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計劃

教學計劃模板彙總8篇

光陰迅速,一眨眼就過去了,老師們的教學工作又將有新的目標,不如為接下來的教學做個教學計劃吧。為了讓您不再有寫不出教學計劃的苦悶,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學計劃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學計劃模板彙總8篇

教學計劃 篇1

一、設計思想:

(一)指導思想:音樂課程標準中強調,音樂課的基本價值在於通過聆聽音樂、表現音樂和音樂創造活動,使學生充分體驗蘊含於音樂中獲得美和豐富的情感,並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本課音樂教學設計,圍繞以審美為核心,以興趣為愛好為動力的基本理念。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各項音樂活動,鼓勵學生在音樂活動中的創造。

(二)設計理念:本課音樂設計以音樂以體驗、表現音樂為主線。採用互助合作學習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倡學習過程中學生間的互幫互學,培養學生間相互交流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三)教材分析:

《牧場上的家》3/4拍,小調式,兩段體結構。第一樂段由起、承、轉、合四個樂句組成。尤其是第一樂句的3、4小節模仿1、2小節進行,再加上切分節奏X X X X O 的使用,強調了“牧場”這一主題,述說了美好的願望。

第二樂段的一、二樂句力度加強,在高音區繼續抒發美好的願望,第三樂句升fa的運用,使旋律更加委婉、深情,第四、五樂句,旋律連續下行遞進,表達了少年兒童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堅定信念。結束句重複第二樂段的第四、五樂句,寓意深遠

(四)學生情況分析:

五年級學生學生具有了一定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樂器演奏技能。有了自己的理解力和判斷力。對於作品情緒的把握有自己的見解。與此同時,五年級的學生團結合作能力,互助能力逐漸增強。學習的求知慾、好奇心不斷增強。

二、教學目標設計:

1、知識與技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牧場上的家》體會歌曲的意境,體驗優美抒情的音樂情緒。感受音樂色彩的變化。

2、過程與方法:根據五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從音樂基本要素入手,通過旋律模唱、樂器合奏、歌曲表現等多種活動激發並培養學生的音樂表現力和創造力;在小組學習的活動中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在實踐體驗過程中,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學唱歌曲,教育學生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併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三、教學重點:

感受體驗音樂情緒,並能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音樂表現。

四、教學難點:

通過學習表現音樂的情緒變化

五、教學準備

㈠ 資源收集

錄音機 鋼琴 豎笛 歌曲磁帶 音像資料

六、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音樂情緒體驗

1、 傾聽兩首不同速度的歌曲片斷,感受速度的變化對音樂情緒的影響。

2、討論:在音樂中除了速度可以改變音樂情緒,還有什麼音樂要素影響音樂情緒?

3、聆聽《牧場上的家》的音樂變化。發現音樂情緒變化的因素(節奏)

4、復聽歌曲《牧場上的家》並根據音樂情緒的變化為歌曲分段。

三、歌曲學習

(一)旋律自學:

根據歌曲分段,學生分組,每組自學一段並完成自學目標。 一級目標:能夠用樂器吹奏或演唱練習段旋律,音準節奏準確。二級目標:能夠在別人幫助下完成練習任務。音準節奏正確。 三級目標:只能唱出奏出部分樂句。或只能按節奏讀出旋律。

(二)自學成果展示(出示大歌篇)

