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說勤奮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勤奮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說勤奮教學反思

說勤奮教學反思1

《說勤奮》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章,課文通過古今兩個具體的事例,告訴讀者: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獻。

還沒有上這課時,我真擔心學生沒有興趣學這篇課文,因為這樣說理性很強的文章他們從沒有接觸過,該怎樣調動他們學習這篇文章的積極性呢?上“鳳凰語文網站”尋找了相關資料,覺得可以在比較中學習這篇文章,於是就有了以下的教學思路。

課文中主要介紹了兩個人物,一個是古代的司馬光,一個是現代的童弟周。他們有著許多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於是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尋找他們兩個相同的.地方與不同的地方,在交流司馬光和童第周相同點時學生都說他們都獲得了成功,都付出了努力。同時學生也找到了表示成功的句子,從句子中我讓他們找司馬光和童弟周成功的標誌是什麼?當然學生也很容易就找到了作者的觀點,那就是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在找相同點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找不同點,於是學生告訴我他們一個是古代的,一個是現代,找有關句子弄明白一個是天資聰明,一個是起步晚,基礎差。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突破課文的難點“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通過這樣比較以後的學習,學生理解難點到這裡便水道渠成了。

不過在課堂上我認為我還有許多地方做得還不夠的,我總感覺課堂上讀的部分不夠理想,可能是說理性很強的文章,描寫得不是很優美,所以學生的朗讀就沒有那麼投入,同時學到最後我讓學生起來交流相關名人名言時,由於課前學生的預習情況做得不夠理想,所以學生不能回答,後來只好我說了兩句。看來我以後在課前準備方面要做得更全面一些,而且,學生已經是四年級了,他們完全有能力自己去準備,這樣也可以培養他們蒐集資料的能力。

說勤奮教學反思2

《說勤奮》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章,通過古今兩個具體事例,告訴學生應該深刻的道理: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成為對人民、對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劉芳老師整節課教學流程清晰,重難點突出,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全體學生都參與了進來。她巧妙地指導學生理解課題,並開篇直奔主題,讓學生充分去讀悟,找出文章的中心句,並緊緊圍繞中心句來展開教學。文章重點是學習司馬光和童第周勤奮學習的事例,從中受到教育。在學習事例過程中,利用多媒體出示《資治通鑑》和青蛙卵手術剝離的介紹,讓學生更形象瞭解了他們通過孜孜不倦的勤奮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多麼令人欽佩並值得學習。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讀悟能力,並養成做讀書記號的'好習慣,抓住關鍵詞句品讀人物的優秀品質。

教師還注重學生的積累,讓他們課前去積極找資料蒐集有關勤奮的名言,從積累的名言中感悟勤奮是多麼重要,並也立志要一生勤奮,成為一個有所作為的人。

縱觀整堂課,充分反映了劉芳老師嚴謹認真的教學態度和紮實的基礎功底,把握住了學好語文的命脈,讓學生從課堂中得到了字詞句的訓練,從一遍一遍的讀中感悟文章所表達的情感。學生會潛移默化中不知不覺有顯著的提高。

通過對比,覺得自己和劉芳老師之間還有很大的差距,自己在教學中還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所以作為教師的我也要一生勤奮,善於學習,對每個學生的未來負責。

說勤奮教學反思3

《說勤奮》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章,課文通過古今兩個具體的事例,告訴讀者: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還沒有上這課時,我真擔心學生沒有興趣學這篇課文,因為這樣說理性很強的文章他們從沒有接觸過,該怎樣調動他們學習這篇文章的積極性呢?於是上網尋找了相關資料,覺得可以在比較中學習這篇文章,於是就有了以下的教學思路。

上課一開始我讓學生回顧上節課所學的知識:找出表達作者對勤奮觀點的句子,目的是讓學生明確作者的主旨。疏通完這些後,我讓學生尋找他們兩個主人公相同的地方與不同的地方,在交流司馬光和童第周相同點時學生都說他們都獲得了成功,都付出了努力。同時學生也找到了表示成功的句子,從句子中我讓他們找司馬光和童弟周成功的標誌是什麼?當然學生也很容易就找到了作者的.觀點,那就是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在找相同點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找不同點,於是學生告訴我他們一個是古代的,一個是現代,找有關句子弄明白一個是天資聰明,一個是起步晚,基礎差。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突破課文的難點“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通過這樣比較以後的學習,學生理解難點到這裡便水道渠成了。最後初步體會文章前後呼應的寫作方法後,在課文結束時讓學生說說關於“勤奮”的名言和根據生活實際說說同學中勤奮學習的故事,拓展學生的知識。

