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計劃

國小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

時間過得真快,總在不經意間流逝,我們的工作又進入新的階段,為了今後更好的工作發展,我們要好好計劃今後的學習,制定一份計劃了。那麼你真正懂得怎麼制定計劃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小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

國小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1

一 、指導思想:

繼續深化“高效課堂教學,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課題研究,提倡高效課堂教學,學習教育教學理論和數學課程標準的精神,加強數學課堂教學的研究,培養師生主動探究的精神。以課堂教學為中心,提高教師教學質量。通過學生數學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以及樹立數學到處可見的觀念。

二、教材簡析

本冊教材包括以下內容:20以內的數和最基礎的加、減法口算,幾何形體、簡單的統計、認鐘錶等教學內容。

本冊教科書以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為主線安排教學內容。在認識10以內的數之前,先安排數一數、比一比、分一分、認位置等內容的教學;在10以內加、減法之前,先安排分與合的教學。通過數一數,讓學生初步感受到數能表示物體的個數;通過比長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輕重,讓學生初步學習簡單的比較;通過分一分,讓學生接觸簡單的分類,並初步感受到同一類物體有相同的特性;通過認位置,讓學生認識簡單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體的位置是相對的;通過分與合的教學,為建立加、減法概念和正確進行加減法口算作準備。這裡所體現的比較思想、分類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後面學習數與運算、空間與圖形、統計等知識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書設定小單元,把各領域的內容交叉安排。這符合一年級兒童年齡、心理的特點,有利於各知識的相互作用,便於建構合理的認識結構。

三、班級情況簡析

一年級學生由於剛進校因此活潑好動,大多數人思維活躍,學習數學的興趣較濃,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有少數同學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們有強烈的求知慾,所以教師要有層次、有耐心的進行輔導,要使每個學生順利地完成本學期的學習任務。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

經歷從實際情境中抽象出數的過程,認識20以內的數,並學會讀寫;初步理解20以內數的組成,認識符號<、=、>的含義,會用符號或語言描述20以內加減法的估算。結合具體的情境,初步瞭解加法和減法的含義;經歷探索一位數加法和相應減法的口算方法的過程,能熟練地口算一位數加一位數和相應的減法;初步學會20以內加減法的估算。認識鐘面及鐘面上的整時和大約幾時。結合具體的情境認識上、下、前、後、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觀念。通過具體物體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認識這些形體相應的圖形,通過實踐活動體會這些形體的一些特徵,能正確識別這些形體。感受並會比較一些物體的長短、大小和輕重。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簡易統計表,通過實踐初步學會簡單的分類,經歷和體驗資料的收集和統計的過程,並完成相應的圖表。根據統計的資料回答簡單的問題,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2、數學思想方面:

初步學會從數學思維的角度觀察事物的方法,如數出物體的個數,比較事物的多少,比較簡單的長短、大小、輕重等。在數的概念形成過程中發展思維能力,如在認識20以內數時通過比較、排列發現這些數之間的聯絡,在學習“分與合”時發展學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能力,在“認鐘錶”時進行比較、綜合和判斷等。

國小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2

一、教材簡析:

這一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數一數,比一比,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認識圖形,分類,11~20各數的認識,認識鐘錶,20以內的進位加法,用數學,數學實踐活動。

本冊以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為主線安排教學內容。在認識10以內的數之前,先安排數一數、比一比、分一分、認位置等內容的教學;在10以內加、減法之前,先安排分與合的教學。通過數一數,讓學生初步感受到數能表示物體的個數;通過比長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輕重,讓學生初步學習簡單的比較;通過分一分,讓學生接觸簡單的分類,並初步感受到同一類物體有相同的特性;通過認位置,讓學生認識簡單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體的位置是相對的;通過分與合的教學,為建立加、減法概念和正確進行加減法口算作準備。這裡所體現的比較思想、分類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後面學習數與運算、空間與圖形、統計等知識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書設定小單元,把各領域的內容交叉安排。這符合一年級兒童年齡、心理的特點,有利於各知識的相互作用,便於建構合理的認識結構。

這一冊的重點教學內容是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兩部分內容和20以內的退位減法(一般總稱一位數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是學生學習認數和計算的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同時它們又是多位數計算的基礎。因此,一位數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是國小數學中最基礎的內容,是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必須讓學生切實掌握。

除了認數和計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見幾何圖形的直觀認識,比較多少、長短和高矮,簡單的分類,以及初步認識鐘面等。雖然每一單元的內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於學生了解數學的實際應用,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班級情況簡析:

一年級四班五班共有學生100餘人。由於學生剛進校因此活潑好動天真爛漫,大多數人思維活躍,學習數學的興趣較濃,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有少數同學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們有強烈的求知慾,所以教師要有層次、有耐心的進行輔導,要使每個學生順利地完成本學期的學習任務。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經歷從實際情境中抽象出數的過程,認識20以內的數,並學會讀寫;初步理解20以內數的組成,認識符號<、=、>的含義,會用符號或語言描述20以內加減法的估算。結合具體的情境,初步瞭解加法和減法的含義;經歷探索一位數加法和相應減法的口算方法的過程,能熟練地口算一位數加一位數和相應的減法;初步學會20以內加減法的估算。認識鐘面及鐘面上的整時和大約幾時。結合具體的情境認識上、下、前、後、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觀念。通過具體物體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認識這些形體相應的圖形,通過實踐活動體會這些形體的一些特徵,能正確識別這些形體。感受並會比較一些物體的長短、大小和輕重。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簡易統計表,通過實踐初步學會簡單的分類,經歷和體驗資料的收集和統計的過程,並完成相應的圖表。根據統計的資料回答簡單的問題,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2、數學思想方面:初步學會從數學思維的角度觀察事物的方法,如數出物體的個數,比較事物的多少,比較簡單的長短、大小、輕重等。在數的概念形成過程中發展思維能力,如在認識20以內數時通過比較、排列發現這些數之間的聯絡,在學習“分與合”時發展學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能力,在“認鐘錶”時進行比較、綜合和判斷等。能用“分”與“合”的思想進行初步的數學思考,能聯絡具體情境探索一位數加、減法,並經歷與同伴交流各自演算法的過程,正確地、有條理地說明自己的演算法;對估計的過程能作出自己的解釋。在探索簡單物體和圖形的形狀、大小和物體之間位置關係的過程式中,發展空間觀念。感受簡單的收集、整理資料的過程,具有對簡單事物和簡單資訊進行比較分類的意識,具有簡單的統計思想。

3、解決問題方面:在教師的指導下,從日常生活和現實情境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並能應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方法解決問題;能對簡單的幾何體進行簡單的分類,能聯絡情境描述一些物體的相對位置;能在教師的組織下收集有效資訊並進行分類、整理,用簡單的統計方法表示問題解決的結果等。體驗與同桌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4、情感與態度方面: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某些事物產生好奇心,有學習數學的熱情,有主動參與數學活動的積極性。能在教師和同學的鼓勵、幫助下,克服在數學活動中遇到的某些困難,獲得成功的感受,逐步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國小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3

(一)總體目標

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夠:

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數學知識(包括數學事實、數學活動經驗)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

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絡,瞭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情感態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發展。

具體闡述如下:

知識與技能

經歷將一些實際問題抽象為數與代數問題的過程,掌握數與代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並能解決簡單的問題。經歷探究物體與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和變換的過程,掌握空間與 圖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並能解決簡單的問題。

經歷提出問題、收集和處理資料、作出決策和預測的過程,掌握統計與概率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並能解決簡單的問題。

