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計劃

科學教學計劃【精】

時間流逝得如此之快,很快就要開展新的工作了,該好好計劃一下接下來的工作了!好的計劃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學教學計劃,歡迎大家分享。

科學教學計劃【精】

科學教學計劃1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科學課程標準》的精神,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

二、教學總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形成科學的學習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3、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以科學概念作為教學目標,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概念和思想,逐步形成勇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引導學生親近自然、珍愛生命,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學生情況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五年級學生比較喜歡科學課,對科學實驗很感興趣,動手能力較強,但是對科學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部分同學對死記硬背的知識記的牢,運用能力較差。

2、已有知識經驗:科學觀察能力和對比實驗設計已經有較大的進步,但是獨立探究能力和主動探究意識還不夠。

3、學習心理分析:五年級的孩子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兒童的生活,強呼叫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四、教材分析、各單元目標:

科學五年級下冊教材分四個單元,分別是“沉和浮”、“熱”、“時間的測量”、“地球的運動”。

第一單元“沉和浮”。本單元將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讓學生自己去解決有關沉和浮的許多問題。學生將探究不同物體的浮沉,形成他們關於對物體是上浮還是下沉現象的解釋,而且能夠明白物體與被放液體間的相互關係。當學生開始理解了他們所觀察的結果之後,他們將鑑別出導致物體上浮或下沉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本單元設計的對物體沉浮的解釋有兩條途徑,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關係解釋沉浮現象,是用密度的概念解釋沉浮現象。因為浮力的大小與液體的密度也有密切關係,因此,將物體的沉浮原因定位在物體的密度上。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密度概念要求過高,因此,教科書沒有直接出現密度概念,而是通過觀察和實驗,用同體積的重量作比較,幫助學生建立密度的前科學概念。

石塊放人水中,沉下去了;木塊放人水中,浮起來了。沉和浮是學生見過的十分熟悉的現象。一方面,學生對於“沉和浮”有著豐富的生活經驗。另一方面,對於“沉和浮”他們也有著許多似懂非懂的問題,例如“在水中,鋼鐵會沉下去,用鋼鐵製造的輪船卻為什麼能浮呢?”“潛水艇為什麼既能潛人水下,又能浮出水面呢?”

人們對浮沉現象的關注已經有幾千年了。表面上看是一些物體在液體中上浮而另一些物體下沉,實際上涉及了許多變數。這些變數包括物體的體積、重量和液體的密度,歸根結底,物體在液體中的沉浮與它排開的液體的重量有關(阿基米德定律)。有許多人試圖去尋找一個簡單的規則來解釋這個現象,如他們通常說:“重的物體下沉,輕的物體上浮”,這些不精確的概念同樣存在於學生的認識中。

本單元將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讓學生自己去解決有關沉和浮的許多問題。學生將探究不同物體的浮沉,形成他們關於對物體是上浮還是下沉現象的解釋,而且能夠明白物體與被放液體間的相互關係。當學生開始理解了他們所觀察的結果之後,他們將鑑別出導致物體上浮或下沉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學生描述的語言可能和科學家精確的定義不很相同,但通過這些探究可以修正或完善他們的想法,使他們在理解上得以提高。這個探究過程會使學生認識到他們也可以弄明白事物的規律。

科學教學計劃2

一、指導思想:

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和孩子們一起探究,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性教學,有效的組織學生開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學探究活動,六年級科學教學計劃。培養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掌握正確的科學探究方法,養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人才,實施素質教育及創新教育,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

二、學生情況分析:

通過過去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

三、學習目標

(一)科學探究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實驗中的觀察能力、採集資料,並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培養學生利用書籍、網路、報刊等查閱資料,蒐集整理資訊的能力,工作計劃《六年級科學教學計劃》。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和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資料、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2、培養學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的意識,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學生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識,敢於爭辯的膽識,同時學會尊重他人意見,合理的表達自己的.見解。

(三)科學知識

1、掌握常用的機械和工具的特徵,並能設計和製作機械和工具。

2、觀察和研究常見的形狀和結構,並設計和製造自己的“橋樑”,體驗科學與技術結合的樂趣。

3、研究熱和燃燒的關係及其原因,並能結合日常生活進行分析和闡述。

4、瞭解能量以及能量的變化,並能在實驗操作中親自去感受。

四、教材內容簡析

本冊共分四個單元,共31課。

第一單元機械和工具本單元介紹了常用工具槓桿、輪軸、滑輪、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尤其是結合常用工具和實驗器材設定了許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探究活動,在探究活動中讓學生掌握各類機械和工具的特點和作用。

第二單元形狀和結構本單元介紹了各種建築物中使用的形狀和結構及其特點,從實驗材料的選取到各種不同的設計都能切實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

第三單元熱和燃燒本單元結合熱和燃燒之間的特徵讓學生探索熱和燃燒之間的聯絡及其相關問題,並應用到日常生活中。

第四單元能量本單元介紹了電能、水的三態變化、太陽能以及他們之間的聯絡,學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質可以相互轉化,能量可以相互轉化的自然規律,使學生養成愛護大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

五、基本措施:

1、把握國小生科學學習的特點,因勢利導。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5、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6、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

7、組織、引導學生參加科技小製作活動。

六、教學進度

第一週第一單元第1、2課

第二週第3、4課

第三週第5、6課

第四周第7、8課

第五週第二單元第1、2課

第六週第3、4課

第七週第5、6課

第八週第7、8課

第九周第三單元第1、2課

第十週第3、4課

第十一週第5、6課

第十二週第7、8課

第十三週第四單元第1、2課

第十四周第3、4課

第十五週第5、6課

第十六週第7課

第十七週

第十八週期末複習

第十九周《六年級科學教學計劃》

科學教學計劃3

一、本學期教學目標

充沛挖掘課程資源,和小朋友們一起探究,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性教學,有效的組織同學開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學探究活動。培養同學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興趣;培養同學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同學掌握正確的科學探究方法,養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人才,實施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提高同學的科學文化素質。

二、同學的基本情況分析

四年級同學經過兩年的系統學習,在知識、技能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基礎與進步,他們對於課上的要求都能認真的完成,小組實驗、研究、調查和製作等都能較好的配合。課堂上他們動手動腦都很積極,一些常規已經基本養成並且紀律也相對穩定,這些為新課程的學習會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為繼續學習進行研究打下了一定基礎。

