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計劃

三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

時間過得可真快,從來都不等人,我們的工作同時也在不斷更新迭代中,是時候開始制定計劃了。那麼計劃怎麼擬定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

三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1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教材分析:

本冊是科學教材的起始冊。是由“植物”、“動物”、 “我們周圍的材料”和“水和空氣”4個單元組成的。這四個單元,將帶領每個剛開始科學課學習的學生,展開四段不同但有聯絡的科學學習旅程。作為起始冊,教材的主要目的在於激發學生學習科學課程的興趣,幫助他們體驗科學課程的學習特點,引導他們嘗試性地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學習一些清晰的科學知識和技能。

三、學生情況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由於三年級剛剛接觸科學學科,因此不僅要在課堂教學中注意觀察學生各方面的表現,還要經常利用課前和課餘觀察學生的學習態度。

2、兒童心理分析:在國小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國小生的的生活,強呼叫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四、教學目標:

1、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於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想象、著重證據、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4、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新發展。

五、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為核心,培養國小生的科學素養。

2、教學難點: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

六、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5、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三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2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

1、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於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想象,著重證據,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4、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新發展。

三、教材情況分析

三年級上冊的教學的內容,是由“植物”“動物”“我們周圍的材料”和“水和空氣”四個單元組成的。這四個單元,將帶領每個剛開始科學課學習的學生,展開四段不同但有聯絡的科學學習旅程。

“植物”這個單元中包括“我看到了什麼”“校園的樹木”“大樹和小草”“觀察水生植物”“植物的葉”“植物發生了什麼變化”“植物的共同特點”。“動物”這個單元中包括“尋訪小動物”“蝸牛”“蚯蚓”“螞蟻”“金魚”“動物的共同特點”。“我們周圍的材料”這個單元中包括“觀察我們周圍的材料”“誰更硬一些”“比較柔韌性”“它們吸水嗎”“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磚和陶瓷”“給身邊的材料分類”。“水和空氣”這個單元中包括“水”“水和食用油的比較”“誰流得更快些”“比較水的多少”“我們周圍的空氣”“空氣佔據空間嗎”“空氣有重量嗎”。在科學探究方面,考慮到三年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髮展水平,還不可能從事較為獨立、完整的科學探究活動,出於科學探究始於細緻觀察的特點,教材將著重點放在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對科學觀察的理解之上。全冊是以學生有系統的觀察活動為主線展開的,儘管各個單元的學習內容、觀察物件不同,但在活動的設計上充分考慮了觀察能力有步驟、有計劃地發展。教材綜合性地考慮了科學探究方面諸多能力的培養。為了發展學生的科學判斷能力,教材還充分體現了對觀察記錄和報告撰寫的重視。全冊教材自始自終都強調了學生的親身經歷和體驗。教材在活動設計中,還有意識地安排了多項環境保護的內容,力圖從多方面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

四、學生情況分析

三年級學生第一次接觸科學課。因此普遍的特點是思維較活躍,好奇心較強。女生普遍比男生遵守課堂紀律,但男生普遍比女生愛動手,愛發言。

1、整體學習狀況:學生整體學習比較認真,但缺乏靈活性。他們已習慣於語數課堂上的“接受式”的學習方式,而不善於設法自主去獲取知識並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知識。因而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瞭解上,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學生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科學常識極為缺乏,科學探究能力比較欠缺。家長和某些教師偏重於語數教學,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更沒有得到大人和老師及時、周到的指導,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在國小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國小生的的生活,強呼叫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通過教師觀察,兩班的'學生對科學課的知識掌握程度差異較大,部分學生動手實驗的能力不強。本學期,需要在科學課堂常規養成科學學習興趣,動手實驗操作等方面加強教學,獲得進步。

五、教學目標要求

1 、通過對大樹的觀察,經歷一次真正的科學觀察活動的過程和體驗;經歷用自己的方法對觀察到的內容進行描述的活動過程;經歷簡單的對樹葉的顏色、形狀、大小等屬性的觀察、比較活動過程;經歷對一片完整的葉的各組成部分的觀察和描述過程;獲得對一片完整的葉的組成部分的認識;經歷用簡單的文字、圖畫等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初步體會到科學觀察需要細緻,講求方法;並在一系列的觀察描述活動中獲得自信。

2 、引導和推動學生開展尋訪調查小動物的活動;鼓勵學生親近和關注周圍環境中的小動物,在課外或校外進行一些觀察研究小動物的活動;並以活動經歷和體驗的形式進行愛護小動物、珍愛生命、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

3 、組織和指導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經歷一些基本的觀察活動過程:經歷對小動物進行簡單的觀察和描述的過程;經歷初步的按一定順序觀察及動態觀察、細節和痕跡觀察的過程;經歷簡單的比較觀察的過程;經歷初步的小動物身體大小的比較和測量過程;經歷初步的在觀察活動過程中提出問題,發現更多觀察內容的過程;經歷解決觀察活動中的問題,嘗試不斷改進觀察方法的過程。

4 、組織和指導學生在有結構的觀察活動中,獲得關於動物的觀察特徵、分類特徵、動物的多樣性、動物的運動、動物和食物、動物和環境、環境保護等多方面的豐富的直接認識。鼓勵學生在此基礎上,聯絡來自其他渠道的資訊,發展自己的認識。

5 、通過觀察和思考,瞭解周圍的物體是由哪些材料做的。引導學生從材料的角度觀察物體、引發他們對材料的研究興趣。通過簡單實驗和觀察,完善對木頭、紙、金屬和塑料特殊性質的認識,理解材料與人類活動的關係。

6 、學生能夠利用自己的感觀和簡單的器材(各種瓶子、臉盆等),通過觀察、對比等方法收集整理有關水的資料,並能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現有資訊的基礎上,通過討論、思考,得出結論,發現和提出關於水的相關問題,並能夠用多種方法(語言文字元號等)將用過觀察所發現的現象表述出來。在觀察、研究的各種活動中,學生能夠逐漸做到注重事實、留心觀察、尊重他人的意見,敢於提出不同的見解,樂於合作與交流。同時通過對水的觀察,保持和發展學生樂於探究發現周圍事物奧祕的慾望。

7 、進一步認識水的基本物理性質,懂得液體的含義,認識生活中常見的液體,能夠用多種方法區分各種溶液並比較溶液的多少。

8 、初步瞭解空氣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質。藉助其他媒介進行間接觀察空氣的存在,通過對空氣和水進行有聯絡的對比觀察,加深對液體和氣體特性的理解。

9、能有順序、有目的、仔細地觀察。運用看、摸、聽等多種方法進行觀察,綜合運用感官感知事物。能用文字、圖畫、表格等多種形式記錄和呈現觀察結果。和同學交流,相互評價觀察結果。

六、教學措施

1 、首先加強教師自身的科學教學基本功的訓練是最主要的。平時要充分利用空閒時間,認真學習科學教學大綱,科學教材,認真鑽研科學教法學法,儘快成為一名合格的科學教師。

2、大膽創新,在課堂上力求體現新課改理念改進原來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學生了解新事物,發現新問題,探索新領域,開拓新視野,能夠使處於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在自己最近的發展區內得到最大的有效的發展。

3、結合所教班級、所教學生的具體情況,儘可能在課堂上創設一個民主、和諧、開放的教學氛圍。以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徵的教學法進行課堂教學,採取一切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興趣。在教學時儘可能的利用好教具、學具,為學生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是教學改革的主人,必須因人因地因時創造性地利用和開發有利的資源,上好每堂課。

4、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教學時對於相同的問題允許學生提出不同見解。在合作探索中表達自己的想法,使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體驗,最大限度地發現每個學生的潛能。

5 、充分利用好學校的科學實驗室,儘可能的去科學實驗室上課,做到“精講多練”,多通過實驗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得到收穫。力求讓學生理解科學,建構更加科學合理的科學知識與方法體系,養成善於綜合與聯絡的思想方法去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6 、注重學生課外的拓展研究,不應只停留在課堂教學內,要將學生帶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中去,將科學課的學習從課堂延伸擴充套件到活動課程,擴充套件到家庭和社會。

七、課時安排:

概論:一課時課文:三十課時

複習:三課時其他:機動

三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3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數、採集資料,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取知欲,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學生情況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三年級現有一個教學班,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學生整體學習比較認真,但缺乏靈活性、學習習慣較差。習慣於死學硬記死板知識,喜歡或習慣於被老師和家長牽著走,而不善於設法自主去獲取知識並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知識。因而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瞭解上,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學生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科學常識極為缺乏,科學探究能力和意識不強。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在國小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國小生的的生活,強呼叫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四、教材分析:

1、全冊內容情況:

本冊是科學教材的第二冊。全冊教材包括了“遊戲裡的科學”、“我們周圍的空氣”、“我們吃什麼”、“陽光與生活”、“電的本領”5個單元,教材的主要目的在於激發學生學習科學課程的興趣,幫助他們體驗科學課程學習特點,引導他們嘗試性地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學習一些清晰的科學知識和技能。