不過在課堂教學中,還是有一些地方做得不夠的:首先是感覺課堂上某些過渡不夠自然,語言不夠精煉。其次是在交流相關“勤奮”的名人名言時,學生的積累太少。故在今後的課前預習方面要引導學生做得更全面一些,培養他們蒐集資料、積累知識的能力。

說勤奮教學反思4

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15課《說勤奮》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章,課文通過古今兩個具體的事例,告訴讀者: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在教學時,我抓住“勤奮”這條主線,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從對具體語言文字的感悟中去明理,從而提高學生對文字的感悟能力,也讓他們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具體做法如下:

一、課前閱讀 加深理解。

為了使文中童第周這個人物形象更為豐滿,更有感染力,也為了拓寬學生的閱讀面,課前我準備了《一定要爭氣》這篇文章讓學生自讀,體會童第周的精神,尤其是他的勤奮。通過這篇文章的閱讀,學生很好地理解了課文中“毫不氣餒”、“急起直追”等詞語,童第周在路燈下苦讀的情景深深地留在了學生的腦海裡。而且,學生對於童第周對人民對社會所做出的貢獻也有了瞭解,為理解課文結尾“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作好了鋪墊。

二、教給方法 由扶到放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知識經濟迅猛發展的時代,新時代人們對教育的要求開始轉向追求個體的自由,“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重視學法指導,是改革課堂教學、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需要,更是讓學生終身受益的需要。為此我根據課文內容的特點讓學生充分去感知語言材料,讓學生自己去讀書感悟、小組學習,研究語言文字,動筆做記號。我教學生用“讀”“思”“議”“悟”的方法學習本課,仔細品味重點段、句、詞,體會文中的情感。

由於課文並不難以理解,兩個例子的結構也有所相似,所以在處理教材時,我採用由扶到放的方式,學習司馬光的例子時引導多一些,童第周的例子則放手讓學生自讀,並結合課前補充的文章《一定要爭氣》來談感受。為了讓學生較好地進行自學,我有意識地教給了學生一些學習方法,比如通過找關鍵句子和詞語來體會人物精神。這樣一來,不僅能使學生順利完成學習任務,也讓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不僅授之以“魚”,也授之以“漁”。

三、比較學習,巧破難點

課文中主要介紹了兩個人物,一個是古代的司馬光,一個是現代的童第周。他們有著許多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於是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尋找他們兩個相同的地方與不同的地方。在交流司馬光和童第周相同點時,學生都說他們都獲得了成功,都付出了努力。同時學生也找到了表示成功的句子,從句子中我讓他們找司馬光和童第周成功的標誌是什麼?當然學生也很容易就找到了作者的觀點,那就是“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在找相同點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找不同點,於是學生告訴我他們一個是古代的,一個是現代,找有關句子弄明白一個是天資聰穎,一個是起步晚、基礎差。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突破課文的難點“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通過這樣比較以後的學習,學生理解難點到這裡便水到渠成了。

四、聯絡實際,指導行為

學生在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中明白了課文所揭示的道理,即“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而司馬光和童第周身上的“勤奮”也讓他們敬佩不已。這時候,我趁熱打鐵,聯絡課文內容,問學生“懷著對美好理想的憧憬,我們可以怎麼做呢?”學生自然而然地將“勤奮”與自身聯絡起來了,原來自己只要勤奮也可以像這些名人一樣獲得成功。因為不管是天資聰明的人,還是基礎較差的人,都是通過勤奮才實現自己的理想的。不過由於課堂上時間不夠充分,學生談自己的打算時,說得還不夠具體化,但我想他們只要有了這種理解,多多少少在潛移默化中能對自己的行為產生一定的影響。

五、平等對話,和諧相處

師生對話是本節課的主要教學形式。整堂課我緊緊抓住“勤奮”談勤奮,在輕鬆愉悅、靈活深刻、豐富幽默的對話中,師生關係融洽、親密、民主、平等,如渠水般自然,似琴瑟般和諧,師生浸染於真實美好的氛圍裡,沐浴在健康向上的陽光中。這充滿生機活力的互動過程,“解放了孩子的頭腦”,讓他們學會思考,學得主動,學得聰明,學得愉快。在教學議論文的方法時,為了讓學生明白要用典型的事例證明自己的觀點。我並沒有直接告訴學生,而是通過生動、幽默的對話來暗示和點撥學生,循循善誘,讓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受到啟發,學生學得生動而又深刻。

