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計劃

國小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7篇

日子在彈指一揮間就毫無聲息的流逝,我們的工作同時也在不斷更新迭代中,此時此刻需要為接下來的工作做一個詳細的計劃了。好的計劃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小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小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7篇

國小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

一、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目標: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 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2、行為與習慣目標:

(1) 初步瞭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 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懂得和平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願望。

3、知識與技能目標:

培養學生逐步建立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識,知道同情和幫助殘疾人是一個人的良好品德的體現,並養成主動關愛處境困難或者不幸人的行為;知道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員,關心集體、參加集體活動、維護集體榮譽承擔義務,瞭解家鄉環境問題,積極參加力所能及的環境保護活動,瞭解民風民俗及對人們的影響,抵制不良風氣和迷信活動,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培養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瞭解交通發展的狀況,感受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體會電視、網路等媒體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瞭解辦一張報紙的基本方法,學會合作辦小報,瞭解通訊的發展,知道現代通訊的種類和方式,學會常用的通訊方法

4、過程與方法目標:

以故事續編、小組討論等形式,讓學生明白要遵守公共秩序、社會公德。以"伸出援助的手"、"愛心小組"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愛心。進行實地調查,知道環境問題的原因及其危害,樹立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通過學生感興趣地實踐活動,培養熱愛家鄉,建設家鄉之情。以"我當小記者"、"我來當編輯"等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二、情況分析(工作重點)

學生情況分析:

四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教材情況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標,以體現與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絡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互動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三、教學措施(具體做法)

1、充分挖掘我校特色的教育資源,使校本課程教學走向家庭、社會,真正走進學生的實際生活,體現該課程的開放性、實踐性。

2、發揮藝術形式在本課程教學中的效能,建立良好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自主性。

3、精心準備,指導學生開展好課內外教育活動,寓教育於活動之中。

四、課外活動或興趣小組活動

1、通過播放錄影、課件等方式,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增強健康閒暇的'本領和閒暇道德觀。並以"我當小記者"、"我來當編輯"等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2、讓學生組織課外研究小組,瞭解環境問題的原因及其危害,樹立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還要比較不同通訊的特點,選擇適當的通訊方式與自己的親友進行一次實際通訊聯絡。培養他們運用現代通訊工具的能力。

五、教學進度

教 學 進 度

周次 日期 教學內容 備註

1 2、21~2、22 1、在公共汽車上 2月20日上課

2 2、25~3、1 1、在公共汽車上

3 3、4~3、8 2、想想他們的難處

4 3、11~3、15 2、想想他們的難處

5 3、18~3、22 3、伸出我的手

6 3、25~3、29 3、伸出我的手

7 4、1~4、5 4、我們贏了 清明節放假

8 4、8~4、12 4、我們贏了

9 4、15~4、19 5、綠色小衛士

10 4、22~4、26 5、綠色小衛士

11 4、29~5、3 6、我們的民風民俗 勞動節放假

12 5、6~5、10 6、我們的民風民俗

13 5、13~5、17 7、家鄉的變化

14 5、20 ~5、24 8、怎樣到達目的地

15 5、27~5、31 9、媒體連著我和你

16 6、3~6、7 10、辦一張自己的報紙

17 6、10~6、14 11、怎樣和他聯絡 端午節放假

18 6、17~6、21 期終複習、期終考

國小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2

一、學情分析

四年級是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並養成了一定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有四個單元組成。第一單元《做守規則的人》;第二單元《做樂觀向上的人;第二單元《做自尊自愛的人》;第四單元《做聰明的購物者》。本教程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目的,以體現育人為本的現代價值取向為理念安排的。

三、教學目標:

1、通過體驗、辨析和感悟,對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道德行為進行自我判斷,自我評價、自我反思和自我修正,從而促進他們良好品質的形成和社會性的`發展。

2、知道要守規則,怎樣做樂觀向上的人,自尊自愛的人以及如何購物等。

3、通過學習掌握本冊教材中的知識點,積累社會閱歷。

四、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目標,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

2、結合學生生活經驗,開展教育教學活動。

3、重視情感投入,靈活運用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4、拓展教學空間,開發和利用校本資源,滿足學生需求。

國小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3

一、學生情況分析

我所任教的 四年級三個班的孩子正處於向青少年過渡的兒童期的後期階段,大腦發育正好處在內部結構和功能迅速發展和完善的關鍵期,孩子的學習能力和情感能力快速發展,是培養學習能力和情感能力的重要時期。四年級孩子的學習動機從直接動機向間接動機開始轉化,即使沒有直接的獎勵,為了得到老師、同學、家長和其他人的肯定性評價,他們也會努力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二、課程目標任務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

