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

一、為學生自主探究創設足夠的空間

有效的數學學習過程不是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教師應該努力為學生自主學習創設足夠的學習空間,引導學生主動從事觀察、實驗、猜測、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從而使學生形成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本節課我通過引導學生認識到質數、合數與一個數的因數個數的關係,明確了探究的方向,為學生主動探索構建了思維空間。通過小組內的合作交流,讓學生在發現中領悟了研究數的方法,加深了對質數、合數的理解。

二、為學生積極互動創設足夠的空間

通過對教材的悉心揣摩,精心設計,有效重組和完善整合,凸現嶄新的教學理念。設計讓學生思考一個數的因數個數應怎樣分類才合理,將質數固有的特性巧妙地隱含於學生所要探究的問題中,學生從自己的實際出發,或拼擺、或畫圖、或在腦子裡想象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進行探究,並發現一個數的因數若要把個數相同的分成一類,那麼無法進行分類時,進一步引導學生尋探這些數的共同特點,學生自己會發現它們的因數只有1和它本身,從而獲得質數的本質屬性,在與質數的比較中,建立合數的概念。在這種數形結合、多種感官參與以及自主探究的活動中,學生建構起質數與合數的概念,自然理解透徹、印象深刻、記憶牢固,更重要的是學生的比較、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及探究精神得到較好的鍛鍊和培養。

三、為學生體驗數學創設足夠的空間

如何讓學生願意親近數學、瞭解數學、喜歡數學,主動地從事數學學習,單純地採取教師權威的方式迫使學生參與數學學習,顯然是不行的,而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創造出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是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重要教學策略。我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有意識地將教材知識與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相聯絡,這樣可以使枯燥無味的數學問題變成活生生的生活現實,使抽象空洞的數學知識變成生動有趣的數學活動。增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親切感,促進了學生積極的數學情感的發展。在本節課上我利用生動的遊戲,不但使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完成對所學知識的綜合運用,而且使學生體驗到了數學無處不在。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感受最深的是,作為教師要使自己真正成為活動前的.策劃者,活動中的引導者和合作者,疑難處的參與者和研究者,要搭建一架無形的梯子,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登攀中拾級而上。

值得深思的問題:

由於外界教育資訊的豐富多彩,加上家長對子女教育的重視,不少學生實際上對本課內容已經有或多或少的掌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也有所反映,學生能不約而同的說出這樣的數叫做質數,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等等。課後對學生的個別談話中瞭解到,有的是父母事先教過的,有的是自己看書學習的,儘管他們的認識有可能是一知半解,但至少有一定層次的認識,但從中可以看出教師在教學設計上應注重考慮學生現有的教學起點,如何找準教學的起點?教學的切入口在哪裡?是否可以在課堂上充分呈現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展開教學,放手讓優秀學生帶動中下游學生展開學習,以體現陶行知的小先生制?另外課堂教學中還表現出對知識掌握的兩極分化的現象,老師又如何全面考慮到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這些都值得我們在以後的實際教學中進一步探究和開拓。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2

“通分”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理解通分的意義和掌握通分的方法。它是分數基本性質的一種應用,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和求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為後面學習比較異分母分數大小和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奠定基礎。

因此,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過程:

1、開門見山,出示例題。讓學生讀題理解,明確要求。

2、讓學生自己確定分母,利用分數的基本性質進行改寫。

3、集體交流。

4、介紹同分母分數,異分母分數,通分,公分母的概念。

5、明確通分的方法,尋找兩個分母的最小公倍數。

通分的方法其實不難,關鍵是讓學生理解為什麼要通分和通分的方法,通分一般採用什麼方法是在學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爭論辯解的氛圍中明確的,讓學生大膽猜測,大膽設想,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歸納。所以,如果我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經常注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當學生的思維受阻時,教師適時點撥,當學生的.思維遇卡時,教師巧妙催化,這樣會使學生在題中數量間自由地順逆迴環,導致學生髮散思維能力的形成,以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困惑與不足:

儘管在設計教學的各個環節時,我試圖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但在實際教學中,我仍然一步步在引導學生:引導學生把這些分數轉化成同分母或同分子的分數;引導他們找出公分母可以是幾。生怕他們會偏離我的教學設計之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其實教師只需提醒學生一句,遇到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情況時,可以轉化成以前學過的知識來解決,然後完全放手,讓學生自由探索各種比較的方法,這樣才能真正啟用學生的思維火花,開啟他們智慧的閘門。

在練習題的設計上,我努力設計成不同層次的幾種型別。但最後由於時間緊張,練習做得不夠紮實。其實作業完不成,完全可以放在課下,而不應追求形式上的完整。

總之,通過對這節課的教學,使我感悟到:老師應重視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探索數學規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作為教師,除了自身的業務素質和能力外,還應著重在教材和學生身上多花些時間進行鑽研。力求每節課,都能使學生有所提高。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3

《位置與方向》這個單元內容包括“上、下”,“前、後”,“左、右”和“確定位置”四個小節。

我覺得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他們親手擺放物體,說一說自己所在的位置,在教學時,我儘量抓住一年級的學生特別喜歡做遊戲的活動,運用遊戲的方法促進他們學習,讓他們在遊戲的過程中學習數學。

在教學《位置與方向》這個單元時,學生出現了以下問題:在教學數格子變方向時,有的`同學數不清格子,其實開始的動物的格子不算,最後實物的格子算,比如說再格子裡畫圖說螞蟻向上走幾格再想左走幾格可以吃到蘋果。這道題有一部分學生容易出錯,在教學時,如果讓學生走一格標一格數,轉方向是從1開始重新標數,實踐證明學生也易於接受。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4

分數與除法,對於國小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內容。而在國小階段數學知識之所以能被學生理解和掌握,絕不僅僅是知識演繹的結果,而是具體的模型、圖形、情景等知識相互作用的結果。所以我在設計《分數與除法》這一課時,從以下兩方面考慮:

1.以解決問題入手,感受分數的價值。

從分餅的問題開始引入,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當商不能用整數表示時,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商。本課主要從兩個層面展開,一是藉助學生原有的知識,用分數的意義來解決把1個餅平均分成若干份,商用分數來表示;二是藉助實物操作,理解幾個餅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商。而這兩個層面展開,均從問題解決的角度來設計的。

2.分數意義的拓展與除法之間關係的理解同步。

當用分數表示整數除法的`商時,用除數作分母,用被除數作分子。反過來,一個分數也可以看作兩個數相除。可以理解為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3份;也可以理解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1份。也就是說,分數與除法之間的關係的理解、建立過程,實質上是與分數的意義的拓展同步的。

反思這節課,在這一過程中,我在教學之前認為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很簡單,而在實際教學時發現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因此我把重點放在例2上:3÷4=()(塊)的探究上。學生在理解的時候,還真的很難得到3÷4=()(塊),開始都猜想是,然後通過動手小組去操作,經歷驗證猜想的過程中,學生彙報中出現了是1/4,因為他們認為是把3餅看作單位“1”平均分成4份。每人就得了1/4……說明學生在操作中在思考了,同時也暴露出了學生在分數意義的理解上出了問題,問題在哪裡呢?出在把誰看作單位“1”上,問題在對分數意義的理解上,這是難點。學生認為簡單,實際上不簡單,因此我們的教學必須重視學生的說理和交流。把重點放在3÷4=()(塊)上,我藉助的是學生的動手操作,採取讓學生之間的互相交流和辯論解決了學生認識上的難點。把重點放在3÷4=()(塊)上,需要注意的是:在指導過程中,不能講得太多,講得過多,學生會越來越不清楚。

