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計劃

一年級數學教學計劃(14篇)

時間過得真快,總在不經意間流逝,我們的工作又進入新的階段,為了今後更好的工作發展,此時此刻我們需要開始制定一個計劃。好的計劃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年級數學教學計劃,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年級數學教學計劃(14篇)

一年級數學教學計劃 篇1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一年級一班,共45人。其中男生 20人,女生25人。學生天真、活潑、可愛、單純,具有極強的可塑性。在經過了三年幼兒園的學習,學生雖然具有了一些上課的常規意識及紀律常識,但由於他們的年齡特點等原因在課堂上活潑好動、天真爛漫,大多數孩子思維活躍,學習數學的興趣較濃,有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知識經驗方面,學生在幼兒園裡已經認識了20以內的數並會數,部分同學還會計算20以內數的加、減法;認識了一些簡單的幾何圖形:長方形、正方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等;對上下、前後、左右等也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在數學學習上已具有初步的數感、符號感、空間觀念和問題意識,具有了一定的觀察、想象和操作能力。

在全力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無論是學校、社會,還是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全面發展,認識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所以家長特別關心和重視孩子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以上這些因素為孩子學習數學創設了良好的環境。以上這些都有利於數學的教學。

學生年齡小,也有少數孩子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自控能力稍差,但他們有強烈的求知慾,所以教師要有層次、有耐心的進行輔導,使每個學生順利地完成本學期的學習任務。學生的數學知識水平不統一,本冊有些知識內容比較抽象,學生的讀圖能力差,部分同學沒接受學前教育,對顏色、方位等不會辨認,20以內數不會讀寫,給這學期學習20以內數的加減法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班內有一些內

向的學生,他們不愛說話,不敢發表自己的見解,有待於老師的耐心引導和鼓勵。

一年級是新入學的班級,教師對學生情況不熟悉,不太瞭解學生在知識、能力以及家庭各方面的情況。雖然在學歷上有一定的優勢,但我們對教學一年級沒有足夠豐富的教學經驗。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要多向老教師請教他們豐富的教學經驗,多學習新課改方面的知識,研究教材、教法,滲透教學新理念,培養優生、輔導學困生,使學生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提高各種數學能力,讓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二、教材分析:

1、本冊教學內容包括:數數;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2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分類與比較;認識圖形;圖形與位置;統計。 準備單元:數數。正確的數數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本領,更是學生認數和計算的基礎。入學前,多數學生初步具有了數數的經驗和技能,知道一些簡單的數數方法。這一內容的設計目的是激起孩子的好奇心,使他們產生學習的慾望,通過簡單的數數,全面瞭解學生對計數、方位還有分類、大小、位置、比較、圖形及觀察、動手和表達等多方面的情況,為後面的系統學習做準備。

第一單元:10以內數的認識。是數學最基礎的知識之一,是國小生學習數學的開始,也是學習“數與代數”知識的起始階段,對建立初步的數感、符號感以及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重要意義。因此,教材根據剛入學兒童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為學生提供親身體

驗和動手操作的機會,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

第二單元:分類與比較。分類與比較都是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也是學生學習其他數學知識的基礎,在今後的認數與計算、認識圖形、簡單的統計等學習活動中,經常會用到分類的思想和方法。學生在第一單元已經學習了比較數的大小,具備了初步的比較意識,為本單元進一步學習比較長短、高矮、粗細、厚薄等打下了基礎。

第三單元:10以內數的加減法。本單元是在學生認識了10以內數的基礎上來學習的。它是學習20以內數的加減法的主要認知基礎,也是今後學習更復雜計算的重要基礎。本單元內容是全冊教材的重點之一,在整個國小數學教學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第四單元:認識圖形。本單元是“空間與圖形”領域的起始單元。國小生在入學前就開始接觸各種形狀的物體,入學後逐步將他們已有的感性經驗進行抽象,這對學生形成初步的觀察能力和空間觀念非常重要。在低年級,加強對各種形體的直觀感知,積累大量的感性認識將對今後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五單元:11—20各數的認識。是在認識了10以內數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11—20各數。它是認數的繼續和發展,對引導學生建立初步的數感有有重要的意義。學生掌握好本單元知識,也為後面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以及對多位數的認識打下基礎。因此,指導學生加強學具操作,深入理解數的意義,切實掌握好本單元的知識非常重要。

第六單元:圖形與位置。本單元是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起始階段,對引導學生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培養對數學的興趣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七單元:20以內數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本單元是在10以內數的加減法及20以內數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它是學習多位數計算的基礎,也是進一步學習其他數學知識必須具備的基礎,在整個國小數學學習階段佔非常重要的地位。本單元內容既是全冊教材的`重點,也是難點。這一部分知識學習得好壞,將對今後繼續學習口算和筆算產生直接的影響。加法和減法在解決實際問題這,應用很廣泛。在開始階段注重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對領會加減法的含義和今後解決稍複雜的問題十分有益,因此要重視本單元內容的教學。

第八單元:統計。統計是一種數學思想,也是認識客觀事物常用的一種方法。本單元的初步統計知識是在前面滲透統計思想的基礎上編排的,是學生第一次正式接觸統計知識,對學生形成初步的統計意識非常重要。

第九單元:總複習。本單元是全冊學習內容的總複習,對學生回顧整理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形成初步歸納整理的能力、養成回顧與反思的學習習慣具有重要的意義。

2、教材的編寫特點:

本冊教材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選取學生身邊的、學生熟悉的、具有新穎性和趣味性的內容為素材,目的是有計劃的引

導學生認識自己、認識家庭、認識學校、認識社會、瞭解自然。使學生能觀察、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初步體會學習數學的現實意義。

根據單元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每個單元都設計了幾個密切聯絡的情境。每個情境又是包含有多個資訊的“資訊包”,其呈現形式是把這些學生感興趣的現實活動,劃分為幾個情節,編排成“故事串”,從而引出一系列相對獨立的問題;也可以把一個現實活動的各個環節完整的反映出來,從而引出一系列有邏輯聯絡的問題——形成“問題串”。

本冊教材所構建的“板塊”編排方式,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在一個單元裡,減少例題,強化基本數學思想方法的作用,擴大教與學的空間;二是指減少欄目設定,構建瞭如下編排結構: 自主練習

本冊教材打破過於嚴格的知識體系的束縛,由解決現實情境中的問題引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又把學習新知識作為解決新情境中問題的工具,讓學生把解決問題與知識學習融合在同一過程中,形成以解決問題為線索的學習框架。

教材在綜合資訊圖、自主練習及實踐活動等方面都注重培養學生的“資訊感”,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分析並解決問題。此外,

一年級數學教學計劃 篇2

一、學期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這一冊教材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能夠:

1)熟練地數出數量在2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回區分幾個和第幾個,掌握數的順序和大小,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會讀、寫0~20各數。

