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計劃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通用15篇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又迎來了一個全新的起點,是時候開始制定計劃了。相信大家又在為寫計劃犯愁了?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通用15篇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1

一、班級學生情況分析

經過三年的學校學習生活,學生在知識、能力、習慣養成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提高。四年級學生興趣廣泛,喜歡做遊戲,樂於參加活動,樂於動腦、動手,同學之間能團結合作。

三、四年級學生由《品德與生活》進入《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對於知識的積累,社會實踐能力,探究能力都有待提高。學生上課都能認真聽講,大膽發言,積極參加學習、討論,學習態度端正,學習積極性高,願意與同學合作交流。學生特別喜歡這門課,老師佈置的作業能較好的完成,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家庭、學校、班級中部分學生能積極幫助父母、老師、同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教育學生初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養成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為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奠定必要的知識和能力基礎;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對自然、生命、家庭、社會具有責任感。

二、全冊教材分析

1、本冊教材安排及特點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使用的是山東美術出版社的教材,本冊教材共分四個單元《生我養我的地方》《我會學習》《各行各業與生活》《多彩的節日》《我跟爸爸去上班》和我的實踐活動《我跟爸爸去上班》。

第一單元有4課,包括《找找我們的家鄉》《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發展中的家鄉》《他們是家鄉的驕傲》。

第二單元有4課,包括《多問為什麼》、《遇到困難的時候》、《我的老師多》、《同樣是學習》。

第三單元有3課,包括《小小一粒米》、《我家的電器》、《走進商場》。第四單元有3課,《貼春聯》、《藏曆年與潑水節》、《聖誕節與狂歡節》。

本冊教材以學生的生活為主線,時效性強,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絡,使教育內容有的放矢。讓學生能夠從體驗的過程中懂得道理。

2、本冊教材的重點、難點

本冊教材以學生生活為主線,選取了解家鄉、學會學習、各行各業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節日習俗等內容。

通過引導學生運用調查瞭解、參觀訪問、討論交流等方式進行探究,提高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以及運用多種課程資源自主學習的能力;感受家鄉的發展變化,萌發熱愛家鄉之情;教育學生尊重各行各業的勞動者,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感受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和世界各地的風俗民情,激發學生尊重各民族風俗習慣的情感以及嚮往世界和平的美好願望。

本冊教材的難點是如何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變成實際行動,進而形成習慣。解決問題的策略是: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過有道德的社會生活。結合學生生活實際,以學生熟知的事例來說明問題;爭取家長的配合,在家中做一些家庭成員應該參與的事情的決策,鍛鍊學生的自理能力;讓學生髮現生活中的道德,利用身邊的'典型事例來影響自己,進而變成自己的自覺行動。

三、本學期教學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中高年級開設的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這門課程以學習者為主體,是兒童學習過有道德的社會生活的課程。

1、在知識能力方面:通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生活,學習道德,讓學生通過自身的生活經歷和生活經驗,努力促使他們在自身的經驗、體驗中學習。結合新的《國小生日常行為規範》,將教材中涉及到的內容融入學校的管理和教育中,讓學生掌握與人相處、獨立行動、關心家人、幫助同學、增強自信等方面的能力。

2、在過程與方法上:教師是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的遊戲設計者。本冊教材充分的體現了學生在生活中學這一特點,所設計的課程內容均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因此在教學中,我想將學習內容與學校的德育活動、少先隊活動和綜合實踐活動結合起來,讓學生體會到品德與社會的學習就在身邊,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就能體現出來,不需要特殊記憶,只要養成習慣就可以了。

3、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本冊教材的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貼近學生”。學生在這冊教材的學習中會從各種活動中得到快樂和喜悅,並能通過自己動腦筋,解決問題,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通過課程中的感性活動,在他的內心產生影響,激發學生自我教育。小組學習、合作學習等方式,也可以讓學生滿足個體與他人交往的需要。通過學生參與學習,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道德意識,培養良好的道德行為,發展智力,陶冶情操。

四、本學期提高教學質量的構想和具體措施

(一)、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學習、生活群體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

對於今天的學生,從小就應該開始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讓其在學習中學會合作。

首先,應確定穩定的學習小組,集體成員之間要有明確的責任分工,分組時即優、中、差兼搭組合、男女分開組合要定期或不定期的輪換組內角色,讓每名學生都有機會擔任組中的不同角色,如組織者、記錄者、小組意見陳述者等等,特別是小組長要輪流當,人人平等,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有主人翁感、成就感,從而逐步培養學生在小組學習中所需要的組織能力,交流能力,協調能力,相互尊重的態度等,為小組合作交流順利高效進行奠定基礎。

其次,在提出問題時,必須首先讓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待考慮成熟有了交流的需要時,再展開討論、交流。討論交流時在小組長的組織下,每個小組成員都要積極參與發言,成員之間共同探討,互相合作,主持的同學全面負責;記錄的同學還要負責把各成員的發言進行歸納總結,並記錄下來;發言的同學負責把全組的討論結果和其他的小組進行交流。

(二)、在《品德與社會》課中評價也十分重要。

評價主體主要是學生本人、同學、老師、家長構成;評價內容包括社會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和方法;評價方式有回顧、解答、談話、操作等。

評價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教材設計了“我的收穫”板塊,給師生進行評價提供借鑑和提示。教學中,不要求在每個主題活動中都要進行全面的總結和評價,而是根據學習內容,交替採用自我檢測、自我評價、同學互評、老師評價等多種方式。通過評價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活動興趣,引領他們獲得進一步發展。

