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三年級數學上冊人教版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數學上冊人教版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年級數學上冊人教版教學反思

三年級數學上冊人教版教學反思1

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乘法估算,只要你仔細觀察,善於思考,有意識地運用估算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你會覺得數學很有趣。估算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當它運用到生活中的時候,要注意是否與實際情況相符合。希望大家都能在生活中用好我們的數學!

關於估算的幾點思考:《乘法估算》,從三年級開始,一直覺得最難上的便是估算課,沒有標準的答案可言。有些學生甚至先算出標準答案然後再進行估算,我不知道對這些學生說什麼好。

從三年級開始,幾乎每個學期的`都有乘法估算。但是教學目標和學生所要達成的知識點卻不一。我找了一些資料,將區別羅列如下:

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多位數乘一位數--乘法估算:

大綱要求:

重視估算的教學,注意各種演算法的結合,加強演算法選擇的教學,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乘法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並且還可以用來檢驗計算的結果,同時估算意識的建立也有利於數感的培養。因此估算教學不能走過場。學好估算的方法並不難,關鍵在於培養估算的意識和習慣,這要靠教師持之以恆經常給學生創設估算的情境和提供估算的機會,讓學生多做估算的練習。

在這一單元中,口算、估算、筆算都出齊了,怎麼處理好這三算之間的關係也是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要注意的問題。這裡要處理好兩個方面,一是要做到三算互相促進,達到共同提高。二是三算各有其適用場合和範圍,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判斷在什麼情況下需要使用什麼樣的計算方法,提高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靈活應用的能力。

因此,估算教學不能走過場,學好估算的方法並不難,關鍵在於培養估算的意識和習慣,要靠老師持之以恆給學生創設估算的情境和提供估算的機會。除了讓學生學習如何用估算解決問題,形成合理選擇估算策略的意識外,在計算教學中也要重視讓學生養成運用估算檢驗計算結果的習慣。例如,在教學精確計算之前,讓學生先估一估計算結果的範圍;在精確計算之後與估算結果對比,判斷計算是否正確等。長此以往,培養學生用估算來檢驗精確計算結果的習慣,體會估算的價值。

三年級數學上冊人教版教學反思2

這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簡單的統計圖、統計表及初步認識不確定現象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進一步學習統計和計算可能性以及對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作出預測的基礎。由於本節課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困難,因此要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進行學習,藉助操作實驗等實踐性活動逐步體會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本節課我首先用作為成人交際的名片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對給自己做名片、玩摸名片的遊戲,會產生濃厚的興趣和好奇心。學生製作好了自己的名片後,我就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摸名片的遊戲,使學生在摸名片的活動中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小。在學生掌握了可能性有大小之後,教師再引導學生體會到事件發生的可能性還有相等的情況。探索部分同學們掌握了以後,我就讓同學們說說生活中可能性大小及相等的'事例,使學生明白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離不開可能性,同時通過課件出示幾個可能性的練習題加深學生的印象,鞏固本節課所學。

這段教學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組織學生參與感興趣的實踐性活動。這樣教學,對學生的發展是很有益的。

最後我設計了一個通過擲方塊猜數的小遊戲。我自己覺得這個遊戲改得比較好,以前我聽的課都是玩摸球遊戲,我覺得三年級的學生還玩這種遊戲沒有太大的價值,所以我就想換一個遊戲,這個遊戲有一定的難度,能激起學生的興趣,是本節課的昇華。

當然本節課有成功之處,也有不盡人意之處。一是時間安排上教師還應把握好。這節課我在講摸名片遊戲規則時說得不到位,有些同學不明白怎樣統計,導致這個遊戲佔用時間過長,而後邊的遊戲時間就少了,學生缺少考慮的時間,應讓學生先猜想一下到底誰會贏,然後再讓學生進行操作,從而驗證自己的猜想。另外,在摸名片遊戲後,在講可能性有大小及可能性相等的情況時,教師就讓學生多交流,多說含有可能性的話語,讓學生會表達,然後教師再總結,教師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交流表達。