2、各單元內容和課時情況:

第一單元“遊戲裡的科學”共7課時,具體包括:小車的運動(1課時),玩滑梯的啟示(1課時),蹺蹺板(1課時),簡易天平(1課時)。彈簧的學問(1課時),有趣的磁鐵(2課時)。

第二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共6課時,具體包括:空氣在哪裡(1課時),熱氣球上升的祕密(1課時),充氣玩具的.科學(1課時)。鋼筆吸水的奧祕(1課時)。放風箏(2課時)。

第三單元“我們吃什麼”共2課時,具體包括:我們的食物(1課時),食物與營養(1課時)。 食物與營養(1課時)。飲食與健康(1課時)。我是小廚師(1課時)。

第四單元“陽光與生活”共5課時,具體包括:太陽和影子(1課時),玩鏡子(1課時),潛望鏡的祕密(1課時),誰熱的塊(1課時),太陽能熱水器(1課時)。

第五單元“電的本領”共2課時,具體包括:燈泡亮了(1課時),;哪裡用到電(1課時)。誰的本領大(1課時)。安全用電(1課時)。

3、教學重點:

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為核心,培養國小生的科學素養。

4、教學難點:

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特別是實驗中控制變數、採集資料,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國小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8、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9、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10、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六、主要教學活動型別:

蒐集資訊 現場考察 自然狀態下的觀察 實驗

專題研究 情境模擬 科學小製作 討論辯論

種植飼養 科學遊戲 資訊釋出會、報告會、交流會

參觀訪問 競賽 科學欣賞 社群科學活動

家庭科技活動 角色扮演 科學幻想

七、主要導學方法:

探究法 演示法 參觀法 實踐法 討論法

談話法 辯論法 實驗法 列表法 暗示法

八、教學進度表

周次 教材內容

1 1、小車的運動 2、玩滑梯的啟示

2 3、蹺蹺板4、簡易天平

3 5、彈簧的學問

4 6、有趣的磁鐵

5 7、空氣在哪裡 8、熱氣球上升的祕密

6 9、充氣玩具裡的科學

7 10、鋼筆吸水的奧祕

8 11、放風箏

9 12、我們的食物 13、食物與營養

10 14、飲食與健康

11 15、我是小廚師

12 16、太陽和影子

13 17、晚鏡子 18、潛望鏡的祕密

14 19、誰熱的快

15 20、太陽能熱水器

16 21、燈泡亮了 22、哪裡用到電

17 23、誰的本領大 24、安全用電

三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4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小同學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議讓同學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實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戰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全冊教材分析:

1、全冊內容情況和各單元教學目標:

本冊內容由“植物的生長變化”“動物的生命週期”“溫度與水的變化”“磁鐵”四個單元組成。

“植物的生長變化”單元,將引領同學在種植風仙花的過程中,觀察綠色開花植物的生長髮育歷程,發現其生長變化的規律,知道綠色開花植物的生長都要經歷“種子萌發”“幼苗生長”營養生長”“開花結果”這樣的生命週期。同時隨同著生長過程,指導同學研究植物主要器官一根、莖、葉的功能,初步認識植物體都有維持其生存的結構、結構與功能是緊密聯絡在一起的。

“動物的生命週期”單元,將指導同學親歷養蠶的過程,瞭解蠶的一生要經歷出生、生長髮育、繁殖、死亡的生命週期,並以蠶的生命週期為例,從常見動物的生命過程中,以和從人體特點的觀察中,認識動物和人的生命週期。

“溫度與水的變化”單元,將以水為例,引導同學探究熱量和物質狀態變化之間的關係。通過觀察水的固、液和氣三態,研究水在融化、結冰、蒸發和凝結等過程中發生的變化,協助他們初步認識物質是不時變化的,這種變化是與外界條件密切相關的。同時,協助同學初步建立自然界物質“迴圈”的概念。

2、主要資料清單:

“植物的生長變化”單元: 大豆、玉米、花生、蓮花、風仙花等植物的`種子,放大鏡,花盆、土壤、鏟子等種植工具,透明玻璃杯、衛生紙等;試管、植物油等;圖片或剛出土的風仙花照片;植物葉的水平分佈照片;植物葉的垂直分佈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圖;植物光合作用的相關資料和圖片、幾個主要生長階段的風仙花照片等。

“動物的生命週期”單元:蠶卵,放大鏡、飼養盒;不同生長階段的蠶;蠶繭和蛹,小剪刀,手電筒;熱水,小碗,竹籤,絲綢製品;蠶蛾、有關動物生長髮育過程的圖片和資料;同學從出生到現在每年的身高、體重、牙齒等生長變化的資料;嬰兒、幼兒園或國小兒童、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身體特點的圖片或影像資料。

“溫度與水的變化”單元:氣溫計、體溫計、水溫計(丈量範圍在一20 0C—}—110 0C)、其他各種式樣、不同用途的溫度計;保溫杯、冰塊、食鹽、試管、燒杯、玻璃杯、;雲、霧、雨、露、霜、雪、冰等自然現象掛圖或影像資料。

“磁鐵”單元:各種形狀的磁鐵,鐵的物品、一些金屬物品和非金屬物品;一定數量的鐵釘、回形針、大頭針、鋼珠和大鋼針;不同材質的人民幣硬幣((1元的鋼幣,5角的銅幣和鋼幣,1角的鋁幣和鋼幣,分值的鋁幣);盒式指南針,做指南針的資料(可以讓同學自備)。

三、教學重難點:

本冊教學內容仍然屬於生命世界和物質世界的範疇,但是探究的重點有所不同,主要指導同學對變化的事物進行觀察,觀察其變化的過程並探究其變化的規律。本冊教學還要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同學關注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如生物與環境、生物的結構與功能、物質狀態變化與熱量、物體性質和用途的關係等。

在科學探究方面,本冊的教學將進一步培養同學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如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堅持觀察、記錄的習慣和能力,並學習用流程圖、迴圈圖等方法記錄觀察結果。同時重視基本實驗操作技能的培養和實證意識的培養。例如指導同學學習定量的觀察,經歷“觀察現象一提出問題一做出假設一分析、檢驗假設一尋求新的證據以做出新的假設……”的科學探究過程。使其主動提出問題、考慮問題、研究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有所提升。

四、同學情況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三年級同學整體學習科學興趣很高,學習比較認真,但缺乏靈活性,普遍習慣於常規課堂學習模式,而不善於設法自主去獲取知識並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知識。因而同學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瞭解上,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從課外書中獲得的科學知識比較豐富,但科學探究能力比較弱。家長和某些教師偏重於語數教學,使同學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更沒有得到大人和老師和時、周到的指導,使同學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在國小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小同學的的生活,強呼叫符合小同學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同學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示出濃厚的興趣。

五、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措施:

1、提高課堂效率措施:

(1)、根據教材和同學的實際認真備好課,準備好活動資料,做到吃透教材,設計好科學活動、問題和作業。

(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自身精神豐滿,面向每一位同學進行教學,努力調整每位同學積極性,掌握教學過程中同學的學習心態,並適時調整。

(3)、進一步確立同學的主體意識,對同學的回答和作業和時準確反饋,貫徹以褒揚鼓勵為主的原則。

(4)、在科學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訓練同學的比較、分析、綜合、籠統、概括能力,培養同學的邏輯思維能力。

2、提優補差措施:

(1)、鼓勵同學擴大閱讀量,多看一些有益的課外書籍,並提倡同學積極參與(社會)實驗、小發明、小發明、小製作活動,以進一步提高能力。

(2)、協助後進生建立自信心,繼而貫徹褒揚鼓勵為主的原則,培養同學對科學課學習的興趣。

(3)、延伸課堂內容,採取課內與課外相結合。

(4)、加強優生與後進生的聯絡,促使他們互相協助,在團結的氣氛中儘快生長。

六、教學進度佈置

周 次 日 期 教 學 內 容 備 注

1 3。1—3。7

2 3。8—3。14

3 3。15—3。21

4 3。22—3。28

5 3。29—4。4

6 4。5—4。11

7 4。12—4。18

8 4。19—4。25

9 4。26—5。2

五。一勞動節

10 5。3—5。9

期中檢測

11 5。10—5。16

12 5。17—5。23

13 5。24—5。30

14 5。31—6。6

15 6。7—6。13

16 6。14—6。20

17 6。21—6。27

18 6。28—7。4

三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5

一、教材分析

新編《科學》三年級下冊是在三年級上冊的基礎上編寫而成的。國小三年級上冊是科學教材的起始冊,選擇的教學內容是以學生“有系統的觀察活動”為主線展開的。例如,在教學內容中設計了“觀察大樹”和“尋訪小動物”等活動。作為這一線索的延續,三年級下冊的主題確定為對“物質特徵和變化的觀察”,在這一冊中共安排了“混合”、“空氣”、“植物的一生”、“動物的生命週期”、“沉和浮”、“溶解”等六個單元。

