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計劃

關於三年級下冊教學工作計劃模板錦集7篇

日子如同白駒過隙,不經意間,我們的工作同時也在不斷更新迭代中,來為今後的學習制定一份計劃。那麼你真正懂得怎麼寫好計劃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下冊教學工作計劃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三年級下冊教學工作計劃模板錦集7篇

三年級下冊教學工作計劃 篇1


  1.《課程標準》關於中年段識字寫字的要求。
  ①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
  ②累計認識常用漢字2500個,其中20xx個左右會寫。
  ③會使用字典、詞典,有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
  ④能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做到規範、端正、整潔。用毛筆臨摹正楷字帖。
  ⑤有條件的地方,可學習使用鍵盤輸入漢字。
  2.中年段是在寫字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中年段的學生一定有了一定的識字量,具備了一定的識字能力,不能一味像低年級識字、寫字教學一樣,以“教”為主,要發揮學生自主識字的優勢,省時高效地完成識字任務。
  第一,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培養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養成獨立識字的習慣初步培養學生的預習能力,學習藉助字典、詞典或其他工具書獨立識字。通過預習基本要求達到讀準字音,記憶字形,瞭解字義。
  第二,歸納總結識字方法,提高識字效率。低年級識字教學中,教師已經滲透給學生許多識字方法,記字規律,在此基礎上,教學中注意總結所學漢字的規律,按一定識字方法對生字進行歸類,加強比較,集中記憶,使課內識字做到事半功倍。
  第三,加強反饋矯正,提高鞏固率,減少錯別字。學生在完成一定量的識字任務後,隨著寫作中應用的逐漸增多,又加上漢字本身同音字、形近字較多的.特點,在一定時期,往往會出現錯別字較多的現象,教師注意抓住時機,採用分類、比較、運用等多種方式,及時糾正,尤其加強對一些易錯字的甄別、比較,以達到科學、準確地記憶和運用。
  第四,加強課外閱讀,強化在語言環境中識字,將識字寫字教學與閱讀教學結合起來。
  文字是漢字出現的語境,語境識字是識字教學最根本的途徑。強化在語言環境中識字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加強課外閱讀,在廣泛的閱讀中鞏固課內識字效果,擴大識字量。二是在課內教學中將識字、寫字教學與閱讀教學有機融為一體,將生字的音、形、義的學習貫穿於初步閱讀、理解性閱讀、欣賞性閱讀的全過程,將漢字的學習融會於詞句、篇章的朗讀、解析、欣賞、積累中。
  加強寫字指導,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硬筆正楷字的書寫做到規範、端正、整潔;學習用毛筆臨摹正楷字帖,初步瞭解中國深厚的書法文化。
  寫字教學只有長抓不懈才能卓有成效,要充分利用課堂有限的寫字時間加強寫字指導,課外書寫任務不可過重,不求數量,但求質量。為此,我們編寫了和本套教材配套的《寫字》教材,供各地選用。關於軟筆書法的學習單憑課堂幾節課可能會收效甚微,教師一定要發揮當地的資源優勢,通過書法講座,辦書法班等形式將軟筆書法的學習納入到正常的語文教學中,在加強習練的基礎上感受中國書法的魅力。

三年級下冊教學工作計劃 篇2

一、教學總目標:

《品德與社會》學科總目標是促進同學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同學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二、主要內容:

1、知道新中國成立和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成績,加深對共產黨的熱愛。

2、瞭解交通發展狀況,感受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關注交通發展帶來的問題。

3、要同學明白,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交往。以和它所帶來的生活的變化,這些雖然同學並不注意,但是確確實實能感受得到的。

4、瞭解我國的經濟開放的政策、歷程,以和現在世界上發揮重要作用的一些國際組織。

三、重難點:

新課標指出《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有著非常強的社會性。它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逐步擴大同學的生活領域,結合社會生活、社會環境、社會關係,組織教學內容。它的綜合性非常強。涉和的教學內容的要素是綜合的,涉和的社會領域是複雜的,交叉的。同樣的內容後續年段重複出現,要求提高,螺旋上升。

