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計劃

有關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工作計劃集合五篇

時間過得可真快,從來都不等人,又迎來了一個全新的起點,現在就讓我們制定一份計劃,好好地規劃一下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計劃很難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工作計劃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工作計劃集合五篇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工作計劃 篇1

第一單元 對稱 教學計劃

對稱是《數學課程標準》“空間與圖形”領域中“圖形與變換”的重要內容,是這次課程改革加強的內容。《數學課程標準》第一學段安排的圖形與變換的內容標準有三條:⑴結合例項,感知平移、旋轉、對稱現象。⑵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後的圖形。⑶通過觀察、操作、認識軸對稱圖形,並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的軸對稱圖形。

在《大綱》教材中,也有認識軸對稱圖形的要求,具體內容一般安排在六年級圓的認識之後學習。新教材不但把“對稱”的知識移到了第一學段(1~3年級),而且增加了平移、旋轉等圖形變換的內容和要求。這種改革的基本思考有三點:第一,現實生活中,對稱、旋轉、平移的現象隨處可見,學生對這些現象也很感興趣;第二,結合具體的例項,讓學生感知對稱、平移、旋轉的現象,進而認識簡單的圖形對稱和平移,不會困難;第三,這些內容的學習,有利於學生空間觀念發展。考慮到對稱現象和簡單對稱圖形的作圖要求對學生來說相對容易些,因此,本套教材先學習對稱的內容,三年級下冊再學習平移和旋轉。

本單元的對稱是學生學習圖形與變換知識的開始,教材通過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具有對稱性質的事物,感受對稱現象,認識對稱圖形,為以後學習其它的圖形與變換的知識奠定基礎。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有感知對稱現象和認識軸對稱圖形。結合本單元的學習內容,教材還設計了“有趣的剪紙”的實踐活動。

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在“折一折、比一比、畫一畫”等活動中,認識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點,即對摺後兩邊能完全重合,並知道這一條折線就是對稱軸;二是在“猜一猜,剪一剪”的活動中,通過提供軸對稱圖形的一部分,讓學生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進一步鞏固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三是讓學生判斷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圖案,以拓展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四是安排動手畫一畫、剪一剪的活動,進一步提高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教學時,教師充分感知對稱的特點。要注意以下兩點:一是多給學生展示有軸對稱現象的圖片,使學生從中充分感受對稱的意義和圖形中的美。課下可以請學生收集軸對稱圖形的圖片,並組織全班進行展示交流活動。二是多組織“折一折,剪一剪”“猜一猜”等活動,以增強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特點的體驗,做到有序,有效。

練習是國小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學習過程中重要的實踐活動。在教學中,要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精心設計有價值的、有思考空間的練習,充分發揮練習的功能,減少學生練習的無效或低效勞動,提高練習的實效

【單元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例項,在觀察、交流和操作過程中感受並認識對稱現象,能找出並判斷生活中的對稱現象。

2.認識軸對稱圖形,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軸對稱圖形的另一半。

3.在觀察、操作、描述對稱圖形的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

4.瞭解自然界和生活中有著很多的對稱現象,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學會欣賞對稱的美,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單元教學重點】

1.學生能通過自己的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能真正理解“對稱”的含義,能用語言準確說出“對稱”的概念。

2.認識軸對稱圖形,能準確的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軸對稱圖形的另一半,感受對稱的美。

課時設定

本單元設計4課時

第二單元 加、減法 教學計劃

“加、減法”屬於“數與代數”領域的內容。本單元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100以內加、減法,認識了1000以內數以及掌握了1000以內簡單加減法口算的基礎上安排的。

本單元主要內容有三個知識內容:①三位數加減法,②加、減法驗算,③加減混合運算。單元最後安排了“跳繩遊戲”和“調查當地的樹木”的實踐活動。

本單元學習的三位數加、減法,是本套教材最後一次安排的整數加、減的內容。教材設計注意選擇學生熟悉的、身邊的現實問題,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兩位數加、減法的計算技能,讓學生在自主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計算的方法,掌握計算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形成將三位數加、減的計算方法類推到多位數加、減計算的能力。

因為學生在一年級下學期、二年級上學期和下學期已經學習了100以內加、減法,認識了1000以內數以及掌握了1000以內簡單加減法口算。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口算和筆算的基礎,所以教學時一定要充分利用學生原有的計算基礎和生活經驗讓學生在開放的“數學活動中”學會本單元知識。

本單元的教材設計,注意選擇學生熟悉的、身邊的現實問題,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兩位數加減法的計算技能,讓學生在自主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計算的方法,掌握計算的技能。

【教材編排特點】

其一,打破傳統教材中“先學習計算方法,然後再解決應用問題”的傳統教材體。教材中呈現學生熟悉的、有一定生活知識背景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認識到計算的重要性,學會三位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其二,在教學計算的過程中,首先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試著計算,在交流的基礎上,學習新的計算方法。這樣的設計,有利於學生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更有利於學生個性化學習方式的培養。

其三,選材貼近生活。這些素材或是學生的最熟悉不過的課堂,或是學生的生活環境等。與傳統教材相比,這樣的計算教學的設計更容易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其四,增設的“跳繩遊戲”和“調查當地的樹木”欄目,結合班內同學的實際情況來鞏固所學的知識。這樣編排,力求體現數學來源與生活,從生活中學習數學的設計理念,有利於促進學生計算能力的發展。