1. 使學生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勤儉節約的.態度。

2.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二)能力

1.能夠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領。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

2.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的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地參與集體生活

3.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地參與集體生活。

4.學習蒐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資訊,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說明問題。

(三)知識

1.初步瞭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初步瞭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3.瞭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簡單瞭解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三、教材分析

四年級上冊教材共四個單元,第一單元“珍愛生命”,第二單元“安全地生活”,第三單元“花錢的學問”,第四單元“關心你,愛護他”。

教材向學生展示了家鄉民風、民俗到工業、農業、交通、通訊、生活常識等多個方面的社會生活事實,教材在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努力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這本教材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作為教材編寫的“明線”,道德教育作為教材編寫的“暗線”。如第一單元《珍愛生命》,引發學生思考:生命給世界帶來了什麼?為什麼說生命是生生不息,又是有限的?第四單元《關心你,愛護他》,以爺爺奶奶的故事作為引線,感受向需要幫助的人伸出一雙手,是關心。說話做事多向鄰里著想,是理解。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蘊含在社會事實之中,使品德教育的“無痕性”很好地得到了體現。

四、完成教學實施的辦法

1.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2.品德教育要回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4.充實教學內容。實現評價改革,促進學生髮展。

5.拓展教學空間。開發多樣化的課程資源,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

五、教改專題

怎樣讓孩子快樂健康的成長

國小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4

一、學生分析

四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

二、教材分析

教科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共五個單元:包括第一單元誠信是金;第二單元伸出我們的手;第三單元我的綠色日記;第四單元交通連著千萬家;第五單元祖國真大,共17課。

三、教學目標

1、幫助學生掌握體驗、感悟、建構的學習策略,關注思維過程及其體驗,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並在主動參與中得到充分的發展。

、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方向,以“學會做人”為核心,發展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使自身的發展有助於社會的進步。

3、通過教材,從學生社會生活的原型出發,多視角(地理的、歷史的、社會的、文化的'角度)地去分析、探究社會事物和社會現象,展示完整的社會生活, 瞭解社會、適應社會、參與社會,在此過程中實現學科知識的整合,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以及參與社會的能力。

四、教學進度

單 元周 次課 題課時

第一單元 有困難 我不怕第一週1.這點困難算什麼

第二週.成功一定有方法

第三週3.每天都有好心情

第二單元 我們的快樂大本營第四周4.成長的故事

第五週5.“我”和“我們”

第六週6.我們要做最棒的

第三單元 做聰明的消費者 第七週7.各種各樣的商店

第八週8.購物有學問

第九周9.我是理財小能手

第四單元 公共生活講道德第十週10.無聲的朋友

第十一週11.大家生活在一起

第十二週1.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第十三週13.我們是鄰居

第十四周14.文明從我做起

第五單元 大自然發怒的時候第十五週15.天有不測風雲

第十六週16. 在這危急時刻

第十七週17. 災害無情人有情

五、教學措施

教學內容及方法措施

1、認真鑽研教材,認真備課上課,充分發揮現代化教育技術在品德教學中的作用。

、加強課堂教學研究,優化課堂教學過程,調動學生的主體作用,形成小組合作學習的良好氛圍。

3、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4、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5、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充套件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6、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7、注重學生與家長的交流,取得家長的支援,使學生的實踐活動順利開展。

培優補差措施

1.認真備好每一次培優輔潛教案,做好學習過程的趣味性和知識性相結合。

.加強交流,瞭解潛能生(吳威、漆希、吳江等)、優異生(謝佳霖、田鑫、李一凡等)的家庭、學習的具體情況,儘量排除學習上遇到的困難。

3.堅持輔潛工作,兩週一次。

4.採用一優生帶一差生的一幫一行動。

5.課堂上創造機會,用優生學習思維、方法來影響差生。

6.採用激勵機制,對差生的每一點進步都給予肯定,並鼓勵其繼續進取,在優生中樹立榜樣,給機會表現,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成功感。

國小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5

知識目標:

1.感受生命的美麗,知道世界因為生命才美麗,人類應該善待、關愛生靈萬物。知道生命是寶貴的,要愛護自己的身體,呵護生命。

2.初步具備防範意識,瞭解與國小生生活相關的安全標誌和設施,注意公共安全。

3.知道家庭經濟來源有多種形式,瞭解自己家裡的主要經濟來源,體會父母掙錢的辛苦,瞭解家庭必要的生活開支。學習合理消費,熟悉本地主要的購物場所,掌握購買商品的基本常識,做個聰明的消費者。

