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計劃

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的教學計劃

日子如同白駒過隙,我們的工作又進入新的階段,為了今後更好的工作發展,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寫計劃吧。什麼樣的計劃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的教學計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的教學計劃

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的教學計劃1

一、班級基本情況分析

本學期我擔任三(2)、三(3)兩個班數學教學工作,其中三(2)班有學生49人,三(3)有學生48人,全部屬於全寄宿制學生。剛接手這兩個班,所以對學生的性格、愛好,都不瞭解,可以說是摸石頭過河。總體來說經過了兩年的數學學習後,學生在數學基本知識、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經達到一定的水準,對學習數學有著一定的興趣,樂於參加學習活動中去。因此我應該關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經基本形成的興趣再接再厲的保持,要在本學期的教育教學中培養孩子的良好學習習慣,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探尋良好的學習方法,採用各種激勵機制,讓孩子迎頭趕上。

二、教學內容及教材簡析

這一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筆算,有餘數的除法,多位數乘一位數,分數的初步認識,四邊形,千米和噸的認識,時、分、秒,可能性,數學廣角和數學實踐活動等。

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筆算、多位數乘一位數以及四邊形是本冊教材的重點教學內容。在數與計算方面,這一冊教材安排了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筆算、多位數乘一位數、有餘數的除法以及分數的初步認識。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筆算是國小生應該掌握和形成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也是進一步學習多位數筆算乘、除法的基礎。例如,兩位數的乘法中要把兩個部分積加起來,實際是計算三、四位數的加法,兩位數除法中每次試商後通常要做三位數減法。同樣,多位數乘一位數也是學習兩、三位數乘法的基礎,因為不論因數是幾位數,在計算過程中都要分解成用幾個多位數乘一位數。有餘數的除法是表內除法學習的繼續,也是學習多位數除法的基礎。

分數的初步認識是數概念教學的一次擴充套件,學生理解掌握會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本冊出現的內容是最初步的,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具體例項使學生理解一國小三年級全科目課件教案習題彙總語文數學英語些簡單分數的具體含義,給學生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初步學會用簡單的分數進行表達和交流,進一步發展數感,併為學習小數和進一步學習分數做好鋪墊。

在空間與圖形方面,這一冊教材安排了四邊形一單元,這是教材的另一個重點內容。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平行四邊形,掌握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瞭解周長的含義,學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等。同時使學生通過直觀、操作,進一步感知平面圖形之間的關係,促進空間觀念的發展。

在量的計量方面,這一冊安排的是認識長度單位千米、質量單位噸以及時間單位分、秒。這些內容的教學可以進一步發展學生的質量觀念和時間觀念,並通過實際操作與具體體驗,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和時間長短的意識。

在統計知識方面,本冊教材讓學生初步學習可能性。通過對周圍現實生活中有關事例的感受和體驗以及實際活動,使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存在著不確定現象,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激發學生探索生活中的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本冊教材安排了數學廣角的教學內容,繼續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找出事物簡單的排列數和組合數,培養學生觀察、操作及歸納推理的能力。

本冊教材根據學生所學習的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安排了兩個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探究活動或有現實背景的活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體會探索的樂趣和數學的實際應用,感受用數學的愉悅,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實踐能力。

三、教學目的

這一冊教材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

1.會筆算三位數的加、減法,會進行相應的估算和驗算。

您現在正在閱讀的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文章內容由收集!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2.會口算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數;會筆算一位數乘二、三位數,並會進行估算;能熟練地計算除數和商是一位數的有餘數的除法。

3.初步認識簡單的'分數(分母小於10),會讀、寫分數並知道各部分的名稱,初步認識分數的大小,會計算簡單的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

4.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會在方格紙上畫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知道周長的含義,會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並會進行測量。

5.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認識質量單位噸,初步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認識時間單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時間觀念,知道1分=60秒,會進行一些有關時間的簡單計算。

6.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能夠列出簡單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對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簡單的排列數和組合數,形成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的意識和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9.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0.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主要教學措施

1、重視教學情景的創設,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加強學生的操作活動,結合生活實際幫助學生建立有關的數學概念。

2、培養學生估測、估算的意識,重視培養學生的估測、估算能力。

3、讓學生通過解決實際問題來學習計算,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4、運用遷移法進行教學,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學生對計算過程和方法的理解,抓住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打下紮實的知識基礎。

5、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讓學生體驗探究的樂趣。恰當、適時地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重視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6、重視直觀教學,充分發揮教具、學具的作用。佈置一些比較有趣的作業,比如動手的作業,少一些呆板的練習。

7、注重學生對計算過程和方法的理解,抓住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打下紮實的知識基礎。

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的教學計劃2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三年級二班現有學生72人。在經過了兩年的數學學習後,學生在數學基本知識、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經達到一定的水準,對學習數學有著一定的興趣,樂於參加學習活動中去。特別是一些動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學習內容都比較感興趣。但是一部分學困生在遇到思考深度較難的問題時,有畏縮情緒。只有課堂和數學學習的活動中,才能充分的體現一個孩子學習的真實狀況。因此對這些學生,我應該關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經基本形成的興趣再接再厲的保持,並逐步引導的思維的樂趣、成功體驗所獲得的樂趣中。再加之有一些厚愛生的基礎比較差,計算能力、思維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高,一些數學學習中的良好習慣還有待於加強,對於這些學生要在本學期的教育教學中培養孩子的良好學習習慣,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探尋良好的學習方法,採用各種激勵機制,讓孩子迎頭趕上。

二、教材分析

三年級上冊教材包括四大方面的內容: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實踐與綜合應用、統計與概率。

數與代數:克、千克、噸的認識;除法的口算、估算;簡單的、稍複雜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筆算及驗算;混合運算;口算乘法: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混合運算;分數的初步認識與簡單的分數加減法。

空間與圖形: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及對稱軸;在東、西、南、倍和東北、西北、東南、西南中,給定一個方向,辨別其餘七個方向。初步認識平移、旋轉現象;認識面積和麵積單位,會進行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

實踐與綜合運用:感知影子長短與時刻變化的關係;合理安排雙休日。

統計與概率:可能性的大小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能認、讀、寫簡單的分數。

2、結合具體情境,進一步理解四則運算的意義,會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即含有兩級運算的四則混合運算。初步形成獨立思考和探索意識。結合現實素材進行估算,並解釋估算的過程,初步形成估算意識。

3、在具體情境中,感受並認識克、千克、噸,並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4、結合例項認識面積的含義,能自選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體會並認識面積單位,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發展學生的觀察、想象和操作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

5、探索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能估計給定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6、結合例項,進一步感知對稱、平移和旋轉現象。

7、在東、西、南、倍和東北、西北、東南、西南中,給定一個方向,辨別其餘七個方向。並能用這些詞語描繪物體所在的方向;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形成初步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情感與態度目標:

1、在他人的指導下,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事物有好奇心和興趣,能積極參與數學活動。

2、瞭解可以用數和形來描述某些生活現象,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體驗學習數學的作用。

3、在他人的鼓勵與幫助下,能克服在數學活動中遇到的某些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四、教學重點、難點

乘法、除法的口算、估算;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除法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這些內容是“數與代數”部分的教學重點。

“空間與圖形”的內容比較抽象,是教學難點。

五、教學措施及預期目標

1、創造性的使用和處理教材。教學選取的素材要密切聯絡學生的現實生活,新穎有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在教學中,要注重利用“資訊窗”“情境圖”,引導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要創設有趣的數學活動,使學生能充分體驗,把主動權放給學生。重視有效的小組研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體驗合作的快樂。

3、儘量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對口算和計算的興趣,提高學生準確計算的能力。提倡多樣化的學習方式,重視學生個性發展。

4、應用題的教學要重視學生理解題意,分析題意的過程,準確的把握數量關係,逐步提高舉一反三的能力。

5、要充分利用數學學具,重視學生操作,讓學生積極的動手、動腦、動口。

6、作業佈置力求少而精,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應區別對待。作業批改要及時,並努力做好批改記錄,以便進行有的放矢的反饋和矯正。

7、對後進生要多給與關心和幫助,多給他們提供成功的機會,激發其上進心。鼓勵學生間的相互幫助,使後進生樂於接受。

8、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多讀書,多查閱資料,掌握先進的教學理念。多聽課,多評課,汲取先進教師的教學經驗,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

六、教學進度建議

本冊教科書安排了60課時的教學內容,另外有4課時留作機動,便於教師創造性地安排教學。書中各部分內容的教學課時安排進度如下:

(一)動物趣聞——克、千克、噸的認識4課時

(二)富饒的大海——兩三位數乘一位數12課時

(三)走進新農村——位置與變換5課時

實踐活動——變化的影子1課時

(四)風箏廠見聞——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一)14課時

(五)美化校園——圖形的周長8課時

(六)奇妙的變化——分數的初步認識7課時

(七)摸名片——統計與可能3課時

實踐活動——變廢為寶1課時

回顧整理——總複習5課時

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的教學計劃3

一、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對一些基礎性的數學知識有了初步的認識。學生已經比較習慣於新教材的學習思路和學習方法,大多數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無處不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為學生對本冊的學習打下了重要的基礎,也為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了條件。

二、教材分析

這冊實驗教材對於教學內容的編排和處理,是以整套實驗教材的編寫思想、編寫原則等為指導,力求使教材的結構符合教育學、心理學的原理和兒童的年齡特徵,體現了前幾冊實驗教材同樣的風格與特點。所以本冊實驗教材仍然具有內容豐富、關注學生的經驗與體驗、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鼓勵演算法多樣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體現開放性的教學方法等特點。同時,由於教學內容的不同,本實驗教材還具有下面幾個明顯的特點。