例如:在第一、二單元中為了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我們在發掘學生的閃光點上用“班級之最”的評選作為評價工具。將課堂學習、習慣養成、能力培養融入到“班級之最”中有:回答問題最積極、任務完成最棒、做好事最多、最愛勞動講究衛生、進步最快、能力最強、班級榮譽感最強、最有愛心等。評選突出強調了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的行為,並注重過程評價,讓每位學生都得到關懷,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展現,讓更多的學生體驗成功。

(三)、對於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我將採取以下的方法:

1.在課前佈置一些簡單的問題讓學生常識去尋找答案,培養學生的調查能力;

2.在課堂上對於完成課前調查好的學生進行表揚,樹立榜樣;

3.在每節課中滲透深一層的問題,讓學生嘗試著不斷思考,並且提示他們可以進行調查、讓學生逐步養成調查的好習慣;

4.在小組活動中幫助學生分配工作,讓他們嘗試與他人合作學習,共同探索,

5.定期結合各學科組織進行研究性活動,讓學生在熟悉研究型學習活動後逐漸嘗試獨立學習。

五、全冊教學進度

第一單元《生我養我的地方》

1、《找找我們的家鄉》 1課時

2、《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2課時

3、《發展中的家鄉》 2課時

4、《他們是家鄉的驕傲》 1課時

第二單元《我會學習》

1、《多問為什麼》 1課時

2、《遇到困難的時候》

13、《我的老師多》

24、《同樣是學習》

第三單元《各行各業與生活》

1、《小小一粒米》

22、《我家的電器》

23、《走進商場》

第四單元《多彩的節日》

1、《貼春聯》

22、《藏曆年與潑水節》

23、《聖誕節與狂歡節》 2課時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2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 (20xx-20xx學年度第一學期)

教師:楊xx

本學期我接任四年級五班和六班的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為了順序的開展教學,圓滿的完成教學工作,特制定此教學工作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標,以體現與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絡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互動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二、學生情況分析:

四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三、教材分析:

四年級上冊教材共五個單元,第一單元“珍愛生命”,第二、三單元“安全地生活”,第四單元“花錢的學問”,第五單元“關心你,愛護他”。

四年級上冊教材向學生展示了從家鄉民風、民俗到工業、農業、交通、通訊、生活常識等多個方面的社會生活事實,教材在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努力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四年級上冊教材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作為教材編寫的“明線”,道德教育作為教材編寫的“暗線”。如第一單元《珍愛生命》,引發學生思考:生命給世界帶來了什麼?我們怎樣做才能成為植物和動物的朋友?我們的生命是誰給予的?為什麼說生命是生生不息,又是有限的?第四單元“關心你,愛護他”,以爺爺奶奶的故事作為引線,感受向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手,是關心。說話做事多替鄰里鄉親著想,是理解。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蘊含在社會事實之中,使品德教育的“無痕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四、教學目標:

1.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奠定基礎。上冊教材通過引導學生感受生命的意義,掌握安全常識,懂得花錢的學問,伸出友愛的手,大家的事情大家做。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對社會基本事實的認識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導他們看待社會現象的時候,能探究和思考社會生活中,各類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其本質。

2.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的認識和了解。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因此四年級上冊教材在編寫時,注意了將社會事實方面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聯絡起來,讓他們能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注意了相關知識的整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打破學科界線的“綜合課程”。四年級上冊教材在處理各知識領域之間的關係及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關係上,將跨學科的知識有機地融為一體,在本冊教材中,涉及到了人文,情感生活等方面的知識,教材將這些知識綜合在一起,強調認知與情感綜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4.將引導學生獲取資訊與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和社會研究能力。

5.通過活動的設計和教材中的留白來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和參與實踐。四年級上冊教材仍注意了對學生活動的引導,教材根據內容需要設計了許多學生直接參與的活動,讓學生通過親歷的活動來獲得對社會的認識和體驗。

五、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3、初步瞭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六、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學習、教師講解、社會實踐等。 七、教學措施:

1、改變陳舊的觀念,樹立新觀念

(1)轉變教材觀。教學是對教材的再創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據新課程的教學要求,要運用好教材。要做到“刪減、替換、補充”。,教

材是為學生提供的案例.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學主題。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題為基礎,引導學生去學習,去探究。

(2)轉變教學觀。新的課程改革,把關注人作為課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第一.要變“目中無人”為有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更新觀念,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要關注每一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的形成。第二,變“重結論輕過程”為重視學生學的過程。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教師的教學過程,要指導學生怎樣學,通過什麼方法學;不要把現成的結論強加給學生,要讓學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來看待世界,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理念 (1)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核心是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使學生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2)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育意義在於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鍊的,有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兒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選取、引用的教育內容和形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引導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要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

兒童期是品德與社會發展的啟蒙階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兒童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要採用他們樂於和適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引導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後人格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4、改革教學方式

教師要注意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基本教學理念,採取以客觀社會為基礎與學生為主體的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廣泛採用活動型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我體驗感悟,探究發現訓練技能,養成習慣。

5、重視學生學業評價

品德與社會課評價目的是獲得反饋資訊,幫助教師改進教學,促進兒童發展,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而不是對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水平做終結性的評定,更不是利用評價結果對兒童進行比較與分等。因此,要從每個學生原有基礎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強調以鼓勵為主的發展性評價。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3

一、學生分析

四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

二、教材分析

教科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共五個單元:包括第一單元誠信是金;第二單元伸出我們的手;第三單元我的綠色日記;第四單元交通連著千萬家;第五單元祖國真大,共17課。

三、教學目標

1、幫助學生掌握體驗、感悟、建構的學習策略,關注思維過程及其體驗,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並在主動參與中得到充分的發展。