同學情況分析

高年級是小同學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尤其是五年級同學,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時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區域性同學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四、措施:

(一)、將社會中的知識轉化為生活問題。

美國教育家布朗和其合作者認為:學習的環境應放在真實問題的背景中,使它對同學有意義。這裡的“真實問題背景”大區域性是指實際生活或者模擬的實際生活。小同學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同時他們對周圍的各種事物、現象充溢好奇。教師就要緊緊抓住這種好奇心,結合教材的教學內容,創設情境,用同學熟悉的生活經驗作為例項,引導同學利用自身已有的經驗探索新知識,掌握新身手。

(二)大膽想象,解決生活問題。

品社課不應侷限於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培養同學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通過教學把社會生活化,把社會知識實際化,不只使同學體會到社會與生活緊密聯絡,還使同學應用社會中學到得知識去觀察、分析實際社會,解決日常生活問題,進而形成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

五、教學進度:

周次 課文 課時 備註

1 從四大發明說起 2

2、 圓明園在哭泣 2

3、 悲憤的吼聲 2

4、 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2

5、 春天的故事 2

6、 期中檢查,檢查反饋 2

7、 走進新時代 2

8 高峽出平湖 2

9 西部大開發 2

10 日新月異的交通 2

11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

12 國際組織 2

13 期末複習 2

14 期末檢查 2

15 檢查反饋 2

三年級下冊教學工作計劃 篇3

一、班級情況分析

三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會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本校三年級共三個班級。各班學生集體主義榮譽感都比較強,大部分都積極向上,勤奮刻苦,能夠互相幫助,互相探討問題,勤于思考,勇於發言,都能聽從老師指導,遵守學校紀律,遵守課堂常規,有了錯誤能虛心接受,積極改正。

二、教材分析

浙教版三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材共設計了四個單元,這四個單元主題所涉及內容是對這個年齡階段兒童具有重要影響的、在兒童生活中所發生的各種社會互動關係(如來自社會的愛)。

這四個單元教育主題是:第一單元話說社群;第二單元;生我養我的地方;第三單元;

東西南北中;第四單元;人類共同的家園。

三、教學目標

總要求: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4.初步瞭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懂得和平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願望。

四、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通過教學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掌握必備的知識,提高參與社會的能力。

2.發揮藝術形式在本課程教學中的效能,重視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以人為本,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3.重視發展性教學評價方法的運用。強調評價過程化,重視兒童在活動中的態度、情感、行為表現,重視兒童活動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意等;強調評價多樣化,如:主體多樣化,角度多樣化,尺度多樣化;強調質性評價,強調日常觀察過程,強化專題性探究過程,建立成長記錄袋,實施階段性評價。

4.開發教學資源,從教科書擴充套件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使本課程教學走向家庭、社會,真正走進學生的實際生活,體現該課程的開放性、實踐性。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6.重視教學反思,在反思中與學生共同成長。

五、教學進度

第一、二週 1.社群一一我的大“家”

第三週 2.可愛的社群人

第四周 3.豐富多彩的社群活動

第五週 4.走進社群

第二單元 生我養我的地方

第六週 1.我的家鄉在哪裡

第七週 2.我來做個小導遊

第八週 3、家鄉特產知多少

第九周 4、了不起,家鄉人

第三單元 東西南北中

第十週 1、我國的行政區

第十一週 2、長江長城,黃山黃河

第十二週 3、我們都是龍的傳人

第四單元 人類共同的家園

第十三週 1、我們的地球

第十四周 2、世界真奇妙

第十五週 3、我們這樣生活

第十六週 複習總結

第十七、八週 複習考試

三年級下冊教學工作計劃 篇4

一、指導思想:

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和孩子們一起探究,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性教學,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學探究性活動。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數、採集資料,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取知欲,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學生情況分析:

1、可喜之處:三年級學生通過上一學期的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

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另外,在進行著觀察、提問、假說、預言、調查、解釋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動時,我強調小組合作必要性,,所以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強。

2、不足之處:上學期由於多方面的原因,後面的許多教學內容只是匆忙的走過場地,甚至有些探究活動根本就沒有開展,導致學生的知識面受到影響,而至影響了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形成。還有,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這現象尤為突出。

