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日記

民情日記

日記2.98W

時間過得真快,一天又將結束了,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想,讓我們今天做個總結,寫一篇日記吧。怎樣寫日記才更能吸引眼球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民情日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民情日記

民情日記1

茂南區金塘鎮牙象村和公館鎮坡塘村的群眾十分高興,因為茂南區委書記丁錦文日前帶領區有關部門幹部到該村調研,現場解決該村道路、水利以及文化設施等系列問題。細心的群眾發現,下鄉的幹部每人都帶著一本筆記本。幹部表示,把問題記下來,就一定有解決的辦 法。這是茂南區開展領導幹部下基層活動的一個縮影。

去年九月下旬,新的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上任以來,勤走基層,在一線瞭解民情民意、在一線決策、在一線指揮、在一線解決問題已經成為該區領導班子的工作常態。

為了更好地貫徹落實中央關於開展基層組織建設年和省委開展夯實基礎、服務群眾活動的要求,切實加強新形勢下群眾工作,該區在全區開展領導幹部下基層活動。參加的物件是區四套班子成員、區直和市駐區單位領導班子成員以及鎮(街、開發試驗區)領導班子成員。活動的主要內容:一是區四套班子成員每人掛一個重點村(社群)、抓一個民生工程、包一個重點信訪案。二是區直和市駐區各單位主要領導每人掛一個後進村(社群),併兼任該村(社群)黨組織第一書記。三是結合扶貧雙到工作,區領導班子和區直部門領導每人要幫扶一戶以上的困難群眾。 四是每月10日至21日為無會旬,區裡不安排會議,各級幹部利用這段時間下基層活動,每年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時間不少於60天。五是領導幹部下基層必須寫民情日記,把群眾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記錄下來,幫助解決問題和化解矛盾,民情日記本由區委統一規格印製,並定期上交區委基層辦調閱和檢查。六是把下基層寫民情日記的情況作為領導幹部年度考核和述職述廉的'重要內容。

該區四套班子領導在開展幹部下基層活動中起到率先垂範的帶頭作用。區委書記丁錦文連日來深入金塘鎮白土村、牙象村,公館鎮甘底村、坡塘村幫助解決水利、道路、文化設施以及治汙等問題。區長李恆和深入新坡鎮、高山鎮幫助解決徵地、整治火災隱患等問題。在區領導班子的帶動下,全區各級各部門領導班子紛紛深入基層,幫助群眾解決問題,化解矛盾。

該區領導幹部下基層的民情日記,既不是工作日誌式的流水賬,也不是記錄問題的簡單堆砌,幹部下基層不僅向群眾宣講黨的政策,傾聽群眾心聲,認真去記,更用心去做,把功夫下在解民憂上,把事情辦在群眾的心坎上。隨著該區領導幹部下基層活動的開展,機關作風進一步轉變,文山會海的問題已經迎刃而解,區裡能合在一起開的會議合在一起開,會議的效率提高了,各級幹部真正有時間泡在群眾中、泡在工作中。

民情日記2

3月14日 星期四

今年,市委組織開展 “學寧鄉經驗,實施加速趕超”作風建設主題活動,活動要求有關部門聯村聯企,領導聯點聯項,幹部聯戶聯人。今天上午,局領導研究確定把聯村事項的點放在排掌村,排掌村是我局對口建設的扶貧點,現在已進入扶貧工作第二個年頭。作為建扶工作幹部,我從心底裡為之高興,聯村點的確定再一次彰顯了局領導對扶貧工作的領導和支援力度,更能夠為排掌村多做些實事。

3月15日 星期五

昨天市局確定了作風建設活動聯村點,主管領導系統工會王瑞良同志決定今天到村裡去調研貧困戶情況。上午10點,我和王主任一起乘車前往村裡,經過1個多小時路程的顛簸到達了漣源石馬山鎮排掌村,老遠就看見村支書樑建社站在家門口等著,我們會同村委其他主要成員村主任和祕書等一班人就聯戶幫扶工作溝通了情況。全村有11個村民小組,常住農戶312戶,人口1194人,勞動力484人,外出打工260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97戶,參保率95.1%。20xx年全村共有貧困戶159戶,享受低保73人。貧困戶中有16人殘疾,8位孤寡老人,無房(危房)戶39戶,貧困戶人均年收入僅480元。

在村支書的引領下,我隨王主任走訪了10多戶村民,這些村民的房屋大多坐落在山坡上的位置,結構簡陋,家裡的壯勞力基本都到南部城市打工去了,一般只有老人帶著孫輩們留守。他們的生活過得很節儉,家居卻收拾的很整潔,老人們說要給孫輩們提夠儘可能好的生活環境,讓他們能好好讀書,讓在外打工的兒女能安心做事。我想,老人說的幾句樸實的話,就是我們祖輩們傳承下來的樸實的優良傳統啊,不管他們自己生活的多麼艱難,卻一心想著不能苦了兒孫。一路走下來,看了這許多情景,我的心底已是為之一振,止不住一種辛酸的滋味湧上心頭。