混合單元著重引導學生對物質混合的現象進行觀察,認識有些物質混合後其中的各個成分不會發生變化,而有些物質混合後會生成新物質;初步建立混合物的概念;親自動手製造混合物並學習對固體混合物進行簡單分離的方法。

空氣單元引導學生通過實驗證明空氣的存在,並通過一系列的動手操作活動,幫助他們認識空氣作為物質的一般屬性。並設計了有關認識空氣的特殊性質的探究活動,最後一課時則引導學生探討空氣和人類生活的關係。

植物的一生單元引導學生經歷種植鳳仙花的完整過程。通過對鳳仙花各個生長期不同形態特徵的觀察,幫助學生建立植物生長週期的概念,並引導他們學會定期觀察、記錄以及分析資料的方法。

動物的生命週期單元引導學生經歷養蠶的完整過程。通過對蠶各個生長時期不同形態特徵的觀察,幫助學生建立動物的生命週期概念,感受生物的生命過程並學會描述這個過程。

沉和浮單元主要涉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哪些因素有關、怎樣改變物體的沉浮及如何利用沉浮的原理來製作小船和潛艇等問題。

溶解單元從觀察食鹽和沙在水中的變化開始,引導學生進入對溶解現象觀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動之中。如怎樣加快溶解,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鹽,溶解在水中的食鹽能否重新分離出來等。

二、學生分析

1、三年級兒童想象豐富、思維活躍,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學學習的起點,他們對花鳥魚蟲、日月星空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導就能轉化為強烈的求知慾望和學習行為。

2、通過一個學期的《科學》學習,學生們對《科學》這門課已經有所瞭解,知道科學課是由一個一個的活動組成,這是令他們喜愛的。但是他們卻常常不能自覺作好課前準備。

3、雖然經過一個學期的科學學習,學生們已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但是他們的觀察力、思維力有待提高,學生往往只看事物表面,而不知事物的內在,難以把握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絡。

4、對實驗感興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內在。

5、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學生缺乏對科學學科重要性的認識。

6、本年級共7個班,1班是小班26人,2~7班是大班,每班都有57或58人。

三、教學要求與評價

1、 學生在活動中能正確進行物質混合與分離操作,能按觀察物質混合與分離的基本程式進行觀察,能根據事實說明物質混合後是沒有變化,還是發生了變化;能應用學到的知識研究土壤,制定簡單的研究計劃,瞭解土壤的成分;能利用身邊的材料製成一兩種混合物。

2、教師能夠和學生一起準備用於探究活動的足夠的.材料,如薄而透明的塑料袋、水槽、玻璃杯、廢紙、抽氣筒等 。教師的引導應能夠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慾望。教師應能夠給學生的每一項探究活動以比較充分的時間保證,使學生的感受、思考、表達等都能得以比較充分地進行。學生在經歷探究活動的基礎上,知道空氣是一種透明的物質,沒有一定的開關和體積,但具有質量;知道固體、氣體、液體的主要區別;知道空氣可以被壓縮,壓縮空氣有彈力等;同時,潛移默化地意識到,藉助於可見的物質媒介可以發現並研究不可見的物質;意識到通過蒐集、整理和分析資料,也可以獲得對一些問題的認識。

3、通過親歷種植、培養鳳仙花的活動,認識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及種子,瞭解植物的生長過程;知道一粒種子能夠發育成一株植物,並再次結出多粒種子,從中理解植物生命週期的涵義。在活動過程中,使學生領悟珍愛生命的意義,知道愛護花草樹木,學會持續地、多方面地對一事物進行觀察,提高科學探究的能力,學會與人合作;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懂得栽培植物的正確方法;學會用資料、圖畫、語言描述等方法交流自己的觀察結果;運用整理資訊的方法發現事物變化的簡單規律。

4、在養蠶的活動中發現生命的發展變化,及動物和食物、動物和環境等多方面的認識,並通過養蠶的活動經歷和體驗,進行珍愛生命、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在經歷對蠶進行養育的過程中,能進行簡單的觀察和描述,能按蠶的不同生長時期進行動態觀察、細節觀察,能對蠶的身體變化進行比較和測量。能在活動過程中提出問題,發現更多的觀察內容。

5、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樂意以各種不同形式參與到一系列的觀察研究活動中,獲得各種觀察研究活動的經歷,能在小組或班級裡交流自己的觀察研究發現;能獲得關於物體沉浮與物體大小、輕重關係的認識,感受到物體沉浮與液體的關係;能解釋一些簡單的沉浮現象。能按要求設計、製作出簡單的小船和“潛艇”。

6、引導學生從觀察身邊的物質開始,研究觀察物質之間相互混合、溶解的現象;鼓勵學生對觀察研究活動中觀察到的各種現象、結果進行想像並作出自己的解釋;激勵學生在課外獨立進行一些物質之間的溶解和不溶解的觀察活動,以及對飽和溶液的分析、結晶過程的觀察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培養他們細緻的觀察習慣和態度,滲透科學的思想和方法,引導他們科學地進行觀察和實驗,讓他們體驗到科學探究的樂趣,並不斷保持和發展他們探究周圍事物的舉和愛好。

四、改進教學的具體措施

1、運用新課程理念,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2、認真鑽研教材、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認真做好課前準備工作。運用多種評價手段,以激勵學生的探究興趣。

3、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對一個問題的結果作多種假設和預測。教育學生在著手解決問題前先思考行動計劃,包括制定步驟、選擇方法和設想安全措施 。

4、注意蒐集第一手資料,教會學生觀察、測量、實驗、記錄、統計與做統計圖表等方法。

5、 組織好探究後期的研討,引導學生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注意指導學生自己得出結論,教師不要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學生。

6、充分運用教具、掛圖、音像教材進行直觀教學,尤其要組織好每一個觀察認識活動,讓學生去親身經歷、體驗每一個活動。

7、發揮學科知識與生活實際有著廣泛而又密切聯絡的特點。注意引導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尤其重視解決那些與學生關係密切的實際問題,從中讓學生體會學習科學的價值。

三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6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

1、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於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想象,著重證據,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4、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新發展。

三、教材情況分析

三年級上冊的教學的內容,是由“植物”“動物”“我們周圍的材料”和“水和空氣”四個單元組成的。這四個單元,將帶領每個剛開始科學課學習的學生,展開四段不同但有聯絡的科學學習旅程。

“植物”這個單元中包括“我看到了什麼”“校園的樹木”“大樹和小草”“觀察水生植物”“植物的葉”“植物發生了什麼變化”“植物的共同特點”。“動物”這個單元中包括“尋訪小動物”“蝸牛”“蚯蚓”“螞蟻”“金魚”“動物的共同特點”。“我們周圍的材料”這個單元中包括“觀察我們周圍的材料”“誰更硬一些”“比較柔韌性”“它們吸水嗎”“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磚和陶瓷”“給身邊的材料分類”。“水和空氣”這個單元中包括“水”“水和食用油的比較”“誰流得更快些”“比較水的多少”“我們周圍的空氣”“空氣佔據空間嗎”“空氣有重量嗎”。在科學探究方面,考慮到三年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髮展水平,還不可能從事較為獨立、完整的科學探究活動,出於科學探究始於細緻觀察的特點,教材將著重點放在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對科學觀察的理解之上。全冊是以學生有系統的觀察活動為主線展開的,儘管各個單元的學習內容、觀察物件不同,但在活動的設計上充分考慮了觀察能力有步驟、有計劃地發展。教材綜合性地考慮了科學探究方面諸多能力的培養。為了發展學生的科學判斷能力,教材還充分體現了對觀察記錄和報告撰寫的重視。全冊教材自始自終都強調了學生的親身經歷和體驗。教材在活動設計中,還有意識地安排了多項環境保護的內容,力圖從多方面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

四、學生情況分析

三年級學生第一次接觸科學課。因此普遍的特點是思維較活躍,好奇心較強。女生普遍比男生遵守課堂紀律,但男生普遍比女生愛動手,愛發言。

1、整體學習狀況:學生整體學習比較認真,但缺乏靈活性。他們已習慣於語數課堂上的“接受式”的學習方式,而不善於設法自主去獲取知識並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知識。因而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瞭解上,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學生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科學常識極為缺乏,科學探究能力比較欠缺。家長和某些教師偏重於語數教學,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更沒有得到大人和老師及時、周到的指導,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在國小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國小生的的生活,強呼叫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通過教師觀察,兩班的學生對科學課的知識掌握程度差異較大,部分學生動手實驗的能力不強。本學期,需要在科學課堂常規養成科學學習興趣,動手實驗操作等方面加強教學,獲得進步。

五、教學目標要求

1 、通過對大樹的觀察,經歷一次真正的科學觀察活動的過程和體驗;經歷用自己的方法對觀察到的內容進行描述的活動過程;經歷簡單的對樹葉的顏色、形狀、大小等屬性的觀察、比較活動過程;經歷對一片完整的葉的各組成部分的觀察和描述過程;獲得對一片完整的葉的組成部分的認識;經歷用簡單的文字、圖畫等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初步體會到科學觀察需要細緻,講求方法;並在一系列的觀察描述活動中獲得自信。