、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方向,以“學會做人”為核心,發展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使自身的發展有助於社會的進步。

3、通過教材,從學生社會生活的原型出發,多視角(地理的、歷史的、社會的、文化的角度)地去分析、探究社會事物和社會現象,展示完整的社會生活, 瞭解社會、適應社會、參與社會,在此過程中實現學科知識的整合,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以及參與社會的能力。

四、教學進度

單 元周 次課 題課時

第一單元 有困難 我不怕第一週1.這點困難算什麼

第二週.成功一定有方法

第三週3.每天都有好心情

第二單元 我們的快樂大本營第四周4.成長的故事

第五週5.“我”和“我們”

第六週6.我們要做最棒的

第三單元 做聰明的消費者 第七週7.各種各樣的商店

第八週8.購物有學問

第九周9.我是理財小能手

第四單元 公共生活講道德第十週10.無聲的朋友

第十一週11.大家生活在一起

第十二週1.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第十三週13.我們是鄰居

第十四周14.文明從我做起

第五單元 大自然發怒的時候第十五週15.天有不測風雲

第十六週16. 在這危急時刻

第十七週17. 災害無情人有情

五、教學措施

教學內容及方法措施

1、認真鑽研教材,認真備課上課,充分發揮現代化教育技術在品德教學中的作用。

、加強課堂教學研究,優化課堂教學過程,調動學生的主體作用,形成小組合作學習的良好氛圍。

3、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4、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5、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充套件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6、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7、注重學生與家長的交流,取得家長的支援,使學生的實踐活動順利開展。

培優補差措施

1.認真備好每一次培優輔潛教案,做好學習過程的趣味性和知識性相結合。

.加強交流,瞭解潛能生(吳威、漆希、吳江等)、優異生(謝佳霖、田鑫、李一凡等)的家庭、學習的具體情況,儘量排除學習上遇到的困難。

3.堅持輔潛工作,兩週一次。

4.採用一優生帶一差生的一幫一行動。

5.課堂上創造機會,用優生學習思維、方法來影響差生。

6.採用激勵機制,對差生的每一點進步都給予肯定,並鼓勵其繼續進取,在優生中樹立榜樣,給機會表現,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成功感。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4

一、學習情況分析(知識、能力、學習習慣等)

四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標,以體現與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絡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互動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標的,以體現育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以自己的生活密切聯絡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互動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三、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目標: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 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2、行為與習慣目標:

(1) 初步瞭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 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懂得和平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願望。

3、知識與技能目標:

培養學生逐步建立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識,知道同情和幫助殘疾人是一個人的良好品德的體現,並養成主動關愛處境困難或者不幸人的行為;知道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員,關心集體、參加集體活動、維護集體榮譽承擔義務,瞭解家鄉環境問題,積極參加力所能及的環境保護活動,瞭解民風民俗及對人們的影響,抵制不良風氣和迷信活動,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培養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瞭解交通發展的狀況,感受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體會電視、網路等媒體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瞭解辦一張報紙的基本方法,學會合作辦小報,瞭解通訊的發展,知道現代通訊的種類和方式,學會常用的通訊方法。

四、教學措施

1、根據新課程的教學要求,要運用好教材。要做到“刪減、替換、補充”。,教材是為學生提供的案例.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學主題。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題為基礎,引導學生去學習,去探究。讓學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來看待世界,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看法。

2、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核心是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使學生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3、兒童期是品德與社會發展的啟蒙階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兒童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要採用他們樂於和適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引導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後人格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4、採取以客觀社會為基礎與學生為主體的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我體驗感悟,探究發現訓練技能,養成習慣。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5

1、指導思想

以《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的課程理念為依據,樹立"以人為本、培養能力"的思想,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方法,積極營造“和諧、平等、輕鬆”的教學氛圍,重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育養成,體現人文關懷,關注學生長期的健康成長。

2、現狀分析

學生分析

學生是非常喜歡《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的,但由於家長對它不夠了解,所以重視不夠,這樣影響了一些家庭作業的完成,以及一些實踐活動的開展,對本課程的學習也會受到影響。教師力爭減少一些負影響,努力提高活動質量,提高課堂效率。

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由三個單元組成。教科書在設計上力求貼近兒童的生活經驗,貼近現實社會,將品德教育的內容和兒童的社會生活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第一單元《生活中的消費》 是四年級上學期的第一單元的主題,其目的是讓學生了解一些基本的消費知識。教學方式主要以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為主,目的是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獲取消費的初步感受。第二單元《生活中的習俗》單元以燃放禮花,懸掛彩燈的情景為背景,其目的為烘托節日的喜慶氛圍。讓學生通過探究節日的習俗,感受到人們節日中享受到的快樂,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情感。第三單元《安全地生活》是讓學生隨

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 活動範圍的`不斷擴大,學生在生活中常常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如何使他們平平安安地度過每一天,是家長,學校,社會一直關注的問題。設計本單元讓學生在以有的安全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理解,系統地掌握一些面對突發事件的自救自護本領,為他們今後更好地學習,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

各單元的設計圍繞課程標準的一條主線,點面結合,綜合交叉,螺旋上升。本教材以學生生活為主線,設定綜合性的學習活動主題,體現教科書內容的生活化和綜合性。主要有學生的家庭,學校和社群生活的內容,家鄉,世界的民族風情,習俗和傳統節日等內容,讓學生加深對社會的認識,有利於他們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能力的和諧發展。

3、本單元的學習內容:

第一單元 生活中的消費

第二單元 生活中的習俗

第三單元 安全地生活

4、教學工作目標

1、情感 態度 價值觀

養成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團結協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