數學思考

經歷運用數學符號和圖形描述現實世界的過程,建立初步的數感和符號感,發展抽象思維。豐富對現實空間及圖形的認識,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

經歷運用資料描述資訊、作出推斷的過程,發展統計觀念。

經歷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過程,發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繹推理能力,能有條理地、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觀點。

解決問題

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並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

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學會與人合作,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情感與態度

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與求知慾。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鍛鍊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絡及對人類歷史發展的作用,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與創造,感受數學的嚴謹性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形成實事求是的態度以及進行質疑和獨立思考的習慣。

以上四個方面的目標是一個密切聯絡的有機整體,對人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們是在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中實現的。其中,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的發展離不開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同時,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必須以有利於其他目標的實現為前提。

(二)學段目標

知識與技能

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認識萬以 內的數、小數、簡單的 分數和常見的量;瞭解四則運算的意義,掌握必要的運算(包括估算)技能。

經歷直觀認識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過程,瞭解簡單幾何體和 平面圖形,感受平移、旋轉、對 稱現象,能初步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獲得初步的測量(包括估測)、識圖、作圖等技能。

對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過程有所體驗,掌握一些簡單 的資料處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確定現象

數學思考

能運用生活經驗, 對有關的數字資訊作出解釋,並初步學會用具體的數描述現實世界中的簡單現象。

在對簡單物體和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運動的探索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

在教師的幫助下,初步學會選擇有用 資訊進行簡單的歸納與類比。

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能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

解決問題

能在教師指導下,從日常生活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

瞭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

有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體驗。

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在他人的鼓勵與幫助下,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夠積極參與生動、直觀的數學活動。

在他人的鼓勵與幫助下,能克服在數學活動中遇到的某些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有學好數學的信心。

瞭解可以用數和形來描述某些現象,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

經歷觀察、操作、歸納等學習數學的過程,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

在他人的指導下,能夠發現數學活動中的錯誤並及時改正。

二、全冊教學要求

(1)熟練地數出數量在2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掌握數的順序和大小,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會讀、寫0~20各數。

(2)初步知道加減法的含義和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初步知道加法和減法的關係,比較熟練地計算一位數的加法和10以內的減法。

(3)初步學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和演算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認識符號“=”“>”“<”,會使用這些符號表示數的大小。

(5)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

(6)會用上、下、前、後、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7)初步認識鐘錶,會認識整時。

(8)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9)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0)通過綜合與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

三、全冊教材分析

這一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準備課,位置,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認識立體圖形,11~20各數的認識,認識鐘錶,20以內的進位加法,用數學解決問題,綜合與實踐主題活動。

這一冊的重點教學內容是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兩部分內容和20以內的退位減法(一般總稱一位數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是學生學習認數和計算的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同時它們又是多位數計算的基礎。因此,一位數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是國小數學中最基礎的內容,是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必須讓學生切實掌握。

除了認數和計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見的立體幾何圖形的直觀認識,位置,以及初步認識鐘面等。雖然每一單元的內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於學生了解數學的實際應用,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全冊教學重點、難點

這一冊的重點教學內容是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兩部分內容和20以內的退位減法(一般總稱一位數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是學生學習認數和計算的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同時它們又是多位數計算的基礎。因此,一位數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是國小數學中最基礎的內容,是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必須讓學生切實掌握。

五、課時安排

(一)、準備課(2課時)

(二)、位置(2課時)

(三)、1~5的認識和加減法(11課時)

1.1~5的認識……………………………………………………… 6課時

2.加減法的初步認識…………………………………………………3課時

3.0的認識和有關0的加減法……………………………………… 1課時

整理和複習…………………………………………………………… 1課時

(四)、認識圖形(一)(2課時)

(五)、6~10的認識和加減法(20課時)

1.6、7的認識和加減法…………………………………………… 7課時

2.8、9的認識和加減法…………………………………………… 5課時

3.10的認識和有關10的加減法………………………………… 3課時

4.連加、連減、加減混合………………………………………… 3課時

整理和複習…………………………………………………………… 2課時

(六)、11~20各數的認識(5課時)

1.數11~20各數、讀數和寫數…………………………………… 2課時

2.10加幾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 3課時

綜合與實踐主題活動:數學樂園(1課時)

(七)、認識鐘錶(2課時)

(八)、20以內的進位加法(10課時)

1.9加幾……………………………………………………………… 3課時

2.8、7、6加幾……………………………………………………… 2課時

3.5、4、3、2加幾………………………………………………… 4課時

整理和複習…………………………………………………………… 1課時

(九)、總複習…………………………………………………………… 4課時

六、改進教法提高教學質量的設想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

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歸納、類比、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師是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要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適合學生髮展的教學過程。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學習體驗,得到相應的發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益。

(一)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

在本學段的教學中,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

(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數學學習過程充滿著觀察、實驗、模擬、推斷等探索性與挑戰性活動。教師要改變以例題、示範、講解為主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投入到探索與交流的學習活動之中。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進行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師應鼓勵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敢於質疑,樂於交流與合作。要防止學生的合作流於形式,強調在個人獨立思考基礎上的合作,以及通過合作與交流來開拓思路。

(三)重視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

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和態度都處在淺顯的階段,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綜合應用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索與合作學習的重要途徑,教師可以通過下面案例的教學過程,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國小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4

一、教學內容

這一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數一數,比一比,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認識圖形,分類,11~20各數的認識,認識鐘錶,20以內的進位加法,用數學,數學實踐活動。

這一冊的重點教學內容是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兩部分內容和20以內的退位減法(一般總稱一位數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是學生學習認數和計算的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同時它們又是多位數計算的基礎。因此,一位數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是國小數學中最基礎的內容,是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必須讓學生切實掌握。

除了認數和計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見幾何圖形的直觀認識,比較多少、長短和高矮,簡單的分類,以及初步認識鐘面等。雖然每一單元的內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於學生了解數學的實際應用,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教學目標

這一冊教材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能夠:

1、熟練地數出數量在2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掌握數的順序和大小,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會讀、寫0~20各數。

2、初步知道加、減法的含義和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初步知道加法和減法的關係,比較熟練地計算一位數的加法和10以內的減法。

3、初步學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和演算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認識符號“=”、“>”、“<”,會使用這些符號表示數的大小。

5、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

6、初步瞭解分類的方法,會進行簡單的分類。

7、初步認識鐘錶,會認識整時和半時。

8、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9、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0、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

三、教學重點

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

四、教學措施

1、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根據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設計活動內容。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為,學習不是簡單地把知識傳遞給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是被動地接收資訊,而是應該以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主動地建構知識的意義。為了讓學生從已有經驗出發,主動建構、理解數學概念,獲得數學方法,發展用數學進行交流、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時應該:

(1)注意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活動情境,以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構建有關的數學知識。

(2)儘量選擇、設計現實的、開放式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通過活動,積極思考、相互交流,體會數學知識的含義。

(3)安排了“生活中的數”等聯絡實際的內容,為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體驗用數學的樂趣提供了素材

(4)設計了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和活動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與動機。

(5)聯絡兒童實際、根據學生特點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2、認數與計算相結合,使學生逐步形成數概念,達到計算熟練。

數和計算的知識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逐步發展起來的,是緊密聯絡著的。認數是計算的前提,計算又有助於加深對數的認識。對初入學的兒童來說,採取逐步擴大數的範圍,同時結合數的認識學習一些基本的計算,比較容易理解,也有利於鞏固所學的計算。