2 、引導和推動學生開展尋訪調查小動物的活動;鼓勵學生親近和關注周圍環境中的小動物,在課外或校外進行一些觀察研究小動物的活動;並以活動經歷和體驗的形式進行愛護小動物、珍愛生命、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

3 、組織和指導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經歷一些基本的觀察活動過程:經歷對小動物進行簡單的觀察和描述的過程;經歷初步的按一定順序觀察及動態觀察、細節和痕跡觀察的過程;經歷簡單的比較觀察的過程;經歷初步的小動物身體大小的比較和測量過程;經歷初步的在觀察活動過程中提出問題,發現更多觀察內容的過程;經歷解決觀察活動中的問題,嘗試不斷改進觀察方法的過程。

4 、組織和指導學生在有結構的觀察活動中,獲得關於動物的觀察特徵、分類特徵、動物的多樣性、動物的運動、動物和食物、動物和環境、環境保護等多方面的豐富的直接認識。鼓勵學生在此基礎上,聯絡來自其他渠道的資訊,發展自己的認識。

5 、通過觀察和思考,瞭解周圍的物體是由哪些材料做的。引導學生從材料的角度觀察物體、引發他們對材料的研究興趣。通過簡單實驗和觀察,完善對木頭、紙、金屬和塑料特殊性質的認識,理解材料與人類活動的關係。

6 、學生能夠利用自己的感觀和簡單的器材(各種瓶子、臉盆等),通過觀察、對比等方法收集整理有關水的資料,並能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現有資訊的基礎上,通過討論、思考,得出結論,發現和提出關於水的相關問題,並能夠用多種方法(語言文字元號等)將用過觀察所發現的現象表述出來。在觀察、研究的各種活動中,學生能夠逐漸做到注重事實、留心觀察、尊重他人的意見,敢於提出不同的見解,樂於合作與交流。同時通過對水的觀察,保持和發展學生樂於探究發現周圍事物奧祕的慾望。

7 、進一步認識水的基本物理性質,懂得液體的含義,認識生活中常見的液體,能夠用多種方法區分各種溶液並比較溶液的多少。

8 、初步瞭解空氣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質。藉助其他媒介進行間接觀察空氣的存在,通過對空氣和水進行有聯絡的對比觀察,加深對液體和氣體特性的理解。

9、能有順序、有目的、仔細地觀察。運用看、摸、聽等多種方法進行觀察,綜合運用感官感知事物。能用文字、圖畫、表格等多種形式記錄和呈現觀察結果。和同學交流,相互評價觀察結果。

六、教學措施

1 、首先加強教師自身的科學教學基本功的訓練是最主要的。平時要充分利用空閒時間,認真學習科學教學大綱,科學教材,認真鑽研科學教法學法,儘快成為一名合格的科學教師。

2、大膽創新,在課堂上力求體現新課改理念改進原來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學生了解新事物,發現新問題,探索新領域,開拓新視野,能夠使處於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在自己最近的發展區內得到最大的有效的發展。

3、結合所教班級、所教學生的具體情況,儘可能在課堂上創設一個民主、和諧、開放的教學氛圍。以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徵的教學法進行課堂教學,採取一切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興趣。在教學時儘可能的利用好教具、學具,為學生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是教學改革的主人,必須因人因地因時創造性地利用和開發有利的資源,上好每堂課。

4、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教學時對於相同的問題允許學生提出不同見解。在合作探索中表達自己的想法,使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體驗,最大限度地發現每個學生的潛能。

5 、充分利用好學校的科學實驗室,儘可能的去科學實驗室上課,做到“精講多練”,多通過實驗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得到收穫。力求讓學生理解科學,建構更加科學合理的科學知識與方法體系,養成善於綜合與聯絡的思想方法去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6 、注重學生課外的拓展研究,不應只停留在課堂教學內,要將學生帶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中去,將科學課的學習從課堂延伸擴充套件到活動課程,擴充套件到家庭和社會。

七、課時安排:

概論:一課時課文:三十課時

複習:三課時其他:機動

三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7

一、所教年級學生現狀分析:

本學期三年級學生四個班。這些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家庭,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以及聽課的技巧、課外知識的視野相對不如本地學生。課堂上看來很活躍、很熱鬧,但是學生對問題的深入思考方面卻非常缺乏,動手實驗時,常常是在為了玩而玩,而不是有計劃有目的的去玩,想出辦法了再玩。因此學生課堂上常常表現的是玩完後,一問三不知,因此針對這種情況,本學期的科學課要對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要對學生主動探究科學知識的能力進行專門的訓練,發展學生們的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志趣和能力,在本學期中我要從抓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入手,在小製作、小種植、小實驗、小調查、小操作等方面入手,結合科學課的新課程標準,鼓勵學生走進自然,創造性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把科學課的新課程標準落實到科學教學中去,使科學教學進入到一個走進新課程改革的新時期。

二、本冊教材的知識系統和結構:

本冊書28課。從知識方面可以分為六個方面:

1、植物和我們:(1——7)課,以“學生對身邊事物已有的觀察、認識”為引領,進一步認識身邊的植物,解釋觀察到的現象,探索其中的奧祕,初步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步驟,為學生親歷科學提供一把入門的鑰匙。

2、動物和我們:(2—14)課,以“學生對身邊事物已有的觀察、認識”為引領,進一步認識身邊的動物,初步掌握其生活習慣及其生命特徵。

3、我們的生活材料:(15——21)課,以“學生對生活材料的親身體驗"為線索,進行觀察、記錄、整理、製作等探究活動,增強學生觀察身邊科學現象的意識,培養學生樂於探究身邊常見科學現象的情感,意識到探究科學可以從身邊的科學現象入手。

4、水的`科學:(22——24)課,以‘‘學生對水已有的認知"為線索,通過讓學生了解自然界中水資源的分佈、欣賞自然界水體的美麗、瞭解水的三態、認識水中物體的沉浮、進行水的多少的比較、認識水的壓力等各種探究活動,層層展開,逐步推進,使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科學探究的基本手段和方法,瞭解、認識水的特點。

5、我們周圍的空氣:(25——28)瞭解空氣在哪裡,空氣的成分,我們需要清新的空氣。

三、本冊教材的教學目的、重點、難點:

目的

1、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於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相信、注重證據、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4、學生在獨立操作中觀察、思考,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有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志趣和能力。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和諧發展。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和諧發展。

重點:

《動物和我們》、《水的科學》、《我們周圍的空氣》四個單元。

難點:

使學生以自主體驗為手段,以科學探究為核心,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探究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及科學知識各有側重,且由易到難,逐漸上升。

四、主要教學措施與教改思路:

1、首先加強教師自身的科學教學基本功的訓練是最主要的。平時要充分利用空閒時間,認真學習科學課程標準、科學教材,認真鑽研科學教法學法,儘快成為一名合格的科學教師。

2、結合所教班級、所教學生的具體情況,儘可能在課堂上創設一個民主、和諧、開放的教學氛圍。以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徵的教學法進行課堂教學,採取一切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興趣。

3、充分利用好學校的科學實驗室,儘可能的去科學實驗室上課,做到“精講多練”,多通過實驗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得到收穫。

4、注重學生課外的拓展研究,不應只停留在課堂教學內,要將學生帶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中去,將科學課的學習從課堂延伸擴充套件到活動課程,擴充套件到家庭和社會。

5、教改思路:改變評價學生的方法,把學科評價內容分為綜合能力評價和基礎知識評價兩種,每種各佔50分。注重學生平時的製作能力、觀察能力與實驗探究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中去探究學習科學知識知識,並在作科學的過程中學科學。

五、教學進度安排:

三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8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

1、明白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於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想象、著重證據、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4、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懷科技的新發展。

三、學生情況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我所任教的是三年級的6、7和8班。在開始的兩個多星期,我不僅僅在課堂教學中注意觀察學生各方面的表現,還經常利用課前和課餘觀察學生的學習態度。經過兩週的瞭解,我發現大部分學生的思維特別敏銳,發言和回答都特別積極。但是,也因為現在的科學學習與以往的常識學習有很多本質的區別,特別是注意學生的探究活動的培養是以往忽略的,所以怎樣引導學生開展有序地探究活動是本學期的'訓練重點。

2、已有知識、經驗:學生的課外知識儲備特別豐富,明白很多相關的科學知識。但總的來說,學生以前的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開展的次數比較少,怎樣進行有效探究是迫切的問題。而且,科學小組的合作學習跟其它科目的合作學習也有很多區別,課堂中小搭配作中學生還是很混亂,也有少數學生沒有參與,所以怎樣引導全員參與與分工,也是課堂教學中必須強調的。

3、兒童心理分析:在國小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詳細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國小生的的生活,強呼叫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愛好。

四、教材分析:

1、全冊內容情況:

本冊是科學教材的起始冊。全冊教材包括了“植物”、“動物”、“我們自己”、“水”、“我們周圍的材料”和“食物”6個單元,由40多個典型活動組成。作為起始冊,教材的主要目的在於激發學生學習科學課程的愛好,幫助他們體驗科學課程的學習特點,引導他們嘗試性地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學習一些明白的科學知識和技能。

2、各單元內容和課時情況:

第一單元“植物”共6課時,詳細包括:我看到了什麼(1課時),我的大樹(1課時),各種各樣的葉(2課時),一片完整的葉(2課時)。

第二單元“動物”共6課時,詳細包括:尋訪小動物(1課時),蝸牛(2課時),蝸牛和蝗蟲(1課時),螞蟻(1課時),我的觀察研究(1課時)。

第三單元“我們自己”共6課時,詳細包括:觀察我們的身體(1課時),我們在生長(1課時),猜猜我是誰(1課時),我的手(1課時),奇妙的指紋(1課時),運用感官(1課時)。

第四單元“水”共4課時,詳細包括:一杯水的觀察(1課時),水是什麼形狀(1課時),各種各樣的液體(1課時),比較水的多少(1課時)。

第五單元“紙”共4課時,詳細包括:紙的觀察(1課時),我來造一張紙(1課時),不同用途的紙(1課時),作一輛紙車(1課時)。

第六單元“米飯和澱粉”共4課時,詳細包括:稻穀的觀察(1課時),大米的觀察(1課時),米飯的觀察(1課時),澱粉的蹤跡(1課時)。

3、教學重點: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想象,以探究為核心,培養國小生的科學素養。

4、教學難點: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國小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非法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8、組織指導科技愛好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六、主要教學活動型別:

蒐集資訊現場考察自然狀態下的觀察實驗

專題研究情境模擬科學小製作討論辯論

種植飼養科學遊戲資訊釋出會、報告會、交流會

參觀訪問競賽科學欣賞社群科學活動

家庭科技活動角色扮演科學幻想

七、主要導學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參觀法實踐法討論法

談話法辯論法實驗法列表法暗示法

八、教學進度表

周次日期教材內容

19.19.1始業教育

29.59.11我看到了什麼(1課時)我的大樹(1課時)

39.129.18各種各樣的葉(2課時)

49.199.25一片完整的葉(2課時)

59.2610.2國慶放假

610.310.9尋訪小動物(1課時)鄉土教材(1課時)

710.110.16蝸牛(2課時)

810.110.23蝸牛和蝗蟲(1課時)螞蟻(1課時),

910.210.30我的觀察研究(1課時)鄉土教材(1課時)

1010.3111.6觀察我們的身體(1課時)我們在生長(1課時)

1111.711.13猜猜我是誰(1課時)我的手(1課時)

1211.111.20奇妙的指紋(1課時)運用感官(1課時)

1311.211.27一杯水的觀察(1課時)水是什麼形狀(1課時)

1411.2812.4各種各樣的液體(1課時)比較水的多少(1課時)

1512.512.11紙的觀察(1課時)我來造一張紙(1課時)

1612.112.18不同用途的紙(1課時)作一輛紙車(1課時)

1712.112.25稻穀的觀察(1課時)大米的觀察(1課時)

1812.2605年1.1米飯的觀察(1課時)澱粉的蹤跡(1課時)

191.21.8複習考試

三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9

新的學期開始了,為了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特制定本學期科學教學計劃如下:

一、教學任務

冀教版三年級科學下冊,主要圍繞“性質與功能”這一組統一概念,整合教學內容,進行單元和課題設計,全冊共有6個單元,19個課題。

通過本冊教學讓學生通過調查、觀察、實驗、設計、製作、蒐集資訊等各種探究活動,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激發對科學探究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髮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學期目標

1、總體知識目標

能辨別製成常用物品的材料,並能舉例說明材料的用途與其性質有關;知道物體發聲和聲音傳播的簡單原理;瞭解光的傳播、鏡子改變光的傳播路線及日光的色散現象;知道材料按導電效能可以分為導體和絕緣體,知道常用電器的工作需要一個完整的迴路,知道用一些基本元件連線一個簡單電路和開關的功能;能探究磁鐵的方向特性以及磁鐵間同極相斥、蒸發異極相吸的規律;能舉例說明人類傳遞資訊的方式及科學技術發展對資訊傳遞方式的改變。

2、能力培養目標

指導學生運用在感官和簡單工具觀察物體,認識物體的性質及用途,培養學生質疑、想象、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熱愛科學。

能用感官或工具感知物體的性質與功能;能用語言或簡圖描述、記錄物體的性質和功能;能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對實驗結果進行預測,設計實驗進行探究,並能實驗結果作出科學的解釋。

3、教育教學目標

能從科學的角度關注日常生活中的聲、光、電、磁等現象,主動提出感興趣的問題;願意與同學合作完成探究任務,能體能到討論與交流的好處;能體驗到大膽想像的樂趣;願意聽取其他同學對自己“作品”的評價,並願意進行改進。

能舉例說出“新材料、聲、光、電、磁”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及給人類生活帶來的諸多便利;懂得節約用電的常識,知道安全用電的重要性;能舉例說出噪聲和強光對人類的危害;能理解電和磁的應用對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

在科學學習中能注重事實,克服困難,善始善終,尊重他人意見,敢於提出不同見解,樂於合作與交流。珍愛並善待周圍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三、教材分析:

“常見材料”是全冊書的引入單元,目的是幫助學生認識人們對材料的使用與材料的性質有關,引導學生認識身邊的材料、關心新材料。

“聲”“光”“電”“磁”四個單元分別以兒童生活經驗為線索,來研究材料的特殊性質。“聲”單元引導學生通過尋找聲音、觀察發聲體、自制樂器等探究活動,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制定計劃、實驗製作等探究能力。“光”單元引導學生認識有些物體能發光、有些物體能讓光線通過、光沿著直線傳播、光的傳播線路可以改變等性質,培養學生探究客觀事物本質特徵的興趣和能力。“電”單元通過分析電在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知道有些材料容易導電,有些材料不容易導電,培養學生想知道、愛提問、樂於合作與交流的科學態度。“磁”單元通過研究磁鐵的性質、尋找磁在生活中的用途等活動,引導學生經歷從預測、驗證、討論到交流的完整科學探究過程。“資訊與通訊”是全冊書的綜合單元,引導學生通過分析人類傳遞資訊及通訊技術的發展,瞭解都聲光電磁知識的應用引起通訊技術飛速發展的科學事實。

教學重難點:本冊在內容方面以物質世界的聲光電磁方面的知識為線索,但學習的重點不在於科學知識體系的傳授,而在於通過調查、觀察、實驗、設計、製作、蒐集資訊等各種探究活動,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激發對科學探究的興趣。同時,注意引導學生關心日常生活中有關聲光電磁應用的新知識、新產品、新技術,讓學生初步瞭解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引起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

四、情況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三年級學生整體學習科學興趣很高,學習比較認真,但缺乏靈活性,普遍習慣於常規課堂學習模式,而不善於設法自主去獲取知識並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知識。因而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瞭解上,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從課外書中獲得的科學知識比較豐富,但科學探究能力比較弱。家長偏重於語數教學,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更沒有得到大人和老師及時、周到的指導,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在國小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國小生的'的生活,強呼叫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五、教學措施:

1、學困生的轉化

在科學學習方面的學困生有:張子勇、張帆、邵蘭蘭,他們記憶能力差,反應也較慢,面對以上情況,準備採取如下轉化措施:

(1)聯絡生活實際,充分調動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

(2)幫助後進生建立自信心,繼而貫徹表揚鼓勵為主的原則,培養學生對科學課學習的興趣。採用表揚為主,批評為輔的教育手段,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3)利用課餘時間為其補習,使他們不被落下。

2、中等生優化措施:

(1)、鼓勵學生擴大閱讀量,多看一些有益的課外書籍,並提倡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驗、小發明、小創造、小製作活動,以進一步提高能力。

(2)、延伸課堂內容,採取課內與課外相結合。

(3)、加強優生與中等生的聯絡,促使他們互相幫助,在團結的氣氛中儘快成長。

3、優等生的培養

(1)採用“一幫一、一對紅”的政策,尖子生幫助學困生,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以求共同進步。

(2)每週利用一節課的時間,說說自己的學習心得,提高學習的興趣。

(3)對尖子生的平常學習,多觀察,多教育,防止他們出現驕傲現象。

六、改革設想:

(1)、利用學校設施優勢,採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課堂教學,既激發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又可以促使學生在多樣化的環境中靈活掌握知識。

(2)、進一步確立學生的主體意識,對學生的回答和作業及時準確反饋,貫徹以表揚鼓勵為主的原則。

(3)、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自身精神飽滿,面向每一位學生進行教學,努力調整每位學生積極性,把握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心態,並適時調整(4)、在科學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訓練學生的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能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七、課時安排

(一)、常見材料(5課時)

1、身邊的材料2課時

2、塑料3課時

(二)、聲(7課時)