從分數與除法的關係這個內容的教學我發現:學生的例子太少,沒有說服力,為了學生今後學習中遇到問題上該如何解決,我們必須在常規的教學中去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授人以 “漁”。於是教學中,在學生得到了3÷4=()(塊)後,不忙於理論的總結,因為在這裡學生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認識。根據學生不同的認知情況,安排了適當的模仿練習,感性體驗數學活動,促進學生對結果的深層次的理解。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5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能使學生有愉悅的氣氛中學習,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在課中,我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敢幹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習。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通過分類、討論、質疑、釋疑、歸納、驗證,經歷了知識的發現和探究過程。

首先讓學生獨立寫出1-20這20個數的因數,再根據因數多少進行分類,然後以小組為單位交流,學生通過交流,知道可以分為幾種情況,並感悟到,自然數按照因數的個數可以分為質數、合數、0和1。這時教師出示一組資料,讓學生判斷,下面各數哪些數是質數?那些數是合數?最後再次討論,探究什麼是質數?什麼是合數?在教學中我努力放手,讓學生從自己的思維實際出發,給學生以充分的思考時間,對問題進行獨立探索、嘗試、討論、交流,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啟發、互相激勵、共同發展。

在此基礎上採用猜數遊戲的方式進行鞏固,讓學生正確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目的在於把學生生活世界和數學世界緊密聯絡起來。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意義所在。不僅如此,學生必須運用所學的知識來完成遊戲。以操作代替教師講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使全班同學都參與到活動中來,課堂氣氛愉快熱烈,學生學得輕鬆、學得牢固,從而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在最後的練習時,我呈現一組資料,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所學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分完後先小組內交流。說說你是按什麼來分的?分成了哪幾類?由於分的標準不同,必然導致分的結果不同。讓學生說標準的過程中,進一步感悟到質數和合數的`各自特徵,體會到它們與奇數、偶數的區別和聯絡,從而進一步地幫助學生理解質數和合數的意義。並且交流中也有我意想不到的問題發生,一個孩子提到偶數中除了2,其它的偶數都是合數。就此,我板書:偶數:2、4、6、8、10……讓大家給偶數分家,並說出理由。在說的過程中一生板書又粗又長的分隔線,加深印象。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6

在具體的教學情境黃豆種子發芽試驗中初步認識眾數的意義,在一組資料中出現次數最多的這個數就是這組數的眾數,反映了這組數的多數水平。在理解眾數的意義後讓學生計算這組資料的平均數,將其與眾數進行比較,學生認識到低於平均數的有3個,高於平均數的6個,平均數偏離了這組資料的中心,所以用眾數代表這組資料的整體情況比較合適,加深了學生對眾數的理解。在練一練中學生能比較輕鬆地找到一組已知資料的眾數,並能根據實際進行說明。

《一課一練》的智力衝浪:仔細閱讀上面的第4題,你認為派誰去參加比賽更加合適?第4題:甲乙兩位射擊隊員在賽前熱身練習中各打了10發子彈,根據給出的資料求出甲乙兩隊員成績的眾數和平均數,平均數都是9.5,而甲的眾數是9.5、乙的眾數是10。這道題的.討論非常熱烈:陳興凱認為選甲比較合適,因為他的成績比較穩定,最低成績都在9環以上,而且10次中有5次都打出了9.5環。但李剛認為應該選乙,因為在甲乙兩名選手成績的平均數相同,乙的眾數是10,甲的眾數是9.5,這說明甲打中靶心的次數多一些,獲勝的可能性要大一些。在他們振振有詞的爭論中,我真正感受到學生是有思想的,而且他們的想法是有理有據的。我及時鼓勵了他們的想法,然後丟擲我的想法:我會選甲參加比賽。因為雖然甲乙的平均數相同,且乙的眾數高於甲,但射擊需要運動員穩定發揮,在這方面乙10次射擊中有兩次成績都在9環以下,而甲的成績則明顯穩定得多,所以綜合考慮實際情況,我選甲。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7

在上這課之前,我已有所耳聞——《找次品》這一內容比較難上,教學完之後確有實感。我在試教時(五1班),學生們的表現比較活躍,且能跟著老師的預設完成教學目標,可是這堂課卻恰恰相反,可能與五2班學生的學風有一定的關係。經過反覆琢磨,反覆推敲,可能是由以下幾方面造成的:

(1)學生的自主探索活動較少,導致學生印象不深刻。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學生使終被老師牽著鼻子走,自主探究活動少之又少。例如:在學生自主探索5個物品中找出一個次品時,學生們是在思考,可更多的是想到一種策略後,就不去思考別的方案了。即便其他同學有別的想法,也無瑕去顧忌。因此,在這樣的心境下學習,效果就不佳了。

(2)形象教學還未鋪墊好,邏輯思維就無法跟上。學生的思維還需要表象的支援,在本堂課表現為實踐操作。當學生們還未真正理解5個物品中找出一個次品的.方案時,急匆匆進入下一環節——9個物品中找到一個次品,顯然這一步邁得太大了些。應該先讓學生總結出5個次品中找到1一上次品的一般方法,總結、提煉之後,昇華到邏輯思維的層面,之後再探究9個物品中找一個次品,會使課上得更全面、更有效,孩子們學起來也會變得輕鬆些。

(3)課堂氣氛調動不夠。整堂課上完之後,總感覺很壓抑,無論是老師的表現還是學生的表現,這是為什麼?分析之後,我認為最為突出的一點就是老師沒有把持到學生的“現狀”,一個知識點教學之後,學生的學情是否已經改變?是否能接受下面的知識?這些,都無從考證。只憑老師單方面的意願進行教學,按部就班,低效乏味!

這次教學展示活動給我了一次很好的鍛鍊機會,找到自身的不足,方可對症下藥!我深信,只要我們想方設法摸清學生的學情,找到他們的現有知識起點,不斷改變教學方式,使他們樂學、愛學、好學,定會為學生和自身成長輔墊出一條堅實之路!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8

“找次品”是五年級下學期數學廣角里的教學內容,屬於一節思維訓練課,主要培養學生的優化意識和邏輯推理能力,同時掌握找次品的最優方法。教材的編排是先分析5個零件中找一個次品的方法和次數,初步認識找次品的基本方法,然後再來分析在9個零件中找一個次品的方法和次數,這時進行優化,並且延伸10、11個零件怎麼分?教材雖然給我們提供一個基本教學思路,但是教學過程如何展開;優化在什麼時候妥當;這麼多內容如何在40分鐘得到落實;都是值得深思的。這節課我在認真分析教材的基礎上,並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和思維方式進行了設計,反思整節課,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優點與不足。

一、匯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首先,我以課題提問匯入,抓住學生好奇心理(什麼是次品?怎樣找次品?等等一些問題。)課一開始,發揮學生對新課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主體意識。而後又加以課件來解決他們心中的某些疑問,這樣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二、過程注重循序漸進

然後,我讓學生先從3瓶口香糖中找少了2粒的口香糖,在學生有初步體驗的基礎上,再過度到從5個,9個、12個。這樣首先是一次驗證,其次加深了學生的體驗。為了解決概括需要例子的充分性和課堂時間的有限性的矛盾,本節課我還提供部分典型的資料的方法解決了這個矛盾,即節省了時間,有很好的提供了歸納優化的資料。其次,充分的動手操作和幻燈片直觀演示是學生分析找次品次數的基礎。本節課是屬於思維訓練課,所以難度較大,比較抽象,學生學起來會有困難,特別是對學習能力中下的學生。這節課我給每個學生提供了學具,讓學生借學具模擬稱一稱,並小組交流方法,同學間相互幫助,讓學生都能理解了找次品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為接下來符號化分析稱球過程打下了基礎。