“平等對話”也離不開學生與學生的交流互動。這是因為學生之間年齡、心理、水平相近,交往中最放鬆;而且,在交往中碰撞,在爭論中啟發,最能激發創新。共同體驗應當是孩子們內心情感的真切流露,是他們個人見解和智慧的展現。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在分析重點段落時,我就放手讓學生自己來動筆,做記號,留給他們個性的空間,再交流,談感受,學生說出我是從哪句中的哪個重點詞中體會到了什麼,並讓學生評價,補充,珍視了學生個性的獨特體驗。真正讓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只作適當的'點撥。學生學得輕鬆,理解得也不錯。

學好語文還要實現教師與教材的平等對話,並引導學生實現自我超越。讓學生融入教材情境,運用多種方法,巧妙地激發學生對教材產生強烈的探究慾望,形成濃郁的學習氣氛。發揮學生自己學習語文的巨大潛能,提高閱讀的效果和效率。如:課的最後我設計了一個拓展練習,就是讓學生把課前做好的有關勤奮格言的書籤贈給同學,以此來互勉,學生不僅深入理解了“勤奮”,還學會了積累。

六、注重朗讀,創新引導

語文學習過程中“讀”是第一位的。讀是吟詠品味,讀是鑑賞領略,讀是情感共鳴。課文的語言、意境、情感,都要在讀中才能領受體悟。在課文的學習過程中,教師的講絕對代替不了學生的讀,學生讀的過程是一個審美體驗過程,是與課文、與作者間開展的一種心智交流的過程。讀——作為傳統語文教學的精髓,其魅力依舊光彩照人,也正因為有了它,語文才具備了有別於其他學科的特質。因此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齊讀、默讀、更有創新地引讀。在多種形式的讀中體會理解文中“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這句話的含義。

“聽、說、讀、寫”是語文教學的四大支柱,支撐著語文素養這座大廈。學生的頭腦不是需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需被點燃的火把。課堂中我嘗試多讓學生自己說,把精彩留給他們,還他們一個自由表達的園地。在學習司馬光的事例時,我設計的問題是:馬光手中的“鮮花”是什麼?他付出了哪些汗水和心血?引導學生從文字的字詞句入手,潛心體會,真正領悟到“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說勤奮教學反思5

本篇課文時一篇說理性較強的課文。課文通過古今兩個具體事例,告訴讀者: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於是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尋找司馬光和童第周兩人相同的地方與不同的地方,在交流司馬光和童第周相同點時學生都說他們都獲得了成功,都付出了努力。同時學生也找到了表示成功的句子,從句子中我讓他們找司馬光和童弟周成功的標誌是什麼?當然學生也很容易就找到了作者的觀點,那就是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在找相同點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找不同點,於是學生告訴我他們一個是古代的,一個是現代,找有關句子弄明白一個是天資聰明的人靠勤奮成才,一個是起步晚,基礎差也靠勤奮成才。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突破課文的難點“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還引導學生認識到:一個人,無論你的基礎怎樣,也無論你定下怎樣的目標,只要你想取得成功,都離不開勤奮;離開了勤奮誰也不能取得成功。最後的合作探究中我們一起探討了怎樣去理解“勤奮。是不是不吃不喝不玩不睡就是叫勤奮呢?同學們各抒己見,明白了勤奮也要有個度,必要的休息和活動也是需要的。

說勤奮教學反思6

《說勤奮》是蘇教版國小語文第七冊出現的一篇議論文。它作為蘇教版小語教材中為數不多的議論文之一,以清晰的論題、生動的論證和樸實平白的語言讓四年級的孩子初步領略了“說服他人為成功”(葉聖陶語)的議論文的魅力。文章開篇即以一個設問句,把論點鮮明、清晰地呈現在讀者眼前。接著又以兩個人物的事例證明了論點的正確。最後以“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結尾,再次闡明論點,把對於勤奮的理解昇華到一個至高的境界,體現了這篇議論文的價值導向。

