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野草》讀書心得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恰當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野草》讀書心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野草》讀書心得

《野草》讀書心得1

魯迅的《野草》是獨語式抒情散文,它是以豐富的、深刻的、幽深的、神祕的意象,把魯迅生命哲學的體驗傳達出來了,這種詩性的想象與昇華,深化了我國的現代散文詩的`藝術和思想意境。所以說,現代有知識的人應該去讀一讀魯迅的《野草》,而對我們現在的年輕人來講是學習進步的最好讀物,同時也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覺悟。我從文中節選了《死火》“我夢見自己在冰山間賓士,這是高大的冰山,上接冰天,天上凍雲瀰漫,片片如魚鱗模樣。山麓有冰樹林,枝葉都如鬆杉。一切冰冷,一切青白,但我忽然墜在冰谷中。上下四旁無不冰冷,青白。而一切青白冰上,卻有紅影無數,糾結如珊瑚網。我俯看腳下,有火焰在。這是死火。

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搖動,全體冰結,象珊瑚枝;尖端還有凝固的黑煙,疑這才從火宅中出,所以枯焦。這樣,映在冰的四壁,而且互相反映,化成無量數影,使這冰谷,成紅珊瑚色。”《死火》它很美,跟寫一個故事不一樣,講了一種內心情緒、內心的哲學思考,講了被凍滅的熱情,一種想象,那個時代人的精神,革命者的戰鬥情緒,一代人追求者的靈魂。他凍死了,還要把他救出來,自己想用生命把他救出來,最後死火一躍而起把他救了,他卻死了,而死火也同歸於盡。你想走進魯迅的心靈世界嗎?你想走進魯迅的深層世界嗎?多讀幾遍魯迅的《野草》,更能瞭解魯迅的精神世界最深的東西,因為它是一個視窗,是看魯迅靈魂的篇章。

《野草》讀書心得2

今天無意間看到一篇文章,說的是有一位隱士住在山中,他很勤勞,每年春天,臺階上的野草剛探出頭便被他清理掉了。

一天,隱士決定出遠門,叫了一位朋友幫他看守庭院。與他相反,這位朋友很懶,從不修剪臺階上的野草,任其自由瘋長。

暮夏時,一株野草開花了,五瓣的小花氤氳著一陣陣的幽香,花形如林地裡的那些蘭花一樣,不同的是花邊呈蠟黃色。這位朋友懷疑是它也是蘭花中的一種,便採擷了一些葉子和花朵去請教一位研究植物的專家。專家仔細地觀察了一陣,興奮地說:“這是蘭花的一個稀有品種,許多人窮盡了一生都很難找到它,如果在城市的花市上,這種臘蘭的單株價至少是一萬元。”

“臘蘭?!”這位朋友驚呆了。而當那位隱士知道這個結果時,驚呆的人又多了一個,他不無感慨地說:“其實那株臘蘭每年春天都會破土而出,只不過它剛發芽就被我拔掉了。要是我能耐心地等待它開花,那麼幾年前就能發現它的價值了。”

當看到這個故事的時候我突然想到了自己,記得剛當老師的那會兒,滿腔熱情,感覺自己的心都緊緊的貼近每一個學生,想著和每一位學生做朋友,想著和所有的孩子打成一片,想著讓每一位學生在我精心呵護下都變成一朵朵嬌豔的花朵……

可是現在的我,面對班裡的四十多名學生,每天是周而復始講課,改作業,不允許他們這樣,不允許他們那樣,每天都要“大戰三百回合”,只要學生有一點錯誤,我就會立刻糾正,並再三對學生強調如何做個讓老師喜歡的“好”學生…而學生又是天生的'好動,貪玩,這本是他們的天性,無可厚非。可我們卻為了各項檢查,各項排名,不允許他們這樣或那樣的做,更因為某些家長的要求而害怕他們磕著,碰著,哪怕是孩子們跑的快了一點,我們也會告訴他們不能這樣,結果卻是滿足了我們大人的要求,卻讓孩子失去了應有的稜角,就像文中一樣,隱士的勤勞對臘蘭來說恰恰是最致命的傷害。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不只是簡單的教書匠,更要教授孩子為人處事的道理與主動學習得可貴品質,願我們每一位老師都有足夠的耐心來等待,給每一株野草開花的機會。

