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日記

實用的生活日記模板合集八篇

日記2.79W

忙碌而又充實的一天又過去了,我相信大家都是有收穫的,立即行動起來寫一篇日記吧。在寫之前,要先考慮好內容和結構喔!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生活日記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的生活日記模板合集八篇

生活日記 篇1

我的學校是一所普通高中,我現在正在讀高一。

開學的那周,我對這裡極其不適應,不適應新同學,不適應住校生活,不適應一天不自由被禁錮的生活,當時好煩好煩,每天就想著家,不過現在我基本已經融入了高中的學習生活了,不過高中生活還是那樣的枯燥。

學校的`建築有保安室(入口處),教學樓,學生公寓,食堂,除了這些基本上就沒有其他東西了,我每天的活動路線基本就是這樣:早上起床並洗漱後去食堂,再去教學樓,然後中午放學後去食堂,吃完飯後回寢室休息一會,再回教學樓,下午放學再次去食堂,然後回教學樓,下晚自習後回寢室睡覺。幾乎每天都是這樣的,好枯燥的高中生活。

學校的校規也很嚴了,住校生以前還可以偷偷從校內混出校外,但是現在不能了,被逮到就必須要請家長,啊!好枯燥的高中生活!

生活日記 篇2

我觀察的植物是吊蘭。一天,媽媽從單位掐了一支吊蘭回來,把它種在花盆裡。我想:根也沒了,還能活嗎?結果,我們經過半個月旅遊回來後,發現吊蘭長大了。是因為這段時間,小周阿姨給它澆水,好好照顧它,它才長的'這麼大,真該謝謝小周阿姨了!

我媽媽每天把吊蘭放在太陽下,希望能長的更大。沒想到,卻害了它。早上它亭亭玉立,嬌嫩無比;中午,它被晒的無精打采;晚上它又恢復了生機,精神飽滿。

我喜歡吊蘭,因為,它有一種頑強的生命。

生活日記 篇3

20xx年7月3日 晴轉雷陣雨

放暑假了,天氣也越來越熱,今天和幾個同學約好,一起去看補習班的,約定好下午三點在我家碰面。

望著電腦上的十二點三十一分,無聊的翻著電腦上一些亂七八糟的資訊,有些不耐煩的等待著,本想要睡午覺來消磨時間,卻沒想到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的怎麼也睡不著,只好坐在電腦前盯著螢幕發呆,想看一下幾天前看的小說更新了沒有,卻發現不一會兒就把幾天來想看的都看完了,從沒有覺得過,時間可以過得如此之慢,等了又等,消磨了不知多久,才終於等到了兩點多,收拾收拾了自己的衣服,準備好要等她們一起來,卻還是裝作不在乎的坐在電腦前看視訊,三點了,我想她們可能有什麼事來遲了吧。

就這樣一直等到六點多,實在等不下去了,便發去了訊息,卻一直沒有人回覆,外面打起了雷,烏雲慢慢襲來,我想,有可能,今天下雨,不去了吧,卻還是滿懷期待的等她們回訊息,直到夜幕降臨,下起淅淅瀝瀝的小雨時,我才真真正正的.放棄了所有的幻想,違背的承諾,就像悶熱的雨,讓我心中始終無法平靜。

生活日記 篇4

電視,是每家每戶擁有的“寶”。我家前幾天剛買了一臺42英寸純屏液晶電視。家裡有臺這麼好的電視機,可在看電視時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看電視、好還是不好?”

