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關於百年孤獨讀後心得簡短

我們有一些啟發後,通常就可以寫一篇心得體會將其記下來,這樣可以記錄我們的思想活動。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百年孤獨讀後心得簡短,歡迎大家分享。

關於百年孤獨讀後心得簡短

關於百年孤獨讀後心得簡短1

很難相信自己能看完這部人物名字又長關係又複雜的小說,和《霍亂時期的愛情》一樣,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作品從來都讓你猜不中開頭,也猜不到結局,直到最後一刻才解開疑惑。如果說前者是我看過最震撼人心的愛情故事,那麼這部作品則是一次深入人心的精神之旅。

靜謐安寧的馬孔多小鎮對映著這個時代的縮影,勤勞的烏蘇娜盡其一生也沒能挽回家族衰落的命運;奧雷連諾的宿命在他的後代身上不斷重演;豬尾巴孩子的咒語並沒能阻止布恩迪亞和他的姑姑相愛;"家族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個人將被螞蟻吃掉",吉普賽人的預言最終實現,伴隨最後一個人的離去,經歷了興衰榮辱的馬孔多小鎮也被一陣颶風捲走,只留下籠罩百年的孤獨。

劇情雖然荒誕不經,卻給人無限遐想。在最迷茫的時期讀了這本書,用了很長時間來思考,從小說回到現實,關於放棄和堅守,逃避和麵對,突然就釋然了很多。我們何嘗不是馬孔多小鎮的居民?我們孤獨的來到這個世界,駐足在各自的小鎮,有人安於現狀,有人拼命逃離,有人被吉普賽人的魔術勾起不安分的靈魂,有人永遠對外面的.世界無動於衷。而最終,所有人仍舊不可避免的孤獨的離去。無論怎樣的人生,最後都殊途同歸。如果我們能夠活過百歲,或許真的能夠看見命運的驚人複製,而我們窮盡一生去追求的結果其實也早已註定。"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無法復原,即使最狂亂且堅韌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轉瞬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恆".

一切都會逝去,唯有孤獨永恆。這一生中,陪伴我們時間最長的,不是父母,不是愛人,也不是孩子,而是自己。可是我們身邊有多少人能真正靜下心來享受孤獨?曾經也害怕一個人,吃飯都要找個伴。直到那一年,獨自休婚假去南方,經歷了一次從害怕孤獨、適應孤獨到享受孤獨的過程。一個人的旅途,自由的呼吸,自在的行走,和內心對話,與自己相處,帶著憐憫出發,心懷感恩回家,感謝沒有人陪伴的十八天,讓我看到更加堅強的自己。

現在每天忙碌的生活,真正屬於自己的時間並不多。於是在下班後,選擇一條風景最美的路回家,在週末的清晨慵懶的坐在窗邊晒太陽,心情低落時聽溫暖的音樂,失去方向的時候讀一本好書。享受孤獨,成為我犒勞自己的方式。後來看到一篇文章:如果你想要實現自己的夢想,孤獨是你的必修課。每個人都避免不了孤獨,與其逃避不如面對,真正能平靜自己的只有自己。

感同身受,我們都只是旅客,暫時住在此生和此身。如果不能在孤獨中找到答案,那麼當答案昭然,我們往往措手不及。因為吉普賽人的預言實現的那一刻,便是生命終結的那一刻。人生短暫,不過百年。孤獨始終,如影隨形。

最後,用張楚的歌作為結束:生命像鮮花一樣綻開,我們不能讓自己枯萎。孤獨的人,他們從不尋找,從不依靠,非常的驕傲。

關於百年孤獨讀後心得簡短2

這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經典作品,它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它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風風雨雨,同時也敘寫了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歷史興衰,字裡行間你是否也看到了那美洲發展的滄桑?那百年的風雨變幻?