《野草》讀書心得3

當我們面對鏡子,看到的是一個相反的自己;當我們面對哈哈鏡,看到的是一個扭曲的自己。此情此景,大抵會讓我們在小小的驚訝過後發出開心的一笑,之後風輕雲淡,一切依舊。可是他在看到這一幕時,驚訝之餘竟開始凝視那個陌生變形的自己,繼而緊鎖眉頭顯出更大的詫異,默默地,他點起一支紙菸,噴出煙來,在心裡輕輕地說著,“我將大笑,我將歌唱”!終於,他開始提筆寫下一則我們將永遠吟唱的寓言——《野草》。

1924年的魯迅,已經完成了生命中的第一次吶喊,卻陷入了難以言狀的彷徨。新文化運動的戰友們因為各自不同的理想而分道揚鑣,有些投身政治,有些埋頭整理國故,有些繼續著艱難的啟蒙事業。此時的魯迅是北洋政府教育部的一個公務員,亞洲第一個共和國剛剛走完了她第一個小小的十二年輪迴,可他卻沒有看到中華民國的勃勃生機,映入眼眶的只有華夏大地的一片暮氣。回望身後,也曾振臂一呼,卻空留冷清的吶喊;環顧四周,口號連連,主義種種,蠶食與自我蠶食卻猶甚往昔;舉目遠望,無盡的混沌之後潛伏著無底的黑洞。他只能留憤懣於心,身靠書椅,取一面鏡,借一雙眼,期許在鏡中觀察這個世界的另一面。

先生看著鏡中相反的世界和自己,想著熟悉的一切竟在另一個空間呈現迥異的一面,不禁讚歎造物者的神奇。可他的腦中忽然意識到這個顛倒的世界經鏡子的倒映反顯出它的真面目——鏡中的乃是真正的世界!他竟至於狂喜,可輕輕一瞥鏡子,又陷入長久的沉思——鏡中的自己豈不也是真正的自己?莫名的慌亂讓他站起身來,想要點一根紙菸清理一下心緒,餘光掃過樓下的大街卻又看到一群看客伸長著鴨脖子圍觀奇景,“轟”的一聲散了,看客們轉過身望到對面店鋪擺著的哈哈鏡中奇形怪狀的自己,禁不住個個大笑,手舞足蹈。先生突然皺起眉頭而又緩緩舒開,深深地吸一口紙菸,在悠悠的'煙霧中慢慢坐下,拿起筆在紙上寫下:我將向黑暗裡彷徨於無地。他已明白,鏡中扭曲變形。荒誕不經的自己才是我們無比真實的自己。

先生的筆幻化成一把鋒利的手術刀,刀鋒過處,如利刃斷髮,將一個偽飾的世界的多餘盡皆除去,惟一留下的是一塊遮羞布,替人類保留最後的尊嚴;面對自己,他更是毫不留情,庖丁解牛般地剔除所有標籤著"崇高"或"卑鄙"的價值,展現給我們一個赤條條卻真誠的"人",我們看到了一顆赤子之心和閃爍著理想光芒的人性_。他變身一個影,不憚為先驅的猛士,以自己的虛無之身獨自遠行,最後不無悲壯地為自己唱一曲輓歌:只有我被黑暗沉沒,那世界全屬於我自己。他穿越時空用顫抖的手托起多年之前的希望之盾,抗拒那空虛中的暗夜的襲來,然而他的血肉之軀終究倒在光明來臨前的深度黑暗,只有星空依然記住他的忠告:絕望之於虛妄,正與希望相同。他願意做一個匆匆過客,在芸芸眾生的不解中,留著自己黯然的淚水,但依然不曾停住腳步,縱使前方即是一片墳地,他知道,重要有人穿越死亡來喚醒沉睡的良知。他甚至化身長蛇,口有毒牙,不以齧忍,自齧其身,以自我肉體的毀滅來求得精神的永恆,因為他堅信:"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