爺爺奶奶說:“涵涵正在上學,我看咱們家還是不要看電視好,聲音太大,太吵,孩子學校會不專心的……”

爸爸媽媽說:“爸爸媽媽年齡大了,那些年一直幫我們帶孩子,現在孩子大了,上學了,應該讓爸爸媽媽享享清福,更何況他們都是老戲迷,應該看看電視,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

我悄悄地回到房間,開啟小檯燈,開始寫作業。我想:爺爺奶奶年紀大了,應該讓他們看看電視享受生活,爸爸媽媽白天工作,累了一天 了,他們也應該看看電視,休息一下。我是國小生,正是學生的年齡,不應該總看電視,讓爺爺奶奶和爸爸媽媽心裡不安……

生活日記 篇5

看到我語文的分數:86.5,還有英語的分數:96,數學:91,我都很傷心!為什麼別人每次都能考的很好,而我卻考得不像樣?是因為不認真,馬虎,還是寫的`時候壓根都沒放在心上?還是根本就不理解這道題的意思是什麼?

總而言之,那兩個分數實在是太讓我失望了,為什麼能做對的題做不對呀。這究竟是為什麼?那些題我都會,為什麼我做不對呢?是因為我壓根沒把他放在心上,而且寫完了還不回頭看一看,檢查檢查,而是一做完就當做沒事了,什麼也不顧了!這一天我很失落,很傷心。

我以後要認真細心,看清題目要求,做完之後回過頭來看一眼!

生活日記 篇6

這幾天張老師教我們釐米和米的知識,我學了以後,回到家裡,看見媽媽在洗衣服,我看見了洗衣機,我就拿了一支沒削過的'鉛筆,量了一下,洗衣機大約有5支鉛筆高,大約一米,寬有3支鉛筆寬,大約60釐米。最後我拿媽媽的軟尺,重新量了一次,結果洗衣機的高度是80釐米.寬有70釐米,跟我估計的還有一點距離。

生活中原來處處有數學,我一定要認真學習它。

生活日記 篇7

所謂周測,就是每週一測試,把你這一一個星期以來所學到的知識,做出一次總的彙總。

對於這次周測的成果,我對自己及其的`不滿,尤其是這次的數學成績!在卷子發下來後,我查看了出錯的題,大致看去……“這次出的題很難嗎?”答案告訴我:不難。卷子上錯過的題都是講過或者是涉及過的,只不過是換了個方式,我就不會了嗎?不,不是的!這一切不過是我所謂的藉口罷。我對自己蠢笨的腦袋充滿了懷疑。

根本原因不過是:

1、上課總是跑神,腦子放空(人雖然在坐上,可心思呢?早已不知道飄到哪裡去了)。

2、馬虎(這的的確確的,是我的缺點之一,老師“多次”在課堂上提醒我們這一道題是“乘”,不能用加。可我卻總是不放在心上,轉眼就忘得空空了。)

3、細節問題。(有句舊話說得不錯“細節決定成敗”,而我每每都是在細節上栽了一個大坑。)

上面的種種問題,都表明了我之前的學習態度……

從根本做起,努力端正自我。

我相信,我能行!

生活日記 篇8

黃豆芽的微量元素含量優於綠豆芽和其他芽類蔬菜,可謂是早春第一菜。通過種子發芽產生豐富的維生素,因此芽類蔬菜被稱做“活體蔬菜”,黃豆芽以及綠豆芽,還有蕎麥芽、黑豆芽等,都可以給餐桌帶來豐富的營養。

春季是萬物萌芽的時節,也是一年的開始,在這個季節我們當然也要適時的調整自己的生活,從冬季過度到春季,當然春季與肝對應,所以是養肝護肝的好時節,那麼此時我們養生保健都應該做些什麼呢?從飲食上,日常的運動上做到下面的四個“第一”,為你的健康打好基礎。