教學時要注意幾點:

1.讓學生通過解決實際問題來學習計算。

計算往往是與應用緊密結合的,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教學中應注意從實際問題中引出計算,並通過計算去解決實際問題。教材在學習計算之前都提供了相應的生活例項和背景,教師可利用教材提供的背景,引導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學習計算方法。也可以選用學生身邊熟悉的事例,從中引出數學問題,進行計算解答。

2.運用“遷移”的方法進行加、減法的計算教學。

“遷移”是學習過程中經常出現的一種心理現象。在數學教學中,運用遷移,使已掌握的知識技能對新知識、新技能的學習產生積極的促進影響,是經常採用的有效方法。在本單元教學前學生已經學過了用豎式計算加、減法,基本掌握了加、減法的計演算法則,在此基礎上,本單元教學可採用嘗試、討論等方式學習新的內容,充分發揮知識的遷移效力,又可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3.注意加強估算,培養學生估算的意識和能力。

在加法和減法的教學中,教材都安排了“先估計一下”的教學環節,教師要重視這一環節,不能因為估算內容在考試中難以體現而不教或一帶而過。要充分認識估算的作用,它是體現數學課程標準要求的一個重要方面。在練習中,也應注意提出估算的要求,培養學生的估算習慣和意識。

4.恰當、適時地運用合作學習方式。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是《標準》倡導的重要學習方式。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結合教學內容有機地、適時地運用這些學習方式。教材中結合有關教學內容,設計了合作、討論的學習情境,在進行這些內容的學習時,教師應留給學生充裕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自主地探索、討論和交流。在交流中,教師適當引導,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和看法,絕不能包辦代替。同時應注意學生的合作與交流,必須建立在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基礎上。

【單元教學目標】

1.經歷自主嘗試與他人交流演算法的過程,會計算三位數加減法,並能進行驗算。

2.結合具體情境,瞭解小括號的作用,會計算帶小括號的加、減混合運算。

3.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加減法估算,並解釋估算的過程。

4.能靈活運用簡便的方法進行計算,並能對計算的合理性做出解釋。

5.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能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6.感受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絡,在自主探索、嘗試的學習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增進學好數學的信心。

【單元教學重點】

1.學生對於驗算是上學以來第一次接觸,所以剛開始可能理解起來不太容易,教師注意結合加、減法各部分的關係來進行教學,幫助學生理解驗算的意義和方法。

2.估算是本單元的難點,在教學中教師要講解估算的意義和方法。讓學生更好地進行估算,體會到估算給我們生活帶來的方便。

課時設定

本單元設計12課時

第三單元 可能性 教學計劃

可能性是《數學課程標準》中“統計與概率”領域的內容,“統計與概率”主要研究現實生活中的資料和客觀世界中的隨機現象,它通過對資料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對事件發生可能性的刻畫,來幫助人們做出合理的決策。在本學段中,學生將對資料統率統計過程有所體驗,學習一些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資料的方法,能根據統計結果回答一些簡單簡單的問題,初步感受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和可能性。教學中,應注重對不確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觀感受。

在現實世界中存在著大量的隨機現象,讓學生從不確定現象中探索,把握可能性大小的規律,並能在不確定的情景中做出合理的判斷,對於學生更好地認識世界、提高其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單元教學安排兩部分內容:(一)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對於紛繁的自然現象與社會現象,如果從結果能否預知的角度出發去劃分,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現象的結果總是確定的,即在一定的條件下,它所出現的結果是可以預知的,這類現象稱為確定現象。例如,拋一個石塊,可預知它必然要下落;在標準大氣壓下且溫度低於 0℃時,可預知冰不可能融化。另一類現象的結果是無法預知的,即在一定的條件下,出現哪種結果是無法事先確定的,這類現象稱為隨機現象或不確定現象。例如,擲一枚硬幣,我們無法事先確定它將出現正面,還是出現反面。本單元通過摸球遊戲和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使學生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二)能夠列出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隨機現象雖然對於個別試驗來說無法預知其結果,但在相同條件下進行大量重複試驗時,卻又呈現出一種規律性,我們稱它為隨機現象的統計規律性。概率論正是揭示這種規律性的一個數學分支。結合轉盤遊戲使學生知道有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這部分內容雖然與學生日常生活的聯絡十分緊密,但由於對不確定現象和可能性大小的規律的認識以及描述,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內容。教學時,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設計的數學活動,如,摸彩球、調查做家務情況、玩手指遊戲,玩轉盤遊戲等,讓每個學生都能經歷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的過程,感受不確定現象,逐步豐富對不確定現象和可能性的體驗。

單元教學目標

1.結合例項感受不確定現象,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

2.初步瞭解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3.能對生活中的不確定現象和一些簡單事件的可能性作出描述,並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4.通過觀察、操作、猜想、驗證、交流等數學活動,感受可能性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激發數學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

在具體事物中,學會用“一定”“不一定”“偶爾”“不可能”描述可能性;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來感受事物的不確定性。