2)初步知道加減法的含義和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初步知道加法和減法的關係,比較熟練地計算一位數的加法和10以內數的減法

3)初步學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和演算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認識符號“=”、“〈”、“〈”,回使用這些符號表示數的大小。

5〉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長方形、三角形、和圓。

6〉初步瞭解分類的方法,回進行簡單的分類。

7)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樂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2、過程與方法:

1)讓學生通過擺圖形、卡片掌握一定的操作技巧。

2)在口算方面加強訓練,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同時加強筆算訓練,提高學生的筆算能力。

3)通過解答應用題,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4)通過觀察、猜測、試驗等活動,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5)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形象生動的圖畫向學生進行愛祖國、愛科學、愛勞動、等方面的教育。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認真做數學練習和書寫整潔的好習慣。

二、學生分析:

這學期我擔任一年級一班和二班的數學教學工作。一班有學生60人,二班有學生58人,班額較大,學生來自不同的幼兒園,基礎各不相同。因此,在新的學期開始應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使他們迅速適應一年級的生活,養成較好的聽課習慣、書寫習慣、生活習慣等。

三、教材分析:

1、本冊教材的起止章節和篇目:

本冊教材共分為十個單元:海底世界—數數、校樂的校園---10以內的數的認識、媽媽的小幫手---分類與比較、走進花果山-----10以內數的加減法、誰的手兒巧-----認識圖形、海鷗回來了-----11-20內各數的認識、有趣的遊戲-----圖形與位置、小小運動會-----20以內數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我換牙了-------統計、雪山樂園------總複習

2、基礎知識內容:1-20的數的認識;20以內數的加減法;分類與比較;認識圖形;圖形與位置;統計等。

3、基礎知識技能和能力培養:

1)讓學生通過擺圖形、卡片掌握一定的操作技巧。

2)在口算方面加強訓練,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同時加強筆算訓練,提高學生的筆算能力。

3)通過解答應用題,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4)通過觀察、猜測、試驗等活動,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5)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

4、思想教育的內容:

在傳授教學知識的同時,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結合算式向學生進行愛科學的教育。結合乘法的教學使學生受到愛學習、愛勞動的教育。

四、教學措施:

1、教師的自身建設方面:

1)以 “四、三、二、一”教學思想為指導,推進 “快樂、高效、民主”課堂教學計劃,使學生都感受到校園學習生活的快樂.

2)通研學科教學大綱及精神,把握本冊教材的重點、難點。在授課中結合學生思想實際情況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3)落實教學常規、完善教學計劃、備課、上課、作業佈置及批改、成績考核等環節。制定好教學計劃、認真備好課,定期進行考核,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4)作業與課外輔導 開闢第二課堂及學法指導,做好優生優培、困難生轉化工作。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合理佈置作業,並根據教材特點組織課外活動,做好睏難生的轉化工作。

5)突出教研重點、完成教研專題的措施,抓住重點,改進教學方法。不定期舉行比賽,進行總結表揚。

6)貫徹落實《新的課堂評價體系》

認真學習《新的課堂評價體系》,力爭做好教學的基礎性、開放性、主體性、差異性、生成性、示範性,增強課堂的感情投入,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7)改進課堂教學方法,積極倡導愉快教育

為了讓師生充分體驗教與學的成功與快樂,要以改進教育方式和教學方法為前提,培養學生和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使學生的學習變成自覺行動,讓每一位師生能充分體驗到教書與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五、教學進度安排表(略,自己安排)

一年級數學教學計劃 篇3

一、教材分析:

1、本冊教學內容包括:數數;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2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分類與比較;認識圖形;認識位置;總複習。

準備單元:數數。正確的數數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本領,更是學生認數和計算的基礎。入學前,多數學生初步具有了數數的經驗和技能,知道一些簡單的數數方法。這一內容的設計目的是激起孩子的好奇心,使他們產生學習的慾望,通過簡單的數數,全面瞭解學生對計數、方位還有分類、大小、位置、比較、圖形及觀察、動手和表達等多方面的情況,為後面的系統學習做準備。

第一單元:10以內數的認識。是數學最基礎的知識之一,是國小生學習數學的開始,也是學習“數與代數”知識的起始階段,對建立初步的數感、符號感以及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重要意義。因此,教材根據剛入學兒童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為學生提供親身體驗和動手操作的機會,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

第二單元:分類與比較。分類與比較都是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也是學生學習其他數學知識的基礎,在今後的認數與計算、認識圖形、簡單的統計等學習活動中,經常會用到分類的思想和方法。學生在第一單元已經學習了比較數的大小,具備了初步的比較意識,為本單元進一步學習比較長短、高矮、粗細、厚薄等打下了基礎。

第三單元:10以內數的加減法。本單元是在學生認識了10以內數的基礎上來學習的。它是學習20以內數的加減法的主要認知基礎,也是今後學習更復雜計算的重要基礎。本單元內容是全冊教材的重點之一,在整個國小數學教學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第四單元:認識位置。本單元是學習“空間”知識的起始階段,對引導學生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培養對數學的興趣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五單元:11—20各數的認識。是在認識了10以內數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11—20各數。它是認數的'繼續和發展,對引導學生建立初步的數感有有重要的意義。學生掌握好本單元知識,也為後面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以及對多位數的認識打下基礎。因此,指導學生加強學具操作,深入理解數的意義,切實掌握好本單元的知識非常重要。

第六單元:認識圖形。本單元是“空間與圖形”領域的起始單元。國小生在入學前就開始接觸各種形狀的物體,入學後逐步將他們已有的感性經驗進行抽象,這對學生形成初步的觀察能力和空間觀念非常重要。在低年級,加強對各種形體的直觀感知,積累大量的感性認識將對今後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七單元:20以內數的進位加法和不退位減法。本單元是在10以內數的加減法及20以內數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它是學習多位數計算的基礎,也是進一步學習其他數學知識必須具備的基礎,在整個國小數學學習階段佔非常重要的地位。本單元內容既是全冊教材的重點,也是難點。這一部分知識學習得好壞,將對今後繼續學習口算和筆算產生直接的影響。加法和減法在解決實際問題這,應用很廣泛。在開始階段注重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對領會加減法的含義和今後解決稍複雜的問題十分有益,因此要重視本單元內容的教學。

第八單元:總複習。本單元是全冊學習內容的總複習,對學生回顧整理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形成初步歸納整理的能力、養成回顧與反思的學習習慣具有重要的意義。

2、教材的編寫特點:

本冊教材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選取學生身邊的、學生熟悉的、具有新穎性和趣味性的內容為素材,目的是有計劃的引導學生認識自己、認識家庭、認識學校、認識社會、瞭解自然。使學生能觀察、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初步體會學習數學的現實意義。

