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計劃

國小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日子如同白駒過隙,我們又將接觸新的知識,學習新的技能,積累新的經驗,寫一份計劃,為接下來的工作做準備吧!擬起計劃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小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小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國小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有三個單元:第一單元一山一水一聖人;有三節教材:、站在泰山頂峰、來到黃河岸邊、循跡孔子故里;第二單元,心中有祖國:有三節教材:好大一個家、同是炎黃子孫、為了祖國的振興;第三單元,不同的環境多彩的生活:林海雪原、江南水鄉、黃土高坡、雪域高原。

本冊教材以學生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主題構建教科書體系;重視德育的實效性,使兒童在多元的價值中做出正確的、合理的選擇;重視從生活中體驗意義,加強合作、分享與合作;注重方法引導,追求學習方法的多元化;體現地域特色,強調個性化;把教科書做成能與兒童進行對話的文字,營造教科書的兒童文化,使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得幸福而有意義。

二、教學目的要求

1、道德教育存在於兒童的全部生活中,讓道德培養迴歸生活:通過對生活中有關倫理、價值、法規等問題的探討,認識到確立價值倫理和遵循社會規範對於建設有序、文明、可持續發展社會的重要性,明確自己在集體在的權力、責任和使命,形成善於判斷是非、明智抉擇的能力,養成對他人的尊重、關愛同情之心和良好的`品行。

2、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促進學生在發展中生活。通過學生親身參加社會調查、實踐、社會服務和公益活動,並與他人交流和分享社會生活的經驗和認識,掌握認識和參與社會生活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選取有意義的教育內容,引導兒童生活。實現兒童現實生活的教育價值。

4、追求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主動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公民奠定基礎。

5、體現課程標準的綜合性、社會性,倡導自主的體驗學習、探究性學習和問題解決式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基本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為習慣。

三、班級學生狀況

本班學生來自20多個自然村,共有53名學生。其中獨生子女有38人。經分析有以下幾種情況:

1.獨生子女佔80%

2.父母在外經營,實際上是留守兒童(父母沒有時間照顧兒童)的佔10%。

3.由於父母的言行,使兒童不能形成良好品德的佔5%。

4.思想、行為不能自主的佔15%。

5.留守兒童因為父母沒有時間照顧兒童而形成不良習慣但可以教育的佔5%。

6.思想積極、熱愛生活的佔95%。

四、教學措施

(1)我們要關注作為課堂教學主體的學生的學習方式,通過活動讓學生有發現──探究的學習與體驗──感悟的學習,當然,傳授──給予的學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還是需要,甚至必要的。

(2)要克服“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的傾向,又要克服“該講而不敢講”的傾向。

(3)課堂教學內容不僅僅是貼近學生的生活,而是迴歸學生的生活。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與學生探討的是生活中的一個範例、一個點,學生思考的是他們自己現實生活中的真實體驗。

(4)在課堂上,學生要調動他們全部的生活經驗,投入他們的情感、表明他們的態度……這樣的課堂是向學生生活開放的課堂。這樣的開放是有價值的開放而不是漫無邊際的開放。這樣的開放是能促進學生整體發展的開放而不是低效甚至無效的開放。

(5)我們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過真生活,學生只有在他們能感受到的、觀察到的、正在過的生活基礎上,才能過更有意義的生活。只有真生活才會有真教育。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讓學生體驗“準生活”,甚至嘗試“真生活”,但我們不需要“假生活”。

(6)要深入地關照學生正在過的現實生活和有意義的未來生活,而不要停留在“口頭上的生活”層面,我們不尋求課堂教學表面上的熱熱鬧鬧,而是在生活體驗中激起學生真正的思考。

國小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我們生活的地球由

1、蔚藍色的地球

2、我們的地球村

3、生活在地球村的人們組成。

二、教學目標:

1、知道有關地球的形狀、大小、地球上的區域劃分、人種分佈等常識。

2、瞭解世界上的主要國家,瞭解人種的語言、文化差異及與居住環境、氣候的關係。

3、知道人們在認識地球的過程中經歷了漫長的'探索,並對這種精神產生崇敬之情。

三、教學建議

這一單元從人類生活的地球這角度出發,讓學生在瞭解地球的過程中學習相關的地理、歷史知識。本單元的設計思路:

1、我們生活的地球是什麼樣,人們是怎樣一步步的認識它的。

2、我們的地球村的居民在外貌、形體、語言等方面怎樣劃分的。

3、我們的地球村是什麼樣,大洲大洋及國家是怎樣劃分的。

四、課時分配:

共有4課每課兩課時 共計8課時

國小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3

一、學情分析

五(1)班共有學生43人,其中男生23人,女生20人。高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尤其是五年級學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指導思想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國小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五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教材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在互相聯絡中得到和諧發展,以較好地落實“三維目標”。

三、教材的主要特徵

《品德與社會》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開設的一門綜合性課程,《品德與社會》應該加強認識社會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養,要為學生呈現出具體的、生活化和情境化的知識,給學生留有一定的空間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要注意教科書編寫的兒童化。本冊教材編寫追求的基本理念是:

1、道德教育存在於兒童的全部生活中,讓道德培養迴歸生活。

2、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促進學生在發展中生活。

3、選取有教育意義的教育內容,引導學生生活。

4、追求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

5、體現課程標準的綜合性、社會性、生活性,倡導自主的體驗學習、探究性學習和問題解決式學習。

四、教學目標

本冊的總目標是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五、教學措施

1、提高四個意識:目標意識,主體意識,情感意識,診斷意識

2、做到四個尊重:尊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尊重學生的`選擇;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個性。

3、實現四個轉變:由過去的灌輸向積極地引導轉變;由問題的主考官向積極啟發轉變;由課堂的主宰者向與學生共同探討問題的合作伙伴、朋友轉變;由道德行為的評判者向輔導者轉變。

4、體現四個互動:師生資訊互動;教材內容與兒童生活現實的互動;學習活動與實踐活動的互動;兒童個體的獨立學習與兒童間合作的互動。

國小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4

一、學情分析:

五甲班50人,80%是外來農民工子女,學生流動性大,學習基礎較差。上學期班級班風有很大轉變,學生在短短的一個學期裡變得文明、上進了。表現出較強的集體榮譽感與學習求知慾。上學期教學中學生對人際交往相關知識的學習尤其感興趣,對歷史類教材興趣相對弱。本期,我在教學時將從激發學生的興趣入手,設計更多的體驗活動,注重對他們進行學做集體小主人,愛護集體榮譽、熱愛祖國、牢記歷史、勿忘國恥、勤勞、節儉、文明、禮貌等思想教育,努力把學生培養成綜合素質較強的有用人才。

二、教材分析:

教材分為五個單元。各單元的重點與難點分析如下:一單元

重點:讓學生通過了解,感受感受父母、親人、學校、社會對我們的愛與關懷,喚醒學生對生命的尊重與珍視。

難點:學生能珍愛生命,重視健康。

二單元:

重點:通過演示和了解,使學生懂得生活生活、學校生活都有一定的規定規章和規則,人人都要遵守。

難點:學生能自己的用紀律約束自己。

三單元:

重點:通過演示,瞭解中國的近代史,激發顯示的愛國熱情。

難點:學生能珍惜現在的學習機會,好好讀書。

四單元:

重點:收集了解科技給人們帶來的便利生活。

難點:從小就熱愛科學,學習科學,培養科學精神。

五單元:

重點:通過網上查詢,讓學生了解中國的商品和世界商品的交流。

難點:培養學生的探究世界發展的軌跡。

教學目標:

1、幫助學生理解生命賦予我們的不同角色、特點,分別瞭解男孩、女孩的可愛之處,並且學會互相理解、互相欣賞、互相尊重;

2、教育學生向人民英雄致敬,勿忘國恥,培養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3、讓懂得健康的重要意義從而加強鍛鍊;

4、使學生知道每一個人都應該遵守規則,特別是學生要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

6、讓學生初步感受“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激發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愛國熱情;

7、通過學習、交流,讓學生感受科技給我們生活帶來的便捷、舒適、多姿多彩;

8、體會世界經濟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

三、課改理念:

1、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是課程的核心

課程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育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培養他們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成為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2、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課程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但並不是兒童生活的簡單翻版,課程的教育意義在於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鍊的有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兒童。

3、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是課程的追求

兒童期是品德與社會性發展的啟蒙階段,教育必須從他們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同時,有效的教育必須採用兒童樂於和適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後人格的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四、教學措施:

1、加強對教材的鑽研,採用多樣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興趣。

2、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引導學生多看、多聽、多問、多說、多疑來發現生活的美,感受現代生活。