五年級的同學已經掌握了一定的.過程與方法技能,如觀察、記錄、簡單實驗等,本冊將引導同學經歷更為完整的探究過程。通過學習讓同學強調實驗前後的推測、解釋要有充沛的依據。運用模擬實驗探究自然事物發生的原因、變化和規律。面臨幾次較長期的觀察研究活動:能用線條、符號、圖畫、文字等方式記錄觀察現象,並製作模型。

三、教材分析

四年級:遵循兒童的認識發展規律和探究活動的一般過程,在四年級上學期重點培養同學“計劃與組織”的主探究能力,為同學深入研究科學問題提供保證。第一單元為“探究過程能力訓練”單元,也是本冊教材重點培養的探究過程能力的準備單元;二至七單元為“綜合探究活動”類單元,是本冊教材的主體,通過“做中學”探究活動,培養計劃與組織的能力。第八單元為“探究的探究”單元,對本冊教材的主探究過程能力培養進行總結和反思。

五年級:本冊教材重視探究過程能力的培養和訓練,重視科學探究方法的運用和提煉。為更好地培養同學的“模型與解釋”這一探究過程能力,教材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同學通過自主,漸進的親歷科學探究活動,逐步理解模型與解釋的意義。

四、教學措施:

1、首先要加強自身的科學教學基本功,平時要充沛利用空閒時間,認真學習科學課程規範、科學教材,認真鑽研科學教法學法,儘快成為一名合格的科學教師。

2、結合所教班級、所教同學的具體情況,儘可能在課堂上創設一個民主、和諧、開放的教學氛圍。以同學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設計符合同學年齡特徵的教學法進行課堂教學,採取一切手段調動同學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興趣。

3、注重同學課外的拓展研究,不應只停留在課堂教學內,要將同學帶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中去,將科學課的學習從課堂延伸擴充套件到活動課程,擴充套件到家庭和社會。

4、掌握小同學科學學習的特點,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空虛教學過程,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悉心地引導同學的科學學習活動。還要充沛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同時開展科技小製作活動課程。

5、四、五年級繼續開展科學試驗田種植活動。

科學教學計劃4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學生情況分析:

通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科學本質有一定的瞭解,科學素養得到相當的培養,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不過兩極分化很明顯。優等生表現出對科學濃厚、持久的興趣,科學素養髮展態勢良好;後進生對科學有種擔憂感,隨著年級的升高,課程難度值增加,學習態度不夠認真,加上對科學學科的認識不足,認為本學科不重要,輕視,造成科學素養髮展態勢一般。

三、教材分析:

1.整體概述:

由“沉和浮”、“時間的測量”、“熱”和“地球的運動”四個單元組成的。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⑴提供足夠的材料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完成探究任務。

⑵幫助學生把現象、資料轉化為證據,利用證據得出結論。

⑶科學概念的構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長時間的學習才能達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要急於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礎,讓學生的認識沿著概念形成的規律發展。

⑷本冊有許多動手製作的項日,一定要讓學生親自經歷製作的過程,只有在手腦並用的過程中,才能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2.單元簡析:

⑴第一單元沉和浮:學生從物體的沉浮現象開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探尋物體沉浮的規律,研究影響沉浮的變數,最後形成有關沉浮現象的解釋: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關係解釋沉浮現象,二是從密度的層面解釋沉浮現象。

⑵第二單元時間的測量:學生製作計時工具並進行觀測和測量,瞭解人類計時儀器的發展史,及對“時間”的認識發展過程。認識計時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計時工具的發展對人類生活和發展的影響,感受人類為了不斷改進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⑶第三單元熱:學生在三年級“溫度與水的變化”的基礎上,將繼續觀察熱量變化過程中產生的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觀察熱量在物體中傳遞的現象,探索熱量傳遞的規律,發現物體的導熱效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應用也是不同的。

⑷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讓學生經歷人類對地球運動的探究過程,學習基於可觀察到的現象和事實,運用相對運動、參照物、模擬再現等原理和方法進行推理、論證,不斷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終認識地球運動(自轉和公轉)的模式。

四、教學目標:

1、本冊教科書設計了許多探究活動,這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是很有幫助的,教師要發展學生識別和控制變數的.能力,繼續學習運用對比實驗進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導學生及時記錄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整理,轉化為證據,用科學探究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構科學概念。

2、在國小階段,學生的思維將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五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仍然需要直觀形象的支撐,因此在思維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從現象和事實出發,幫助學生進行概括總結,得出結論,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3、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應該基於對證據意識的培養上,使學生能夠不斷地尋找證據來支援自己的假設,通過理性的思考和大膽的質疑,來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五、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⑴能針對問題,通過觀察,試驗等方法收集證據。

⑵尊重事實,對收集到得證據做好記錄

⑶願意合作交流

2、教學難點:

⑴能對研究過程和結果,對證據與解釋之間的邏輯關係,提出自己的想法、評論,並與他人交流。

⑵在學習和解決問題中注重證據。

六、基本措施:

1、瞭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

2、指導學生反覆進行控制變數的實驗。(控制變數實驗要加以指導)

3、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5、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8、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科學教學計劃5

一、指導思想:

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和孩子們一起探究,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性教學,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學探究性活動。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數、採集資料,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教材分析:

(一)全冊內容情況:

新編《科學》五年級是在四年級的基礎上編寫而成的。作為上一線索的延續,本冊的主題確定為對“物質特徵和變化的觀察”,在這一冊中共安排了“生物與環境”、“在陽光下”、“材料”、“健康生活”等單元,

(二)各單元內容和課時情況:

1、生物與環境單元:著重引導學生通過種子發芽實驗,啟發學生對實驗觀察的興趣;經歷設計種子發芽實驗的過程,學習用對比實驗的方法觀察、記錄影響種子發芽的條件;瞭解設計實驗、制訂實驗計劃的步驟和內容,能按要求設計出自己的實驗計劃。

2、在陽光下單元:引導學生通過運用查閱相關資料的方法瞭解關於太陽的'知識;能以自己的方式對蒐集的材料進行合理的整理,與同學分享;能根據自己蒐集的關於太陽的資料,提出一些自己感興趣的研究主題;能與同學愉快合作開展“講太陽的故事”的主題活動,通過講“關於太陽的故事”,意識到太陽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絡;對研究關於太陽的活動產生較濃厚的興趣;知道許許多多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情都與太陽有關係;瞭解一些初步的關於太陽的基本知識。