1。改進筆算教學的編排,體現計算教學改革的理念,重視培養學生的數感。

計算是幫助人們解決問題的工具,是國小生學習數學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本冊實驗教材的教學中有接近二分之一的內容是計算的教學內容(27課時),並且大量的是筆算的教學內容。當前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改革中,筆算是被削弱的內容,不僅降低了筆算的複雜性和熟練程度,《標準》中還提出:提倡演算法多樣化、避免程式化地敘述算理等改革理念。本冊實驗教材在處理筆算教學內容時,注意體現《標準》計算教學改革的理念,在內容編排的順序、例題的安排、素材的選擇等各個方面都採取了新的措施。

(1)精心設計教學順序,加大教學的步子。計算的教學順序要符合兒童學習計算的認知規律,同時符合計算知識本身發展的規律。實驗教材仍然根據計算教學的基本順序安排教學內容,但是根據《標準》中有關計算教學的改革理念和教學目標(複雜性和熟練要求大大降低),重新安排教學的具體步驟,因而減少了教學的課時數和例題數。筆算加減法教學,從現行教材的23課時減少為9課時,例題也從5個減少為2個;多位數乘一位數的教學,從現行教材的17課時減少為13課時,例題也從9個減少為7個。這樣就明顯加大了筆算教學的步子,節省了教學的時間,留給學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間。

(2)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獲得對筆算過程與算理的理解,不再出現文字概括形式的計演算法則。總結、理解並且記憶計演算法則,是以往筆算教學的重要環節。當前的數學課程改革,強調讓學生在現實的情境中理解

概念和法則,避免機械記憶。因此,在筆算教學中,本冊實驗教材根據學生已有基礎,提出一些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利用知識的遷移,拾級而上逐步理解筆算的算理,掌握筆算的方法。而不再出現文字概括形式的計演算法則,只是在適當的時候(如整理和複習時),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交流,總結筆算時應注意的問題。這樣,一方面避免了學生在不完全理解算理、演算法的情況下,機械地記憶計演算法則,減輕了學生記憶的負擔;另一方面,也與演算法多樣化的理念相吻合,鼓勵學生採用不同的方法計算,培養學生多樣、靈活的解決問題能力。

(3)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理解計算的意義和作用,培養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良好的數感。計算是幫助人們解決問題的工具,只有在解決問題的具體情境中才能真正體現出它的作用。所以,應該把計算與實際問題情境聯絡起來,將計算作為解決問題的一個組成部分,這樣才能使學生較為深刻地理解為什麼要計算,知道什麼時候選擇什麼方法進行計算更合理。這對於培養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良好的數感都是十分有利的。本冊實驗教材的計算教學部分,仍然與前幾冊教材一樣,注意在現實的問題情境中教學計算,將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教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理解計算的意義和作用。

(4)筆算與估算結合教學,加大估算教學的力度。估算的學習對培養學生的.數感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估算也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只需要估算結果。所以,估算是《標準》中要加強的計算教學內容。本冊實驗教材中大多數計算教學的例題都展示了筆算和估算兩種演算法。這樣的安排,既適時地教學了估算,體現了加強估算、提倡演算法多樣化的改革理念,又可培養學生能為解決問題而選擇適當的演算法的能力,從而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數感。

2。量與計量的教學聯絡生活實際,重視學生的感受和體驗。

量與計量的各種概念,例如千米、噸、秒等,都是從人們生活和生產的需要中產生的。這些概念,如長度、質量、時間,都比較抽象,但它所反映的內容又是非常現實的,與人們的生活、生產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絡。所以,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應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感受、理解這些概念的含義,初步發展起長度、質量和時間的觀念,認識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提高應用這些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有關量與計量內容的編排上,實驗教材注意設計豐富的、現實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動,讓學生在現實背景下感受和體驗有關的知識,經歷探索和發現的過程。

3。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強調實際操作與自主探索,加強估測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在本冊實驗教材中,關於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內容,有四邊形和測量的大部分內容,這些內容對於學生理解、把握、描述現實空間,獲得解決實際問題的知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對於這些內容的編排,教材一方面注意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另一方面則是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獲

得對知識的理解。幾何形象直觀的探索活動不僅為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提供了更有利的條件,而且為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這部分內容安排另一個與以往不同的特點,是加強了估測意識和能力的培養。估測是測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也十分廣泛,人們對一個量進行估測的機會常常比精確測量更多。根據《標準》關於空間與圖形的教學目標,在第一學段要求學生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並進行測量。因此,無論在測量一章還是在四邊形一章,實驗教材都安排了有關估測長度的內容和訓練。

三、教學目標

這一冊教材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

1。會筆算三位數的加、減法,會進行相應的估算和驗算。

2。會口算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數;會筆算一位數乘二、三位數,並會進行估算;能熟練地計算除數和商是一位數的有餘數的除法。

3。初步認識簡單的分數(分母小於10),會讀、寫分數並知道各部分的名稱,初步認識分數的大小,會計算簡單的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

4。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會在方格紙上畫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知道周長的含義,會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並會進行測量。

5。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認識質量單位噸,初步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認識時間單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時間觀念,知道1分=60秒,會進行一些有關時間的簡單計算。

6。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能夠列出簡單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對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簡單的排列數和組合數,形成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的意識和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9。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0。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主要教學措施

1、重視教學情景的創設,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加強學生的操作活動,結合生活實際幫助學生建立有關的數學概念。

2、培養學生估測、估算的意識,重視培養學生的估測、估算能力。

3、讓學生通過解決實際問題來學習計算,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4、運用遷移法進行教學,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

5、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讓學生體驗探究的樂趣。恰當、適時地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重視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6、重視直觀教學,充分發揮教具、學具的作用。

7、注重學生對計算過程和方法的理解,抓住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打下紮實的知識基礎。

8、讓學生充分經歷猜想、實驗、驗證的過程,主動建構數學知識。

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的教學計劃4

一、學生基本情況:

本班共有學生71人,男生40人,女生31人。上學期平均分62。66。及格人數39人,不及格人數25人。但90分以上的卻只有1人,總體成績不理想。本學期人數增多,但學生積極性較高,希望本學期能有所進步。

二、教學內容:

除法,認數,千克和克,加和減,24時記時法,長方形和正方形,乘法,觀察物體,統計與可能性,認識分數,整理和複習。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方面。

1、數與代數:

(1)認識“萬”,知道10個一千是一萬,瞭解萬以內數位順序表。理解10000以內數的意義,掌握數的讀、寫方法,能在具體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係。

(2)會口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整百數加整百數及相應的減法,整千數加、減整千數,兩位數除以一位數(每一位都能整除)及整百數乘一位數。

(3)能正確估計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得數是幾十多,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商是幾十多,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積是幾位數,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積大約是多少。

(4)能正確列豎式筆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三位數乘一位數,知道0與一個數相乘得0,會驗算除法。

(5)結合具體情境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分母不超過10),能讀、寫分數,在具體材料的支援下能比較兩個幾分之一或兩個同分母分數的大小。能正確計算同分母分數加、減法。

(6)在現實的生活情境裡感受並認識千克和克,通過動手實踐知道1千克=1000克。

(7)瞭解24時記時法,能進行普通記時法與24時記時法的換算。

2、空間與圖形:

(1)瞭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瞭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相同的地方。知道長方形的長與寬、正方形的邊長。

(2)理解平面圖形周長的含義,能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和其他簡單平面圖形的周長。

(3)知道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知道從一個角度觀察長方體形狀的物體,最多隻能看到三個面;能指出從正面、側面和上面觀察到的由三個同樣大的正方體擺成的物體的檢視,能根據檢視擺出相應的物體。

3、統計與概率:

(1)能用比較有效的方法蒐集、整理資料,會用表格或簡單的條形圖表達統計的結果。

(2)理解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時相等,有時大些或小些。會用“偶爾”、“經常”等詞語描述可能性的大小。

(二)數學思考方面。

1、經歷“在計數器上表示數→分析數的組成→探索數的讀法與寫法→比較數的大小”等一系列學習萬以內數的過程,以及把一個物體或圖形平均分並用分數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的過程,用具體的數描述現實世界中的'簡單現象,發展數感和符號感。

2、在探索口算、筆算和估算方法的過程中,進行簡單的歸納和類比,發展抽象思維。

3、在觀察常用物體並把幾何體與其相應檢視進行轉換的過程中,在通過折、量、比,探詢長方形和正方形特點的過程中,在動手圍、量、畫、算平面圖形周長的活動中,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和推理能力。

4、在摸球、拋小正方體等活動中,經歷分類收集資訊、整理資料,用資料描述現象以及判斷可能性大小等過程,發展統計觀念。

5、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並在與同伴交流中,逐步學會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觀點。

(三)解決問題方面。

能應用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一些簡單的一、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並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

1、初步體會到現實生活中蘊含大量的數學資訊,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初步具有主動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逐步積累一些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初步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3、經常與同學共同開展學習活動,經常與同學交流思考的過程和結果,初步體會到合作的意義。

4、在教師的具體指導下,簡單地反思、評價自己的學習活動。

(四)情感與態度方面。

1、進一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體會數與形都能用來描述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現象,逐步產生對數學的興趣,能積極參與數學活動。

3、經過獨立思考、動手實踐以及與同學合作交流,克服學習中的一些困難,經常獲得成功的體驗,相信自己有能力學好數學。

3、通過教科書裡的“你知道嗎”欄目以及報刊書籍、電視廣播和網路等多種資源,瞭解更多的有關數學的知識,初步感受到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是人類文明的結晶。

4、在教科書和教師的具體指導下,學習客觀地評價自己與評價他人。

三、教研活動安排:

1、研究課題:如何構建全納的數學課堂。

2、提高教學質量措施:

(1)刻苦鑽研教材,認真備課,改進教學方法,以教師為指導,學生為主體。

(2)合理運用電教手段,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3)倡導學生動手實踐、獨立探索、相互合作。

(4)加強學生的數感、提倡演算法多樣化。

(5)盡力創設濃厚的、鮮明的問題情境,啟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數學知識。

(6)面向全體學生,認真做好補差工作,使每位學生都有所發展。

(7)加強家校聯絡,取得家長的關心與支援。

四、教學進度安排:

第一單元除法,十五課時

第二單元認數,十三課時

第三單元千克與克,九課時

第四單元加和減,十課時

第五單元24時記時法,九課時

第六單元長方形和正方形,十一課時

第七單元乘法,十四課時

第八單元觀察物體,六課時

第九單元統計與可能性,八課時

第十單元認識分數,十課時

第十一單元整理與複習,七課時

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的教學計劃5

一、學情分析

學生經過兩年的數學學習,基本上具備一定的數學意識、數學理解能力及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大多數學生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有較強的自律性,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高,興趣濃;大部分學生對計算比較熟練,個別在計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異。但由於新教材“解決問題”等教材編排的特殊性,大多數學生對如何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和分析問題上存在欠缺。但在解決簡單問題上,學生初步形成數學意識,能發現生活中簡單的數學問題,並進行分析和解決,具有初步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的學習習慣初步形成。因此,本學期重點要抓學習習慣的鞏固,繼續培養學生“傾聽”、“合作”、“交流”等能力和習慣,養成認真做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其次,要使學生在獲得數學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發展數學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建立學習數學和應用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二、教材分析

這一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時分秒、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1)、測量、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2)、倍的認識、多位數成一位數、長方形和正方形、分數的初步認識、數學廣角和總複習等。

1.計算教學內容的編排體現改革的理念,注重培養學生靈活的計算能力,發展學生的數感。

2.提供豐富的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內容,注重實踐與探索,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

3.結合現實問題教學簡單的資料分析,加深學生對統計作用的認識,逐步形成統計觀念。

4.加強解決問題能力的教學,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5.有步驟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

6.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滲透於數學教學中,用數學的魅力和學習的收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內在動機

三、教學目標和要求

1.會筆算多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

2.會口算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數,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兩位數乘整十、整百數(每位乘積不滿十)。

3.初步認識簡單的分數,初步知道分數是平均分的含義,會讀、寫分數,初步認識分數的大小,會計算一些分數的加減法。

4.認識時、分、秒三個時間名詞,能夠很準確的'說出三者之間的進位制關係及三者之間的大小關係。

5.認識周長的含義,會計算四邊形的周長,提醒學生注意漏寫周長的單位名稱。

6.認識時間單位時、分、秒,瞭解它們之間的關係;知道每小時是多少分鐘、每分鐘是多少秒組成的;並學會準確認識時間。

7.瞭解不同形式的可能性,知道哪些事情發生是一定的、可能的還是不可能的,進一步體會可能性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8.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9.初步瞭解的思想,形成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讓學生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11.養成認真、按時、按質完成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四、教學重、難點

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四邊形、時分秒、多位數成一位數、分數的初步認識是本冊教材的重點教學內容。

本冊教材根據學生所學習的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安排了兩個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探究活動或有現實背景的活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體會探索的樂趣和數學的實際應用,感受用數學的愉悅,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實踐能力。

從本冊開始引入分數的初步認識,內容比較簡單。此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或用到有關分數的知識和問題,這部分知識的學習,可以擴大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範圍,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使學生初步學會用簡單的分數進行表達和交流,進一步發展數感,併為進一步系統學習分數及分數四則運算做好鋪墊。

五、學困生輔導

1.對學困生教師要多傾注些關心和愛心,耐心輔導循循善誘,給他們創造表現機會,鼓勵他們。

2.經常家訪,取得家長的配合和支援,把學生在校表現告訴家長。

3.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學會提出問題、善於發現問題,培養他們瞭解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教改措施

1.積極學習新課程標準,把握課標要求。

2.積極開展學生互幫互學活動。

3.充分發揮小組長的指導作用。

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的教學計劃6

1、加法

2、減法

3、加減法的驗算

4、整理和複習

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學生能自主探索加減法的筆算方法,學會合作學習;加強估算,提倡演算法多樣化。

9~12課時

第三單元

四邊形

1、四邊形、平行四邊形

2、周長、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3、估計

認識圖形,體會圖形間的內在聯絡,加強空間觀念;理解周長的含義並會計算;培養估計意識和能力。

6~8課時

第四單元

有餘數的除法

1、表內除法豎式的含義;

2、有餘數的除法豎式及餘數的含義;

3、餘數和除數之間的關係;

4、解決問題。

熟練地口算和筆算有餘數的除法;用有餘數的除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5~8課時

第五單元

測量

1、毫米、分米的認識

2、千米的認識

3、噸的認識

認識、感知新的長度單位和質量單位;建立初步的長度觀念空間觀念;培養估測能力。

7~9課時

第六單元

多位數乘一位數

1、 1、口算乘法:整十整百書乘一位數、估算;

2、筆算乘法:不連續進位、連續進位、因數中間和末尾有0的乘法。

熟練地口算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兩位數乘兩位數(每位成績不滿十);會正確筆算乘法;根據具體情境進行估算。

13~17課時

第七單元

分數的初步認識

1、分數的初步認識:

(1)幾分之一;

(2)幾分之幾。

2、分數的'簡單計算:

(1)同分母分數的簡單加減法;

(2)1減去幾分之幾。

正確理解分數的意義,初步認識幾分之一、幾分之幾;初步認識分數的大小;會計算簡單的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在此基礎上,會解決簡單的有關分數加減法的實際問題。

5~8課時

第八單元

可能性

1、事情發生的不確定性和可能性;

2、可能性的大小

體驗事情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能夠列出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4~6課時

第九單元

數學廣角

1、服裝搭配;

2、簡單的排列;

3、簡單的組合。

根據實際問題採用羅列、連線等方式,找出簡單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感受有的與順序有關、有的與順序無關。

3~4課時

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的教學計劃7

一、情況分析

(一)班級情況分析:

在經過了兩年的數學學習後,學生在數學基本知識、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經達到一定的水準,對學習數學有著一定的興趣,樂於參加學習活動中去。特別是一些動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學習內容都比較感興趣。但是一部分學困生在遇到思考深度較難的問題時,有畏縮情緒。只有課堂和數學學習的活動中,才能充分的體現一個孩子學習的真實狀況。因此對這些學生,我應該關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經基本形成的興趣再接再厲的保持,並逐步引導的思維的樂趣、成功體驗所獲得的樂趣中。再加之有一些厚愛生的基礎比較差,計算能力、思維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高,一些數學學習中的良好習慣還有待於加強,對於這些學生要在本學期的教育教學中培養孩子的良好學習習慣,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探尋良好的學習方法,採用各種激勵機制,讓孩子迎頭趕上。本學期重點工作除了繼續加強學生的基礎知識訓練以外,還要加強對學困生的個別輔導及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力爭使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提高。

(二)教材分析

本學期教材內容包括下面一些內容:測量,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筆算,有餘數的除法,多位數乘一位數,分數的初步認識,四邊形,千米和噸的認識,時、分、秒,可能性,數學廣角和數學實踐活動等。

二、本學期教學的指導思想

1、提供豐富的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內容,注重實踐與探索,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

2、結合現實問題教學簡單的資料分析和平均數,加深學生對統計作用的認識,逐步形成統計觀念。

3、改進筆算教學的編排,體現計算教學改革的理念,重視培養學生的數感。

4、量與計量的教學聯絡生活實際,重視學生的感受和體驗

5、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強調實際操作與自主探索,加強估測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6、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滲透於數學教學中,用數學的魅力和學習的收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內在動機。

三、本學期教學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識和技能方面

1、會筆算多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會進行相應的乘法估算和驗算。

2.會口算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數;會筆算一位數乘二、三位數,並會進行估算;能熟練地計算除數和商是一位數的有餘數的除法。

3.初步認識簡單的分數(分母小於10),會讀、寫分數並知道各部分的名稱,初步認識分數的大小,會計算簡單的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

4.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會在方格紙上畫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知道周長的含義,會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並會進行測量。

5.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認識質量單位噸,初步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認識時間單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時間觀念,知道1分=60秒,會進行一些有關時間的簡單計算。

6.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能夠列出簡單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對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7.能找出事物簡單的排列數和組合數,形成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的意識和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二)、數學思考方面

1、能運用生活經驗,對有關數學資訊作出解釋,並初步學會用具體的資料描繪現實世界中的簡單現象。

2、能對簡單物體和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運動的探索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

3、在教師的幫助下,初步學會選擇有用的資訊進行簡單的歸納和類比。

(三)、解決問題方面

1、經歷從生活中發現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瞭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

3、有與同學合作解決問題的經驗。

4、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四)、情感與態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勵和幫助下,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積極參與生動、直觀的教學活動。

2、在他人的鼓勵和幫助下,能克服在數學活動中遇到的某些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有學好數學的信心。

3、經歷觀察、操作、歸納等學習數學的過程,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導下,能夠發現數學活動中的錯誤,並及時改正。

5、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6、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四、教學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萬以內數的加法和減法、四邊形

教學難點:時分秒的認識、四邊形

五、本學期提高教學質量的具體措施

1、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多采取遊戲式的教學,引導學生樂於參與數學學習活動。

2、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多一些有利於孩子理解的問題,而不是一味的難、廣。應該考慮學生實際的思維水平,多照顧中等生以及思維偏慢的學生。

3、佈置一些比較有趣的作業,比如動手的作業,少一些呆板的練習。

4、加強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聯絡,適當教給家長一些正確的指導孩子學習的方法。

六、課時安排:

1.測量(7課時)

