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日記

清明節風俗的日記(通用17篇)

日記3.1W

一天終於結束了,相信大家這一天裡都收穫頗豐吧,讓我們今天做個總結,寫一篇日記吧。但是卻發現不知道該寫些什麼,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清明節風俗的日記(通用1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清明節風俗的日記(通用17篇)

清明節風俗的日記1

古人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當我想起唐代大詩人的這句詩歌的時候就想到像清明節快要到了,清明的腳步已不遠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

由於,清明節是在學校過的不能夠在家裡過。在家裡,吃上那平時吃不到的的清明果,那可真是佳餚啊!而且不能夠在家裡和家人一起去鄉下掃墓(踏青),給死去的故人請安,給他們拜年,送上家中做出來的佳餚——清明果讓他們保佑我的學習更好,學業成功。

於是,星期六爸爸在優秀範文版權所有家非常空,決定帶我回鄉下去給奶奶掃墓。我立即拿來自己家裡做出來的清明果,拿來一個籃子在下面鋪了一張乾淨的報紙,然後小心翼翼的將清明果平鋪在裡面,以免發生一想不到的“事故”。最後,我將籃子放在車子的後備箱中。一切準備就緒,我們全家就坐上了車子。在坑坑窪窪的山路上車子不停的顛簸,這時我想起了後備箱中的佳餚非常擔心,心急如焚。我叫爸爸開慢些特別是有坑的地方。我們就慢慢悠悠的坐車,就好像老牛拖慢腿。

經過,半個小時的顛簸,我們終於到了奶奶的墳前,我拿出清明果放好,拿香深深的鞠了一個躬,拜了幾拜。給奶奶請了安,向他問優秀範文版權所有好。對他行完了中華民族的禮儀以後,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響了起來。那聲音震耳欲聾,就好像天上打雷一樣。將弟弟嚇的嗚嗚大哭起來。後來我又默默的在墳墓前許願“希望奶奶能夠保佑我學習快些進步,全家生活快樂,身體健康,學業有成”。(上墳的經過不具體)

不愧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節日啊,是那麼的有意義,不平常好多了了,是那麼的有趣不同尋常。又有活動,又有學問,還有佳餚。是一個與其他節日不同的節日。比西方節日有趣多,有深刻的意義。

清明節風俗的日記2

在清明節的飲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節令食品。

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的關係,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晉中一帶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

許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後,將祭祀食品分吃。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麵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外面盤成龍形,龍身中間扎一個雞蛋,名為“子福”。要蒸一個非常大的總“子福”,象徵全家團圓幸福。上墳的時候,將總“子福”獻給祖靈,掃墓完畢後全家分食之。上海舊俗,用柳條將祭祀用過的蒸糕餅團貫穿起來,晾乾後存放著,到立夏那天,將之油煎,給小孩吃,據說吃了以後不得疰夏病。

上海清明節時有吃青團的風俗。將雀麥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後包上豆沙、棗泥等餡料,用蘆葉墊底,放到蒸籠內。蒸熟出籠的青團色澤鮮綠,香氣撲鼻,是本地清明節最有特色的節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節愛吃桃花粥,在掃墓和家宴上愛用刀魚。

清明節風俗的日記3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大家都知道這是一首杜牧寫的清明古詩。

今天是星期六,我爸爸一大早說:“清明節到了,祭祖墳了,這是我們中華的風俗。”我得意地說:“誰不知道啊!像就你知道一樣。”媽媽和我一唱一合害得爸爸一個字都不敢說了。

我們一家三口人來到祖墳前面,我們先拿出打火機,然後拿了幾串小鞭炮放放,剛開始放,我就躲到了爸爸媽媽的懷裡,連頭都不敢升到外面看一下,爸爸說:“孩子別怕,放鞭炮沒什麼好怕的。”媽媽說:“是啊,放鞭炮不要怕。”我說:“我就怕,我害怕得很啊!”我原本是個喜歡放鞭炮的人,可現在為什麼這麼怕了呢?這都怪一個小鞭炮若的禍,那是我六歲時,我再玩的時候檢到一個小鞭炮,我將它給放了,可是它爆炸的速度太快了,只聽啪的一聲,我的手被炸出了血,當時我痛的哇哇大哭,我家的鄰居看見了我這副得性,馬上告訴了我爸爸媽媽,我爸爸媽媽聽了害怕極了,連忙將我送到醫院裡包紮傷口,從那時我就不敢玩鞭炮了,而且有時候聽到鞭炮聲就怕了。我們放完鞭炮點了幾根香,我學著爸爸媽媽的樣子,先鞠躬,再說些什麼話,我的爸爸媽媽在說什麼我聽不到,但是我口中在說:“我要好好學習,以後考上大學,這樣才對的起父母“我知道我這樣只說說不做是沒有用的,而是要實際行動起來。最後,我爸爸拿出一些吃的東西和酒,他將酒倒到小茶杯裡,然後倒倒墓碑前面的土地上。在回家的路上,我說:“你們這樣祭祖墳不怕旁邊那些野草著火嗎?”他們說:“當然怕啊!但是隻要小心點就行了。”

回到家中,爸爸拿出幾個他第一次做的“清明果”,他說:“我從來沒做過“清明果”,所以,這次“清明果”可能比以前奶奶做的難吃很多。”我嚐了一口,我覺得不好吃,可是我還是吃了下去,因為我相信爸爸下次一定做得更好吃!