三、結論注重猜測與驗證

猜測與驗證是學生開展數學活動的一種重要方式。波利亞認為:“參與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積極地參與發現工作,並且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猜測與驗證來實現的。”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常常從自由猜測入手(在得出從9個物品中找次品得出結論,把9平均分成3份後,所稱的次數是最少的。然後我引導學生大膽猜測,是不是所有的3的倍數的數都把它平均分成3份後,所稱得的.次數是最少的呢?然後學生就會想到拿一個是3的倍數的數去驗證。從而得出了結論。在課結尾時,我也讓學生大膽猜測不是3的倍數的數你認為應該怎樣分呢?這樣學生有了剛才是3的倍數的數的分法的經驗,也大膽地說出了自己的猜想。)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啟用思維;繼而利用合情推理或邏輯推理驗證猜測,從而理解概念,把握規律,知曉原理;最後設計延伸猜測活動,啟迪思維,鼓勵創新。

四、拓展開啟學生思維

在得出待測物品是3的倍數後,我適當將知識進行了拓展,(當待測物品是27個、81個、243個、729個、2187個,你們能不能很快說出至少稱幾次,就一定能找到次品。)學生經過觀察後,很快地分別說出了所要稱的次數。這一拓展,有效地開啟了學生的思維。當然不足之處也有很多:1、本節是思維訓練課,但最終是不是所有的同學的思維都得到了不同的發展呢?現在反思一下,確實課堂上還有一部分同學一直很“安靜”,那就是他們的思維根本就沒有調動起來。2、所用的圖示的辦法,應該多做講解,要讓每一位同學能熟練的運用它。3、沒有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不能充分調動所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上存在的種種不足,我認為上好這節課應該從以上幾點進行調整。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9

這節課主要是讓學生掌握簡單的分數的大小比較方法。整體上講是成功,但成功的背後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現在,我從以下三方面進行反思:

一、問題的引入:在問題的引入上。新課標規定應從實際情景入手,並且使學生能夠對問題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我只是從複習回顧匯入,沒有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慾。

 二、問題的探索:動手實踐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根據本節課內容特點我設計一系列的數學活動,引導學生參與其中。學生通過用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等素材動手摺一折,畫一畫,比一比等活動形式,幫助學生理解分數大小的實際意義,並以此得出可以藉助分數單位來比較,進而歸納總結同分母或同分子分數大小比較的方法。整個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投身到解決問題的活動中,充分感知,形成表象,藉助表象積極思維,使學生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在整個的教學實施過程中我還是過於關注教材,靈活性欠缺,如在教學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後,可以讓學生自己根據圖隨意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要比老師出題或者直接完成書上的練習容易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三、其它:在驗證同分母分數大小比較方法的部分,設計得不夠緊湊,有重複。在得出方法之後,對於比較方法的多樣化的參透的不深。在教學同分子分數大小比較這一環節,學生討論用推理的方法進行比較後,應該請學生複述,並模仿練習,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可以達到更進一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除了師生之間的反饋交流外,還要注重生生之間的評價交流,多創造這樣的機會,讓學生在互相評價的過程中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在碰撞中加深知識的理解和擴充套件。注意教學的藝術性,傾聽學生的發言,並能用“點睛之筆”來引導學生簡潔、準確、完整的表述自己的觀點。在組織學生進行合作交流時,一定保證相應的環節,要在個體充分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另外在應用探索規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數學知識的擴充套件適度,突出梯度。

在多次的課程活動中,在領導和老師們無私的幫助下,感覺自己有了很多的收穫,但仍然有太多需要加強和改進的方面,我會在以後的教學中,更加努力,從有秀教師身上汲取更多的營養。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0

有以下幾個問題值得反思:

第一,質因數、分解質因數的意義和用短除法分解質因數的教學落實不到位。

通過學生的觀察發現,引出了質因數的定義後,學生對質因數的理解還是可以的,但對分解質因數的意義就處理得不夠好,我只是通過60=2×2×3×5這個例子指出60這個合數可以通過2、3、5這幾個60的質因數相乘的形式表示出來,像這樣的表示方法就叫做分解質因數,接著課件顯示分解質因數的.意義,指出分解質因數的書寫格式要注意的地方後就直接進入幾個式子是否是分解質因數的判斷練習。其實在練習之前,我還可以抓住質因數和分解質因數這兩個意義的重點詞提出質因數和分解質因數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指出質因數是一個質數,這個質數是對應合數的因數,而分解質因數是一個合數的表示形式,是用幾個質因數想乘的形式表示一個合數。經過這一強調後再來做相關練習可能效果會更好。