3、材料單元:引導學生運用比較的方法認識常見材料的顯著特徵;能按照科學探究的基本程式開展研究活動;能根據研究的需要選擇相應的研究方法和實驗工具;通過對材料特徵的研究,意識到周圍的世界是一個複雜的系統;通過小組的研究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識;對研究材料特徵的活動產生較濃厚的興趣;知道周圍的材料是一個複雜的系統;知道周圍的物品是由材料構成的,能認識一些常見的材料。

4、健康生活單元:引導學生通過實際體驗或查閱資料、聯絡自己的生活經驗等方法,瞭解人體的消化器官及功能,培養學生通過間接的手段獲取有關人體內部器官知識的能力、查閱資料進行對照的能力;使學生懂得保護消化器官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知道怎樣愛護消化器官,促使學生自覺地改掉不良的飲食習慣,注重飲食衛生;

(三)教學重點:

從上學期開始,學生對實驗非常感興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內在。所以本學期的重點是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為核心,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國小生的科學素養。

(四)教學難點:

各單元都要求學生親身經歷過程,這一過程也將延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如何引導學生展開主題研究,進行饒有興趣的研究,是本學期的難點。

四、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國小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8、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五、教學進度:

(略)

科學教學計劃6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教材分析:

1、整體概述:

由“人體內部的祕密”、“我們怎麼看物體”、“生物的生長與繁殖”和“春夏星空”“生活中的機械”五個單元組成的。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提供足夠的材料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完成探究任務。

(2)幫助學生把現象、資料轉化為證據,利用證據得出結論。

(3)科學概念的構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長時間的學習才能達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要急於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礎,讓學生的認識沿著概念形成的規律發展。

(4)本冊有許多動手製作的項日,一定要讓學生親自經歷製作的過程,只有在手腦並用的過程中,才能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2、單元簡析:

(1)第一單元人體內部的祕密:本大院從我們的身體切入到人體生理的研究,通過觀察、實驗、比較、收集和整理資訊等手段,探究人體的勝利的奧祕,從而瞭解肌肉和骨骼,人體消化、呼吸和血液迴圈、腦與神經,學會從不同的角度搜集資料,瞭解人體的奧祕,懂的衛生習慣,意識到要珍愛生命,關愛身體,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2)第二單元我們怎麼看物體:本單元從學生熟悉的放大鏡切入,通過觀察、實驗操作、猜測與假設、動手製作、收集和整理資訊等手段,探究凸透鏡的相關知識、照相機和眼球的結構、是覺得行形成、眼睛常見病等內容。引導學生街注意有的生活經驗,進行科學探究,讓學生經歷觀察、實驗、分析整理資訊等探究過程,在探究過程彙總發現問題,尋求解缺的途徑。

(3)第三單元生物的生長與繁殖:本單元通過通過研究種子、花的結構和果實的.形成過程,使學生對植物的生殖器官有一個完整認識過程。

(4)第四單元春夏星空:本單元使學生秋冬星空觀察的持續,主要研究春夏季星空,知道春夏季星空主要星座,並對四季星空變化規律進行總結,從而形成統整的認識。

(5)第五單元生活中的機械集中收集有關簡單的機械方面的科學知識,使學生對物質世中的“運動與力”有一個完整的認識,體驗並意識到到物質運動與力之間的相互關係。

3、材料清單:

(1)第一單元

試管,燒杯、碘酒、滴管、漏斗

(2)第二單元:

放大鏡(3)第三單元:

植物標本

(4)第四單元:

星空圖

(5)第五單元

小車、測力計、木板、簡單機械盒

三、學生情況分析:

通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科學本質有一定的瞭解,科學素養得到相當的培養,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不過兩極分化很明顯。優等生表現出對科學濃厚、持久的興趣,科學素養髮展態勢良好;後進生對科學有種擔憂感,隨著年級的升高,課程難度值增加,學習態度不夠認真,加上對科學學科的認識不足,認為本學科不重要,輕視,造成科學素養髮展態勢一般。

我所任教的5個班中,2班,總體上課堂紀律好,但思維有些侷限,發言不如4班積極,表現慾望差,兩極分化比較明顯。應特別注意培養,形成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在探究中學到科學知識,培養探究能力,提升科學素養。4班認真,好奇心強,且思維活躍,科學的探究欲強,但其中部分學生的自我意識過強,傾聽習慣有待培養。1、3、5班基本情況可以。

四、教學目標:

1、本冊教科書設計了許多探究活動,這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是很有幫助的,教師要發展學生識別和控制變數的能力,繼續學習運用對比實驗進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導學生及時記錄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整理,轉化為證據,用科學探究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構科學概念。

2、在國小階段,學生的思維將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五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仍然需要直觀形象的支撐,因此在思維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從現象和事實出發,幫助學生進行概括總結,得出結論,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3、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應該基於對證據意識的培養上,使學生能夠不斷地尋找證據來支援自己的假設,通過理性的思考和大膽的質疑,來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五、基本措施:

1、瞭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

2、指導學生反覆進行控制變數的實驗。(控制變數實驗要加以指導)

3、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5、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8、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六、主要教學活動型別:

蒐集資訊現場考察自然狀態下的觀察實驗

專題研究情境模擬科學小製作討論辯論

種植飼養科學遊戲資訊釋出會、報告會、交流會

參觀訪問競賽科學欣賞社群科學活動

家庭科技活動角色扮演科學幻想

七、教學進度表

周次

日期

教材內容

1

2.16—2.22

開學教育;科學手抄報

2

2.25—2.29

食物到哪裡去了我們的呼吸

3

3.3—3.7

心臟和血管腦與神經

4

3.10—3.14

單元複習概念梳理;

5

3.17—3.21

凸透鏡照相機和眼睛

6

3.24—3.28

保護眼睛潛望鏡的祕密

7

3.31—4.4

神奇的眼睛種子發芽了

8

4.7—4.11

種辣椒植物的花

9

4.14—4.18

果實是怎樣形成的植物的分身術

10

4.21—4.25

生物繁殖新技術單元複習

11

4.28—5.2

春季星空夏季星空

12

5.5—5.9

斜面槓桿

13

5.12—5.17

滑輪齒輪

14

5.19—5.23

自行車的祕密未來的交通工具

15

5.26—5.30

單元梳理

16

6.2—6.6

單元複習概念梳理;機動

17

6.9—6.13

總複習

18

6.16—6.20

總複習

科學教學計劃7

新的學期開始,對於我來說從未接觸過新課標的教材,承擔新的教學任務,難免會有些緊張。不管怎麼說還是面對現實,只能是邊學習邊查閱資料,尋找新的教學方式,使自己儘快適應新課標下的新教材。

