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關於國小二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合集7篇

說課稿2.74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二年級數學說課稿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關於國小二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合集7篇

國小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景中初步學會加、減法的估算,並通過交流估算方法,體會估算方法的多樣化。

2、培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感受學習數學的價值。

教學重點: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並解釋估算的過程。

教學過程:

一、遊戲引入

1、出示一袋乒乓球。

請同學們估計一下,這些乒乓球大約有多少個?學生猜測。如果這些乒乓球大約有40個,誰想再來猜一猜它們到底有多少個?學生繼續猜測。

2、說說下面的數各接近哪個整十數? 19 28 37 42 53 86 99

二、嘗試估算

課件出示:星期天,老師準備買這些生活用品: 熱水瓶:28元 燒水壺:45元 水杯:24元請幫老師估計一下,帶100元錢買這三種物品夠嗎?先獨立思考,再和小組的同學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2、學生組內交流。

3、全班彙報交流估算方法。

4、集體驗證。 同學們通過估算得出老師帶100元買這3種物品夠了,那麼這三種物品到底一共多少錢呢?我們一起來算一算。 28+45+24=97(元)

5、小結:剛才同學們用估算的方法幫老師解決了買東西的問題,真是謝謝你們了!其實,估算很簡單,只要把一個數看成和它最接近的整十數進行大約計算就行了。在生活中像這樣利用估算來解決的問題回經常碰到。

三、應用估算

1、秋天到了,陽光國小二年級1班和2班的小朋友要組織秋遊活動,瞧,瞧,他們已經排著整齊的隊伍準備出發了!

課件出示:二(1)班39人 二(2)班42人 圖上還有一輛限乘30人的汽車。 (1)通過看圖你獲得了哪些資訊?

(2)估算這兩班大約一共有多少人?

(3)學生估算

(4)反饋。得出這兩個班大約一共有80人。

(5)如果他們要乘車去秋遊,根據你們的估算結果,你認為他們應該租幾輛汽車?

(6)小組討論。

(7)彙報討論結果。

2、對號上車課件出示:開過來2輛客車,1號車上寫著“得數大於80”,2號車上寫著“得數小於80”。同學們紛紛排隊上車,有幾個同學手裡分別拿著車票,車票上寫著下列算式: 90-11 31+52 23+41+29 26+29 98-17 38+39 100-10-12 92-44 如果得數大於80的上1號客車,得數小於80的上2號客車,你能幫他們估算一下,讓他們對號上車嗎? 先把自己的估算方法給小組同學說一說。學生彙報。

3、 第31頁的“做一做”。

4、第32頁的第二題。(小明原有20多枝水彩筆,媽媽又給他買了12枝,他現在的彩筆數量是一個不確定數,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四、拓展估算

今天你學會了什麼?以後同學們就可以用估算來解決我們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了。

國小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克和千克》是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的內容。要求學生認識兩個常用的質量單位克和千克,是學生對質量單位的初步嘗試,也是為後面“噸”的教學奠定基礎。從學生的感知規律和生活經驗出發,靈活處理教材,先認識克,再認識千克,然後理解克與千克的關係及知識應用。

圍繞這節課的內容,以新的教學理念作指導,結合課題的實驗方向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

1、學生認識克和千克,對1千克、幾千克、1克、幾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與千克的關係,能進行簡單的質量計算。

2、繼續培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鼓勵個性化的學習意識。

3、使學生充分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的重點是對千克與克的認識並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難點是對克的認識。

二、教法和學法

教法:這節課的教學物件是二年級學生,雖然他們已養成一定的學習習慣,但因年齡小,還是好動、好玩、好奇心強,根據這一特點,為了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教師在教學中以情境教學法為主,創設學生喜歡、熟悉的遊戲情境、活動情境,讓學生充分去感受、發現,獲取新知,同時還採用啟發式教學、直觀教學等教學方法,為學生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創造了良好基礎。

學法:為了更好的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並優化多樣化學習方式,在學法上採用了讓學生掂一掂、說一說、估一估、稱一稱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積極動手、動口、動耳、動腦,在這種主動參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1、教師:前幾天,同學們隨家長去超市購買了一些物品,還收集了一些常用物品的質量,我們一起交流一下好嗎?