第二,要明白什麼時候該老師講,什麼時候該學生講。在教學短除法分解質因數時,我本來的設想是想讓學生去說,想經過他們的思考去認識短除法分解質因數的一般規律,這樣印象會更深刻。想不到這種方法並沒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即使後來老師的點評中也強調了各步驟中的細節問題,但在學生練習時還是出現了很多問題。所以像短除法這樣操作性步驟性強的基礎性的知識,剛開始還是由老師來講解比較好,因為學生的第一印象很重要,最初灌輸的知識它們很快就會定型,所以繁瑣性的問題還是由老師講比較好。但如果是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觀察發現的知識點,還要由學生自己去發現,老師作引導便可。

第三,清楚課堂上學生才是主角,多給學生展示的機會。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沒有給太多的時間讓學生思考,有幾次在發現學生遲疑了一點,我就會忍不住提示他。整節課下來,個人感覺也是我講得多,學生講得少。用拍電影做個比喻,老師既是編劇,又是導演,更身擔策劃,舞臺設計等多重身份,但即使這樣,主角永遠都是學生,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老師只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時刻記住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1

本單元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比較容易掌握,能夠明確列行的概念,能夠用正確的格式來表示物體的位置,做題的正確率在90%以上。

個別學生摘書寫格式上出現錯誤,有的沒寫小括號,有的在列和行之間沒有用逗號隔開,目前還沒有發現列和行顛倒位置的現象。

在處理練習三的題目時,第1~5題學生可以輕鬆解決,第6題靈活性較大,答案多樣,有的.學生不僅按要求完成了鮮花和綠色植物的擺放,而且做到了美觀、合理,這就體現出了一個學生智力的多元化,對這一題的要求,我就沒有僅僅侷限在“對”上,我還要求學生要“設計”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在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以及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上,都大有好處。在這方面狄雨柔、周苗、孔祥夢等幾名細心的女同學表現比較好,設計比較美觀,新穎。體現出了數學知識的實用性,也增強了學習數學的熱情。

但也有幾名學生敷衍了事,沒有體現出“設計”的要求,這樣學生普遍是缺少學習數學的熱情,缺乏主動性,看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要主要從學生自身的自主意識入手,一旦他自己發現了學習的樂趣,願意去學了,相信他一定會表現的很出色。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2

平均數和眾數都是一種統計的數計,是資料的代表,是統計量。教學的'重點使學生能夠根據具體的生活實際選擇適當的統計量來表示資料的不同特徵,幫助學生會用資料說話。因此在出示例2後,通過:

讓學生看一看:在做試驗的9人中,發芽幾粒的最多?有幾人?

讓學生算一算:這一組資料的平均數怎樣求?是多少?

讓學生想一想:你認為在我們研究這批種子的發芽狀況時用平均數14來表示合適嗎?為什麼?

讓學生議一議:你認為用哪個資料來表示這批種子的發芽狀況比較合適呢?為什麼?

……

通過一系列教學活動,學生在合作交流中逐步感悟眾數的意義、求法以及作用。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3

一、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正確把握教學起點

本節課我是在充分研讀教材、分析學情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充分尊重了學生的知識背景,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習經驗、學習興趣,恰當地把握了教學起點。例如本課在匯入時,以尊重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為基礎,開門見山設計了一個問題:“關於長方體你們都瞭解了哪些知識?”這樣的問題有利於學生在較短時間內回顧舊知、喚起學生的學習經驗,促進學生為學習新知做好準備。