8月29日 星期三

上午,我陪同系統工會王主任和機關工會主席陳衛國來到村委,排掌村今年考上了5名大學生,其中有3名大學生的家境困難,局黨組特別安排了6000元助學金讓我們帶來。在樑支書的陪同下,王主任把20xx元一個的助學金分別送到3個大學生家庭,同時勉勵3名學生在大學要更加勤奮讀書,畢業後一定要記得為自己的家鄉做貢獻。樑支書還給王主任介紹了這兩年排掌村學生大學聯考的情況:去年村裡考取了7名大學生,今年又考取了5名,這是村裡多少年來從未有過而最值得喜慶的一件事情。他高興地說:是因為你們來搞扶貧工作給排掌村帶來了福音,地稅局先後送來了1萬元大學生助學金,我和村委一定會關注這些大學生家庭,我們也一定不會辜負地稅局領導和你們幹部的關愛之情。

12月24日 星期一

上午,建扶工作組一行四人在市局副局長魯毅同志帶領下來到排掌村,帶著100餘位機關幹部捐助的'1.45萬元助學捐款,同時也帶著機關幹部對聯絡戶的愛心和牽掛,走訪慰問10個困難戶。這些家庭大多有2到3名在校讀書的小孩,他們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家裡全靠著老人的照顧。來到村民樑高明家裡的時候,只有他母親在家正在炒菜,當魯局長把1500元助學金送到老人家的手裡,老人家還沒有來得及放下菜勺的手緊緊握住了魯局長的手,久久不肯鬆開,直說一定要我們嘗一口她做的菜。魯局長說請老人家保重好身體,現在你們的生活條件慢慢好起來了,房屋也翻新了,您幫著兒子把幾個孫子帶好,等他們考上大學了,有出息了,那就是您最大的幸福,也是我們高興的事情。這動容的情境,讓我們隨行的每個人感動了。

回到村委,樑支書向魯局長介紹了排掌村扶貧2年來發生的變化。一是村支兩委順利完成了換屆改選工作。村裡安全工作、計生工作紮實,在地市兩級檢查中,得到了上級好評。二是改建了160平方米二層樓的村級活動辦公樓,維修改善了370平方米的村辦國小教學樓,硬化了400平方米的學校操場。三是村水利建設得到大的改善。維修水渠840米,河壩一座,硬化山塘一口,修建了一條200米田間灌溉斗渠,解決了以前村民因水田放水灌溉相爭鬥的矛盾。四是村容村貌得到改觀。硬化了龍嶺、加樹、中心園、太安四個小組的通組公路;建設好了村飲水工程,在石欄、龍嶺、虎形彎、朝陽井修建4個高位水池,解決了村民的飲水需求;完成了村路燈亮化建設,現在村裡公路的晚間照明時間能維持到晚上12點。五是發展了農業產業,形成了養豬、山羊多種養殖產業,以村民合作的形式開展,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民情日記3

我們一行來到這個典型的江南小村蹲點調研。這次蹲點調研是市裡的統一部署和安排。而且包裝成了名為“萬名幹部下基層,服務一線創新業”的活動。對蹲點調研,我很喜歡,也很期盼。這些年一直接觸“三農”工作,也瞭解一些農村情況,無論是寫報告還是起草檔案,都能以調研為基礎,踐行一切從實際出發的要求。然而,調查往往止於基層單位,問計往往停留於基層幹部,真正到老百姓中間去,傾聽他們的意見,瞭解他們的願望,總結他們的經驗,似乎沒有時間,機會很少。當一個決策在實施中遇到阻力時,原因分析時,總是指向宣傳發動工作不到位,群眾的素質有待於進一步提高,以及各種不可預見性客觀因素的存在。捫心自問,文稿起草時心底那種隱隱存在的不踏實感,轉化成了深深的愧疚。我不擔心居住農戶家裡能不能適應的問題,從小在農村長大,從小與農民親戚打滾在一起,更沒有現在一些城裡人中存在的潔癖。上次蹲點的經歷也告訴我,現在的農村生活條件、生活習慣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一些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村、收入水平較高的農戶,在那裡生活條件與在城市沒有太大的

這次我們蹲點的村,村域面積3平方公里,轄16個村民小組,總戶數424戶,總人口1560人。水田面積2400畝,桑地面積785畝。村裡有非公企業19家,個體工商戶55戶,規模種養殖戶57戶,其中畜牧養殖戶12戶,水產養殖45戶。去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5186萬元,村級集體可支配收入53萬元,人均集體可支配收入33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180元,在所屬鄉鎮位於中等發展水平。全村勞動力930人,60歲以上老人376人,全市步入老年社會在這個小村莊也有所體現,這些老人中有20多人享受了政府提供的一定數量的生活保障。2400畝水田中,除每人4分口糧田外,經村民大會討論形成決議,採取由村經濟合作社統一招租、統一價格、統一收費、統一分配的方式,實現了承包經營權的流轉,促進了規模經營水平的提高。最大的種養殖戶,規模經營面積達到338畝,年淨收益在40萬元以上。