熱愛生活,感受生活的快樂。

熱愛祖國,真是祖國的文化傳統和節日習俗。

尊重不同國家和人民的文化差異,初步具有開放的國際一意識

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2、能力

能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的參與探究活動。

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人事,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常識合作的,有意識的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養成蒐集,整理和運用社會資訊的能力,能夠運用簡單學習工具探索和說明問題。

能夠清楚的表達自己對節日及喜慶活動的感受和見解。

3、知識

1、瞭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係。

2、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係。

3、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

4、初步懂得講文明,守紀律對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5、保障措施

1、要充分發揮美術教學情感陶冶的功能,努力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2、注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努力激發學生喜愛藝術,樂於探索、努力求知的慾望。

3、改進學習、教學方法,從國小生的年齡心理特徵出發,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研究“教”和“學”的方法,充分運用現代教學媒體,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鞏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並逐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6

一、教材分析:

四年級上冊教材共四個單元,第一單元“珍愛生命”,第二單元“安全地生活”,第三單元“花錢的學問”,第四單元“關心你,愛護他”。

四年級上冊教材向學生展示了從家鄉民風、民俗到工業、農業、交通、通訊、生活常識等多個方面的社會生活事實,教材在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努力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四年級上冊教材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作為教材編寫的“明線”,道德教育作為教材編寫的“暗線”。如第一單元《珍愛生命》,引發學生思考:生命給世界帶來了什麼?我們怎樣做才能成為植物和動物的朋友?我們的生命是誰給予的?為什麼說生命是生生不息,又是有限的?第四單元“關心你,愛護他”,以爺爺奶奶的故事作為引線,感受向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手,是關心。說話做事多替鄰里鄉親著想,是理解。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蘊含在社會事實之中,使品德教育的“無痕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二、教學目標:

1、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奠定基礎。上冊教材通過引導學生感受生命的意義,掌握安全常識,懂得花錢的學問,伸出友愛的手,大家的事情大家做。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對社會基本事實的認識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導他們看待社會現象的時候,能探究和思考社會生活中,各類事物之間的相

互關係及其本質。

2、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的認識和了解。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因此四年級上冊教材在編寫時,注意了將社會事實方面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聯絡起來,讓他們能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注意了相關知識的整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打破學科界線的“綜合課程”。四年級上冊教材在處理各知識領域之間的關係及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關係上,將跨學科的知識有機地融為一體,在本冊教材中,涉及到了人文,情感生活等方面的知識,教材將這些知識綜合在一起,強調認知與情感綜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4、將引導學生獲取資訊與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和社會研究能力。

5、通過活動的設計和教材中的留白來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和參與實踐。四年級上冊教材仍注意了對學生活動的引導,教材根據內容需要設計了許多學生直接參與的活動,讓學生通過親歷的活動來獲得對社會的認識和體驗。

三、教學措施:

1、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2、品德教育要回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3、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4、建立新的教學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5、實現評價改革,促進學生髮展。

6、加強課程管理,保證教學質量。

20xx年9月

20xx年9月1日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7

一、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目標: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 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2、行為與習慣目標:

(1) 初步瞭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 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懂得和平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願望。

3、知識與技能目標:

培養學生逐步建立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識,知道同情和幫助殘疾人是一個人的良好品德的體現,並養成主動關愛處境困難或者不幸人的行為;知道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員,關心集體、參加集體活動、維護集體榮譽承擔義務,瞭解家鄉環境問題,積極參加力所能及的環境保護活動,瞭解民風民俗及對人們的影響,抵制不良風氣和迷信活動,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培養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瞭解交通發展的狀況,感受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體會電視、網路等媒體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瞭解辦一張報紙的基本方法,學會合作辦小報,瞭解通訊的發展,知道現代通訊的種類和方式,學會常用的通訊方法

4、過程與方法目標:

以故事續編、小組討論等形式,讓學生明白要遵守公共秩序、社會公德。以"伸出援助的手"、"愛心小組"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愛心。進行實地調查,知道環境問題的原因及其危害,樹立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通過學生感興趣地實踐活動,培養熱愛家鄉,建設家鄉之情。以"我當小記者"、"我來當編輯"等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二、情況分析(工作重點)

學生情況分析:

四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教材情況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標,以體現與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絡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互動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三、教學措施(具體做法)

1、充分挖掘我校特色的教育資源,使校本課程教學走向家庭、社會,真正走進學生的實際生活,體現該課程的開放性、實踐性。

2、發揮藝術形式在本課程教學中的效能,建立良好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自主性。

3、精心準備,指導學生開展好課內外教育活動,寓教育於活動之中。

四、課外活動或興趣小組活動

1、通過播放錄影、課件等方式,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增強健康閒暇的本領和閒暇道德觀。並以"我當小記者"、"我來當編輯"等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2、讓學生組織課外研究小組,瞭解環境問題的原因及其危害,樹立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還要比較不同通訊的特點,選擇適當的通訊方式與自己的親友進行一次實際通訊聯絡。培養他們運用現代通訊工具的能力。