3、通過體驗、觀看、交流、查詢、瞭解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情景教育。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通過書面、口頭調查、網上查詢等多種方式,讓學生感受生命的可貴、法律的重要、科學給我們帶來的便利生活。

五、課時及進度安排

時間

內容

措施

電教

第一週

生命多麼可貴

體驗、說教、討論

課件、圖片

第二週

成長日記ABC

回憶、詢問、交流

課件、圖片

第三週

健康生活每一天

小組學習、討論

課件、圖片

第四周

校園“紅綠燈”

體驗、觀察、發現

課件、圖片

第五週

社會生活有規律

發現、觀察、感受

課件、圖片

第六週

法律保護你我他

感受、瞭解、交流

課件、圖片

第七週

圓明園的訴說

觀看、網上查詢、交流

課件、圖片

第八週

在南京大屠殺紀念碑前

觀看、網上查詢、交流

課件、圖片

第九周

不願做奴隸的人們

觀看、網上查詢、交流音樂感受

課件、圖片

第十週

振興中華,我們的責任

感悟、交流、

課件、圖片

第十一週

新科技,新生活

體驗、感受、交流

課件、圖片

第十二週

超越夢想

感受、想象、領悟

課件、圖片

第十三週

科技是把“雙刃劍

交流、

課件、圖片

第十四周

崇尚科學精神

感受、體驗、探究

課件、圖片

第十五週

商品的故事

瞭解、觀看

課件、圖片

第十六週

尋找商標的國籍

演示、觀看、交流、檢視

課件、圖片

第十七週

中國製造

查詢、詢問、交流

課件、圖片

第十八週

你好,WTO

瞭解、交流、檢視

課件、圖片

國小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5

一、班級分析

我所任教的五(1)班學生為32人,這個班是團結上進、活潑誠實的班集體,絕大部分學生有著良好的思想素質。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但他們缺少社會經歷。五年級學生正處於思想形成的重要時期,求知慾強,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

二、教材分析

教材採用單元編排、主題統整的方式來構建教材體系。五上教材以單元編排的方式,每個單元反映生活的一個側面,突出一個鮮明的教育主題,本冊教育內容由四個單元構成。單元主題下設課文主題,每個課文題均有一個引導學生學習、研討的話題,下面又生成多個小話題。本冊教材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1、教育性。在本冊教材中,主要進行以下方面內容的.教育:以多種形式促進這兩個我的對話,引導兒童逐步完成兩個“自我”的分化;向兒童呈現他們生活中的各種關係,讓他們從這種關係中去理解和體驗,引導兒童逐步建構起共生型的人格;通過歷史與文化的啟蒙,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的教育,引發學生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等等。

2、綜合性。本冊教材幾乎涵蓋思想品德、歷史、地理、社會等多方面的內容。所有這些內容都是通過“個人人與人人與社會”這條主線來串聯的,使之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線索。

3、參與性。本冊教材中設計了大量的問題、案例,讓學生參與,讓學生彷彿置身於真實的社會場景中,通過學生與家庭、學生與學校、學生與社會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以及對這些事例的認識與實踐來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觀性。本冊教材呈現的是一頁頁文字與畫面有機融合的版面,力圖通過各種精選的圖畫、照片、示意圖、地圖和表格等,來最大程度地闡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圖。

三、全冊教學目標

1、知道誠信在人際交往和社會生活中重要意義,懂得人無信不立,做人要誠實守信,才能取信於人。

2、瞭解學校、班級民主生活區的表現形式和一般程式,初步明白民主生活區的意義,樹立現代民主意識。

3、瞭解我國的自然概況,知道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有著許多名山大川和風景名勝的國家,體驗熱愛祖國的情感。

4、知道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習慣和風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生活習慣和禮儀習俗,增進民族團結。

四、教學措施

1、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己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

3、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絡,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和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絡起來。

5、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

五、教學進度

周次123-4教學內容始業教育第

1、家庭萬花筒

2、父母我特殊的朋友教學課時123中秋節備註5一3、我是文明家庭一分子單元26789國慶節第

1、難忘的校園生活

2、園丁讚歌二3、我為母校添光彩單元

1、誠信真可貴31313122212222210-11機動12-13

第三單元

2、退一步海闊天空機動

3、讓我們同行14-15機動161718-19202122

1、我是小小安全員

2、小心“電老虎”第四

3、紅綠燈單元機動

4、遇到危險我不慌複習檢測期末檢測

國小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6

一、指導思想

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發展的綜合需要,教材以《新課程標準》為基礎,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充分利用和開發地方教育資源,創造性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採用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多種學習活動、掌握學習方法、形成學習策略。