1、分組或個人展示自己的聯絡成果。教師及時指導練習中出現的問題。

2、集體演奏演唱全曲。體驗歌曲節奏在音樂情緒表現上的作用。

3、#記號處理:對比聽此句範唱。體會效果的區別。並隨琴演唱加深印象。

4、個別同學演唱演奏歌曲。談一談節奏對情緒的影響。 師小結:在音樂中除了速度、節奏可以影響到音樂的情緒外,演唱時的連與斷。同樣也能影響情緒的變化。

(三)歌曲學唱

1、師用兩種不同演唱方法範唱,學生體驗情緒變化。

2、聽歌曲錄音。感受錄音中運用的演唱方法。

3、集體學用連與斷的方法演唱歌曲

(四)歌曲表現

今天我們一起感受了運用不用音樂語言表現歌曲的方法。唱出了歌曲主人公的理想。試想,如果各種唱出的理想就是你們的理想,你還想怎樣展現你的理想。

1、學生思考討論歌曲的表現形式。

2、分組表演歌曲

(五)拓展延伸

你有自己的理想麼? 你打算怎樣實現你的理想?試一試把自己的理想變成歌詞唱給大家聽。

(六)在歌聲中結束本課

七、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以音樂表現要素為出發點,引導學生通過聽、唱、奏等形式體驗音樂性的變化,更好的變向歌曲。自學目標的制定,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使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能力進行選擇學習進度。使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學習樂趣。唱理想環節的設計,重在提醒學生反思自己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付出的努力。

教學計劃 篇2

1.隨班就讀個別化教學計劃的內容

隨班就讀個別化教學計劃的內容,應包括學生情況、教學目標、教學措施三個部分。

(1)隨班就讀學生的情況

要求對學生情況的描述必須“客觀、辯證、簡明和抓住問題的癥結”。“前一學年(期)學生的考核分析情況,是制訂後一學年(期)教學目標和教學措施的依據”。

(2)教學目標

要求“依據隨班就讀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大綱(普通學校課程標準並參照特殊學校教學大綱),對教學目標作適當的減少內容(要點)和降低(層次)要求的處理”。減少內容和降低要求的基本原則是:可接受性原則、實用性原則及後續性原則;增加和提高缺陷矯正補償、職業技能訓練和社會生活適應、個性培養髮展等內容和要求。

(3)教學措施要求

“教學措施(策略)必須具體、明確,有針對性,便於執行和檢查效果”。

2.隨班就讀個別化教學計劃的'形式

隨班

班就讀個別化教學計劃包括三個部分,分別為總計劃、分計劃和教案。

(1)總計劃個別化教學總計劃落實於隨班就讀學生教學檔案卡中,實行一人一卡。

該卡由班主任負責填寫,一式二份。其中,一份交學校領導督促檢查;一份由班主任和特教教研組牽頭,會同和協調相關任課教師(語數教師和資源教師為主)共同執行。要定期召開個案會議,爭取有關領導、教師、輔導人員(包括學生本人和學生家長)共同參與。

(2)分計劃

隨班就讀個別化教學分計劃涵蓋了隨班就讀學生接受教育的兩種形式:在普通班學習常規課程以及在普通班以外(如資源教室)接受輔導或學習輔助課程(或稱為特殊課程)。分計劃要求學校“從學生的障礙及其改善的程度的實際需要出發”,以“儘可能地讓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在最少受限制的環境裡接受教育”為原則進行教育安置。在確定安置方式後,普通班教師和資源教師應根據各自任教的科目制定個別化教學分計劃。

(3)教案

教師制定的教案和個別化教學計劃應成為有機的整體。在兼顧全班共性的同時,教案中對於隨班就讀學生的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提問、練習)等特殊要求必須單列或註明;承擔普通班以外輔導訓練任務的教師所制定的教案,必須針對缺陷補償的目標、內容和方法。同時,教師作好輔導記錄。

教學計劃 篇3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變速直線運動的快慢,瞭解平均速度是表示運動物體在某一段時間內或某一段路程內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學會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確地測量時間和距離。會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對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過程與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儀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體會設計實驗、實驗操作、記錄資料、分析實驗結果的總過程。

3.逐步培養學生學會寫簡單的實驗報告。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養成物理知識與實際相聯絡的意識和習慣,在實際物理情境中體會物理過程,學習物理知識。

2.通過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科學態度和正確、實事求是記錄測量資料的嚴謹作風。

二、教學重難點

本節內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說“承上”是因為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識的核心,通過測量平均速度,加深學生對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說“啟下”是因為本節是第一次分組實驗課,讓學生通過設計實驗、收集和分析實驗資料等自主活動來提高實驗能力,體會間接測量物理量的方法,培養合作精神。教材設計實驗來鞏固平均速度的知識,練習用停表測時間,用刻度尺測長度,選用的器材比較簡單,只有木塊、斜面和小車,通過在斜面的中間放上鐵片,用來劃分兩段路程,在小車或小球撞擊鐵片時記錄時間,兩段時間之和就是小車在斜面上的總路程所通過的時間。教材要求學生計算前半程和總路程的平均速度,應當嚴格按照平均速度的`計算公式計算,在計算中複習鞏固解決物理計算題的方法和步驟,通過分析實驗資料,體會說到平均速度時一定要指明是“某一段時間”或“某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重點:平均速度的測量。