三年級數學上冊人教版教學反思3

有餘數的除法是以表內除法知識作為基礎來進行學習的,它的內涵發生了新的變化,學生雖然在實際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認識和經驗,但是缺乏清晰的認識和數學思考的過程。因此,為了使學生掌握有餘數的除法的意義和計算,在教學中有意識地注意聯絡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理解表內除法的含義,來溝通有餘數的除法和表內除法的關係,在具體情境中感知有餘數的除法的意義。同時加強學生觀察、猜測、想像、操作等活動,讓學生在“做數學”(擺五辨花、探索規律)中理解有餘數的除法的算理和演算法,知道具體情境中的“餘數表示什麼”,發現餘數和除數的關係。在教學中比較注重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主動建構知識的平臺,從表內除法的引入到理解有餘數的除法的意義和計算的.算理,都安排了符合邏輯的活動和思考空間,通過創設的問題情境和探索性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能主動參與、獨立思考。從整節課的效果來看,學生學的還不錯,但在“發現餘數比除數小”這個規律時,我是指名學生板書連續的算式,原先是想這樣會縮短時間,由於學生在板書過程中沒有把各數對齊,使學生沒能很快的觀察出這個規律,反而花的時間更多,如果由老帥自己來板書可能效果會更好。

三年級數學上冊人教版教學反思4

這節課的教學主要是結合實際,使學生初步體會集合這種數學思想方法。一年級時學習過的分類思想和方法實際上就是集合思想的基礎,因此在這節課中教師充分調動了學生已有經驗,藉助學生熟悉的題材,滲透集合的有關思想方法,幫助學生理解並掌握利用直觀圖的方式解決問題的策略。主要有以下特點:

1、聯絡生活實際,體現教學層次性。為幫助學生從具體中抽象出數學思想方法,教師注重了教學的層次性。從教學環節看:首先通過例題展現完整的集合圖,幫助學生藉助直觀理解數量關係,體會用集合思想解決問題的策略。然後在練習時,通過讓學生填不完整的`集合圖、自己嘗試畫圖分析等,體現“給出元素—只給圖填元素—沒有圖抽象思考”的學習層次,引導學生由直觀過渡到抽象,進一步理解集合思想。從學習資源的選材看:從學校裡課外小組活動,到學生熟悉的家裡買菜情況,再到社會中商店進貨情況,使學生充分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教學方法看:結合例題教學,引導學生藉助直觀圖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在教師指導下探索解決問題的策略——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從而幫助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提高解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

2、鼓勵演算法多樣,體現思維訓練過程。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是要求學生去強行理解集合思想,而是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藉助已有經驗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逐步使學生理解利用集合思想解決問題的策略,從而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同時,注重了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思維訓練,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生在小組合作交流中想到了“5+6+3=14”“8+(9-3)=14”“9+(8-3)=14”等方法,這些方法是學生藉助已有經驗想到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師充分肯定了學生的想法,在此基礎上提出:“聰明鼠要向大家介紹一種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後出示了集合圖,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進而明白了“8+9時有3個人加了兩次”,所以用“8+9-3”解決問題的道理。

3、藉助多媒體優化教學過程。隨著社會的進步,現代化資訊科技的廣泛應用,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起到了越來越大的作用,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增大了課堂容量,而且使教學活動更具趣味化、活動化、自主化,對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發展學生思維能起到積極的作用。在這節課中教師就利用簡單的動畫演示,形象的體現出集合思想的實質——交集的意義,使教學難點迎刃而解,促進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

三年級數學上冊人教版教學反思5

本節課教學的是被除數中間或末尾沒有0,但商的中間或末尾卻有0的筆算除法。本節課的重點是要讓學生理解並掌握當商的哪一位不夠商1時,就要在那一位商0佔位的計算方法。

本節課我也採取的是先讓學生試算,再在比較中發現簡便演算法的'教學方法。在學生講解計算過程時幫助其他學生理解“不夠商1就要商0”的道理。

本節課我還增加了一個教學環節,就是讓學生髮現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會出現商中間有或末尾有0。即:先讓學生舉商中間或末尾有0的例子,再從這些例子中發現其中的奧祕。通過這一環節的設計,學生對於被除數、除數和商之間如何會出現0的關係更明確了。

