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計劃

【必備】教學工作計劃模板彙總9篇

時間過得可真快,從來都不等人,又將迎來新的工作,新的挑戰,此時此刻需要為接下來的工作做一個詳細的計劃了。可是到底什麼樣的計劃才是適合自己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學工作計劃10篇,歡迎大家分享。

【必備】教學工作計劃模板彙總9篇

教學工作計劃 篇1

一、指導思想

以“普及與特色齊抓”為我校科技教育工作的中心,在區科技特色學校的基礎之上,尋求新的增長點中進一步提升科技教育水平,加強基礎學科滲透、蓬勃開展全校性科技主題活動,使學校科技教育在普及中夯實科技群體基礎,從而實現全面提高師生科學素養的總目標。

二、現狀分析

(一)基礎與優勢

1。管理網路化

我校有清晰的科技教育管理網路,由盧教導主管科技教育工作和處理日常事務;科技輔導員顧雲中老師全面負責校級科技活動,制定學校科技教育工作計劃;由趙弈、李雲玉、趙駿、肖雲蜂等科技老師負責開展各特色專案活動,各位科技教師在學校科技教育中發揮著自己的作用。

2。師資隊伍建設

我校利用多種渠道建設科技教師隊伍,通過組織教師參加各級各類學習與培訓,聘請科技專家帶教與學校導師團帶教,有針對性地培養科技教師,增強教師在科技教學、活動組織、科研等方面的能力,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3。評價與激勵機制

評價與激勵機制的完善保障了我校科技教育工作的不斷髮展。我校制定了針對課程教學、科技競賽、課題研究等方面的評價和激勵制度,保證了科技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

4。特色專案建設

在教育主管部門的關心、支援下,在學校領導的重視下,我校已形成了一批在新北區有一定影響力的'特色專案如科技製作、機器人活動等,在各級各類科技競賽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二)問題與挑戰

1。特色專案有待深化

科技製作及機器人活動是我校的特色專案。我們通過興趣小組和第二課堂等形式推進特色專案的發展,但是,我們對特色專案活動挖掘得還不深,活動開展仍以競賽為目的,缺少系列化的層層遞進,特色深化有待加強。

2。師資專業化不強

我校擁有一批在科技教育領域實踐多年的科技教師,但一些教師還停留在粗淺的層面,沒有完全抓住專攻的方向,還需要進一步強化專業知識和技能,提高自主鑽研的能力與積極性,學校需加強這方面的引導與培訓。

3。課程與活動分離

科技教育活動的開展主要依託興趣小組和第二課堂,與課程教學的結合還比較欠缺,削弱了教育效果。因此,科技教育應加強與物理、化學、歷史、地理、政治等學科的結合,通過上課、學生演講等形式滲透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等內容。

三、發展目標

本著激發學生熱愛科學興趣,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科學素養,以點帶面促進我校整體辦學水平,紮實推進素質教育,力爭通過課堂教育滲透、活動開展、參加競賽、特色專案建設等途徑,並以“新北區青少年科技特色教育學校”細化標準來規範學校科技教育工作,打響科技教育的特色品牌。

四、具體措施

1。 鞏固傳統特色專案,使強項更強。

開展科技活動須堅持連續性、持續性,所以開展科技教育須因地制宜,充分發揮現有教師的特長,注重鞏固傳統特色專案,使強項更強。今年我們要積極參加新北區首屆科技節活動,使我校的傳統科技教育特色專案——“科技製作”、“機器人活動”能在新北區兄弟學校中起示範和輻射作用。

2。拓展新興專案,學校科技教育向縱深發展。

科技教育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我們要確保做大做強特色專案的前提下,面向全體學生,廣泛開展科學技術普及教育活動,以“金鑰匙科技競賽”、“科技創新大賽”、“ 青少年發明家評選”等活動為突破口,引導學生全體參與,學校組織校級比賽,提高我校在省、市各項活動中獲獎的“質”和“量”。