課時設定

本單元設計4課時

第四單元 乘除法 教學計劃

乘除法是《數學課程標準》中“數與代數”領域裡的內容。《數學課程標準》中具體要求有:突出對數與量意義的理解,注重在情境中理解運算的價值與意義,掌握必要的運算(包括估算)技能。使學生能計算兩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和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能靈活運用不同方法解釋生活中的簡單問題,並對結果的合理性進行判斷;探索計算和搭配等的簡單規律。本單元是在學生學習了表內乘除法的基礎上學習的。選擇現實生活中的熟悉事物,讓學生在解決與這件事物有關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數學計算知識;同時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交流的過程中學習計算方法,即在一個事物中,設計多個問題,使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成為不斷學習數學知識與計算方法的過程。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資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靈活解決問題,幫助學生不斷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探索現實問題解決方案的過程中,學習數學計算方法。本冊乘除法計算的內容較多。在內容設計上,改變傳統教材通過“例題”講授計算方法,再解決簡單問題和進行數學計算的構建模式,而是選擇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在自主嘗試解決有關問題的過程中,學習計算方法。如,第42頁在解決“把48枝玫瑰”怎樣插在花瓶中的問題中,學習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計算;第44頁在研究“把60個玩具熊裝箱”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整十數除以一位數;在第46頁在討論“把82個皮球裝盒”問題的過程中,學習兩位數除以數有餘數的除法等。本單元先出口算乘除法,是因為學生在表內乘除法的基礎上繼續學習用一位數乘整十數、整十數除以一位數比較容易接受。同時,由於筆算乘法,如12×3,在計算時要算2×3和10×3,這就要用到整十數乘一位數。因此在教學筆算乘法時需要有口算的基礎。兩位數乘除一位數的筆算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它是多位數乘除法的基礎。但筆算乘除法與筆算加、減法有很大差異,其中計算步驟較多,要顧及的問題也很多,學生在計算過程中容易出錯。因此教材在幫助學生理解筆算算理的基礎上,採取各個突破的辦法來克服筆算乘除法的難點。這樣編排重點突出,分散了難點,便於學生在已學知識的基礎上,用類推的方法掌握新知識,從而既節省了教學時間,又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本單元加強了“解決問題”的教學。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創設了一些問題情境,讓學生提出問題,使學生體會到乘除法計算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蘊涵在許多現實情境中的一個個問題。二是將乘法計算置於現實情境中,增加練習的趣味,同時讓學生體會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有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體驗”、“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是《標準》關於“解決問題”方面的具體目標要求。隨著學生生活經驗的不斷豐富和所學知識以及認知水平的不斷提高,本單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計算外,還給學生提供小組合作、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內容。設計衣服搭配、食品搭配問題

單元教學目標

1.會計算兩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和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

2.結合生活實際,瞭解單價、數量、總價的意義,會解決生活中與這些量有關的問題。

3.能從熟悉的情境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會用乘除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發展應用意識。

4.經歷探索搭配問題的過程,發展初步的歸納推理能力,能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5.能積極參與數學活動,有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在自主探究中,學習兩位數乘、除以一位數,乘除法的豎式,運用“單價×數量=總價”的數量關係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課時設定

本單元設計12課時

第五單元 混合運算 教學計劃

混合運算是《數學課程標準》中“數與代數”領域中的“數的運算”的內容,《數學課程標準》中第一學段對這一部分內容的具體要求是:能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四則運算的意義。

結合《課標》中提出的“結合現實素材理解運算順序,並進行簡單的整數四則混合運算(一兩步為主,不超過三步)”的要求,本套教材在關於混合運算內容的安排上突出了以下特點: 第一,同級混合運算結合有關計算單元安排,如,加減混合運算(包括帶小括號的加減混合運算)都是結合加減法的計算學習;第二,在知識內容構建上,打破“先學混合運算的計算方法,在解決應用問題”的傳統教材體系,而是讓學生在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在混合運算的編排和活動設計上,都是採取“呈現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生自主嘗試解決——試著寫成一個算式的這種過程來學習的。

計算工具在當今社會和現實生活中已經相當普及了,人們已經不大需要使用紙筆進行大數目、多步數的計算。但是,四則計算的原理與方法、混合運算的順序、步驟仍然是基礎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因為這些知識及其思想方法是學生繼續學習其他數學知識的基礎,是更好地使用計算工具的前提,也是發展數學思考、提高學生智力水平的載體。學生通過學習這部分知識,有助於學生加深對數學的理解,激發潛在的創造力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有助於學生獲得必須的知識和必要的技能,通過相關的計算能有效的發展學生的計算能力,而且能引導學生感受數學的思想方法,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逐步積累活動經驗,有助於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

本單元教材的學習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減、乘、除法的基礎上,在認識了小括號、掌握了帶小括號的加減混合運算的基礎上學習的。他們學會了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的運算,並知道,在同級運算中,應按照“從左往右,依次計算”的運算順序來計算。本單元是第一次以單元的形式獨立編排混合運算。教學中,教師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消除學生接觸新知識時的陌生感,讓學生積極主動去學習。要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對於理解得不太好的同學,教師要提供有針對性的幫助,使他們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從而提高計算能力。

本單元的主要內容包括不帶括號的兩級混合運算、帶括號的兩級混合運算和簡單的三步混合運算,結合本單元內容還安排了探索樂園。

單元教學目標:

1.結合現實素材理解兩級混合運算的順序,會進行兩級混合運算的計算。

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能進行簡單、有條理的思考。

瞭解同一問題有不同的解決辦法,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運算與思考過程的合理性。

教學重點:

1.能聯絡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理解並掌握兩步混合運算的順序。

2.在認識和理解混合運算順序的過程中,積累學習的經驗,形成計算技能,並且能用兩步計算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

課時設定

本單元設計6課時

第六單元 周長 教學計劃

本單元在課標中屬於“空間與圖形”這一領域的內容。本單元知識是學生在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學習了米、分米、釐米等長度單位,經歷了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基礎上學習的。主要內容包括:周長的認識、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公式、室外測量等內容。

我們先一起來比較一下《大綱》和《標準》對這部分內容的要求:《大綱》中要求本單元要掌握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概念,能夠計算它們的周長。《標準》中要求本單元要學生學會指出並能測量具體圖形的周長,探索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公式。

從上述的要求中,我們發現《大綱》和《標準》有幾點不同:第一,《大綱》中的周長概念只涉及長方形、正方形周長,而《標準》強調“圖形周長”不單單是長方形和正方形;第二,《大綱》強調掌握概念(往往形成背誦概念),《標準》強調指出和測量(周長概念的表達和實際測量);第三,《大綱》要求能計算周長(用公式計算),《標準》強調探索並掌握公式(在計算周長的過程中探索,結合公式——形成模型)。上述變化,反映了課程理念和價值觀的不同,《大綱》重視的是學會、掌握周長公式,然後應用公式計算;《標準》重視的是基本“周長”概念的建立和利用已有知識經驗的測量,然後再是寫公式(形成模型)。把探索和掌握作為數學知識建構的過程,而不是單純用公式計算。

本套教材將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與周長計算分開編排在兩個學期(二年級下冊安排了“四邊形”單元),一方面加強長方形、正方形特徵的探索和認識,另一方面,重視“周長”的認識、周長概念的建立和測量,強調在利用已有知識進行周長計算的過程中,探索長方形、正方形周長公式。按照這樣的編排思路,本單元教材首先選擇了生活中常見的小布藝,通過如何確定“小布藝花邊的長”這一問題,讓學生在合作研究、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引出周長的概念,並結合硬幣面、課本封面、課桌面邊線的長,進一步認識周長的含義。在理解周長概念的基礎上,教材安排了探索長方形、正方形周長公式的內容,通過個性化的計算方法的交流、討論,大家來總結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公式。最後教材設計了室外測量的實踐活動,將學到的知識、技能運用於生活,使學生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本單元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相連,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注重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

首先應當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具體事物出發展開教學,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探索、交流等多種形式的活動,獲得對空間與圖形知識的直觀經驗,並逐步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最後應當讓學生運用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2.讓學生親歷“做數學”的過程

可以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在生動、有趣的具體情境中呈現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的'機會,如觀察、估計、測量、比較等一系列活動,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充分交流的過程中理解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教學時還要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應肯定不同的探究過程。

3.關注學生對測量的體驗

應組織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測量。可以由學生主動選擇測量工具和方式,並交流測量結果和體會。估測是測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際生活中,對一個量的估計十分重要,所以在課本中安排了估計校園內的花壇、乒乓球檯、羽毛球場的周長的活動,進行這樣的活動不僅要關注結果,更要關注學生是否願意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去,是否願意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是否能針對實際情況採取不同的估測方法。

單元教學目標

1.指出並能測量具體圖形的周長,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公式。

2.在探索長方形、正方形周長公式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能與同伴合作解決測量問題,學會表達測量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4.在他人的鼓勵與幫助下,能克服在數學中遇到的某些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有學好數學的信心。

單元教學重點

指出並能測量具體圖形的周長,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公式。在探索長方形、正方形周長公式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課時設定

本單元設計4課時

第七單元 生活中的大數 教學計劃

本單元“生活中的大數”,這部分內容除萬以內數的認識和感受大數以外,還有近似數的概念以及萬以內數加、減法的估算和解決問題等。素材的選擇都是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問題,是名符其實的生活中的大數。

認識萬以內的數,是學生適應社會生活必需的重要的數學知識,也是學生建立初步數感的重要材料。由於在二年級下學期已認識了1000以內的數,數的讀、寫,數的組成,數的大小比較等都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本冊第二單元也已學習了三位數的加、減法。同時,學生在生活中對萬以內的數以及數的應用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所以教材充分利用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選擇商品價錢、購物等素材,鼓勵學生在自主學習活動中,完成本單元知識的學習。

教材編排特點

1.將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認識數的基礎,本單元的標題為“生活中的大數”,體現了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由於數的範圍的擴大,本單元一開始就列舉了一些生活中的大數,作為學習本單元內容的重要資源和必備基礎。教學時,教師讓學生親自找一找生活中的大數並進行交流,使學生充分感受大數的意義。

2.組織學生進行多種多樣的數學活動。,如讓學生數一數、寫一寫、比一比、估一估、說一說等活動,使學生通過大量的感性經驗形成表象,並進一步體會數的意義。本單元教材設計了多種情境,在緊張有趣的活動中,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