生答:媽媽買的牙膏是30克,火腿腸一根是45克,我的體重是31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師:同學們說了這麼多,你有什麼發現嗎?

生:有的後面帶:“克”,有的後面帶“千克”。

學生有可能答出:比較輕的用克作單位,比較重的用千克作單位。

2、點明課題。

師:要知道我們購買的物品的輕重,可以用什麼方法?

生答:用秤稱。

3、課件展示生活中常見的幾種秤。

教師著重給學生介紹一下天平的組成及用法。

設計理念

教材呈現給我們是一個靜態的知識,它所創設的情境有些離本地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在本節課中,我先讓學生交流平時購物中的一些發現,學生學會了認識商品的質量標註,從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識是真實的、親切的,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為學生學數學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在生活中體驗感悟

1、克的認識

這部分內容主要從以下六個環節來進行:

(1)用手掂一掂:一枚2分硬幣有多重。

(2)用天平稱:一枚二分硬幣重約一克。

(3)再用手掂一掂:一克大約有多重?說說自己的感受。

(4)舉幾個生活中大約重一克的物品的例子

(5)掂一掂桌子上的學習用品大約有多重,用天平稱一稱。

(6)用手掂一掂學習用品,說說自己的感受。[(轉自數學網 )]

2、千克的認識

千克的認識這部分內容主要從以下八個環節來進行:

(1)用手掂一掂:估一估一袋鹽大約有多重。

(2)看標註:一袋鹽重500克。

(3)教師問:兩袋鹽呢?

生答:1000克

(4)用手掂一掂兩袋鹽的重量。

(5)教師問:兩袋鹽的重量用天平秤合適嗎?

生答:不合適。

教師:那應該用那種秤來稱呢?

生:彈簧秤。

生:檯秤。

(6)用彈簧秤稱兩袋鹽的重量,得出:1千克。

推出:1千克=1000克 板書:1千克=1000克

(7)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說說自己的感受。

(8)稱桌子上的學習用品稱一稱,掂一掂,說說自己的感受。

設計理念

傳統的教學中,知識形成的過程是由教師講的。教師的講授代替了學生的操作與思維,學生無法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學生通過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的活動,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然後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並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學生通過大量的操作:稱一稱2分硬幣、數學書、1千克重的食鹽、書包等,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彈簧稱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這些生活中的數學不是由教師教的,而是孩子們自己體驗到的,並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三)鞏固新知

課件展示:

1、 寫出體重。

2、 在括號裡填上合適的單位。

3、 連一連。

4、 找錯。

設計理念

本節課,學生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如果僅僅停留在“一個2分硬幣重1克”、“兩袋鹽重1千克”的認識上是遠遠不夠的。在教學中,我充分讓學生動手掂一掂、動腦估一估、動口說說自己的感受,在愉快的學習氣氛中體會感悟1克和1千克的實際輕重,理解克和千克的關係,符合國小生好奇好勝的心理,增強了學習興趣,又讓學生充分享受了學習、交流、體驗成功的喜悅

國小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估算是一種數學思想。“乘法的估算”就是在不需要精確計算的情況下,進行的一種簡便的、粗略的計算。要讓學生明白這種數學思想,具有估算的意識和能力,教學時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按照自己的需要、思維習慣和個體差異,採取不同的估算策略,從而體會估算的實際意義,學習不同的估算策略,並能運用自己的估算策略解決實際問題。

 一、猜一猜

師:(電腦出示校園圖)“同學們,誰瞭解我們學校多少啊!”

師:我們學校學生的人數有多少?(提供資訊:大約是1700人,比1700人少)板書:1700

生1:1680師:少了生2:1695師:少了

生3:1699師:對並板書:16991700

師:我們學校的老師人數是多少?(提供資訊:大約是70人,比70人多)

板書:70

生1:71師:少了生2:78師:多了

生3:75師;還是多了生4:73師:對

並板書:7370

師:我們的多功能教室的座位有多少個?(提供資訊:大約是180個,比180個少)板書:180

生1:178師:多了生2:177師:真聰明

並板書:177180

師:我們學校的電腦有多少臺?(提供資訊:大約110臺,比110臺少)

板書:110

生1:109師:多了生2:105師:少了

生3:106師:你真棒!並板書:106110

師:這些數中1699、73、177、106是什麼數?1700、70、180、110是什麼數?那麼它們之間可以用什麼符號連線呢?