3。 充分發揮學科科技教育功能,抓好學科滲透。

學校科技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抓好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充分挖掘學科教學的科技教育功能,抓好學科滲透。首先是在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學科教學之中,在進行系統的科學知識學習和科學基本技能訓練的同時,要加強科學態度、科學方法、科學行為習慣的培養,而且在語文、歷史等其它學科中也要有意、有機、有序地滲透科技教育,共同培養全體學生對科學技術的興趣和愛好,增強全體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引導他們樹立科學思想和科學態度。

4。 加強隊伍建設,推進科技教育持續、有序發展。

加強培訓,著力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師科技輔導隊伍。我們認為學生的自主發展是要靠教師引導和指導的,而學生在科技活動中的自主發展也必然會促進教師的發展,這是一個互動相長的過程。因此在落實科技教育專案中,學校積極創設條件,加強培訓,促進青年科技輔導教師加快成長,激勵他們提前達標,早日脫穎而出。

5。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辦好學校科技節。

我校把今年十月份定為科技活動月,並高質量辦好的科技節活動,使科技教育面向每一位學生。在科技節活動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知識水平、能力大小,組織學生參加適合他們的活動,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

教學工作計劃 篇2

一、工作目標

本學期將在學校教學部門的領導下,繼續打造“6+1”高效課堂,繼續落實“三倍兩研”工作,實現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常規,優化限時練訓練,在上學期教學成果的基礎上繼續提高質量,達到在南山區統考中“保三增一”的目標。

本學期將完成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的教學任務,增強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歷史時期的.基本特徵及其發展趨勢。培養學生識圖、讀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

二、工作措施

課堂:進行“6+1”高效課堂設計,通過課堂討論與展示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通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複習當天所學的內容。

筆記:引導學生認真做好每節課課堂筆記。每個學生準備一個歷史筆記本,記錄每節課分類歸類的學習內容,理論上該本筆記本可以用到九年級。

作業:通過每天的聽寫、作業,通過每週的限時訓練,通過每月的月考測試,及時查漏補缺。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一方面加強對後進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進行個別輔導工作,使其端正其學習態度並積極參與課堂的讀、思、練活動,學習成績在原有基礎上更進一步。另一方面培養學科尖子生,提高各班學科學習優秀率。

三、教學進度表

周次

時間

內容

2月

第一週

2.13-2.17

第1課 隋唐的統一與滅亡

第2課 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

第二週

2.20-2.24

第3課 盛唐氣象

第4課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三週

2.27-3.3

第5課 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

第一單元總結複習

3月

第四周

3.6-3.10

第6課 北宋的政治

第7課 遼、西夏與北宋的並立

第五週

3.13-3.17

綜合複習、練習講評

第一次月考

第六週

3.20-3.24

試卷講評、成績分析

第8課 金與南宋的對峙

第七週

3.27-4.1

第9課 宋代經濟的發展

第10課 蒙古族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

4月

第八週

4.5-4.7

第11課 元朝的統治

第12課 宋元時期的都市和文化

第九周

4.10-4.14

第13課 宋元時期的科技與中外交通

第二單元總結複習

第十週

4.17-4.21

練習講評、綜合複習

期會考試

第十一週

4.24-4.28

試卷講評、成績分析

第14課 明朝的統治

5月

第十二週

5.2-5.5

第15課 明朝的對外關係

第16課 明朝的科技、建築與文學

第十三週

5.8-5.12

第17課 明朝的滅亡

第18課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第十四周

5.15-5.19

第19課 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

第20課 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

第十五週

5.22-5.27

綜合複習、練習講評

第二次月考

6月

第十六週

6.31-6.2

試卷講評、成績分析

第21課 清朝前期的文學藝術

第十七週

6.5-6.9

第22課 活動課:中國國傳統節日的起源

第一單元複習

第十八週

6.12-6.16

第二單元複習

第三單元複習

第十九周

6.19-6.23

綜合複習

第二十週

6.26-6.30

綜合複習

第二十一週

7.3-7.7

期末考試

教學工作計劃 篇3

一、指導思想

以新課標為指導,切實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在教學中就要關注每個學生,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與人格養成,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加強與學生生活,科學,技術和社會聯絡的教學,不要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的教學,搞好八年級下冊物理教學。