這一學期我擔任三、四年級兩個教學班的科學課教學任務。其中三年級共有54人,是一個大班級。科學課對他們來說是新開設的課程,也是國小科學課的起始階段,所以從現在開始就應該抓牢三年級學習科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三年級的上冊教學內容,是由植物、動物、我們周圍的材料、水和空氣四個單元組成,每個單元的'教學目標和培養目標是不相同的,但各個單元之間知識點是緊密聯絡的,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把四個單元的教學內容連貫起來,使剛開始學習科學知識的學生認識到自然界中的事物是相互聯絡的,掌握並應用好一些學習工具。比如在進行植物和動物兩個單元的教學時,一方面要引導學生懂得怎樣觀察自己周圍的植物和動物,通過比較弄清植物的共同特徵;動物的共同特徵;動植物的生存需要。另一方面,讓學生學習利用維恩圖,網狀圖,氣泡圖,柱狀圖和圖畫等方式來記錄、整理自己所獲得的資訊,這樣既培養學生分析比較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利用工具進行學習的能力。這一學期我將重點培養三年級學生的觀察能力、探究問題的能力、動手操作實驗的能力和想辦法解決一些簡單科學問題的能力。

四年級共有33人,上年全班的檢測情況是:33人中有22人檢測不合格,班級優秀率為零。從以上的數字反映出該班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不牢固,如全班的學生失分最多的是“填空題”“判斷題”“實驗題”。從填空題可以看出他們對科學概念掌握不牢固;從判斷題反映出他們對知識點的理解不透徹,學習比較機械;從實驗題反映出他們動手操作的能力較差,觀察實驗現象還要進一步培養,這一學期我準備培養學生以上幾方面的能力。

科學教學計劃8

一、學期工作思路:

本學期工作指導思想:繼續貫徹新課程理念,推進課程改革,加強國小科學教育教學的研究;圍繞我校課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展開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動,提升科學教學的教研質量與教研水平;實施專業化指導與學術性。

本學期工作的主要任務:改進和完善教學研究制度和工作方式,努力建構民主、開放、高效的教研機制。確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充分提高教學的積極性,緊緊圍繞課程實施中的`基本問題,深入而全面、紮實而有效地展開,群策群力、共同探討。

二、學期主要工作:

(一)加強學習、更新觀念,提高教師科學素養以及教育教學理論水平,深層次把握科學教學的真諦。

精心組織各種學習活動,積極建構學習型組織。

本學期將圍繞以下專題開展學習活動:

(1)認真學習和鑽研《科學課程標準》、系統鑽研新教材,既有科

學課程改革理念性、學術性思考,又有科學主題教育形態性研究。

(2) 認真學習和鑽研有關有效教學策略和教學評價的理論和經驗。

(3) 認真學習和鑽研有關研究性學習、校本課程開發和推進校本教研的理論和經驗。

(4) 認真學習和鑽研有關"做中學"教學案例專著。

(二)改善教研方式,提高教研質量

充分發揮教研工作對於創造性地實施新課程過程中的核心功能和原動力作用,充分、全面解讀《科學》課程標準,切實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高學校課程建設能力。

改革傳統教研方式,積極參與教研,與教師共同協商、平等^對`話,自主開展教研活動,充分發揮全體科學教師的作用,提高教研質量。

(三)以教育科研為先導,以課題研究為抓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1、探索國小科學學科課題研究的原則和方法,提高課題研究的實效性。以課堂教學、課程建設等具體問題為著眼點:強調結果價值與過程價值並重,提倡"過程即成長"的行動理念。

2、發動全體科學教師積極參與上級開展的各種重點課題研究活動。

(四)認真參與新課程培訓、調研、專項協作等多元活動,促進自己專業成長。

認真參加各種形式的、行之有效的新課程培訓活動,進一步轉變教育觀念,提升課程意識和課程實施水平,為新課程實施提供有力保障。

科學教學計劃9

一、教材分析:

第一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指導學生更進一步的瞭解空氣的相關的知識。

第二單元:冷和熱,通過一系列的對比實驗,指導學生探究冷和熱的變化,以及冷和熱對物體形態的影響。

第三單元:奇妙的聲音王國,指導學生了解聲音的產生、傳播、強度等相關的知識。

第四單元:食物與消化,瞭解日常生活食物的營養搭配,瞭解食物的消化,學會怎樣搭配基本的食物。

第五單元:假設與蒐集證據,培養學生的一種科學的思維方式。

二、學生情況分析:

第一:四年級的國小生已經有一年接觸科學課的時間,有一定的科學知識,已經具備初步的觀察、實驗的能力,以及初步地自主探究的能力;從年齡結構和心理特徵來看,學生對一切事物都充滿著好奇心,有較強的求知慾,在教師的引導下基本能主動開展探究活動。

第二:學生的.自主性學習的能力比較薄弱,能主動開展的學習的學生比較少,比較依賴於教師的教導;

第三:學生用自己擅長的方法來表述自己的觀點以及合作研究學習的能力與意識比較薄弱。因此科學課的教學要積極地發展學生探究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以及願意用自己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認識與觀點。

三、教學措施:

1、加強理論的學習,特別是國小科學課中關於“科學探究學習”的理論和實際操作技能的思想;

2、深刻領會並認真貫徹執行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3、加強自身素養和業務能力的提升以及不斷提高實踐能力;

4、認真鑽研教材和各類教學參考書,瀏覽網路、雜誌等,學習先進經驗,科學設計教學策略;為學生的探究活動創設良好氛圍;

5、潛心解讀學生、瞭解學生、知道學生認知規律;

6、積極收集、準備各類探究活動材料,發展學生蒐集各類活動資源和素材用探究活動;

7、張揚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特長,努力開發學生的潛能,發展學生的多元智慧,注重學生自主性探究和個性特長的培養。