生:準確數,近似數。約等號。分別寫出約等號。

板書:1699≈170073≈70177≈180106≈110

師:約等號象什麼啊?

生1:“約等號象波浪一樣,等號是直直的兩個短橫。”

生2:“我覺得約等號象飄揚的國旗。”

生3:“我覺得約等號象是等號喝醉了酒一樣,歪歪扭扭的。”

師:揭示課題,板書:乘法的估算

二、學習新課

師:學校關心每一個學生,準備購置一些物品。

師:(出示電腦)每臺電腦4980元,要購買6臺大約需要多少錢?

生1:4980+4980+4980+4980+4980+4980=29880

生2:4980×6=29880

生3:不對,它只要大約數,不需要準確數。

生4:4980×6≈30000把4980看成5000,5000×6=30000,所以4980×6≈30000

師:(出示購買影碟)每張8元,要買62張,帶500元夠嗎?

生1:62×8=496夠了

生2:60×8=4802×8=16480+16=496夠了

生3:62×8≈480把62看成60,60×8=480所以62×8≈480夠了

生4:62×8≈620把8看成10,62×10=620所以62×8≈620不夠

生5:62×8≈600把62看成60,8看成10,60×10=600所以62×8≈600不夠

師:引導分析,準確的數是多少?哪個估計的數與準確的數最接近呢?

生:把62看成60,60×8=480最接近496

師:“這說明了什麼問題?”

生1:“估計的數字和準確的數字相差不遠。”

生2:“估計的數字和準確的數字相差的太遠的話,說明了估計的就不準確。”

生3:“估計的數字可能比準確的數字多一點,也有可能比準確的數字少一點。”

生4:“就是說估計的數字大約在準確數字的左右,不能多出來很多,也不能少的太多。”

生5:“估計的數字不論比準確數字多還是少,我覺得要越接近越好。”

三、應用與拓展

師:學校為了綠化校園,準備買一些樹,同學們來參謀參謀吧。

(出示:樟樹每棵28元,廣玉蘭每棵68元,鐵樹每棵103元,桂花樹每棵185元,松樹每棵57元,並介紹了每種樹的特點)

要求:買5棵樹,選哪種好?大約要花多少錢?說說你的理由。

………………

師:(出示買一個足球82元,一個籃球99元,一個排球78元,各買4個,一共大約要多少錢?)在自學本上做做,請學生講。

生1:82×4+99×4+78×4≈1040

生2:(82+99+78)×4≈1040

師:(出示10種書的價錢)

要求:不超過1000元,每種書購買在5——10本之間。

……………………

反思:學校是學生學習的地方,每一位學生都很關心自己的學校,本節課中教師就是利用了學生與學校的特殊的關係,從多方面讓學生感受到學校對自己成長的關心,也讓每個學生參與到學校的管理當中來,做學校的小主人,為學校的建設出謀劃策。這也是新教材對學生提出的要求,體現了人文關懷。另一方面,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讓他們可以大膽的表達自己的見解。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孩子們怎麼想的,只有通過他們的言語得以表現。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注意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讓他們的思考和情感得到完全的放鬆和充分的尊重,這樣他們的想法和意見才得已盡情的流露和表述,不同的看法和結論才可以在一步步的表達中得已完善,每個孩子的思維和情感也得到了發展。再次整節課的設計體現了選擇性、開放性、層次性、多樣性,給了學生探究的空間,不僅是形式的開放,還有理念的開放,層層遞進,資訊量大,體現了演算法的多樣化。重要的是體現了數學的特點,從生活中來,再回到生活中去,解決了生活中的問題,知識的獲取不是老師硬塞給孩子們,而是孩子們在具體的情景中積極的思考,不斷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課堂上生生、師生的交流和諧而又自然的融為一體,思維的碰撞不斷燃起知識的火花,孩子們的學習慾望自然高漲,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得以充分的發揮。學習知識的主動性也得到了最好的體現。

國小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說課內容:

說教材

本課是在學生學習了萬以內數數和百以內讀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教學,可為萬以內的寫數、比大小、四則計算和萬以上的讀數打下基礎。本節課是這一單元教學的重點,這是因為:(1)學會了萬以內數的讀寫,不僅能鞏固加深對計數單位千和萬的認識,而且能為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和讀寫算盤上萬以內數打下基礎。(2)掌握萬以內數的讀寫不僅能滿足生產和日常生活中的需要,而且能為學習萬以數四則計算創造條件,也能為以後學習多位數的讀寫打下基礎。

課本編排了2道準備題,2道例題和6道習題。準備題主要複習計數單位及相鄰單位間的十進關係。例4通過計數器講數的組成,由於讀數就是把數的組成用最簡潔的語言表達出來,所以這也是讀數的基礎。例5是通過數中間不帶0,中間帶0,未尾帶0,中間未尾都帶0等7個數。講怎樣讀數,並概括出讀數的4條方法。試一試中的4個數,包括了讀萬以內數的各種情況,練一練中的第2、3、5題主要練習正確理解數位和位數,第1、4題是把數的組成和讀數結合起來練,第6題主要練習讀實際資料。

說本節重點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讀數,難點是帶0的數的讀法,因為0在讀寫中的處理方法有所不同。例如讀數時,0在數中間要讀,但不論連續幾個0都只讀一個零,而0在數的末尾都不讀。關鍵是讀數的方法。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萬以內數的讀法,能正確地讀萬以內的數,包括一萬。

2、使學生掌握萬以內數的數位順序,理解數位意義,進一步認識計數單位萬和千,鞏固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關係。

3、通過具體資料的讀數,使學生受到愛祖國、愛社會主義的思想品德教育,初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學程式設計:

(一)準備練習:

1、十里面有()個一,一百里面有()個十,

()個一百是一千,()個一千是一萬。

2、我們學過哪些計數單位?

意圖:新課前充分複習舊知,能喚起回顧,引起舊知表象再現,為新授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教學新課:

1、教學例4

(1)在計數器上拔364,問:它是由幾個百,幾個十,幾個一組成的?

(2)在計數器上拔4356,問:它是由幾個千,幾個百,幾個十,幾個一組成的?

意圖:利用數的組成,引出數位表,利用數位順序,為讀數奠定堅實的基礎。例4的教學主要是藉助計數器,以突出數位的作用,為讀數做好準備。

2、教學例5。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數位順序表,分層教學,分三層次,中間帶0讀法,末尾帶0讀法,中間和末尾都帶0的讀法。

(1)請同學們自編幾個有0的三位數的四位數。

例如:30750801000020087303800等等。

(2)請學生分類(按0擺放的不同位置來分並說說分類的現由)

分3類:中間有0:301208

末尾有0:100007303800

中間末尾都是0:5080

意圖:這種分類練習既有趣味性,又能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下面學習化難為易,便於學生理解0在不同位置所表示的數也就不同的含義。

(3)讀中間帶0的數。

請一生讀一讀中間帶0的數,強調:如3013008為什麼301中間有一個0,3008中間有兩個0,他們都讀一個零呢?

請學生概括出:數中間有一個0或兩個0,只讀一個零。

試著寫幾個中間有一個0或兩個0的三、四位數。

(4)讀末尾帶0的數,強調:如100007303800

為什麼末尾不管有幾個0都不讀,找出草稿紙上這種型別的

數。

(5)掌握中間或末尾帶0的讀數方法。

(6)通過讀數找出讀數的方法。數中間有一個0或兩個0只讀一個零,末尾不管有幾個0,都不讀。

(7)試讀例5:56847259032006400305010000

(8)結合讀數的方法:看題、討論、回答。

A、萬以內數的讀法,從()位起,按照數位順序讀。

B、千位是幾就讀(),百位上是幾就讀(),十位上是幾就讀(),個位上是幾就讀()。

C、中間有一個0或兩個0,只讀(),末尾不管有幾個0,都()。

意圖:這樣安排遷移自然,層層深入,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歸納出讀數法則,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明白不但怎麼讀,而且明白為什麼這樣讀,在引導學生總結,歸納過程中還要絲絲入扣,學生積極性就高,參與意識就強。

(三)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你是怎樣學到的?再次鞏固讀法。

(四)鞏固練習:

1、說出計數器上的數是由幾個千,幾個百,幾個十,幾個一組成的,並讀出來。

例:372120439300強調若數位上沒有珠子,那麼這個數位上數的組成就不用說。

2、讀出下面各數,並抽幾個說說是由幾個千、幾個百、幾個十、幾個一組成的。例38670945082007200600090509800

3、先把三個數808300讀一讀,再比較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填空:803是()位數,它的最高位是()位,其中3在()位上。那8003呢?8300呢,有什麼不同?