根據單元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每個單元都設計了幾個密切聯絡的情境。每個情境又是包含有多個資訊的“資訊包”,其呈現形式是把這些學生感興趣的現實活動,劃分為幾個情節,編排成“故事串”,從而引出一系列相對獨立的問題;也可以把一個現實活動的各個環節完整的反映出來,從而引出一系列有邏輯聯絡的問題——形成“問題串”。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

(1) 結合現實場景,經歷數數並抽象出數的過程,認識20以內的數;聯絡實際問題認識加法和減法,探索10以內的加、減法以及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進行相應的加、減計算,能應用所學的計算解決簡單的求和與求剩餘的實際問題。

*認、讀、寫20以內的數,會用20以內的數表示物體的個數;知道20以內數的組成,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初步知道幾和第幾,初步學會用數表示事物的順序。

*認識數0,體會0的含義,知道0在生活中的一些簡單應用。

*認識符號,〈、〉、和=的含義,能夠用符號或詞語描述20以內數的大小。

*瞭解加法和減法的含義;能正確、熟練地口算10以內的加、減法,20以內的進位加法,以及相應的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計算;初步感受簡單的估算方法。

*初步學會解決把兩部分合起來求一共多少或從總數裡去掉一些求還剩多少的簡單實際問題。

*能判斷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體輕重。 *能探索一些簡單現象中隱含的規律。

(2)在具體情景中認識長短、高矮;聯絡生活經驗初步認識上下、前後、左右等方位;通過觀察、比較,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

*能比較簡單物體的長短和高矮。

*聯絡生活經驗,在具體情景中認識上下、前後等方位,能用學過的方位詞描述簡單的物體位置關係。

*能通過實物和模型辨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並在活動中初步感知他們的基本特徵。

(3) 聯絡具體情景,經歷把物體進行分類和整理的過程,認識簡單的統計表和簡單的象形統計圖,能根據統計結果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

*能根據物體的用途、形狀、顏色或其他的標準,對物體進行分類整理。

*初步體會收集、整理資料的基本方法,會用簡單的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表示分類整理後的資料。

2、數學思考方面。

(1)在認數過程中建立初步的數感,發展初步的思維能力。在數物體個數的活動中,認識數的含義,學會用具體的數描述簡單的事物;在操作學具的活動中感受數的組成,具有初步的“分”與“合”的思想發展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2)在理解加法和減法含義以及探索加、減法計算方法的過程中發展思維能力;通過分析實際問題中的簡單數量關係,選用恰當的方法進行計算,初步學會有根據的思考;通過對10以內加、減法和20以內進位加法計算方法的探索交流,嘗試解釋自己的思考過程,初步感受思維活動的條理性、靈活性。

(3)在認識常見幾何體的活動中,感知物體的形狀、大小等特徵,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

(4)在把不同物體分類整理的過程中,培養初步的觀察、比較能力,初步體會統計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初步培養收集、整理資訊的意識。

(5)在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會簡單的分析、推理,學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實際情景和問題,發展簡單的合理推理和演繹推理能力。

3、解決問題方面。

(1)能用20以內的數描述、交流生活中的簡單事物。

(2)初步學會從實際生活和顯示情景中發現數學問題、提出數學問題,並聯系已經掌握的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體驗解決問題的一些不同方法。

(3)能與同學交流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方法,有與同學合作解決問題的體驗。

4、情感與態度方面。

(1)在教師的幫助與鼓勵下,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事物產生好奇與興趣,有喜歡數學學習的情感體驗。

(2)在數學探索活動中,體驗數學思考方法的合理性,感受數學思考的價值。

(3)能在教師與同學的幫助下,克服數學活動中遇到的一些困難,獲得一些成功的體驗,初步具有學好數學的信心,初步具有獨立思考並獲得數學知識的體驗。

一年級數學教學計劃 篇4

一、教材簡析

本冊教材包括以下內容:20以內的數和最基礎的加、減法口算,幾何形體、簡單的統計、認鐘錶等教學內容。

本冊教科書以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為主線安排教學內容。在認識10以內的數之前,先安排數一數、比一比、分一分、認位置等內容的教學;在10以內加、減法之前,先安排分與合的教學,通過數一數,讓學生初步感受到數能表示物體的個數;通過比長短、比高矮,比大孝比輕重,讓學生初步學習簡單的比較;通過分一分,讓學生接觸簡單的分類,並初步感受到同一類物體有相同的特性;通過認位置,讓學生認識簡單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體的位置是相對的;通過分與合的教學,為建立加、減法概念和正確進行加減法口算作準備。這裡所體現的比較思想、分類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後面學習數與運算、空間與圖形、統計等知識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書設定小單元,把各領域的內容交叉安排。這符合一年級兒童年齡、心理的特點,有利於各知識的相互作用,便於建構合理的認識結構。

二、班級情況簡析

一年級學生由於剛進校因此活潑好動天真爛漫,大多數人思維活躍,學習數學的興趣較濃,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有少數同學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們有強烈的求知慾,所以教師要有層次、有耐心的進行輔導,要使每個學生順利地完成本學期的學習任務。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經歷從實際情境中抽象出數的過程,認識20以內的數,並學會讀寫;初步理解20以內數的組成,認識符號<、=、>的含義,會用符號或語言描述20以內加減法的估算。結合具體的情境,初步瞭解加法和減法的含義;經歷探索一位數加法和相應減法的口算方法的過程,能熟練地口算一位數加一位數和相應的減法;初步學會20以內加減法的估算。認識鐘面及鐘面上的整時和大約幾時。結合具體的情境認識上、下、前、後、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觀念,通過具體物體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認識這些形體相應的圖形,通過實踐活動體會這些形體的一些特徵,能正確識別這些形體。感受並會比較一些物體的長短、大小和輕重。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簡易統計表,通過實踐初步學會簡單的分類,經歷和體驗資料的收集和統計的過程,並完成相應的圖表。根據統計的'資料回答簡單的問題,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2、數學思想方面:初步學會從數學思維的角度觀察事物的方法,如數出物體的個數,比較事物的多少,比較簡單的長短、大孝輕重等。在數的概念形成過程中發展思維能力,如在認識20以內數時通過比較、排列發現這些數之間的聯絡,在學習“分與合”時發展學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能力,在“認鐘錶”時進行比較、綜合和判斷等,能用“分”與“合”的思想進行初步的數學思考,能聯絡具體情境探索一位數加、減法,並經歷與同伴交流各自演算法的過程,正確地、有條理地說明自己的演算法;對估計的過程能作出自己的解釋。在探索簡單物體和圖形的形狀、大小和物體之間位置關係的過程式中,發展空間觀念。感受簡單的收集、整理資料的過程,具有對簡單事物和簡單資訊進行比較分類的意識,具有簡單的統計思想。