清明節風俗的日記4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但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的時候,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非常盛行。

清明節風俗的日記5

又是一年清明時,再過幾天就是清明節了,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熟悉的古詩縈繞在耳邊,我的絲緒就想起了掃墓時的情形。

清明節,讓人緬懷!令人悲嘆息回味前幾年的清明節美好與無憂的時光總是那麼的短暫,就像放起的一隻風箏掙斷了線,便消失的無影無蹤到處也尋覓不到了,從去年開始,清明對於我來說,便多了一絲絲的哀悉和思念。特別是奶奶離去後這感覺愈來愈重,也許是奶奶太年輕的原姑,才五十多歲就離我們而去,有人說對親人的思念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淡。而我恰恰恰相反,在每次想起她的音容笑貌時,我的心中會有些酸酸的感覺“男兒有淚不輕彈。”每當清明時,我儘量控制自己。

今天是4月3日,天下著雨,我們一家人驅車半個多小時來到了錢江陵園,天雖下著雨,但是來祭祖的人絡繹不絕,我們踏著沉重的腳步來到了奶奶的陵墓,用抹布擦去塵土,獻上一盆鮮花,再上一些奶奶喜歡吃的菜,一些水果,還有黃酒,恭恭敬敬地放在奶奶墓前,所有的人手中拿著點燃的香按輩份大小依次叩頭行禮祭拜,最後我們給奶奶燒紙錢,我想奶奶在世的時候,她不分愛美還很喜歡打麻將,就多燒一些給她吧,讓她在九泉之下過著幸福的生活,盡情地享用。奶奶你知道嗎,我們有多麼懷念你呢?你與我們近在咫尺卻陰陽相隔不能相見。我們要離去了大家又一次向奶奶拜了一拜,才依依不捨地離去,回頭看那一排排的墓,像梯田一樣一層層。傍邊的小松樹比去年長得更加茂盛,似乎長大了很多,也開始懂得了苦澀的滋味,心裡有一種莫名的哀愁不甚強烈卻揮之不去,就這樣在心頭繞著糾纏著。

清明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是那麼的有意義,是那麼的不同尋常啊!

清明節風俗的日記6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到了,我們一家準備去掛親。

姑姑他們大清早就來了,我們先去小賣部買西,要買塑料紙、紙錢和紅蠟燭。

在差不多九點的時候出發,先去菜地。我和大哥把塑料紙拿跟棍子勾起來,再把棍子扎進泥土裡。然後放鞭炮,把紅蠟燭點燃放到墓碑前,臘肉、雞、酒擺前邊,最後燃燒紙。我們小孩子要把手心合攏,奶奶他們唱保佑,大家排成一排在火前面拜一拜。

去下一個目的地,還是像上回那樣重複。這次我不用扎棍子了,在觀察墓碑上的字,有一些看不清。我想起之前我和閨蜜走山路,看到墓碑就趕緊跑,好害怕,現在想想都好笑。

回到家,吃飯時,爺爺奶奶會盛兩碗飯放在桌上,用筷子往最近的菜碗上架起來,還說是“下姥姥”。之後要拿煤球在走廊上放著,把紅蠟燭點燃放到煤球洞裡,我不懂這是什麼意思。這樣以後再把飯倒進電飯煲裡。

這就是我的家鄉邵陽掛親的風俗。清明節有這樣一個風俗真好,似乎不會感到寂寞了。

清明節風俗的日記7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沒錯,在我們那裡,清明節最重要的活動就是踏青,在我們那裡(農村),以前長輩過世之後,是葬在山上或者海邊的。我別的地方的同學會說閩南比較迷信,會經常燒香拜佛,我覺得這個應該是我們那裡的習俗吧。

一大清起早,還沒有吃飯就到帶著紙錢前往海邊。主要的要修整墓地,除草,壓紙錢。

回家後,吃完早飯,再帶足充分的紙錢往山上壓紙錢,要帶著鋤頭,去除一些雜草。

在我們那裡,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是,當都掃墓回來後,家裡的婦女要燒好吃的去祠堂祭拜祖先。