3、重視對數概念的理解,讓學生體會數可以用來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數感。

數概念的建立,對兒童學習數學是非常重要的,是進一步學習的重要基礎。大多數兒童入學時都已經會數甚至會讀、寫20以內的各數,但是對於數的概念未必清楚。因此在每一段認數教學中,都要教學數的基數含義、數的順序、數的大小比較、數的序數含義、數的組成等內容。同時注意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

4、計算教學體現演算法多樣化,允許學生採用自己認為合適的方法進行計算。

例題中呈現多種計算方法,允許學生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計算。教師不急於評價各種演算法的優劣,保護學生的自主發現的積極性,尊重學生自主的選擇。注意體現因題而異可以採用不同的演算法。鼓勵學生自主探索、比較各種演算法的特點,選擇適合於自己的計算方法。

5、直觀認識立體和平面圖形,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兒童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觸的事物大都與圖形和空間有關,入學前已經有了一些關於物體形狀和圖形的感性經驗。國小低年級的幾何教學,主要目的在於幫助學生逐步發展起空間觀念。因此,教學時應該注意利用兒童已有的經驗,通過大量、豐富的觀察、操作、遊戲等活動,豐富學生對物體的形狀和圖形的感性認識,體驗圖形的一些特徵,激發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興趣。使學生在大量感知的過程中,逐步體會什麼是空間與圖形,利用這些知識我們能做什麼,逐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6、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習數學是為了能用它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數學教學最主要的目的之一。為此,通過數學活動使學生了解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廣泛聯絡,初步學習用數學解決問題,逐步獲得數學的思想方法,形成初步的應用數學的意識。

7、安排實踐活動,使學生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

注重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當前數學課程改革的要點之一。國小數學教學,不僅要使學生理解掌握數學知識,培養數學能力,而且應該儘量讓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的來源與用途。基於這一觀點,讓學生參與一定的含有數學

問題的實際活動,在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中應用數學,就成為培養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有效措施。同時,從兒童認識的發生、發展規律來看,兒童是通過活動在其心理結構和周圍的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中構建知識的。積極主動的活動是兒童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重要途徑。

8、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資源,努力體現教學方法的開放性、創造性。

教師是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在設計教學過程中,要組織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給學生提供適當的幫助和指導。主要表現在:

(1)努力體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要組織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要不斷創設有意義的問題情境或數學活動,激勵每一個學生自己去探索數學,獨立思考,並會產生與同伴交流的願望,達到獲得知識、發展能力的目的。

(2)儘量注意使創設的情境為探索數學問題提供豐富的素材或資訊。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獲得資訊,加深知識的理解。

(3)使用多媒體教學課件、投影片等教學輔助手段創設生動的情境提供了方便。

五、教學中需要準備的教具和學具

1.實物(動物、水果等)圖畫卡片、數字卡片、符號(等號、大於號、小於號)、圖形卡片這些都可以供學生認數、計算和分類等內容時操作用。

2.口算練習卡片

3.20以內加法和10以內減法的計算圓盤這是為使學生達到計算熟練用的學具。

4.數的組成練習卡片這是為使學生掌握數的組成的練習材料

5.計數器這是演示20以內的數和計算用的一種教具。

6.絨板這是用來演示數數、計算和分類等內容用的教具。

7.鐘面

8.方木塊可以用來數數和演示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9.小棒本學期每個學生要準備20根小棒。

10.數位表教學11-20各數的認識時用。

六、課時安排

一年級上學期數學教學安排了61課時的教學內容,正課16周,總複習4課時。各部分教學內容教學課時大致安排如下:

一、數一數(1課時)

二、比一比(2課時)

三、1~5的認識和加減法(10課時)

1.1~5的認識……………………………………………………………………3課時

2.加減法的初步認識……………………………………………………………5課時

3.0的認識和有關0的加減法…………………………………………………2課時

四、認識物體和圖形(3課時)

五、分類(2課時)

六、6~10的認識和加減法(20課時)

1.6、7的認識和加減法…………………………………………………………5課時

2.8、9的認識和加減法…………………………………………………………5課時

3.10的認識和有關10的加減法………………………………………………4課時

4.連加、連減、加減混合………………………………………………………4課時

整理和複習………………………………………………………………………2課時

實踐活動:數學樂園(1課時)

七、11~20各數的認識(4課時)

1.數11~20各數、讀數和寫數…………………………………………………2課時

2.10加幾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2課時

八、認識鐘錶(2課時)

九、20以內的進位加法(11課時)

1.9加幾……………………………………………………………………………3課時

2.8、7、6加幾……………………………………………………………………4課時

3.5、4、3、2加幾………………………………………………………………3課時

整理和複習………………………………………………………………………1課時

實踐活動:我們的校園(1課時)

十、總複習(4課時)

國小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5

教學理念

聯絡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教學中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地觀察、操作、討論、交流、得出結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努力營造一種寬鬆的氛圍,讓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獲得知識,使學生既學得輕鬆,又學得快樂。

教學目標

1、認識鐘錶的時針和分針,使學生能正確說出鐘面上所指示的整時,學會兩種表示時間的方法。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遵守時間和愛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能正確讀寫鐘錶上的整時,並會應用於生活實際中去。

教學難點

正確迅速地說出或撥出鐘面上的時間。

教具準備

一個實物鐘面、課件、水果鐘面、時間的小卡片。

學具準備

每人一個學具鍾、每小組一個不完整的卡片鐘面。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猜謎語

同學們聽過謎語 嗎?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個謎語,請你們猜一猜?

(課件展示)謎語:一家三兄弟、高矮個不齊,嘀嗒嘀嗒提醒你,時間要珍惜。

2、逛鐘錶超市

師:同學們真不錯,都猜出了謎底,鐘錶超市裡的鐘表可漂亮了,我們一起去逛逛吧!

(課件展示)各種各樣外型美觀的鐘表。

3、匯入新課

師:鐘錶有這麼大的作用,想不想和它成為好朋友呀!那麼咱們就看看它長什麼樣吧!

板書課題:認識鐘錶

二、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1、認識鐘面

(1)(出示實物鐘面)這是一個鐘面,仔細觀察鐘面上都有些什麼?

指名學生說出鐘面上有時針、分針,有12個數。

師小結:鐘面上有時針、分針,有12個數,還有線段那是刻度線,每個數之間有小格。追問:鐘面上的2根針有什麼特點呢?

根據學生的回答師板書:時針 短 粗

分針 長 細

(2)生認學具鐘的時針和分針

(3)我們知道時間爺爺是不知疲倦,永不停息的,所以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也不會停止!那這2根針是怎樣走動的?哪根針快哪根針慢?

生:朝著同一方向走,最慢的是時針,其次是分針。

(課件演示)師補充:最快的是他們的秒針弟弟。時針每天走兩圈,分針每天要走好多圈。

2、補鐘面(小組合作)

每個小組都有一個破損的鐘面,有些沒時針和分針,還有些沒數字。

行動起來!用你們靈巧的小手把鐘面補好,看哪組同學速度最快,表現最好,最先完成的小組獎勵一面小紅旗。

3、認識整時

(1)(課件出示)三個鐘面,指導認整時。

指名回答鐘面表示的時間,並引導學生說出是怎麼看的。

師小結:整時的時候,分針都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所以它們分別表示8時、3時、6時。

(2)生用學具鍾練習撥7時、11時。

請個別學生上臺展示自己撥的結果。

(3)(小組合作)一人說一人撥。

4、教學整時的兩種寫法

(1)可以用漢字“時”表示。生回答師點選電腦,鐘面下分別出現8時、3時、6時。

(2)用數字表示法

點選電腦出現8:00,引導學生觀察兩點右邊是兩個“0”,左邊是幾就是幾時。

(3)生動手寫3:00、6:00

(4)點選電腦出示3:00、6:00,指導學生觀察比較。

三、參與遊戲,鞏固練習

1、遊戲:找朋友

(課件出示)遊戲規則。隨著《找朋友》活潑的音樂,生進行遊戲。出現“12”時找不到自己的朋友,全體同學用學具鍾撥12時,重點引導學生認識12時的鐘面時針和分針重合。

2、(課件出示)P92頁

小軍一天的時間安排圖。聯絡生活,讓學生說自己一天的時間安排。

四、引導回顧,總結評價

1、今天,你學到了什麼?上了這節課,你有什麼話要對大家說嗎?