五、教學進度

教 學 進 度

周次 日期 教學內容 備註

1 2、21~2、22 1、在公共汽車上 2月20日上課

2 2、25~3、1 1、在公共汽車上

3 3、4~3、8 2、想想他們的難處

4 3、11~3、15 2、想想他們的難處

5 3、18~3、22 3、伸出我的手

6 3、25~3、29 3、伸出我的手

7 4、1~4、5 4、我們贏了 清明節放假

8 4、8~4、12 4、我們贏了

9 4、15~4、19 5、綠色小衛士

10 4、22~4、26 5、綠色小衛士

11 4、29~5、3 6、我們的民風民俗 勞動節放假

12 5、6~5、10 6、我們的民風民俗

13 5、13~5、17 7、家鄉的變化

14 5、20 ~5、24 8、怎樣到達目的地

15 5、27~5、31 9、媒體連著我和你

16 6、3~6、7 10、辦一張自己的報紙

17 6、10~6、14 11、怎樣和他聯絡 端午節放假

18 6、17~6、21 期終複習、期終考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8

一、班級情況分析。

四年級4個班共有300人,這個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注意與四年級上冊教材相銜接,根據課程標準的內容,從瞭解和認識自己的家鄉的歷史、為家鄉做出貢獻的名人開始安排了:一、引以為榮的家鄉,二、縮短時空的通訊,三、四通八達的交通。通過第一單元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的革命先烈用鮮血換來的,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第二單元是引導學生感受通訊的.發展變化。第三單元是讓學生感受交通運輸對社會的重要性,感受到社會的變化,培養自覺愛護交通設施的和交通環境的責任感。

三、教學措施。

1、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結合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引導學生認識生活,適應社會,成為社會需要的人。

2、通過學習、實踐、體驗、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學會研究社會問題的基本方法,教師盡力創造模擬學生的生活環境,以形成生活的基本技能和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3、將品德、行為規範和法制教育,愛國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國情、歷史文化教育有機的融合在一起,潛移默化地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辨別是非的能力。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9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中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尤其是四年級學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學期教學主要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

第一單元: 與人相處中尊重、體諒他人;相信誠信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對坦蕩正直的人心懷敬佩, 願意成為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對自己的生命有一種負責的態度。並願意為之約束自己的言 行,抵制不良的生活習慣;對生活懷有美好的嚮往與憧憬,棉隊困難和挫折不退縮,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能體驗到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樂趣

第二單元: 感受、體驗家人對自己的關愛,願意主動與家人溝通,尊重孝敬老人。關心家庭生活, 理解父母在家庭生活中所付出的.心血,有承擔家庭義務和責任的意識,初步具有合理的消 費觀

第三單元: 感受同學之間的友愛之情和友誼的珍貴,體驗擁有朋友的快樂和團結合作帶來的樂趣。 關心集體,樂於參加集體活動,感受集體生活的快樂與美好

第四單元: 感受資訊科技對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巨大作用,以及現代通訊手段、各種傳媒和多媒 體網路給我們生活帶來的便利;對各種新興資訊科技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在充分享用 他所提供的便利時亦能自覺遵守各種共同的規則

能力目標

第一單元: 在生活中能分辨是非,正確地面對錯誤,並能在教師幫助下調整自己的言行,做一個 誠實的人,學會一些與人坦誠交往的方法,對不應該做的事情學會拒絕;學會面對與人交 往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衝突,以及一些避免和解決衝突的方法;面對生活中的挫折能調整自 己的心態,並能嘗試加以解決

第二單元: 學會料理自己的生活,養成主動關心家人,孝敬父母長輩,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事。學 會初步統計家庭收支情況,合理消費,勤儉節約。初步學會一些與父母和家人溝通的辦法

第三單元: 寬容地對待他人,能欣賞和發現朋友身上的優點,平等地與夥伴合作交流;自覺地遵 守各項規章制度,做個講文明、有教養的人;積極主動地參與班級管理,為班級生活出謀 劃策。

第四單元: 學會用電話、書信等現代通訊方式與人交流。養成規範書寫信件的習慣,注意通訊、 通話的文明禮儀,不私自拆閱別人的信件和撕取別人信件上的郵票。遇到土法事情會正確 撥打應急電話。能有節制地、有選擇地收看電視節目和上網,不沉溺於看電視和玩網路遊 戲,自覺抵制、遠離不健康的書報影視以及不健康的網站。能利用交往工具進行交流、溝 通合作,利用傳媒、網路獲取資訊,初步養成看好書、讀好報的生活習慣。

三、教學重難點

第一單元: 知道誠實守信是我國的傳統美德,敢於承認錯誤的孩子同樣是誠實的孩子;瞭解迷戀 遊戲機、沉溺電視等不良生活習慣的危害;知道理解、體諒他人是解決和避免衝突,與人 愉快相處的有效方法之一;懂得生活和學習中會有困難,失敗是成功之母

第二單元: 知道孝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同時也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誌;瞭解家庭經濟 來源的多種形式,瞭解家庭生活中的必要開支;知道家庭生活中也要講道德,要有家庭責 任感

第三單元: 知道朋友間應該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知道自己是集體的小主人,應該承擔相應的責 任;懂得在一個集體中,只有團結一致、齊心協力才能辦好事情;知道集體處處有規則, 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應該按規則辦事

第四單元: 瞭解郵政、電信、傳媒、網路的基本功能,知道集郵是一項健康、高雅的活動。知道 私拆他人信件是違法的行為。明白亂撥應急電話的後果。懂得傳媒、網路是兩把“雙刃劍”, 使用不當會影響甚至妨礙自己的健康成長。知道寫信和打電話是一般程式和方法。

四、教學主要措施

1、認真備課,認真上課,及時進行二次備課,並做好課後小記。

2、重視課前準備環節,努力使每次上課老師學生都有充分的準備。

3、精心策劃,指導學生開展好課內外教育活動,寓教育於活動之中。

4、專課專用,不佔用品社課的教學時間。

5、多看教學雜誌,多聽其他老師的課。更新教學理念,掌握教學新動向。

6、充分利用班隊課,談話課進行教育,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道德素養的整體提高。

7、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薰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於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

