社會生活中處理人們相互關係的需要才產生道德。同時,社會常識和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也只有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兒時的生活經驗會給人的一生帶來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在上課時都特別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以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為根本。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範,掌握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如:在教學《社會生活中的民主》這一課時,我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思考在我們的生活中都有哪些規則,以及這些規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怎樣的方便。在學生列舉社會生活事實的基礎上,我們又適當幫助學生歸類,以使學生對生活中的規則有一個總體認識,並自覺遵守這些規則。

三、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新的教學目標觀告訴我們,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不在於告訴他遵守多少道德規範、規則,最根本的是要讓學生通過這些社會知識、規範和準則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觀念和態度,以及思考問題的取向,如換位觀(嚐嚐苦滋味)、雙贏觀(我們的國粹)、依存觀(我們的地球村)、分享觀(擁有好心情)等等。這些都是一個具有共生性特點的現代人必須具有的基本觀點、基本態度,是他能夠融入社會,立足社會,並能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獲得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在教學中有機地結合校本教材《生活中的快樂》和《生活在地球村的人們》,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走進社會,真正學會生活、感悟生活。

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7

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教學資源是豐富多彩的,自然、歷史、地理、人文、科學,涵蓋了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學中,我充分挖掘和利用社會生活中的隱性教育資源等,並且能把這些資源進行整合和提升,著眼於對學生學習興趣的誘導,著眼於教學內容的挖掘,著眼於對認知過程的內在邏輯的呈現,使學生對學習材料本身產生直接興趣,在教學過程中獲得認知和感悟。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讓學生學會認識社會,正確瞭解社會,同時還得養成良好習慣品質,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更是要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正確瞭解祖國,通過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交流、實踐等活動,不斷修煉自己,教會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下面是我總結出的幾條小經驗:

1、拓寬教學的天地。讓學生了解社會,僅僅在課堂上拿著書來讀是遠遠不夠的,要讓學生真的走近,親臨去體會。所以在教學中,我打破了教學場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學外,還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到教室以外的場所去進行教學活動。強化“知”、“行”統一,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創設情境,讓學生走進角色。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會創設很多教學情境,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有時,我會組織辯論會,讓學生們各抒己見,碰撞思想的火花。有時,我會組織故事會,讓學生講述自己收集的資料,……在平時的課堂上,我會結合有關教學內容,採用聽歌曲、情感朗誦、角色遊戲、小品表演、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的“情境表演”。使整個課堂成為學生交流、思想碰撞的場所,使課堂成了資訊交流所。

3、與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我們的作業設計要衝破封閉的圈子,向課外延伸,跟生活接軌,結合相關的教學內容,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變得生動、活潑、有趣。“祖國,我為你自豪”這個單元教育學生愛祖國;要求學生知道祖國的變化,關心祖國的發展變化;我佈置學生與爸爸媽媽一起,通過上網、看報、走出家門等方式,瞭解為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昇華愛國情懷。

還有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相信我們的學生!他們是學習的主人,而且要相信他們的能力。要佈置好預習作業和課後拓展的作業。我們面對的學生是活生生的,決不能將品德與社會課上成老師一言談的說教課,要讓學生“動”起來,接受“活”的教育,閃爍“活”的思維。在“動”中去體驗,在“動”中獲得真知,培養能力,養成勇於創新、勇於探索的品質,也讓課堂成為學生髮展個性的舞臺,在學習中掌握知識、體驗快樂。要讓學生在我們教師的引領下了解社會,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8

學生們對注意交通安全並不陌生,但缺乏的是對現代交通安全意識以及對珍愛生命的感悟,在本節課課前,我組織引導學生調查交通標誌和交通違章情況,使學生獲得的是親身體驗,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自覺遵守交通法規對於社會生活的重要意義,使學生警醒。進而懂得遵守交通法規要靠自覺,具備現代交通安全意識。

使學生懂得珍愛生命的重要,教學中我還注意培養學生的是社會認知、社會情感、社會態度和社會行為,突出社會性的特點。在備課階段一方面要深鑽教學目標,充分運用教材上的內容,挖掘和拓展了很多相關知識和內容,另一方面老師也在課前充分的瞭解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合理利用相關的社會資源,進而極大的拉進了教學與學生生活的距離。

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9

在本節課中,學生們學會了很多的知識,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在課堂中,我採用了小組交流的方式,學生們可以互相啟發、共同提高。孩子們的思維很活躍,能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他們的學習效率很高。

我採用了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他們發言很積極,課堂氣氛特別活躍。

不足:

1. 有個別學生髮言不積極。

2. 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有待於提高。

改進措施:

1. 我們應多提問學生,要多表揚鼓勵學生。

2. 教師要做好課堂評價,爭取讓學生們成為學習的主人。

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0

如果說語文課是以知識為線索,那麼思品課就是以感情為線索.《我愛我的家人》就是一篇感情極為濃厚的思品課。在設計本節課時,我通過感受愛,思考愛,體會愛,回報愛,昇華愛五個環節,來達到讓學生體會到父母長輩對自己的關愛,體會家庭生活的幸福;能用自己的方式孝親敬長,向長輩表達自己的愛、自己的心意,從而學會感謝他人、關愛他人的目的。

愛是人們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個字,但它又是無形的東西。每個孩子無時不刻都在家人的關愛中成長,他們把家人對自己的愛當成是一種理所當然的事情,所以很少會去體會家人的愛。其實媽媽一個小小的擁抱,奶奶一頓可口的晚餐,或者是爸爸一個嚴厲的目光,都代表著家人對孩子的關心。但這些如果不是用心地去體會,孩子無法感受到家人對自己的濃濃愛意。為了讓孩子更能感受到這些愛,我在教學中設計用天平來測量愛,把無形的大愛轉化為有形的砝碼,讓學生通過天平兩邊力量的對比,深刻感受到家人對我們的愛是永遠無法回報的,從而刺激他,從小體諒家人,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進而學會愛自己的家人。

在每一次試教中,大家都會給我提一個問題,環節設計得很精彩,但是對課文的深度挖掘不夠深。在最後一次上課時,我用的是四年級的學生,而且是一個非常活躍的班級,所以備課時我一直在想如何把這堂課深度挖掘出來。其中我認為做得比較好的“我對家人的愛也可以是一個小小的舉動”這一環節,在這個環節的教學上我是讓學生開啟課本直接看圖來理解的.,學生說這四幅圖,我對學生進行評價。其中一幅圖是有說一個孩子對家人謙讓,之前我一直都沒有說到這個階段,因為不知道如何說到這個深度,所以只是教學知識停留在孩子愛奶奶的程度。但在這節課上我突然想到,孩子把最好吃的菜夾給奶奶,不和古時候的孔融有些相似嗎?於是我的表揚語馬上換成:“謙讓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同時也是愛的表現。”這樣既有了深度,也可以讓我的表揚語更為豐富。

在最後一個環節昇華愛中,我在和學生交流要用什麼方式來回報家人的愛時,我臨時加入的自己的生活經歷,和學生的感受引起了一個共鳴,所以整個班級的孩子都被我感動了,那一刻我覺得自己驕傲極了。但是也正因為我沒有提前設計好,所以在組織語言這方面做得不夠好,如果再斟酌一下語言,相信可以把這個環節用得更好。

有人說:“教學就是一項有遺憾的藝術。”所以我在本堂課中也有一些遺憾。課前過高估計學生,所以當學生沒有回答出我的問題時,我沒有很好的組織語言來引導學生,希望下次課能做好一些。通過這節課,我更為深刻的理解預設和生成之間的關係,體會到教案不是死的,要隨著學生的不同而變化,解決的辦法只有多聽課,多研究,多總結,爭取下堂課上得更好。

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1

本課是人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生產與生活”的第三課。通過教學反思如下:

一、做到了在理念上努力接近“以生為本”。儘量讓課堂貼近學生生活,努力尋找學生易於接受的方法,運用談話法、討論法、探究法,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實際中熟悉瞭解各行各業。感受各行各業的勞動者給自己生活帶來的方便,懂得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尊重他們的人格,感謝他們的勞動成果。

二、教學過程每一環節比較流暢,先讓學生了解了各行各業,然後給各行各業分類,最後瞭解社會各行各業分工合作而又相互聯絡的關係。上課如流水般嘩嘩譁下來了但自己沒留下印象,總感覺好像有什麼東西沒落到實處,比較膚淺。從備課到上課感覺沒有找到任何一個閃光點。更沒有從學生角度出發給學生切身體會。最後一個“建立工廠”環節比較亂,準備好的小組躍躍欲試,都在準備自己的發言,沒有認真聽彙報交流。總體上講沒有起到好的教學效果。

三、每一教學環節進行的很倉促,沒有解決明確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平均用力導致課堂沒有閃光點,沒有突破重難點。

四、學生的課前預習不夠,對生活中各行各業的瞭解並不多,所以老師總在牽著孩子走。

雖然設計了幾個活動,比如:讓孩子聯絡自己一天到晚的生活說說各行各業和自己生活的關係;在瞭解各行各業之間關係的時候,瞭解方便麵的生產過程和怎樣收看電視節目。整個過程中牽著孩子走的痕跡特別重,沒有在孩子的調查、瞭解、探究之後進行教學,然後在課堂引導孩子梳理知識。品德與社會課就是一門以生活為出發點的'學科,儘量讓孩子從自己身邊找到各行各業,可以提前佈置作業,讓孩子聯絡生活實際自己去調查研究,把“球”拋給學生,比如讓學生採訪爸爸媽媽和周圍的人們,他們都在從事什麼行業的工作,他們怎樣努力幹好自己的工作的?哪些行業和自己的生活緊密聯絡,如果沒有他們我們的生活會怎樣等?