3、解決問題方面:在教師的指導下,從日常生活和現實情境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並能應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方法解決問題;能對簡單的幾何體進行簡單的分類,能聯絡情境描述一些物體的相對位置;能在教師的組織下收集有效資訊並進行分類、整理,用簡單的統計方法表示問題解決的結果等。體驗與同桌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4、情感與態度方面: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某些事物產生好奇心,有學習數學的熱情,有主動參與數學活動的積極性,能在教師和同學的鼓勵、幫助下,克服在數學活動中遇到的某些困難,獲得成功的感受,逐步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1、會讀寫20以內的數

2、熟練地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熟練地口算20以內的加減法。

3、理解20以內各數的組成,初步領會“個位”和“十位”的含義。

4、20以內的退位減法。

五、滲透教育

1、進行學習目的性教育和學習習慣的培養。

2、結合有關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愛祖國、愛集體、愛大自然的教育。

六、教學措施

1、教者要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勇於創新,堅持教學“六認真”。

2、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規律,選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電教媒體。

3、不斷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教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4、對思維活躍、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要拓寬知識面。

5、重視學困生的補課工作。

一年級數學教學計劃 篇5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方面。

數與代數

1、經歷數物體個數的活動,認識20以內各數,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初步知道幾和第幾;認識數0,知道一個物體也沒有要用0表示,直尺上刻度的起點是0,知道0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應用;結合計數器初步認識個位、十位,初步知道十位上的1表示1個十,個位上的幾表示幾個一,知道10個一是1個十;認識符號=、>、<的含義,能夠用符號或詞語來描述20以內數的大小。

2、在分與合的活動中理解並受氣10以內數的組成;聯絡把兩部分物體合起來求一共是多少和從總數裡去掉一些求剩下多少的實際問題,理解加、減法的含義,熟練地口算一位數加一位數和相應的減法;聯絡實際問題理解連加、連減和回頭混合兩步計算。

4、結合鐘面認識時針、分針,會正確說出鐘面上的整時時間,會說出鐘面上接近整時時間大約是幾時。

空間與圖形

1、通過實物和模型辨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立體圖形,並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形狀的物體。2、在堆、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活動中,初步感受“平面”和“曲面”。3、初步認識並會使用上、下,前、後,左、右等詞語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統計與概率1、經歷把物體按種類、形狀、顏色、用途或其他特徵分類的過程,初步感受“分一分”是整理、統計資料時的重要方法。

2、會用簡單的象形統計圖表示分類的結果,會把統計得到的資料填入相減的表格,會利用象形統計圖和表格中的資料進行簡單的分析、判斷。

 二、數學思考方面。

(1)在認數的過程中建立數感和發展思維能力。在數物體個數的活動中抽象出數,理解數的含義;在操作學具活動中,感受並概括出數的組成,具有初步的“分”與“合”的思想;在比較兩類物體個數、比較兩個數大小的.活動中,具有初步的對應思想和用數學語言、數學符號描述關係的能力。

(2)在理解加、減法含義和學習加、減法計算的過程中發展思維能力。在對實際問題進行數量關係分析的基礎上,選用恰當的數學方法計算;通過對一位數加一位數及相應減法的計算方法的探索、交流,發展計算策略,在多樣化演算法中選擇適宜自己的演算法;在計算練習中發展思維的靈活性和敏捷性。

(3)在認識常見的幾何形體的過程中,通過各種活動,在物體的形狀、大小、相互位置等方面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

(4)在把物體分一分、理一理、數一數的過程中,感受到統計是分析事物、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具有初步的收集資訊、處理資訊、表達統計結果的能力。

(5)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簡單的觀察、分析;用自己的語言講述實際情境或問題,具有初步的發散思維;在教師幫助下進行有條理的思考,發展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能力。

3、解決問題方面。

(1)在教師的組織下,應用20以內的數描述、交流生活中的事情。

(2)在教師的組織下,從實際生活和現實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提出數學問題,並聯系已經掌握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能大致表達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過程;有與同學合作解決問題的體驗。

4、情感與態度方面。

(1)在教師的鼓勵和幫助下,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事情產生好奇和興趣,初步喜歡學習數學,喜歡觀察並提出問題。

(2)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能克服數學活動中遇到的某些困難,獲得一些成功的體驗,初步具有學好數學的信心,初步具有經過獨立思考認識數學知識的體驗。

(3)在觀察、操作活動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初步知道數學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三、教學措施

1.把解決問題寓於認數與計算、空間與圖形、統計內容的教學過程中。

2.安排了三次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提出並解決數學問題。

3.通過數一數,讓學生初步感受到數能表示物體的個數。

4.通過分一分,讓學生接觸簡單的分類,並初步感受到同一類物體有相同的特性。

5.聯絡實際幫助學生理解數的意義,較多的用實物、圖形、小棒、數字表示數的內容,引導學生用學到的數描述身邊的事情並用數交流資訊。

6.通過交流演算法相互影響、相互吸收、相互評價,為學生保留較大的探索演算法、交流演算法、選用演算法的空間。

一年級數學教學計劃 篇6

一、教材分析:

數學活動:數學樂園和我們的校園。

二、教學目標:

2、初步知道加、減法的含義和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稱,初步知道加法和減法的關係,比較熟練地計算一位數的加法和10以內的減法。

3、初步學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和演算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認識符號=<>,會使用這些符號表示數的大小。

5、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

6、初步瞭解分類的方法,會進行簡單的分類。

7、初步瞭解鐘錶,會認識整時和半時。

8、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9、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0、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

三、教學措施

1、深入細緻的備好每一節課。在備課中,認真研究教材認真備課。不但備同學,而且備教材、備教法。根據教學內容及同學的實際,設計課的型別,擬定採用的教學方法,要對教學過程的程式及時間安排都詳細的記錄,認真寫好教案。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來,每堂課都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製作各種利於吸引同學注意力的有趣的教具,課後及時對該課做出總結,力求準確把握難重點,難點.注重參閱各種雜誌,制定符合同學認知規律的教學方法及教學形式。注意弱化難點強調重點。教案編寫要認真,不斷歸納總結提高教學水平

2、認真上好每一節課。上課時注重同學主動性的發揮,發散同學的思維, 增強上課技能,提高教學教學質量。在課堂上特別注意調動同學的積極性,加強師生交流,充分體現同學學得容易,學得輕鬆,覺得愉快,注意精神,培養同學多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有意識的培養同學的思維的嚴謹性及邏輯性,在教學中提高同學的思維素質.保證每一節課的質量.