二、基本情況

通過上期期末統考成績和上課情況來作大致評估,八(1)(2)學困生較多。一部分學生上課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是太高,不夠靈活,加之,八年級學生剛接觸物理,開始有一些兩極分化,這就需要師生在本期倍加努力,在教法和學生的學習方法上作進一步改進,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進行探究性的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思維,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三、本期內容:

本學期的教學內容為7—12章,包括力、力和運動、壓力壓強、浮力、簡單機械、功和功率。

四、教改措施:

在新課程的指導下,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在以學科為中心的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學生,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與人格的養成,加強與學生生活、科學、技術和社會相聯絡的教學,將學習內容與學習生活,科學、技術和社會的聯絡貫穿於整個教學之中。

五、具體措施:

1、鼓勵科學探究的教學

①、鼓勵學生積極大膽地參與科學探究。

鼓勵學生積極動手、動腦、通過有目的探究活動,學習物理概念和規律,體驗到學科學的樂趣, 瞭解科學方法,獲取科學知識,逐步樹立科學創新的意識。

②、使學生養成對所做工作進行評估的好習慣。

③、重視探究活動中的交流與合作。

在現代社會和科學工作中,個人之內與團體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要注意學生這方 面良好素質的形成。

2、幫助學生儘快小入自主性學習的軌道。

在教學過程中要幫助學生自己進行知識模地的構建,而不是去複製知識,學生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才是至關重要的。

3、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

4、加強與日常生活,技術應用及其他科學的聯絡。

①、以多種方式向學生提供廣泛的資訊。

由於物理學與生活、社會有著極為深密和廣泛的聯絡,困此在實際教學中,要結合本地實際,進取學生常見的事例,儘可能採用課件進行教學。

②、在閱讀理解,收集資訊,觀察記錄作為課後作業的一部分。

③、儘可能讓學生得用身過的物品進行物理實驗。讓物理貼近生活,讓學生用物理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

六、課時計劃:

開學評期末試題 1課時

第七章:力 6課時

第八章:力和運動 6課時

第九章;壓力壓強 6課時

期中複習及考試 4課時

第十章:浮力 5課時

第十一章:功、簡單機械 8課時

第十二章:機械能 4課時

教學工作計劃 篇4

積極學習和貫徹學校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和執行學校本學期工作計劃,積極實踐新課程課改,切實加強和改革課堂教學工作,為進一步推進我校教育、教學改革,為進一步提升辦學水平作出努力。

一、指導思想:

積極學習和貫徹學校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和執行學校本學期工作計劃,積極實踐新課程課改,切實加強和改革課堂教學工作,為進一步推進我校教育、教學改革,為進一步提升辦學水平作出努力。

二、工作目標:

1. 提高生物學科大學聯考平均分,力爭同類學校上游。

2. 提高本組教師的科研水平,本工作學期相關人員完成相應的課題結題工作。

三、工作措施:

(一)、更新教育理念:

1. 以“新基礎教育”為理念,繼續深入學習和探索,搞活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2. 堅持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積極開展教改實驗,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

(二)、加強常規管理:

1. 加強備課組的'協作作用,定期、定點、定時進行備課組活動。(每週一次集體備課組活動。)

2. 每學期進行常規檢查——教師備課筆記、學生作業和聽課筆記、輔優補差記錄、備課組活動記錄。

3. 加強教學質量監控:實行週週練和月月考及與其它兄弟學校聯考制度,認真出卷、仔細批改、及時反饋和總結。(內容:以基礎為主,適當提高,保證及格率和優秀率;要求:周練成績於第二天放學之前及時反饋給學生)

4. 加強輔優補差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每班培養本科目標,以培優促教和學,教學內容備課組負責統一備課,緊密聯絡教材和學生的實際,適當提高,循序漸進,有聯絡性和規律性;補差以防差和答疑為主,重點是幫助學生掃除學習障礙,消除害怕心理,提高學習興趣。教學內容以教材為主,採用多種方法進行強化訓練,但須防止單一和乏味。

(三)、加強教科研活動:

1. 以相關的課題研究為抓手,組織本組教師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實踐。

2. 6月前開出3節專題實驗課,執教教師課前設計,課堂教學,課後反思、重建,都要緊扣專題,並寫出案例。

(四)、提高資訊化程度:

1. 配合校資訊中心做好教師使用校園網的培訓工作。

2. 努力提高使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爭取做到備課無紙化、課堂教學媒體化。多媒體上課達80%,自制課件達20%左右。

教學工作計劃 篇5

指導思想:

以新課程理論為指導,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中心,全面落實新課程的要求;加強改善常規教研活動,積極實踐,勇於創新,創造性開展校本教研工作,重視“學習與研究、教師能力考核、學生評價”等制度的建設;重視學科教學研究,關注課堂教學效率,努力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結合課程建設,加強新課程學習和培訓工作,努力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使我校的教育教學質量繼續穩居綿陽市示範國小前茅。

主要工作

一、繼續加強理論學習,進一步轉變教師教育教學觀念。

1、深入學習新課程理論,切實轉變教學觀念。關注課改,主動學習,集思廣益,提高對課程改革的認識,尋求提高教學效益的最佳途徑和方法,並用於教學實踐之中。

2、在理論學習和實踐中,教師要確立“以人為本”的新評價觀念:評價應注重學生髮展的程序,強調學生個體過去與現在的比較,要通過評價使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真正體驗到自己的進步。三年級以上要客觀公正地對學生進行素質評價。

二、加強教育教學管理,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發展。

新課程的實施,新課程的實踐呼喚新的教學機制,呼喚“教學常規”及課堂文化新的重建與重組。教學常規是學科的法規,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抓好教學常規是提高教學質量,實施素質教育的保證。

1、抓好學科常規六認真。幫助教師進一步認識在課改新形勢下,教學常規並未過時,它仍然是規範教師教育教學行為的重要保證。要總結反思抓常規的態度,措施以及相應的得失,抓薄弱環節,堵塞漏洞。要在原有常規的基礎上充實常規的內容,落實到課堂教學中。

2、抓常規仍要以“備課、上課”為重點,加大集體備課的力度,加強同伴互助,充分發揮群體優勢,提高備課質量。課堂教學要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面向全體學生,積極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

3、優化教學管理,規範教學秩序。要嚴格執行上級教育主管部門頒佈的課程計劃,不隨意增減,保證各門課程開足開全開好。學校將成立教學常規考核領導小組,校長任組長,教導主任任副組長,派專人實施每日巡視制度,加大對教師執行教學常規的檢查,嚴格教師的備課、上課、輔導、作業佈置與批改、教學質量檢測和評價等各個教學環節的規範化管理。檢查備課,不僅要看教案,還要看教本上的教學反思和教案修改。要加強學生用書管理,嚴禁老師濫發各種複習資料,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和經濟負擔。

三、抓實教學,提高質量。

新課程標準的實施要落實在教學的各個方面,新的教學建議的貫徹也要按照課標的要求來抓。要牢固確立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把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擺在教育工作的突出位置。

1、優化備課設計。要求全體教師杜絕抄襲教案,應針對實際,在吃透教材和學生的基礎上,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設計教案,讓學生能圍繞教學目標進行自學、探究、實踐等學習活動,同時還要設計出教師在學生活動時怎樣組織,怎樣指導等內容。實施教師個人在鑽研基礎上的集體備課,集體備課採用說課或座談的方式,教師每次輪流做中心發言人,之後大家共同制定教學目標,討論定出大致的教學思路,探討各自的教學方法,既發揮了集體的智慧也彰顯了教師的'個性,以利於教師施教時科學地把握“預設”與“生成”的辯證關係,為課堂教學師生髮展留有空間。

2、進一步改革課堂教學。

(1)立足“常態課”,要求教師上好“常態課”,把自己真實的一面反映出來,以便聽課教師與其交流,真誠地指出不足或改進的建議。

(2)研究“課題課”,要求每個教研組都有一個課題,每個教師都要圍繞自己的教研課題上研究課,讓課題研究真正為教學服務。

(3)研討“專項課”,一般的課堂研討主要是新授課,部分教師對練習課和複習課的教學感到有困難,針對此情況要繼續開展練習課、複習課的研討,讓每位教師都能把握每種型別的課。