3.注重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教材安排了加減法的估算,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估算和計算的不同意義,感受估算在生活中的應用,提升學生的生活經驗。

單元教學目標

1.結合現實素材感受數的意義,能認、讀、寫萬以內的數,知道萬以內數的組成;初步學會用萬以內的數表示生活中的事物。

2.初步學會用萬以內的數描述現實生活中的簡單現象,能選擇合適的近似數描述生活中的事物。

3.能結合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資訊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能進行簡單的加減法估算,能表達解決問題及估算的過程和結果。

4.能用已有知識和經驗自主學習新知識,瞭解可以用數描述生活中的某些現象,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教學重點

1.萬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萬以內數的組成。感受一萬的實際意義。認識計數單位“千”“萬”,並瞭解單位間的關係。理解並熟記萬以內數位順序。

2.掌握萬以內數的大小的比較方法,能正確比較兩個數的大小。

3.初步學會用萬以內的數表示生活中的事物。能進行簡單的加減法估算,能表達解決問題及估算的過程和結果。

課時設定

本單元設計9課時

第八單元 噸的認識 教學計劃

本單元是在認識了千克、克,而且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和計算能力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內容包括:認識質量單位噸,選擇恰當的質量單位表示物體的質量,以及對質量單位的整理和解決問題。噸是較大的質量單位,不便於學生直接親身體驗和感知,因此,教材在內容上的選擇上注意聯絡了學生的現實素材、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較為熟悉的事物和動物,使學生感受和認識到噸,如,通過用不同方法計算30名學生的體重是多少千克,使學生初步感受到1噸的實際意義。結合生活中的熟悉的物品,使學生學會選用恰當的質量單位。

這部分教材在編排時注意了以下三個方面:

1.多次體驗,親歷中鞏固觀念的建立。體驗是經驗中充滿詩意與個性色彩的一種形態,是一種注入了生命意識的經驗。計量單位觀念的建立,體驗是非常重要的。對於米、分米、釐米等一些計量單位來說,體驗不是一件難事,但如何讓學生體驗大計量單位的確很難,這也是教師覺得這樣的課難上的根本原因。

課中設計了多次讓學生體驗的環節,“體驗—感悟—再體驗—再感悟”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在體驗中把自己的感官充分作用於具體物件,在一次又一次的感官與實踐的刺激中使學生有實實在在的經歷和感受,加深對這些計量單位的感知。這樣的教學,可以使學生最後獲得的不僅僅是一些模糊、抽象的數學知識。

2.反覆猜測,反差中強化觀念的建立。猜測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法。這一方法運用在大計量單位的教學中是非常有效的。課中設計了較多的“猜一猜”的環節,先讓學生猜測,然後再讓學生通過計算或教師揭示答案來得到正確資料,讓學生在猜測資料與真實資料的強烈反差中產生一種震撼,這樣的心理活動往往會給學生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從而可以強化大計量單位觀念的建立。安排一次又一次的猜想,也有意於讓學生通過這樣的活動對學習有一個較好的提升過程,每一次的猜想都是對這些大計量單位觀念的一次強化。我們發現學生每一次猜想都比前面更加合理、更加接近正確答案,這說明學生在猜想時及時調起前面的學習內容,已作了較好的聯想,而不是憑空胡亂猜測。

3.結合實際,運用中整合多元目標。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這堂課數學學習材料的選擇是根據這一要求來設計開展的。通過與學生年齡、生活實際相符的內容設計,讓他們感受到所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絡,產生一種親切感,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知識與生活的這種密切聯絡也可以使學生每當接觸到這些事物時,就能調起對所學知識的回顧,以此來促進大計量單位觀念的建立。

整個教學流程的設計始終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自身及實際的密切關係,始終處於一種主動學、有興趣學這樣的學習狀態中,教學的設計將新課標所要求的三維目標很好地整合起來。

單元教學目標:

1.經歷感受並認識噸的過程,知道1噸=1000千克,並能對克、千克、噸進行簡單的換算。

2.體會質量單位噸的實際意義,會選擇恰當的質量單位表示常見物品的質量。

3.能解決與質量有關的簡單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會進行簡單、有條理的思考,並能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4.激發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積極性,並獲得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學重、難點

1. 使學生建立對噸的認識,認識噸與其他重量單位間的關係,並能比較熟練到進行簡單的化的計算。

2.培養學生利用遷移和對比來掌握知識的學習方法,並能在實際生活中解決相應問題。

課時設定

本單元設計8課時

第九單元 乘法 教學計劃

乘法是《數學課程標準》中“數與代數”領域中“數的運算”的內容。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熟練地掌握了表內乘法,及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它是多位數乘法的基礎。但筆算乘法與筆算加、減法有很大差異,在計算過程中,多位數乘一位數不是相同數位上的數相乘,而是要用一位數分別去乘另一個因數的每一位,再把所得的積相加。其中計算步驟較多,要顧及的問題也很多,學生在計算過程中容易出錯。因此教材在幫助學生理解筆算算理的基礎上,採取各個突破的辦法來克服筆算乘法的難點。學生通過本單元的學習,能計算一位數乘三位數的乘法;能對計算結果進行估計;能結合具體的情景進行計算;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並能對結果的合理性進行判斷。