4.瞭解殘疾人、老年人、生活有困難的人懂得與鄰里鄉親相互理解關照,不給鄰居添麻煩。

情感目標:

1.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激勵、瞭解一些可以挽救他人生命。沒有傷害的行為,敬佩為拯救他人的`生命獻出愛心的人。

2.具備基本的自護自救能力。

3.引導學習合理消費,熟悉本地主要的購物場所,掌握購買商品的基本常識,做個聰明的消費者。

4.形成一定的社會責任感,體會到大家的事情要靠大家來做。

教材分析:

1.《珍愛生命》主要是喚起學生對生命的熱愛和珍惜。

2.《安全的生活》通過指導學生的生活,出盡學生過一種安全的生活。

3.《花錢的學問》引導學生正確的消費理財觀,提高他們的消費技巧。

4.《關心你、愛護他》培養兒童的社會責任感和公德意識弘揚人文精神,對社會充滿責任感。

教學措施:

1.獨立閱讀,自主學習,理解主題文字的大意。

2.藉助插圖,引導學生從各個事例中進行分析、比較,強化主題思想。

3.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引導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合作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

4.收集、整理資料。

5.模仿演示。

6.換位思考。

國小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6

一、學生情況分析

四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標,以體現與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絡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互動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共有三個單元,分別為:《生活中的消費》、《生活中的習俗》、《安全的生活》。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標,以體現與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絡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互動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三、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目標: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熱愛祖國,珍視祖國的文化傳統和節日習俗。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2、行為與能力目標:

(1)初步瞭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懂得和平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願望。

3、知識與技能目標:

培養學生逐步建立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識,知道同情和幫助殘疾人是一個人的良好品德的體現,並養成主動關愛處境困難或者不幸人的行為;知道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員,關心集體、參加集體活動、維護集體榮譽承擔義務,瞭解家鄉環境問題,積極參加力所能及的環境保護活動,瞭解民風民俗及對人們的影響,抵制不良風氣和迷信活動,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培養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瞭解交通發展的狀況,感受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體會電視、網路等媒體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瞭解辦一張報紙的基本方法,學會合作辦小報,瞭解通訊的發展,知道現代通訊的種類和方式,學會常用的通訊方法

四、教學措施:

1、改變陳舊的觀念,樹立新觀念

(1)轉變教材觀。教學是對教材的再創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據新課程的教學要求,要運用好教材。要做到“刪減、替換、補充”。,教材是為學生提供的案例.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學主題。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題為基礎,引導學生去學習,去探究。

(2)轉變教學觀。新的課程改革,把關注人作為課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第一.要變“目中無人”為有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更新觀念,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要關注每一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的形成。第二,變“重結論輕過程”為重視學生學的過程。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教師的教學過程,要指導學生怎樣學,通過什麼方法學;不要把現成的結論強加給學生,要讓學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來看待世界,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理念

(1)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核心是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使學生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2)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育意義在於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鍊的,有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兒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選取、引用的教育內容和形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引導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國小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7

一、教材分析:

四年級上冊教材共四個單元,第一單元“珍愛生命”,第二單元“安全地生活”,第三單元“花錢的學問”,第四單元“關心你,愛護他”。

四年級上冊教材向學生展示了從家鄉民風、民俗到工業、農業、交通、通訊、生活常識等多個方面的社會生活事實,教材在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努力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四年級上冊教材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如第一單元《珍愛生命》,引發學生思考:生命給世界帶來了什麼?我們怎樣做才能成為植物和動物的朋友?我們的生命是誰給予的?為什麼說生命是生生不息,又是有限的?第四單元“關心你,愛護他”,以爺爺奶奶的故事作為引線,感受向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手,是關心。說話做事多替鄰里鄉親著想,是理解。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蘊含在社會事實之中。

二、教學目標:

1、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奠定基礎。上冊教材通過引導學生感受生命的意義,掌握安全常識,懂得花錢的學問,伸出友愛的手,大家的事情大家做。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對社會基本事實的認識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導他們看待社會現象的時候,能探究和思考社會生活中,各類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其本質。

2、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的認識和了解。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因此應注意將社會事實方面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聯絡起來,讓他們能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注意了相關知識的整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打破學科界線的“綜合課程”。在本冊教材中,涉及到了人文,情感生活等方面的知識,教材將這些知識綜合在一起,強調認知與情感綜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4、將引導學生獲取資訊與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和社會研究能力。

5、通過活動的設計和教材中的留白來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和參與實踐。

三、教學措施:

1、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2、品德教育要回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3、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4、建立新的教學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5、實現評價改革,促進學生髮展。

6、加強課程管理,保證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