(4)展示“觀摩課”。青年教師是學校持續發展的堅實力量,讓他們有更多的鍛鍊機會,迅速成長為學校教學的骨幹力量。

3、減輕過重負擔。一是嚴格控制學生在校時間,不利用星期天、節假日組織學生集體補課;二是嚴格控制學生作業量,要求課堂作業一般不留到課外做,應當堂完成。教師要做到“四精”:精選、精講、精練、精批;“四必”:有發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評、有評必補。加強學生用書的管理,嚴禁教師濫發各種複習資料,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和經濟負擔。佈置作業適量,及時批改、認真批改、及時讓學生訂正。設計的練習,要注重形式的多樣性,開放性等等;三是嚴格控制並減少課堂上教師講解的時間,讓學生在自主的學習活動中養成獨立作業的習慣、“今日事今日畢”的習慣、專心聽課的習慣,努力讓學生學會學習。

4、重視學科教學過程管理和檢測。重視平時階段教學質量及期末教學質量的檢測與管理。教導處對各學科進行質量整體分析,督促教師認真科學地做好質量分析工作,以促進教師強化質量意識,端正教學態度,反思教學實踐,調整教學策略。對常規性的質量抽測,我們在年級、班級中不排名次,但我們緊緊抓住分析、反思、整改三個環節,在做好常規性測試的過程中,我們注重評價形式的多樣性。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教導處將分門別類地制定各年級考核目標,對各年級進行單項考核過關,注重學生基本能力的培養,有效地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5、早抓畢業班的教學工作。我們要認真研究當前畢業班形勢,正確評價現存的學習狀況,糾正教學工作中的偏差不實之風,加大管理力度,開學初,我們教導處就制定畢業班教學管理工作計劃,基本做到有計劃、有落實。全面提高畢業班的質量。

6、積極推進學生讀書活動。切實抓好學生語文學習興趣與學習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學會學習。一是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全面瞭解各年級學生必須閱讀的內容,制定讀書計劃。二是要統籌安排好學生的讀書時間,重視讀書方法的指導。三是建立班級圖書角,建立學生讀書登記制度。開展各種競賽(如古詩文誦讀比賽、讀書筆記評選、讀書小報評選等),給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臺,增強學生的讀書樂趣。

7、在開展各科教研活動中滲透新課程新理念,並在課堂教學中有所體現。本學期將大力開展教研組建設,加大對教研組長的培訓力度,積極參加涪城區先進教研組的評比。本學期的教研活動將以實踐新課程理念的聽課、評課為主,活動時間安排依照上期不變。教研組長認真負責,做到四定:定計劃、定地點、定人員、定內容,同時認真做好記錄,杜絕教師在活動中拉家常、說套話的不良現象,確保每次教研活動正常有效地開展,真正起到培訓教師,開展研究,集體備課的作用。讓教師在更新教學理念,正確定位角色,轉變學習方式,改革評價等方面有較為明顯的變化,防止在新課程實施中穿新鞋走老路。

8、全面推進藝術教育。學校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目標,以深化課程改革為核心,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為關鍵,以大力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的發展為重點,採取有效教學措施,全面推進藝術教育。

工作安排:

三月份

1、制定學期教學工作計劃。

2、調整教師及班級課表,上報有關資料。

3、做好學生的轉學工作,規範學籍管理。

4、教學常規檢查。

四月份

1、六年級教學工作會議。

2、涪城區中國小排球賽報名訓練工作。

3、全國音樂夥伴音樂劇排練。

4、各組舉行教研活動。

5、教學常規檢查。

五月份

1、期中檢測,進行期中質量分析。

2、六年級教學工作會議。

3、全國音樂夥伴音樂劇比賽。

4、各組舉行教研活動。

5、教學常規檢查。

6、慶祝六一系列活動安排

六月份

1、六年級畢業相關工作。

2、慶六一活動

3、教學常規檢查。

4、組織兩次六年級模擬考試。

  xx國小教導處

  20xx年3月

教學工作計劃 篇6

本學期我帶xx——xx班的科學課。從這一學期開始,學生將進入國小高年級階段的科學課學習,科學教科書也將展示一系列新的內容,引導學生們開展更為豐富多彩的過程與方法活動。為更好的開展科學教學活動,現制定計劃如下。