3、傾聽聲音2課時

4、物體傳聲2課時

5、自制小樂器2課時

6、聲音與生活1課時

(三)、光(8課時)

7、光的傳播2課時

8、透明與不透明1課時

9、鏡子2課時

10、七色光3課時

(四)、電(6課時)

11、電在我家中2課時

12、讓燈亮起來2課時

13、導體與絕緣體2課時

(五)、磁6課時

14、磁鐵的力量2課時

15、製作小磁針2課時

16、磁的應用2課時

(六)、資訊與通訊5課時

17、傳遞資訊2課時

18、通訊的發展1課時

19、暢想通訊2課時

三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10

新的學期開始了,為了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特制定本學期科學教學計劃如下:

一、教學任務

冀教版三年級科學下冊,主要圍繞“性質與功能”這一組統一概念,整合教學內容,進行單元和課題設計,全冊共有6個單元,19個課題。

通過本冊教學讓學生通過調查、觀察、實驗、設計、製作、蒐集資訊等各種探究活動,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激發對科學探究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髮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學期目標

1、總體知識目標

能辨別製成常用物品的材料,並能舉例說明材料的用途與其性質有關;知道物體發聲和聲音傳播的簡單原理;瞭解光的傳播、鏡子改變光的傳播路線及日光的色散現象;知道材料按導電效能可以分為導體和絕緣體,知道常用電器的工作需要一個完整的迴路,知道用一些基本元件連線一個簡單電路和開關的功能;能探究磁鐵的方向特性以及磁鐵間同極相斥、蒸發異極相吸的規律;能舉例說明人類傳遞資訊的方式及科學技術發展對資訊傳遞方式的改變。

2、能力培養目標

指導學生運用在感官和簡單工具觀察物體,認識物體的性質及用途,培養學生質疑、想象、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熱愛科學。

能用感官或工具感知物體的性質與功能;能用語言或簡圖描述、記錄物體的性質和功能;能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對實驗結果進行預測,設計實驗進行探究,並能實驗結果作出科學的解釋。

3、教育教學目標

能從科學的角度關注日常生活中的聲、光、電、磁等現象,主動提出感興趣的問題;願意與同學合作完成探究任務,能體能到討論與交流的好處;能體驗到大膽想像的`樂趣;願意聽取其他同學對自己“作品”的評價,並願意進行改進。

能舉例說出“新材料、聲、光、電、磁”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及給人類生活帶來的諸多便利;懂得節約用電的常識,知道安全用電的重要性;能舉例說出噪聲和強光對人類的危害;能理解電和磁的應用對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

在科學學習中能注重事實,克服困難,善始善終,尊重他人意見,敢於提出不同見解,樂於合作與交流。珍愛並善待周圍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三、教材分析:

“常見材料”是全冊書的引入單元,目的是幫助學生認識人們對材料的使用與材料的性質有關,引導學生認識身邊的材料、關心新材料。

“聲”“光”“電”“磁”四個單元分別以兒童生活經驗為線索,來研究材料的特殊性質。“聲”單元引導學生通過尋找聲音、觀察發聲體、自制樂器等探究活動,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制定計劃、實驗製作等探究能力。“光”單元引導學生認識有些物體能發光、有些物體能讓光線通過、光沿著直線傳播、光的傳播線路可以改變等性質,培養學生探究客觀事物本質特徵的興趣和能力。“電”單元通過分析電在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知道有些材料容易導電,有些材料不容易導電,培養學生想知道、愛提問、樂於合作與交流的科學態度。“磁”單元通過研究磁鐵的性質、尋找磁在生活中的用途等活動,引導學生經歷從預測、驗證、討論到交流的完整科學探究過程。“資訊與通訊”是全冊書的綜合單元,引導學生通過分析人類傳遞資訊及通訊技術的發展,瞭解都聲光電磁知識的應用引起通訊技術飛速發展的科學事實。

教學重難點:本冊在內容方面以物質世界的聲光電磁方面的知識為線索,但學習的重點不在於科學知識體系的傳授,而在於通過調查、觀察、實驗、設計、製作、蒐集資訊等各種探究活動,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激發對科學探究的興趣。同時,注意引導學生關心日常生活中有關聲光電磁應用的新知識、新產品、新技術,讓學生初步瞭解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引起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

四、情況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三年級學生整體學習科學興趣很高,學習比較認真,但缺乏靈活性,普遍習慣於常規課堂學習模式,而不善於設法自主去獲取知識並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知識。因而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瞭解上,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從課外書中獲得的科學知識比較豐富,但科學探究能力比較弱。家長偏重於語數教學,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更沒有得到大人和老師及時、周到的指導,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在國小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國小生的的生活,強呼叫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五、教學措施:

1、學困生的轉化

在科學學習方面的學困生有:張子勇、張帆、邵蘭蘭,他們記憶能力差,反應也較慢,面對以上情況,準備採取如下轉化措施:

(1)聯絡生活實際,充分調動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

(2)幫助後進生建立自信心,繼而貫徹表揚鼓勵為主的原則,培養學生對科學課學習的興趣。採用表揚為主,批評為輔的教育手段,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3)利用課餘時間為其補習,使他們不被落下。

2、中等生優化措施:

(1)、鼓勵學生擴大閱讀量,多看一些有益的課外書籍,並提倡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驗、小發明、小創造、小製作活動,以進一步提高能力。

(2)、延伸課堂內容,採取課內與課外相結合。

(3)、加強優生與中等生的聯絡,促使他們互相幫助,在團結的氣氛中儘快成長。

3、優等生的培養

(1)採用“一幫一、一對紅”的政策,尖子生幫助學困生,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以求共同進步。

(2)每週利用一節課的時間,說說自己的學習心得,提高學習的興趣。

(3)對尖子生的平常學習,多觀察,多教育,防止他們出現驕傲現象。

六、改革設想:

(1)、利用學校設施優勢,採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課堂教學,既激發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又可以促使學生在多樣化的環境中靈活掌握知識。

(2)、進一步確立學生的主體意識,對學生的回答和作業及時準確反饋,貫徹以表揚鼓勵為主的原則。

(3)、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自身精神飽滿,面向每一位學生進行教學,努力調整每位學生積極性,把握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心態,並適時調整(4)、在科學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訓練學生的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能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七、課時安排

(一)、常見材料(5課時)

1、身邊的材料2課時

2、塑料3課時

(二)、聲(7課時)

3、傾聽聲音2課時

4、物體傳聲2課時

5、自制小樂器2課時

6、聲音與生活1課時

(三)、光(8課時)

7、光的傳播2課時

8、透明與不透明1課時

9、鏡子2課時

10、七色光3課時

(四)、電(6課時)

11、電在我家中2課時

12、讓燈亮起來2課時

13、導體與絕緣體2課時

(五)、磁6課時

14、磁鐵的力量2課時

15、製作小磁針2課時

16、磁的應用2課時

(六)、資訊與通訊5課時

17、傳遞資訊2課時

18、通訊的發展1課時

19、暢想通訊2課時

三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11

一、指導思想

以“普及與特色齊抓”為我校科技教育工作的中心,在區科技特色學校的基礎之上,尋求新的增長點中進一步提升科技教育水平,加強基礎學科滲透、蓬勃開展全校性科技主題活動,使學校科技教育在普及中夯實科技群體基礎,從而實現全面提高師生科學素養的總目標。

二、現狀分析

(一)基礎與優勢

1。管理網路化

我校有清晰的科技教育管理網路,由盧教導主管科技教育工作和處理日常事務;科技輔導員顧雲中老師全面負責校級科技活動,制定學校科技教育工作計劃;由趙弈、李雲玉、趙駿、肖雲蜂等科技老師負責開展各特色專案活動,各位科技教師在學校科技教育中發揮著自己的作用。

2。師資隊伍建設

我校利用多種渠道建設科技教師隊伍,通過組織教師參加各級各類學習與培訓,聘請科技專家帶教與學校導師團帶教,有針對性地培養科技教師,增強教師在科技教學、活動組織、科研等方面的能力,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3。評價與激勵機制

評價與激勵機制的完善保障了我校科技教育工作的.不斷髮展。我校制定了針對課程教學、科技競賽、課題研究等方面的評價和激勵制度,保證了科技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

4。特色專案建設

在教育主管部門的關心、支援下,在學校領導的重視下,我校已形成了一批在新北區有一定影響力的特色專案如科技製作、機器人活動等,在各級各類科技競賽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二)問題與挑戰

1。特色專案有待深化

科技製作及機器人活動是我校的特色專案。我們通過興趣小組和第二課堂等形式推進特色專案的發展,但是,我們對特色專案活動挖掘得還不深,活動開展仍以競賽為目的,缺少系列化的層層遞進,特色深化有待加強。

2。師資專業化不強

我校擁有一批在科技教育領域實踐多年的科技教師,但一些教師還停留在粗淺的層面,沒有完全抓住專攻的方向,還需要進一步強化專業知識和技能,提高自主鑽研的能力與積極性,學校需加強這方面的引導與培訓。