千米的認識………………………………………4課時左右

噸的認識3課時 …………………………………3課時左右

2.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9課時)

加法………………………………………………3課時左右

減法………………………………………………3課時左右

加法和減法的驗算………………………………2課時左右

整理和複習……………………………………………1課時

3.四邊形(6課時)

4.有餘數的除法(5課時)

5.時、分、秒(3課時)

填一填、說一說………………………………………1課時

6.多位數乘一位數(13課時)

口算乘法…………………………………………3課時左右

一位數乘二、三位數……………………………5課時左右

中間、末尾有0的乘法 …………………………4課時左右

整理和複習……………………………………………1課時

7.分數的初步認識(5課時)

8.可能性(4課時)

9.數學廣角(3課時)

擲一擲…………………………………………………1課時

10.總複習(4課時)

七、教學進度

時間 內容 課時安排

第二週 千米的認識 4

第三週 噸的認識、加法 4

第四周 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加法) 4

第五週 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減法) 4

第六週 放假

第七週 驗算、整理和複習 4

第八週 四邊形 4

第九周 四邊形、有餘數的除法 4

第十週 有餘數的除法 4

第十一週 時分秒、填一填 4

第十二週 口算乘法、一位數乘二、三位數 4

第十三週 一位數乘二、三位數 4

第十四周 中間、末尾有0的乘法 4

第十五週 整理和複習、分數的初步認識 4

第十六週 分數的初步認識、可能性 4

第十七週 數學廣角、擲一擲 4

第十八週 複習1-3 4

第十九周 複習4-6 4

第二十週 複習7-9 4

第二十一週 總複習 4

第二十二週 考試

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的教學計劃8

一、班級分析

本班共有學生38人,學生已使用了兩年的新課標教材,對一些基礎性的數學知識有了初步的認識。學生已經比較習慣於新教材的學習思路和學習方法,大多數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無處不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為學生對本冊的學習打下了重要的基礎,也為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了條件。

二、教材分析:

這冊教材對於教學內容的編排和處理,是以整套實驗教材的編寫思想、編寫原則等為指導,力求使教材的結構符合教育學、心理學的原理和兒童的年齡特徵,體現了前幾冊實驗教材同樣的風格與特點。所以本冊實驗教材仍然具有內容豐富、關注學生的經驗與體驗、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鼓勵演算法多樣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體現開放性的教學方法等特點。同時,由於教學內容的不同,本冊教材還具有下面幾個明顯的特點。

1、改進筆算教學的編排,體現計算教學改革的理念,重視培養學生的數感。

計算是幫助人們解決問題的工具,是國小生學習數學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本冊實驗教材的教學中有接近二分之一的內容是計算的教學內容(27課時),並且大量的是筆算的教學內容。當前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改革中,筆算是被削弱的內容,不僅“降低了筆算的複雜性和熟練程度”,《標準》中還提出:提倡演算法多樣化、避免程式化地敘述“算理”等改革理念。本冊實驗教材在處理筆算教學內容時,注意體現《標準》計算教學改革的理念,在內容編排的順序、例題的安排、素材的選擇等各個方面都採取了新的措施。

(1)精心設計教學順序,加大教學的步子。

(2)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獲得對筆算過程與算理的理解,不再出現文字概括形式的計演算法則。

(3)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理解計算的意義和作用,培養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良好的數感。

(4)筆算與估算結合教學,加大估算教學的力度。

2、量與計量的教學聯絡生活實際,重視學生的感受和體驗。

量與計量的各種概念,例如千米、噸、秒等,都是從人們生活和生產的需要中產生的。這些概念,如長度、質量、時間,都比較抽象,但它所反映的`內容又是非常現實的,與人們的生活、生產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絡。所以,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應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感受、理解這些概念的含義,初步發展起長度、質量和時間的觀念,認識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提高應用這些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有關量與計量內容的編排上,實驗教材注意設計豐富的、現實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動,讓學生在現實背景下感受和體驗有關的知識,經歷探索和發現的過程。

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的教學計劃9

一、情況分析

(一)班級情況分析:

在經過了兩年的數學學習後,學生在數學基本知識、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經達到一定的水準,對學習數學有著一定的興趣,樂於參加學習活動中去。特別是一些動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學習內容都比較感興趣。但是一部分學困生在遇到思考深度較難的問題時,有畏縮情緒。只有課堂和數學學習的活動中,才能充分的體現一個孩子學習的真實狀況。因此對這些學生,我應該關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經基本形成的興趣再接再厲的保持,並逐步引導的思維的樂趣、成功體驗所獲得的樂趣中。再加之有一些厚愛生的基礎比較差,計算能力、思維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高,一些數學學習中的良好習慣還有待於加強,對於這些學生要在本學期的教育教學中培養孩子的良好學習習慣,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探尋良好的學習方法,採用各種激勵機制,讓孩子迎頭趕上。

(二)教材分析

本學期教材內容包括下面一些內容: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筆算,有餘數的除法,多位數乘一位數,分數的初步認識,四邊形,千米和噸的認識,時、分、秒,可能性,數學廣角和數學實踐活動等。

二、本學期教學的指導思想

1、改進筆算教學的編排,體現計算教學改革的理念,重視培養學生的.數感。

2、量與計量的教學聯絡生活實際,重視學生的感受和體驗

3、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強調實際操作與自主探索,加強估測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4、提供豐富的現實學習素材,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

5、逐步發展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的教學計劃10

單元教學目標

1、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能選擇合適的單位和工具對時間進行度量。

2、結合生活經驗體驗時間的長短,初步建立分、秒的時間觀念,會用一定的方法估計時間。

3、結合具體的生活情境,體會時刻與經過時間之間的區別與聯絡,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4、培養估計意識,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習慣。

單元教學重難點

重點:使學生初步建立分、秒的時間觀念,能選擇合適的單位和工具對時間的長短進行度量。

難點:解決與時間計算有關的實際問題。

研討的問題(教學中的困惑)

1、如何才能讓學生更好的體驗時間的長短(準確的時間觀念)?

2、在解決時間的應用題中,如何寫計算過程?

3、對於“第一節課上課時間是8:30,每節課40分鐘,第二節課什麼時間下課?”這個問題,應該怎麼讓學生更好地接受?

4用什麼方法讓孩子能更好、更準確的進行時間單位的簡單換算?

修訂意見

1、充分運用教材提供的素材,使抽象的時間概念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並在多次的估計時間的.活動中體驗活動,逐步積累經驗,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建立對時間單位的準確感知。

2、在教學有關時間的計算時,可以通過觀察鐘面指標轉動的區域幫助學生理解。

3、充分發揮鐘錶模型等直觀教具的作用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表象,掌握時、分、秒之間的關係。

解決措施

1、把一分鐘具體化,讓學生通過數數、倒計時、一分鐘能做的事等去親自體驗時間的長短,並進行珍惜時間的教育。

2、不強調必須寫計算過程,只要學生能寫出結果就可以,靈活處理。

3、要區分時間與時刻,藉助動態的轉動鐘面,讓學生直觀的感受當60分時,時針走了一小時。

4、首先要弄清時間單位之間的進率是60進位制,然後和100進位制的米與釐米的題進行混合練習。

反思總結

時間單位“秒”學生們並不陌生,在生活中有接觸。1分=60秒,學生也有模糊的概念印象,但是,時間單位比較抽象,不像長度、重量單位那樣容易用具體的物體表現出來。因此知道並理解1分=60秒是本課教學的重點,而初步建立1秒、幾秒、1分的時間觀念不僅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教學中,注重聯絡生活,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注重給足學生觀察、發現、探究、體驗的時間和空間,注重多媒體課件的有效運用,以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

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的教學計劃11

一、教材與學情分析:

教材方面:

青島版第五冊數學教材包括四大版塊的內容: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實踐與綜合應用、統計與概率。

數與代數:克、千克、噸的認識;除法的口算、估算;簡單的、稍複雜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筆算及驗算;混合運算;口算乘法: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混合運算;分數的初步認識與簡單的分數加減法。

空間與圖形: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及對稱軸;在東、西、南、北和東北、西北、東南、西南中,給定一個方向,辨別其餘七個方向。初步認識平移、旋轉現象;認識面積和麵積單位,會進行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

實踐與綜合運用:感知影子長短與時刻變化的關係;合理安排雙休日。

統計與概率:可能性的大小。

學情分析: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在教學方面除了重視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還要注意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擔任的三年級三班有28名學生,學生的學習能力有一定的差別,有的孩子上課能積極思考、敢於發言,認真做題;有的孩子對自己要求不夠嚴格,各方面能力都比較差。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情況,教師要採用不同的方法。對能夠自主學習,但思維不夠靈活,缺乏創新意識的孩子,老師在課堂上要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注,注重培養他們愛思考、敢於發言的能力。對學習基礎較差,接受知識比較慢,學習興趣不高,不善於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孩子,老師除了在課堂中給予更多的關注,在課後還要加大對他們的的教育力度和輔導力度,讓孩子們及時跟上。在教學中應及時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二、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能認、讀、寫簡單的分數。

2、結合具體情境,進一步理解四則運算的意義,會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即含有兩級運算的四則混合運算。初步形成獨立思考和探索意識。結合現實素材進行估算,並解釋估算的過程,初步形成估算意識。

3、在具體情境中,感受並認識克、千克、噸,並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4、結合例項認識面積的含義,能自選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體會並認識面積單位,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發展學生的觀察、想象和操作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

5、探索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能估計給定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6、結合例項,進一步感知對稱、平移和旋轉現象。

7、在東、西、南、倍和東北、西北、東南、西南中,給定一個方向,辨別其餘七個方向。並能用這些詞語描繪物體所在的方向;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形成初步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8、通過具體的情境,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對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並和同伴交流想法。