一、班級情況分析

經過了兩年的科學學習,學生對科學課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求知慾和參與科學活動的願望也明顯增強。學生已掌握了許多關於科學方面的知識,對科學探究活動非常喜歡,並能以自己的方式觀察到許多細節的地方,興趣濃厚,已經具備初步的探究能力和動手能力。但由於學生年齡的侷限,觀察的深度、準確度還不夠。大部分學生知識面還不廣,勤於動腦的同學佔的比例還不是很大。還有的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這種現象尤為突出。有些班級學生思維較活躍,一些學生課外的知識面較豐富,大部分同學實驗習慣較好。但個別同學注意力不太集中,上課不能很好遵守紀律,我在課堂中要多培養學生傾聽習慣和良好實驗習慣的養成。有些班級學生課堂紀律較好,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較弱,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強,課外知識還不夠豐富。本學期還要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通過主動探索知識發生和發展的過程,發展他們對科學的理解、思維能力、創造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學素養。

不足之處:由於活動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學內容只能是匆忙的走過場,有些探究活動甚至根本就無法開展,導致學生所掌握的知識面受到了限制,影響了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形成。還有,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因此本學期我還要採用更多的方法使學生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通過主動探索知識,發展他們對科學的理解、思維能力、創造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學素養。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學內容:

包括:“生物與環境”、“光”、“地球表面及其變化”、“運動和力”四個單元組成。每個單元含8個教學活動,原則上每個教學活動的時間為1課時,共約32課時,再加上彈性內容和複習檢測約8課時,本學期授課時間約為40課時。

(二)教學要求:

“生物與環境”單元從內容上分三個部分:通過“綠豆種子發芽和生長”、“蚯蚓的選擇”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環境的關係。第二部分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態系統中生物之間的食物鏈和食物網,並通過對生態瓶的製作、觀察,探究生態系統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關係。第三部分內容,是把以上認識拓展到自然界,通過典型事例的分析,認識到保護大自然、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光”單元首先引導學生們觀察光的傳播(直線傳播和反射)特點及其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運用;接著指導學生認識許多光源在發光的時候也在發熱,太陽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熱源。陽光下物體得到的熱與受到的光照強弱有關係,也與物體本身的性質有關係。最後通過製作太陽能熱水器綜合運用相關知識。

“地球表面及其變化”單元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認識地球表面總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脈、高原等地形及特點;二是地形地貌變化及發生原因。讓學生知道是地球內部的運動,是太陽、流水、風、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運動和力”單元內容可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彈力、反衝力,讓學生用這些力作動力使小車運動起來,並研究動力的大小與小車運動的關係。第二部分學習測量力的大小,認識力的單位,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準備。第三部分認識摩擦力,研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第四部分動手實踐,設計和製作一個小車。

(三)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經歷更為完整的探究過程,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特別強調實驗前後的推測、解釋要有充分的依據;進一步掌握控制變數實驗的技能,並學習實際控制變數實驗;運用模擬實驗探究自然事物發生的原因、變化及規律。

對簡單機械的功能和基本原理的認識。在實驗中會識別和控制變數,記錄資料,分析並得出結論。用學到的形狀和結構的知識,設計製作“紙”橋。瞭解掌握電磁鐵的基本性質,親自做電磁鐵並做電磁鐵磁力實驗是六年級科學的重難點。

三、教學措施

1.加強教師自身的科學教學基本功的訓練。平時要充分利用空閒時間,認真學習科學新課標,科學教材,認真鑽研科學教法學法,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並通過努力使自己儘快成為一名合格的科學教師。

2.結合所教班級、所教學生的具體情況,儘可能在課堂上創設一個民主、和諧、開放的教學氛圍。以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徵的教學法進行課堂教學,採取一切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興趣。

3.抓課堂教學目標的落實,結合科學課程的特點,重點提高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4.根據學生的需求和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5.充分運用教具、現代媒體、音像教材進行直觀教學,組織好每一個觀察認識活動,讓學生去親身經歷、體驗每一個活動。

6.發揮學科知識與生活實際有著廣泛而又密切聯絡的特點。引導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重視解決那些與學生關係密切的實際問題,從而讓學生體會學習科學的價值。