四、教材分析:

(一)、全冊內容情況:

三年級下冊是在三年級上冊的基礎上編寫而成的。國小三年級上冊是科學教材的起始冊,選擇的教學內容是以學生“有系統的觀察活動”為主線展開的。例如,在教學內容中設計了“觀察物體”等活動。作為這一線索的延續,在這一冊中共安排了“常見材料”、“聲”、“電”“光”、“磁鐵”、“資訊與通訊”等六個單元。

(二)、各單元內容和課時情況:

1.常見材料單元是全冊書的基礎單元,讓學生了解人們對材料的使用與材料的性質有關,培養學生了解新材料、關心新材料的興趣。

2.聲單元通過指導學生通過尋找聲音、觀察發聲物體、自制樂器等探究活動,培養學

生提出問題、制定計劃、實驗製作等方面的探究能力。

3.光單元讓學生認識有些物體是能發光的,有些物體是透光的,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光的傳播線路是可以改變的,培養學生探究客觀事物本質的興趣和能力。

4.電單元通過分析電在生活中的應用,懂得有些材料容易導電,有些材料不容易導電,培養學生想知道、愛提問、樂於與人合作和交流的科學態度。

5.磁單元通過研究磁鐵的性質、尋找磁在生活中的用途等活動,讓學生經歷從預測、驗證到討論、交流的完整科學探究過程。

6.資訊與通訊是全冊書的`綜合單元,通過分析人類傳遞資訊及通訊技術的發展,讓學生了解聲、光、電、磁知識的應用引起通訊技術飛速發展的科學事實。

(三)、教學重點:

從上學期開始,學生對實驗非常感興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內在。所以本學期的重點是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為核心,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國小生的科學素養。

(四)、教學難點:

如何引導學生展開主題研究,進行饒有興趣的研究,是本學期的難點。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國小生科學學習的特

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8、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六、主要教學活動型別:

蒐集資訊、現場考察、自然狀態下的觀察、實驗專題研究、情境模擬;

討論辯論、種植飼養、科學遊戲、資訊釋出會、報告會、交流會;

科學欣賞、角色扮演、科學幻想;

七、主要導學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參觀法、實踐法、討論法

談話法、辯論法、實驗法、列表法、暗示法

八、教學進度表

周次、教材內容

1、-2、常見材料

3-5、聲

6-8、光

9-10、電

11-13、磁

14-16、資訊與通訊

17-18、期末複習

19-20、期末考核

三年級下冊教學工作計劃 篇5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解決問題的探究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教材分析:

本冊內容由“植物的生長變化”、“動物的生命週期”、“溫度與水的變化”、“磁鐵”四個單元組成。

“植物的生長變化”單元,將引領學生在種植風仙花的過程中,觀察綠色開花植物的生長髮育歷程,發現其生長變化的規律,知道綠色開花植物的生長都要經歷“種子萌發”“幼苗生長”營養生長”“開花結果”這樣的生命週期。同時伴隨著生長過程,指導學生研究植物主要器官一根、莖、葉的功能,初步認識植物體都有維持其生存的結構,結構與功能是緊密聯絡在一起的。

“動物的生命週期”單元,將指導學生親歷養蠶的過程,瞭解蠶的一生要經歷出生、生長髮育、繁殖、死亡的生命週期,並以蠶的生命週期為例,從常見動物的生命過程中,以及從人體特點的觀察中,認識動物和人的生命週期。

“溫度與水的變化”單元,將以水為例,引導學生探究熱量和物質狀態變化之間的關係。通過觀察水的固、液和氣三態,研究水在融化、結冰、蒸發和凝結等過程中發生的變化,幫助他們初步認識物質是不斷變化的,這種變化是與外界條件密切相關的。同時,幫助學生初步建立自然界物質“迴圈”的概念。

“磁鐵”單元將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安排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引領學生認識磁鐵具有磁性、磁鐵兩極磁力最強、磁鐵能指南北、磁鐵具有異極相吸和同極相斥等性質。並通過做一個指南針和學習用指南針確定方向等方向,瞭解磁鐵的應用。