8、經常與家長聯絡,讓孩子在各種環境下良好的成長。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10

一、學生情況分析

我所任教的 四年級三個班的孩子正處於向青少年過渡的兒童期的後期階段,大腦發育正好處在內部結構和功能迅速發展和完善的關鍵期,孩子的學習能力和情感能力快速發展,是培養學習能力和情感能力的重要時期。四年級孩子的學習動機從直接動機向間接動機開始轉化,即使沒有直接的獎勵,為了得到老師、同學、家長和其他人的肯定性評價,他們也會努力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二、課程目標任務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

1. 使學生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勤儉節約的態度。

2.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二)能力

1.能夠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領。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

2.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的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地參與集體生活

3.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地參與集體生活。

4.學習蒐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資訊,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說明問題。

(三)知識

1.初步瞭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初步瞭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3.瞭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簡單瞭解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三、教材分析

四年級上冊教材共四個單元,第一單元“珍愛生命”,第二單元“安全地生活”,第三單元“花錢的學問”,第四單元“關心你,愛護他”。

教材向學生展示了家鄉民風、民俗到工業、農業、交通、通訊、生活常識等多個方面的'社會生活事實,教材在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努力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這本教材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作為教材編寫的“明線”,道德教育作為教材編寫的“暗線”。如第一單元《珍愛生命》,引發學生思考:生命給世界帶來了什麼?為什麼說生命是生生不息,又是有限的?第四單元《關心你,愛護他》,以爺爺奶奶的故事作為引線,感受向需要幫助的人伸出一雙手,是關心。說話做事多向鄰里著想,是理解。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蘊含在社會事實之中,使品德教育的“無痕性”很好地得到了體現。

四、完成教學實施的辦法

1.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2.品德教育要回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4.充實教學內容。實現評價改革,促進學生髮展。

5.拓展教學空間。開發多樣化的課程資源,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

五、教改專題

怎樣讓孩子快樂健康的成長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11

一、指導思想:

遵循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依靠教育的指導思想,按照國家對九年制義務教育的要求,在全日制國小教育中,必須貫徹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方針,使兒童、少年受到比較全面的基礎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為培養各級各類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奠定初步的基礎。

二、制定教學計劃的原則

1、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紮紮實實的提高教育質量,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

2、遵循兒童、少年身心發展規律,使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注意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的志趣、特長。

3、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切實加強勞動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

4、加強思想品德教育,搞好課內外結合,以課堂教學為主,重視並開展各種有益的課外活動。

5、適當拓寬知識面,增加一些新的知識和實驗,力求課程內容難易適度,合理安排學生課業負擔。注意發展智力,培養能力。

三、具體做法:

思想品德課進行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社會主義為中心的社會公德教育和社會常識教育,從小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進行道德、民主和法制、紀律教育,進行社會生活和社會發展規律以及社會主義建設常識教育,培養愛國主義思想和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道德品質,高尚的審美情趣,初步樹立社會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法制和紀律觀念,對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實際情況和發展方向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為了提高這門學科的教學質量,推進素質教育。

(一)、課前

1、認真學習《思想品德課教學指導綱要》,弄清課程的性質、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原則和教學實施及評價。在總體把握教材體系的前提下,熟知所任年級的教學目標和要求,然後熟悉每一課教學內容,制定學期教學計劃。

2、認真備課,要備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學過程,特別要弄清知識點,不出理論差錯;並要準備好直觀教具和電教媒體,有些課還必須做好課前調查訪問等。

3、瞭解學生現實思想,便於在課內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

(二)、課內

1、上課講述要生動、具體、形象,運用媒體,創設情境,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達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的目的。切忌枯燥乏味,空洞說教。

2、思品課的結構一般可以採用“揭示課題——學文明理――聯絡實際――辨析導行――總結延伸”這樣的模式,情感激發要貫徹始終,要講求實效。

3、思品課的“看看說說”、“說說做做”、“說說評評”、“說說學學”、“思考和練習”等練習,應在課內完成。“做做”“學學”方面的要求,應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

4、“自學課文”要讓學生自讀明理,並付之行動,不要包辦代替。

5、要完成課本後總複習。

6、教態親切自然,服飾整潔大方,板書工整、簡明、規範,語言生動簡練,符合學生年齡特徵,堅持用普通話進行教學。

(三)、課後

1、思品課教學應重視與班主任工作,少先隊活動,晨間活動和各科教學的內在聯絡,注重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協調一致,發揮德育的整體功能,促進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規範的形成。

2、重視考核學生對所學的政治常識、道德規範的掌握程度和思想行為表現,評價方法採取期末書面考查和平時行為考核相結合。要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評價採用等級制,分優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等。

3、要重視向課外的延伸,指導學生的行動,注意平時對學生的思想品德行為的檢查和督促,並做好《德育手冊》上的評定記載工作。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12

一、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原則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標的,以體現育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以自己的生活密切聯絡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互動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二、教材的體系結構

本教材以兒童社會生活為主線,在四年級上冊編制了“我們在一起”、“成長不煩惱”、“聰明的消費者”三個單元,共12課。每課依內容和容量不同,建議安排的課時不等。一般每課建議安排3~4課時,一冊書安排37課時左右,留出一定課時給學校和教師安排相應的地方課程及相關活動使用。