9、應用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和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計測量等知識解決問題。在實踐活動中,初步瞭解分析、研究問題的思路與方法。

10、瞭解可以用數和形來描述某些生活現象,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體驗學習數學的作用。在他人的鼓勵與幫助下,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事物有好奇心和興趣,能積極參與數學活動,主動克服數學活動中遇到的某些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的教學計劃12

一、學生情況分析及改進提高措施:

學生們經過兩年的學習,已經具備了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簡單的抽象概括能力,養成了一些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了一些科學的學習方法,學會了獨立思考和與人溝通、協商、合作、交流的能力,學會了探究問題,並能根據具體情況提出合理的問題,還能正確解決問題的能力。無論是理解問題的能力,還是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均有所提高,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打得也比較紮實,對數學學習有著濃厚的興趣,樂於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特別是對一些動手操作,合作學習,實踐活動等學習內容尤為感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應多設計一些活動,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幫助學生積累參加數學學習活動的經驗。在數學知識上已經掌握了兩步計算式題和有餘數的除法,還有統計知識,並學會了辨認八個方位;掌握了萬以內數的讀法、寫法和加、減法;還掌握了長度單位毫米、釐米、分米、米和千米的實際長度和簡單的換算以及實際測量,並能用以上這些相應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總之,這些技能和知識點都為本學期進一步學習新知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們愛學數學的.熱情,以及對數學的感悟能力會在本學期進一步得到發揚光大,他們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會沿著良性軌道螺旋式上升。

二、本冊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以學生的數學活動實踐為學習內容,教材創設了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獲得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體驗。教學內容主要包括(1)混合運算;(2)觀察物體;(3)加與減;(4)乘與除;(5)、周長;(6)乘法;(6)年、月、日;(7)數學好玩;(8)認識小數,還有一個整理複習,一個總複習。

具體特點是:

1.在數與代數的學習中,重視動手操作與抽象概括相結合,體驗乘、除法意義,發展了學生的數感和符號感。

2.在空間和圖形學習中,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注重通過操作活動發展空間觀念。

3.教材為教師留下了創造空間,可結合自身教學要求,生髮新的教學設想,內化自己的教學設計。

三、總體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在單元學習中,學生通過“數一數”、“分一分”等活動,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乘法除法算式,體會乘法與除法的意義。

2.學習平面圖形的周長,會進行周長的計算。

(二)、實踐能力培養

1.觀察物體,引導學生經歷觀察的過程,體驗從不同的位置觀察,所看到的物體可能是不一樣的。

2.結合生活情境,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

3.經歷對生活中某些現象進行推理、判斷的過程,能對生活中的某些現象按一定的方法進行邏輯推理、判斷其結果。

(三)、情感與態度

1、讓學生在觀察和操作的學習活動中,能夠感受到思考的條理性和合理性。

2、教師重視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評價,讓他們在感受到樂趣之外,應具備必要的學習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數學學科學習計劃進度表

周次 課題 課時 日期

第1周 混合運算 4課時 9、1~9、5

第2周 混合運算 3課時 9、9~9、12

第3周 觀察物體及單元測驗 4課時 9、15~9、19

第4周 加與減 4課時 9、22~9、26

第5周 加與減 3課時 9、28~9、30

第6周 加與減及單元測驗 3課時 10、8~10、11

第7周 乘與除 4課時 10、13~10、17

第8周 乘與除及單元測驗 4課時 10、20~10、24

第9周 整理與複習 4課時 10、27~10、31

第10周 周長 4課時 11、3~11、7

第11周 周長及單元測驗 4課時 11、10~11、14

第12周 乘法 4課時 11、17~11、21

第13周 乘法 4課時 11、24~11、28

第14周 乘法及單元測驗 4課時 12、1~12、5

第15周 年月日 4課時 12、8~12、12

第16周 數學好玩及單元測驗 4課時 12、15~12、19

第17周 認識小數 4課時 12、22~12、26

第18周 認識小數及單元測驗 4課時 12、29~1、2

第19周 綜合複習 迎接考試。 4課時 1、5~1、9

第20周 綜合複習 迎接考試。 4課時 1、12~1、16

第21周 綜合複習 迎接考試。 4課時 1、19~1、23

第22周 綜合複習 迎接考試。 4課時 1、26~1、30

第23周 綜合複習 迎接考試。 4課時 2、2~2、6

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的教學計劃13

課程簡介:

這一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筆算,有餘數的除法,多位數乘一位數,分數的初步認識,四邊形,千米和噸的認識,時、分、秒,可能性,數學廣角和數學實踐活動等。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筆算、多位數乘一位數以及四邊形是本冊教材的重點教學內容。教材根據學生所學習的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安排了兩個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探究活動或有現實背景的活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體會探索的樂趣和數學的實際應用,感受用數學的愉悅,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實踐能力。

背景分析:

本冊的部分知識只是以前所學知識的拓展延伸,如萬以內的加減法,方法與二年級學習的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相同,因此對於這樣的內容我們可以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注重培養他們的遷移類推能力。對於一些學生初次接觸的知識,如分數的初步認識,可能性等,對於這些操作性較強的知識,他們的好奇心會非常強,求知慾望很濃厚,因此應充分利用好這一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課程目標:

數與代數:

1、能結合具體情境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能認、讀、寫簡單的'分數,並知道各部分的名稱,初步認識分數的大小,會計算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分母小於10)加減運算。

2、在自主探索,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會口算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數;會筆算三位數的加、減法,會筆算一位數乘二、三位數,會進行相應的驗算;能熟練地計算除數和商是一位數的有餘數的除法。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並解釋估算的過程。

3、在具體生活情境中,認識秒,瞭解時分秒的關係,並能進行簡單的時間計算;感受並認識克、千克、噸,並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4、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並能對結果的合理性進行判斷。

空間與圖形:

1、通過觀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會在方格紙上畫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指出並能測量具體圖形的周長,探索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公式。

2、在實踐活動中,體會千米的含義,知道分米、毫米,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會恰當地選擇長度單位。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並進行測量。

統計與概率:

1、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

2、能夠列出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

3、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小的。

4、對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並和同伴交換想法。

綜合與實踐:

1、能找出事物簡單的排列數和組合數,形成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的意識和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2、經歷觀察、操作、實驗、調查、推理到呢個實踐活動;在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3、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絡,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的問題。

有效性評價:

評價指標由平時學習和測試成績兩項構成。

評價方式多樣化

(一)平時學習評價包括學習態度、作業情況、成長檔案袋的整理、成績等構成。

1、學習態度包括:(1)預習情況(學習內容的預習、課本準備)

(2)課堂學習狀態(聽講、參與、回答、討論、合作)

學習態度評定等等級為:優秀、良好、合格、需努力。

2、作業情況構成:(1)是否上交(2)是否獨立完成(3)是否及時糾錯

評定等級為:優秀、良好、合格、需努力。當堂對學生學習狀態進行點評,表現優秀的在班級評比欄內加分;

(二)測試成績評價

形式:卷面測試,統一命題;評定等級:A、B、C、D

具體評價措施:

(一)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評價

(1)及時記錄學生課堂學習參與度,充分發揮表揚欄的激勵作用。

(2)監督學生完成作業的態度及家長對孩子作業的關注度,給予適當的定量評價;

(3)注重學生錯題成因的分析;

(4)引導學生以數學日記、數學手抄報的形式鞏固知識,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二)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評價

1、堅持課前五分鐘口算練習,課後五分鐘小檢測,及時瞭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2、把好單元測試關。概念平均錯誤在20%以內,口算、平均錯誤率4%以內,絕大多數學生達到每分鐘8道題;動手操作平均錯誤率在20%以內,綜合運用解決問題錯誤率在25%以內;關注學生能否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和提出數學問題;能否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3、間月進行作業展覽,對作業的錯誤率加以控制;

4、學生自評和互評和教師、家長的評價相結合。

學期課程內容及課時安排

單元序號

單元專題

主要內容

單元訓練重點

課時安排

第一單元

時、分、秒

1、秒的認識;

2、時間的計算:

(1)時間單位之間的簡單換算;

(2)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

認識秒、感知秒,會進行有關時間的簡單計算;豐富對時間觀念的感性認識。

3~5課時

第二單元

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的教學計劃14

第一單元 對稱 教學計劃

對稱是《數學課程標準》“空間與圖形”領域中“圖形與變換”的重要內容,是這次課程改革加強的內容。《數學課程標準》第一學段安排的圖形與變換的內容標準有三條:⑴結合例項,感知平移、旋轉、對稱現象。⑵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後的圖形。⑶通過觀察、操作、認識軸對稱圖形,並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的軸對稱圖形。

在《大綱》教材中,也有認識軸對稱圖形的要求,具體內容一般安排在六年級圓的認識之後學習。新教材不但把“對稱”的知識移到了第一學段(1~3年級),而且增加了平移、旋轉等圖形變換的內容和要求。這種改革的基本思考有三點:第一,現實生活中,對稱、旋轉、平移的現象隨處可見,學生對這些現象也很感興趣;第二,結合具體的例項,讓學生感知對稱、平移、旋轉的現象,進而認識簡單的圖形對稱和平移,不會困難;第三,這些內容的學習,有利於學生空間觀念發展。考慮到對稱現象和簡單對稱圖形的作圖要求對學生來說相對容易些,因此,本套教材先學習對稱的內容,三年級下冊再學習平移和旋轉。

本單元的對稱是學生學習圖形與變換知識的開始,教材通過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具有對稱性質的事物,感受對稱現象,認識對稱圖形,為以後學習其它的圖形與變換的知識奠定基礎。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有感知對稱現象和認識軸對稱圖形。結合本單元的學習內容,教材還設計了“有趣的剪紙”的實踐活動。