3、認真及時批改作業,佈置作業有針對性,有層次性。對同學的作業批改及時,認真分析並記錄同學的作業情況,將他們在作業過程出現的問題做出分類總結,進行透切的講評,並針對有關情況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注意聽取同學的意見,及時瞭解同學的學習情況,並有目的的對同學進行輔導。

4、堅持聽課,注意學習組裡老師的教學經驗,努力探索適合自己的教學模式.本學年平均每週聽課二到三節,促進自己的教學

5、注重教育理論的學習,並注意把一些先進的理論應用於課堂,做到學有所用

6、做好課後輔導工作,注意分層教學。在課後,為不同層次的同學進行相應的輔導,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同學的需求,同時加大了對後進生的輔導的力度。對後進生的輔導,並不限於同學知識性的輔導,更重要的是同學思想的輔導,提高後進生的成績,首先解決他們的心結,讓他們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對學習萌發興趣。這樣,後進生的轉化,就由原來的簡單粗暴、強制學習轉化到自覺的求知上來。

一年級數學教學計劃 篇7

一、班級情況分析:

本學期一年級學生32人,這些學生大部分是上過幼兒班,還有些學生是從外地轉入的。他們天真可愛,活潑調皮。據幼兒班老師介紹,這些學生各方面的差異較大。有的活潑開朗,還有個別學生智力低下,接受能力差。開學初,經過跟學生初步接觸瞭解,這些學生由於常規訓練少,一些起碼的常規知識都不懂,他們還像在幼兒班一樣沒有任何約束,想來就來,要走就走,上課時亂走亂動。本學期施行的實驗教材,主要是開拓學生的思維,發揮學生的想象。因此,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對學生進行思維的開拓,創新能力的培養,使他們每一個人都成為一名優秀的學生。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準備課、位置、10以內數的認識跟加減法,認識圖形、 11—20各數的認識、認識鐘錶、20以內的進位加法,用數學,數學實踐活動。

三、教學重難點:

這一冊的重點教學內容是10以內的加減法跟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兩部分內容跟20以內的退位減法(一般總稱一位數的加法跟相應的減法)是學生學習認數跟計算的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同時它們又是多位數計算的基礎,是國小數學中最基礎的內容,是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跟基本技能,必須讓學生切實掌握。

四、教學目標:

1、熟練地數出數量在2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會區分幾個跟第幾個,掌握數的順序跟大小,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會讀、會寫0—20各數。

2、初步知道加、減法的含義跟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初步知道加法跟減法的關係,比較熟練地計算一位數的`加法跟10以內的減法。

3、初步學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跟演算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認識符號“=”、“>”、“<”,會使用這些符號表示數的大小。

5、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跟圓。

6、通過直觀演示跟動手操作,認識“上、下”、“前、後”、“左、右”的基本含義,會用“上、下”、“前、後”、“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7、初步認識鐘錶,會認識整時跟半時。

8、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9、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

五、教學措施:

1、重視學生的經驗跟體驗,根據學生的已有經驗跟知識設計活動內容跟學習素材。

(1)注意注意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活動情境以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構建有關的數學知識。

(2)儘量選擇、設計現實的、開放式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通過活動,積極思考、相互交流,體會數學知識的含義。

(3)讓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體驗用數學的樂趣。

(4)設計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跟活動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

(5)聯絡兒童實際、根據學生特點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2、重視對數概念的理解,讓學生體會數可以用來表示跟交流,建立數感。

3、計算教學應體現演算法多樣化,允許學生採用合適的方法進行計算。

4、根據兒童生活特點,從感必經驗出發直觀認識立體跟平面圖形,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5、通過“用數學”的教學,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注意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的能力。

6、設計安排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實踐活動,注意應用意識跟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

7、充分利用教材資源,教學方法應體現開放性跟創造性。組織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儘量注意使創設的情境為探索數學問題提供豐富的素材或資訊。

8、教學中充分利用直觀教具跟學具。

一年級數學教學計劃 篇8

本學期教學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識和技能方面

1、使學生初步知道加和減法的含義,直觀地瞭解加法交換律和加法與減法的關係,能熟練地口算xx以內的加減法和xx以內的進位加法。能比較熟練地計算xx以內的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運算式題。

2、使學生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解答比較容易的加減法一步計算的圖文應用題。知道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知道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會列出算式,註明得數的單位名稱,口述答案,能看實物或直觀圖口述題意,簡單的講述和與求剩餘的數量關係。

3、使學生直觀地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對這些圖形有初步的`瞭解。

4、結合主題圖和插圖及有關資料,對學生進行愛祖國、愛科學的教育,培養學生認真做題,正確計算,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學會有條理,有根據地思考問題。

二、數學思考方面

1、能運用生活經驗,對有關數學資訊作出解釋,並初步學會用具體的資料描繪現實世界中的簡單現象。

2、能對簡單物體和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運動的探索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

3、在教師的幫助下,初步學會選擇有用的資訊進行簡單的歸納和類比。

三、解決問題方面

1、經歷從生活中發現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一年級數學教學計劃 篇9

一、學情分析

一年級學生剛進入國小學習,新的學習和生活對孩子們來說充滿了好奇和有趣,對學校、對環境、對老師、對同學、對課堂、對學習、對學校的要求都充滿了新鮮感。此時正是對他們進行養成教育的關鍵時刻,我得好好把握,但同時我也認識到良好的習慣是不可能在短時期內可以形成的,必須打持久戰,而急於求成,效果會適得其反。因此,作為教師的我一定要以愛心、恆心來引導學生,指導家長,共同讓孩子們慢慢適應國小的學習生活,養成良好的習慣。

一年級國小生年齡小,好動、易興奮、易疲勞,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剛入學時,40分鐘的課堂學習對於他們來說真的很難!然而“學會傾聽”是新課標中對一年級國小生提出的一項重要目標。現代心理學證明,注意力集中的學生,聽課效率和學習水平遠遠高於注意力分散的學生。針對這些特點,我得想方設法運用各種手段來激發學生專心聽講的興趣,從而培養好習慣。首先在課堂語言上要力求兒童化和趣味化。其次,讓學生有儘可能多的回答問題的機會,促使他們始終處於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

二、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這一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準備課,位置,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認識立體圖形,11~20各數的認識,認識鐘錶,20以內的進位加法,用數學解決問題,綜合與實踐主題活動。

2、教學目標

這一冊教材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能夠:

(1)熟練地數出數量在2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掌握數的順序和大小,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會讀、寫0~20各數。

(2)初步知道加減法的含義和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初步知道加法和減法的關係,比較熟練地計算一位數的加法和10以內的減法。

(3)初步學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和演算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認識符號“=”“>”“<”,會使用這些符號表示數的大小。

(5)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

(6)會用上、下、前、後、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7)初步認識鐘錶,會認識整時。

(8)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9)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0)通過綜合與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

3、教學重點

6—10的加減法以及20以內的進位加法。

4、教學難點

10以內數的組成與湊10法。

三、教學措施

1、加強直觀教學,增強操作、觀察、時間等教學手段的應用。

2、通過動手操作,小組討論等方法,讓學生了解數的組成,以及20以內的家法的計算方法。

3、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4、加強知識的遷移作用,降低難度,分散難點,減小教學步子

5、努力體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6、儘量注意創設的情境為探索數學問題提供豐富的素材或資訊。幫助學生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7、時常注意強調學生認真做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的習慣。