4、填表。

最小最大

三位數

四位數

提問:比最大的三位數大的數是幾?999個後再加1個數是多少?你還能提出幾個什麼問題?

5、書P72頁第6題,讀出下面各數。

6、擺數遊戲,請你用2個8和2個0組成一個四位數。

擺出只讀一個0的四位數。

擺出不讀0的四位數。

國小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十年的變化”一課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加與減(一)”這一單元的內容,下面我從說教材、說教法與學法、說教學過程等三個方面來進行闡述。

一、 說教材

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百以內加減法以及整十、整百的加減法口算、筆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對萬以內加法的計算應該比較容易掌握,稍有困難的是萬以內數的進位加法中連續進位的加法的口算和筆算。為此,本課教學中,在注重學生已有的計算基礎上,採用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為主,教師點撥引導為輔的策略,讓學生在生活例項中感知,在積極思辨中發現,在具體運用中理解的方法進行“連續進位加法”的教學。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探索並掌握三位數加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地計算。

(2)能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能自己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

(1)在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思考、比較分析、歸納總結、與人交流、合作學習的能力。

(2)進一步培養學生聯絡實際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和推理歸納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良好的思考問題的習慣,養成認真、有條理的計算習慣 。

(2)通過情景對比,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是掌握三位數加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地計算。

教學難點:三位數加法中的連續“進位”方法。

二、說教法與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和生活經驗,創設了十年前我去動物園參觀的情境激趣引出課題,與今天再去逛時情境的對比,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引出知識點,讓學生通過觀察提出問題。這一環節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同時也培養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周圍事物的良好數學品質。整個課堂我創設小動物參與的環節,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

三、說教學過程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對“實踐活動”的教學建議,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分析教材,合理選擇教法與學法的基礎上,我對本節課的活動過程設計如下,具體包括以下四個環節:

(一) 創設情景,引入課題

(二)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三) 聯絡實際,鞏固應用

(四)全課總結,暢談收穫

下面我就這四個教學過程做具體的闡述:

(一) 創設情景,引入課題

開課伊始,我通過情景創設十年前逛動物園的情境,與今天學生再逛動物園的情境作對比,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從而引入今天的知識點,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既現實、又有趣,同時還受到了環保教育。

(二)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學中改變學生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注意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並且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彙報自己或小組的成果,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小組合作的能力。

1.出示青山縣野生動物園相關數學資訊。

(1)思考並回答:對比同一個動物園兩張照片,你發現了什麼?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變化呢? (2)提出數學問題。

2.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學生獨立計算。 (2)四人小組內交流演算法。 (3)全班彙報。

學生可能出現以下幾種計算方法: 口算 數線

在計數器上撥珠計算。

嘗試列豎式的方法計算。(小老師板書,講解)

4.小獅子先知道用豎式計算三位數加法時要注意哪些方面的問題,你願意告訴它嗎?

5.. 師:今天我們學習的就是三位數加法的計算方法。(補充課題) 6.. 趣味練習,評選動物園環保之家(板演)

(三)聯絡實際,鞏固應用

這一環節設計了“幫森林醫生啄木鳥找對錯”,“比一比誰做得又對又快”兩個環節,目的是為了對今天學習的連續進位的加法進行鞏固練習。

國小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我說課的內容是《直角的初步認識》,這區域性內容是省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四冊第八單元《直角的初步認識》中的第二課時。

先讓同學認識角,再讓同學認識直角。

角的初步認識這區域性教材,先讓同學觀察實物,如三角板、紅領巾、扇子來認識角,然後再讓同學觀察鐘面上的時針、分針轉動形成大小不同的角,逐步由實物籠統出角的圖形。這裡不給角下定義,只認識角的形狀、知道角的邊和頂點,會從給出的點畫角。對直角的初步認識就是以這第一課時角的初步認識做基礎。