我們那裡並沒有像某些地方那樣子 ,要帶酒肉去墓地吃,也沒有送花什麼的。主要是大家兄弟聚在一起,一起去掃墓,長輩給晚輩介紹祖先先前的事蹟。讓孩子從小有種孝順的概念。

清明節風俗的日記8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牧認為清明是一個很悲傷的,寄託哀思的節日,但我不這麼認為,我覺得清明更多的是歡樂。

清明節是因為這時春和景明,景物清潔而明淨,因此才有了它的名稱——“清明”。

清明節的習俗很多,如踏青放風箏,吃清明糰子,當然,我最愛吃的是清明糰子,不過要吃也得先做出美食來。做清明糰子就像包包子一樣,翡翠一樣的皮裹在餡的外邊。搓得圓圓的一個清明糰子就做好了,最後把清明糰子放入蒸鍋十幾分鍾後便清香四溢,再一嘗更是美味。

其次就是踏青,出門便可聞到一股被雨水沖刷過淡淡的青草香味,一路踏著春天的美景,路旁的小樹,剛剛抽出短短的嫩芽兒。天朗氣清,路邊的各色鮮花更是絢麗繽紛,就像春天的調色盤一般。

清明的習俗有很多,我們把清明的習俗傳承下來的同時,也希望更多的人能感受到春天快樂,不負春光,享受其中!

清明節風俗的日記9

當小草探出了它的小腦袋,當冰雪融化、萬物復甦,當桃花露出了粉紅的笑臉時,正是清明時節。

陽春三月,春暖花開。我來到草地上放風箏。我一手緊握線軸,另一隻手把風箏高舉過頭頂。我心裡默唸“三、二、一!”在風來之時,飛奔起來。然後我輕輕鬆開了手,風箏像一個調皮的孩子,又像一個喝醉酒的漢子,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我好不容易讓風箏飛上了天,正在高興之時,風箏卻直直地栽了下去,掉在了地上。我急忙撿起風箏,做了調整。這一次,風箏終於飛上了天空!

與此同時,其他風箏也陸續飛上了天。瞧!那邊的“老鷹”在天上自由翱翔,這邊的“金魚”則把天空視為水下天地,還有“蜈蚣”、“蝴蝶”“燕子”等等,各種各樣,美極了!

風箏帶來了春天的訊息和快樂,我愛風箏!

清明節風俗的日記10

又是一個清明節,這使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杜牧的千古名句,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懷念先烈的日子。主要紀念儀式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

今天是星期五,我們全家一行人回老家掃墓。

山路蜿蜒延伸,野草長到了我的大腿,我們經過了田野,繞過了小溪,爬上了陡坡,來到爺爺的墳前。楊柳枯萎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可是爺爺走了,不可能再回來了,我非常思念、悲傷、痛苦。

我們拿起掃帚,把墳的周圍掃了一遍,再用鋤頭把旁邊的草鋤乾淨,又各拿了一把黃土灑向墳頭。奶奶拿出祭品,開始向爺爺祭拜,我向爺爺深深地鞠了一個躬,拜了拜。奶奶嘴裡嘮嘮叨叨地向爺爺訴說著什麼。我想起奶奶平時對我說:“爺爺是一個勤勞肯幹,吃苦耐勞的人”。但我已經沒有機會能看見了,只能在照片上思念他。

我們掃墓結束,就要回家了。我心裡默默地想:只要每逢楊柳青了,桃花開的時候,我一定會再回來看您的。

清明節風俗的日記11

清明節終於來到了,我聽媽媽說:“清明節開始於周代,清明節不但是一個好的節日,也是一個很好的節氣,人們可以種瓜種豆。清明一到氣溫就升高了,這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機。固有清明前後可以種瓜種豆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和寒食的日子非常接近,而寒食是民間掃墓的日子,因此,漸漸地寒食和清明就合二為一了。”

除了媽媽說的呀,我還知道一個習俗。那就是清明時節雨紛紛,可是,這個清明節真特殊啊!今天連一滴雨也沒下,是個大晴天!不過我觀察了一下,清明節快要來到的前幾天,下了毛毛細雨。雖然清明是個小長假,但是在這個小長假裡面我沒出去玩。但是我還是有收穫的,我的爸爸媽媽專門湊時間,他們今天剛好都沒有事因此就陪我去買衣服了!買了一件亮亮的底色是藍色的外衣呢!

我希望讓更多的農民叔叔們都記住這個節日,讓我們的糧食越來越充足。

清明節風俗的日記12

又是一年的清明節快到,我今年沒法回家去親人的墳上掃暮,好可惜呀!以前每年快到過清明的時候,我的爺爺都要很早準備一些上墳的東西,像鞭炮、紙錢,還有一些菜呀!