2、時間像小馬車一樣飛快地向前跑著。一節課又要結束了,我們一定要珍惜時間,合理地利用支配時間,讓我們做時間的小主人。

3、點選電腦欣賞歌曲《時間像小馬車》。

五、課後延伸,生活調查

(課件出示):太陽剛升起的畫面;太陽剛落下的畫面。

請大家把剛才看到畫面的時間記下來,下次再討論、交流。

國小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6

一、 情況分析:

因為學生是剛進入一年級進行學習,課堂常規對於孩子來說是一個陌生的過程,怎樣收拾書包、怎樣擺放上課用的學習用品、怎樣舉手回答問題、什麼是課堂作業、什麼是家庭作業、怎樣記家庭作業,上課什麼時間能交流等等,都是需要孩子在這個學期裡所掌握的,所要形成習慣的,特別是良好的聽、說、讀、寫和獨立思考的習慣,都是需要我們開始進行引導和培養的。 這一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準備課,位置,1~5的認識和加減法,認識圖形(一),6~10的認識和加減法,11~20各數的認識,數學樂園,認識鐘錶,20以內進位加法,總複習。在認數和計算,比較多少、認識立體圖形,以及初步認識鐘面的教學中,使學生獲得數數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發展數學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建立學習和應用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全冊教學重點、難點是 10以內的加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兩部分內容和20以內的退位減法是學生學習認識數的計算的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同時它們又是多位數計算的基礎。因此,一位數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是國小數學中最基礎的內容,是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必須讓學生切實掌握。

二、教學目標:

1.熟練地數出數量在2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掌握數的順序和大小,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會讀寫0-20各數。

2.初步認識加減法的含義和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初步知道加法和減法的關係,比較熟練地計算一位數的加法和10以內的減法。

3.初步學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和演算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認識符號"=、>、<",會使用這些符號表示數的大小。

5.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

6.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7.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8.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

三、提高質量措施:

1、教師認真鑽研教材,真正做到備好課、備好學生,因材施教,教學中努力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放手多給學生自主探索的機會。

2、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養成“敢想、敢說、敢做”的習慣。

3、上課鼓勵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對於精彩的發言給予不同層次的獎勵卡,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4、重視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合作交流與自主探索的氣氛中學習。

5、利用家長聯絡本加強與家長的聯絡和溝通,適當交給家長一些正確的指導孩子學習數學的方法。

國小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7

一、教學目標

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本學期應該加強班本身的業務素質水平,提升自己的育人藝術,強化學生各種學習習慣的培養,發展學生的思維、傾聽、質疑等方面能力,與班主任配合,共同抓好班級管理,提高學生的道德等各方面的綜合素質,努力使學生的通過一學期的學習在知識、能力、智力等各方面都能上一個新臺階。

二、教學要點

1、學生各種學習習慣的培養。

2、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傾聽能力、質疑能力、合作能力。

三、實施過程

1.習慣的培養。

(1)遊戲:跟我做、舉手等。

(2)對對歌:進教室、抬頭挺胸、從端正。

(3)手指操。

(4)兒歌:一九一九好朋友等。

2.營造向上氛圍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努力營造平等、圍結、和諧、進取的班級氛圍。(1)制定班級公約、班風,給自己班級、小隊取個新名字等。(2)佈置教室環境。如設立“袖珍圖書角”、“衛生角”、“金色童年”、“我們在這裡成長”等文化背景。(3)讓學生參與班級管理,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和責任心,使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機會和成就感。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提供顯示學生才華的機會,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形成自理自治能力,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掘創新精神。

3.合作能力的培養:指導培養小幹部

班級小幹部是班主任的左右手。要認真選拔小幹部,同時要精心培養小幹部。第一,幫助小幹部樹立威信;第二,鼓勵小幹部大膽工作,指點他們工作方法;第三,嚴格要求小幹部在知識、能力上取得更大進步,在紀律上以身作則,力求從各方面給全班起到模範帶頭作用,亦即“以點帶面”;第四,培養幹部團結協作的精神,要能夠通過幹部這個小集體建立正確、健全的輿論,帶動整個班集體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形成集體的組織性、紀律性和進取心,亦即“以面帶面”。

4.針對特殊學生,開展特殊教育

①.期初排出特殊學生名單(貧困家庭學生、智力障礙學生、自控力差生),學校建立特殊學生檔案。

②.通過多種途徑,採取多種方法,對特殊學生開展教育。

③.針對行為習慣差、自控力差的學生,開學初計劃用一週的時間重點培養學生的各種學習習慣。

④.開展“幫困”活動。通過“結對助困”等活動,從生活、學習等方面對貧困學生進行關心幫助。

通過觀察、與學生談心、聽取各方意見,建立起豐富的資訊網路,隨時掌握與調控特殊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和思想行為動向。要力爭和班主任及家長對學生有一致的要求和態度,並時常同他們交換意見。特別要充分調動家長的積極性,取得共識,配合學校教育好孩子。

5、其他各種能力的培養:備好每一節課、上好每一節課。深入研究教材與學生,力求讓每一個學生每一節課都能得到較好的發展。

國小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8

一、教學目標

1、熟練地數出數量在2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掌握數的順序和大小,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會讀、會寫0-20各數。

2、初步知道加、減法的含義和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初步知道加法和減法的關係,比較熟練地計算一位數的加法和10以內的減法。

3、初步學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和演算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認識符號“=”、“>”、“ <”,會使用這些符號表示數的大小。

5、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

6、通過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認識“上、下”、“前、後”、“左、右”的基本含義,會用“上、下”、“前、後”、“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7、初步認識鐘錶,會認識整時和半時。

8、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9、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0、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準備課、位置、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認識圖形、 11-20各數的認識、認識鐘錶、20以內的進位加法,用數學,數學實踐活動。這一冊的重點教學內容是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兩部分內容和20以內的退位減法(一般總稱一位數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是學生學習認數和計算的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同時它們又是多位數計算的基礎,是國小數學中最基礎的內容,是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必須讓學生切實掌握。

三、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本學期我所任教的一年級(1)班有7人。雖然大部分學生接受過學前教育,但學生的基礎參差不齊,特別有少數幾個學生的數學成績較差。而且學生在幼兒園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養成不好。剛跨入國小,對學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適應,但他們天真、活潑,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可塑性強。所以這一學期以培養學生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工作重心。

四、教學方法設計

1、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根據學生的已有經驗和知識設計活動內容和學習素材。

(1)注意注意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活動情境以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構建有關的數學知識。

(2)儘量選擇、設計現實的、開放式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通過活動,積極思考、相互交流,體會數學知識的.含義。

(3)讓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體驗用數學的樂趣。

(4)設計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和活動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