近兩年,村裡共投入320萬元,用於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社會公益事業建設。完成了350畝土地復墾專案,完成了400畝現代蠶桑園區建設,被並列為省級現代蠶桑示範園區建設專案,專案後續工作更在展開。村內主幹道和通戶道路全部實現了硬化,改變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狀況。完成村莊內河道清淤,衛生改廁率達到98%以上,村衛生服務站、村綜合服務站、放心連鎖超市、老年活動室、村民文明學校等完成建設。村裡還設立了衛生保潔員、垃圾清運員、綠化養護員,建立了長效保潔制度。

全村有黨員35名,其中70歲以上黨員7名,50歲以上黨員20名,30歲以下黨員1名,婦女黨員4名,入黨積極分子3名。村級班子(村黨支部、村委會、村經濟合作社)成員7名,其中婦女幹部一名,幹部中50歲以上5名。村級班子堅持每月兩次的幹部學習制度,建立了幹部聯絡五保戶、困難戶制度。村計劃生育符合率達到100%,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保率保持在95%以上,村裡每年安排4場文藝演出,豐富群眾生活。20xx年通過市級文明村驗收。

民情日記4

一大早起來,手機上國土和氣象釋出的雨情通報顯示,昨晚木杆的降雨量達75.9毫米,居全縣第一,比第二的高橋多28.2毫米。遂挨個的打電話詢問大家的情況,昨晚除我和老書外,幾乎全部被淋雨了。最慘的`屬享華主任,他和計生宣傳員老江負責的社最多、最遠,昨晚走訪完在下廠社老江家吃完飯,騎摩托回村,在離家4公里左右地方,摩托被大雨淋溼,電路出了問題,沒有燈光,就不敢再騎了,硬是推著摩托走幾公里回到了家,身上已經沒有乾的地方了。所以,今天許多同志都是帶著感冒出發的。

走訪完篩子坪和洪沙堡後,我們組的任務基本完成。接到上級通知要求,從5月15日到18日,所有第一書記到昭通參加為期兩天的培訓。我把表冊交給村上的同志整理,準備出發赴昭參加培訓。走時再三與享華主任交換意見,我只有三個要求,一是保證準確,二是注意安全,三是保障後勤。培訓結束後,沒有休息,又再次調集人手趕赴元亨。這次我在單位抽調了4名同志來支援,對一起掛鉤的路政大隊,多次請他們派人蔘與均無果,就索性就連電話都懶得打了。

民情日記5

20xx年xx月x日 星期一 天氣:小雨

自開展“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以來,我們單位自上而下高度重視,先後幾次進村入戶,與幫扶物件對接、溝通。在增進感情的同時,我們積極為聯絡戶謀劃發展思路,送去力所能及的物資幫助,使他們對省委作出的這項惠民之舉、利民之策大加讚許,同時對自己脫貧致富奔小康也充滿了信心。

通過前幾次的座談了解,我們深感幫扶任務責任重大,兩村貧困戶數較多,如果沒有周密的'行動計劃,被動的往前推進,就難以達到此項利國利民政策的目標,我們認為當務之急是要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引導農民脫貧致富。前幾次的座談了解後發現兩村兩委會辦公設施簡陋,日常辦公活動無法順利開展,各類會議和活動無場地、無裝置的狀況後,我和其他班子成員初步計劃為兩村兩委會資助辦公設施裝置。雖然我局自身經費狀況也不是很好,需要做的事情很多,需要錢的地方也很多,但相比幫扶村組的情況,我們自身的困難基本屬於可以堅持和克服的。經過努力,我們籌備了辦公桌椅、沙發、茶几等辦公裝置,今天準備送到幫扶村組。一大早,土門鎮、永東、新豐兩村的人員就來了,我們也組合了人員幫著,抬桌子、裝車。天氣雖然下著小雨,但看得出,大家情緒都很高、都很高興。能夠為幫扶村組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作為幫扶者,我們感到非常高興,後續我們將繼續努力,竭盡全力做好幫扶工作。

民情日記6

臨河,緊鄰黃河。站在村東頭溝畔上向東望去,寬闊的河面盡收眼底,對面山西的河岸清晰可見。

順著曲裡拐彎的溝邊,可以看到多處地方掛著滑坡危險的警示標誌,幾條巷子的群眾已遷往村西邊安全地帶,留下坍塌的舊房屋和一些殘垣斷壁。走到一戶房屋很破舊人家門前,看到門半開著,便推開門打招呼,卻沒有人應聲,門洞靠牆盤了個爐子是用來燒飯的,三間半邊廈房年代已久,院子裡種了些茄子、辣椒等蔬菜,準備出去時看到牆上掛著脫貧明白卡,便上前看了下,卡上顯示戶主叫劉德信,因病致貧,但幫扶規劃欄裡卻是一片空白,幫扶幹部是供電局分公司的趙建文。出了門,看到對面門口坐著兩位70來歲的老人,便上前搭話聊天,老人趕緊邀我進家裡,院子很寬敞,但房間卻很狹小,一張床佔據了大半個房間。我問他是不是貧困戶?他說因為兒子在西安買了個車,在資料清洗時被剔除了。我問他有意見沒?他說麼意見,是國家政策的硬槓槓,誰都沒辦法。在聊天中得知老人叫劉發祥,74歲,曾在20xx年患病做了好幾次手術,20xx年又因車禍摔斷了右腿,至今走路都不太利索,兒子再婚後一直在西安打零工,平時很少回來,孫子是他們拉扯大的,已經25歲,在西安一家酒店打工,逢年過節會回來陪他們,有時還會給點錢貼補家用,他們最大的擔心是孫子的婚姻問題和在外面受到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我問他對門劉德信的情況,他嘆了口氣,說劉德信是可憐人,已經80歲了,一個人在家生活,兒子多年不回,孫子在韓城打工,因為家裡窮,快30歲了還沒有娶親,平時偶爾回來照看下老人。看來這個家庭確實困難,爺孫倆相依為命,希望都寄託在這個打工的孫子身上,但老人的生活照料卻是個急待解決的問題。