7.注重學生課外的拓展研究,不應只停留在課堂教學內,要將學生帶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中去,將科學課的學習從課堂延伸擴充套件到活動課程,擴充套件到家庭和社會。

教學工作計劃 篇7

一、基本情況分析

本年級學生對藝術課興趣濃厚,並具有較好的繪畫基礎和對各種材料綜合運用能力,其中對繪畫材料的運用能力較強。大部分學生能較好地表現平面形象、立體造型,並能大膽地發揮想象,作品內容豐富,富有生活情趣;有較高的創新意識和較好的心理品質。但也有一部分學生空間感較弱,對一些廢舊材料的綜合運用能力較差,有待進一步地提高。

二、教材分析

全冊教材分析第七冊包括九個單元,緊密結合國小生的生活實際和興趣與需要。教材以人文主題為顯線,突出藝術學習的藝術價值;以學科知識技能為隱線,學段更注重感性的積累和體驗;採用點式的、跳躍的、隨機的、積累的方式,服從、滲透於人文主題;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出發點,注重藝術能力發展和審美情趣的培養過程。在課程設計中充分挖掘單元主題的人文精神內涵,從和國小生密切相關的`生活中選擇人文主題,並注意單元主題的延伸與拓展。教材突出趣味性、遊戲性、注重過程與參與。

三、教學目標

教學重、難點:在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性,重視適合國小生的心理和認識發展規律,激發少年兒童的活潑、朝氣和對藝術的嚮往與憧憬。不盲目將學科簡單的疊加,而是強調學科之間的連線與互滲。

四、具體措施

1.由偏重藝術知識技能的傳授轉向關注學生整體人格的發展,強調在有趣的藝術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鑑賞能力。由孤立的單科教學轉向藝術學科內部的融合以及藝術與其他學科的溝通,以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由單純的學校藝術教學轉向充分利用社會文化資源,延伸藝術課堂。

2.由以教師為主導的技能體系訓練和知識傳授轉向以學生為主,體驗性、探究性和反思性的理解和學習過程。突出趣味性、遊戲性、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與參與。情感態度價值觀:體現人文精神,將課程的學習過程轉變成為學生人情感悟的基點,並在學習中得到昇華。

五、教學進度

周次內容

第一週第一單元《希望的田野》

第二週第一單元、做做遊戲練一練

第三週第二單元《祖國您好》

第四周第二單元《祖國您好》、做做遊戲練一練

第五週第三單元《歡騰的大西北》

第六週機動一週

第七週第三單元《歡騰的大西北》做做遊戲練一練

第八週第四單元《大自然的小衛士》

第九周第四單元《大自然的小衛士》做做遊戲練一練

第十週第五單元《翠竹聲聲》

第十一週第五單元《翠竹聲聲》做做遊戲練一練

第十二週第六單元《照片裡的故事》

第十三週第六單元《照片裡的故事》、做做遊戲練一練

第十四周第七單元《軍旗飄飄》

第十五週第七單元《軍旗飄飄》、做做遊戲練一練

第十六週第八單元《三個和尚》

第十七週第八單元《三個和尚》、做做遊戲練一練

第十八週第九單元《藝術家的故事》

第十九周第九單元《藝術家的故事》做做遊戲練一練

教學工作計劃 篇8

我校現有教師150人,學生1400人,共有30個教學班。現有電腦網路教室1間,配備了多媒體電腦60臺;多媒體教室1間;電子備課室1間,電腦18臺;多媒體語音室2間;學校各科室辦公電腦17臺;衛星接裝置1套;大量的常規電教器材;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達160gb以上。現代遠端教育工程在我校已全面推開,為實現全面探索農村中學現代遠端教育工程的應用,執行機制和管理方法,進一步研究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結合我校實際情況,特制定本學期的遠端教育工作計劃如下:

一、完善相關裝置設施的建設

1、檢修我校網路教室,進行硬體維護升級,確保裝置正常穩定的執行。

2、全校區域網內電腦接入網際網路。

3、添置燒錄機及160g硬碟,以便於資源的儲存。

二、強化管理,建立執行保障機制

明確人員分工,落實責任,做好裝置管理,資料收集和應用,教師培訓,應用研究等各環節的組織管理工作。高度重視裝置的日常管理、維護和保養,制定管理制度,建立使用、維護檔案;推進教學資源的運用;制定資源播放、接收計錄,使用計劃,遠端教育資源分發和使用記錄。