記得是去年的清明節,天下著濛濛細雨,我和爺爺拿著一些上墳的東西的東西去姥姥墳上祭拜,路很滑,我很小心地邊走邊和爺爺說:“爺爺,你小心點,路很滑的小心摔跤,爺爺說沒事的,你自己注意點就行”。我和爺爺有說有笑的來到墳前,爺爺看到姥姥的墳上長著很長很長一根的草,他用手使勁的拔,我在邊上把那些零零碎碎的小草拔掉,雨是越下越大,沒一會兒功夫,墳上的小草全部拔得乾乾淨淨。我們把帶來的酒和米飯還有一些小菜都擺在姥姥的墳前,放鞭炮,嗑三個頭,我聽見爺爺嘴裡小聲的嘮叨些什麼,我對姥姥說:姥姥你在天上還好嗎?你要是在天上過得好記得保佑我們一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每年我們都會來跟您掃暮的。拜完我們收拾好地上的東西又和爺爺一起回家。

清明節風俗的日記13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一般是在公曆4月5日前後。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從2008年開始,中國將清明節定為法定節假日。

清明節的習俗 :祭祖掃墓:俗話說:“三月清明雨紛紛,家家戶戶上祖墳。”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祭祖掃墓是清明節的主要活動。孝敬老人、敬重祖先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之一,清明節是中國人慎終追遠、盡孝行孝的具體表現。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清明節既有祭掃新墳生死離別的辛酸眼淚,又有踏青遊玩的笑聲,這是一個富有中華民族特色的節日。

清明節風俗的日記14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與除夕)之一。清明節一般在公曆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與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併為一日。

清明節的風俗,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

這就是清明節的起源與習俗。

清明節風俗的日記15

今日是清明節,是掃墓踏青的日子。清明節是中國漢族的節日,古時也叫三月節,我們也叫寒食節,已有2000多年曆史。公曆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

早晨天剛亮奶奶把我叫醒,她說清明節要早起。吃早飯時,奶奶端來了熱氣騰騰的餃子,我莫名其妙地問,為什麼吃餃子哪?奶奶說吃完飯去掃墓,餃子是祭拜祖先的。以前家裡窮,一年都吃不上次餃子,自己根本就捨不得吃,只是祭祖和家裡老人吃點,別人根本吃不著。桌上還有雞蛋和蔥。奶奶說清明節要吃雞蛋和蔥,這樣小孩會更聰明的。我想讓自己更聰明,吃了很多雞蛋和蔥。老媽卻在一旁偷笑了起來……

飯後我們到山上掃墓,祭拜先人,踏青尋春。老爸說,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是清明節前一日寒食節的內容,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

今日我瞭解了很多清明的知識,我們中國有很多豐富的民族傳統節日。

清明節風俗的日記16

清明已經來臨了,不知怎麼的每年的這個時候都會下起大雨來。這正如杜牧所說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這天,大家剛好去祭拜已經逝世的親人。

來到昌國寺,已滿頭大汗的大家望了望接下來的路,只見蜿蜒曲折山路泥濘不堪,看起來很不好走啊!但想想來這裡的目的,大家還是鼓起信心,小心翼翼地向前走去。哎,泥和水,水和泥的路真滑呀!一不小心就可能成為一個“泥菩薩”。經過一段時間的艱難行走,終於來到了目的地。

這裡鳥叫聲聲,空氣新鮮。來到墳前,只見叔叔把準備好的食物拿了出來,把筷子擺好,接著拿出並點燃蠟燭、香和紙錢,然後再在墳前一個接一個地跪拜。輪到我時,不知怎麼的忽然想起了奶奶在世時的一幕幕情景,眼角的空間被淚水佔滿了,此刻的我才明白什麼是失去後才懂得珍惜……

清明節風俗的日記17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大家都知道這是一首杜牧寫的清明古詩。

今天是星期五,我爸爸一大早說:“清明節到了,祭祖墳了,這是大家中華的風俗。”我得意地說:“誰不知道啊!好像就你知道一樣。”媽媽和我一唱一合害得爸爸一個字都不敢說了。

大家一家三口人來到祖墳前面,大家先拿出打火機,然後拿了幾串小鞭炮放放,剛開始放,我就躲到了爸爸媽媽的懷裡,連頭都不敢升到外面看一下,爸爸說:“孩子別怕,放鞭炮沒什麼好怕的。”媽媽說:“是啊,放鞭炮.不要怕。”我說:“我就怕,我害怕得很啊!”我原本是個喜歡放鞭炮的人,可現在為什麼這麼怕了呢?這都怪一個小鞭炮若的禍,那是我六歲的時候,我再玩的時候檢到一個小鞭炮,我把它給放了,可是它爆炸的速度太快了,只聽啪的一聲,我的手被炸出了血,當時我痛的哇哇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