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在“折一折、比一比、畫一畫”等活動中,認識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點,即對摺後兩邊能完全重合,並知道這一條折線就是對稱軸;二是在“猜一猜,剪一剪”的活動中,通過提供軸對稱圖形的一部分,讓學生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進一步鞏固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三是讓學生判斷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圖案,以拓展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四是安排動手畫一畫、剪一剪的活動,進一步提高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教學時,教師充分感知對稱的特點。要注意以下兩點:一是多給學生展示有軸對稱現象的圖片,使學生從中充分感受對稱的意義和圖形中的美。課下可以請學生收集軸對稱圖形的圖片,並組織全班進行展示交流活動。二是多組織“折一折,剪一剪”“猜一猜”等活動,以增強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特點的體驗,做到有序,有效。

練習是國小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學習過程中重要的實踐活動。在教學中,要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精心設計有價值的、有思考空間的練習,充分發揮練習的功能,減少學生練習的無效或低效勞動,提高練習的實效

【單元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例項,在觀察、交流和操作過程中感受並認識對稱現象,能找出並判斷生活中的對稱現象。

2.認識軸對稱圖形,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軸對稱圖形的另一半。

3.在觀察、操作、描述對稱圖形的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

4.瞭解自然界和生活中有著很多的對稱現象,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學會欣賞對稱的美,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單元教學重點】

1.學生能通過自己的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能真正理解“對稱”的含義,能用語言準確說出“對稱”的概念。

2.認識軸對稱圖形,能準確的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軸對稱圖形的另一半,感受對稱的美。

課時設定

本單元設計4課時

第二單元 加、減法 教學計劃

“加、減法”屬於“數與代數”領域的內容。本單元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100以內加、減法,認識了1000以內數以及掌握了1000以內簡單加減法口算的基礎上安排的。

本單元主要內容有三個知識內容:①三位數加減法,②加、減法驗算,③加減混合運算。單元最後安排了“跳繩遊戲”和“調查當地的樹木”的實踐活動。

本單元學習的三位數加、減法,是本套教材最後一次安排的整數加、減的內容。教材設計注意選擇學生熟悉的、身邊的現實問題,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兩位數加、減法的計算技能,讓學生在自主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計算的方法,掌握計算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形成將三位數加、減的計算方法類推到多位數加、減計算的能力。

因為學生在一年級下學期、二年級上學期和下學期已經學習了100以內加、減法,認識了1000以內數以及掌握了1000以內簡單加減法口算。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口算和筆算的基礎,所以教學時一定要充分利用學生原有的計算基礎和生活經驗讓學生在開放的“數學活動中”學會本單元知識。

本單元的教材設計,注意選擇學生熟悉的、身邊的現實問題,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兩位數加減法的計算技能,讓學生在自主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計算的方法,掌握計算的技能。

【教材編排特點】

其一,打破傳統教材中“先學習計算方法,然後再解決應用問題”的傳統教材體。教材中呈現學生熟悉的、有一定生活知識背景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認識到計算的重要性,學會三位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其二,在教學計算的過程中,首先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試著計算,在交流的基礎上,學習新的計算方法。這樣的設計,有利於學生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更有利於學生個性化學習方式的培養。

其三,選材貼近生活。這些素材或是學生的最熟悉不過的課堂,或是學生的生活環境等。與傳統教材相比,這樣的計算教學的設計更容易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其四,增設的“跳繩遊戲”和“調查當地的樹木”欄目,結合班內同學的實際情況來鞏固所學的知識。這樣編排,力求體現數學來源與生活,從生活中學習數學的設計理念,有利於促進學生計算能力的發展。

教學時要注意幾點:

1.讓學生通過解決實際問題來學習計算。

計算往往是與應用緊密結合的,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教學中應注意從實際問題中引出計算,並通過計算去解決實際問題。教材在學習計算之前都提供了相應的生活例項和背景,教師可利用教材提供的背景,引導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學習計算方法。也可以選用學生身邊熟悉的事例,從中引出數學問題,進行計算解答。

2.運用“遷移”的方法進行加、減法的計算教學。

“遷移”是學習過程中經常出現的一種心理現象。在數學教學中,運用遷移,使已掌握的知識技能對新知識、新技能的學習產生積極的促進影響,是經常採用的有效方法。在本單元教學前學生已經學過了用豎式計算加、減法,基本掌握了加、減法的計演算法則,在此基礎上,本單元教學可採用嘗試、討論等方式學習新的內容,充分發揮知識的遷移效力,又可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3.注意加強估算,培養學生估算的意識和能力。

在加法和減法的教學中,教材都安排了“先估計一下”的教學環節,教師要重視這一環節,不能因為估算內容在考試中難以體現而不教或一帶而過。要充分認識估算的作用,它是體現數學課程標準要求的一個重要方面。在練習中,也應注意提出估算的要求,培養學生的估算習慣和意識。

4.恰當、適時地運用合作學習方式。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是《標準》倡導的重要學習方式。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結合教學內容有機地、適時地運用這些學習方式。教材中結合有關教學內容,設計了合作、討論的學習情境,在進行這些內容的學習時,教師應留給學生充裕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自主地探索、討論和交流。在交流中,教師適當引導,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和看法,絕不能包辦代替。同時應注意學生的合作與交流,必須建立在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基礎上。

【單元教學目標】

1.經歷自主嘗試與他人交流演算法的過程,會計算三位數加減法,並能進行驗算。

2.結合具體情境,瞭解小括號的作用,會計算帶小括號的加、減混合運算。

3.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加減法估算,並解釋估算的過程。

4.能靈活運用簡便的方法進行計算,並能對計算的合理性做出解釋。

5.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能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6.感受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絡,在自主探索、嘗試的學習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增進學好數學的信心。

【單元教學重點】

1.學生對於驗算是上學以來第一次接觸,所以剛開始可能理解起來不太容易,教師注意結合加、減法各部分的關係來進行教學,幫助學生理解驗算的意義和方法。

2.估算是本單元的難點,在教學中教師要講解估算的意義和方法。讓學生更好地進行估算,體會到估算給我們生活帶來的方便。

課時設定

本單元設計12課時

第三單元 可能性 教學計劃

可能性是《數學課程標準》中“統計與概率”領域的內容,“統計與概率”主要研究現實生活中的資料和客觀世界中的隨機現象,它通過對資料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對事件發生可能性的刻畫,來幫助人們做出合理的決策。在本學段中,學生將對資料統率統計過程有所體驗,學習一些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資料的方法,能根據統計結果回答一些簡單簡單的問題,初步感受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和可能性。教學中,應注重對不確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觀感受。

在現實世界中存在著大量的隨機現象,讓學生從不確定現象中探索,把握可能性大小的規律,並能在不確定的情景中做出合理的判斷,對於學生更好地認識世界、提高其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單元教學安排兩部分內容:(一)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對於紛繁的自然現象與社會現象,如果從結果能否預知的角度出發去劃分,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現象的結果總是確定的,即在一定的條件下,它所出現的結果是可以預知的,這類現象稱為確定現象。例如,拋一個石塊,可預知它必然要下落;在標準大氣壓下且溫度低於 0℃時,可預知冰不可能融化。另一類現象的結果是無法預知的,即在一定的條件下,出現哪種結果是無法事先確定的,這類現象稱為隨機現象或不確定現象。例如,擲一枚硬幣,我們無法事先確定它將出現正面,還是出現反面。本單元通過摸球遊戲和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使學生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二)能夠列出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隨機現象雖然對於個別試驗來說無法預知其結果,但在相同條件下進行大量重複試驗時,卻又呈現出一種規律性,我們稱它為隨機現象的統計規律性。概率論正是揭示這種規律性的一個數學分支。結合轉盤遊戲使學生知道有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這部分內容雖然與學生日常生活的聯絡十分緊密,但由於對不確定現象和可能性大小的規律的認識以及描述,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內容。教學時,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設計的數學活動,如,摸彩球、調查做家務情況、玩手指遊戲,玩轉盤遊戲等,讓每個學生都能經歷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的過程,感受不確定現象,逐步豐富對不確定現象和可能性的體驗。

單元教學目標

1.結合例項感受不確定現象,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

2.初步瞭解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3.能對生活中的不確定現象和一些簡單事件的可能性作出描述,並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4.通過觀察、操作、猜想、驗證、交流等數學活動,感受可能性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激發數學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

在具體事物中,學會用“一定”“不一定”“偶爾”“不可能”描述可能性;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來感受事物的不確定性。