三年級數學上冊人教版教學反思6

時光如梭,匆匆忙忙一學期由結束了。回顧一學期來的教學工作,可謂兢兢業業,腳踏實地,在平凡中有創新,在忙碌中有收穫。現將一學期的工作總結如下:

一、認真鑽研業務、準確傳授知識。

這學期我繼續擔任三年級數學教學工作,在教學中我還是首先認真學習新課標,認真鑽研教材,為了準確的傳授知識和找出知識傳授的捷徑,我經常閱讀教育報刊雜誌,請教有經驗的老師。

二、嚴格要求學生、不讓一人掉隊。

針對本班的知識基礎和學生情況,在平時教學中我採取書上的題學生做完後教師經常檢查,我認為這樣能準確掌握學生學得怎麼樣,學生做的思考題每題必看,這樣能防止學生偷懶不做,學生課餘作業每人必看。學完一個單元就進行測驗,測驗試卷同家長見面,以便家長了解學生在校學習情況。複習階段,首先對課本進行詳細複習,然後採取複習與測驗相結合的方法。

三、致力於數學教學的優化

1。注重課堂氣氛的活躍。沉悶的課堂氣氛只會讓學生昏昏欲睡,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儘量給學生創設喜聞樂見的學習情景,使學生能比較直觀形象地理解知識。

2。注重作業的開放性。開放性的問題能活躍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提高學生思維的發散性、求異性、深刻性。

3。注重學科的`多元整合。如教學列式解文字題時,引導學生應用語文裡縮句的方法進行審題,從而使學生能較好地理解題意,正確地列式解答。

4。注重與學生的情感交流。“理解”是建立師生情感的紐帶與橋樑。理解學生就是要以飽滿的熱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來感染學生,給他們一張笑臉、一顆誠心、一份真情。當學生取得好成績,獲得成功時,要給以祝賀和鼓勵,當學生遇到困難,遭受挫折時,要給以安慰和支援。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在與他們同甘共苦,使之明瞭老師的一片真誠與苦心。

四、積極參加教研組舉行的各種活動。

一學期來我積極參加業務學習,注意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虛心向有經驗老師學習,做好教育教學反思、總結,本學期我的論文《讓低年級學生的說演繹數學課堂的精彩》獲市級一等獎;獲區級三等獎;參加國小數學教師水評測試獲二等獎;參加本校數學課堂競賽獲二等獎;參加本校課堂教學展示課獲一等獎。

回顧這一學期的教學工作有得也有失,在新的一年的中,我將更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發揚優點,改正缺點,開拓前進,努力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三年級數學上冊人教版教學反思7

本節課中以書本中的情景為學習材料,簡單呈現,直接入題,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曾一度迷失在熱鬧的情景教學中。輕易拋棄教材目的就在於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節省時間以投入到有效學習中。傳統教學重結論,輕過程。其實知識的內化必須是學生個體根據已有知識和經驗針對問題主動加以分析和思考,然後產生遷移的過程。但由於學生存在個體差異,所以學生掌握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在本章內容中知識點並不需要教師過多地指導,教師只要提供一個讓學生暢所欲言的平臺,認真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然後適時小結,其他的都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

這主要體現在:

1、豎式計算時允許從高位算起和從低位算起並存,等學生碰到實際問題時(進為),自己領悟哪一種計算順序更簡便。

2、學習豎式計算的目的。解決問題是一個探索的過程,不是簡單的用現成的模式解決問題的過程,多位數乘以一位數的計算資料簡單,學生的結局是多樣化的,而豎式使學生學習的一種新的計算方式。為了後續的學習除了要求書寫規範,還要溝通他們與其他演算法的相通處,這也是主題中彰顯的.重要教學思路。

3、本課主要是解決筆算過程中從哪一位乘起、怎麼進位和豎式書寫格式問題。現代教育更加重視人的發展,即讓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通過教育活動,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本本節課我通過製作課件的展示,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抽象的問題形象化、具體化。對完成教學目標奠定了好的基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作有效遷移,獲得解決新問題的多種方法。在此基礎上又引導學生對多種方法進行評價,然後選擇合理的方法解決問題。教師力圖通過教學活動向學生展現活生生的數學知識,而不是死的數學知識。