(5)聯絡兒童實際、根據學生特點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2、重視對數概念的理解,讓學生體會數可以用來表示和交流,建立數感。

3、計算教學應體現演算法多樣化,允許學生採用合適的方法進行計算。

4、根據兒童生活特點,從感必經驗出發直觀認識立體和平面圖形,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5、通過“用數學”的教學,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注意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的能力。

6、設計安排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實踐活動,注意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

7、充分利用教材資源,教學方法應體現開放性和創造性。組織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儘量注意使創設的情境為探索數學問題提供豐富的素材或資訊。

8、教學中充分利用直觀教具和學具

五、教學進度安排(見附表)

六、教學評價

運用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等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指導思想

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和孩子們一起探究,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性教學,有效的組織學生開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學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掌握正確的科學探究方法,養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人才,實施素質教育及創新教育,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

二、教材分析

本冊共分四個單元,共32課。

1、《工具和機械》單元介紹了常用工具槓桿、輪軸、滑輪、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尤其是結合常用工具和實驗器材設定了許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探究活動,在探究活動中讓學生掌握各類機械和工具的特點和作用。

2、《形狀和結構》單元介紹了各種建築物中使用的形狀和結構及其特點,從實驗材料的選取到各種不同的設計都能切實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

3、《能量》單元介紹了電能、水的三態變化、太陽能以及他們之間的聯絡,學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質可以相互轉化,能量可以相互轉化的自然規律,使學生養成愛護大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

4、《生物的多樣性》單元讓學生知道生物的種類是多種多樣的;知道同種生物不同的個體各不相同。初步理解生物體不同的形態結構是與它們的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知道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能自己確定標準對生物進行分類,知道分類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會用製作生物分佈圖的方法描述某一區域的生物種類。

三、學生情況分析

通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

不足之處: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有的學生髮言不積極,表現慾望差,應特別注意培養,形成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在探究中學到科學知識,培養探究能力,提升科學素養。

四、教學目標

(一)科學探究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實驗中的觀察能力、採集資料,並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培養學生利用書籍、網路、報刊等查閱資料,蒐集整理資訊的能力。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和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資料、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2、培養學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的意識,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學生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識,敢於爭辯的膽識,同時學會尊重他人意見,合理的表達自己的見解。

(三)科學概念

1、掌握常用的機械和工具的特徵,並能設計和製作機械和工具。

2、觀察和研究常見的形狀和結構,並設計和製造自己的“橋樑”,體驗科學與技術結合的樂趣。

3、研究熱和燃燒的關係及其原因,並能結合日常生活進行分析和闡述。

4、瞭解能量以及能量的變化,並能在實驗操作中親自去感受。

五、教學措施

1、瞭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

2、指導學生反覆進行控制變數的實驗。(控制變數實驗要加以指導)

3、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5、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六、補差意見

1、把握這部分學生科學學習的特點,因勢利導。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七、教學進度安排

周次 教 學 內 容

1 始業教育 使用工具 槓桿的科學

2 槓桿類工具的研究 輪軸的祕密 複習

3 定滑輪和動滑輪 滑輪組 練習

4 斜面的作用 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 練習

5 國慶假期

6 抵抗彎曲 形狀與抗彎曲能力 拱形的力量

7 找拱形 練習 課外延伸

8 做框架 建高塔 機動

9 橋的形狀和結構 用紙造一座“橋”複習第二單元

10 期中複習知識回顧 期中檢測 機動1課時

11 電和磁 電磁鐵 電磁鐵的磁力(一)

12 電磁鐵的磁力(二) 練習 神奇的小電動機

13 電能和能量 電能從哪裡來 能量與太陽

14 練習 複習第三單元 校園生物大搜索

15 校園生物分佈圖 多種多樣的植物 練習

16 種類繁多的動物 相貌各異的我們 練習

17 原來是相關聯的 誰選擇了它們 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18 複習第四單元 第四單元測試 概念梳理

19 複習

20 期末測試

本學期是國中學習的關鍵時期,教學任務非常艱鉅。因此,要完成教學任務,必須緊扣新課標,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把握好重點、難點,努力把本學期的任務圓滿完成。九年級畢業班總複習教學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數學總複習的質量和效益,是每位畢業班數學教師必須面對的問題。下面特制定以下教學計劃。

一、 教學內容分析

本學期,除了要完成規定的所學內容《銳角三角函式》、《投影與檢視》兩大章新課,就將開始進入國中數學總複習,將九年制義務教育數學課本教學內容分成代數、幾何兩大部分,其中國中數學教學中的六大版塊即:“實數與統計”、“方程與函式”、“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形”、“四邊形”、“圓”是學業考試考中的重點內容。

在《課標》要求下,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當前課堂教學的目標。在近幾年的會考試卷中逐漸出現了一些新穎的題目,如探索開放性問題,閱讀理解問題,以及與生活實際相聯絡的應用問題。這些新題型在會考試題中也佔有一定的位置,並且有逐年擴大的趨勢。如果想在綜合題以及應用性問題和開放性問題中獲得好成績,那麼必須具備紮實的基礎知識和知識遷移能力。因此在總複習階段,必須牢牢抓住基礎不放,對一些常見題解題中的通性通法須掌握。

學生解題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審題不清,不能正確理解題意;

(2)解題時自己畫幾何圖形不會畫或有偏差,從而給解題帶來障礙;

(3)對所學知識綜合應用能力不夠;

(4)幾何依然對部分同學是一個難點,主要是幾何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較差。

二、結合畢業班特點,安排教學與複習

1.做好畢業班學生的思想工作,注意他們的思想動態。關心學生,特別是關心學生的身體健康、生理與心理健康,使其能有良好的心理狀態,能坦然面對緊張的學習生活,能正確對待會考。

2.做好導優輔差工作。對於優秀生,鼓勵他們多鑽研提高題,對於基礎較差的學生,抓好基礎知識。把主要精力放在中等生身上。

3.充分利用課堂45分鐘,提高效率,做到精講多練,課堂教學倡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共同探究問題。

三.具體採取的措施

1.改進教學方法,採用探索、啟發式教學。

2.注意教科書的系統性,使學生牢固掌握舊知識的基礎上,學習新知識,明確新舊知識的聯絡。

3.注意發展學生探索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4.加強開放性問題、探究性問題教學,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探究能力。

5.鼓勵合作學習,加強個別輔導,提高差生成績。

四、教學時間安排

1、完成新課內容

授課時間:3月1日—4月1日

2、第一階段複習

複習時間:4月4日—4月29日

複習宗旨:重雙基訓練,知識系統化,練習專題化,專題規律化。在這一階段的教學把書中的內容進行歸納、整理、組塊,使之形成結構,使學生掌握每個章節的知識點,熟練解答各類基礎題,對每個章節進行測驗,檢測學生掌握程度。

複習內容:實數、代數式、方程、不等式、函式、統計與概率、幾何基本概念,相交線和平行線、三角形、四邊形、 相似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 圓、圖形的變換、檢視與投影、圖形的展開與摺疊。以配套練習為主,複習完每個單元進行一次單元測試,重視補缺工作。

3、第二階段複習

複習時間:5月9日—6月17日

複習宗旨:在第一階段複習的基礎上延伸和提高,側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重點進行專題複習及綜合題的訓練。針對不斷變化的會考,必須加強考試的動態研究,以此指導我們的升學複習,抓好

專題複習研究。在課堂教學上要注意教給學生的學法指導,讓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應用,做到舉一反三,得心應手。