課時設定

本單元設計4課時

第四單元 乘除法 教學計劃

乘除法是《數學課程標準》中“數與代數”領域裡的內容。《數學課程標準》中具體要求有:突出對數與量意義的理解,注重在情境中理解運算的價值與意義,掌握必要的運算(包括估算)技能。使學生能計算兩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和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能靈活運用不同方法解釋生活中的簡單問題,並對結果的合理性進行判斷;探索計算和搭配等的簡單規律。本單元是在學生學習了表內乘除法的基礎上學習的。選擇現實生活中的熟悉事物,讓學生在解決與這件事物有關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數學計算知識;同時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交流的過程中學習計算方法,即在一個事物中,設計多個問題,使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成為不斷學習數學知識與計算方法的過程。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資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靈活解決問題,幫助學生不斷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探索現實問題解決方案的過程中,學習數學計算方法。本冊乘除法計算的內容較多。在內容設計上,改變傳統教材通過“例題”講授計算方法,再解決簡單問題和進行數學計算的構建模式,而是選擇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在自主嘗試解決有關問題的過程中,學習計算方法。如,第42頁在解決“把48枝玫瑰”怎樣插在花瓶中的問題中,學習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計算;第44頁在研究“把60個玩具熊裝箱”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整十數除以一位數;在第46頁在討論“把82個皮球裝盒”問題的過程中,學習兩位數除以數有餘數的除法等。本單元先出口算乘除法,是因為學生在表內乘除法的基礎上繼續學習用一位數乘整十數、整十數除以一位數比較容易接受。同時,由於筆算乘法,如12×3,在計算時要算2×3和10×3,這就要用到整十數乘一位數。因此在教學筆算乘法時需要有口算的基礎。兩位數乘除一位數的筆算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它是多位數乘除法的基礎。但筆算乘除法與筆算加、減法有很大差異,其中計算步驟較多,要顧及的問題也很多,學生在計算過程中容易出錯。因此教材在幫助學生理解筆算算理的基礎上,採取各個突破的辦法來克服筆算乘除法的難點。這樣編排重點突出,分散了難點,便於學生在已學知識的基礎上,用類推的方法掌握新知識,從而既節省了教學時間,又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本單元加強了“解決問題”的教學。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創設了一些問題情境,讓學生提出問題,使學生體會到乘除法計算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蘊涵在許多現實情境中的一個個問題。二是將乘法計算置於現實情境中,增加練習的趣味,同時讓學生體會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有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體驗”、“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是《標準》關於“解決問題”方面的具體目標要求。隨著學生生活經驗的不斷豐富和所學知識以及認知水平的不斷提高,本單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計算外,還給學生提供小組合作、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內容。設計衣服搭配、食品搭配問題

單元教學目標

1.會計算兩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和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

2.結合生活實際,瞭解單價、數量、總價的意義,會解決生活中與這些量有關的問題。

3.能從熟悉的情境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會用乘除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發展應用意識。

4.經歷探索搭配問題的過程,發展初步的歸納推理能力,能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5.能積極參與數學活動,有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在自主探究中,學習兩位數乘、除以一位數,乘除法的豎式,運用“單價×數量=總價”的數量關係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課時設定

本單元設計12課時

第五單元 混合運算 教學計劃

混合運算是《數學課程標準》中“數與代數”領域中的“數的運算”的內容,《數學課程標準》中第一學段對這一部分內容的具體要求是:能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四則運算的意義。

結合《課標》中提出的“結合現實素材理解運算順序,並進行簡單的整數四則混合運算(一兩步為主,不超過三步)”的要求,本套教材在關於混合運算內容的安排上突出了以下特點: 第一,同級混合運算結合有關計算單元安排,如,加減混合運算(包括帶小括號的加減混合運算)都是結合加減法的計算學習;第二,在知識內容構建上,打破“先學混合運算的計算方法,在解決應用問題”的傳統教材體系,而是讓學生在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在混合運算的編排和活動設計上,都是採取“呈現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生自主嘗試解決——試著寫成一個算式的這種過程來學習的。

計算工具在當今社會和現實生活中已經相當普及了,人們已經不大需要使用紙筆進行大數目、多步數的計算。但是,四則計算的原理與方法、混合運算的順序、步驟仍然是基礎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因為這些知識及其思想方法是學生繼續學習其他數學知識的基礎,是更好地使用計算工具的前提,也是發展數學思考、提高學生智力水平的載體。學生通過學習這部分知識,有助於學生加深對數學的理解,激發潛在的創造力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有助於學生獲得必須的知識和必要的技能,通過相關的計算能有效的發展學生的計算能力,而且能引導學生感受數學的思想方法,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逐步積累活動經驗,有助於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

本單元教材的學習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減、乘、除法的基礎上,在認識了小括號、掌握了帶小括號的加減混合運算的基礎上學習的。他們學會了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的運算,並知道,在同級運算中,應按照“從左往右,依次計算”的運算順序來計算。本單元是第一次以單元的形式獨立編排混合運算。教學中,教師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消除學生接觸新知識時的陌生感,讓學生積極主動去學習。要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對於理解得不太好的同學,教師要提供有針對性的幫助,使他們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從而提高計算能力。

本單元的主要內容包括不帶括號的兩級混合運算、帶括號的兩級混合運算和簡單的三步混合運算,結合本單元內容還安排了探索樂園。

單元教學目標:

1.結合現實素材理解兩級混合運算的順序,會進行兩級混合運算的計算。

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能進行簡單、有條理的思考。

瞭解同一問題有不同的解決辦法,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運算與思考過程的合理性。

教學重點:

1.能聯絡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理解並掌握兩步混合運算的順序。

2.在認識和理解混合運算順序的過程中,積累學習的經驗,形成計算技能,並且能用兩步計算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

課時設定

本單元設計6課時

第六單元 周長 教學計劃

本單元在課標中屬於“空間與圖形”這一領域的內容。本單元知識是學生在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學習了米、分米、釐米等長度單位,經歷了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基礎上學習的。主要內容包括:周長的認識、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公式、室外測量等內容。

我們先一起來比較一下《大綱》和《標準》對這部分內容的要求:《大綱》中要求本單元要掌握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概念,能夠計算它們的'周長。《標準》中要求本單元要學生學會指出並能測量具體圖形的周長,探索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公式。

從上述的要求中,我們發現《大綱》和《標準》有幾點不同:第一,《大綱》中的周長概念只涉及長方形、正方形周長,而《標準》強調“圖形周長”不單單是長方形和正方形;第二,《大綱》強調掌握概念(往往形成背誦概念),《標準》強調指出和測量(周長概念的表達和實際測量);第三,《大綱》要求能計算周長(用公式計算),《標準》強調探索並掌握公式(在計算周長的過程中探索,結合公式——形成模型)。上述變化,反映了課程理念和價值觀的不同,《大綱》重視的是學會、掌握周長公式,然後應用公式計算;《標準》重視的是基本“周長”概念的建立和利用已有知識經驗的測量,然後再是寫公式(形成模型)。把探索和掌握作為數學知識建構的過程,而不是單純用公式計算。

本套教材將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與周長計算分開編排在兩個學期(二年級下冊安排了“四邊形”單元),一方面加強長方形、正方形特徵的探索和認識,另一方面,重視“周長”的認識、周長概念的建立和測量,強調在利用已有知識進行周長計算的過程中,探索長方形、正方形周長公式。按照這樣的編排思路,本單元教材首先選擇了生活中常見的小布藝,通過如何確定“小布藝花邊的長”這一問題,讓學生在合作研究、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引出周長的概念,並結合硬幣面、課本封面、課桌面邊線的長,進一步認識周長的含義。在理解周長概念的基礎上,教材安排了探索長方形、正方形周長公式的內容,通過個性化的計算方法的交流、討論,大家來總結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公式。最後教材設計了室外測量的實踐活動,將學到的知識、技能運用於生活,使學生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本單元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相連,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注重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

首先應當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具體事物出發展開教學,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探索、交流等多種形式的活動,獲得對空間與圖形知識的直觀經驗,並逐步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最後應當讓學生運用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2.讓學生親歷“做數學”的過程

可以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在生動、有趣的具體情境中呈現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的機會,如觀察、估計、測量、比較等一系列活動,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充分交流的過程中理解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教學時還要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應肯定不同的探究過程。

3.關注學生對測量的體驗

應組織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測量。可以由學生主動選擇測量工具和方式,並交流測量結果和體會。估測是測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際生活中,對一個量的估計十分重要,所以在課本中安排了估計校園內的花壇、乒乓球檯、羽毛球場的周長的活動,進行這樣的活動不僅要關注結果,更要關注學生是否願意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去,是否願意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是否能針對實際情況採取不同的估測方法。

單元教學目標

1.指出並能測量具體圖形的周長,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公式。

2.在探索長方形、正方形周長公式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能與同伴合作解決測量問題,學會表達測量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4.在他人的鼓勵與幫助下,能克服在數學中遇到的某些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有學好數學的信心。

單元教學重點

指出並能測量具體圖形的周長,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公式。在探索長方形、正方形周長公式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課時設定

本單元設計4課時

第七單元 生活中的大數 教學計劃

本單元“生活中的大數”,這部分內容除萬以內數的認識和感受大數以外,還有近似數的概念以及萬以內數加、減法的估算和解決問題等。素材的選擇都是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問題,是名符其實的生活中的大數。

認識萬以內的數,是學生適應社會生活必需的重要的數學知識,也是學生建立初步數感的重要材料。由於在二年級下學期已認識了1000以內的數,數的讀、寫,數的組成,數的大小比較等都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本冊第二單元也已學習了三位數的加、減法。同時,學生在生活中對萬以內的數以及數的應用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所以教材充分利用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選擇商品價錢、購物等素材,鼓勵學生在自主學習活動中,完成本單元知識的學習。

教材編排特點

1.將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認識數的基礎,本單元的標題為“生活中的大數”,體現了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由於數的範圍的擴大,本單元一開始就列舉了一些生活中的大數,作為學習本單元內容的重要資源和必備基礎。教學時,教師讓學生親自找一找生活中的大數並進行交流,使學生充分感受大數的意義。

2.組織學生進行多種多樣的數學活動。,如讓學生數一數、寫一寫、比一比、估一估、說一說等活動,使學生通過大量的感性經驗形成表象,並進一步體會數的意義。本單元教材設計了多種情境,在緊張有趣的活動中,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

3.注重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教材安排了加減法的估算,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估算和計算的不同意義,感受估算在生活中的應用,提升學生的生活經驗。

單元教學目標

1.結合現實素材感受數的意義,能認、讀、寫萬以內的數,知道萬以內數的組成;初步學會用萬以內的數表示生活中的事物。

2.初步學會用萬以內的數描述現實生活中的簡單現象,能選擇合適的近似數描述生活中的事物。

3.能結合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資訊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能進行簡單的加減法估算,能表達解決問題及估算的過程和結果。

4.能用已有知識和經驗自主學習新知識,瞭解可以用數描述生活中的某些現象,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教學重點