計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但在現實生活中又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學好計算對於學生體會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有著重要的意義。通過學習這部分知識,學生不僅能夠學會運算技能,而且可以拓展數學視野和應用數學的空間。本單元內容安排了三個知識點:包括“一位數乘三位數”、“乘數中間有0的乘法”、“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單元最後安排了綜合應用的內容“花籃中的數學”,激發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同時讓學生獲得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情感體驗。

為了讓學生對枯燥乏味的計算教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在教學時,老師可以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提供有利於學生進行觀察、試驗、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動。無論是新課題的引入還是教學內容的展開,都力求創設啟發性問題情境,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對於新課的引入,大都是藉助卡通朋友的話,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性的學習活動,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合作交流的機會。如教材100頁“乘法”的引入,大頭娃說:“這個“3”是怎麼算出來的?”藍靈鼠的話“不計算,你能判斷積是幾位數嗎?”,教材101頁“試一試”,藍靈鼠說:“一個星期可賣出多少箱?”,大頭娃的話:“把你的演算法和大家交流一下。”等。這些都為學生創造了試驗、交流、觀察、探索、推理和歸納的平臺。這樣的教材編排,有助於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學習計算方法。通過反映多種資訊的、學生熟悉的情境和問題情境,使學生從中體會乘法的意義,在解決具體的實際問題過程中,學會計算一位數乘三位數。例如,教科書第99頁設計了“買300本《保健小常識》”和“每本4元”情境,鼓勵學生髮現資訊,自己提出問題。又如第107頁是“花籃中的數學”的情境,也都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這樣,一位數乘三位數的乘法就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應運而生了。通過解決這些具體問題,使學生學習一位數乘三位數的計算方法,認識乘法計算在生活、生產中的作用。

單元教學目標:

1.會正確地計算一位數乘三位數的乘法。

2.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3.激發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和積極性,樹立良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1.一位數乘三位數的筆算方法

2.理解“0”的乘法。

3.解決實際問題——花籃中的數學。

先讓學生認真觀察情境圖,發現教材中的數學資訊,小組合作嘗試用乘法知識解決問題。再讓學生通過交流,選出最佳的解決問題方案,並能做出合理的解釋。

課時設定

本單元設計9課時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工作計劃 篇2

一、課標要求

第一學段(1~3年級)

1、知識與技能

●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認識萬以 內的數、小數、簡單的分數和常見的量;瞭解四則運算的意義,掌握必要的運算(包括估算)技能。

●經歷直觀認識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過程,瞭解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感受平移、旋轉、對稱現象,能初步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獲得初步的測量(包括估測)、識圖、作圖等技能。

●對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過程有所體驗,掌握一些簡單的資料處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確定現象。

2、數學思考

●能運用生活經驗,對有關的數字資訊作出解釋,並初步學會用具體的數描述現實世界中的簡單現象。

●在對簡單物體和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運動的探索過程中 ,發展空間觀念。

●在教師的幫助下,初步學會選擇有用資訊進行簡單的歸納與類比。

●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能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

3、解決問題

●能在教師指導下,從日常生活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

●瞭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

●有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體驗。

●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4、情感與態度

●在他人的鼓勵與幫助下,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夠積極參與生動、直觀的數學活動。

●在他人的鼓勵與幫助下,能克服在數學活動中遇到的某些困難,獲 得成功的體驗,有學好數學的信心。

●瞭解可以用數和形來描述某些現象,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

●經歷觀察、操作、歸納等學習數學的過程,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

● 在他人的指導下,能夠發現數學活動中的錯誤並及時改正。

二、學生情況分析:

這學期我擔任三年級(1)班和(3)班的數學教學,兩班共有學生90人左右。從性格方面分析,大多數同學性格開朗,愛好廣泛,喜歡和別人交往是他們的特長。從學習方面看,大多數同學能按老師的要求積極做好課前準備,並能認真完成家庭作業,學習態度端正,學習習慣良好。總體來說,班裡同學相對比較聽話,繼續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興趣和習慣,是提高成績的`關鍵。

三、教材分析:

三年級數學上冊內容主要包括: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筆算,有餘數的除法,多位數乘一位數,分數的初步認識,四邊形,千米和噸的認識,時、分、秒,可能性,數學廣角九個單元的學習內容和一個總複習單元,其中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筆算、多位數乘一位數以及四邊形是本冊的重點。在數與計算方面,這冊教材安排了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筆算、多位數乘一位數、有餘數的除法以及分數的初步認識;在空間和圖形方面,安排了四邊形的認識;在量的計算方面,安排了長度單位千米、質量單位噸以及時間單位分、秒;統計方面,讓學生初步學習可能性。此外,教材還安排了"數學廣角"和兩個數學實踐活動。

教材的編排特點:

1、改進筆算教學的編排,體現計算教學改革的理念,重視培養學生的數感;

2、量與計量的教學聯絡生活實際,重視學生的感受和體驗;

3、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強調實際操作與自主探索,加強估測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4、提供豐富的現實學習素材,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

5、逐步發展學生的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工作計劃 篇3

一、班級學生情況分析

本屆三年級學生已使用了兩年的實驗教材,對一些基礎性的數學知識有了初步的認識。學生已經比較習慣於新教材的學習思路和學習方法,大多數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無處不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為學生對本冊的學習打下了重要的基礎,也為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了條件。