《野草》讀書心得4

昨天,我們學習了《野草》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主要記述了“野草”是世界上力氣最大的植物,它可以完整地分開人的頭蓋骨,並能掀翻巨大的石塊,也只有它才有這種超凡脫俗的力量

讀完這篇文章後,讓我不禁小小地驚歎了一下,這嬌小嫩綠的'野草有多大的力氣啊!雖然上面有萬般阻撓它的石塊,沒有大量的雨水供他們吸收,但是他們還是用堅強的毅力和頑強的生命力挺了出來。向著陽光、向著藍天、向著白雲,用那一般人看不見的生命力,用那有彈性,能屈能伸,有韌性不達目的的不止的力,向全世界的人喝彩。

還記得去年夏天,奶奶家養的小貓“咪咪”因意外被壓死了。年小無知的妹妹在樓下草叢中綁了個袋子,在被袋子籠罩的裡面有許多雜草,和妹妹放進去的白紙片,結果還壓翻了許多小草。我心想這可憐的小草,既沒有陽光的雨露,也沒有伸展的空間,一定非常苦惱吧!想必不久就會枯黃了吧!幾個星期後,物業找到了我們,責怪我們這樣做沒有保護環境,後來妹妹哭著,哽咽著把袋子拿了下來。我驚呆了,那幾棵小草不但沒有枯萎,反而越長越茂盛,只是被壓彎了腰身,看著小草的這種精神,我不禁感動了起來。

還記得很小,有次考試,我沒有考好,本來以為這是偶然,但是幾次後,成績很是一樣,我失望極了,以為自己就是比別人笨,考不好。現在我和小草比起來,我真是太渺小了。現在我也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什麼都應該勇往直前,堅持不懈!

這篇文章帶給了人們很大的啟示,我想每個人心中應該有株野草,讓它向著陽光,完成它的生之意志。

《野草》讀書心得5

魯迅先生的文章,大多都是十分深刻的。而散文集《野草》更是透著一股黑暗的深邃。《題辭》一文中有句很著名的話:“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人在這個世界上,有兩件事情只能親身體驗,無法向旁人訴說。一個是夢,一個是死。當我們自我體驗時,覺得無一不可言,覺得每一個都可以大做文章。可是真的話到嘴邊,筆在手中,卻會苦於找不到絲毫憑據,頓覺無所依傍的空虛。《野草》中的文章之所以無一不透露出頹廢黑暗的氣息,這正是代表了當時魯迅先生內心極度痛苦矛盾又無處傾訴的狀態。

魯迅與弟弟周作人決裂,手足失和。這件事對魯迅的打擊實在太大,以至於他在搬出八道灣後,大病數十天,瘦了十來斤。想當年,他哥倆並肩戰鬥,一塊寫文章,一塊做學問,一塊用手中的筆摧枯拉朽地批判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他們都是新文化運動中很有名望的先鋒健將。尤其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早期,周作人還比哥哥的名氣大些。可是誰也不會想到,這樣的一對手足,卻終於老死不相往來。

生活真的.是很殘酷。一時間,國事,家事,私事,將他逼進了絕路。他於是便將這生命無法承受之重,轉化為《野草》的二十三篇文章中。

在當時的高壓下,許多話是不能直白表達的。於是便有了這些看似優美的文字,以及文字之後深陷的人生黑洞,黑洞之中無限的黑暗與死寂。

《過客》一文,不僅是當時先生心境的真實寫照,而且我想,它也能從我們每一個人身上找到影子。老者說,前面的路,是墳。但是女孩卻說,那時開著野百合,野薔薇的花園。顯然,老者的話貼近實際,而女孩的話充溢著夢幻。雖然對於時間這條長路來說,我們每個人都只不過是一個匆匆的過客,但是,我們應該走下去,走向老者所說的墳地,女孩所說的花園。那裡究竟有沒有路呢?不得而知。但是,這個答案在《故鄉》中說得明明白白:“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野草》間,似路非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