三、教材的特色

1、見物見人,以物及人

兒童是在與他們所遭遇到的各種事物相互作用中成長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在他們生活中出現的事物越來越多,如各種工業品、農產品、交通工具等等。教材要引導他們懂得這些事物的“事理”、“物理”,如我們所食用的食品是從哪裡來的,不同的交通工具各有什麼樣的特點等等,以期使兒童獲得一定的生活常識,適應他所面對的社會生活。另一方面,還應該看到的是:這些事物都是由人創造、製作、運作的,在它們的背後都蘊藏著“人”,蘊藏著人的智慧與勞作、人的需要與情感等。作為一門“品德與社會”的綜合課的教材,應努力挖掘出“物後之人”,要讓兒童能夠在見物的同時見到人,感受到其中的'“人心”、“人理”(做人的道理)。如在《衣食的來源》一課中介紹了袁隆平,不僅提到了他所從事的科學研究的經濟價值,還將一個有血有肉的、近距離站在少年兒童身邊的袁隆平呈現在教材之中。這樣做的目的在於突顯本教材的人文意蘊和它的道德價值,力圖在“物”與“人”的內在聯絡中,達到品德課與社會課的綜合,以實現兒童完整人格培養的課程任務。

2、在生活事實中辨析價值

教材向兒童展示了在他們生活中所存在的一系列事實,如家鄉的變化,交通的發展,各種工業用品的出現等。教材在引導兒童瞭解這些事實的同時,著力於揭示它們對我們的生活可能產生的意義和價值。它們是有利於和社會的生存與發展,還是會有其不利的方面?要使兒童通過具體事實的價值分析逐步把握的道理是:並不是已經存在的事實都是全然合理、全然向善的,或是天然合理的、天然向善的。要讓他們逐步學會對各種各樣的現存事實作出正確的價值辨析和正確的價值選擇。如在《塑料與我們的生活》一課中的“白色垃圾”等。我們認為這種價值辨析、價值選擇的意識、思維方式和能力是一個現代人所必須具備的,也是本課程所要完成的目標之一。這樣做,也使我們能把事實的教育與價值教育結合在一起。

3、當代生活與歷史的連結

努力使兒童所遭遇到的現代生活與本民族的歷史與文化相連結。如在講到紙張時匯入西漢時紙的發明,在講通訊時說到古代的驛站,注意到會對兒童產生較深、感染的各種無形文化,突顯出它們的文化意義與內涵。當然,本教材所給予的歷史文化知識只能是“點”狀的,而不是系統的、全面的。

四、教學建議

1、改變陳舊的觀念,樹立新觀念

(1)轉變教材觀。教學是對教材的再創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據新課程的教學要求,要運用好教材。要做到“刪減、替換、補充”。,教材是為學生提供的案例.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學主題。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題為基礎,引導學生去學習,去探究。

(2)轉變教學觀。新的課程改革,把關注人作為課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第一.要變“目中無人”為有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更新觀念,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要關注每一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的形成。第二,變“重結論輕過程”為重視學生學的過程。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教師的教學過程,要指導學生怎樣學,通過什麼方法學;不要把現成的結論強加給學生,要讓學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來看待世界,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理念

(1)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核心是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使學生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2)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育意義在於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鍊的,有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兒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選取、引用的教育內容和形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引導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要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

兒童期是品德與社會發展的啟蒙階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兒童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要採用他們樂於和適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引導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後人格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4、改革教學方式

教師要注意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基本教學理念,採取以客觀社會為基礎與學生為主體的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廣泛採用活動型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我體驗感悟,探究發現訓練技能,養成習慣。

5、 重視學生學業評價

品德與社會課評價目的是獲得反饋資訊,幫助教師改進教學,促進兒童發展,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而不是對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水平做終結性的評定,更不是利用評價結果對兒童進行比較與分等。因此,要從每個學生原有基礎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強調以鼓勵為主的發展性評價。

五、教學進度安排

周 次

日期

教學內容備註

2

9.4~9.8

1、《我們的合作》

2、《真正的友誼》

3

9.11~9.15

4

9.18~9.22

5

9.25~9.30

3、《為你高興,與你分擔》

6

10.1~10.7

國慶放假

7

10.8~10.13

3、《為你高興,與你分擔》

4、《面對欺負和威脅》

8

10.16~10.20

9

10.23~10.27

5、《我要攀登》

6、《抄襲害了誰》

10

10.30~11.3

11

11.6~11.10

12

11.13~11.17

7、《我們和誠信在一起》

8、《擦亮眼睛》

13

11.20~11.24

14

11.27~12.1

15

12.4~12.8

9、《逛商場》

10、《衣食的來源》

16

12.11~12.15

17

12.18~12.22

18

12.25~12.29

11、《塑料與我們的生活》

12、《從一滴水說起》

19

12.1~12.5

20

1.8~1.12

21

1.15~1.119

複習考查

22

1.22~1.26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13

一、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原則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標的,以體現育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以自己的生活密切聯絡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互動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二、教材的體系結構

本教材以兒童社會生活為主線,在四年級上冊編制了“我們在一起”、“成長不煩惱”、“聰明的消費者”三個單元,共12課。每課依內容和容量不同,建議安排的課時不等。一般每課建議安排3~4課時,一冊書安排37課時左右,留出一定課時給學校和教師安排相應的地方課程及相關活動使用。

三、教材的特色

1、見物見人,以物及人

兒童是在與他們所遭遇到的各種事物相互作用中成長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在他們生活中出現的事物越來越多,如各種工業品、農產品、交通工具等等。教材要引導他們懂得這些事物的“事理”、“物理”,如我們所食用的食品是從哪裡來的,不同的交通工具各有什麼樣的特點等等,以期使兒童獲得一定的生活常識,適應他所面對的社會生活。另一方面,還應該看到的是:這些事物都是由人創造、製作、運作的,在它們的背後都蘊藏著“人”,蘊藏著人的智慧與勞作、人的需要與情感等。作為一門“品德與社會”的綜合課的教材,應努力挖掘出“物後之人”,要讓兒童能夠在見物的同時見到人,感受到其中的“人心”、“人理”(做人的道理)。如在《衣食的來源》一課中介紹了袁隆平,不僅提到了他所從事的科學研究的經濟價值,還將一個有血有肉的、近距離站在少年兒童身邊的袁隆平呈現在教材之中。這樣做的目的在於突顯本教材的人文意蘊和它的道德價值,力圖在“物”與“人”的內在聯絡中,達到品德課與社會課的綜合,以實現兒童完整人格培養的課程任務。