難點:平均速度的測量,停表的使用。

三、教學策略

創設做變速運動的物體的例子,學生容易判斷運動物體的速度是變化的,也能猜想出物體速度是怎樣變化的。但是要拿出令人信服的證據,必須進行速度測量。接著引導學生分析要測量速度,必須用刻度尺測量長度和用停表測量時間。學生通過分組實驗,測量下滑的小車在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鞏固用刻度尺測量長度和用停表測量時間的方法。讓學生通過設計實驗、收集和分析實驗資料等自主活動來提高實驗能力,同時讓學生鞏固平均速度的概念。通過分析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讓學生知道平均速度的數值在不同的時間段內或不同的路程段中其大小會不同。

四、教學資源準備

多媒體課件、斜面、小車、刻度尺、停表、金屬片。

五、教學過程:略

教學計劃 篇4

一、指導思想

以《全日制義務教育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為依據,在繼承我國現行生物教學優勢的基礎上,力求更加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更加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增加實踐環節,使每一個學生通過學習生物,能夠對生物學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夠對今後的學習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夠在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方面有更多的發展;能夠在責任感、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等方面得到提高。為學生們參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適應社會和繼續學習,打下必要的基礎。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入學半年,對生物學科的學習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學習習慣也已初步養成.學生記憶快,但是記憶時間短暫。一部分學生課上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明確學案要求進行自主學習。根據學生這些特點,我們教師要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醒學生注意力切入,使學生帶著興趣去學習生物學,逐步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並培養學生能運用生物學規範語言回答問題的能力,同時還要繼續加強學生的堂清工作。

三、教學內容及教材分析

本期的教學任務主要在七年級《生物學》下冊。下面對教材內容作基本分析:

《生物學》下冊僅一個單元——生物圈中的人。本單元的七章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人的由來。教材通過觀察與思考、資料分析、技能訓練和探究活動,引導學生了解人類的起源和發展,人的個體發生和發育,青春期的發育特點和衛生習慣的養成以及認同優生和優育。第二部分包括第二、三、四、五、六章,這部分的教學通過多種探究活動,引導學生了解人的食物來源於環境,人體生命活動的能量供應,人體內物質的運輸,人體內廢物的排出,以及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調節生命活動。第三部分是第七章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本章重點是通過例項分析、模擬探究和擬定計劃等活動,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人類與環境的密切關係。

本單元並不是單純地講人體生物學,而是在講述人體的由來、人體結構和生理內容的同時,始終將有關人體的內容放在生物圈或生活環境的背景中,引導學生分析和理解人體生理或人類活動與環境的相互關係。本單元突出了人與生物圈的關係,是以“生物圈中的.人”為主題展開的人類生物學、人體生理學、環境生物學等科學的綜合。

第一章 人的由來 從人類的起源講到人的生長、發育和繁殖及人口的調控,全部內容一線貫穿,層次分明,邏輯性強,知識完整。通過觀察與思考、資料分析、探究活動、STS教育及科學家的故事等活動,加上大量的圖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關注學生知識和能力的學習與提高,過程和方法的獲取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

第二章 人體的營養 食物中的物質和能量是人體細胞物質和能量的來源,食物中的營養物質要經過消化和吸收才能被細胞利用,關注合理營養和食品安全,力求將人的營養問題始終與周圍環境相聯絡,以便使學生認識到人與生物圈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從學生的興趣和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學生應用科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指導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工作。本章結合環境、社會去探討有關營養的話題,而不是僅僅講述消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本章在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的同時,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問題,運用已有的知識去分析這些問題,同時引導學生通過資料分析,明白查閱資料、進一步獲取資訊的重要性。