1.萬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萬以內數的組成。感受一萬的實際意義。認識計數單位“千”“萬”,並瞭解單位間的關係。理解並熟記萬以內數位順序。

2.掌握萬以內數的大小的比較方法,能正確比較兩個數的大小。

3.初步學會用萬以內的數表示生活中的事物。能進行簡單的加減法估算,能表達解決問題及估算的過程和結果。

課時設定

本單元設計9課時

第八單元 噸的認識 教學計劃

本單元是在認識了千克、克,而且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和計算能力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內容包括:認識質量單位噸,選擇恰當的質量單位表示物體的質量,以及對質量單位的整理和解決問題。噸是較大的質量單位,不便於學生直接親身體驗和感知,因此,教材在內容上的選擇上注意聯絡了學生的現實素材、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較為熟悉的事物和動物,使學生感受和認識到噸,如,通過用不同方法計算30名學生的體重是多少千克,使學生初步感受到1噸的實際意義。結合生活中的熟悉的物品,使學生學會選用恰當的質量單位。

這部分教材在編排時注意了以下三個方面:

1.多次體驗,親歷中鞏固觀念的建立。體驗是經驗中充滿詩意與個性色彩的一種形態,是一種注入了生命意識的經驗。計量單位觀念的建立,體驗是非常重要的。對於米、分米、釐米等一些計量單位來說,體驗不是一件難事,但如何讓學生體驗大計量單位的確很難,這也是教師覺得這樣的課難上的根本原因。

課中設計了多次讓學生體驗的環節,“體驗—感悟—再體驗—再感悟”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在體驗中把自己的感官充分作用於具體物件,在一次又一次的感官與實踐的刺激中使學生有實實在在的經歷和感受,加深對這些計量單位的感知。這樣的教學,可以使學生最後獲得的不僅僅是一些模糊、抽象的數學知識。

2.反覆猜測,反差中強化觀念的建立。猜測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法。這一方法運用在大計量單位的教學中是非常有效的。課中設計了較多的“猜一猜”的環節,先讓學生猜測,然後再讓學生通過計算或教師揭示答案來得到正確資料,讓學生在猜測資料與真實資料的強烈反差中產生一種震撼,這樣的心理活動往往會給學生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從而可以強化大計量單位觀念的建立。安排一次又一次的猜想,也有意於讓學生通過這樣的活動對學習有一個較好的提升過程,每一次的猜想都是對這些大計量單位觀念的一次強化。我們發現學生每一次猜想都比前面更加合理、更加接近正確答案,這說明學生在猜想時及時調起前面的學習內容,已作了較好的聯想,而不是憑空胡亂猜測。

3.結合實際,運用中整合多元目標。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這堂課數學學習材料的選擇是根據這一要求來設計開展的。通過與學生年齡、生活實際相符的內容設計,讓他們感受到所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絡,產生一種親切感,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知識與生活的這種密切聯絡也可以使學生每當接觸到這些事物時,就能調起對所學知識的回顧,以此來促進大計量單位觀念的建立。

整個教學流程的設計始終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自身及實際的密切關係,始終處於一種主動學、有興趣學這樣的學習狀態中,教學的設計將新課標所要求的三維目標很好地整合起來。

單元教學目標:

1.經歷感受並認識噸的過程,知道1噸=1000千克,並能對克、千克、噸進行簡單的換算。

2.體會質量單位噸的實際意義,會選擇恰當的質量單位表示常見物品的質量。

3.能解決與質量有關的簡單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會進行簡單、有條理的思考,並能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4.激發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積極性,並獲得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學重、難點

1. 使學生建立對噸的認識,認識噸與其他重量單位間的關係,並能比較熟練到進行簡單的化的計算。

2.培養學生利用遷移和對比來掌握知識的學習方法,並能在實際生活中解決相應問題。

課時設定

本單元設計8課時

第九單元 乘法 教學計劃

乘法是《數學課程標準》中“數與代數”領域中“數的運算”的內容。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熟練地掌握了表內乘法,及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它是多位數乘法的基礎。但筆算乘法與筆算加、減法有很大差異,在計算過程中,多位數乘一位數不是相同數位上的數相乘,而是要用一位數分別去乘另一個因數的每一位,再把所得的積相加。其中計算步驟較多,要顧及的問題也很多,學生在計算過程中容易出錯。因此教材在幫助學生理解筆算算理的基礎上,採取各個突破的辦法來克服筆算乘法的難點。學生通過本單元的學習,能計算一位數乘三位數的乘法;能對計算結果進行估計;能結合具體的情景進行計算;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並能對結果的合理性進行判斷。

計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但在現實生活中又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學好計算對於學生體會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有著重要的意義。通過學習這部分知識,學生不僅能夠學會運算技能,而且可以拓展數學視野和應用數學的空間。本單元內容安排了三個知識點:包括“一位數乘三位數”、“乘數中間有0的乘法”、“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單元最後安排了綜合應用的內容“花籃中的數學”,激發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同時讓學生獲得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情感體驗。

為了讓學生對枯燥乏味的計算教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在教學時,老師可以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提供有利於學生進行觀察、試驗、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動。無論是新課題的引入還是教學內容的展開,都力求創設啟發性問題情境,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對於新課的引入,大都是藉助卡通朋友的話,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性的學習活動,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合作交流的機會。如教材100頁“乘法”的引入,大頭娃說:“這個“3”是怎麼算出來的?”藍靈鼠的話“不計算,你能判斷積是幾位數嗎?”,教材101頁“試一試”,藍靈鼠說:“一個星期可賣出多少箱?”,大頭娃的話:“把你的演算法和大家交流一下。”等。這些都為學生創造了試驗、交流、觀察、探索、推理和歸納的平臺。這樣的教材編排,有助於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學習計算方法。通過反映多種資訊的、學生熟悉的情境和問題情境,使學生從中體會乘法的意義,在解決具體的實際問題過程中,學會計算一位數乘三位數。例如,教科書第99頁設計了“買300本《保健小常識》”和“每本4元”情境,鼓勵學生髮現資訊,自己提出問題。又如第107頁是“花籃中的數學”的情境,也都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這樣,一位數乘三位數的乘法就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應運而生了。通過解決這些具體問題,使學生學習一位數乘三位數的計算方法,認識乘法計算在生活、生產中的作用。

單元教學目標:

1.會正確地計算一位數乘三位數的乘法。

2.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3.激發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和積極性,樹立良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1.一位數乘三位數的筆算方法

2.理解“0”的乘法。

3.解決實際問題——花籃中的數學。

先讓學生認真觀察情境圖,發現教材中的數學資訊,小組合作嘗試用乘法知識解決問題。再讓學生通過交流,選出最佳的解決問題方案,並能做出合理的解釋。

課時設定

本單元設計9課時

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的教學計劃15

一、班級學生情況分析

我班共有學生40人,其中男生18人,女生22人。大多數學生學習態度端正,學習成績穩定,少數學生貪玩,學習不用心,成績不理想。大多數學生基礎知識掌握較好,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較強。但計算能力較弱正確率不高。因此在新學期裡,我要在這些方面要多下苦功,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的教學內容包括:兩、三位數乘一位數、千克與克、長方形和正方形、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解決問題的策略、平移、旋轉和軸對稱、分數的初步認識(一)。

1、兩、三位數乘一位數主要包括: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乘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乘法,及兩步連乘計算解決的實際問題

2、千克和克先教學千克的認識,再教學克的認識,然後安排了一個練習,鞏固對千克和克的認識。最後還安排了一次實踐活動。

3、長方形和正方形是在學生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的基礎上,教學各自的特徵、周長的含義和周長的計算。

4、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主要學習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這是學生在已學過的表內除法和簡單的有餘數除法的基礎上學習的。

5、解決問題的策略主要學習列表的策略和畫圖策略

6、平移、旋轉和軸對稱主要是學習物體經過平移、旋轉後得到什麼圖形,以及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

7、分數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認識了萬以內整數的基礎上,聯絡實際生活的需要認識簡單的分數,通過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幾份,引導學生初步認識分數。同時學習簡單的分數的比較大小以及同分母分數加減法。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

能正確列豎式筆算兩、三位數乘一位數和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知道0與一個數相乘得0,會驗算除法和乘法;懂得用千克和克為單位稱物體;瞭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能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和其他簡單兩面圖形的周長;能用列表和畫圖的策略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數學思考方面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並在與同伴交流中逐步學會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能應用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並在解決這些問題過程中初步體會到現實生活中蘊含大量的數學資訊。

3、情感與態度方面

進一步感受數學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體會數與形都能用來描述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現象,逐步產生對數學的興趣,能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學習客觀地評價自己與評價他人。

四、教學重難點

兩、三位數乘一位數和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以及分數的初步認識(一)是

重要的教學內容;長方形和正方形是教學難點。

五、教學措施

1、創設一個自由、開放、安全的'學習氛圍,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點選,學生的創新火花。

2、課堂上引入開放性的例題,使學生在探索中促進發散和求異思維的發展。

3、改革課堂教學的空間組織形式,採用問題式教學與小組合作交流等形式來揭示知識的規律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在問題與合作交流中學會互相幫助,實現學習互補,增強合作意識,提高交流能力。

4、創設問題情景,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5、對學有餘力的學生鼓勵他們積極參加拓展練習,課堂上準備一些不同層次的練習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發揮他們的潛力。

六、課時安排

一、兩、三位數乘一位數------------------------------------12課時

二、千克與克-----------------------------------------------5課時

三、長方形和正方形-------------------------------------------7課時

四、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11課時

五、解決問題的策略--------------------------------------7課時

六、平移、旋轉和軸對稱---------------------------------6課時

七、分數的初步(一)----------------------------------6課時

八、整理與複習---------------------------------------4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