2、在生活事實中辨析價值

教材向兒童展示了在他們生活中所存在的一系列事實,如家鄉的變化,交通的發展,各種工業用品的出現等。教材在引導兒童瞭解這些事實的同時,著力於揭示它們對我們的生活可能產生的意義和價值。它們是有利於和社會的生存與發展,還是會有其不利的方面?要使兒童通過具體事實的價值分析逐步把握的道理是:並不是已經存在的事實都是全然合理、全然向善的,或是天然合理的、天然向善的。要讓他們逐步學會對各種各樣的現存事實作出正確的價值辨析和正確的價值選擇。如在《塑料與我們的生活》一課中的“白色垃圾”等。我們認為這種價值辨析、價值選擇的意識、思維方式和能力是一個現代人所必須具備的,也是本課程所要完成的目標之一。這樣做,也使我們能把事實的教育與價值教育結合在一起。

3、當代生活與歷史的連結

努力使兒童所遭遇到的現代生活與本民族的歷史與文化相連結。如在講到紙張時匯入西漢時紙的發明,在講通訊時說到古代的驛站,注意到會對兒童產生較深、感染的各種無形文化,突顯出它們的文化意義與內涵。當然,本教材所給予的歷史文化知識只能是“點”狀的.,而不是系統的、全面的。

四、教學建議

1、改變陳舊的觀念,樹立新觀念

(1)轉變教材觀。教學是對教材的再創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據新課程的教學要求,要運用好教材。要做到“刪減、替換、補充”。,教材是為學生提供的案例.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學主題。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題為基礎,引導學生去學習,去探究。

(2)轉變教學觀。新的課程改革,把關注人作為課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第一.要變“目中無人”為有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更新觀念,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要關注每一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的形成。第二,變“重結論輕過程”為重視學生學的過程。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教師的教學過程,要指導學生怎樣學,通過什麼方法學;不要把現成的結論強加給學生,要讓學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來看待世界,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理念

(1)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核心是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使學生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2)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育意義在於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鍊的,有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兒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選取、引用的教育內容和形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引導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要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

兒童期是品德與社會發展的啟蒙階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兒童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要採用他們樂於和適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引導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後人格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4、改革教學方式

教師要注意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基本教學理念,採取以客觀社會為基礎與學生為主體的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廣泛採用活動型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我體驗感悟,探究發現訓練技能,養成習慣。

5、 重視學生學業評價

品德與社會課評價目的是獲得反饋資訊,幫助教師改進教學,促進兒童發展,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而不是對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水平做終結性的評定,更不是利用評價結果對兒童進行比較與分等。因此,要從每個學生原有基礎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強調以鼓勵為主的發展性評價。

五、教學進度安排

周 次


日 期


教 學 內 容


備註


1~2


9.1~9


1、《我們的合作》



3


9.12.16


2、《真正的友誼》


4~5


9.19~30


3、《為你高興,與你分擔》



6


10.1~10.7



國慶放假


6~7


10.8~14


4、《面對欺負和威脅》



8~9


10.17~25


5、《我要攀登》



9~10


10.26~11.4


6、《抄襲害了誰》


11~12


11.7~15


7、《我們和誠信在一起》



12~13


11.16~25


8、《擦亮眼睛》



14~15


11.28~12.6


9、《逛商場》



16


12.7~16


10、《衣食的來源》


17~18


12.19~27


11、《塑料與我們的生活》



18~19


12.28~1.6


12、《從一滴水說起》


20


1.9~16


複習考查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14

一、學情分析

四年級是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並養成了一定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有四個單元組成。第一單元《做守規則的人》;第二單元《做樂觀向上的人; 第二單元《做自尊自愛的人》;第四單元《做聰明的購物者》。本教程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目的,以體現育人為本的現代價值取向為理念安排的。

三、教學目標:

1、通過體驗、辨析和感悟,對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道德行為進行自我判斷,自我評價、自我反思和自我修正,從而促進他們良好品質的'形成和社會性的發展。

2、知道要守規則,怎樣做樂觀向上的人,自尊自愛的人以及如何購物等。

3、通過學習掌握本冊教材中的知識點,積累社會閱歷。

四、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目標,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

2、結合學生生活經驗,開展教育教學活動。

3、重視情感投入,靈活運用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4、拓展教學空間,開發和利用校本資源,滿足學生需求。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15

一、學生情況分析:

四年級有學生40人,他們大多,淳樸,活潑,積極向上。這學年是他們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四個單元,第一單元“珍愛生命,第二單元“安全地生活”,第三單元“花錢的學問”,第四單元“關心你,愛護他”。

第一單元重在告訴學生要關愛、善待植物和動物,也要珍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因為生命只有一次。

第二單元是關於安全方面的,重在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危險發生後的緊急情況,同時防止事故的發生,以免給自己和別人帶來傷害。

第三單元是關於消費和理財的。告訴學生要學會合理的花費。

第四單元是關於做人的道理,做人要善於關愛別人、理解別人,做什麼事情都要有責任感。

三、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充套件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