4、新課標提出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加強估算,鼓勵演算法多樣化。在探索筆算乘法的過程中,我先同學估一估,培養了學生的估算的能力。接著放手讓學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去計算想,學生積極地投入到交流討論中,不少同學的口算能力很強,用口算的方法算出了機構,在交流中學生充分體驗了成功的喜悅。在此基礎上,又引導學生試著用豎式解決這一問題,有了口算的基礎,像大學生通過認真的思考與合作交流得出了筆算乘法的方法。從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到相互交流探索筆算方法,學生始終處於學習的主體地位,在活動中學生經歷了筆算乘法的計算方法得出的過程,體會了計算的用處,真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三年級數學上冊人教版教學反思8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兩位數乘一位數估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讓學生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方法,並能快速正確的估算。

本節課始我首先複習了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求一個數的近似數及兩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估算,為新知的教學做好鋪墊。

本節課我首先讓學生觀察情境圖找出圖中的數學資訊和問題,讓學生分析此題選擇什麼方法比較合適,不僅水到渠成的引入新課的教學,同時還讓學生感受到估算在生活中的.應用。

新知的內容對於學生來說並不困難,由於他們之前已經掌握兩位數乘一位數的估算方法,所以學生很快就發現了兩位數乘兩位數“兩個因數都估近似數”的估算方法。在此基礎上,我又引導學生思考:還有不同的估算方法嗎?學生很快就發現還可以“把其中任意一個因素估成近似數”,只要便於口算就行了。

“估算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其估算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估算的意識和體會到估算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因此在課後練習的設計中,我還增加設計了應用估算的解決問題,學生反饋效果還不錯。相信,只要我一直堅持這樣訓練,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能力一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年級數學上冊人教版教學反思9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可能性大小》是屬於《統計與概率》中概率的起始知識之一,本節課主要目標是讓學生知道隨機事件可能發生的結果,並通過簡單的試驗讓學生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概括出初步判斷可能性大小的方法,體會單次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並進行運用。

基於以上的認識,我構建了“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基本設想,打算通過不同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去“猜想——驗證——感悟”,最終建立起高於生活的可能大小的認識。

從生活中來,就是尊重學生的原有的生活經驗,創設“猜一猜”的情境,勾起學生已有的對於“可能性大小”的認知,初步判斷出“數量多的發生的可能性大,數量少的發生的可能性小”。生活經驗要通過驗證才能上升到理論認識,我通過讓學生小組進行摸球,收集資料,比較、分析資料,證明了剛才學生的猜想是正確的,最終完成對“概率”的初步體驗。

到生活中去,就是尊重數學的基本使命——去指導,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我還安排了許多與生活相關的例子,如:足球比賽前,通過拋硬幣的'方式判斷雙方隊員的位置;打乒乓球時通過猜乒乓球在裁判的哪隻手來選擇由誰先發球;下棋時通過扔色子來判斷誰先走……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例子,學生學起來也特別感興趣。

除此之外,我還特別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讓他們通過所學的知識,自己去思考、去完善新的遊戲規則,使我們的遊戲更加的公平。

不足之處:

這節課基本上是按我所設定的程式進行,沒有發生“小概率事件”的情況,我覺得自己還應準備多些材料以備所需,引導學生了解試驗少的時候,試驗結果不一定與預測的可能性大小相符,但隨著試驗次數的增加,試驗結果將越來越接近預測的可能性大小。

我覺得在分析總結資料時最好讓學生或是小組長自己先來彙報,然後再一起進行總結,這樣可能學生的印象會更加深刻。

三年級數學上冊人教版教學反思10

《可能性》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的內容。是要求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也就是通過遊戲的形式,從而感受最基礎的知識“可能性”幾種情況。