應該指出的是,課文所例舉的人物事例極具代表性:一個是自小天資聰穎的司馬光,一個是大器晚成的童第周。教學時,我立足於兩位傑出人物的不同基礎素質,讓學生通過關鍵詞的理解、揣摩,瞭解他們珍惜時間,勤奮學習的共同之處。文章第一個用來例證的人物是孩子們比較熟悉的我國宋代傑出的史學家司馬光。在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中,我丟擲“終於”這個詞引導學生通過深入地讀,瞭解司馬光為成功而付出的艱辛。很快,孩子們從“一遍又一遍”“直到……為止”等詞句中瞭解司馬光小時候就是一個勤奮的孩子。接下來的對“警枕”的認知,輔以“19年”這一“列數字”的方法,使孩子們準確地感知勤奮者對於時間的珍惜和利用,從而在孩子們的心靈裡播撒下第一枚關於勤奮的種子。

在第二個事例的教學中,我設計了三個問題,讓學生自主讀悟,以使“在文章中抓住重點詞句理解文意”的方法在學生的自主與合作實踐中再一次得到運用。在交流自學成果的階段,我適時地加入了關於“直”字不同意思在具體詞語中的表現的小練習。這處練習是針對我們班學生在對具體語言環境中理解字義的聯絡中所存在缺差而設計的,旨在通過平時課堂中的有效訓練,積累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理解字詞的經驗,以求達到入文解字的功效。在瞭解了兩個人物的具體事例後,我及時地引導學生總結了人物珍惜時間,勤以致學特點,鼓勵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做時間的主人。希望學生對課文的認識,能使自己的行為受到好的.影響。最後的拓展訓練,我設計了積累名言的練習,以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從整個課堂時效來看,這節課的預期目標如期達成,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能力也得到了訓練和提高。回顧本課的教學,我有兩個想法:1、我們的語文課應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訓練機會,儘可能地讓學生在文字的學習中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本堂課中,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品讀,感悟,進而理解人物精神就是一種很好的閱讀方法,假如學生在每篇課文的學習中都用這樣的方法去讀書,那麼久而久之,學生就能通過自己的實踐經驗,摸索出一些閱讀的技巧和方法,閱讀能力也就會隨之進步了!2、在我們進行練習和測試時,總會發現學生出現某方面的缺失。面對這樣的問題,有的老師採取在講評後再做一次試卷的方式,也有的老師急忙地找來一堆同類型的題目進行加強練習。這兩種方法所得出的效果如何暫且不論,但所耗時耗力是顯而易見的。莫如抓住日常的教學,有意識地將學生所缺差的知識點滲入課堂訓練,日積月累,學生所缺乏的能力將會得以改善。本課中,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字詞的做法即處於這樣的考慮。

總之,課堂是學生語言能力得以提高和訓練的主陣地,在課堂教學中,結合班上學生的實際情況,儘可能地為學生創造訓練機會,引導正確的訓練方法,將會使學生的語言訓練在一個利於發展的氛圍中有序進行,其最終促使學生的語言能力朝著積極的方向穩步發展!

說勤奮教學反思7

《說勤奮》是一篇闡明道理的議論文。議論文在國小階段比較少見,但是這篇文章開頭就擺論點,中間用了古與今兩個名人事例論證,最後一節總結,四小節文章,議論文的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一應俱全,而且文章首尾呼應,結構清晰。更因為前幾年上過此課,孩子學起來特別輕鬆,為此這一次我決定不上第一課時,佈置學生朗讀課文後,直接學習新課。

文章闡明瞭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都是憑藉勤奮取得成功這個道理,意在告訴我們不忘勤奮,已有所作為,有所貢獻。因此設計這節課我就緊抓“勤奮”二字,開頭明確“勤奮”有什麼作用,並且知道“鮮花”是“汗水和心血”的結果;然後通過兩個例項進一步體會“鮮花”取得的成就,“汗水和心血”付出的.艱辛勞動——勤奮;最後再次強調“勤奮”的重要性。

設想是好的,教學環節是完美的,但是學生的因素是不可控制的。課前佈置學生回家讀熟課文,可是總有同學不把朗讀作業當成任務,結果在第一環節認讀生字就遇到了“攔路虎”,不用說,文章讀的更不熟了。怎麼辦,鮮花和汗水的理解如果不讀,肯定不理解。這個問題提出來就是造成冷場,更關鍵是讓孩子上課伊始產生困難情緒,後面的學習肯定有影響。“文章給我們介紹了兩個成功者,那他們手中的鮮花是什麼?他們付出了那些心血和汗水?”由對它們的理解,改成了這個問題,讓學生再次讀書體會。等到名人事例學完後,進一步明確由於付出“汗水和心血”——勤奮,取得了“鮮花”——成就。