克林頓曾贊馬爾克斯是所有語言中最偉大的作家,正因為在這裡他建立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喧囂紛亂的世界,我們都知道它是虛擬的宇宙,可卻又那麼生動可信,不禁惹人深思,是否在世界的某個角落真的存在這麼一個家園。“有的人想睡覺,但不是因為睏倦,而是出於對睡覺的懷念。”看到這句話,帶我進入了沉思。或許我並沒有真的讀懂它,但卻真真實實的改變了我的世界觀。一個無人問津的話題,在這裡卻吸引了眾人的眼球。人們都說,閉上眼睛,你就可以不再煩憂,在夢的世界裡沒有那麼多的愁苦。那些年,我們都是在睏倦中入睡,而如今,真的應該重新考慮一下它的意義究竟在何處。“她明知驛站的騾子每隔十五天來一次,但卻天天要等候,她相信總有一天他們會搞錯日期,提前送信來。但事情很不順心,有一次,預定的日子到了,騾子卻沒有來。她絕望得發瘋,半夜起來到院子裡一把一把吞吃泥土,貪婪之狀像不要命似的。她哭著,痛苦得發狂,她拼命嚼小蚯蚓和蝸牛殼,嚼得牙齒都快要碎了,然後一直嘔吐到天明,發燒、虛脫,沒有知覺。”

這是一段不可或缺的看點,看到這裡,打了個寒顫。彷彿看透了人性的悲哀和藏在人們內心深處枉為人知的祕密。那些人們不忍直視的東西在這裡全都表現的`淋漓盡致,不必厭惡,或許這才是真正的人性。‘你在等什麼呢?”烏蘇拉嘆了口氣,“時間都過去了。”’我們都在成長的路途中被時間追趕著,偶爾停下腳步回頭看看,那些曾經的美好都在一點點的散盡。如果說時間就是生命,那你是否珍惜了呢?無論多久,你都等不來逝去的青春。我不知道孤獨象徵著何物,也許是精神,也許是肉體。人類生而孤獨,死後靈魂也無法倖免。孤獨就烙印在我們的靈魂深處,你的態度決定它被印的時間。因此,知者無畏,勇敢生活!

關於百年孤獨讀後心得簡短3

上學期本著練習英語的目的艱難地讀了三章左右的英文,放寒假回來因為耐心有限又找了中文版來讀,這樣一本書,讀起來感覺沒有什麼目的性,作者看似忙碌地在敘述這個家族的故事,再加上奇幻的,甚至有些奇異的想象,總是很有畫面感,腦中不停地閃過一幅幅插圖。在這樣的想象裡,短短一百年似乎描繪了太多的東西,比如數次的科學技術的發展帶給馬貢多的變化,帶給人們的變化。特別是讀到火車來到馬貢多,帶來的各種近現代工業文明的成果,莫名地使我想起了倫敦奧運會開幕式地表演,那種文字描述的忙亂和新興事物拔地而起的'迅猛如出一轍。(奧運會開幕式煙囪拔地而起,舊時代的農夫被趕走那一段)

全書的內容真的很豐富,雖然我一直不喜歡一本小說帶有太多的東西,但《百年孤獨》給我的感覺完全不同,就像作者在說:“嘿,我也不想寫這麼多,所以我們還是一筆帶過吧”,作者平靜地在講故事,卻已讓人浮想聯翩,這些東西不是作者強安上去的,而是故事本來就有的,特別是在這樣一個世界裡的故事。

因為前面讀了兩次,這樣關於“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的故事就很有印象,他能自己經過研究發現地球是圓的,他的冒險精神和專研精神讓人記憶深刻。在不知道整個故事的脈絡的時候,我以為他會被隔離在文明的邊緣,我就對旁的人講,這樣一個人若是在適當的環境裡(和科技發展接軌的環境裡),必定是科學研究之奇才。後來慢慢讀下去,百味陳雜,對他最好的評價就是他死的時候有人說的那句:“我來參加國王的葬禮!”,他的確是這個孤獨家族的國王。