我的這一節課一開始,首先設計了一個“摸球”的遊戲,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極積性。第一步讓學生從全部是白球的盒子摸球,這樣摸出的一定是白球,再提出一個問題:能摸出一個黃球嗎?讓學生試著摸一摸,結果學生髮現是摸不到的`。第二步讓學生從裝有白球和黃球的盒子裡摸球,小組成員倫流摸,摸了以後又放回去,學生髮現可能摸出兩種顏色的球。這活動既簡單又有趣,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一定”、“可能”、“不可能”的學習內容上。通過摸一摸、猜一猜、說一說等一系列探究活動,進行實驗、比較、分析、猜想,使學生親歷事件發生的必然性和隨機性,嚐到探索成功的樂趣。再讓學生判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然後說一說生活中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全過程無處不是“可能性”的學習和判斷,可以說活動貫穿全課,“可能性”也融貫全課。

本課教學,使學生通過數學學習,不只是學到一些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首先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自然界,瞭解生活中的事物很多與數學有關,學習用數學可以解決很多問題,由此而愛好數學。其次,培養學生怎樣用數學去分析問題,使學生懂得用比較準確的數學語言去描述事物。這節課中,加強學生對隨機事件的口頭表達能力、對“可能性”的判斷和爭辯等。從這節課看,三年級的學生已經有較好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數學分析能力,而且還有一定的科技知識基礎。另外,學生在這節課中瞭解到操作、比較、猜想、實驗、驗證對認識事物、數學分析都有重要作用。所以這些,說明這樣教學會較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使學生有較紮實的數學基礎並聰明起:來。不足的是:學生對“一定”的含議瞭解得不是很好。因為有的同學這樣寫到:我的實驗一定能成功。

三年級數學上冊人教版教學反思11

二年級學生已掌握了退位減法,本節課的重點是被減數連續有幾位不夠減,都要從前一位退1,同本位上的數加起來再減,這節課是三位數連續退位減法中的一個難點。

在教學中我分五個層次進行教學,第一層次我先帶孩子們一起回憶了兩位數減兩位數的退位減法,這些回顧性的複習不僅是對知識的回憶,更是為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作好鋪墊。第二層次自己利用課件出示美麗雲南情景圖根據情景圖讓學生自學數學書22頁的內容,提出自學要求,學生有計劃,有步驟地去學習從而列出一個減法算式,並且知道為什麼用減法計算。第三層次估算,你能估算出結果嗎?把你的想法給同桌說說,交流估算方法。第四層次筆算517-348=,連續退位減法並沒有很多新知識,一部分孩子已掌握了,但一部分學生正處於跟著教師走,思維逐步訓練發展的.階段,我先讓學生嘗試筆算,再交流演算法,學生們各抒己見,同桌說,小組說,個別說,最後老師把演算法打到課件上,學生對著課件說,達到讓每個學生都說出筆算方法,被減數連續有幾位不夠減該怎麼辦,每個學生都很清楚,從而大家總結出連續退位減法的筆演算法則,第五層次當堂訓練自己設計三個挑戰,挑戰一做一做,挑戰二數學醫院,挑戰三送信。

這節課存在的不足:

1、課後發現學生對於連續的退位減法還有一些問題,需在今後多加練習,同時繼續培養學生的互幫互查的學習習慣。

3、在利用數學的方法解決數學問題的意識方面還有待今後不斷提高。

改進建議:師生共同交流、分析計算過程:個位上7減8不夠減,從十位退1當十,個位就變成了17,17減去8等於9;十位退了1還剩下0,0減4也不夠減,從百位退1當十,10減去4等於6;百位退了1還剩下4,4減去3等於1。應該再多讓學生多說、採取全班說,同桌說、四人小組說,及時鞏固。

三年級數學上冊人教版教學反思12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藉助實物、圖形、直觀認識幾分之幾,認識分數各部分組成的名稱,並且知道幾個幾分之一就是幾分之幾,發展分數的概念。讓學生體會分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產生對數學的親切感。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及難點就是幾分之幾的認識。

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傳授新知識之前,我先進行復習匯入,讓學生溫故幾分之一的內容: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幾份,每一份就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一。從而為學習新知識做鋪墊。在傳授新知識的時候,我注重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同時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比如讓學生說說這個分數各部分的名稱以及它底表示什麼意思。然後通過適當的練習題鞏固所學知識。在學生做練習的時候,我仍然讓學生思考每道題的意圖和如何解答。力求做到讓學生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當然,這節課我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的地方,教學重點基本上把握,但花的力氣不夠,需要反覆強調和講解。學習分數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平均分”,做好使學生在動手中深刻的體會到“平均分”,並且驗證自己的觀點,並通過小組間的討論與合作,得出結論。這些方面的缺憾都值得我今後思考和改進的。