二、基本情況分析

本學年本班有學生17人,根據對學生的摸底學生品德素質不夠好,行為習慣也有待於提高,社會知識瞭解的很少,綜合能力素質較差需要再今年的教學工作中進行改善。

本學期本冊共有四個單元12課,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範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地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的社會關係的互動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別能力,為他們成長為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本冊教材從兒童的現實出發,選擇有關社會環境,社會生活和社會關係的主題,因循而不拘泥兒童生活的領域,整合品德、地理、歷史、社會等學科的內容。教材的內容不侷限於課堂的教學活動,而是體現課前,課中,課後,校內外連續、完整的活動過程。強調從學生日常生活的常見現象,以及學生的生活疑惑和感受入手,拓展學習主題,而研討問題的'提出,不追求固定的、統一結論、為學生留有更多的選擇和創造空間

三、工作要點及目標

1、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2、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4、熱愛祖國、珍視祖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尊重不同國家和人民的文化差異,初步具有開放的國際意識。

5、關愛自然,感激大自然對人類的哺育,初步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6、能夠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領。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

7、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參與集體生活。

8、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評價。

9、初步瞭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10、瞭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簡單瞭解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11、知道世界歷史發展的一些重要知識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

四、方法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充套件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課時安排

周次

教學內容

一善待他人

二男生女生

三與友同行

四好大一個家

五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

六民族團結一家親

七艱辛的求索

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九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

十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十一尋訪偉大的古代文明翻開新的一頁

十三從小村莊看大變化

十四我的中國結

十五複習備考

附:個人教研安排

時間

教研內容

二、三月份確立研究主題

四月份強化培養學生探究品德

五月份做一次品德探究活動

六月份複習備考

國小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7

一、班級情況分析:

五年級學生正處於思想形成的重要時期,求知慾強,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他們但缺少社會經歷。

二、教材分析:

教材採用單元編排、主題統整的方式來構建教材體系。五上教材以單元編排的方式,每個單元反映生活的一個側面,突出一個鮮明的教育主題,本冊教育內容由四個單元構成。單元主題下設課文主題,每個課文題均來一個引導學生學習、研討的話題,下面又生成多個小話題。

三、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走進家庭深處,走進父母的內心世界。

2、引導兒童進入公共生活,探索中國公民教育的正規化。

3、呈現歷史的“人化”,引導兒童走進歷史。

4、引導兒童逐步完成兩個自我的分化。

5、引導兒童逐步建構起共生型的人格。

6、通過歷史與文化的啟蒙引發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

四、教材重點難點重點:

“我們的民主生活”和“我愛祖國山和水”這一教育主題是本冊教材的重難點,引導兒童逐步完成兩個“自我”的'分化;向兒童呈現他們生活中的各種關係,讓他們從這種關係中去理解和體驗,引導兒童逐步建構起共生型的人格;通過對祖國山河瞭解,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的教育,引發學生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等等。

五、教學措施:

1、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在相互聯絡中得到和諧發展,以較好地落實“三維”目標。

2.根據本校的實際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加強課程資源的開發,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

3. 進上步加強本課程開放式教學方式的課題研究,通過藝術、活動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情景教育。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 通過書面、口頭調查的方式,瞭解學生的內心世界。

5、為了使學生真正體味本課程所要達到的教育目標,就力求儘可能提供學生參與、親身體驗的機會。

六、課時安排:

一週一課,其間也可安排一些勞動、參觀、調查等實踐活動。

國小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8

一,學情分析:

本班本學期共有同學64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33人。同學思維活躍,集體觀念強,活動積極性非常高,有愛心,敢於表示自我,個性好強,但不善於聽取他人的意見,不善於反省自身,愛模仿電視明星,常在不經意的情況下出現錯誤。

二,指導思想:

貫徹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的思想和具體目標,全面完整地體現《品德與社會》課程規範的要求。體現綜合課程的特點。依據兒童特定發展階段的認識方式和特徵,採用與相適應的,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為同學主動參與多種學習活動創設具體途徑,使他們從中獲得知識,形成能力,掌握學習戰略。《品德與社會》教科書採用的是"主題構建"方式。採取的是講故事的形式,通過講故事完成《課程規範》中的教學內容要求。

三,教材的主要特徵:

1、圍繞兒童生活,符合兒童情趣。

2、注重已有經驗,貼近實際生活 。

3、強調體驗參與,引導學習活動

4、體現綜合主題,規格合理適度。

5、單元組織教材,突出同學主體

四,教學目標:

引導同學體會生命中的"愛"——家人的愛,社會的愛,認識人類社會對生命的尊重,體會自身生命的可貴,學會積極的心態發現生活中的美好。

引導同學在體驗,觀察中體會規則的重要性,知道各種規則既制約著我們的行動,又保證了我們的權益。

瞭解國家所蒙受的羞恥,激發青少年的憂患意識,激勵他們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為實現振興中華的偉大目標而不懈努力。

通過生動的事例,協助同學懂得科學技術是"雙刃劍",樹立科學的道德觀,培養同學的人文精神。

讓同學體會世界經濟的發展與聯絡極其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意識到開放的世界充溢機遇和挑戰。

五,教學措施:

必需注重與同學和社會的聯絡

1、教材的編寫不可能是針對所有學校同學,以所有同學的社會生活為基礎的。

《品德與社會》課程規範中強調"必需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強調讓兒童"從自身的世界動身,用自身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身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身的方式研究社會"。這就意味著教材的使用必需與同學和社會聯絡起來。所以教材僅僅是教學的"範例"。

2、教材的出現方式,也不像思想品德課本那樣提供了教學的大致過程。《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社會性和地域性,要求《品德與社會》教材的必需開放。開放性的課本內容勢必需要教師和同學一起補充,使教學加強與同學和社會的聯絡。

必需注重同學的實踐

實踐是小朋友最好的老師。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規律。人的德行必需在自然的活動中形成,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個規律。籠統的道德戒律光靠說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靈的,是不能為人所掌握的。

(三)注重同學的自我反省,讓導行落到實處。

六,同學學習習慣的培養

1,掌握正確的讀寫姿勢,堅持用鋼筆寫字並養成習慣。

2,培養濃厚的朗讀興趣,養成良好的朗讀,背誦的習慣。

3,能有選擇的閱讀課外書籍,培養課外閱讀的興趣,養成讀書做筆記和隨時使用工具書的習慣。

4,培養專心聽他人講話的習慣;能夠當眾說話,聲音響亮,態度大方,語句簡潔完整。

5,培養課前預習課文,上課認真聽講,積極考慮,做好筆記的習慣。

6,培養課後按時完成作業,書寫整潔的習慣。

7,培養留心觀察生活的習慣。

七,潛能生輔導:

1,對毛俊傑等喜歡打鬧的同學,引導其明白生命的可貴,珍愛生命。

2,引導計智慧等不愛科學的女生,樹立科學的道德觀。

3,用"學校裡的紅綠燈"教育常犯紀律的張浩然等,使其明白"規則"的重要性。

八,教學業務研修:

積極參與教研活動,認真聽課與評課;投身課題研究,不時提高業務水平;輔導同學積極參與學科競賽活動。

九,教學活動佈置:

第一單元:愛美麗的生命 3課 10~14課時

第二單元:規矩與方圓 3課 7~9課時

第三單元:不能忘記的歷史 4課 8~12課時

第四單元:科技發明新生活 4課 7~9課時

第五單元:商品帶你看世界 4課 9~12課時

總計: 41—— 56課時

國小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9

一、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對待事情有著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具有判斷是非的能力,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但做事又有片面性,還需教師指導。

二、教材分析

五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是國小高年段學習的教材,本冊教材在體現《品德與社會》中、高年級教材內容和特點的基礎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學習內容更加深刻,學習視野更加開闊。

(二)教材內容的綜合程度更高,注意引導學生綜合學習。

(三)強調以情感態度價值觀為主線來統領相關學科的學習內容。

(四)重視學生生活實踐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絡。

(五)注意培養學生正確看待問題和思考問題的方法。

教材選擇認識社會的幾對基本概念,從兒童的現實生活出發,選擇有關社會環境、社會生活和社會關係等方面的主題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在內容方面體現課前、課中、課後,校內外連續、完整的活動過程,強調從學生日常生活常見的現象,以及學生的生活疑惑和感受入手拓展學習主題。穿梭出“體驗式”“研討式”“探究式”的學習特點,為學生創造更為廣闊的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和實踐的空間。強調從兒童的視角出發,運用兒童的語言,採取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如充分發揮圖畫、照片等在呈現教材內容方面的積極作用,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可讀性和啟發性。