本章加大了探究的力度,在“測定某種食物中的能量”的探究活動中,注重培養提出問題、作出假設的能力,以及收集和處理資料的技能。在“測定某種食物中的能量”和“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的探究活動中,注重學生對探究過程的反思。鼓勵學生在完成探究活動後,如果發現結論與其他人不一樣,一定要分析原因。本章還提供了豐富的、形式多樣的活動內容,包括討論、科學探究、觀察、演示、評價等。

本章的資料分析是從日常生活中獲得,從教材裡“部分食物一般營養成分表”中獲得或者從教材的插圖中獲得。這就說明了獲取資料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這就告訴學生圖表、插圖、資料等都可以作為資料運用在分析活動中。

本章技能訓練著重培養學生解讀圖表和資料的能力,使解讀圖表及資料的能力的訓練貫穿在全課文的教學過程中。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認同食物取自自然環境,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的觀念,培養學生通過探究獲取知識的科學態度。

第三章 人體的呼吸 食物、氧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本章內容包括《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和《空氣質量與健康》三節。第一節簡要介紹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通過資料分析掌握呼吸系統的組成器官及各器官主要功能。第二節主要了解外界氣體進入人體組織細胞的問題。第三節則是主要明確空氣質量與健康的密切關係。本章的2個資料分析,提供的資料都比較多,對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

第四章 人體內物質的運輸 通過前面三章內容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人從生物圈中獲取了食物和氧氣。但是,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和大氣中的氧氣被人體吸收後,怎樣才能運送到全身各處的組織細胞中並被細胞利用呢?組織細胞在生活中產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廢物,又是怎樣運離細胞的呢?這就需要運輸這些物質的結構基礎。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材順理成章地安排學習《人體內物質的運輸》這一章。同時,也為第五章《人體內廢物的排出》作好了教學鋪墊。

本章的主要內容是血液、血管、心臟和輸血與血型4節,每節知識相對獨立。血液有獨特的組成成分和相適應的生理功能。血管和心臟都具有各自的結構和生理功能。這三節條理清楚,邏輯性強,有利於學生對血液迴圈系統形成一個完整的、清晰的認識。第四節還特意地把與現實生活關係密切的輸血和血型作了介紹。目的是讓學生獲得有關輸血和無償獻血等知識,並通過介紹無償獻血,對學生進行珍愛生命、關心他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

本章要求學生完成兩個分組實驗。第一個實驗是“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塗片”;第二個實驗是“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尤其是第二個實驗,在實驗和觀察技能上要求較高。此外,讀懂血常規化驗單,記錄不同狀態下的心率,為你的家人量血壓以及調查血液和血液製品與人類生活的關係等內容,都是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還有血迴圈發現史,幹細胞研究的進展以及心血管疾病的防治,雖不在教材正文之中,但都有重要的教育價值。這些內容都是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觀唸的良好素材,教學中要高度重視。

本章通過課外閱讀資料,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使他們知道與血液及血液迴圈有關的生命科學技術新進展,以及有關科技知識在生活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及其可能產生的影響。本章的探究活動和練習題都有利於學生能力的培養。本章還通過問答題、課外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關愛生命,關心家人身體健康,樂於挽救他人生命奉獻愛心的高尚情感。還通過發現史、調查活動引導學生關注與生物有關的社會現實問題,初步形成主動參與有關社會決策的意識和能力。

第五章 人體內廢物的排出 本章共分兩節,第一節《尿的形成和排出》側重於從尿液形成的生理結構和功能方面安排教學內容。第二節《人糞尿的處理》是從生物圈角度引導認識人體產生的糞尿排入到周圍環境中,將對環境造成汙染,增強環保意識。本章通過資料分析、資料處理等,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分析、歸納、概括以及合作、表達交流的能力以及解釋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本章還通過課外閱讀資料,給學生滲透關愛他人生命,自願向某些患者捐獻器官的情感教育。還通過引導學生提出當地人糞尿無害化處理的建議,培養學生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和能力。