3。課程與活動分離

科技教育活動的開展主要依託興趣小組和第二課堂,與課程教學的結合還比較欠缺,削弱了教育效果。因此,科技教育應加強與物理、化學、歷史、地理、政治等學科的結合,通過上課、學生演講等形式滲透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等內容。

三、發展目標

本著激發學生熱愛科學興趣,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科學素養,以點帶面促進我校整體辦學水平,紮實推進素質教育,力爭通過課堂教育滲透、活動開展、參加競賽、特色專案建設等途徑,並以“新北區青少年科技特色教育學校”細化標準來規範學校科技教育工作,打響科技教育的特色品牌。

四、具體措施

1。 鞏固傳統特色專案,使強項更強。

開展科技活動須堅持連續性、持續性,所以開展科技教育須因地制宜,充分發揮現有教師的特長,注重鞏固傳統特色專案,使強項更強。今年我們要積極參加新北區首屆科技節活動,使我校的傳統科技教育特色專案——“科技製作”、“機器人活動”能在新北區兄弟學校中起示範和輻射作用。

2。拓展新興專案,學校科技教育向縱深發展。

科技教育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我們要確保做大做強特色專案的前提下,面向全體學生,廣泛開展科學技術普及教育活動,以“金鑰匙科技競賽”、“科技創新大賽”、“ 青少年發明家評選”等活動為突破口,引導學生全體參與,學校組織校級比賽,提高我校在省、市各項活動中獲獎的“質”和“量”。

3。 充分發揮學科科技教育功能,抓好學科滲透。

學校科技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抓好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充分挖掘學科教學的科技教育功能,抓好學科滲透。首先是在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學科教學之中,在進行系統的科學知識學習和科學基本技能訓練的同時,要加強科學態度、科學方法、科學行為習慣的培養,而且在語文、歷史等其它學科中也要有意、有機、有序地滲透科技教育,共同培養全體學生對科學技術的興趣和愛好,增強全體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引導他們樹立科學思想和科學態度。

4。 加強隊伍建設,推進科技教育持續、有序發展。

加強培訓,著力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師科技輔導隊伍。我們認為學生的自主發展是要靠教師引導和指導的,而學生在科技活動中的自主發展也必然會促進教師的發展,這是一個互動相長的過程。因此在落實科技教育專案中,學校積極創設條件,加強培訓,促進青年科技輔導教師加快成長,激勵他們提前達標,早日脫穎而出。

5。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辦好學校科技節。

我校把今年十月份定為科技活動月,並高質量辦好的科技節活動,使科技教育面向每一位學生。在科技節活動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知識水平、能力大小,組織學生參加適合他們的活動,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

三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12

一、指導思想

以“普及與特色齊抓”為我校科技教育工作的中心,在區科技特色學校的基礎之上,尋求新的增長點中進一步提升科技教育水平,加強基礎學科滲透、蓬勃開展全校性科技主題活動,使學校科技教育在普及中夯實科技群體基礎,從而實現全面提高師生科學素養的總目標。

二、現狀分析

(一)基礎與優勢

1、管理網路化

我校有清晰的科技教育管理網路,由盧教導主管科技教育工作和處理日常事務;科技輔導員顧雲中老師全面負責校級科技活動,制定學校科技教育工作計劃;由趙弈、李雲玉、趙駿、肖雲蜂等科技老師負責開展各特色專案活動,各位科技教師在學校科技教育中發揮著自己的作用。

2、師資隊伍建設

我校利用多種渠道建設科技教師隊伍,通過組織教師參加各級各類學習與培訓,聘請科技專家帶教與學校導師團帶教,有針對性地培養科技教師,增強教師在科技教學、活動組織、科研等方面的能力,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3、評價與激勵機制

評價與激勵機制的完善保障了我校科技教育工作的不斷髮展。我校制定了針對課程教學、科技競賽、課題研究等方面的評價和激勵制度,保證了科技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

4、特色專案建設

在教育主管部門的關心、支援下,在學校領導的重視下,我校已形成了一批在新北區有一定影響力的特色專案如科技製作、機器人活動等,在各級各類科技競賽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二)問題與挑戰

1、特色專案有待深化

科技製作及機器人活動是我校的特色專案。我們通過興趣小組和第二課堂等形式推進特色專案的發展,但是,我們對特色專案活動挖掘得還不深,活動開展仍以競賽為目的,缺少系列化的層層遞進,特色深化有待加強。

2、師資專業化不強

我校擁有一批在科技教育領域實踐多年的科技教師,但一些教師還停留在粗淺的層面,沒有完全抓住專攻的方向,還需要進一步強化專業知識和技能,提高自主鑽研的能力與積極性,學校需加強這方面的引導與培訓。

3、課程與活動分離

科技教育活動的開展主要依託興趣小組和第二課堂,與課程教學的結合還比較欠缺,削弱了教育效果。因此,科技教育應加強與物理、化學、歷史、地理、政治等學科的結合,通過上課、學生演講等形式滲透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等內容。

三、發展目標

本著激發學生熱愛科學興趣,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科學素養,以點帶面促進我校整體辦學水平,紮實推進素質教育,力爭通過課堂教育滲透、活動開展、參加競賽、特色專案建設等途徑,並以“新北區青少年科技特色教育學校”細化標準來規範學校科技教育工作,打響科技教育的特色品牌。

四、具體措施

1、鞏固傳統特色專案,使強項更強。

開展科技活動須堅持連續性、持續性,所以開展科技教育須因地制宜,充分發揮現有教師的特長,注重鞏固傳統特色專案,使強項更強。今年我們要積極參加新北區首屆科技節活動,使我校的傳統科技教育特色專案——“科技製作”、“機器人活動”能在新北區兄弟學校中起示範和輻射作用。

2、拓展新興專案,學校科技教育向縱深發展。

科技教育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我們要確保做大做強特色專案的前提下,面向全體學生,廣泛開展科學技術普及教育活動,以“金鑰匙科技競賽”、“科技創新大賽”、“青少年發明家評選”等活動為突破口,引導學生全體參與,學校組織校級比賽,提高我校在省、市各項活動中獲獎的“質”和“量”。

3、充分發揮學科科技教育功能,抓好學科滲透。

學校科技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抓好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充分挖掘學科教學的科技教育功能,抓好學科滲透。首先是在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學科教學之中,在進行系統的科學知識學習和科學基本技能訓練的同時,要加強科學態度、科學方法、科學行為習慣的培養,而且在語文、歷史等其它學科中也要有意、有機、有序地滲透科技教育,共同培養全體學生對科學技術的興趣和愛好,增強全體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引導他們樹立科學思想和科學態度。

4、加強隊伍建設,推進科技教育持續、有序發展。

加強培訓,著力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師科技輔導隊伍。我們認為學生的自主發展是要靠教師引導和指導的,而學生在科技活動中的自主發展也必然會促進教師的發展,這是一個互動相長的過程。因此在落實科技教育專案中,學校積極創設條件,加強培訓,促進青年科技輔導教師加快成長,激勵他們提前達標,早日脫穎而出。

5、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辦好學校科技節。

我校把今年十月份定為科技活動月,並高質量辦好的科技節活動,使科技教育面向每一位學生。在科技節活動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知識水平、能力大小,組織學生參加適合他們的活動,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

三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13

一、所教年級學生現狀分析:

本學期三年級學生四個班。這些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家庭,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以及聽課的技巧、課外知識的視野相對不如本地學生。課堂上看來很活躍、很熱鬧,但是學生對問題的深入思考方面卻非常缺乏,動手實驗時,常常是在為了玩而玩,而不是有計劃有目的的去玩,想出辦法了再玩。因此學生課堂上常常表現的是玩完後,一問三不知,因此針對這種情況,本學期的科學課要對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要對學生主動探究科學知識的能力進行專門的訓練,發展學生們的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志趣和能力,在本學期中我要從抓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入手,在小製作、小種植、小實驗、小調查、小操作等方面入手,結合科學課的新課程標準,鼓勵學生走進自然,創造性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把科學課的新課程標準落實到科學教學中去,使科學教學進入到一個走進新課程改革的新時期。

二、本冊教材的知識系統和結構:

本冊書28課。從知識方面可以分為六個方面:

1、植物和我們:(1——7)課,以“學生對身邊事物已有的觀察、認識”為引領,進一步認識身邊的植物,解釋觀察到的現象,探索其中的奧祕,初步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步驟,為學生親歷科學提供一把入門的鑰匙。

2、動物和我們:(2—14)課,以“學生對身邊事物已有的觀察、認識”為引領,進一步認識身邊的動物,初步掌握其生活習慣及其生命特徵。

3、我們的生活材料:(15——21)課,以“學生對生活材料的親身體驗"為線索,進行觀察、記錄、整理、製作等探究活動,增強學生觀察身邊科學現象的意識,培養學生樂於探究身邊常見科學現象的情感,意識到探究科學可以從身邊的科學現象入手。