二、講究問題出教學策略,引發學生數學思考

圍繞整節課的設計思路,精心設計每一環節的研究問題,如:“想一想,做一個長方體框架需要多少根小棒?”“這個小組為什麼沒有搭成長方體?”“是不是有稜、有面、有頂點的物體一定是長方體?”“長方體具有什麼特徵?”“正方體有什麼特徵?正方體和長方體有什麼關係?”等一系列問題,有效引發了學生的數學思考、激發了學生問題研究的興趣,促進了學生參與動手操作、自主探究活動的慾望。

三、有效運用自主探究教學策略,促進學生體驗、生成與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式

本節課有效運用了國小數學探究性學習教學策略,圍繞教學的重難點確立了自主探究的研究主題,注重讓學生體驗知識的形式過程,創設了學生樂於參與的學習情境,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臺。學生在自主、獨立的探究活動中不僅發現、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徵、發展了空間觀念,而且投入度高、在重難點環節有思維層深度。如:在用小棒搭長方體框架時,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搭不成長方體的開放式的、有探究價值的.操作情境,為學生提供了更大、更深刻的思維空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經歷了嘗試性操作、理性選擇、操作後思考、頓悟等知識的生成過程,從而對長方體的稜的特徵有了更深刻的認知。本節課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數學學習方式,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培養,數學學習的情感與態度得到發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體驗探索、親歷感悟是學生學習知識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因此,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以“做中學”的思想為指導,通過採用“自主探究、操作內化、直觀引導、交流討論”等不同的教學策略使學生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及關係。首先,我讓學生先對長方體的實物進行觀察,找出長方體的特徵。然後通過讓學生小組合作動手做長方體框架了解長方體的12條稜怎樣分組,每一組稜的長度有什麼關係。在認識長方體的基礎上再觀察正方體物品,抽象概括出正方體的特徵。最後按照面、稜、頂點的次序,引導學生找處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並利用集合圖進一步說明它們的關係。這樣,學生在掌握新知的同時,發展了空間觀念,提高了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不足的是,由於學生動手操作的時間比較長,導致課後一些有關的辨析練習沒有時間完成,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註意對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分工及操作的指導,提高小組學習的有效性。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4

今天我把《倍數和因數》這個單元上完了,這個單元的內容教材上安排了7課時,可是我卻上了10課時。在上這個單元之前我就意識到這個單元的概念比較多,學生肯定會產生混淆。於是我在上課時特別注意了每個概念的講解,儘可能的讓學生體會每個概念間的聯絡與區別。這個單元上完以後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倍數和因數”與“倍數和約數”這兩種說法讓我搞不清。

“倍數和因數”與“倍數和約數”這兩種說法讓我搞不清。我記得以前教六年級的時候,書上說的是“倍數和約數”,而不是現在的“倍數和因數”。我到現在還沒有完全弄清楚為什麼現在的書上為什麼要把“倍數和約數”改成“倍數和因數”。不過我現在正在上網查資料和請教別人,相信要不了不久我會把這個問題給搞清楚的。

二、為什麼本冊書上在講“倍數與因數”的時候不提整除。

我的頭腦也許還受以前書的影響,我認為說到“倍數與因數”必須要談到整除,似乎只有談到了整除,才有資格說到“倍數與因數”,但是我在實際上課的過程中,也體會到了書上在這裡不提整除的好處。但是我的心裡也產生了一個新的疑問,國標版教材到底在什麼時候什麼數學環境下才提出“整除”這個概念的,我現在期待在國標版的教材上看到“整除”這個概念。

三、3的倍數的特徵怎樣讓學生髮現出來?

我在上課的時候發現學生能很容易的發現2和5的倍數的特徵,對於3的倍數的特徵,學生就發現不了了。我感覺書上的那種方法比較機械,肯定會有一種更好的方法能引導學生找出3的倍數的特徵,只不過到現在我還沒想出來,不知道誰有好辦法能告訴我一下,在這裡我先謝謝了。

四、我覺得這個單元上完以後,一定要讓學生搞清楚“偶數與奇數”是對應存在的,“素數與合數”也是對應存在的。這兩組數之間不能搞混淆。這兩組數之間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它們的分數標準不同,當然它們之間也有交叉的部分。我這個單元上完以後,給學生做了這樣的一組題目。

1、4這個數可以怎樣稱呼?