8、課堂教學與家庭教學實踐相結合。

四、教學進度表

周次

日期

教學內容

課時

1

9.2—9.6

準備課

(3課時)

2

9.10—9.14

位置

(3課時)

3

9.17—9.21

1-5的認識和加減法

(4課時)

4

9.24—9.29

1-5的認識和加減法

(4課時)

5

9.30—10.7

國慶放假

6

10.8—10.12

認識圖形

(4課時)

7

10.15—10.19

6-10的認識和加減法

(4課時)

8

10.22—10.26

6-10的認識和加減法

(4課時)

9

10.29—11.2

6-10的認識和加減法

(4課時)

10

11.5—11.9

6-10的認識和加減法

(4課時)

11

11.12—11.16

11-20各數的認識

(4課時)

12

11.19—11.20

11-20各數的認識、數學樂園

(2課時)

13

11.26—11.30

期中複習

14

12.3—12.7

認識鐘錶

(3課時)

15

12.10—12.14

20以內的進位加法

(4課時)

16

12.17—12.21

20以內的進位加法

(4課時)

17

12.24—12.28

20以內的進位加法

(4課時)

18

12.31—1.4

20以內的進位加法

(4課時)

19

1.7—1.11

複習

20

1.14—1.18

複習

一年級數學教學計劃 篇10

一、情況分析

一(1)班有學生47人。全部進入學前班,接受過學前教育,但學生的基礎參差不齊。有少數幾個學生的數學成績較差。因為學前班學生學習習慣、行為習慣養成不好,因此有待加強養成教育。學生們都活潑可愛,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可塑性強,整體上是一個積極向上的班級。

二、目的要求

這一冊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能夠:

1、熟練的數出2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會讀,寫0~20各數。

2、初步知道加減法的含義、名稱,比較熟練的計算一位數的加減法;會解決一些實

問題。

3、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長方形、正

方形、三角形。

4、初步認識鐘面,會認識整時和半時。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數一數、比一比,10以內的認識和加減法,認識圖形,分類。11~20各數的認識,認識鐘錶,20以內進位加法,用數學實踐活動。

1、根據《標準》調整了教學內容,為學生學習數學提

供了更豐富的知識。

2、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根據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 驗設計活動內容和學習素材。

3、認數和計算相結合,穿插教學,使學生逐步形成數 的概念,達到計算熟練。

4、重視學生對數概念的理解,初步建立數感。

5、計算數學、體現演算法多樣化,允許學生採用自己認 為合適的方法進行計算。

6、安排“用數學”的內容,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 和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7、安排實踐活動,使學生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 關係。

四、教學措施

1、努力體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2、儘量注意創設的情境為探索數學問題提供豐富的素 材或資訊。幫助學生建立學好

數學的信心。

3、時常注意強調學生認真做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的 習慣。

4、課堂教學與家庭教學實踐相結合。

五、教學安排

一年級數學教學計劃 篇1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選取學生身邊熟悉的、新穎的和趣味性的內容為素材,目的是有計劃地引導學生認識自己、認識家庭、認識學校、認識社會、認識自然,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學習的內容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和富有挑戰性的,使學生能通過觀察、思考、動手操作等一系列的學習活動,感覺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慾望。

2、情境串“引發出“問題串”。根據單元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除小單元外),每個單元都設計了幾個有密切聯絡的資訊窗(情境圖),每個資訊窗又是包含有多少個資訊的“資訊包”,其呈現形式是把這些學生感興趣的現實活動情境貫穿起來,編排成“情境串”或“故事串”,從而引出一系列相對獨立而又有著一定邏輯關係的問題,形成了“問題串”。

3、生認知特點出發,優化單元知識結構。本冊教材徹底改變了過去教材普遍採用的“小步子”編排方式,根據學生認知特點,從學生的學習需要出發,優化單元知識結構。如第六單元“大海邊——100以內數的加減法(二)”。傳統教材中,將“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不進位)”和“兩位數減兩位數(退位、不退位)”的筆算放在一起,將相關的口算放在其他單元中,人為地將筆算與口算分開,不便於學生掌握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本單元在知識安排上,將兩位數加減兩位數(不進位、不退位)的口算和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筆算編排在一起,使口算與筆算教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便於學生了解計算的多種策略。同時,又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編排了加減混合及帶小括號的混合運算。

4、問題與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學習融合為一個過程。本冊教材不受嚴格的知識體系束縛,由解決現實情境中的問題引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然後把學到新知識又作為解決新情境中問題的工具,讓學生把解決問題知識學習融合在同一過程中,形成以解決問題為線索的基本框架。如第65頁加混合運算,主題圖呈現的資訊是:小朋友拿50元錢購買紀念品,珊瑚每隻17元,貝殼每隻25元,海豚每隻23元,海螺每隻13元。教材沒有直接出示算式,而是在學生解決教材中提出的“用50元錢去買一隻海螺每隻和一隻珊瑚標本,還剩多少元錢?”或解決學生自己提出的其他問題過程中,通過探索獲取運算的方法,然後利用獲取的方法,解決其他問題,實現解決問題能力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步發展。

5、對學生進行問題意識的培養。教材通過含有豐富資訊綜合情境圖,提供給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足夠空間,提高學生從數學的角度選擇資訊、組織資訊、運用資訊解決問題的能力。如第一單元“南極小客人——100以內數的認識”資訊窗1,由圖中的兩位小朋友在南極實地考察的情境和天空飛著的賊鷗、冰面上的企鵝、雪地上的海豹等資訊,學生可能提出“有多少隻企鵝?”“有多少隻賊鷗?”“有多少隻海豹”等問題。本冊教材沿用了一年級上冊教材的特點,在每個情境圖的後面都設定了卡通問號和問題口袋,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保護學生提問題的積極性。

6、多樣化的學習方式,重視學生個性發展。本冊教材的編寫思路、呈現方式和欄目設定都旨在積極倡導新型的學習方式,努力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如“你說我講”體現一種開放、民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與教的方式,目的是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如第53頁的“你說我講”,紅點標示的問題是“擺輪船比擺帆船多用幾個貝殼?”,要解決這個問題,策略是多樣的,學生通過操作、觀察、分析,獨立探索出各自的計算方法,然後展示、交流各自的成果,以此體現演算法多樣化和個性化的學習。

二、教學內容:

新教材第一冊共有9個單元:

第一單元:逛公園——100以內數的認識

第二單元:下雨了——學看鐘表

第三單元:農夫與牧童――方位與圖形

第四單元 綠色行動——100以內數的加減法(一)

第五單元:小小存錢罐——人民幣的認識

第六單元:大海邊——100以內數的加減法(二)

第七單元:阿福的新衣——釐米、米的認識

第八單元:我們的鞋碼——統計

第九單元:兒童樂園——總複習,另外還包括兩個數學廣場和兩個實踐活動——奇妙的回形針、小小資訊員。

三、教學目標:

I、知識與技能

(一)數與代數

1、在實際情境中能正確地認、讀、寫100以內的數。並能認識計數單位“百”,知道100以內數的組成和順序,會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

2、結合具體情境,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含義,會計算100以內數的加減法。結合現實素材,初步學會估算。

3、在現實情境中,能正確認識整時、半時、幾時剛過和快到幾時。

4、在現實情境中,認識元、角、分,瞭解它們之間的關係,會進行簡單的計算。

(二)空間與圖形

1、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能識別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圓。

2、在實踐活動中,體會釐米、米的含義,知道1米=100釐米;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並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進行測量。

(三)統計與概率

1、在統計活動中,學會初步簡單資料整理的方法,認識簡單的統計表和統計圖.