三、學習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熱愛勞動,尊重農民、勤儉節約的情感態度;認識科技在農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培養學生熱愛生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的;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樹立科學的價值觀。

2、能力:

能夠嘗試合理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問題;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學習蒐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資訊;培養學生用科學的方法與態度分析複雜問題、辨別是非的能力及培養學生學會用不同的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

3、知識:初步瞭解農業生產與人民生活的關係;知道科技的發展對工業的重要影響;瞭解信的種類和方式,初步懂得通訊禮儀和法規,懂得利用現代傳媒安全、有效獲取知識;瞭解科技的發展,瞭解科學技術與人類生活、社會發展的關係,知道科學發展帶來的社會問題。

四、教學策略

1、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己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

3、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絡,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和學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絡起來。

5、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

國小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10

一、學生情況簡析。

雖說已是五年級的學生了,但畢竟年齡小,自控能力差,閱歷淺,思維以直觀形象為主,因此國小生思想品德課切忌枯燥乏味的空洞說教。所以我嘗試以動情的話語,開啟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的興趣,誘導學生積極主動探求知識的慾望。

全年級共有147名學生,分為2歌教學班級。全部來自農村或者是場鎮。學生學習興趣不很高,基礎知識不紮實。學生對品德的知識知道了解得比較少。因此對本校五年級年級學生進行品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本學期課程教學目的要求和任務

1、知道一些英雄模範和先進人物的事蹟,並讚美他們。

2、 懂得在集體生活中,有事要與大家商量。學會遵守集體生活原則,個人服從集體,少數服從多數。

3、懂得自己的成長離不開黨的關懷和父母、老師的教育和培養。能孝敬父母、尊敬老師。

4、懂得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是為了建設家鄉,建設祖國。要從小勤奮學習,熱愛科學。懂得學習、做事要講效率,學會合理有效地利用時間。

5、知道國家有法律,少年兒童是受法律保護的,國小生要學法守法。

6、 懂得社會財富、幸福生活都要靠辛勤勞動來創造,勞動只有分工不同,沒有貴賤之分。

7、 樂意參加各種有意義的活動,培養正當的興趣愛好。

8、 知道要尊重他人,尊重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友誼。同學間能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共同進步。

9、懂得為人要誠實正直,處事公正,能說真話。

10、懂得做事要有責任心,對師長和集體交給的工作能認真負責地去完成。

三、提高教學質量的具體措施:

提高教學質量的具體措施:

國小思想品德課是一門教育性、情感性很強的課程,“激情、明理、導行”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三要素,而激情則是重要因素。故思想品德課更要摒棄空洞說教,注重情感教學,引導學生以積極的情感體驗參與教學的各個環節,在愉悅的情緒狀態中學習、掌握、深化道德認識,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

(1)以趣激情,匯入新課。依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善於發現和利用教材中能激發學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課導得巧妙、新穎、有趣,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使學生的學習情緒不斷高漲。以趣激情的導課方法多種多樣、因文而異、因人而異。

(2)知中生情,學文明理。學文明理是思想品德課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這個階段主要通過學習課文,分析歸納,讓學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認識,而情感是在認識客觀事物中產生的,“知之深,愛之切”,因而教師要善於在學生學文明理過程中,在學生形成道德認知前後,因勢利導地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

、情理交融,辨析導行。學生要將學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認知化為具體實踐中的道德行為,“辨析導行”十分重要。要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和教材重難點,有的放矢地設計一些富有思考性、啟發性、導向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辨析正誤,從中提高道德判斷能力。

良好的思想品德體現於具體的道德實踐,思想品德課還必須安排一定時間供學生實踐,在導行訓練和實踐中,讓學生不僅鞏固道德認知,培養道德行為和能力,而且萌生崇高的道德情感。我要熱情鼓勵、積極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讓學生產生成功的歡樂情感體驗,從而順利地實現課堂教學的目標。

四、教學進度:

第1周 愛護集體榮譽

第2周 學做集體小主人

第3周 從統一到鼎盛

第4周 野蠻與文明

第5周 勿忘國恥

第6周 覺醒的中國人民

第7周 光輝的歷程

第8周 黃河在怒吼

第9周 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第10周 多民族的大家庭

第11周 勤勞勇敢的各族人民

第12周 多種多樣的語言和文字

第13周 風味獨特的飲食

第14周 繽紛豔麗的服飾

第15周 別具一格的住所

第16周 享有盛譽的工藝

第17周 燦爛輝煌的文學和藝術

第18周 多姿的傳統體育活動

第19周 富饒美麗的地方

第20周 複習

-

國小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11

本單元的總目標:

1、在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的基礎上,瞭解他人的長處,學會欣賞他人,能夠取人之長,補己之短,達到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共同提高、共同進步的目標。

2、鼓勵學生凡事能替別人著想,能體諒他人的難處。

3、讓學生學會辨明是非,分清美醜,自尊自愛,有羞恥感,從而反省和規範自己的言行,愛惜自己的.名譽,做一個自尊並且尊重他人的人。

本單元所體現的課程標準的內容與要求:

1、知道人各有所長,要取長補短,學會欣賞和尊重別人,對人寬容

2、懂得做人要自尊、自愛、有羞恥感,愛惜自己的名譽。學習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為。

活動建議

1、在教學中注意與學生所處的生活環境以及他們生活經驗相聯絡,同時注意引導通過觀察和事例分析,學習反省自己的言行。

2、可以通過改編、續編故事、討論等形式開展活動。

3、選擇情景表演、手抄報等形式進行教學。

本單元的課時安排:

《我們共同進步》2-3課時

《將心比心心更寬》2-3課時

《尊重是最好的禮物》2-3課時

《快樂其實很簡單》3-4課時

國小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12

一、學情分析

本學期擔任五年級的品德與社會。經過半年的引導,感覺孩子們的整體素質提高了,學習習慣也有好轉,學習自覺性提高了,期末筆試優秀率達100%,特別是已經比較深入地接觸了一個又一個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加深了他們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養成了較好的行為習慣,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觀。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等都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但孩子們的行為、習慣當中還有許多不良的成分需要教師做進一步的引導,使他們沿著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進。本期和學生共同制定的目標是筆試平均分達90分,將書本學到的知識更好地落實到自己的行為當中去。

二、教材分析

該教材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精神編寫,教材具有綜合性、開放性、情感性等特點。增強了教科書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潑,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親和力。

本冊教材共有四個單元,每個單元下設了3—4個主題,各單元體例結構如下:

主題文字:引出一個話題或對某個話題進行提升,一般是該主題主要思想和觀點。

提示語:一般作為對某個話題的的拓展,引導學生思考或開展相應的活動。

旁白:作為和學生對話、溝通的主持人,有時為前後內容起傳承作用,有時為學生提高一種思考方向或揭示某個觀點,有時向學生提出問題。作用相對靈活。

情境對話:一般是經過錘鍊的真實生活的再現,幫助學生對自己得生活經驗進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實地呈現社會現實,包括學生的活動場面。幫助學生開闊視野、豐富認知、加深體驗、開展活動等。

圖示:包括“活動、交流、小資料”等,引導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啟發學生調查、體驗、討論、探究、閱讀、製作、蒐集整理資訊等。

學生作品:有時是提供一個可供討論的案例,有時是體現學習過程、呈現學習成果,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增強其溝通與表達的欲。

空白框:啟發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對生活的體驗,記錄自己的學習成果,引導他們成為學習活動的主動參與者和創造者。

三、教學目標

第一單元

1、知道生活和學習中有困難,遇到困難不退縮,體驗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樂趣。初步形成積極上進的生活態度。

2、學習正確對待生活中的問題、壓力、衝突和挫折,學習自我調節的方法,提高適應能力。

第二單元

1、知道我國是有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感受中華民族對世界文化的重大貢獻,萌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從對古代文化的探究與古今的對比中,知道歷史是如何記賬下來的,如何去了解歷史。讓學生學習用歷史發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其根源,都有其過去和未來。

3、瞭解和探索自古以來中國文化對世界做出的巨大貢獻,感受中華民族的聰明智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

第三單元

1、瞭解一些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比較大的.歷史人物,瞭解他們的思想,學習他們的精神。

2、瞭解我國主要的文化遺產,藉助文化遺產,進一步認識我國的歷史與文化。引導學生關注我國文物古蹟保護狀況,激發學生對文物古蹟受損的憂患意識和保護文物古蹟的責任意識。