劉善才曾是村裡的老會計,說話耿直爽朗,妻子劉連絨個子不高,當過十幾年婦女隊長。牆上的脫貧明白卡顯示為一般貧困戶,問他幹部幫扶情況時,他們表示很滿意,說供電公司的賀永信很負責任,每月來好家裡幾次,經常給他們鼓勵和支援,平時也會通過電話相互聯絡。看來,我們的幹部只要能經常走訪貧困戶,心平氣和拉拉家常,與群眾多交流、多溝通,問暖噓寒,群眾都會很滿意。再聊天得知,家裡的二畝七分地都種了麥子,基本沒有收入,兒子在西安打工,娶了長安區的媳婦,生的雙胞胎已經四歲了,一家四口都在西安,平時也很少回來。翻看幫扶手冊發現20xx年的幫扶規劃沒有填寫,幫扶內容較為簡單,沒有具體幫扶措施,以入戶瞭解情況居多。

在村中間看到一戶門上貼著低保貧困戶,便走了進去,見到劉建倉夫婦,告訴我低保戶是他的哥哥劉緒倉,已經80歲了,無兒無女,屬五保戶,兩個禮拜前,徵得老人同意後,送去了縣城敬老院,前兩天自己過去看望時,老人吃住都很好。談到自己家情況,老兩口看上去有些傷心,說自己的孫子患有腦積水,已經10歲了仍行走不便,也沒有上學,兒媳婦在家專門照看,兒子劉紅龍常年在銅川洗煤廠工作,掙的錢基本上都給孫子看病了。我問有沒有辦理殘疾證,享受殘疾人補助金?老兩口說沒有,自己不知道怎麼辦理,也不知道去哪裡辦。說著讓兒媳婦把孫子帶出來,看到小孩的頭比正常孩子大很多,一顛一跛朝前挪,一個人坐不穩,還得大人用手拉著,也不說話,真是讓人心疼。我囑咐工作人員儘快聯絡殘聯到家裡瞭解情況,現場辦公,讓孩子享受該有的助殘政策。

來到村委會已18時50分,便民服務室門開著,但沒有見到一個幹部,給當天值班的村支書劉社祥打完電話5分鐘後,劉社祥騎著摩托車來到村委會。在脫貧攻堅辦公室,看到有9戶脫貧明白卡沒有送到貧困戶家中,要看村級脫貧規劃,村支書翻來找去也沒有找到。沒有見到供電分公司派駐的第一書記楊思乾和隊員謝小軍,打電話問楊思乾在什麼地方?他說在家裡,自己和隊員在鎮上剛開完會,商量明天去村上工作。但經和百良鎮核實,會議已經於中午12點10分結束,開會範圍是村兩委幹部和第一書記,並沒有工作隊員。看來幹部駐村工作也存在脫崗溜崗現象。

通過入戶走訪不難看出,貧困戶家庭幾乎有一個共同的現象:純糧種植帶來低微收入,低微收入勢必住房簡陋,簡陋住房影響家庭形象,家庭形象關乎下代未來。走不出這個迴圈,貧困戶就失去信心和希望,扶貧一定要一手扶產業,一手扶志向,一戶一法,精準施策。

走出臨河村,東頭近百米的溝坡下便是已經開通的沿黃公路,村北不遠處,韓合機場的跑道已初具雛形,村外莊稼地裡,花椒、葡萄等經濟作物滿目皆是,村上前景一片光明。只要我們把幫扶貧困戶的短腿補上,美好的日子就指日可待。

民情日記7

有人說,幸福是一段旅程

那麼,今天

是旅程的開始

也是幸福的開始

今天上午,市委組織部邊祥慧部長親自帶隊為我們這92名即將赴任的新兵們送行,她委婉而有堅定的語調,無不折射出這次活動的深切含義——這不僅是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密切黨群幹群關係,鞏固黨在農村執政根基的需要,更是加強領導機關建設,打造一支高素質幹部隊伍的需要。

中午時分,車子順利到達膠州市,膠州市委組織部李曉光部長代表膠州市委市政府對我們一行的到來表示歡迎,同時也提了相關要求,11位同行紛紛表態,表示用實際行動,來回報組織的重託。

下午2點,終於到達了鋪集鎮逄家溝村——這片陌生而又熟悉的農村天地。生我養我的農村生活,在塵封十多年以後,又一次回到了我的眼前——幾分激動,幾分新鮮!

