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教師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後,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師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師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

教師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1

什麼是文化?在我國,“文化”一詞,古已有之。“文”的本義,係指各色交錯的紋理,有文飾、文章之義。《說文解字》稱:“文,錯畫也,象交文。”其引中為包括語言文字在內的各種象徵符號,以及文物典章、禮儀制度等等。“化”本義為變易、生成、造化,所謂“萬物化生”(《易繫辭下》),其引申義則為改造、教化、培育等。文與化並聯使用,則最早見於《周易賁卦》之“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最先將“文化”合為一詞而用的是西漢的劉向,他在《說苑指武》中寫道:“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晉柬皙《補亡詩-由儀》稱:“文化內輯,武功外悠。”南齊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中雲:“設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遠。”中國古代的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屬於精神文明範疇,往往與“武力”、“武功”、“野蠻”相對應,它本身包含著一種正面的理想主義色彩,體現了治國方略中“陰”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內容,又有倫理意義。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將此詞作為一個動詞在使用,是一種治理社會的方法和主張,它既與武力征服相對立,但又與之相聯絡,相輔相成,所謂“先禮後兵”,文治武功。“文化”一詞在中國古代不很流行。近代以來,人們對文化概念進行了多方面的探討。粱啟超在《什麼是文化》中說,“文化者,人類0能所開釋出來之有價值之共業也。”粱漱溟在《中國文化要義》中說:“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之本義。應在經濟、政治,乃至一切無所不包。”龐樸主張從物質、制度和心理三個層面去把握文化概念的內涵,其中“文化的物質層面,是最表層的;而審美趣味、價值觀念、道德規範、宗教信仰、思維方式等,屬於最深層;介乎二者之間的。是種種制度和理論體系。”20世紀40年代初,毛澤東在論及新民主主義文化時提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式上的反映。”《現代漢語詞典》則把文化定義為:“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

從以上關於“文化”的概念我們可以看出,其實“文化”內涵可以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就廣義而言,文化是人類生活的總和,或如梁漱溟先生所說,是“人類生活的樣法”,它包括精神生活、物質生活和社會生活等極其廣泛的方面。狹義而言。文化就是人的全部精神創造活動,是意識、觀念、心態和習俗的總和。

民族性、國度性。是文化的重要屬性之一。在世界歷史上,各民族、各國家分別在不同的自然、社會條件提供的舞臺上,演出了性質不同、情節有別、風格各異的`文化正劇。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對人類的偉大貢獻。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藝,精彩紛呈的文學藝術,充滿智慧的哲學宗教,完備深刻的道德倫理,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化的基本內容。在歷史性意義上,中國文化既包括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也包括中國文化傳統發生劇烈演變的近代文化與現代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體部分,也是我們從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的歷史遺產。它不僅記錄了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發生、演化的歷史。而且作為世代相傳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風俗習慣,滲透在每個中國人的血脈中,制約著今日之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和思想方式。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然在其久遠博大之中,卻“統之有宗,會之有元”。在結構上體現了“一”與“多”的統一,以漢族文化為主體是“一”,吸收各族文化和外來文化是“多”;歷代統治階級“獨尊儒術”是“一”,兼取儒、道、法、墨各家治術和容忍儒、道、佛三教並存是“多”。它們既構成中國文化整體,又各自獨立存在,既包含成體系的理論形態,也包含以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審美情趣、民族感情、民族心理。以及由歷史積澱而成的行為模式、思雛方式和0理特徵。這種結構特色,使中國文化既具有大傳統;又具有小傳統,大小傳統互相激盪,互相沖擊,形成波瀾壯闊的中國文化之流。

教師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2

自從今年2月6號開始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到現在已經7個月了。通過學習傳統文化特別是《弟子規》,很受教育。最大的體會就是:做人必須孝敬父母。國以人為本,人以德為本,德以孝為本,所以孝是基礎。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那這個人的品德可能就有問題。

我的父母對我們姐弟三人非常疼愛,從衣食住行到工作樣樣掛在心上,即使現在我們都成年了照樣如此,好像我們總也長不大似的。反觀自己,對照《弟子規》,那真是大不孝了。比如,對一些事情的看法有時和父母不一致,父母的觀點明明是錯誤的,可他們就是認為是對的,自己往往會不耐煩,甚至有時說話還很嗆;再比如去地裡幹活,父親很少歇一會,還好靠晌,春秋天還可以,夏天真是受不了,我怕七十多歲的.父親累著,總是摧他歇會、別靠晌,可他就是不聽,自己有時就著急;還有,雖然離家不算遠,也不是經常回家,有時連個電話也不打等等,和父母對自己的愛相比真是連十分之一也沒有,這些需要在今後認真加以改過

再一個體會,就是吃虧是福。我的父母非常淳樸,也很本分,很樂於助人。我小的時候,記得誰家有事需要幫忙,就是自己的事不幹,父親也會去給別人幫忙。因為他幹活實在,都願意找他,沒有幫不到的人家。蓋屋這樣的大活,過去都是找人幫忙,不想現在都花錢包出去。有一次我記得很清楚,父親牙疼,疼的坐都坐不住,在院子裡轉圈。別人家蓋屋請他去幫忙,母親不願意,因為吃飯有點熱氣都不行,那麼多人不可能有人照顧他。父親就和母親急,硬是忍著疼去了。有個遠方叔叔,他父母去世的早,父親就經常叫他到家裡吃飯。別人都說父親傻,可他不管別人怎麼說,照樣按他的想法去做。都說老實人吃虧,可也有得到回報的時候,去年父親腦梗住院,正好趕上麥收,我也不能回去,是別人幫忙收的,並且給運到家裡。今年清明節前,給我爺爺奶奶遷墳,進料壓了別人的麥子和春地,父親給人家送去

200塊錢,人家說什麼也不要,我又買了一箱酒,父親給送去,第二天人家又給送回來了。遷墳這個活是包出去的,咱把錢給人家包工頭,後來有的不要錢,有的少收點。我和父親都過意不去,可人家就是不要。這個人情以後有機會再還吧。所以說,吃虧是福。

教師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3

中華傳統文化是文明的結晶,通過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感想、體會頗深。

一是認識上的轉變。

在以前的學習和工作中從沒有真正接觸過國學方面的知識,只知道是儒家學問,還有些封建思想意識,認為學這些也沒有多大的用處,與自己的工作關係不大。然而,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轉變。我認為,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為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為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於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

學國學是當今很熱門的一個詞兒,是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正視。其概念廣泛、內涵豐富、分類多樣,把我們祖輩們的經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這些文字中,為我們後人所一一品讀,並領悟其中的奧妙。他們把這些經典留給我們,自然是希望我們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是學習的重要。

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為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幹,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我感到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悅。學習新知識,溫習舊知識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悅的事情,學習能使我們提高素質、增長才幹。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三是努力踐行。

孔子在《論語》這部書中,教給我們很多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這些道理看起來很普素,這些辦法有時候在原則中透著一些變通。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什麼是好事情,什麼事情是壞的。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我們園長面對老師,尤其女性,要為自己說過的話負責,所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對員工提出的意見建議要認真研究解決,要敢於承擔責任。

身為一名教師,在工作中一是要以身作則,身體力行。要求員工做到的,自己必須首先做到;要求學生不能做的,自己堅決不能做。要給學生做出表率,正確引導員學生的行為,樹立良好的風氣,只有員工心平氣順,工作才能有積極性,才能達到和諧共處,更好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