說到孤獨,叔本華說:”人生的空虛不在於人的孤獨,而在於心的寂寞“,這個家族裡的人似乎都是這樣,輾轉反側,都沒有一個人得到內心的充實(可能第四代裡的蕾梅黛絲是個例外,這裡我沒看懂)

讀這本書,我感覺不用帶著主觀的色彩去讀,因為他們每個人都有發光的地方,但同樣又沒有人是完人,可憐、可悲、可敬、可嘆,可是你又沒有時間去感嘆,作者拖著你一路小跑,於是你看他們的故事,時光在字間穿梭,這樣一個人的形象會在你的心理不斷地完善起來,但同時你又看不清楚,看不真切。這也許是我閱歷不夠的原因吧,所以說:似懂非懂,還得交給時間來琢磨。

關於百年孤獨讀後心得簡短4

讀完《百年孤獨》覺得這是一部講述孤獨的書。加西亞.馬爾克斯,他用想象力構建的名叫馬孔多的奇特小鎮鮮活地呈在人們面前,從一個家族傳奇色彩的興衰史映射出穿透了人類從洪荒到繁榮從愚昧到文明都永遠無法抹去的烙印--孤獨。

一個家族中整整七代幾十名成員,卻迴圈反覆只用五個名字來命名,幾乎幾十名成員終年做著相似的事來打發時間,彷彿時間在那兒定格成了一個圈,重複,輪迴。每天只做兩條金魚的奧雷里亞諾上校,當積攢到二十五條時又重新放回坩堝中熔鍊從頭開始;把自己終日關在房中縫製殮衣,縫了拆,拆了縫直到死去的阿瑪蘭妲;躲在房間中足不出戶研究吉卜賽預言家梅爾基亞德斯的手稿直到老死的何塞·阿卡迪奧第二……他們內心中充滿了無限的孤獨,只能尋找排遣各種孤獨的方法來慰藉自己。

時間的孤獨,使愛情,成為這個家族難以想象的奢飾品,他們或許有過短暫的衝動,或許有過傾心的告白,或許有過不懈的追求,但最終都會被命運的鐵腕所扼殺,埋葬在苦悶的土壤中。

如書中的`一位女性人物--阿瑪蘭妲。阿瑪蘭妲幾次站在幸福的門外,只消輕移蓮步便有唾手可得的安穩日子,然而她沒有,這並不是她自己選擇的拒絕,而是對自己的巨大的不信任感,以及對幸福的不安全感,早年那個會彈自動鋼琴的小夥子更是因此就此了斷性命。她在對幸福的追求和膽怯的兩極中,選擇了孤獨。

當布恩迪亞家族中的一人破譯了羊皮卷“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後一個人被螞蟻吃掉”,當最後那場颶風襲向馬孔多,經歷了整整一百年孤獨的布恩迪亞家族也隨著馬孔多孤獨的消失在颶風中。

說到孤獨,不僅存在於書中。其實,它無處不在。不管你是開朗的還是憂鬱的,你都無法逃避。像《百年孤獨》中用各種或極端或瘋狂的方式來逃避,卻被孤獨籠罩;或像《肖申克的救贖》中的那個老頭坐了一輩子牢,出獄後卻因孤獨選擇自殺。孤獨就像隱藏在體內缺少抗體的細胞,它是身體的而一部分,無法抗拒,也無法逃避,甚至在某一個特定的時段還會擴散蔓延。即使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燈紅酒綠、喧鬧繁華的現代都市,我們總會在某一時刻感受到一種難以抗拒的孤獨。

孤獨是萬種思緒,是愁心的,痛苦的,是頹廢的,是磨人的。但經歷過,承受過巨大的痛苦與孤獨的人,是最有能量的人。司馬遷遭宮刑,但他能忍受孤獨和痛苦,最終成就《史記》;沃爾特·迪斯尼為了創作一個卡通角色,他把自己關在一個暗無天日的房間中,生活貧困且無人問津,只有老鼠和無邊的孤獨與他為伴,但最終他忍受了孤獨創作出了大名鼎鼎的卡通人物--米老鼠。

智者說:“要成功就要耐的住孤獨”。當你沉浸在孤獨,勇敢的面對它活得孤獨卻不孤獨地活著的時候,孤獨的烙印就是你榮耀的印章,你就是它的永恆!