(學生的回答是:可以稱它為偶數、合數、自然數,還可以稱它為整數)

這道題重點是讓學生體會到同樣一個數,由於看的角度不一樣,它就有不同的名稱。

2、判別

(1)、所有的偶數都是合數………………………()

(2)、所有的奇數都是素數………………………()

(3)、所有的合數都是偶數………………………()

(4)、所有的素數都是奇數………………………()

這一組題目做下來,我感覺對於幫助學生理解這個單元的概念還是很有幫助的。

成功之處:先讓學生看主題兔,從學生已有知識出發,列出不同的乘法算式,然後採取自學的方法,讓學生自悟因數和倍數的'含義及因數和倍數所指的數的範圍。教師通過提問的方式,學生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因數和倍數是一對相互依存的概念。整個教學過程有收有放,收放適度。

不足之處:在鞏固新知中,第3題:在36、4、9、12、3、0這些數中,誰和誰有因數和倍數關係。學生的解答出現遺漏現象。

聽教師說,這部分內容現在的教學設計與以前的不一樣了。以前是以定理的方式出現的,而現在的教材則從形象入手“用12個同樣大的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每排擺幾個,擺了幾排?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擺法表示出來,並在小組裡交流”。也就是說現在的教材讓學生藉助舊知——乘法與除法算式來學習新知——倍數與因數。當時,那位老師說:“學生能弄清倍數與因數嗎?”當時,我根據自己課堂上學生的反應與接受程度回答的是“還好”。就我對這本教材的理解,我覺得教材從直觀入手來教學新知,還是比較合理的。

首先,對於一個10歲的孩子來說,他們的抽象理解水平還沒有到能直接接納定理的程度,或者說國小數學教學的任務更多地在於培養學生對於數學的興趣、數學的基本思想方法與基本的數學經驗,主要不是掌握抽象的定理。他們學習數學的道路還很漫長,我們國小教師的重任在於傳達給學生這樣一個聲音:數學是好玩的、更是值得玩的!

在課後的檢測中,我教的兩個班中,只有一兩個學生把倍數和因數弄反了。而且學生對於似乎抽象的數興趣濃厚,激情滿滿。現在想來,教材關鍵在於釐清倍數、因數的內在聯絡與區別,用更接近學生生活的直觀例子來幫助學生理解枯燥的數學內容。我在說明倍數、因數與自然數的依存關係時,舉的例子是:我們能說××是兒子嗎?××是弟弟嗎?……。這樣使學生明白我們應該說的是××是××的倍數、××是××的因數。

當然,這一節新授課的容量是很大的,上課時只是滲透了倍數、因數的概念與基本特點。因此,我們還需要對這部分內容進一步鞏固。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5

整個教學過中力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整節課中,我始終為學生創造寬鬆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理解倍數和因數的意義,探索並掌握找一個數的'倍數和因數的方法,引導學生在充分的動口、動手、動腦中自主獲取知識。

本節練習課除了指導完成教材中的習題外,還揹負著另一大重要使命,就是對上一課時中學生知識的薄弱點及時進行查缺補漏。

填空第1小題不僅體現了數學符號化的思想,同時也快速反饋了學生對“因數和倍數”概念的理解情況。第2小題主要是針對學生練習第1題出現的問題而設計的,主要是複習找因數的方法。第3小題主要是複習找倍數的方法。

判斷第1小題其實是為後續質數與合數的學習作鋪墊,許多學生在舉反例的過程中,不約而同的運用到7、11、13等質數與其它較小合數的因數個數相比較。有了這樣的體驗,相信學習質數與合數時學生一定會輕車熟路。第2小題主要是綜合考查學生對一個數的最大因數與最小倍數的掌握情況,同時也為猜數遊戲做準備。第3小題則是針對昨天學生錯誤較多習題的再次鞏固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