複習內容:方程型綜合問題、應用性的函式題、不等式應用題、統計類的應用題、幾何綜合問題、探索性應用題、 開放題、閱讀理解題、方案設計、動手操作等,對這些內容進行專題複習,以便學生熟悉、適應這類題型。

國小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9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一年級學生剛跨入國小,對學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適應,但他們天真、活潑,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可塑性強。所以這一學期以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工作重心。

二、教學內容:

這一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準備課,位置,比一比,1—5的認識和加減法,認識圖形,6—10的認識和加減法,11—20各數的認識,數學樂園,認識鐘錶,20以內的進位加法,總複習。

三.教學目標:

1、熟練的數出數量在2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掌握數

的順序和大小,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會讀、寫1——20各數。

2、初步知道加、減法的含義和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初步知道加法

和減法的關係,比較熟練的計算一位數的加法和10以內的減法。

3、初步學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和演算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認識符號“=”、“<”、“>”,會使用這些符號表示數的大小。

5、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

6、初步瞭解位置方向,知道上下、前後、左右。

7、初步認識鐘錶,會認識整時。

8、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9、培養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0、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

四、全冊教學重點、難點

10以內的加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兩部分內容和20以內的退位減法

是學生學習認識數的計算的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同時它們又是多

位數計算的基礎。因此,一位數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是國小數學中最基礎的內容,

是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必須讓學生切實掌握。

五、內容變動

1.加強了準備性(主要體現在第一、二單元)

(1)把實驗教材中的第一、二單元合併為第一單元“準備課”。

第一單元“準備課”包括數一數、比多少兩部分內容。是由實驗教材中的第一、二單元合併而成的。

數一數是原來的第一單元,主要目的是瞭解學生數數的情況和經驗。比多少是原來第二單元“比一比”的內容,而原來第二單元的“比高矮”“比長短”與數學學習的關係不是很大,被刪去了。

(2)將“位置”由一年級下冊提前到一年級上冊。

第二單元位置,主要是認識“上下、前後、左右”。是從一下移過來的,而原來“位置”中“左右的相對性”以及“用第幾行第幾列來確定物體的位置”則刪去了。

2.降低了難度

(1)平面、立體圖形的認識分散編排。

認識圖形原來包括:認識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主要是加強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之間的聯絡。但在實驗過 程中 老師們反映:學生一下子接觸的圖形太多,認識辨別難度較大,不易掌握。因此現在本冊先認識立體圖形,一年級下冊再認識平面圖形。

(2)只認識整時。

“認識鐘錶”原來包括:認識整時和半時,但實驗過程中教師普通反映:半時的認識比較困難,我們把“半時”的認識移到了二年級上冊。本冊只認識“整時”。

六、方法與措施:

1.認真研究《標準》和教科書,提升教學理念,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為基礎,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尋找學生熟悉的數學生活,使之進入課堂。

2.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加強演示、觀察與操作,讓學生經歷用數字和數學符號描述現實世界的過程。

4.在學習方式上倡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5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多一些有利於孩子理解的問題,而不是一味的難、偏、廣。應該考慮學生實際的思維水平,多照顧中等生以及思維偏慢的學生。

6、.結合教學內容,適時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7、每月進行作業評比活動一次,比一比看誰學習進步快。

8、對學生堅持正面評價,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七、教學進度安排:

單元教學內容課時

1.數一數(1課時)

2.比一比(2課時)

3.位置(2課時)

4.1——5的認識(3課時)

加減法的初步認識(5課時)

0的認識和有關0的加減法(2課時)

5.認識圖形(1課時)

6.6、7的認識和加減法(5課時)

8、9的認識和加減法(5課時)

10的認識和有關10的加減法(4課時)

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的整理複習(2課時)

實踐活動:數學樂園(1課時)

7.數11——20各數,讀數、寫數(2課時)

10加幾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2課時)

8.認識鐘錶(1課時)

9.認識鐘錶(1課時)

10.9加幾(3課時)

8、7、6加幾(4課時)

5、4、3、2、加幾(3課時)

11.總複習

國小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10

全冊教材分析:

這一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數一數,比一比,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認識圖形,分類,11~20各數的認識,認識鐘錶,20以內的進位加法,用數學,數學實踐活動。

這一冊的重點教學內容是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兩部分內容和20以內的退位減法(一般總稱一位數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是學生學習認數和計算的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同時它們又是多位數計算的基礎。因此,一位數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是國小數學中最基礎的內容,是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必須讓學生切實掌握。

除了認數和計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見幾何圖形的直觀認識,比較多少、長短和高矮,簡單的分類,以及初步認識鐘面等。雖然每一單元的內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於學生了解數學的實際應用,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技能方面

1、使學生正確地數出不同物體的個數。逐步抽象出數,能區分“幾個”和“第幾個”熟練地掌握10以內的組成,會正確,工整地書寫數字。

2、使學生認識計數單位“一”和“十”,初步理解個位和十位上的數所表示的意義,能熟練地數出20以內的數,正確地讀、寫20以內的數,掌握20以內的數是由一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掌握20以內的數的順序,會比較20以內數的大小。

3、使學生初步認識=、>、<三種符號,會使用這些符號表示數的大小。

4、使學生初步知道加和減法的含義,直觀地瞭解加法交換律和加法與減法的關係,能熟練地口算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能比較熟練地計算20以內的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運算式題。

5、使學生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解答比較容易的加減法一步計算的圖文應用題。知道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知道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會列出算式,註明得數的單位名稱,口述答案,能看實物或直觀圖口述題意,簡單的講述和與求剩餘的數量關係。

6、使學生直觀地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對這些圖形有初步的瞭解。

7、結合主題圖和插圖及有關資料,對學生進行愛祖國、愛科學的教育,培養學生認真做題,正確計算,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學會有條理,有根據地思考問題。

(二)、數學思考方面

1、能運用生活經驗,對有關數學資訊作出解釋,並初步學會用具體的資料描繪現實世界中的簡單現象。

2、能對簡單物體和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運動的探索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

3、在教師的幫助下,初步學會選擇有用的資訊進行簡單的歸納和類比。

(三)、解決問題方面

1、經歷從生活中發現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瞭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

3、有與同學合作解決問題的經驗。

4、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四)、情感與態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勵和幫助下,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積極參與生動、直觀的教學活動。

2、在他人的鼓勵和幫助下,能克服在數學活動中遇到的某些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有學好數學的信心。

3、經歷觀察、操作、歸納等學習數學的過程,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導下,能夠發現數學活動中的錯誤,並及時改正。

5、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6、使學生從小養成認真學習、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重點難點: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

課時安排:

一、數一數(1課時)

二、比一比(2課時)

三、1至5的認識(10課時)

1、1至5的認識………………………3課時

2、加減法的初步認識………………..5課時

3、0的認識和有關0的加減法………2課時

四、認識物體和圖形(3課時)

五、分類(2課時)

六、6至10的認識和加減法(20課時)

1、6、7的認識和加減法………………..5課時

2、8、9的認識和加減法……………….5課時

3、10的認識和有關10的加減法...……4課時

4、連加、連減、加減混合整理複習……2課時

實踐活動:數學樂園(1課時)

七、11~20各數的認識(4課時)

1.數11~20各數,讀數、寫數…………..2課時

2.10加幾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2課時

八、認識鐘錶2課時

九、20以內的進位加法(11課時)

1.9加幾……………………………….3課時

2.8、7、6加幾………………………..4課時

3.5、4、3、2、加幾………………….3課時

十、總複習(4課時)

改進教學方法或建議:

1、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多采取遊戲式的教學,引導學生樂於參與數學學習活動。

2、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多一些有利於孩子理解的問題,而不是一味的難、廣。應該考慮學生實際的思維水平,多照顧中等生以及思維偏慢的學生。

3、佈置一些比較有趣的作業,比如動手的作業,少一些呆板的練習。

4、加強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聯絡,適當教給家長一些正確的指導孩子學習的方法。

國小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11

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以“課標”為依據,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重點,設計了八個單元,按照課程標準設定的知識與技能的四個領域,構建了“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運用”等內容。特點:

一是選取了貼近學生熟悉的、新穎的、感興趣的內容為素材,引導學生認識自己,認識家庭,認識學校,認識自然界,使學生能觀察、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初步體會學習數學的意義。

二是選取密切聯絡學生生活、生動有趣的素材,構成情境串,引發出一系列的問題,進而形成問題串,使學生在解決一連串現實的、有挑戰性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數學。

三是從學生認知特點出發,優化單元認識結構。重視學生的認識發展特點,在認數與計算方面設定小單元,並重視各單元之間的聯絡。

四是注重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意識和初步的應用意識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是提倡多樣化的學習方式,重視學生個性發展。把解決問題與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融為一個過程。

六是提倡多樣化的學習方式,重視學生個性發展。

學期教學目標:

學生對數學比較感興趣,有一定的觀察能力,會數20以內的數,具備了一定的數感,具有一定的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

1、在具體的情境中能熟練地認讀、寫、20以內的數,能用數表示物體的個數或事物的位置與順序;認識“<”、“=”、“>”的含義,能夠用符號和詞語描述20以內數的大小;能認識個位和十位,識別十位和個位上數字的意義。

2、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加減法的意義;能熟練地口算20以內數的加減法;結合現實素材,進行初步的估算。

3、通過實物和模型辨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立體圖形。

4、辨認從正面、側面和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5、會用上下、左右、前後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6、能按照給定的標準或選擇某個標準對物體進行比較和分類。

7、通過簡單的統計活動,初步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統計表,並從中知道簡單統計的結果,初步瞭解一些簡單的資料處理的方法。

8、加深對20以內的數有關知識的理解。

9、加深對分類與比較及統計方面知識的理解。

解決問題:

1、能用20以內的數描述生活中的事物,並與同伴交流。

2、在日常生活中發現並提出用20以內數的加減法解決的實際問題,發展應用意識;在探索、交流汁算方法的過程中,瞭解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形成初步的創新意識。

3、在與同伴交流認數與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初步培養合作意識。

4、發現事物中隱含的簡單規律。

教學措施:

1、不斷地轉變教學觀念。

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地轉變教學觀念,讓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真正促進學生在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與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全面發展。

2、教學過程要體現開放性。

提倡演算法多樣化和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讓學生在寬鬆開放的情境中,提高思維的靈活性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實現既長知識又長智慧的目標。

3、教學過程要體現活動性。

教師要引導學生開展觀察、實驗、猜測、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開發潛能、理解知識、發展技能,學習數學思想方法,獲得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

4、注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努力激發學生主動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尋找策略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自覺主動地用數學眼光“看世界”的意識。

5、注意學習過程的構建性。

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資訊窗創設情境,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經驗,在動手、動腦和相互交流的活動中,通過“做數學”獲得再創造的機會,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絡。

6、注意評價的改革

對學生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評價的手段要多樣化,應以鼓勵為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期教學進度安排:

周次 教學內容 備註

第1——2周 一、快樂的校園 10以內數的認識

第 3 周 二、媽媽的小幫手分類與比較

第 4 周 三、走進花果山 10以內數的加減法

第 5 周 國慶放假

第6——8周 三、走進花果山 10以內數的加減法

第 9 周 四、有趣的遊戲

第10——11周 五、海鷗回來了——11—20各數的認識

第 12 周 六、有趣的遊戲——認識圖形

第13——15周 七、小小運動會——20以內數的進位加法

第16——17周 八、雪山樂園——總複習

第18——19周 期末複習

國小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12

單元教學內容:

1――5的認識和加減法(第14頁――――第31頁)

單元教材分析:

本單元內容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5以內各數的認識,另一部分是5以內數的加法和減法。本單元的安排是:先教學1―――5的認識和加減法,再教學0的認識和加減法,這部分教材,是數概念中最基礎的知識之一,是國小生學習數學的開始。在這一階段通過讓學生初步經歷選擇恰當的方法5以內數的口算,為學生了解數學的用處和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打下紮實的基礎。本單元的重點是教學生寫數字和初步建立數感、符號感。

單元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認、讀、寫5以內各,並注意書寫工整。會用5以內各數表示物體的個數和事物的順序,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

2、使學生掌握5以內數的順序和各數的組成。

3、使學生認識符號“>”“<”“=”的含義,知道用詞語(大於、小於、等於)來描述5以內數的大小。

4、使學生初步知道加減法的含義,會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內的加減法。

提倡演算法多樣化。

5、能運用5以內各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初步建立數感,運用數學來表示生活中的事物並進行交流。

單元重難點:

1、教學生寫數字和初步建立數感、符號感。

2、解決好多種演算法與數的組成計算的關係

3、注重集合、對應、統計思想的滲透,不給學生講這些名稱。

4、數的認識,比較大小,加減法的認識過程中,要發分類為基礎。也就是在分類的基礎上提煉出數而進行大小的比較和加減法。

單元課時安排:

1、1――5的認識…………………………3課時

2、加減法的初步認識……………………5課時

3、0的認識和有關的加減法……………2課時

國小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13

一、教材簡析

本冊教材包括以下內容:20以內的數和最基礎的加、減法口算,幾何形體、簡單的統計、認鐘錶等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一年級上冊教學計劃

本冊教科書以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為主線安排教學內容。在認識10以內的數之前,先安排數一數、比一比、分一分、認位置等內容的教學;在10以內加、減法之前,先安排分與合的教學。通過數一數,讓學生初步感受到數能表示物體的個數;通過比長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輕重,讓學生初步學習簡單的比較;通過分一分,讓學生接觸簡單的分類,並初步感受到同一類物體有相同的特性;

通過認位置,讓學生認識簡單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體的位置是相對的;通過分與合的教學,為建立加、減法概念和正確進行加減法口算作準備。這裡所體現的比較思想、分類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後面學習數與運算、空間與圖形、統計等知識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書設定小單元,把各領域的內容交叉安排。這符合一年級兒童年齡、心理的特點,有利於各知識的相互作用,便於建構合理的認識結構。