課雖上完了,我心裡卻想法頗多——教學環節不能一成不變,要隨情況及時而變;關鍵是讓我重視起來——更要注意不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千萬不要輕易下結論——哪怕平時再瞭解,但也會有突然變化,這就要求教師要有靈活的教學機智。

說勤奮教學反思8

《說勤奮》是本學期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篇首即擺明觀點——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接著舉了兩個生動的例子來證實這個道理,結尾提出在當今社會中勤奮的必要性。學生剛經歷過期中調研,成績參差不齊,在這個時候學習這篇課文,很有現實意義。

我的教學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一讀懂課文,練好朗讀。

1圍繞“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這句話在文中的兩個事例中找到“鮮花”及“汗水和心血”的具體表現:

司馬光——抓緊時間讀書,歷時19年編成史學鉅著《資治通鑑》。

童第周——基礎差而急起直追,成績名列前茅,後來又完成高難度的青蛙卵剝離手術,轟動歐洲生物學界。

二、故事補充,深化認識。

其實,關於勤奮的故事,學生平時已積累了不少。學習此文,要喚起學生記憶中的相連資訊。如談“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的理解時,有同學談起了科學家愛因斯坦小時侯交手工製作的故事,童話大王鄭淵潔勤奮寫作的事。學到司馬光的“警枕”時,學生就自然想到了古人“懸樑刺骨”、“囊螢映雪”的典故,李白的“只要工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也就更加明瞭。

三、聯絡實際,討論探究。

明理的目的是能指導學生的言行,所以,聯絡實際展開討論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學中,圍繞以下幾點引導學生共同探究:

1天資聰明的同學也許稍微認真一點就能取得好成績,難道一定要勤奮嗎?

2接受能力較差的同學如果非常勤奮,能趕上那些天資聰穎的.同學嗎?

3你認為怎樣才是“勤奮”的表現呢?

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從實際出發,表明了自己的觀點,說出了自己的理由,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認識到:一個人,無論基礎怎樣,也無論定下什麼目標,只要你想取得成功,都離不開勤奮。討論中,教師也要有意識的請天資聰穎的同學和接受能力較差的同學多談談,引導他們正確地認識自己,並認識到“唯有勤奮才能成功”的道理。

四、作文訓練,內化積累

在學習課文以後發動學生在身邊找找勤奮的人和事,用作文的形式記錄下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學習別人的做法,把課上所學的延伸到生活中去,使勤奮學習成為學生的一種嚮往。

說勤奮教學反思9

《說勤奮》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章,課文通過古今兩個具體的事例,告訴讀者: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一、注重朗讀,創新引導。

語文學習過程中“讀”是第一位的。讀是吟詠品味,讀是鑑賞領略,讀是情感共鳴。課文的語言、意境、情感,都要在讀中才能領受體悟。在課文的學習過程中,教師的講絕對代替不了學生的讀,學生讀的過程是一個審美體驗過程,是與課文、與作者間開展的一種心智交流的過程。讀——作為傳統語文教學的精髓,其魅力依舊光彩照人,也正因為有了它,語文才具備了有別於其他學科的特質。因此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齊讀、默讀、更有創新地引讀。在多種形式的讀中體會理解文中“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這句話的含義。

二、比較學習,巧破難點。

課文中主要介紹了兩個人物,一個是古代的司馬光,一個是現代的童第周。他們有著許多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於是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尋找他們兩個相同的地方與不同的地方,在交流司馬光和童第周相同點時學生都說他們都獲得了成功,都付出了努力。同時學生也找到了表示成功的句子,從句子中我讓他們找司馬光和童弟周成功的標誌是什麼?當然學生也很容易就找到了作者的觀點,那就是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在找相同點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找不同點,於是學生告訴我他們一個是古代的',一個是現代,找有關句子弄明白一個是天資聰明,一個是起步晚,基礎差。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突破課文的難點“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通過這樣比較以後的學習,學生理解難點到這裡便水道渠成了。

三、聯絡實際指導行為。

學生在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中明白了課文所揭示的道理,即“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而司馬光和童第周身上的“勤奮”也讓他們敬佩不已。這時候,我趁熱打鐵,聯絡課文內容,問學生“懷著對美好理想的憧憬,我們可以怎麼做呢?”學生自然而然地將“勤奮”與自身聯絡起來了,原來自己只要勤奮也可以像這些名人一樣獲得成功。因為不管是天資聰明的人,還是基礎較差的人,都是通過勤奮才實現自己的理想的。不過由於課堂上時間不夠充分,學生談自己的打算時,說得還不夠具體化,但我想他們只要有了這種理解,多多少少在潛移默化中能對自己的行為產生一定的影響。