可以看出,新上任的村支書李丹紀書記工作能力還是非常強的,短短數天,就將村容村貌改變了非常大。但是,村裡的經濟條件的確讓我揪心,空蕩蕩的房子裡什麼都沒有,下步村代表開會連個坐的地方都沒有。

支部對面的馬路儘管進行了清理,但是也缺乏必要的硬化,與村中間硬化的`道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儘管是走馬觀花,感覺未來一年,需要做的事情還是非常多。但是,還是一下子找不到結論,按照市委組織部要求,紮紮實實的做好一個月的調研,然後實事求是的,形成一份調研報告,並將有關想法向委黨委,向於主任彙報一下。力爭在新的一年裡,儘可能的為逄家溝多爭取些資源。能為村裡的百姓做點實事非常不容易,既然開始了,為何不充實的幹一番呢?

民情日記8

天氣依然寒冷,但是農村的"三春"生產工作已經如火如荼,這些農民兄弟的"三春"生產工作準備的怎麼樣了,今年的種植結構是否合理?帶著這些問題,我和區紀委監察局的幹部職工再次來到幫扶點鏵尖鄉鏵尖村瞭解他們的實際困難。在走訪中,我們瞭解到,部分困難家庭的春播物資依然沒有準備好,產業結構調整需要的資金困難依然很大,為此,我們委局領導帶頭,組織全體幹部職工籌資9000多元,為所幫扶的35戶困難戶和特殊戶購置贈送春播化肥70袋,並深入幫扶物件家中,認真聽取存在的其他困難,協調解決了大病統籌、合作醫療費報銷、子女上學等最迫切的問題。同時,針對鏵尖村產業結構調整、設施農業建設資金短缺的實際,我們充分利用鏵尖村水資源豐富、日照時間長的優勢,做大做強鏵尖村蔬菜種植、制種等優勢產業規模,大力發展日光溫室、鋼架拱棚搭建,協調建成了百畝連片日光溫室,落實了130畝鋼架拱棚搭建,並在委局機關緊張的辦公經費中擠出3萬元,無償作為農戶的`日光溫室搭建基礎設施配套費用,為鏵尖村設施農業建設提供了資金保障。

雖然這次幫扶無法徹底改變他們的家庭狀況,但是能用我們的微薄力量,解決一部分實際困難,特別是他們在生產生活中急需解決的難題,也能讓我們的內心有些許的欣慰。這只是活動的第一步,我想隨著雙聯行動的不斷深入,我們將以最熱烈的情懷,最積極的行動,走出機關,走出辦公室,走進農村,走向農民,變"輸 血"式救助為"造血"式扶貧,積極幫助他們出謀劃策,徹底脫貧致富,走向富裕小康的新生活。

民情日記9

在參加三萬活動走訪的8戶農家中,給我感觸最深的是一戶四口殘疾人家。戶主叫王學兵,是一個聾子,老伴是個啞吧,生有一兒一女,都有不同程度的殘疾。

當我們在村幹部的引導,登上數十級高低不平的山階時,來到了王學兵的家。這是一座面積不大破爛不堪的土壞房。一個清瘦的穿著破舊的衣服蹲在門邊的`老大媽,斜眼看著我們。村幹部走上前去,與她比劃了比劃,大概是用這種方式告訴她家裡來客人了。她笑咪咪地走過來,用眼神掃射著我們來的每一個人。因為無法交流,只能聽村幹部對家裡的情況介紹。這是一個在南背村極其困難的家庭,家裡種有二畝地,由於缺少棒勞力,勉強能保住口糧,家裡也無任何其它現金收入。

我走進那破舊的土壞房,陰暗的房子裡透出一股難聞的味道,房頂上幾根樑柱看起來隨時都要倒塌,牆壁四處都能看到蜘蛛網。我朝西邊的房間看了一眼,裡面仍著一床床骯髒的棉被,沒有見面可以算床的床板,沒有一樣能夠入眼的物品。

走出陰暗的小屋,我的內心十分沉重,與屋外明媚的陽光形成強烈的反差。在離我們生活城市不遠的小山村,還有生活如此貧困的農民。能夠吃好飯,穿暖衣、住間房大概就是他們的最高標準了。與我們同去的80後的記者也一直也我交流著他同樣的感受,第一次與如此貧苦的農民近距離接觸,心靈是一種震憾!

我們把慰問金交到了啞吧大媽的手中。她笑嘻嘻的開啟信封,把漂亮的人民幣拿出來看著,不停的笑,不停的笑,笑著看著我們每一個人。那笑容感染著我們每一個人,也同她一起笑起來。當我們離開她的家時,她仍然笑著與我們招手,那眼神久久都不離開我們的身影。當我們走出十米開外的地方,我回頭看了她一眼,她依然笑著與我道別,我感覺那是對我們再次造訪的期盼,那是一份農民對黨的關懷的期盼!