科學教學計劃10

一、 教材分析

六年級科學教材本學期主要安排的科學分組實驗如:第一單元2課《槓桿的科學》3課《槓桿類工具的研究》第4課《輪軸的祕密》7課《斜面的作用》第二單元1課《抵抗彎曲》2課《形狀與抗彎曲能力》8課《用紙造一座 橋 》第三單元2課《電磁鐵》第3課《電磁鐵的磁力(一》4課《電磁鐵的磁力(二》第四單元1課《校園生物大搜索》5課《相貌各異的我們》等。演示實驗如:第一單元6課《滑輪組》8課《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第二單元4課《找拱形》第三單元6課《電能和能量》等。

二、學生分析

六年級3、4班共有學生106人。這些學生不僅喜歡學習科學,而且特別喜歡做實驗,從上學期的實驗情況看,大部分學生能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實驗探究,能與他人合作,學會了寫實驗記錄,並能進行自主實驗。但也有部分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放不開手腳,甚至不敢參與實驗。本學期還應加強對這些學生的指導。

三、 實驗目的'

1、教會學生正確的實驗方法,體驗實驗的樂趣。

2、使學生有效地掌握知識,主動探索新知識。

3、培養學生的能力,包括實驗設計、操作、觀察、記錄和整理資料等能力。

4、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特別是知識素質和智慧素質。

5、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觀察和實驗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各種感官,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四、實驗措施

1、課前教師要充分準備,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實驗過程。

2、指導學生做簡單的探究實驗,制定實驗計劃,填寫實驗報告,製作簡易科學模型。

3、加強觀察和實驗,充分利用儀器和器材,讓學生參觀察和實驗活動,從而獲得知識,鍛鍊能力。

4、師生共同開闢科學教學園地,自己蒐集資料,自己動手製作教具,改善實驗條件。

五、實驗安排(略

科學教學計劃11

教學計劃

1. 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程旨在通過主題統整、分科教學的形式培養幼兒的人際智慧:培養幼兒的理解他人的能力,

以及與人進行 有效交往的能力。內省智慧:培養幼兒自我認識的能力。自然觀察智慧:培養幼兒對周圍環境有積極的觀察力,

對自然景物有誠摯的興趣和強烈的好奇心。 幼兒園科學教育是指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自身的活動,、

叩察、操作、發現問題、尋找答案的探索過程。它的本質就是教會幼兒科字地思考問題,培養 ;兒理性的思維方式,

這樣才能幫助幼兒客觀地認識周圍時世界,理解事物之間的關係, 從而更好地成長。因此,

在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為指導的前提下,本領域教學活動重在 對幼兒科學素質的培養即培養幼兒的科學情感、科學能力,以獲取一定的科學知識為目標。

2. 學情分析:

通過上學期的教與學,幼兒已初步掌握了人體奧祕、 自然現象、生活科技、自然環境的興趣和好奇心。

3. 教學總體目標要求:

1、激發幼兒的科學情感

2、注重幼兒科學能力的培養

3、與探索實踐相結合。

4、培養幼兒的理解他人的能力,以及與人進行 有效交往的能力。

5、培養幼兒運用整個身體或身體的一部分解決問題和熟練地掌控物體的'能力。

6、培養幼兒對周圍環境有積極的觀察 。

4.教學重難點:

人體奧祕、 自然現象、生活科技、自然環境四大類,內容以幼兒生活經驗為基礎,從小事入手,由易到難,逐漸深入。

5. 提高教學質量的總體設想:

1.注重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內驅力,是幼兒學習的最好的老師,因此,在活動設計過程中,首先非常注重增強學習內容 味性、挑戰性,採用創 號是言、遊戲等方法,集體、小組、個別相結合等形式不斷鼓勵幼兒積極參與,讓幼兒到語言活動帶來的愉悅,對語言活動產生學習慾望,引導幼兒獲得成功。

2、.創設情景,注重促進幼兒觀察想象能力的發展,活動設計更加重視為幼兒創設科學的情境和機會, 鼓勵和引導幼兒自主學習,遷移已有經驗,大膽、積極、主動地把自己的經歷、感受、理解 和經驗說給大家聽,促進幼兒觀察想象能力的發展。

3,促進幼兒思維發展。

科學教學計劃12

一、學情分析:

本學期我教五年級一班的科學課。通過兩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

不足之處:由於科學專職教師不夠和活動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學內容只是匆匆走過場,有些探究活動甚至根本就沒有開展,導致學生的知識面受到限制,影響了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形成。還有,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通過這幾天的接觸,我發現有些學生髮言不積極,表現慾望差,今後應特別注意培養,形成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在探究中學到科學知識,培養探究能力,提升科學素養。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以主題研究的形式編排了《地球和地表的變化》、《聲音的祕密》、《秋冬星空》、《生活中的材料》、《水迴圈》、《研究與實踐》六個單元。本教材以學生髮展為本,以科學探究為核心,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主要線索構建單元,以地球內外的不斷運動變化、聲音的祕密、神祕的秋冬星空、生活中離不開的各種材料、水迴圈等為主要內容展開科學探究活動,將“科學探究、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地整合,重點落實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三、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對待科學學習:想知道,愛提問;願意合作與交流;尊重他人勞動成果。

2.對待自然:能從自然中獲得美的體驗,並用一定的方式讚美自然。

(二)知識目標

1.瞭解地球內部結構;知道火山地震的`成因。

2.瞭解聲音的產生與傳播以及噪音的危害與防治。

3.瞭解秋冬季節的星空。

4.知道各種材料特點與用途。

5.認識水的三態變化及相關知識。

(三)能力培養

1.培養學生能用自己擅長的方式進行表達、評議和討論。

2.培養學生分析、採集和整理資訊的能力。比如:會查閱書刊及其他資訊源;能利用簡單的表格、圖形、統計等方法整理相關資料。

3.培養學生能利用簡單的工具,器材做簡單的觀察,並做記錄;能做控制變數的簡單探究性實驗。

4.培養學生能對自己的探究活動提出大致的思路或計劃。

5.引導學生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所觀察的現象作假設性解釋,並能對研究過程和結果與他人交換意見。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本冊教科書的編排從探究物件上看,探究水平較前幾冊教科書有明顯的提升,加大自主探究的實施力度,加大學生生活經驗的整理與提升,進一步強化學生對間接生活經驗的回顧與運用。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邏輯推理為主的思維技能訓練。