本冊教學內容仍然屬於生命世界和物質世界的範疇,但是探究的重點有所不同,主要指導學生對變化的事物進行觀察,觀察其變化的過程並探究其變化的規律。本冊教學還要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關注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如生物與環境、生物的結構與功能、物質狀態變化與熱量、物體性質和用途的關係等。

在科學探究方面,本冊的教學將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如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堅持觀察、記錄的習慣和能力,並學習用流程圖、迴圈圖等方法記錄觀察結果。同時重視基本實驗操作技能的培養和實證意識的培養。例如指導學生學習定量的觀察,經歷“觀察現象一提出問題一做出假設(解釋)一分析、檢驗假設一尋求新的證據以做出新的假設……”的科學探究過程。使其主動提出問題、思考問題、研究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有所提升。

本人是新接手三年級教學,通過第一週的觀察和了解,發現學生對科學學習興趣很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和學習態勢較好,這對科學教學的實施有很好的基礎,學習也比較認真,但科學課堂常規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和強化。

三、教學目標

(一)、科學概念

1、植物生長具有一定的生命週期,生長需要適宜的條件,都有相應的器官,每個器官有自己特殊的'結構,並具有自己的功能,結構與功能相適應。

2、人和動物都是不斷生長變化的,都有自己的生命週期,壽命的長短與生活環境有關,通過繁殖使其物種不會隨著個體的衰老死亡而滅亡,並得以不斷延續。

3、什麼是溫度,溫度是可以測量的;溫度與物體的熱量變化有關;水有三種狀態,三態之間的變化與熱量有關;三態變化,使水在自然界迴圈運動。

4、認識磁鐵的性質;磁鐵的兩極及其相互作用;磁力大小的變化;磁鐵的用途;用途與性質是相聯絡的。

(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形成用事實說話的意識,樹立科學要講求實證的思想;激發關注和研究生命現象的興趣;培養堅持性和合作能力。

2、認識到較長時間堅持不懈進行觀察記錄的重要性;領悟生命的可愛和可貴,認識到動物和人的生長變化,生命週期是有規律的,是不可違的;生命週期與環境因素及其疾病有關,養蠶繅絲是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發明,值得我們自豪。

3、認真、細緻的觀測、記錄,認識到觀測資料對科學研究的意義和價值;初步認同物質是不斷變化的觀念,初步建立物質不滅(迴圈)的認識。

4、培養樂於表達和交流的態度,體驗認真實驗、收集證據,根據證據尋求結論的科學過程和尊重證據的科學態度;體會在探究中學習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瞭解我國古代指南針的發明和應用中,增強熱愛祖國的感情;培養髮展動手製作的興趣,激發創造精神。

四、主要措施

提高課堂效率

(1)根據教材及學生的實際認真備好課,準備好活動材料,做到吃透教材,設計好科學活動、問題和作業。

(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自身精神飽滿,面向每一位學生進行教學,努力調整每位學生積極性,把握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心態,並適時調整。

(3)進一步確立學生的主體意識,對學生的回答和作業及時準確反饋,貫徹以表揚鼓勵為主的原則。

(4)在科學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訓練學生的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能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5)利用學校設施優勢,採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課堂教學,既激發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又可以促使學生在多樣化的環境中靈活掌握知識。

(6)重視活動的總結,注重課後交流、單元總結。

(7)科學課堂教學要兼顧實與活。

三年級下冊教學工作計劃 篇6

新的學期開始了,為了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特制定本學期科學教學計劃如下:

一、學生情況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三年級學生整體學習科學興趣很高,學習比較認真,但缺乏靈活性,普遍習慣於常規課堂學習模式,而不善於設法自主去獲取知識並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知識。因而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瞭解上,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從課外書中獲得的科學知識比較豐富,但科學探究能力比較弱。家長偏重於語數教學,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更沒有得到大人和老師及時、周到的指導,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在國小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國小生的的生活,強呼叫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二、教材分析:

本冊主要圍繞“性質與功能”這一組統一概念,整合教學內容,進行單元和課題設計,全冊共有6個單元,19個課題。

“常見材料”是全冊書的引入單元,目的是幫助學生認識人們對材料的使用與材料的性質有關,引導學生認識身邊的材料、關心新材料。“聲”“光”“電”“磁”四個單元分別以兒童生活經驗為線索,來研究材料的特殊性質。“聲”單元引導學生通過尋找聲音、觀察發聲體、自制樂器等探究活動,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制定計劃、實驗製作等探究能力。“光”單元引導學生認識有些物體能發光、有些物體能讓光線通過、光沿著直線傳播、光的傳播線路可以改變等性質,培養學生探究客觀事物本質特徵的興趣和能力。“電”單元通過分析電在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知道有些材料容易導電,有些材料不容易導電,培養學生想知道、愛提問、樂於合作與交流的科學態度。“磁”單元通過研究磁鐵的性質、尋找磁在生活中的用途等活動,引導學生經歷從預測、驗證、討論到交流的完整科學探究過程。“資訊與通訊”是全冊書的綜合單元,引導學生通過分析人類傳遞資訊及通訊技術的發展,瞭解都聲光電磁知識的應用引起通訊技術飛速發展的科學事實。

三、課標對本冊教材的教學要求

1、能用感官或工具感知物體的性質與功能;能用語言或簡圖描述、記錄物體的性質和功能;能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對實驗結果進行預測,設計實驗進行探究,並能實驗結果作出科學的解釋。

2、能從科學的角度關注日常生活中的聲、光、電、磁等現象,主動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願意與同學合作完成探究任務,能體能到討論與交流的好處;能體驗到大膽想像的樂趣;願意聽取其他同學對自己“作品”的評價,並願意進行改進。

3、能辨別製成常用物品的材料,並能舉例說明材料的用途與其性質有關;知道物體發聲和聲音傳播的簡單原理;瞭解光的傳播、鏡子改變光的傳播路線及日光的色散現象;知道材料按導電效能可以分為導體和絕緣體,知道常用電器的工作需要一個完整的迴路,知道用一些基本元件連線一個簡單電路和開關的功能;能探究磁鐵的方向特性以及磁鐵間同極相斥、蒸發異極相吸的規律;能舉例說明人類傳遞資訊的`方式及科學技術發展對資訊傳遞方式的改變。

4、能舉例說出“新材料、聲、光、電、磁”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及給人類生活帶來的諸多便利;懂得節約用電的常識,知道安全用電的重要性;能舉例說出噪聲和強光對人類的危害;能理解電和磁的應用對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

四、本學期的教學重難點及奮鬥目標

1、教學重難點:

本冊在內容方面以物質世界的聲光電磁方面的知識為線索,但學習的重點不在於科學知識體系的傳授,而在於通過調查、觀察、實驗、設計、製作、蒐集資訊等各種探究活動,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激發對科學探究的興趣。同時,注意引導學生關心日常生活中有關聲光電磁應用的新知識、新產品、新技術,讓學生初步瞭解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引起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

2、奮鬥目標

讓學生通過調查、觀察、實驗、設計、製作、蒐集資訊等各種探究活動,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激發對科學探究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髮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措施:

1、提高課堂效率措施:

(1)、根據教材及學生的實際認真備好課,準備好活動材料,做到吃透教材,設計好科學活動、問題和作業。

(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自身精神飽滿,面向每一位學生進行教學,努力調整每位學生積極性,把握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心態,並適時調整。

(3)、進一步確立學生的主體意識,對學生的回答和作業及時準確反饋,貫徹以表揚鼓勵為主的原則。

(4)、在科學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訓練學生的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能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2、提優補差措施:

(1)、鼓勵學生擴大閱讀量,多看一些有益的課外書籍,並提倡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驗、小發明、小創造、小製作活動,以進一步提高能力。

(2)、幫助後進生建立自信心,繼而貫徹表揚鼓勵為主的原則,培養學生對科學課學習的興趣。

(3)、延伸課堂內容,採取課內與課外相結合。

(4)、加強優生與後進生的聯絡,促使他們互相幫助,在團結的氣氛中儘快成長。

3、其它措施:

(1)、利用學校設施優勢,採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課堂教學,既激發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又可以促使學生在多樣化的環境中靈活掌握知識。

(2)、重視活動的總結,注重課後交流、單元總結。

(3)、科學課堂教學要兼顧實與活。

六、教學專題研究計劃

指導學生運用在感官和簡單工具觀察物體,認識物體的性質及用途,培養學生質疑、想象、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熱愛科學。

七、尖子生的培養和學困生的轉化

1、學困生的轉化

在科學學習方面的學困生有:黃倩倩、張蕭、程銘靜,他們記憶能力差,反應也較慢,面對以上情況,準備採取如下轉化措施:

(1)聯絡生活實際,充分調動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

(2)採用表揚為主,批評為輔的教育手段,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3)利用課餘時間為其補習,使他們不被落下。

2、尖子生的培養

(1)採用“一幫一、一對紅”的政策,尖子生幫助學困生,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以求共同進步。

(2)每週利用一節課的時間,說說自己的學習心得,提高學習的興趣。

(3)對尖子生的平常學習,也要多觀察,多教育,防止他們出現驕傲現象。

八、課時安排

(一)、常見材料(5課時)

1、身邊的材料 2課時

2、塑料 3課時

(二)、聲(7課時)

3、傾聽聲音 2課時

4、物體傳聲 2課時

5、自制小樂器 2課時

6、聲音與生活 1課時

(三)、光(8課時)

7、光的傳播 2課時

8、透明與不透明 1課時

9、鏡子 2課時

10、七色光 3課時

(四)、電(6課時)

11、電在我家中 2課時

12、讓燈亮起來 2課時

13、導體與絕緣體 2課時

(五)、磁6課時

14、磁鐵的力量 2課時

15、製作小磁針 2課時

16、磁的應用 2課時

(六)、資訊與通訊5課時

17、傳遞資訊 2課時

18、通訊的發展 1課時

19、暢想通訊 2課時

九、教學進度表:

周次

起止日期

教 學 內 容

1

3.2 ~ 3.5

1、身邊的材料

2

3.8 ~ 3.12

2、塑料

3

3.15~3.19

3、傾聽聲音

4

3.22 ~3.26

4、物體傳聲

5

3.29 ~ 4.1

5、自制小樂器 6、聲音與生活

6

4.4 ~ 4.8

7、光的傳播

7

4.11 ~4.15

8、透明與不透明 9、鏡子

8

4.18 ~4.22

10、七色光

9

4.25~ 4.10

11、電在我家中

10

4.13 ~4.17

12、讓燈亮起來

11

4.20 ~4.29

13、導體與絕緣體

12

5.2 ~ 5.6

14、磁鐵的力量

13

5.9~ 5.13

15、製作小磁針

14

5.16 ~5.20

16、磁的應用

15

5.23 ~5.27

17、傳遞資訊

16

5.30 ~ 6.3

18、通訊的發展

17

6.6 ~ 6.10

19、暢想通訊

18

6.13~6.17

複習

19

6.20 ~6.19

三年級下冊教學工作計劃 篇7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三年級絕大部分學生能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思想上積極要求上進,參加了少先隊組織,班上班風好,學風好。在去年的期末考查中,合格率97%。但也有個別學生,組織紀律渙散,上課時能勉強遵守課堂紀律,課餘時間就不能自覺了,本學期得對他們進行自律教育。

二、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本課程根據中高年級學生社會生活範圍不斷擴大的實際、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範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地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的社會關係的互動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別能力,為他們成長為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三、教學要求:

總要求: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

1、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2、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4、熱愛祖國、珍視祖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尊重不同國家和人民的文化差異,初步具有開放的國際意識。

5、關愛自然,感激大自然對人類的哺育,初步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二)能力

1、能夠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領。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

2、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參與集體生活。

3、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評價。

4、學習蒐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資訊,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說明問題。

(三)知識

1、初步瞭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初步瞭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3、瞭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簡單瞭解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4、知道在中國長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優良傳統。初步知道影響中國發展的重大歷史事件。初步瞭解新中國成立和祖國建設的偉大成就。

5、知道世界歷史發展的一些重要知識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

四、具體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充套件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