民情日記10

由於我們是一個長期住****地的工作隊,所以我們的“四群教育”聯絡點也就被安排到了工作隊所在地,我被分配到該村委會一個涉礦****村小組,雖然平時我們都在和這個村小組的群眾打交到,但是因為工作性質問題,總沒有時間坐下來好好聽聽他們的想法,也沒有很好的瞭解他們的生活狀況,今天,我利用工作空閒時間,邀請了兩個工作隊員和我一起到聯絡村小組,一大早,我和兩個工作隊員就驅車(駕的是私車,如果自己沒有車的話,可能要徒步)到了我的聯絡點,這個村看起來是經濟狀況比較好的一個村,雖然還沒有搞新農村建設,但是各種硬體設施看來還不錯,道路也比較寬闊的水泥路,我們很順利的'找到了幾家聯絡戶,並和他們進行了好長時間的交談,從交談中瞭解到:他們現在的經濟收入幾乎全部是靠為礦山選場務工,因為是礦區,很多人家的土地幾乎已經全部被徵用,種植養殖等全部是空白,大多數人家就連一頭過年豬也沒有養。我想:現在看起來他們也倒是豐衣足食,但是,礦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開採完後今天為他們提供衣食的礦業公司會怎樣安排這些村民的生活,這些公司是不是很負責任的公司,一群專門依託礦區選場過日子的村民,他們到時候還有什麼生存技能。想到這些我不禁擔心起來,也許是杞人憂天吧,但願如此!!!

民情日記11

3月28日 星期四 晴轉雨上午9:00時,與副縣長程建華及有關鄉鎮、縣直相關部門負責人一起,陪同貴州百花葯業集團董事長黃文榮一行考察道真重慶產業園區和巴漁創業園區。

12:00時,縣長向承強主持召開貴州百花葯業集團投資意向洽談會。雙方就貴州百花苗方製藥廠的搬遷及中草藥種植基地建設等事項進行友好協商,初步達成共識:貴州百花葯業集團擬將貴州百花苗方製藥廠遷至道真重慶產業園區,計劃用地面積300畝;選擇5個左右的中草藥品種,建設育苗、示範種植基地;貴州百花葯業集團提供技術支撐,幫助道真建設10萬畝以上的中草藥種植基地。

駐村感言:同步小康駐村工作,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在道真這樣一個欠開發的'縣份,我們更應該發揮聯絡廣泛的優勢,最大限度引進客商落戶發展。

民情日記12

20xx年4月9日星期五睛

今天天氣格外睛朗,我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小組相約前往敢巖村委會色仁屯落實20xxX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費相關事宜。

在辦理20xx年新農合參保手續過程中,我與村民交談了起來,得知該村參保積極性很高。但也聽出了他們的顧慮:一是參保後如果不生病住院,又不能退款,不划算;再有就是費用報銷手續不能在本村辦理,辦理不方便。

在瞭解情況後,我向有疑惑的群眾作了相關政策解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是國家惠農政策的一項具體措施,目的是幫助咱們農民朋友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以前看病無論費用多少都要自己承擔,這是一筆不小的負擔,不知有多少農民群眾應病返貧,甚至有的農民生病缺錢,不得不放棄醫療。但現在不同了,只要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農民朋友生病看病都有保障。到鄉鎮衛生院門診看病,可現場減免門診費用35%(每年最多可報銷200元門診費);在鄉鎮衛生院住院可報銷70%(扣除100元起付線)等等,所以我們應該抱有防範於未然的態度積極參保,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至於報銷手續繁瑣的問題,國家有關部門正在採取有力措施逐年改善,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咱們農民朋友看病就會越來越便宜,越來越方便了”。聽完我的'解答,他們深情地向我說:“謝謝你指導員,以前雖然我們交了錢,但心裡仍有些不情願,現在聽了你的解答,我們心中的結解開了,心裡也舒坦了”。

今天這事雖小,但我想到作為一名指導員,我們只有不斷深入群眾,貼近群眾,積極為群眾解疑釋惑,為群眾辦好

事實事,才能得到群眾的擁戴和信任,才不辜負“新農村建設指導員”這一光榮稱號。

20xx年5月11日星期二睛

當上新農村指導員有許多箇中甜酸苦辣時常湧上心頭,說下個人自己的體會。

“甜”:聽到村幹部和村民叫“指導員”,心裡甜滋滋的。作為新農村指導員,能為所駐村做點實事,辦點好事,自己辛苦點算不了什麼,終日奔波有了結果就是對自己努力的回報。看到村辦公室嶄新的辦公桌椅,看到五保村老人露出笑容,心裡就會格外高興,覺得自己只有加倍努力工作,才能報答上級領導的關心和群眾的支援幫助。

“酸”:按照上級的新農村建設指導員管理辦法,指導員駐村至少要15—20天,與原工作單位脫離工作關係。村幹部和群眾時常問什麼時候下村來,作為指導員理應多駐村,這樣才能幫助村裡及群眾多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可現實就是那麼矛盾,很多指導員都是原單位的工作業務骨幹,承擔原單位的很多工作,有時很難分開身去下村。不能夠駐村,我們指導員是有苦衷的,既感到心酸!又覺得無奈!