本課的具體教學內容是教材第114~115頁的內容和相應的“做做畫畫”,第116~117頁練習二十二第5~9題。教材的第一項內容是藉助同學熟悉的三角板來說明什麼是直角。接著通過讓同學觀察課本、信封、黑板面上的角來加強對直角的認識。然後說明要知道一個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的直角來比一比。最後讓同學學會用三角板畫直角。教材在“做做畫畫”中佈置了對位置變化的圖形作判斷,以和用紙折直角和在方格紙上畫直角等練習,以此來協助同學掌握直角的特徵,初步培養同學的動手操作能力。練習二十二第5題是“做做畫畫”第1題的模仿練習,練習二十二第7題是“做做畫畫”第3題的模仿練習,練習二十二第6題是畫直角標誌,練習二十二第8題是讓同學找直角,練習二十二第9題是讓同學指出各個角。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通過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畫一畫、折一折等活動,使同學初步認識直角;使同學會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直角和畫直角。

2、通過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畫一畫、折一折等活動,培養同學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通過討論、交流與評講,使同學學會與人合作,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使同學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4、使同學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絡,體驗數學活動充溢著探索與發明,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同學初步認識直角,會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直角和畫直角。難點是使同學會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直角和畫直角。

通過對教材的認識與分析,我打算分以下幾個步驟進行教學。

第一區域性是複習引入:

首先,讓同學判斷一些圖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並說明理由。其次,讓同學舉例說明見到過哪些物體上的角。再次,讓同學指出兩把不同的三角板上有哪幾個角。這區域性的教學通過對前一節課認識的角的複習為認識本課的直角作鋪墊。

第二區域性是探索求知:

首先,就剛剛指出的三角板上的幾個角提出疑問:“看了這兩把不同的三角板上的幾個角,你發現了什麼?”引導同學發現兩把不同的三角板上有一個相同的角。教師追問:“你知道像這樣的角叫什麼名字嗎?”然後說明什麼是直角,籠統出直角的圖形,並說明表示直角的標誌。接著讓同學舉例說說見到過哪些物體上的直角。這兒教師通過引導同學觀察、比較、舉例等方法讓同學在自主探究的活動中發現並掌握新知識,有利於培養同學的觀察能力,發展同學的實踐能力,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使同學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絡。

其次,先出示“做做畫畫”第一題的圖形讓同學判斷哪些是直角,哪些不是直角。其中有一些角接近直角,但不是直角,引起爭論。那麼就讓同學小組討論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判斷一個角是不是直角?然後大組交流、研究,教師進行適當的補充與說明。接著再讓同學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進行判斷。這兒的教學讓同學在矛盾中提出疑問,然後進行考慮、討論與探索,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再利用發現的方法解決問題,同時驗證所發現方法的科學性與可靠性。這樣讓同學對新知發生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慾,使同學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有利於同學體驗數學活動充溢著探索與發明,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

再次,讓同學試著自身動手畫出一個直角,然後介紹各自的方法,教師組織同學研究、討論,給予肯定與指導。接著教師再一邊示範,一邊小結用三角板畫直角的方法,並讓同學用三角板在方格紙上畫兩個直角,即“做做畫畫”第三題。這兒的教學充沛體現了同學的主觀能動性,並讓同學體驗瞭解決問題戰略的多樣性,發展同學思維的靈活性。

第三區域性是實踐應用。

首先,完成“做做畫畫”第二題,讓同學拿出一張紙,動手摺出一個直角來,摺好後交流自身折的方法。培養同學動手操作能力。

其次,完成練習二十二第5題,進一步鞏固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直角的方法。

再次,完成練習二十二第6題,通過畫直角標誌不只可以看出同學對直角的判斷能力,而且為以後的識圖做了一個鋪墊。

接著,完成練習二十二第8、9題,通過找直角與找隱藏著的角,發展同學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最後對全課進行總結,並安排作業,完成第7題。

通過以上的三大步驟的教學活動,基本體現了本課的教學目標,能完成本課教學內容,使同學在主動觀察、嘗試、、驗證、討論與交流等數學活動中,通過看、找、比、畫、折、想、說、練的過程中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體現了數學學習的“親歷性”,使同學在獲得對數學知識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等多方面也能得到一定的進步和發展。