三、面向教師與學生,強化模式三在教學中的應用

學校採取有力措施,充分發揮模式的功能和作用,與教學活動緊密結合起來,積極推進多樣化的教育技術手段與新型教學方式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以促進我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整體提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學校要將光碟教學或輔助教學迅速普及開來,要特別注意發揮教學光碟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使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變成學生學習的'輔導者,領導者和課堂教學的組織者;要抓好教學光碟在實景教學,實驗教學,多媒體教學方面的優勢。衛星教學收視點必須面向學生,進入課堂。學校要根據教育電視臺衛星資料節目播出時間表,做出合理的安排,組織學生收看,同時,負責接收、整理、燒錄各學科課程資源,並在課堂教學中廣泛應用;充分利用衛星教學收視點的裝置,組織學生開展豐富精彩的課堂和課外活動。計算機網路教室不能只用來上資訊科技課,要和多媒體教室的應用結合起來,與不同學科教學整合起來,最大限度地挖掘兩種模式的綜合應用效益。學校應將已有的課程資源目錄釋出在學校網站上,新收集、刻錄的資源及時補充上目錄,便於教師使用。分學科提出課時安排要求,力爭排滿課表,充分應用,達到每個學生每週有兩節以上的課在多媒體教室或電腦網路教室上......

教學工作計劃 篇9

作為一名美術老師,有責任培養同學們去觀察,認識和發掘我們生活中的美,並且把這種認識上升為一種自覺的美育過程和途徑,讓同學們在美術的學科中得到美的薰陶。讓他們知道學好美術不只是學習課本,圖片中的美,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去發掘平凡生活中的美,現實生活中的美,這才是最主要的目的。法國雕塑家羅丹說:“在我們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讓他們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去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去包容生活中的缺點,而改變氣質,變化性情,做一個愛美能在生活中發現美並且去創造美,做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有用人才。在此我把我對本學期高三的美術教學計劃羅列如下:

1、 培養審美觀。

一個人如果缺乏一定的審美能力那麼人生將會減少許多樂趣。美術包括,滲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別是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體現尤其明顯。從我們穿的服裝、家用電器、書籍、公共建築、街道規劃、城區人居環境在到交通工具等的設計和建造無不包含了美術的因素並且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所以培養同學們的審美觀對他們來說不是重要而是必要了。

2、利用畫冊、圖片及電腦向同學們介紹和講解一些中國古代及其近現代一些優秀的美術作品。

如:書法、繪畫、建築、園林景觀等。增強她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知道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偉大的藝術,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明珠,是前賢智慧的結晶。即使拿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比起來也會感到毫不遜色。並且為我們偉大的祖國而感到由衷的高興和自豪。我們不僅要學習先賢們的精神和智慧而且還要將其發揚光大,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添磚加瓦。

3、同學們不僅要知道和了解我們中國的優秀藝術作品,而且還要知道和了解一些外國的作家和他們優秀的作品。

現在是資訊時代,我們在地球村上生活,不僅要了解自己,而且還要了解別人。瞭解別人的生活方式和他們創造的一切優秀的作品。學習知識,不僅要知道選擇,而且還要知道拿來為我所用。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相互借鑑,取長補短。這樣才心胸廣,眼界寬,才能有所創造。不僅學習美術科目是這樣,學習其他科目也一樣,要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4、 外國美術作品和中國美術作品之間的異同,相互融合和影響。

5、以畫冊結合講解來拓寬同學們的知識面和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以觀察(具有條件的如書法、繪畫作品。寫生如畫竹、山、雲霧、樹木之類)和實際創作相結合來培養他們學習美術的興趣和創造美的意識。

6、 上課應儘量生動有趣。

讓同學們在怡悅和輕鬆的心情和環境中認識生活中的美和優秀藝術作品中的美,帶他們暢遊藝術和美的世界,並且鼓勵和肯定同學們的創造能力,以達到一個積極的美育效果。做一個德才兼備,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