說勤奮教學反思10

《說勤奮》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章,課文通過古今兩個具體的事例,告訴讀者: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對於這篇議論文的學習,學生能明白課文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但是對課文的寫法還是模糊不清。為了讓學生了解議論文的特點,在教學中我採取了以下嘗試:

1.讓學生了解議論文的特點。我直接告訴學生這是一篇議論文,議論文主要有論點、論據。讓學生想一想,課文在一開頭告訴我們的中心觀點(論點)是什麼?經過一番討論、交流,學生知道“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是作者的中心。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理解什麼是“鮮花”、“汗水和心血”,學生能說出含義,看來大致理解了。接著,我就問:作者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主要寫了哪兩個人勤奮成才的故事?學生都知道是司馬光和童第周的故事,卻無法更詳細地概括。這時,我引導學生比較司馬光和童第周他們有什麼不同,瞭解這兩個例子的不同點,感受作者舉例的典型。

2.恰當的說話練習,加深了學生對勤奮的認識。在學習司馬光的例子時,我抓住“躲”這個字,引導學生想象畫面:

春日裡,彩蝶翩翩,哥哥、弟弟______________,他卻躲在屋裡一遍又一遍地高聲朗讀,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為止。

夏日裡,________,哥哥、弟弟______________,他卻躲在屋裡一遍又一遍地高聲朗讀,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為止。

________________,哥哥、弟弟______________,他卻躲在屋裡一遍又一遍地高聲朗讀,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為止。

________________,哥哥、弟弟______________,他卻躲在屋裡一遍又一遍地高聲朗讀,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為止。

在這樣的說話訓練中,學生知道了司馬光的成功與他的勤奮刻苦是分不開的,從而認識到,即使聰明的人,也要勤奮刻苦,不然也不會有所成功的。

3.課內課外相結合。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及時補充了懸樑刺股、牛角掛書、韋編三絕等關於勤奮刻苦的名言,還補充介紹了補充介紹我國著名經濟學家王亞南的“三腳床”的故事,還拓展了關於勤奮的`名言,幫助學生營造“大語文學習”的時空,引導學生將課內外知識聯絡起來,運用課堂上所掌握的知識和能力,去解決實際問題。讀中學寫、寫中促讀、在學中做,在做中創。

4.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現在的孩子都比較懶,不僅不愛勞動,在學習上也懶,什麼都等著老師來講解,似乎自己不會動腦子。通過對司馬光例子的學習,我教育學生,即使有點小聰明也要勤奮學習,並適時講了《傷仲永》的故事,讓學生明白勤奮對於每個人都是至關重要的。在學習童第周的例子時,我鼓勵學生現在學習差沒關係,只要努力,就一定有成功的機會。要給自己定計劃,哪怕每次只是前進一點,日積月累,自己也會走向成功的。雖然一次教育可能不能徹底改變學生,但是我想總會對學生的心靈有點觸動的。

不足之處:

1.教學中光注重“講”了,而忽視了學生的“讀”。課堂上我講的太多了,學生自主思考、發言的機會有點少了。今後應擺正角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感覺學生蒐集資料的渠道太窄了,知識面不夠寬。

說勤奮教學反思11

《說勤奮》是蘇教版國小語文第七冊的一篇說理文,它作為蘇教版小語教材中為數不多的說理文之一,以清晰的觀點、生動的事例和樸實平白的語言讓四年級的孩子初步領略了說理文的魅力。回顧自己的課堂,做反思如下:

一、閃光之處

1、悉心解讀文字。

《說勤奮》這篇四年級的`課文思路非常清晰。文章開篇即以一個設問句,把作者的觀點鮮明、清晰地呈現在讀者眼前。接著又以兩個典型人物的事例證明了觀點的正確。最後以“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結尾,再次闡明觀點,把對於勤奮的理解昇華到一個至高的境界,體現了這篇說理文的價值導向。初拿到這篇課文,我也曾犯疑:文章思路清晰,語言平實,這樣的課文真正上起來往往是分析、說教有餘而語文味、情趣性不足,也就難以讓學生喜歡。如何既上出說理文的特點,又體現濃濃的語文味,並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樂,這是我在鑽研文字的過程中一直反覆提醒自己並努力實踐著的。正是有了自己之前的潛心會文,才有了後面的跳出課文教課文。