第一吃:一寸黃豆芽營養最給力

要說早春第一吃,應首推黃豆芽。黃豆芽的微量元素含量優於綠豆芽和其他芽類蔬菜,可謂是早春第一菜。

通過種子發芽產生豐富的維生素,因此芽類蔬菜被稱做“活體蔬菜”,黃豆芽以及綠豆芽,還有蕎麥芽、黑豆芽等,都可以給餐桌帶來豐富的營養。

豆芽並不是越大越好,一寸左右最佳。這個時候是豆芽營養素最飽滿的時候,其微量元素的含量,要超過它的“兄弟”芽菜綠豆芽,以及其他芽類蔬菜。

特別是對於正在生長髮育的孩子,早春蔬菜品種還不多,多吃些豆芽,可以提供豐富的營養,尤其成倍增加的葉酸、核黃素等物質正是孩子成長所必需的。而對於成年人,多吃些黃豆芽也可減少體內酸性物質的堆積,有助於消除身體疲勞,喝豆漿會產生腹脹的人,更適合吃黃豆芽。

第一喝:身體虛與實喝茶最護肝

中醫認為,“春與肝相對應”,所以,早春養生應以養肝護肝為先,有些人擔心過於補肝,會導致肝火過旺,那麼喝茶就是養肝護肝的最簡單方法之一了。但首先我們要辨別清楚自己是屬於實證還是虛證,這樣才能選對要喝的茶。

實證喝菊花茶:那些平時性情比較急躁、愛發火,或是一到春天就特別容易目赤腫痛的人,都是肝火太旺了,這屬於實證,建議不妨每天喝喝菊花茶,因為菊花屬辛涼解表藥。味甘苦性微寒,是以清肝熱、去肝火為主的。此外,當感到眼睛疲勞時,可以沏上一杯熱氣騰騰的菊花茶,伏在杯口上用菊花茶的蒸汽薰眼,大約兩三分鐘即可消除眼部疲勞。

虛證喝枸杞子茶:如果一到春天就總覺得自己的兩眼乾澀、看東西還有些模糊,這說明您的肝陰不足,屬於虛證,此時,可以嘗試每天喝枸杞子茶。枸杞性味甘平,具有滋腎、養肝、潤肺、明目、強壯筋骨、改善疲勞的作用。

第一動:做個走班族輕鬆易控制

早春,天氣還比較寒冷,運動方式最好選擇“輕緩娛樂型”,步行最合適,不劇烈,容易控制,比較輕鬆和愉快,也能達到健身的目的。

走路時一些小細節也要注意,要走得稍微快一點,如果不喘氣,運動強度就是正好的。有些人覺得衣服增減不好控制,這個時候,圍巾和帽子就能派上用場了,戴上和脫掉都很方便。

等到天氣漸漸暖和,身體慢慢恢復回來了,到了萬物復甦的季節,就可以多進行一些戶外活動。打打乒乓球,跳跳繩,經常放放風箏。紅樓夢裡的賈母為什麼能活到八十多歲,就是因為經常放風箏,防止視力衰老,緩解頸椎病,還能放飛心情。

第一樂:屋裡發發呆大腦靜下來

要說這早春第一樂,其實就是換個好心情。建議花點時間發發呆。

當你身心俱疲的時候,首當其衝的就是讓腦子安靜下來,讓心安靜下來。每天找個安靜的地方,讓自己發發呆,半小時就能讓你重整心情。每天在屋裡發完呆後,最好再到屋外晒晒太陽。陽光可以補鈣,殺菌,還可以撫平人的焦慮。如果說發呆是清理心靈垃圾,那麼晒太陽就是給心靈補鈣、充電。

春季養生,就是指在春天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 春季養生醫事活動。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總之,養生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對人體進行科學調養,保持生命健康活力。精神養生是指通過怡養心神,調攝情志、調劑生活等方法,從而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

春天的三個月,是自然界萬物復甦,各種生物欣欣向榮的季節。人們也要順應自然界的規律,晚睡早起,起床後要全身放鬆,在庭院中悠閒地散步以舒暢自己的情志。

人們從冬季已經習慣了的“早睡晚起”,過渡到春季的“晚睡早起”要有一個逐漸適應的過程,不要太急於轉變,而要順應自然界的晝夜時間變化而逐步轉變自己的睡眠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