第六章 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 本章的教學內容首先從人體對外界資訊的感知入手,引出眼和視覺以及耳和聽覺,然後才介紹神經系統的組成和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最後介紹激素調節。本章的內容主要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是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實現神經調節;第二部分是人體通過內分泌系統實現激素調節。本章還通過課外閱讀資料,擴充套件學生的知識視野,使他們知道與眼和視覺以及神經系統等有密切關係的醫療技術的新進展。本章還通過“探究活動”、“觀察與思考”、“課外實踐”、“資料分析”、“實驗”等,加強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科學探究能力以及分析、推理、概括、綜合等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本章還通過練習題、課外閱讀資料,培養學生關愛殘疾人的情感和態度。通過簡介我國科學家率先合成牛胰島素的先進事蹟,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增強振興祖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教學計劃 篇5

一、指導思想

從本學期開始,八年級學生要增加一門新學科物理。物理是一門自然科學,跟平時的實際生活比較接近,本著生活中的物理這一思想來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形象生動中體會到物理的樂趣,也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教材分析

教材在內容選配上,注意從物理知識內部發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潛能,積極推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學習方法上,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主動學習參與實踐,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的實際活動,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教科書採用了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由易到難、由簡到繁,以學習發展水平為線索,兼顧到物理知識結構的體系。這樣編排既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又保持了知識的結構性。

教科書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把學生當作第一讀者,按照學習心理的規律來組織材料。全書共5章以及新增添的物理實踐活動和物理科普講座,每章開頭都有幾個問題,提示這一章的主要內容並附有章節照片,照片的選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啟發性和趣味性,使學生學習時心中有數。章下面分節,每節內都有些小標題,幫助學生抓住中心。在引入課題、講述知識、歸納總結等環節,以及實驗、插圖、練習中,編排了許多啟發性問題,點明思路,引導思考,活躍思維。許多節還編排了想想議議,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討論的問題,促使學生多動腦、多開口。

三、教學目標

通過一學期的教育教學,使學生能進入物理的世界裡來,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對周圍的自然世界有一個重新的,更加科學的認識。

1、進一步瞭解當前教育改革和課程改革的方向及趨勢,學習新的物理教育觀念。各校都要圍繞新的物理課程標準,開展教學研究活動,特別是在科學探究教學上要積極實踐,積累經驗。

2、進一步加強物理觀察、實驗教學。教學中教師要多做演示實驗或隨堂實驗;落實學生實驗,認真思考和操作;並適當增加探索性和設計性實驗;鼓勵學生在課外做一些觀察和小實驗。加強實驗意識和操作訓練。

3、進一步突出應用物理知識教學,樹立知識與應用並重並舉的觀念。物理教學要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注重培養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4、積極探索開展物理實踐活動,強化學生的實踐環節。要儘可能地擴大物理教學空間,擴大學生的知識面,發展他們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長,發揮他們的主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物理實踐活動要以問題為中心,初步訓練一些科學工作方法,如社會調查、參觀訪問、資料查詢、科技製作、科學實驗等。物理科普講座的內容,主要是介紹與物理相關的.現代科技常識。以上專案每期至少各進行一次。

5、貫徹理論聯絡實際的原則,培養學生的優良學風以及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認識社會生活的能力。教學中堅持理論聯絡實際,要做到聯絡社會生活實際,學生生活實際和學生的思想認識實際以及學生認知發展水平的實際,反對離開社會生活和學生實際的抽象的講條條、讀條條。理論聯絡實際,還要注意適應新情況,增強時代感,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和現實性,體現學科教學的鮮明特點;要注意緊跟時代步伐,把握時代脈博,努力運用新材料、新資訊以及社會生活中的熱點問題;要注意創設新情景,提出新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學習。

四、具體措施:

1、繼續做好物理單元過關評價檢測的工作。

2、對照《物理課程標準》,認真鑽研教材和教學參考資料,備好每一節的教案,不打無準備的仗。

3、積極準備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儘可能開設出要求完成的實驗,讓學生參與活動,讓學生經歷較多的科學探究過程。

4、及時佈置作業,及時檢查或批閱作業,有時採用面批的方法,及時反饋教與學的情況,以便改進不足之處。

5、課後抽出一定的時間輔導學生,解答疑問,點拔思路,也以便學困生完成作業。

6、做好每一章的複習和測試工作,做好期中複習和期末複習工作,完成教學的結尾工作。

7、適當的開展相關的社會實踐工作,多聯絡生活、多聯絡社會,突出科學技術社會的觀點,逐步樹立科學的世界觀。

五、課時計劃:

第一章:機械運動 6課時

第二章:聲現象6課時

第三章:物態變化 10課時

期會考試複習 5課時

第四章:光現象 11課時

第五章:透鏡及其應用 9課時

第六章:質量與密度 9課時

期末複習

六、實驗安排:

1、光反射時的規律 1課時

2、平面鏡成像特點 1課時

4、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2課時

5、探究固體熔化時溫度的變化規律 1課時

6、水的沸點 1課時

7、演示電荷在導體中定向移動 1課時

8、探究串、並聯電路的電流規律 1課時

教學計劃 篇6

一、指導思想

圍繞學校下半年工作要點,緊扣學校培養目標,強化班風,嚴抓學風,爭創特色,為把我校建設成為全國千所示範重點職校而作出應有貢獻。

二、工作目標及任務

1、強化班幹隊伍的建設,努力建設一支負責任、有能力的班幹隊伍。

2、嚴抓學生的操行考核制度。

3、抓好班級“文明禮儀”教育活動。

4、提升班級養成教育的質量,創造優美的學習生活環境。

5、強化後進生的轉化與教育工作。

6、重視班級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7、重視班級活動開展,爭創校級活動之星。

三、工作措施

(一)注重班乾的`培養與教育,建設一支工作責任心強、工作能力突出學生幹部隊伍。

1、班幹選拔採取民主與集中的原則,堅持工作學習交流活動。

2、嚴格班幹考核制度,使班幹能夠率先垂範。

3、加強班乾的培訓與指導工作。

(二)抓好班級後進生的教育與轉化工作。

1、建立後進生的教育檔案。

2、注重後進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建立後進生家校聯動的機制,搭建家校教育平臺。

4、舉辦後進生教育培訓班,強化整體轉化提高。

5、走進學生心靈,關注後進生的成長與進步。

(三)抓好“文明禮儀”系列教育活動。

1、起草並制訂班級文明禮儀實施方案。

2、組織學習與落實學校文明禮儀考核制度。

3、開展文明禮儀晚講教育活動。

4、組編文明禮儀教育材料。

5、開展班級“文明星”的評比工作。

(四)抓好班級活動開展工作。

堅持晚講活動豐富多彩,發揮晚講、班會育人陣地的作用。

(五)抓好班級常規管理工作。

1、抓好校園環境衛生打掃與監督崗管理工作。

2、抓好兩操工作。

3、抓好學生“出入證”管理工作。

4、抓好學生考勤管理工作。

(六)抓好學生安全教育。

1、學生有節制地進入網咖,控制不良侵害。

2、注意交通安全,小心防範為主。

3、抓好學生矛盾化解工作。

4、抓好學生防水、防電、防火、防盜的管理工作。

教學計劃 篇7

一、學情分析:

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學生都有一些簡單的健康意識和養成的一些比較好的衛生習慣。但是畢竟是學生,自覺能力差,好奇心強。需要老師日常生活中多多灌輸健康衛生思想與方法。由於學生們年齡小,幼兒在身心發展上存在個體之間的差異,不同的幼兒逐漸表現出興趣、能力等方面的.不同。這就形成了兒童的個性的差異。因此,根據幼兒的年齡和個性發展,所以在上課的時候老師要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在原來的基礎上又所進步。

二、目標與要求:

健康和社會每週一節課,我將以課本的內容為主,與我們學生平常生活相聯絡,老師引導幼兒走進實際生活中。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的根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學前班幼兒的社會教育以發展幼兒的社會性為目標,以增進幼兒的社會認知、激發幼兒的社會情感、引導幼兒的社會行為為主要內容。學前班的健康以讓幼兒養成講衛生、愛清潔、防疾病為主要內容。讓我們的學生健康快樂成長為主要目標。

三、方法與措施:

充分的利用本學校條件和資源,將以課堂教學與日常生活有機結合,通過感知體驗,觀察學習,實踐活動等途徑和方法。促使幼兒認識社會,學習生活全面發展。

教學計劃 篇8

一、 學生分析

由於我鎮屬於城鄉結合部,在國小階段大部分學生沒有接觸到籃球跟談不上系統的學習籃球了,通過對本校七年級學生共性的觀察,瞭解到學生對籃球的興趣較濃厚,但籃球基礎一般,水平不一,且身體素質發展不平衡。學生模仿動作的能力較強,對體育運動知識的認知從直觀、感性、具體的動作開始,對知識的講解已經具有理解和思考能力,且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紀律良好,行為習慣已經正常化,可以初步掌握籃球運球技能,但對基礎練習缺乏耐心和堅持;有團隊意識,但小組合作能力不強。對老師的口令理解不清等,技能學習理解能力欠缺。

二、 教材分析

籃球運球是籃球基本技術中重要的技術,行進間體前變向換手運球是《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目標體系之下所確定的國中籃球教材的內容, 結合教學目標,採用《籃球》------運球作為基本教材。籃球是深受學生喜愛,有廣泛群眾基礎的專案,但學生對籃球的基本技術------運球的技能掌握較少。本單元通過球感練習,輔助練習等方法組織教學內容,使學生在練習過程中,掌握基本的運球技 能,提高靈敏性和協調能力,培養學習興趣、競爭意識及團結合作精神。

三、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對籃球運動的愛好,感受籃球運動的.樂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參與興趣,懂得行進間籃球運球的技術方法。

2.知道並能利用球感練習提高控制球的能力,掌握運球的基本要領,並能完成行高低運球的互相轉換、換手體前換手運球、曲線進間運球及會做簡單的運球組合動作,發展靈敏性、協調性等素質。

3.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合作意識和社會適應能力,提高自信,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與生活態度。

四、教學器材

本單元,籃球器基本為兩塊籃球場,標誌杆若干,籃球每人一個,下紅旗、鼓等器材,目的為學生建立完善的練習條件,盡最大限度增加學生課堂練習密度,為提高學的籃球技術水平而設定。

篇二:水平二(三年級)籃球——運球單元教學計劃(799字)

一、指導思想

根據《體育(1-6年級)課程標準》理念,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以學生髮展為中心,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不同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啟發學生自創、自學、自練、合作練習,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合作意識和社會適應能力,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與生活態度。

二、達成目標

1、體驗籃球的運球動作,感受籃球活動的樂趣。

2、發展學生靈敏性和協調能力。

3、培養學生不懼困難、敢於展示自我,學會與他人合作的良好社會適應能力,提高自信,培養創新意識。

三、本課特點

1、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各種運球活動中,比個人或小組“玩”的花樣多,鼓勵學生創出多種多樣的練習方法的同時,達到體驗籃球的運球動作,感受籃球活動樂趣的目標。

2、練習手段的改造與創新。將傳統的“運球繞障礙”改為“運球衝過封鎖線”,形成一攻一搶的“運球穿梭”練習,利用傳統的 “我變,我變,我變變變”、“石頭,剪刀,布”、“老鷹抓小雞”、“捉尾巴”等遊戲進行運球練習,增加練習的興趣和難度,提高運球能力,發展靈敏和協調性,培養學生的競爭、合作、集體精神和克服困難的良好心理品質,增強自信心。

3、學習方式的轉變。在各種活動中,充分體現“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發展學習的學習能力。

4、器材改造。將標準的籃球架高度降低,適合國小生的身高特點,讓學生體驗扣籃和投籃的成功樂趣。

四、教學過程

1、誘導性練習。

(1)手部玩球——看誰的方法多。

(2)你能將球拍起來嗎?

2、單人運球。比一比誰的方法最多(從原地到行進間)。

3、“我變,我變,我變變變”運球遊戲。

4、“石頭,剪刀,布”運球遊戲。

5、“老鷹抓小雞”運球遊戲。

6、對抗遊戲----“捉尾巴”運球遊戲。

7、衝過封鎖線後扣籃或投籃遊戲。

8、放鬆舞蹈----“茉莉花”。

五、運動負荷預計

練習密度:50—60%

平均心率:130—140次/分

強度指數: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