二、班級情況簡析

一年級學生由於剛進校因此活潑好動天真爛漫,大多數人思維活躍,學習數學的興趣較濃,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有少數同學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們有強烈的求知慾,所以教師要有層次、有耐心的進行輔導,要使每個學生順利地完成本學期的學習任務。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經歷從實際情境中抽象出數的過程,認識20以內的數,並學會讀寫;初步理解20以內數的組成,認識符號<、=、>的含義,會用符號或語言描述20以內加減法的估算。結合具體的情境,初步瞭解加法和減法的含義;經歷探索一位數加法和相應減法的口算方法的過程,能熟練地口算一位數加一位數和相應的減法;初步學會20以內加減法的估算。認識鐘面及鐘面上的整時和大約幾時。結合具體的情境認識上、下、前、後、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觀念。通過具體物體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認識這些形體相應的圖形,通過實踐活動體會這些形體的一些特徵,能正確識別這些形體。感受並會比較一些物體的長短、大小和輕重。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簡易統計表,通過實踐初步學會簡單的分類,經歷和體驗資料的收集和統計的過程,並完成相應的圖表。根據統計的資料回答簡單的問題,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2、數學思想方面:初步學會從數學思維的角度觀察事物的方法,如數出物體的個數,比較事物的多少,比較簡單的長短、大小、輕重等。在數的概念形成過程中發展思維能力,如在認識20以內數時通過比較、排列發現這些數之間的聯絡,在學習“分與合”時發展學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能力,在“認鐘錶”時進行比較、綜合和判斷等。能用“分”與“合”的思想進行初步的數學思考,能聯絡具體情境探索一位數加、減法,並經歷與同伴交流各自演算法的過程,正確地、有條理地說明自己的演算法;對估計的過程能作出自己的解釋。在探索簡單物體和圖形的形狀、大小和物體之間位置關係的過程式中,發展空間觀念。感受簡單的收集、整理資料的過程,具有對簡單事物和簡單資訊進行比較分類的意識,具有簡單的統計思想。

3、解決問題方面:在教師的指導下,從日常生活和現實情境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並能應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方法解決問題;能對簡單的幾何體進行簡單的分類,能聯絡情境描述一些物體的相對位置;能在教師的組織下收集有效資訊並進行分類、整理,用簡單的統計方法表示問題解決的結果等。體驗與同桌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4、情感與態度方面: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某些事物產生好奇心,有學習數學的熱情,有主動參與數學活動的積極性。能在教師和同學的鼓勵、幫助下,克服在數學活動中遇到的某些困難,獲得成功的感受,逐步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1、會讀寫20以內的數

2、熟練地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熟練地口算20以內的加減法。

3、理解20以內各數的組成,初步領會“個位”和“十位”的含義。

4、20以內的退位減法。

五、滲透教育

1、進行學習目的性教育和學習習慣的培養。

2、結合有關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愛祖國、愛集體、愛大自然的教育。

六、教學措施

1、教者要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勇於創新,堅持教學“六認真”。

2、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規律,選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電教媒體。

3、不斷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教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4、對思維活躍、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要拓寬知識面。

5、重視學困生的補課工作。

國小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14

一、學生情況分析

我班有73名學生。學生的基礎參差不齊。因為學前班學生學習習慣、行為習慣養成不好,因此有待加強養成教育。學生們都活潑可愛,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可塑性強,整體上是一個積極向上的班級。

二、全冊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數一數、比一比,10以內的認識和加減法,認識圖形,分類。11-20各數的認識,認識鐘錶,20以內進位加法,用數學實踐活動。

1、根據《標準》調整了教學內容,為學生學習數學提供了更豐富的知識。

2、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根據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設計活動內容和學習素材。

3、認數和計算相結合,穿插教學,使學生逐步形成數的概念,達到計算熟練。

4、重視學生對數概念的理解,初步建立數感。

5、計算數學、體現演算法多樣化,允許學生採用自己認為合適的方法進行計算。

6、安排“用數學”的內容,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7、安排實踐活動,使學生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

三、目的要求:

1、熟練的數出2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會讀,寫0~20各數。

2、初步知道加減法的含義、名稱,比較熟練的計算一位數的加減法;會解決一些實問題。

3、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4、初步認識鐘面,會認識整時和半時。

四、教學措施

1、由於一年級學生剛入學,年齡比較小,對學校的學習生活有一定的陌生感,但同時也具有很強的好奇心,教師在教學中應多鼓勵學生參與學習活動,鼓勵良好行為,讓他們喜歡上課,喜歡數學。

2、剛入學學生個體差異相對較大,可能有些學生已經不同程度地掌握一些簡單數學知識,教師根據班中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適時調整教學進度,採用多種教學方法組織教學。

3、努力體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4、儘量注意創設的情境為探索數學問題提供豐富的素材或資訊。幫助學生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5、時常注意強調學生認真做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的習慣。重點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6、課堂教學與家庭教學實踐相結合。和家長積極溝通,做到對學生的養成教育系統化。

五、教學時間周安排

周、次、時間、內容

第一週、9月1日—9月7日、第一單元:可愛的校園-快樂的家園

第二週、9月10日—9月14日、玩具-文具

第三週、9月17日—9月21日、第二單元:動物樂園-比高矮

第四周、9月24日—9月29日、比輕重-第三單元:有幾輛車

第五週、9月30日—10月7日、國慶節

第六週、10月8日—10月12日、摘果子-跳繩

第七週、10月15日—10月19日、可愛的企鵝-乘車

第八週、10月22日—10月26日、整理與複習-第四單元結束

第九周、10月29日—11月2日、第五單元

第十週、11月5日—11月9日、期會考試、第六單元

第十一週、11月12日—11月16日、第七單元:捆小棒-有幾瓶牛奶

第十二週、11月19日—11月23日、有幾棵樹-買鉛筆

第十三週、11月26日—11月30日、飛行表演-美麗的田園

第十四周、12月3日—12月7日、整理與複習和第八單元

第十五週、12月10日—12月14日、第九單元:統計

第十六週、12月17日—12月21日、期末總複習

第十七週、12月24日—12月28日

第十八週、12月31日—1月4日

第十九周、1月7日—1月11日

第二十週、1月14日—1月18日、期末考試、期末工作

第二十一週、1月21日—1月25日

國小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15

一、學情分析

本學期我擔任一(1)班和一(2)班兩個班的數學教學工作。一(1)班有61人,一(2)班有58人。由於剛剛跨入國小校門,孩子們對很多事情還沒有概念,比如進學校不穿拖鞋、不亂丟紙屑等都沒有養成習慣。由於年紀小,課堂上很難坐住,喜歡在課堂上講話、做小動作等。但通過幾天的相處,我發現他們對數學有著濃厚興趣,相信經過我們大家地努力孩子們肯定會有很大進步的。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一共分為七個單元:

1、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一);

2、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二);

3、分一分、認識物體;

4、11—20各數的認識;

5、20以內的進位加法;

6、20以內的退位減法;

7、總複習。

本冊教材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本冊教材主要是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對學生進行數感及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學習習慣、合作與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養,讓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同時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自己有用的知識,對學生進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瞭解一定的學習方法、思考方式。

三、教學目標

1、熟練地數出數量在2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掌握數的順序和大小,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會讀、寫0—20各數。

2、初步知道加、減法的含義和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初步知道加法和減法的關係,比較熟練地計算2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

3、初步學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和演算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認識符號“=”、“>”、“<”,會使用這些符號表示數的大小。

5、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發展空間觀念。

6、初步瞭解分類的方法,會進行簡單的分類。

7、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8、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

四、教學重、難點

本冊的教學重點是20以內的數的認識與計算。它們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是學生認數和計算的開始,是學習較大數的認識與計算的基礎,是學生適應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難點是20以內的進位加法和20以內的退位減法,這是學生學習認數和計算的基礎,同時它又是多位數計算的基礎。因此,2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是國小數學中最基礎的內容,是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必須讓學生切實掌握。

五、教學措施

1、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多采取遊戲式的教學,引導學生樂於參與數學學習活動。

2、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多一些有利於孩子理解的問題,而不是一味的求難、求廣。應該考慮學生實際的思維水平,多照顧中等生以及思維偏慢的學生。

3、佈置一些比較有趣的作業,比如動手的作業,少一些呆板的練習。

4、加強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聯絡,適當教給家長一些正確的指導孩子學習的方法。

5、每月進行作業評比活動一次,比一比看誰學習進步快。

六、教學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