第四單元

1、知道有關地球的形狀、大小、地球上的區域劃分、人種分佈等常識。

2、瞭解世界上的主要國家,瞭解人種和語言、文化差異及與居住環境、氣候的關係。懂得對差異持尊重和理解的態度。

3、知道人們在認識地球的過程中經歷了漫長的探索,並對這種探索精神產生崇敬之情,激發學生探索地球奧祕的興趣及為此做出貢獻的願望。

4、學會使用世界地圖和地球儀,並能運用於自己的生活中。

四、教學措施

1、在教學過程中要打破原來的學科教學模式,突破各學科教學之間的界限,在主題中整合多學科的知識,使學生進入多學科背景的人文學習領域,進行體驗和探究性學習。

2、在教學中讓學生學會多渠道的蒐集知識的資訊,不侷限在課本。讓學生懂得可以通過查閱書籍、上網查詢等途徑找到課本上沒有的知識,從而學會學習,使教學加強與學生和社會的聯絡,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

3、必須注重學生的實踐。實踐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規律。人的德行必須在自然的活動中形成,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個規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說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靈的,是不能為人所掌握的。

4、注重學生的自我反省,讓導行落到實處,提高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五、評價方式

1、在評價方法上進行嘗試和研究。力求使評價過程化、多樣化,評價的方法適合學生。

2、採取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激勵性評價與發展性評價結合的方式,促進學生的發展。

3、根據“課後練習與評價”冊,資訊收集、社會實踐、期末考查、學生課堂常規,發言情況、學習態度等進行多元評價。

六、課時安排:

32課時

國小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13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主要由四個單元組成:第一單元為《成長中的快樂與煩惱》

第二單元為《追根尋源》、第三單元為《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第四單元為《我們生活的地球村》。

國小思品課是一門教學性、情感性很強的課程。“激性、明理、導行”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三要素,而激情則是重要因素。因此,思想品德課更要摒棄空洞說教,注重情感教學,引導學生以積極的情感體驗參與教學的的各個環節,在愉悅的心情狀態中學習、掌握、深化道德認識,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在教學中,我將依據教學特點和學生實際,利用教材中的激發學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課導得巧妙、新穎、有趣,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使學生的學習情緒不斷漲。學習明理是思想品德課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我主要通過學習課文、分析歸納,讓學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意識,而情感是在認識客觀事物中產生的,“知之深,受之初”,因而在學生學文明理過程中,形成道德認識前後,因勢利導地激發學生道德情感。例如精心設計一些富於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並藉助假設、聯想、想象、角色互換,心理移位等心理體驗,把學文與明理,知識上的接受與情感上的認同有機結合起來。

學生要將學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認識化為具體實踐中的道德行為,“辯析導行”十分重要。我會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和教材重難點,有的放矢地設計一些富有思考性、啟發性、導向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辯析正誤,從中提高道德判斷能力。

二、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通過5年的品德學習,學生已能得到很多知識,還能懂得許多做人的道理,並學會正確地觀察自然、認識自我和適應社會生活的初步能力,使自己成為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的國小生。本學年,我們將結合學生的實際,有效開展各項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瞭解祖國的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三、教學目標

1、學會善待自己,養成正確的生活習慣,形成開朗的性格,友善地和同學相處,與同學建立真正的友誼,領悟到奏響共同成長的和絃的祕訣在於真誠、善良等等;培養感恩情懷。

瞭解祖國的歷史及現狀,培養愛國情懷。

3、通過了解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把學生帶入中華文化的各個領域,讓學生領略中華文化的豐富多彩與無窮魅力。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親近與認同感,使中華文化中的精華得以巨集揚和傳承。

4、通過歷史與文化的啟蒙引發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通過學習讓學生在瞭解祖國日益富強的發展過程,培養民族自豪感和奮發有為的責任心。

四、教學重點難點

“追根尋源,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這一教育主題是本冊教材的重難點,本主題在本課程中出現與原有歷史教材設計有很大的`區別,注重呈現歷史細節,讓歷史的中國人站在兒童面前,與兒童對話,本主題旨在引領兒童從自己的現實生活中走近歷史,在自己生活中找到歷史文化的足跡,引起他們與之交往的願望和衝動,表現出對祖國曆史發展和民族興旺的尊重、關注,並引以為光榮和驕傲,從而激發學生為祖國未來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學習的決心和行動。

五、教學措施

1、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在相互聯絡中得到和諧發展,以較好地落實“三維”目標。

2、進上步加強本課程開放式教學方式的課題研究,通過藝術、活動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情景教育。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3. 通過書面、口頭調查的方式,瞭解學生的內心世界。

4、為了使學生真正體味本課程所要達到的教育目標,就力求儘可能提供學生參與、親身體驗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