2、能完成簡單的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能根據資料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

(四)實踐與綜合應用

1、加深對百以內數的認識與計算方法、圖形與統計等知識的理解。

2、在實踐活動中,初步瞭解收集、整理數學資訊的渠道與方法。

II、數學思考

1、經歷從生活情境中抽象出100內數的過程,發展初步的觀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數感與符號感。

2、經歷探索100以內容數的加減法計算方法的過程,初步形成獨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識。在估計物體個數和進行估算的過程中,初步形成估算意識。

3、在認識圖形、方向及長度單位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觀察、想象操作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

4、經歷簡單的統計過程,能對統計結果的合理性進行初步的分析判斷,形成初步的統計意識。

III、解決問題

1、能用100以內的數描述現實生活中的事物並能與同伴交流。

2、在具體的情境中,發現並提出能用100以內數的加減法解決的問題,發展應用意識。在探索、交流、計算方法的過程中,感受同一問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決。

3、能綜合運用方向、圖形等知識解決問題,形成初步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4、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過程中,解決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問題,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有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體驗。

IV、情感與態度

1、在他人的鼓勵與幫助下,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事物有好奇心和興趣,能積極參與數學活動。

2、瞭解可以用數和形來描述某些生活現象,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體驗學習數學的作用。

3、在他人的鼓勵與幫助下,能克服在數學活動中遇到的某些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4、在他人的指導下,能發現錯誤並及時改正,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實現多維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地轉變教學觀念,把握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新理念,從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四個維度確立教學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不能把教學目標僅僅定位在知識與技能等顯性目標上。

2、教學過程要體現活動性。教師要注意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實驗、猜測、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活動中,理解知識,掌握技能,體會數學思想方法,獲得廣泛的教學活動經驗。

3、注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學中要注意改變由教師為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現象,努力激發學生主動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尋找策略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自覺主動地用數學眼光“觀察世界”的意識。

一年級數學教學計劃 篇12

教學目標:

結合具體事例,經歷、感受認識上下、前後以確定物體的具體位置。

教學重點:

一個物體在什麼位置,都是相對的,常常與別的物體有關,如:小明、小青、小蘭三人排隊,小明排在小青的前面,小蘭排在小青的後面書本在課桌的上面,椅子在課桌的下面……

教學難點:

物體位置的相對性,而不是固定不變的。

教學準備:教學課件典型例題:

想一想,畫一畫:○在◎的`上面,△在◎的前面,※的前面是◎,☆的上面是△。

思路點撥:根據題意,以◎為基準,○在◎的上面,△在◎的前面,※的前面是◎,也就是說※在◎的後面,☆的上面是A,也就是說☆在A的下面。

解答:

1.5的前面是();10的後面是();12的前面是().後面是();20前面的4個數是()、()、()、().

2.想一想,寫一寫.

3.想一想,該怎麼畫。

阿爾法趣味數學小課堂:

1.它們各是誰?三隻小花狗一起向前走,歡歡在喜喜前面,樂樂在喜喜後面.誰是歡歡,誰是樂樂,誰是喜喜?

思路點撥:三隻小花狗是排成一隊向前走的,因為歡歡在喜喜的前面,樂樂在喜喜的後面,可以確定中間的是喜喜,第一個就是歡歡,第三個就是樂樂了。

解答:1號是歡歡,2號是喜喜,3號是樂樂。

2.用“→"幫它們找到家.

小鳥說:“我家住在小貓家右邊."

小貓說:“我家住在小兔家右邊,小鳥家左邊."

小免說:“我家住在小猴家右邊,小貓家左邊."

小猴說:“我家住在小熊家右邊,小兔家左邊."

小熊說:“我家住在小猴家左邊.”

3.一幢樓有三層,每層兩戶,小明家在小娟家下一層,小華住在小明家右邊,小勇住在小梅家上一層,小偉住在小勇家的左邊,請把小明家的窗戶塗成綠色,把小梅家的窗戶塗成黃色.

一年級數學教學計劃 篇13

一、教學內容:

(一)數與代數

知識與技能:

1、20以內的數。

2、加法的含義、減法的含義。

3、一位數加一位數及相應的減法。

解決問題:

1、把兩類圖形(物體)對齊著排一排,直觀地比較哪種圖形(物體)的個數多(少)。

2、應用加法的含義,解決求兩個數一共是多少的實際問題。

3、應用減法的含義,解決從總數裡去掉一些,求還剩多少的實際問題。

(二)空間與圖形

知識與技能:

1、簡單的方位――上、下,前、後,左、右。

2、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直觀認識。

解決問題:在拼搭物體的遊戲中,簡單應用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特點。

實踐活動:

1、有趣的拼搭(在拼搭活動中初步體會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特徵)。

2、豐收的果園(用方位知識、10以內的數、10以內的加法與減法解決實際問題)。

3、愉快的週末(用20以內的數、20以內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解決校園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

數與代數

1、經歷數物體個數的活動,認識20以內各數,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初步知道幾和第幾;認識數0,知道一個物體也沒有要用0表示,直尺上刻度的起點是0,知道0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應用;結合計數器初步認識個位、十位,初步知道十位上的1表示1個十,個位上的幾表示幾個一,知道10個一是1個十;認識符號=、>、<的含義,能夠用符號或詞語來描述20以內數的大小。

2、在分與合的活動中理解並受氣10以內數的組成;聯絡把兩部分物體合起來求一共是多少和從總數裡去掉一些求剩下多少的實際問題,理解加、減法的含義,熟練地口算一位數加一位數和相應的減法;聯絡實際問題理解連加、連減和回頭混合兩步計算。

4、結合鐘面認識時針、分針,會正確說出鐘面上的整時時間,會說出鐘面上接近整時時間大約是幾時。

空間與圖形

1、通過實物和模型辨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立體圖形,並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形狀的物體。2、在堆、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活動中,初步感受“平面”和“曲面”。3、初步認識並會使用上、

,前、後,左、右等詞語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統計與概率1、經歷把物體按種類、形狀、顏色、用途或其他特徵分類的過程,初步感受“分一分”是整理、統計資料時的重要方法。