4、水的科學:(22——24)課,以‘‘學生對水已有的認知"為線索,通過讓學生了解自然界中水資源的分佈、欣賞自然界水體的美麗、瞭解水的三態、認識水中物體的沉浮、進行水的多少的比較、認識水的壓力等各種探究活動,層層展開,逐步推進,使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科學探究的基本手段和方法,瞭解、認識水的特點。

5、我們周圍的空氣:(25——28)瞭解空氣在哪裡,空氣的.成分,我們需要清新的空氣。

三、本冊教材的教學目的、重點、難點:

目的

1、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於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相信、注重證據、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4、學生在獨立操作中觀察、思考,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有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志趣和能力。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和諧發展。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和諧發展。

重點:

《動物和我們》、《水的科學》、《我們周圍的空氣》四個單元。

難點:

使學生以自主體驗為手段,以科學探究為核心,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探究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及科學知識各有側重,且由易到難,逐漸上升。

四、主要教學措施與教改思路:

1、首先加強教師自身的科學教學基本功的訓練是最主要的。平時要充分利用空閒時間,認真學習科學課程標準、科學教材,認真鑽研科學教法學法,儘快成為一名合格的科學教師。

2、結合所教班級、所教學生的具體情況,儘可能在課堂上創設一個民主、和諧、開放的教學氛圍。以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徵的教學法進行課堂教學,採取一切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興趣。

3、充分利用好學校的科學實驗室,儘可能的去科學實驗室上課,做到“精講多練”,多通過實驗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得到收穫。

4、注重學生課外的拓展研究,不應只停留在課堂教學內,要將學生帶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中去,將科學課的學習從課堂延伸擴充套件到活動課程,擴充套件到家庭和社會。

5、教改思路:改變評價學生的方法,把學科評價內容分為綜合能力評價和基礎知識評價兩種,每種各佔50分。注重學生平時的製作能力、觀察能力與實驗探究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中去探究學習科學知識知識,並在作科學的過程中學科學。

五、教學進度安排:

三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14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的整體設計有三個核心概念:生命體的基本特徵(動、植物); 物體和材料的特性(材料);地球物質的特性(水和空氣)。 科學探究是一個綜合的過程,年級高低,探究的水平有高低。本冊教材側重的技能:觀察、描述、記錄、簡單實驗、測量、維恩圖比較、分類、交流和表達等。

《植物》單元解讀:這是學生學習科學課的第一個單元,也是引領學生走進國小科學教學大門的單元,這對以後的學習產生深刻的影響。選擇植物作為開篇,是因為學生對動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這將為孩子的主動學習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礎。

《動物》單元解讀:本單元是在植物單元的基礎上進行的探究活動。學生們在觀察大樹、觀察各種植物的時候,已經留意到各種各樣的小動物,並且被一些動物的活動所吸引;關於動物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已經提出。科學教學內容也從植物發展為對動物的觀察研究。

《材料》單元解讀:本單元學生將開始對物質世界的探究,它為三年級學生提供了研究周圍常見物體和材料特性的機會。在對材料展開的研究中,學生們將進一步發展運用感官進行觀察的能力,從對物體一個特徵的注意轉換成幾個特徵的同時注意。學習運用簡單測量的方法比較材料間的相同和不同,學習根據物理性質給物品分類,並提高對材料特性的描述水平。

《水和空氣》單元解讀:本單元是本套教材引入"實驗"這一科學探究方法的開始。收集資料,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是在這一單元中首次明確提出來的,是學生正式學習這些方法的開始。本單元的有些活動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如往瓶中打入和抽出空氣的實驗、空氣重量的測量、往足球中充氣、觀察注射器上的刻度及收集資料等。

作為起始冊,教材的主要目的在於激發學生學習科學課程的興趣,幫助他們體驗科學課程的學習特點,引導他們嘗試性地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學習一些清晰的科學知識和技能。

三、學情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

三年級學生普遍的特點是比較活潑,思維較活躍,好奇心較強,但卻不善於設法自主去獲取知識並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知識。因而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瞭解上,理解不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

學生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科學常識極為缺乏,科學探究能力也較弱。家長和某些教師偏重於語數教學,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更沒有得到大人和老師及時、周到的指導,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

在國小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國小生的的生活,強呼叫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四、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

1、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於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相信、注重證據、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4、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和諧發展。

五、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為核心,培養國小生的科學素養。

教學難點:

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

六、教學進度表:

三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15

一、指導思想

以“普及與特色齊抓”為我校科技教育工作的中心,在區科技特色學校的基礎之上,尋求新的增長點中進一步提升科技教育水平,加強基礎學科滲透、蓬勃開展全校性科技主題活動,使學校科技教育在普及中夯實科技群體基礎,從而實現全面提高師生科學素養的總目標。

二、現狀分析

(一)基礎與優勢

1、管理網路化

我校有清晰的科技教育管理網路,由盧教導主管科技教育工作和處理日常事務;科技輔導員顧雲中老師全面負責校級科技活動,制定學校科技教育工作計劃;由趙弈、李雲玉、趙駿、肖雲蜂等科技老師負責開展各特色專案活動,各位科技教師在學校科技教育中發揮著自己的作用。

2、師資隊伍建設

我校利用多種渠道建設科技教師隊伍,通過組織教師參加各級各類學習與培訓,聘請科技專家帶教與學校導師團帶教,有針對性地培養科技教師,增強教師在科技教學、活動組織、科研等方面的能力,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3、評價與激勵機制

評價與激勵機制的完善保障了我校科技教育工作的不斷髮展。我校制定了針對課程教學、科技競賽、課題研究等方面的評價和激勵制度,保證了科技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

4、特色專案建設

在教育主管部門的關心、支援下,在學校領導的`重視下,我校已形成了一批在新北區有一定影響力的特色專案如科技製作、機器人活動等,在各級各類科技競賽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二)問題與挑戰

1、特色專案有待深化

科技製作及機器人活動是我校的特色專案。我們通過興趣小組和第二課堂等形式推進特色專案的發展,但是,我們對特色專案活動挖掘得還不深,活動開展仍以競賽為目的,缺少系列化的層層遞進,特色深化有待加強。

2、師資專業化不強

我校擁有一批在科技教育領域實踐多年的科技教師,但一些教師還停留在粗淺的層面,沒有完全抓住專攻的方向,還需要進一步強化專業知識和技能,提高自主鑽研的能力與積極性,學校需加強這方面的引導與培訓。

3、課程與活動分離

科技教育活動的開展主要依託興趣小組和第二課堂,與課程教學的結合還比較欠缺,削弱了教育效果。因此,科技教育應加強與物理、化學、歷史、地理、政治等學科的結合,通過上課、學生演講等形式滲透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等內容。

三、發展目標

本著激發學生熱愛科學興趣,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科學素養,以點帶面促進我校整體辦學水平,紮實推進素質教育,力爭通過課堂教育滲透、活動開展、參加競賽、特色專案建設等途徑,並以“新北區青少年科技特色教育學校”細化標準來規範學校科技教育工作,打響科技教育的特色品牌。

四、具體措施

1、鞏固傳統特色專案,使強項更強。

開展科技活動須堅持連續性、持續性,所以開展科技教育須因地制宜,充分發揮現有教師的特長,注重鞏固傳統特色專案,使強項更強。今年我們要積極參加新北區首屆科技節活動,使我校的傳統科技教育特色專案——“科技製作”、“機器人活動”能在新北區兄弟學校中起示範和輻射作用。

2、拓展新興專案,學校科技教育向縱深發展。

科技教育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我們要確保做大做強特色專案的前提下,面向全體學生,廣泛開展科學技術普及教育活動,以“金鑰匙科技競賽”、“科技創新大賽”、“青少年發明家評選”等活動為突破口,引導學生全體參與,學校組織校級比賽,提高我校在省、市各項活動中獲獎的“質”和“量”。

3、充分發揮學科科技教育功能,抓好學科滲透。

學校科技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抓好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充分挖掘學科教學的科技教育功能,抓好學科滲透。首先是在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學科教學之中,在進行系統的科學知識學習和科學基本技能訓練的同時,要加強科學態度、科學方法、科學行為習慣的培養,而且在語文、歷史等其它學科中也要有意、有機、有序地滲透科技教育,共同培養全體學生對科學技術的興趣和愛好,增強全體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引導他們樹立科學思想和科學態度。

4、加強隊伍建設,推進科技教育持續、有序發展。

加強培訓,著力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師科技輔導隊伍。我們認為學生的自主發展是要靠教師引導和指導的,而學生在科技活動中的自主發展也必然會促進教師的發展,這是一個互動相長的過程。因此在落實科技教育專案中,學校積極創設條件,加強培訓,促進青年科技輔導教師加快成長,激勵他們提前達標,早日脫穎而出。

5、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辦好學校科技節。

我校把今年十月份定為科技活動月,並高質量辦好的科技節活動,使科技教育面向每一位學生。在科技節活動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知識水平、能力大小,組織學生參加適合他們的活動,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