本學期除了要加強學生的基礎知識訓練以外,還要加強對單親孩子的個別輔導及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力爭使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提高。

二、教材分析

本學期教材內容包括下面一些內容:時、分、秒,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筆算,倍的認識,多位數乘一位數,分數的初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毫米、分米、千米和噸的認識,數學廣角—集合(重疊問題)和數學實踐活動(數字編碼)等。

這學期本冊教材的重點教學內容是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筆算、多位數乘一位數以及四邊形,所以培養他們的計算能力及空間思維能力是關鍵。在教學中加強數學數量關係的分析,讓學生學會分析,學會審題,提高解題能力。最後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方面多尋找方法,使他們樂學,願學。

三、教學重點

萬以內數的加法和減法、長方形和正方形

四、教學難點

時分秒的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

五、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技能方面

1、會正確筆算三位數的加、減法,會進行相應的估算和驗算。

2、會口算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數;會筆算一位數乘二、三位數,並會進行估算。

3、初步認識簡單的分數(分母小於10),會讀、寫分數並知道各部分的名稱,初步認識分數的大小,會計算簡單的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會解決簡單的有關分數的實際問題。

4、會區分和辨認四邊形,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會在方格紙上畫長方形、正方形;知道周長的含義,會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並會進行測量。

5、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釐米=10毫米、1分米=10釐米、1千米=1000米;認識質量單位噸,初步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會進

行簡單的換算,會恰當地選擇單位;認識時間單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時間觀念,知道1分=60秒,會進行一些有關時間的簡單計算。

6、理解“倍”的意義,掌握“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和“求一個數的幾倍”的實際問題的方法。

7.學生會藉助直觀圖,利用集合的思維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二)數學思考方面

1、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初步體會集合思維,逐步形成空間的觀念。

2、結合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靈活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3、結合具體情境,通過直觀操作,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體會學習分數的必要性。

(三)解決問題方面

1、經歷從生活中發現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瞭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 3、有與同學合作解決問題的經驗。

4、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四)情感與態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勵和幫助下,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積極參與生動、直觀的教學活動。

2、在他人的鼓勵和幫助下,能克服在數學活動中遇到的某些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有學好數學的信心。

3、經歷觀察、操作、歸納等學習數學的過程,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導下,能夠發現數學活動中的錯誤,並及時改正。

5、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6、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六、教學措施

1、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多采取遊戲式的教學,引導學生樂於參與數學學習活動。 2、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多一些有利於孩子理解的問題,而不是一味的難、廣。應該考慮學生實際的思維水平,多照顧中等生以及思維偏慢的學生。

3、儘量佈置一些比較有趣的作業,比如動手的作業,少一些呆板的練習;另外,對於不同層次的學生,佈置難易程度不同的作業。

4、加強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聯絡,適當教給家長一些正確的指導孩子學習的方法。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工作計劃 篇4

一、班級情況分析:

這一學期我繼續擔任三年級的數學教學工作,三年級學生已經有兩年的數學學習經歷,對一些基礎性的數學知識有了初步的認識。學生已經比較習慣於新教材的學習思路和學習方法,大多數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無處不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為學生對本冊的學習打下了重要的基礎,也為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了條件。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筆算,有餘數的除法,多位數乘一位數,分數的初步認識,四邊形,千米和噸的認識,時、分、秒,可能性,數學廣角和數學實踐活動等。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筆算、多位數乘一位數以及四邊形是本冊教材的重點教學內容。

這冊教材對於教學內容的編排和處理,是以整套教材的編寫思想、編寫原則等為指導,力求使教材的結構符合教育學、心理學的原理和兒童的年齡特徵,體現了前幾冊教材同樣的風格與特點。所以本冊教材仍然具有內容豐富、關注學生的經驗與體驗、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鼓勵演算法多樣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體現開放性的教學方法等特點。同時,由於教學內容的不同,本教材還具有下面幾個明顯的特點:

1、改進筆算教學的編排,體現計算教學改革的理念,重視培養學生的數感。

(1)精心設計教學順序,加大教學的步子。計算的教學順序要符合兒童學習計算的認知規律,同時符合計算知識本身發展的規律。

(2)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獲得對筆算過程與算理的理解,不再出現文字概括形式的計演算法則。總結、理解並且記憶計演算法則,是以往筆算教學的`重要環節。當前的數學課程改革,強調讓學生在現實的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則,避免機械記憶。

(3)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理解計算的意義和作用,培養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良好的數感。計算是幫助人們解決問題的工具,只有在解決問題的具體情境中才能真正體現出它的作用。

(4)筆算與估算結合教學,加大估算教學的力度。估算的學習對培養學生的數感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估算也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只需要估算結果。

2、量與計量的教學聯絡生活實際,重視學生的感受和體驗。

量與計量的各種概念,例如千米、噸、秒等,都是從人們生活和生產的需要中產生的。這些概念,如長度、質量、時間,都比較抽象,但它所反映的內容又是非常現實的,與人們的生活、生產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絡。所以,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應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感受、理解這些概念的含義,初步發展起長度、質量和時間的觀念,認識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提高應用這些