三年級數學上冊人教版教學反思13

在國小數學教學中,從整數到分數的過渡對於學生來說是認識上的飛躍,熊老師首先借助學生熟悉的生活引出分數知識,化抽象為具體,使學生體會到分數來源於生活。學生自始至終置身於教師為其創設的發現和討論之中,興趣盎然,積極主動地參與探討、質疑、創造等教學活動,讓學生思考、交流、傾聽、爭論和發現中學習數學知識,培養和激勵學生獨立思考、勇於創新、善於表達的能力,整堂課以分數的意義為主線展開教學,並逐步完成對知識的理解和深化,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1、找準教學切入點,引導學生在情境中感悟。

分數起源於分,是人們在處理“分物品”的長期經驗中形成的。教師充分注意到了這一點,創設了一個十分貼近兒童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分蘋果,從分蘋果的過程中讓學生從兩個方面進行體驗和感悟:一方面,在情境中產生“平均分”的需要,強調“平均分”乃分數的本質特徵。其二,體驗在分物品的過程中由於總量的變化引起了每人得到的個數由整數兩個到一個再到不能用整數表示的過程,自然引出分數。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人為的灌輸,學生們因為自身的需要而產生了積極探究的情感。

2、讓學生動手操作,引導學生在“做數學”中感悟數學。

本課教師比較好地詮釋了《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的“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一全新的教學理念,為學生主動建構提供了豐富素材。教師將對“”理解作為本課教學的重點,安排兩個層次的操作活動讓學生來感悟“”的具體含義:第一層次,同樣一張長方形紙,學生折法不同,所呈現出的這張紙的“”形狀也不同,通過這種方式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但是在求異的同時也不忘讓學生適時地感悟、儘管折法不同,但折出的部分都是同一張的一半,因此都可以用“”表示,既所謂的“求同”。第二層次,每個同學拿出的紙片形狀大小都不同,儘管學生折出的也都是這張紙的“”但由於操作的直觀性,學生不難理解對不同的單位1,其“”不相等。學生不是簡單地接受指令,為了操作而操作,而是通過這兩個不同層面的操作環節,讓學生在操作中有所感悟和體驗,進行數學地思考。

金無足赤,沒有完美的課堂教學,拖堂五分多鐘就是最大的敗筆。就教學而言,在這節課中,老師過細、過多、過白的提問,使學生彙報呈一條直線出現,除了應付老師的提問,沒有任何思維的空間,低估了學生的潛能,教學形式單一化與內容的豐富多采形成鮮明對比。如教學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四分之三,四分之四。且層次性也不夠,還有拓展的空間,教師僅滿足於引匯出這幾個分數,老師就嘎然停止。如果老師再問:“請同學們觀察這幾個分數,你有什麼想說的',有什麼發現。”有一定思維能力的同學一定能發現可以看成是,是整張紙,就是單位1,為以後的教學做鋪墊。再如:在分蛋糕這個環節中,沒有適時引導學生說一說其他方面的收穫,更多的只關注了知識與技能。已經到下課時間,老師為了節省時間,只是講解完用幾分之幾表示蛋糕後就草草了事。其實,在分完蛋糕時可以提問:“如果是你把自己的蛋糕分了給別人,你失去了什麼,獲得了什麼”。引導學生從中體驗到與人交往中,應學會如何待人,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把簡單的知識傳授上升到人文的關懷。

1、找準學生學習新知的“最近發展區”,在大背景下認識分數。

分數對於學生來說是全新的,如何將這一全新的知識內化為學生自身的知識,找準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學生從“實際發展水平”向“潛在發展水平”的橋樑,學生的思維從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領域。從學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確一半是怎麼分的,從而引入一的新的數1/2來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2、加強直觀教學,降低認知難度