關於百年孤獨讀後心得簡短5

《百年孤獨》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馬爾克斯的代表長篇小說,是一部充滿神奇與狂歡的歷史鴻篇鉅著,被後人譽為“魔幻小說界璀璨的明珠”。

在文學界,一直把《百年孤獨》奉為瑰寶,我很早就知道它是一本享譽世界的文學名著,也早早買下來準備細細品讀,第一次看了十多頁,就被裡面龐雜的家庭系統和不斷重複的人名繞得頭暈目眩,後又斷斷續續翻看了幾次,可能是浮躁,也可能是因為“書非借不能讀也”吧,我終沒一氣呵成,只好忍痛束之高閣,但又時常惦念著。今年五一,我重拾舊夢,靜心研讀,那匪夷所思的故事,魔幻離奇的筆法,性格鮮明的人物,樸實無華的語言都強烈的吸引了我,雖然書中驚濤駭浪,但讀完最後一個字合上書本時,我反而感到了內心的平靜。

那《百年孤獨》究竟講的是什麼故事,給我帶來什麼啟示呢?

馬爾克斯以神來之筆,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充滿神奇色彩的坎坷命運,描繪了哥倫比亞農村小鎮馬孔多從荒蕪的沼澤中興起、發展、鼎盛到最後被一陣旋風捲走而完全消亡的一百多年的圖景,巧妙地把現實生活和虛幻宗教色彩、神話故事糅合在一起,既氣勢恢巨集又奇幻詭麗,既曲折離奇又驚世駭俗。

馬爾克斯以生動的筆觸,刻畫了性格鮮明的'眾多人物,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長期生活在自我封閉的孤獨中,甚至新出生的孩子都帶有家族特有的孤獨,儘管很多人為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於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後均以失敗告終,所以家族中多數人最後的結局是陷入不能自拔的孤獨中退化。

在小說《百年孤獨》中,唯一保留著親情的是母親烏爾蘇拉,烏爾蘇拉支撐著整個家族,關心著兒女們的成長。她斥責欲殘忍槍殺戰友的兒子,憤怒地用鞭子抽打濫殺無辜的孫子,不顧一切去探視臨刑前的'兒子……她對所有的人都敞開愛的大門,她恪守博愛的原則,然而,她的愛得不到迴應,在冷漠的現實面前,偉大的母愛也顯得蒼白無力,這是時代的不幸,也是悲哀。

小說的最後,作者讓這個缺少人情味的城市“消失得無影無蹤”,這是對孤獨的最好定義,因為陰冷的環境很難孕育生命,只有打破孤獨,復活愛心,世界才會充滿陽光,這是作家對美好未來的呼喚,也是《百年孤獨》給我的啟示。

在高度文明的現在,電子產品與軟體的發展,反而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即使待在一個周圍都是熟人的環境裡,卻還要一次次翻看手機才能緩解心中焦慮和無所適從。我們生活在一個極其快捷化、資訊化的時代,很多人很忙,以為忙可以擺脫孤獨,卻只是讓孤獨越跟越緊,其實,孤獨是人生的一種常態。

當夜色吞噬喧囂的城市,當看著遠處樓宇未息的萬家燈火,孤獨會沒有預兆的來襲,正如馬爾克斯所說“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沒有人會喜歡孤獨,但又無法避免,不如釋然,坦然接受生活中的孤獨時刻,學會成長,讓自己變得更加獨立和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