2、會用簡單的象形統計圖表示分類的結果,會把統計得到的資料填入相減的表格,會利用象形統計圖和表格中的資料進行簡單的分析、判斷。

2、數學思考方面。

(1)在認數的過程中建立數感和發展思維能力。在數物體個數的活動中抽象出數,理解數的含義;在操作學具活動中,感受並概括出數的組成,具有初步的“分”與“合”的思想;在比較兩類物體個數、比較兩個數大小的活動中,具有初步的對應思想和用數學語言、數學符號描述關係的能力。

(2)在理解加、減法含義和學習加、減法計算的過程中發展思維能力。在對實際問題進行數量關係分析的基礎上,選用恰當的數學方法計算;通過對一位數加一位數及相應減法的計算方法的探索、交流,發展計算策略,在多樣化演算法中選擇適宜自己的演算法;在計算練習中發展思維的靈活性和敏捷性。

(3)在認識常見的幾何形體的過程中,通過各種活動,在物體的形狀、大小、相互位置等方面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

(4)在把物體分一分、理一理、數一數的過程中,感受到統計是分析事物、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具有初步的收集資訊、處理資訊、表達統計結果的能力。

(5)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簡單的觀察、分析;用自己的語言講述實際情境或問題,具有初步的發散思維;在教師幫助下進行有條理的思考,發展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能力。

3、解決問題方面。

(1)在教師的組織下,應用20以內的數描述、交流生活中的事情。

(2)在教師的組織下,從實際生活和現實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提出數學問題,並聯系已經掌握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能大致表達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過程;有與同學合作解決問題的體驗。

4、情感與態度方面。

(1)在教師的鼓勵和幫助下,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事情產生好奇和興趣,初步喜歡學習數學,喜歡觀察並提出問題。

(2)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能克服數學活動中遇到的某些困難,獲得一些成功的體驗,初步具有學好數學的信心,初步具有經過獨立思考認識數學知識的體驗。

(3)在觀察、操作活動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初步知道數學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三、教學措施

1.把解決問題寓於認數與計算、空間與圖形、統計內容的教學過程中。

2.安排了三次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提出並解決數學問題。

3.通過數一數,讓學生初步感受到數能表示物體的個數。

4.通過分一分,讓學生接觸簡單的分類,並初步感受到同一類物體有相同的特性。

5.聯絡實際幫助學生理解數的意義,較多的用實物、圖形、小棒、數字表示數的內容,引導學生用學到的數描述身邊的事情並用數交流資訊。

6.通過交流演算法相互影響、相互吸收、相互評價,為學生保留較大的探索演算法、交流演算法、選用演算法的空間。

一年級數學教學計劃 篇14

一、教材簡析

本冊教材包括以下內容:

20以內的數和最基礎的加、減法口算,幾何形體、簡單的統計、認鐘錶等教學內容。

本冊教科書以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為主線安排教學內容。在認識10以內的數之前,先安排數一數、比一比、分一分、認位置等內容的教學;

在10以內加、減法之前,先安排分與合的教學。通過數一數,讓學生初步感受到數能表示物體的個數;

通過比長短、比高矮,比大孝比輕重,讓學生初步學習簡單的比較;

通過分一分,讓學生接觸簡單的分類,並初步感受到同一類物體有相同的特性;

通過認位置,讓學生認識簡單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體的位置是相對的;

通過分與合的教學,為建立加、減法概念和正確進行加減法口算作準備。這裡所體現的比較思想、分類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後面學習數與運算、空間與圖形、統計等知識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書設定小單元,把各領域的內容交叉安排。這符合一年級兒童年齡、心理的特點,有利於各知識的相互作用,便於建構合理的認識結構。

二、班級情況簡析

一年級學生由於剛進校因此活潑好動天真爛漫,大多數人思維活躍,學習數學的興趣較濃,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有少數同學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們有強烈的求知慾,所以教師要有層次、有耐心的進行輔導,要使每個學生順利地完成本學期的學習任務。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

經歷從實際情境中抽象出數的過程,認識20以內的數,並學會讀寫;

初步理解20以內數的組成,認識符號<、=、>的含義,會用符號或語言描述20以內加減法的估算。結合具體的情境,初步瞭解加法和減法的含義;

經歷探索一位數加法和相應減法的口算方法的過程,能熟練地口算一位數加一位數和相應的減法;

初步學會20以內加減法的估算。認識鐘面及鐘面上的整時和大約幾時。結合具體的情境認識上、下、前、後、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觀念。通過具體物體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認識這些形體相應的圖形,通過實踐活動體會這些形體的一些特徵,能正確識別這些形體。感受並會比較一些物體的長短、大小和輕重。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簡易統計表,通過實踐初步學會簡單的分類,經歷和體驗資料的收集和統計的過程,並完成相應的圖表。根據統計的資料回答簡單的問題,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2、數學思想方面:

初步學會從數學思維的角度觀察事物的方法,如數出物體的個數,比較事物的多少,比較簡單的長短、大孝輕重等。在數的概念形成過程中發展思維能力,如在認識20以內數時通過比較、排列發現這些數之間的聯絡,在學習“分與合”時發展學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能力,在“認鐘錶”時進行比較、綜合和判斷等。能用“分”與“合”的思想進行初步的數學思考,能聯絡具體情境探索一位數加、減法,並經歷與同伴交流各自演算法的過程,正確地、有條理地說明自己的演算法;

對估計的過程能作出自己的解釋。在探索簡單物體和圖形的形狀、大小和物體之間位置關係的過程式中,發展空間觀念。感受簡單的收集、整理資料的過程,具有對簡單事物和簡單資訊進行比較分類的意識,具有簡單的`統計思想。

3、解決問題方面:

在教師的指導下,從日常生活和現實情境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並能應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方法解決問題;

能對簡單的幾何體進行簡單的分類,能聯絡情境描述一些物體的相對位置;

能在教師的組織下收集有效資訊並進行分類、整理,用簡單的統計方法表示問題解決的結果等。體驗與同桌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4、情感與態度方面:

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某些事物產生好奇心,有學習數學的熱情,有主動參與數學活動的積極性。能在教師和同學的鼓勵、幫助下,克服在數學活動中遇到的某些困難,獲得成功的感受,逐步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1、會讀寫20以內的數

2、熟練地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熟練地口算20以內的加減法。

3、理解20以內各數的組成,初步領會“個位”和“十位”的含義。

4、20以內的退位減法。

五、滲透教育

1、進行學習目的性教育和學習習慣的培養。

2、結合有關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愛祖國、愛集體、愛大自然的教育。

六、教學措施

1、教者要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勇於創新,堅持教學“六認真”。

2、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規律,選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電教媒體。

3、不斷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教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4、對思維活躍、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要拓寬知識面。

5、重視學困生的補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