國小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7

我說課的內容是青島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九單元《統計》,我的說課分為5步

一、說教材

本課時內容主要是資料的分段整理,不要求學生獨立設計分段。分段整理資料是基本的統計活動,教材通過購買校服,引出按身高資料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教學中,要讓學生結合實際問題,自主設計分段方法,並經歷整理、分析的過程,感受畫正字法整理資料的優越性。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初步學會簡單的分段整理資料的方法,能對統計的結果進行簡單的分析。

(2)能力目標:經理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統計過程。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資料提出並解答簡單的問題,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結合例項有機地進行家鄉情的教育。

教學重點:體驗收集、整理資料的過程。

教學難點是:能對資料進行合理有效的分段整理;

二、說學情

二年級的學生在第一學段,學生已經能夠按統計物件的某些屬性,如品種、形狀、顏色、用途……進行分類統計已有所體驗,並學會了一些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資料的方法,能根據統計結果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再次經歷統計過程,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收集和整理資料的必要性,感受統計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

三、說教法與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和國小生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求知慾強等心理特徵,在教學中,我採用談話法、觀察法、討論法、練習法等多種教學方法。

學法

1、探究嘗試、自主學習法:讓學生去親身體驗資料產生的過程,使學生人人蔘與,以學生為主體,結合教材內容,緊密生活實際,讓學生自己帶著數學走入生活,解決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數學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分析、估計、判斷能力為以後的終生學習打下基礎。

2、交流反思互補法:通過同學之間相互講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讓學生開動腦筋,互相討論,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

3、練習促進法:引導學生通過蒐集全班同學的身高資料,1分鐘拍球,城市環境等有針對性地練習,使學生在迫切完成任務和強烈的探究興趣驅動下, 對本來枯燥的統計知識產生一種新鮮感和真實感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形成技能技巧,從而獲得了成功的愉悅體驗。

四、教學過程:分為6 步

(一)、激趣匯入新課

師:今天同學們都穿了校服,真漂亮,感覺也很整齊。同學們都知道我們學校很快就

要給你們換新校服了,那麼我們在換新校報之前都做了哪些準備工作?由此引出

(測量身高)而我們做的測量身高這個準備工作就是我們在做校服之前的收集資料。

(板書:收集資料)

你們當初的身高記錄單,老師還替你們保留著呢。

(出示學生身高記錄單。)

(二)操作體驗,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1、在換新服之前,老師為什麼要給你們每一個人都測量一下身高呢?

(根據身高,每一個人就可以選擇不同大小的校服。)如果服裝廠給你們做校服,會不會給們每一個人都單純設計一種型號呢?為什麼?

2、質疑:如果你是服裝廠的工人師傅,你將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

引導學生說出(把身高差不多高的人,統一成一種型號,這樣做幾個型號就行了。) 那麼你準備把全班的校服分成幾種型號呢?(大號、中號、小號)

老師和學生把校服的型號統一確定一下,你們認為老師的這樣的確定合適 嗎?身高120~129cm的適合穿小號,身高130~139cm的適合穿中號,身高140~155cm的適合穿大號。

小組討論:那麼現在你們有辦法知道我們班上大、中、小號的校服各要訂做多少套嗎?

彙報:哪個小組已經有辦法了願意來交流一下?其他小組能對他這種方法作一下評價嗎?

小結:其實剛才同學們說的這種方法,就是把我們班所有同學的身高分成幾段來統計,

我們可以分成幾段?(3段)是哪三段呢?

(小號:120~129cm 中號:130~139cm 大號:140~155cm)

3、同桌合作 提出合作要求: (1)每一段分別有多少人呢?(2)你打算用什麼方法來收集每一段的資料呢?(3)互相合作,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整理每一段的資料,填寫在這張記錄單中,根據記錄單,並完成統計表。(4)同學們在整理的時候應該注意合理分工,老師建議你們一名同學來報身高,另一名同學負責記錄和整理。

身高(cm) 人 數

120~129

130~139

140~149

彙報:哪一個小組願意把你們整理的方法,以及得到的結果到上面交流一下?