2、精心設計課堂。

在經過了悉心研讀教材之後,我最終設定了以下三個版塊:開門見山匯入,初步明確觀點;初讀課文,整體感知道理;精讀第一自然段,體會文章結構。全文的教學重點較為為凸現,思路也比較清晰。在課堂中,我注重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抓住重點詞、關鍵處、精妙處進行對比的品讀感悟,通過課外資料的補充不斷豐富學生的知識。

二、不足之處

1、自讀的時間多了,但是全班讀的時間少了,課堂上“書聲琅琅”的感覺不夠;

2、還有一個“尾巴”沒有上,原來設計時是引導學生明白第一部分是“提出觀點”,最後一部分是“點題總結”,然後質疑:是不是隻要這兩部分就夠了呢?為什麼?丟擲這個有價值的問題給學生思考,這樣上完整就更加好了。

說勤奮教學反思12

一看到“說勤奮”這個課題,我就告訴自己,切記:別上成品德課。為了避免過重的說教,那就得把語文味上出來。前段時間從學校部落格的中讀到胡昕組長轉載的一篇文章,說到王崧舟提出語文課得有“三味”。在我執教的這節課上,我從以下幾方面體現著語文味。

一、注重生字詞的教學

作為第一課時的教學,我本著把生字讀準、把文章讀通的原則,大膽地給足時間放手讓學生自由讀,自己檢測。同時,對於“勤”“末”“慣”這些常見字也做一些寫法、讀音上的'適當的點撥。從反饋效果來看,學生的掌握程度還是不錯的。

二、滲透說明文的表達方式

對於這種說理文,如何不露痕跡地介紹體裁特點?我嘗試從文章的中心句入手。“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是什麼?是勤奮。”這句話還可以怎麼說,那為什麼作者要先問再答呢?學生在對比品讀的基礎上自然體會到設問句的強調的作用了。

三、由“勤”入手,強調學習習慣的養成

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我順勢提出:勤讀書;在學生自學、交流完第二自然後,我總結出:勤動筆;在品讀“一遍又一遍、滾瓜爛熟、警枕”等詞語後,我又板書出:勤思考。這樣,不僅是學習方法的傳授,也是全文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有效達成。

說勤奮教學反思13

《說勤奮》是第七冊中的一篇課文,它作為蘇教版小語教材中為數不多的議論文之一,以清晰的論題、生動的論證和樸實平白的語言讓四年級的孩子初步領略了“說服他人為成功”(葉聖陶語)的議論文的魅力。

在教學中我緊扣“勤奮”兩字,以讀為主線,讓學生對課文的語言文字經歷一個感知——感受——感悟的過程,引領學生一步一步經歷“參與——建構——生成”,力求在平等融洽的對話環境中培養了學生積極的情感和態度。第一版塊,由四個關於勤奮的成語引入課題。由於比賽課要求上第一課時,上課的學生又沒有提前預習課文,所以在這一塊我設計了讀通課文、開火車讀詞語和找、讀難讀的句子這幾個環節,為進一步感知課文做準備。第二塊,理清文章脈絡,讓孩子快速找出文中直接點出勤奮非常重要的句子(全文的中心句不夠明顯),學生從中品讀、理解,在四句話中悟出一個道理——只有勤奮才能最終取得成功,直接揭示全文主旨。第三塊,圍繞兩個具體的事例(學生自主學習一個事例),抓住關鍵詞句品悟、想象,讓學生感受司馬光和童第周的勤奮,也深刻領會了作者要闡述的道理。第四塊我設計了談談自己的感受,拓展學習名人名言。這既超越了文字,又充分發揮了文字的情感內涵,引發了學生與文字的深層次對話。

上課是檢驗教學效果的標尺。總體感覺這節課較滿意的地方——把握教學重難點,紮紮實實教學。在這節課上我從每個細節入手面向全體學生,抓住重難點,重點指導學生朗讀、感悟,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等良好習慣,調動了學生的學生興趣,學生學習得法,教學效果較好。不足之處:一方面,整體教學節奏偏慢,因循學生的朗讀、自學,沒有很好地把握時間的分寸,遺憾地導致了設計中的部分內容沒有上完,使得這節課沒有整體感。另一方面,在個別環節的處理上還不夠精當,語文教學的'基本功還需繼續磨練。教學之路漫漫,我將上下而求索!