“苦”:農村工作是最難的,也是最苦的。很多指導員為了改變農村的貧困面貌,心甘情願地來到偏僻艱苦的農村,擔著工作、生活兩重的擔子,默默地奉獻,辛勤地工作。“辣”:駐點村有實際問題需要解決,作為指導員理應盡力幫助解決,可有時後盾單位因各種原因不能及時提供物資、資金解決實際問題,村幹部、群眾難免會抱怨。這些時常困擾著我們指導員。

20xx年6月15日星期二睛

新農村建設指導員應注重的幾個問題:

一、找準位臵是前提。按照指導員“七大員”職責要求,如何迅速進入角色,擺正位臵是指導員開展新農村建設指導的前提。新農村指導員的主要工作是結合各個時期、各個階段、各個環節的工作提出指導性意見,而不是指揮村兩委工作。這就要求指導員努力做到深入群眾,瞭解群眾所思所想,積極為群眾提供市場資訊、農業技術等方面的服務。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要認真進行調查研究,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把矛盾糾紛解決在基層,為構建和諧農村服務。

二、樹好形象是關鍵。駐村的一言一行,不僅關係到自身的形象,也關係到派出單位的形象。作為指導員,要沉得下身子,放得下架子、腳踏實地工作,樹立指導員的良好形象,在為群眾辦實事、維護群眾利益中要體現執政為民的宗旨,多做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不指手畫腳。要嚴格要求自己,潔身自好,堅決做到“六不準”,在群眾中留下良好口碑。

民情日記13

今天對我來說是值得思考的一天,有些東西讓我很舊無法釋懷。記得以前看到過這樣一段話:人就是一棵樹,當我們有所失的時候,必須去適應,你會發現生命中那些曾以為不可或缺的東西,就像樹的根鬚,一旦失去,同樣也能頑強地活下去,這就是生命力。

一個人的生命力到底有多強,我無法判斷,只是今天的所見讓我內心受到了震撼。吃過午飯,洗完碗,抬頭看見一位爺爺步履蹣跚地向我走來,他一手拄著一根棍充當柺杖,另一隻手在半空不停地顫抖,嘴裡說著聽不太清楚的話。我走上前去問他找誰,有什麼問題?他嘴裡說著我聽不太清楚的話,我依稀聽到“民政”兩字,以為是要辦理高領老人補貼之類的,便直接領他去民政辦公室。老人走的很慢,耳朵似乎也不大好,後來通過王鎮長的交流才得知,他並非辦理補貼之類的,而是因為兒子不管他,實在沒辦法,才來找政府的。聽完之後我覺得不可思議,我以為在物質生活充足的今天,這種事情是不會發生的。王鎮長立刻給老人所在村的村長及支書打電話,要求他們與老人的兒子詳談,進行調解。

老人坐了一會才離開的',他沒有說一句話,就像來時我見他的那樣發抖著蹣跚前行。老人是礆窪村的,離鎮政府很遠,我無法估計老人要走多久才能回家,更無法確定那個家現在是否溫暖。

後來我問像這樣的事情我們要怎樣管呢?大家說先由村上調解,不行的話鎮上再派人去調解。

“調解”我一天都在思考這個詞的意義,調解的結果會是我們想要的嗎?俗話說家醜不可外揚,老人是鼓起了多大的勇氣才來找我們的,這在農村算是很大的家醜了吧。

回想起從小到大犯過好多次錯,爸爸媽媽都耐心地教導。天底下的父母都包容著孩子的每一個錯誤,也許老人的心已經涼了,為了生存,也只能讓別人幫自己管教兒子,也許老人是想通過這樣讓兒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不管怎樣,我覺得在老人餘下的生命中,總有那麼一個心結影響著他。

看著老人離開,我的心裡很難受。有機會我一定要去一趟老人家裡,我要去問問老人的兒子,問問他是否已經忘記了自己是如何長大的,告訴他不在留下“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

民情日記14

雪過天晴,天地白茫一片,但春的腳步已走近迪慶高原。雖星期日,我起了個大早,今天要去自己"四群"教育工作聯絡點德欽縣燕門鄉玉竹頂寺開展工作。

冒著春雪,我和駕駛員從州府駐地建塘鎮出發,沿著國道214線,一路向北。從海拔4000多米的此布臘卡埡口至金沙江邊的奔子欄鎮,又從奔子欄鎮盤山而上,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白馬雪山埡口,我們在橫斷山脈的崇山峻嶺間穿行。一路上,駕駛員小心翼翼的開著車,而我,正好利用這段時間,認真的思考迪慶藏區社會穩定工作的重點、當前存在的薄弱環節及下一步應該採取的措施等等。經過6個小時的"跋涉",我們到達了德欽縣城,在街邊的小吃點匆匆吃了點東西,我們就直奔目的地,沿著瀾滄江順江而下。此時的滄江兩岸正是桃紅柳綠、春水盪漾。在到達燕門鄉後,我叫上了鄉長那傑,順著石底村的盤山公路,從1900米的海拔攀登到2800米的玉竹頂寺。