瞭解方便麵的生產過程以及怎樣收看電視節目的環節,直接出示圖片讓學生看,有點塞給學生的感覺,最好讓學生自己事先了解方便麵的生產過程,收看電視節目單,需要哪些工作人員付出怎樣的辛苦?孩子事先查資料,引導孩子自己交流發現知識。更有利於培養孩子好奇心、探究性趣,更能體現以生為本。

在給各行各業分類時,在瞭解社會上有哪些不同行業之後給孩子留下時間自己分類,不要強加給學生。

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2

《我送老師一朵花》本課的目標是:體會教師為學生的成長付出辛勤的勞動,理解和尊重教師,學會體諒和關心教師,在師生交往中有一種民主、平等的意識。

當我認真解讀教學目標後,想到師傅曾經對我說過,教材只是個例子,作為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刪除和增加。於是我也嘗試了一下,增加了以下教學環節。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體育老師姓什麼嗎?

生:你看我,我看你。

師:(我知道學生不知道,也就不問了)那你們平時遇見老師怎麼稱呼他的呢?

生:(一個學生連手都沒舉就說了)體育老師好。

師:如果你是那個老師,聽到學生這樣稱呼你,心理會想些什麼?

生:我會覺得那個學生沒禮貌。

生:這個小孩怎麼連我姓什麼都不知道。

生:……

師:同學們,其實,老師知道你們對老師是尊重的,只是有的老師沒告訴你們姓什麼,對嗎?以後如果不知道,可以請班長去問,老師相信你們很快會改過來的,對嗎?

生:他們都點點頭。

我覺得把這個環節放在這一課比較合適。這樣教學生比較妥當。我們說,尊重一個人,最起碼的一點要記住他的名字,連名字都記不住還談什麼尊重。那同樣,尊重老師,就該知道老師姓什麼,稱呼的.時候就該說:陸老師好、陳老師好……這樣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明白,當和別人交往時比較重要的是記住他人的名字,那會使人非常開心。試想,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如果誰連我的名字都記不住的話,那心理肯定是不開心的。這比一味的強調學生要怎麼樣效果好得多。因為從那一課以後,我遇到學生他們都很自然得叫我張老師,從他們臉上的表情我看出他們覺得很幸福

我想: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儘量能選用學生熟悉的材料,真正做到源於生活,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接受思想教育。

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3

在本節課教學中,我先引導學生自己看書,然後舉例說明,在此基礎上,請學生分組討論,談感受。不僅重視了“知識和技能”,而且注重“過程和方法”的引導,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領悟思考問題的能力和方法,並在師生互動中,使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真正得到提升。在本堂課中我重點引導學生了解了弱勢群體的生活困難,學習弱勢群體自強不息的精神。

對學生來說,弱勢人群一般難以成為他們的`關注物件,通過教學使他們做一個有愛心的人,對弱勢群體的關愛不再是出於同情,而是出於尊重,再為他們喝彩的同時,給予關愛。學生通過蒐集和了解弱勢人群頑強奮爭、自強不息的典型事例,瞭解他們每一點成績的來之不易,激發敬佩之情,學會尊重和關愛弱勢群體。為他們喝彩。

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4

在國小階段,低段1-2年級是《品德與生活》,它主要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性綜合課程。中高段3-6年級是《品德與社會》,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很顯然,它們來源於生活,知識目標的側重點不同、要求提高了。

一、提高重視度

《品德與社會》雖然列入了考試科目,但是遠遠不如語文、數學用的功夫多。《品德與生活》和《品德與社會》學科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工具。老師都不重視,上課沒精神,學生怎能喜歡?因此,對品社這門課程一定要提高認識,就要從思想上重視,加強這門學科的教學工作,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範”讓品德與社會觸及兒童的內心世界,影響他們的心靈。

二、用好教材

教材中蘊含的道理都是要通過生活實踐才能體現出來的,單純枯燥的說教,強行學生接受,效果是不好的。“用教材”不是“教教材。《品德與社會》課加強愛學校、愛家庭、愛勞動的教育。結合實際、迴歸生活、親近社會。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僅僅停留在說教上顯然是不行的,還需要我們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結合實際採取看一看、查一查、找一找、訪問與調查、參觀與考察、想與做等多種活動方式,在體驗中讓學生得到啟迪,在總結中受到感染,使學生正確樹立人生觀、價值觀。