分數的知識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是在整數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充套件。對學生來說,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而加強直觀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充分重視學生對學具的操作,通過摺紙讓學生對分數的含義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充分利用教具加強直觀教學,讓學生加深對分數概念含義的理解,降低了對分數概念理解上的難度。特別是在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時,出示幾個相同圓形的幾分之一,並用分數表示出來,在比較分數大小時,我用分月餅的過程讓學生直觀的認識到分得份數越多每一分就越小,從而使學生內化了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比較這一知識。

3、重視概念的運用,發揮概念的作用。

理解概念的目的在於運用,正確、靈活地運用概念,就是要求學生能夠正確、靈活地運用概念組成判斷,進行推理、計算、作圖等,能運用概念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初步認識分數後,我要求學生照樣子說幾個分數,並完成一些有關的練習,其目的就在於要求學生能夠正確、靈活地運用概念。

三年級數學上冊人教版教學反思14

乘數最關鍵之處就是把0前面的數字進行計算,再根據乘數的總共有多少個0就在積的添上幾個0.在教學的時候發現了這麼幾種情況:例如500×36,學生在用豎式嘗試筆算的時候,會出現2種不同的方法,現將錯誤的演算法演示如下;把500在豎式中寫在上面,

5|00

×3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0|00

但他的筆算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應該講,他對於乘數的簡便計算已經掌握了,但對於計算的算理卻不理解.

其次學生對於乘數的0前面有兩位數相乘的`時候會產生這樣的錯誤

140

×1500

___________

70

14

____________________

21000

在這裡還會發生的就是當14×1得到4的時候不知道那個4應該寫在哪個位置,其實這裡的1代表的是1個10,4與它相乘得到的是4個10,當你知道4是代表4個10的時候馬上就應該清楚4要寫在十位上了

三年級數學上冊人教版教學反思15

本節課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第五單元《兩位數乘兩位數》中口算乘法第一課時,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根據學生已有經驗,以及本課在本單元教學中的基礎作用,我將教學目標預設為:嘗試口算方法探究過程,學會口算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及兩位數乘整十、整百數(每位乘積不滿十);體驗多種口算方法及能正確地進行計算為重、難點。採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輔以教師點撥、精講的方法,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不足之處:

1、藉助實際問題學習口算方法。

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相應的生活例項和問題情景,如郵遞員送信、送報紙的情景、小朋友買郵票的情景等,創設生動的`情景,讓學生髮現、提出數學問題,接著探究口算方法,進而解決所提出的實際問題。我發現把探討口算方法的活動與解決實際問題融於一體,學習材料飽含生氣,對學生有吸引力,容易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探討口算方法,又可以使學生深刻理解為什麼要口算,切實體會口算的意義和作用。把數學學習置於現實情境問題之中,是今天數學教學所提倡的,作為教師,我們必須認清這一點,並努力做好。

2.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口算方法。

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是《新課標》倡導的重要改革理念之一。本節教學,我預設了學生自主、合作、討論的學習情境,旨在讓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和已有的口算方法,探索新的口算方法。在學生自主探索的基礎上,適時組織討論、交流,以完善學生對口算過程與算理的理解,並逐步學會用數學解決問題,獲得成功的體驗。課堂教學中,學生均能主動參與學習,只是不太善於根據固有經驗遷移運用,對口算方法的表述也不夠準確。在這方面,我雖及時為學生指正,但是效果不是十分明顯。可見,在這方面,我仍需加強學習、鍛鍊,以便給學生做好點撥、指導。

3.提倡、鼓勵口算方法多樣化。

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倡導學生運用、體驗多種口算方法,但實際教學中,卻發現多數學生方法單一,而且經我點撥後,未見很好的效果。課後,我深入思考,認為本班學生已學習過本節內容,應是教師曾強調:兩個因數相乘,可以先把0前面的數相乘,然後看兩個因數的末尾共有幾個0,就在積的末尾添寫幾個0所致。這也給我啟示,教學中,應注重發展學生的多角度思維,鼓勵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並通過比較、交流,培養學生“能為實際問題選擇適當方法”的能力,從而發展學生的數感,而非簡單地教會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