難點:使學生形成科學的自然觀,學會用聯絡的觀點和思維方式認識問題。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顯。

五、基本教學措施:

本冊教材在縱觀全冊教材,教師應更加放開手腳,把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有較強求知慾望的話題作為課的主體,通過活動使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從而加深對科學、對科學探究、對科學學習的理解。解釋與模型是五年級集中訓練的過程與方法,要結合具體學習內容,在探究過程中有意識地強化解釋與模型的訓練。

在教學中採用先進的電教手段來輔助教學。利用現有的資訊科技知識,根據教材特點,製作一些課件,藉助課件的動畫效果、彩色圖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分解教材中的重點難點,使學生易於接受。

在教學中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根據教材特點,讓學生查一查、畫一畫、讀一讀、說一說、想一想、做一做,多種感官並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的“三動”能力,即:動手、動口、動腦。

在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做到層次教學,使學生在學會知識的同時,能夠從中理解學習的意義,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使大部分學生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六、 各單元、各課課時安排

第一單元:地球和地表的變化

l.地球內部有什麼 2課時

2.火山 1課時

3.地震 1課時

4.做一塊卵石 1課時

5.各種各樣的礦物 1課時

6.地表的變化 1課時

第二單元 聲音的祕密

7.聲音的產生 1課時

8.誰能傳播聲音 1課時

9.怎樣聽到聲音 1課時

10各種各樣的聲音 1課時

11.噪聲的危害與防治 1課時

第三單元 秋冬星空

12.秋季星空 2課時

13冬季星空 2課時

第四單元 生活中的材料

14.木材 1課時

15紙 1課時

16.陶瓷 1課時

17.金屬 1課時

18.玻璃與塑料 1課時

19.材料的分類 2 課時

第五單元

20. 蒸發 1課時

21 沸騰 1課時

22.凝結 1課時

23.水的三態變化 1課時

24. 小水滴的旅行 3課時

研究與實踐

1.研究學校裡的噪聲問題 1課時

2.材料與我們的生活 1課時

總課時:26課時

科學教學計劃13

一、指導思想

面向全體學生,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學習科學的興趣,幫助他們建立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發展綜合運用能力,提高人文素養,增強實踐實驗能力,培養創新精神。

《科學》是一門綜合理科課程。科學課程通過科學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和方法,發展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養成學生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解決個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為終身奠定基礎。

二、學生分析

教育人的前提是瞭解人,知人才能善教。

這學期教九年級科學。學生從八年級到九年級在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上,已經開始出現兩極分化了,對優生來說,能夠透徹理解知識,知識間的內在聯絡也較為清楚,對後進生來說,簡單的基礎知識還不能有效的掌握,成績較差。在學習能力上,學生課外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較差。在學習態度上,少部分學生上課能全神貫注,積極的投入到學習中去,課堂作業,學生能認真完成,大多數學生需要教師督促。

三、教材分析

九年級上教科書共4章:“探索物質的變化”,“物質轉化與材料的利用”,“能量的轉化與守恆”,“代謝與平衡”。這4章以“轉化和平衡”這一統一的科學概念進行整合。在七八年級的教科書中,已學過的統一科學概念是:不同層次的物質體系,物質的運動和相互作用,物質的結構和功能等。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各冊教科書教學內容的邏輯關係,體現了綜合理科統一科學概念整合。

1、教學內容的特點。

第1章“探索物質的變化”是在八年級下基本掌握了分子和原子的構成、元素與元素符號、化學式、相對分子量的計算、化學反應與化學方程式計算的基礎上,遵循質量守恆定律來理解物質變化的原理。從一系列的化學變化中,歸納出酸、鹼、鹽、金屬、有機物各自的化學特性。這一章學習了一種常用的科學方法,即通過實驗現象確定物質性質的檢測方法(如用試劑、試紙檢測顏色變化,化學反應中產生的氣體,沉澱物等)。這是帶有普遍性的科學方法,為下一步學習物質分類打下基礎。

第2章:“質轉化與材料利用”。從內容看,與第1章緊密相連,通過學習物質的組成來給物質分類。具體方法是測定某一物質特性,對照已知物質的特性,再確定這一物質屬於哪一大類。在系統瞭解各大類物質的性質之後,通過化學反應,就可以使物質發生轉化,產生新的、人類所需要的物質。或者通過轉化,使對人類有害的物質變成無害或有用的物質。第2章還介紹了常見的人造材料,讓學生了解新材料的使用對社會進步所產生的影響。當然,科學技術運用不當也會帶來負面影響,造成環境破壞或汙染。如塑料包裝物引起的白色汙染,一些有毒化合物對水源的汙染等。

第3章是“能量的轉化與守恆”。現代科學把物質、能量、資訊作為三個並列的基本概念,可見能量並不侷限於傳統的物理學範疇。雖然能量一章內容比較側重於機械能、電能、內能、功和功率的計算等,但作為綜合性《科學》課程,特別要強調的是能量不侷限於物理學範疇,它與生命科學、宇宙和地球科學、環境科學均有密切的相關性。

功作為能量轉化的量度,功率作為單位時間內完成的功,為了直觀和易於理解,教科書以機械運動、電能轉化為熱能等為例。但實際上能量的轉化具有普遍性,如八年級下第2章“空氣與生命”中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就是自然界重要的能量儲存、轉化、釋放的過程。地球上的植物、藻類和細菌利用光能(主要是太陽光)合成有機物,把能量以化學能的形式儲存起來,這些能量通過呼吸作用轉化為生命活動中的機械能、熱能等。古生物埋藏於地下,經過地質變化,形成了煤、石油和天然氣,儲存了大量化學能。有關生命活動中能量的吸收、儲存的轉化是與物質的吸收、儲存和轉化同步發生的。在八年級下“代謝與平衡”中,我們將要學習這方面的內容。第3章需要學習的一個重要概念是能量在轉化中是守恆的,即能量可以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可以從一個物體轉到另一個物體,但它的總量保持不變,這是一個具有普遍性的自然規律。

能量的內容會涉及到力的運動,需要用到有關力的測量和單位、力的方向等知識,由於七年級下學習“運動和力”時考慮到學生的可接受性,儘可能降低難度,所以在學習能量這一章時,還應回顧和重溫有關力的知識。電能和電功率的計算也是本章的重要內容,與八年級上電路探祕、八年級下電和磁這兩章內容有關,一些計算題要用到電流、電壓、電阻等相關知識及歐姆定律,因此,在學習相關內容時要複習一下前面的知識。