三、開放的課堂教學

內容上的開放,從教材擴充套件到學生感興趣的題材;空間上的開放,課堂從教室擴充套件到家庭、社群等生活空間;時間上的開放,時間可以與學校活動或其他學科的配合中彈性地延展。資源的.開放,現在國小高年級品德與社會課,地理、歷史內容很多,可以利用多媒體資源共享,以這些內容為載體,使學生在學習中,領悟到對祖國的愛,對黨的愛、對人民的愛,對父母的愛。開放式的環境,課堂時間可採用自主探究法,問題討論法,合作表演法等,創設利用多邊交往方式,給學生自學、互學和師生共學提供了多向選擇形式,從而提供了讓學生自由思考、互相促進的交往氛圍,促進個性充分發展,培養人與人合作的精神以及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角色的轉換,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直接傳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學生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導者。是引導、激發和深化學生活動的人,從而使學生更多地是通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親切體驗得到發展。

教師要吃透教材,靈活運用教材,走進兒童的世界,聽聽他們在說什麼;看看他們在做什麼,想想他們有什麼困惑,才是我們老師應該做的事情。社會科技發展迅速,這也要求教師要與時俱進,掌握更多新見聞,擁有敏銳的社會觀察能力,才能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體驗,結合相關的社會資源,創設出更好的教學環節,成功地駕馭課堂教學,讓學生喜歡你,喜歡這門課!

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5

國小五、六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這兩本書,涵蓋的知識面太廣了,學校、家庭、班級、個人、國家、歷史、地理、自然、人文、生物科技、生態環保等相關知識都有涉及。通過大半學期的教學和參加聽課、評課等一系列活動,有很多感悟和體會,使自己的教育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收穫頗多,現作如下反思。

傳統的課程教學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臺,只有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的天地,而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這種一個人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的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應是一種相互交往,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的動態資訊。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正好符合新課標中的探究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

教育理念的轉變,也體現在課前的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後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中。課堂中的.活動應是在教師指導或參與下的學生的自主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指導其行為,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如在《幅員遼闊的祖國》這一課,我讓學生親自動手製作了我國三十四個省級行政區的卡片,並讓他們自己拼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圖,這項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讓他們記住了各省區的名字,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培養了他們的愛國思想,這正是《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

教材源於學生的生活實際,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中挖掘和提煉有教育意義的素材,在學生最熟悉、最普通的生活情境中呈現問題,強調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從班集體中的小事入手,緊抓集體中常見的不良現象,如在《我們的班集體》一課中,我們召開了"我的心裡話"釋出會,事先要求學生蒐集各自的心裡話,以便於活動的順利進行,目的在於提升學生在集體中與人交流、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所以,"我們選擇一種什麼樣的教育,就為孩子選擇了一種什麼樣的生活"。

《品德與社會》作為一門綜合性的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認識社會,瞭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瞭解祖國遭受屈辱和人民頑強抗爭的史實,進一步增進愛國主義情感。

但有的時候我還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學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學思路還不夠開闊,沒有多渠道收集資料、資訊,課堂上貼近學生的生活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自覺提高自身素質,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真正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打鐵先要自身硬",實施素質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師的自身素質,老師的素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自身的專業知識要紮實,更新,業務能力要提高;二是老師的言行、修養、道德覺悟要提高。這是素質教育的基礎,也是推行素質教育的先決條件,要提高老師素質,必須紮紮實實地做到:

1、堅持學習。不但要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還要豐富其他學科知識。

2、勇於反思。老師不但要有淵博深厚的學科知識,還要用於反思,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這就要求老師積極參與教學研究,結合實際,因材施教,勇於實踐,善於總結,不斷探索和掌握品社學科教學的規律和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質教育。

3、為人師表。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覺悟水平,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首先做到,如:不遲到,不早退等。

二、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逐步完善"讀、議、講、演、評"的有效教學方法,向課堂40分鐘要效率。

三、利用好社會大課堂,與社會生活相結合

理論聯絡實際,校園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是國小品社課推行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可以有組織地去校外調查、採訪、參觀、詢問,然後作彙報交流。

總而言之,通過課後反思把教學實踐中的"得"與"失"加以總結,變成自己的教學經驗,這是十分珍貴的財富。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爭取努力上好每一節《品德與社會》課,讓孩子們在娛樂中學到知識,在輕鬆中感到學習的快樂。使我們每位教師都能從"教書匠"變成"教育家"。

反思帶來的快樂我感受頗深,如今嚐到了甜頭。"親其師,信其道"。受學生歡迎和喜愛的老師,往往對學生產生一種親和力,對學生的教育事半功倍。願快樂永伴老師和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