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有關量與計量內容的編排上,實驗教材注意設計豐富的、現實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動,讓學生在現實背景下感受和體驗有關的知識,經歷探索和發現的過程。

3、空間與圖形的教學

強調實際操作與自主探索,在本冊教材中,關於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內容,有四邊形和測量的大部分內容,這些內容對於學生理解、把握、描述

現實空間,獲得解決實際問題的知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對於這些內容的編排,教材一方面注意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另一方面則是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獲得對知識的理解。幾何形象直觀的探索活動不僅為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提供了更有利的條件,而且為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三、教學目標:

這一冊教材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

1、會筆算三位數的加、減法,會進行相應的估算和驗算。

2、會口算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數;會筆算一位數乘二、三位數,並會進行估算;

3、初步認識簡單的分數(分母小於10),會讀、寫分數並知道各部分的名稱,初步認識分數的大小,會計算簡單的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

4、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會在方格紙上畫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知道周長的含義,會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並會進行測量。

5、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認識質量單位噸,初步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認識時間單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時間觀念,知道1分=60秒,會進行一些有關時間的簡單計算。

6、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能夠列出簡單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對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簡單的排列數和組合數,形成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的意識和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9、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0、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筆算、多位數乘一位數以及四邊形。教學難點:時分秒的認識、四邊形以及有餘數的除法。

五、本期提高教學質量的方法、措施

1、認真整頓課堂紀律,讓孩子有良好的聽課習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2、按計劃、保質、保量地完成本期的教學工作,在教學時要注意認真備好課,上好課。保證教學質量穩中有升。

3、對學生缺失的知識進行調查,並及時尋找時間進行補充,儘量讓全體學生都能順利地、較輕鬆地學好相關知識。

4、密切關注學困生,從態度、興趣、習慣、方法等各方面入手,從課上到課下,把握各種時機幫助輔導,努力讓他們在原有水平上能進一步的提高。

5、加強自身的學習,多向同組老師學習、交流,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業務能力。

六、教學進度

第1周:時、分、秒

第2——4周: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第5周:測量

第6周:國慶假日

第7——9周: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第10——11周:倍的認識

第12——15周:多位數乘一位數:口算乘法第16——17周:長方形和正方形第18——19周分數的初步認識第20周:數學廣角

第21周:總複習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工作計劃 篇5

 一、學情分析劃

這一屆三年級學生,對一些基礎性的數學知識有了初步的認識。學生已經比較習慣於新教材的學習思路和學習方法,大多數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無處不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為學生對本冊的學習打下了重要的基礎,也為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了條件。

 二、教材分析

這冊教材對於教學內容的編排和處理,是以整套實驗教材的編寫思想、編寫原則等為指導,力求使教材的結構符合教育學、心理學的原理和兒童的年齡特徵,體現了前幾冊實驗教材同樣的風格與特點。所以本冊實驗教材仍然具有內容豐富、關注學生的經驗與體驗、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鼓勵演算法多樣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體現開放性的教學方法等特點。

 1.改進筆算教學的編排,體現計算教學改革的理念,重視培養學生的數感。

計算是幫助人們解決問題的工具,是國小生學習數學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本冊實驗教材的教學中有接近二分之一的內容是計算的教學內容(27課時),並且大量的是筆算的教學內容。當前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改革中,筆算是被削弱的內容,不僅“降低了筆算的複雜性和熟練程度”,《標準》中還提出:提倡演算法多樣化、避免程式化地敘述“算理”等改革理念。本冊實驗教材在處理筆算教學內容時,注意體現《標準》計算教學改革的理念,在內容編排的順序、例題的安排、素材的選擇等各個方面都採取了新的措施。

(1)精心設計教學順序,加大教學的步子。計算的教學順序要符合兒童學習計算的認知規律,同時符合計算知識本身發展的規律。實驗教材仍然根據計算教學的基本順序安排教學內容,但是根據《標準》中有關計算教學的改革理念和教學目標(複雜性和熟練要求大大降低),重新安排教學的具體步驟,因而減少了教學的課時數和例題數。筆算加減法教學,從現行教材的23課時減少為9課時,例題也從5個減少為2個;多位數乘一位數的教學,從現行教材的17課時減少為13課時,例題也從9個減少為7個。這樣就明顯加大了筆算教學的步子,節省了教學的時間,留給學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間。

(2)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獲得對筆算過程與算理的理解,不再出現文字概括形式的.計演算法則。總結、理解並且記憶計演算法則,是以往筆算教學的重要環節。當前的數學課程改革,強調讓學生在現實的情境中理解。

概念和法則,避免機械記憶。因此,在筆算教學中,本冊實驗教材根據學生已有基礎,提出一些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利用知識的遷移,“拾級而上”逐步理解筆算的算理,掌握筆算的方法。而不再出現文字概括形式的計演算法則,只是在適當的時候(如整理和複習時),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交流,總結筆算時應注意的問題。這樣,一方面避免了學生在不完全理解算理、演算法的情況下,機械地記憶“計演算法則”,減輕了學生記憶的負擔;另一方面,也與演算法多樣化的理念相吻合,鼓勵學生採用不同的方法計算,培養學生多樣、靈活的解決問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