《說勤奮》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高年級的語文比賽課,令我最猶豫的就是這一節課上哪些內容,要進行取捨。當早上得知要上《說勤奮》一課時,我腦中的弦繃得更緊了。因為這是一篇說理性的課文,課文主要通過司馬光和童第週一古一今兩個事例,說明了“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以及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這個道理。”相對於其它課文,內容缺乏趣味性。如何高效的上好這節課,同時又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性,是我備課時主要解決的問題。

在教學內容上,我選擇生字詞以及課文的第一二自然段。課前的交流利用美國總統的故事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匯入抓住“勤奮”這兩個字;生字詞以難讀難理解的四字詞為主;課文內容以讀為主線,讓學生在讀中抓住重點詞感悟;最後留下思考:如果一個同學認為自己很笨,怎麼學也趕不上同學,能否成才?待第二課時引入第二個例子完成。

上完後,整節課比較順利,流暢,但同時也缺乏高潮點,沒有激起學生的共鳴。在上第二自然段時感悟司馬光用“警枕”這一句時,無論怎樣引導,學生說的比較單一。我在思考是否有些操之過急。或者說我應該再把第一課時內容安排少一點,淺顯一點,這樣學生是否學得更紮實,更有激情呢?

說勤奮教學反思14

《說勤奮》這篇課文是一篇議論文,雖在說理,但不抽象。在本課教學中,我突出了兩個比較和一個聯絡。對“司馬光”和“童第周”兩個例子的比較,完全由學生討論概括。同學們概括出了他們之間的三點不同:所處年代不同,一古一今;學習基礎不同,司馬光從小天資聰穎而童第周卻基礎很差;獲得成就不同,司馬光是用17年的時間完成了史學鉅著《資治通鑑》,童第周實施了青蛙卵剝離手術在生物學界產生了很大影響。兩點相同:他們都勤奮;彼此都取得了成功。然後再讓學生討論:在不同和相同之中,你們能發現什麼?引導學生最終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勤奮讓司馬光和童第周都走向了成功。在此基礎上,我要求學生聯絡自己的'學習與生活,把自己和其他同學做比較,比較彼此間的異和同,讓部分學生認識到自己在學習付出上存在的不足。

這樣的兩個比較和一個聯絡,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的理解和認識,也讓他們認識到了自身學習的不足,對他們今後能更加端正學習態度也很有幫助。

但課後背書的情況不是很理想,我讓他們分自然來被背誦,主要是課文太長,課上沒有充足的時間朗讀,看來讀書仍需加強。不過,現在的教學任務較重,這一情況有其客觀原因,我今後要儘可能的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完成背誦任務。

說勤奮教學反思15

上課之初,先讓學生找出表達作者對勤奮觀點的句子,學生大部分都能回答,目的是讓學生複習鞏固第一課時知識,並以一種積極的狀態投入學習。接著引導學生體會司馬光手中的“鮮花”是和他小時候的刻苦學習和長大後用“警枕”提醒自己努力分不開的,通過研讀詞句明白“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通過討論交流使學生明白“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在這此程中始終以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為條件,使課堂教學為學生服務。

語文學習過程中“讀”是第一位的。讀能產生情感共鳴。課文的語言、意境、情感,只有在讀中才能領會體悟。在課文的學習過程中,教師的'講代替不了學生的讀,學生讀的過程是一個審美體驗過程,也是能與作者進行一種心智交流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我讓學生自由讀、齊讀、默讀、選擇喜歡的重點讀、引讀。

課堂中我嘗試多讓學生自己說,給他們創造創造精彩的空間,在學習司馬光的事例時,我設計的問題是:馬光手中的“鮮花”是什麼?他付出了哪些汗水和心血?引導學生從文字的字詞句入手,潛心體會,真正領悟到“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在學習童第周的故事時,設計了以下問題:

(1)童第周手中的鮮花又是什麼?

(2)童第周的情況和司馬光相比有什麼不同?

(3)童第周起步晚,基礎差,為什麼他同樣取得了成功?

(4)童第周的成功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問題具有拓展性,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最大的活躍,效果也比較好。

但是由於本身素養問題,課堂教學中仍有遺憾:如缺乏對學生進行語言理解方法的引導,自己的語言表述也不夠精彩,我會再接再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