(學生上臺利用實物投影進行交流)

啟發:剛才有的小組是用打勾(畫豎線、畫正字、數數)的方法來進行整理資料的,

在這些方法當中,你最喜歡哪一種方法呢?(畫正字)為什麼呢?今後,同學

們在統計資料的時候就可以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來進行整理。

質疑:我們能不能把你們這些打勾或是畫正字等等的記錄單直接交給服裝廠呢?還應

該怎麼辦? (板書:製成統計表)

統計表中的“合計”起了什麼作用?

(①反應總人數 ②檢驗分段整理的資料有無錯誤)

4、現在我們已經完成了我們班同學身高情況統計表,通過這張表格你能知道哪些資訊?(合計有多少人,每一段有多少人)

服裝廠的工人師傅如果看到了這張統計表後,會明白哪些問題?

(每種型號的校服要做多少套,一共要做多少套校服。)

談話:服裝的工人師傅通過這張統計表知道了每種型號的校服要做多少套,一共要做多少套校服,這個過程就是分析資料。

(板書:分析資料)

(三)回顧交流“分段整理資料”的方法與感受。

1、 大家現在回想一下,剛才我們是怎樣整理出我們班大、中、小號的校服各有多少套的?可以小組討論一下。

2、 小結:其實像這樣把身高資料進行分段整理,有助於我們快速而準確的整理資料,從而能幫助我們解決一些相應的問題。我們今天學習的就是資料的分段整理)

(板書:資料的分段的整理)

3、現在請同學們回想一下,我們剛才是如何解決購買校服的問題的,我們經歷了一

個怎樣的統計過程?引導學生總結出:

(①收集資料 ②分段整理 ③製成統計表 ④分析資料)

(四)尋找生活中的統計知識

統計在我們生活中應用廣泛,通過對原始資料進行分段整理,再進行統計分析,是我們解決問題當中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你能不能舉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也用到了“資料的分段整理”。 (學生舉例)課後,也希望同學們能注意收集生活當中的有關資訊,自覺運用統計方法來解決問題。

(五)拓展應用,延伸發展

談話:剛才我們利用解決了定做校服的實際問題,統計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運用普遍,下

面我們就來看幾個例子。

1、課本100頁1題 老師還專門對二年級一班1分鐘拍球比賽成績。

你能根據上面的資料填寫下面的統計表嗎?

(1) 讓學生自己完成統計表。

(2) 交流分段統計的結果。

(3) 提問:這道題把資料分成了幾段?看了統計的結果你能知道哪些資訊?

2、 師:同學們喜歡拍球說明同學們都想通過體育鍛煉來增強自己的身體素質,可是,

人身體素質的了好壞很多時候還跟我們周圍的環境有關係,特別是跟我們日常的空氣質量有關係,空氣質量到底會對人類產生哪些影響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好嗎?

課件出示空氣汙染短片:看了這個短片,你有什麼感想?

談話:現在同學們已經對空氣質量有了一些瞭解,我們生活的城市----諸城,它的空

氣質量情況又如何呢?上網調查一下我們諸城某一年某一個月的空氣質量記錄嗎?你能根據汙染指數的分級規定,用畫正字的方法來整理資料嗎?再根據整理的資料完成統計表,填寫完統計表後,根據統計表說一說你覺得諸城市的空氣質量情況如何?為什麼?作為一個諸城的小市民,你覺得能為改善諸城的環境做些什麼?

整理好了以後我們明天來彙報交流一下。

(六)反思感悟今天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四、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應是課堂上所講內容的簡縮,簡單明瞭、富有條理性,使學生能夠利用板書清楚地瞭解到本課所講的內容,我的板書設計如下:

資料的分段整理

收集資料 分段整理 製成統計表 分析資料

五、設計理念

A、重視啟用學生的生活經驗

本課的匯入,為了更加貼近每個學生生活經歷,我創設學生做校服的情境,學生經歷了統計的全過程,感受到統計表與身邊的人和事是息息相關的。同時讓學生調查環境汙染情況,也是深有教育價值的。

B、重視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不應只做教材忠實的實施者,而應該做教材的開發者和建設者,要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導學生經歷“資料收集,資料整理,統計製表,分析資料”的全過程,而學習重點放在分段整理資料上,在交流比較的過程中優化出畫“正”字的方法 。學生的分析是推己及人,符合孩子心理實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