第4章“代謝與平衡”,學習生命活動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物質和能量的交換,生物體內物質和能量的轉化與平衡。生物體不斷從外界環境中吸收營養物質合成自身新的組成部分,貯存能量,同時又不斷氧化分解身體內原有的部分物質,釋放能量,排出廢物,達到動態平衡,這就是新陳代謝,是生命活動最基本特徵之一。以新陳代謝為中心,以人為例項,學習消化系統、迴圈系統、泌尿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這裡還有必要回顧和複習八年級下第2章“空氣與生命”中的呼吸系統結構和功能。當然,其他生命活動與新陳代謝也有關係,如運動、體溫的維持、神經活動等等,都和新陳代謝有關。九年級下學習“生物與環境”,“人的健康與環境”等與本章內容有一定相關性,“代謝與平衡”也是生命科學的核心內容。

九年級上有10個探究活動:“在鹽酸除鐵鏽實驗中,氣體是由什麼產生的”,“金屬的用途與金屬物質的關係”,“廢乾電池的綜合利用”,“怎樣以銅為原料製備硫酸銅”,“槓桿能夠省力還是費力”,“測量斜面的機械效率”,“重力勢能劃、與哪些因素有關”,“燈泡的亮度跟電功率的關係”,“影響酶作用的因素”。這些探究包含了提出假設、獲取資訊、設計實驗、資料分析、交流討論等,根據學校的教育條件,有的探究也可由教師演示,師生共同探究。

2、教學重難點

第1章“探索物質的變化”

本章的教學重點是:瞭解酸和鹼的主要性質,舉例說明酸和鹼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和對人類的影響,會測定溶液的酸鹼性,瞭解強酸、強鹼的使用意事項;瞭解某些重要的鹽的性質;瞭解置換反應和中和反應的特點、理解中和反應的實質;通過典型金屬和酸以及某些鹽的反應,瞭解常見金屬的主要性質和用途;探究和認識金屬活動性順序;會區別無機物和有機物,瞭解對生命活動具有重大意義的有機物(如葡萄糖、脂肪、蛋白質等);知道自然界中的碳、氧、氮迴圈。

本章的教學難點是:瞭解常見酸、鹼、鹽的典型反應及其化學方程式;瞭解置換反應和中和反應的特點、理解中和反應的實質;探究和認識金屬活動性順序。

第2章:物質轉化與材料利用

本章的教學重點是:物質的分類方法,物質轉化的規律,材料的發展和利用對人類文明的促進作用。

本章的教學難點是:對物質分類方法的系統掌握,尋找物質轉化的規律,運用物質轉化規律指導材料的發展和利用,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

第3章是“能量的轉化與守恆”。

本章的教學重點是:自然界能量轉化的普遍意義;能量轉化的量度,功、功率;電能及其轉化,電功率、焦耳定律;能的轉化和守恆定律。

本章的教學難點是:自然界能量轉化的普遍意義;功的概念的內涵及外延;能量在轉化和轉移中的守恆;能的轉化和轉移的方向性。

第4章“代謝與平衡”,

本章的教學重點是:體內物質的運輸、能量獲得、體內物質的動態平衡。

本章的教學難點是:體內物質的動態平衡。

3、教學設想

《科學》是一門綜合理科課程。它是以自然界為整體,遵循統一的`自然規律和原理來整合教學內容的。因此,教學中要注意把區域性的、具體的內容整合起來,提升到具有普遍性的規律和原理。

《科學》十分重視探究和主動學習。給學生以更多的機會實踐、探究和思考,這是促進學生思維和能力發展的根本途徑。課本中每章都安排了探究內容,還有一些研究性學習課題,以提高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能力。對於以學生為主的探究,我們可著重指導探究的方法和程式,至於結論,可以是開放式的,有多種不同結論,甚至可以暫時不得出結論。這和過去經典的驗證某一原理的實驗不同,不要把重點放在學科術語正確完美的結論上去。

《科學課程標準》所確定的教學內容十分豐富,既有基礎性經典內容,又有大量的新知識和拓展性內容。對每個章節的具體教學內容,可參照課程標準中提出的教學要求(如知道、瞭解、理解、學會等)來把握教學深度。有些教學內容是結構性的基礎內容,今後學習中常常要用到,學生必須要學會,如書寫化學式、歐姆定律等。還有很多教學內容僅僅要求知道和了解,經過學習,學生只需有初步的印象就可以了。

根據《科學課程標準》和教科書的要求,教學組織形式中有小組協同和小組討論、班級交流、作業展示等形式。這些形式在以往的理科教學中是很少用到的。怎樣組織好這些活動,培養學生相互協作和交流的能力,這需要我們在瞭解班級原有的組織以及班幹部情況後,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才能把這些活動組織好。

現代教學技術的發展對於《科學》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要利用網際網路或校園網查詢資料,在網上相互交流。在學生探究和研究性學習中應鼓勵學生運用網路收集資料。《科學》教學中我們應儘可能收集和運用多媒體課件,通過演示使一些原來抽象的內容變得形象直觀和容易理解,從而大大提高教學效率。怎樣利用現代教學技術進行《科學》課程教學,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研究課題。

科學,作為綜合學科,它的特點是強調綜合性和實踐性,強調能綜合運用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在教學方面,要防止教學要求過深過難,側重於較廣的知識面和知識的靈活運用。再次,要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應當有一些開放式的評價方法,如對探究的評價,對研究性學習的評價。以往的評價側重於對知識體系的掌握,或者說比較重視已知的科學結論。而《科學》課程的教學評價更應重視科學思維方法和價值觀的評價。

四、教學措施

首先,要注意教學目標的整合性。傳統的目標設計有重結論輕過程、重認知輕情感、重智慧變化輕心理體驗。新課程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緯度的有機結合。

其次,要注意教學內容的開放性。激發了學生學習科學的濃厚興趣,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

第三,要注意教學方式的互動性。要實現由少民主、不平等、單向傳輸向師生的和諧、民主、平等、互動轉變。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學習的共同體。