玉竹頂寺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是德欽縣境內僅次於東竹林寺的.第二大藏傳佛教寺院,還是迪慶境內僅存的幾個紅教寺院之一,寺院在冊喇嘛82人,對瀾滄江沿岸信教群眾有著廣泛的影響,是迪慶維穩工作的主戰場之一。

在喝了碗酥油茶,稍作休息後,我們便召集全寺僧侶召開座談會。會上,我用藏語宣傳了黨的民族宗教政策,並宣講了《迪慶州寺院管理條例》和《迪慶州民族團結進步條例》的主要內容,引導廣大僧侶增強中華民族意識、國家意識、法制意識和公民意識,引導廣大僧侶愛黨、愛國、愛教。在詢問僧侶的生活狀況、寺院的建設狀況時,我瞭解到,該寺由於建寺時間久遠,加上年久失修,在僧侶住宿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難,廣大僧侶對此有很大的想法,便答應安排解決了一部分寺院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對此,廣大僧侶非常感動,特別是負責管理寺院的老僧人格瑪定主,更是熱淚盈眶,他對黨和政府把寺院僧眾的冷暖記掛在心非常感謝,並表示,要帶頭堅決擁護黨和政府的各項政策,堅決反對分裂勢力的蠱惑。

在座談會上,我建議燕門鄉和玉竹頂寺把寺院的建設,與文化興州、旅遊產業發展等結合起來,在建設好寺院的同時,可以帶動旅遊的發展和周邊群眾的脫貧致富。對此,僧眾們表示非常贊同,"既可以改善僧人的生活狀況,還可以為周邊的群眾做善事,何樂而不為呢?英則魯茸扎巴說。

在座談會上,寺院堪布表示,玉竹頂寺今後要在維護寺廟和諧穩定工作中樹立良好的形象,展現良好的素質,教育好年輕僧人愛國愛教,全力配合寺管會做好寺院和諧穩定工作,爭創和諧先進寺廟、爭愛國守法模範僧侶,只有這樣,才對得起黨和政府關懷和溫暖。

"在黨的關懷下,我們僧人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過,我們絕不辜負黨和政府的關懷和厚愛,大力弘揚藏傳佛教出家不忘愛國,修行不忘濟世的優良傳統。精修佛法,以實際行動為推動德欽社會和諧穩定和繁榮發展做出貢獻。"年輕僧人扎西說。

聽了眾僧侶的話,我感觸很多,僧侶是人民群眾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寺院工作,對構建和諧社會,構建和諧香格里拉,發揮宗教對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作用是迪慶維穩工作不可或缺重要工作。

臨走時,全寺僧人送我們到寺院門口,老僧人格瑪定主還堅持要送我們下山,在被我們謝絕後,他一直站在下山的路口,目送我們。當我下到半山腰回頭仰望時,一個蒼老的身影在夕陽的映襯下,還在向我們揮手,看著這動人的一幕,我又陷入了沉思。

民情日記15

今天是難得的一個好晴天,一大早,我們駐大地坡村扶貧工作隊又開始忙碌了起來。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63戶451人,按照鎮上的工作安排,要在8月10日前完成<<東川區湯丹鎮脫貧摘帽建檔立卡《貧困戶“一戶一策”脫貧計劃表》及《貧困戶幫扶卡》的填寫工作,我們加上鎮村組領導共計8人按照分工,各自負責完成20戶。領到任務,大家對照前期的貧困戶資訊,認真填寫貧困戶家庭資訊,為進村入戶做好準備。

下午,湯丹鎮黨委書記周自開拿著自己所幫扶的貧困戶建檔立卡“一戶一策”脫貧計劃表,到所掛鉤的大地坡村民小組貧困戶袁開友、童安軍家中進行調查。在訪談中:袁開友,男,50多歲,低保貧困戶,獨身一人,常年患病,只靠在村裡打點零工維持生計,生活靠民政救濟,家中一貧如洗,房屋簡陋,養了5只雞在家中,與人同住,生活貧困。周自開書記與他聊聊家常,認真算好一年的經濟帳,祝願他早日脫貧,過上好日子,並語重心長地再三叮囑:“家禽不能與人在同一屋居住,不衛生,這樣會影響人的身體健康”。

童安軍,男,50多歲,家中只有夫妻二人,還帶著一個五歲的小外孫女,老倆口常年患病,無勞動能力,低保貧困戶,生活艱辛,兒子長期在外打工,未盡贍養老人義務。

由於白天村民大多數在外做農活,所以很難找到人。晚上6點,吃過晚飯後,湯丹鎮紀委書記劉發俊帶著扶貧工作隊員又到大地坡村民小組農戶家中填寫建檔立卡貧困戶“一戶一策”脫貧計劃表,對在家中的`童安發、楊馬平、袁開群進行訪談。訪談中瞭解了貧困戶的基本情況、致貧原因、脫貧願望……回到村上已經10:30分了,還要繼續不辭辛苦地完善表內資訊。

一天的工作結束了,已經到了晚上的12點多了,隊員們感覺到很疲倦,但為了貧困群眾能早日脫貧,心中都覺得:值得!

標籤:民情 民情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