第四,要注意教學過程的活動性。注重學生的小組合作、探究自主學習。

第五,注意教學手段的多樣性。引進多種資訊化教學手段,使學生從單一枯燥的學習中解脫出來,去領略課堂裡的精彩世界,從而增強學生學習興趣。

第六,教學評價的多元性。要改變以往一刀切的評價機制,實行全面的評價學生。

第七,要面向全體學生,突出學生主體,尊重個體差異,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構建知識,提高技能,磨練意志,活躍思維,展現個性,發展心智和拓展視野。

科學教學計劃14

根據學校的工作計劃,結合本學期的工作時間,努力完成好本學期的工作任務。

一、工作任務主要有:

1、七年級、八年級、九年級三個年級音樂教材和課外教材課堂教學,每週每班二課時。

2、學校有關音樂方面的文娛活動工作。

二、教學目標

1、突出音樂學科的.特點,指導他們熱愛祖國,熱愛集體。把這種精神滲透到音樂教學之中,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

2、啟迪聰明,陶冶情操,提高審美意識,使學生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

3、增強學生的音樂愛好、把握音樂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4、瞭解我國各民族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激發學生熱愛祖國音樂藝術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瞭解外國優秀音樂作品,擴大視野,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音樂鑑賞能力。

三、學生情況分析

1、學生正處於變聲期,唱歌比較困難。

2、學生素質差,膽子小,缺乏表演自我的能力。

3、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觀念不正確。

四、教學措施

1、七年級、八年級年級的音樂教材課堂教學主要是以優化課堂的“教”與“學”為過程,以培養學生的愛好為主,以達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八年級年級還需要涉及到音樂理論方面的知識,九年級年級的音樂課將以唱一些流行歌曲或者民族歌曲,及欣賞一些優秀作品為主。

2、互相滲透,融洽教材中各部分內容,改變枯燥又單一的課型。

3、注重匯入部分的設計,以“引趣”貫穿整個課堂教學過程。

4、本學期計劃以學唱歌曲和練習歌唱技巧為主,培養學生的表演能力。

科學教學計劃15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教材分析:

1、整體概述:

由“沉和浮”、“時間的測量”、“熱”和“地球的運動”四個單元組成的。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提供足夠的材料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完成探究任務。

(2)幫助學生把現象、資料轉化為證據,利用證據得出結論。

(3)科學概念的構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長時間的學習才能達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要急於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礎,讓學生的認識沿著概念形成的規律發展。

(4)本冊有許多動手製作的項日,一定要讓學生親自經歷製作的過程,只有在手腦並用的過程中,才能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2、單元簡析:

(1)第一單元沉和浮: 學生從物體的沉浮現象開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探尋物體沉浮的規律,研究影響沉浮的變數,最後形成有關沉浮現象的解釋: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關係解釋沉浮現象,二是從密度的層面解釋沉浮現象。

(2)第二單元時間的測量: 學生製作計時工具並進行觀測和測量,瞭解人類計時儀器的發展史,及對“時間”的認識發展過程。認識計時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計時工具的發展對人類生活和發展的影響,感受人類為了不斷改進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3)第三單元熱: 學生在三年級“溫度與水的變化”的基礎上,將繼續觀察熱量變化過程中產生的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觀察熱量在物體中傳遞的現象,探索熱量傳遞的規律,發現物體的導熱效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應用也是不同的。

(4)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 讓學生經歷人類對地球運動的探究過程,學習基於可觀察到的現象和事實,運用相對運動、參照物、模擬再現等原理和方法進行推理、論證,不斷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終認識地球運動(自轉和公轉)的模式。

3、材料清單:

(1)第一單元沉和浮:

小石塊、泡沫塑料塊、回形針、蠟燭、帶蓋的空瓶、蘿蔔、橡皮、木塊、小刀、透明膠帶、大小相同輕重不同的球、輕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體、玩具潛水艇、橡皮泥、刻度量杯(底部帶定滑輪)、鉤碼、墊圈、彈簧秤、馬鈴薯、酒精燈、木夾子、食鹽、白糖、燒杯。

(2)第二單元時間的測量:

鐘錶、小木竿、自制日暑、量筒、塑料瓶、鐵架臺、螺帽、細線、木條。

(3)第三單元熱:

溫度計、塑料袋、熱水瓶、氣球、水槽、試管、燒杯、燒瓶、橡皮塞、玻璃管、金屬熱脹冷縮演示器、酒精燈、鐵架臺、鐵片、火柴、蠟燭、各種材料製成的杯子和調羹、毛巾、泡沫塑料塊。

(4)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

乒乓球、手電筒、地球儀、鐵架臺、演示用時區圖、陀螺。

三、學生情況分析:

通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科學本質有一定的'瞭解,科學素養得到相當的培養,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不過兩極分化很明顯。優等生表現出對科學濃厚、持久的興趣,科學素養髮展態勢良好;後進生對科學有種擔憂感,隨著年級的升高,課程難度值增加,學習態度不夠認真,加上對科學學科的認識不足,認為本學科不重要,輕視,造成科學素養髮展態勢一般。

我所任教的班中,總體上課堂紀律好,好奇心強,且思維活躍,科學的探究欲強,但思維有些侷限,發言不積極,表現慾望差,兩極分化比較明顯。應特別注意培養,形成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在探究中學到科學知識,培養探究能力,提升科學素養。

四、教學目標:

1、本冊教科書設計了許多探究活動,這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是很有幫助的,教師要發展學生識別和控制變數的能力,繼續學習運用對比實驗進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導學生及時記錄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整理,轉化為證據,用科學探究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構科學概念。

2、在國小階段,學生的思維將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五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仍然需要直觀形象的支撐,因此在思維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從現象和事實出發,幫助學生進行概括總結,得出結論,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3、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應該基於對證據意識的培養上,使學生能夠不斷地尋找證據來支援自己的假設,通過理性的思考和大膽的質疑,來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五、基本措施:

1、瞭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

2、指導學生反覆進行控制變數的實驗。(控制變數實驗要加以指導)

3、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5、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8、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六、主要教學活動型別:

蒐集資訊 現場考察 自然狀態下的觀察 實驗

專題研究 情境模擬 科學小製作 討論辯論

種植飼養 科學遊戲 資訊釋出會、報告會、交流會

參觀訪問 競賽 科學欣賞 社群科學活動

家庭科技活動 角色扮演 科學幻想

七、教學進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