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教師教研培訓心得(3篇)

當我們備受啟迪時,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它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那麼要如何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師教研培訓心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師教研培訓心得(3篇)

教師教研培訓心得1

xxxx年7月15日—19日,我們這批名師培養物件,懷揣著對教育的夢想,帶著市教育局領導的期望,和進修學校領導的囑咐,懷著虔誠之心聚攏到了美麗的西子湖畔——杭州。來參加全國中國小教研組長、學科主任、骨幹教師專業成長研修班學習。

為期五天的培訓,這對於來自山區小縣城的我來說,簡直就是上天的福祉。

雖然杭州天熱如火爐,但我們都很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日常活動,認真遵守培訓班的規章制度,不遲到,不早退,認真聽取了每一堂講座,並做好聽課筆記。

參加此次培訓班學習,我深感做為學科的教研組長,自我的專業知識儲備、自我的個人魅力、團隊科研精神是多麼的重要!在學習過程當中,我更學到並吸取了很多成功、實用的教研組建設和個人素養提升的經驗和方法。總之,我認為教研人應該做到“一箇中心,三個得到”,“一箇中心”以教研文化認同為中心,“三個得到”教研理念得到提升,教研情感得到激發,教研行動得到引領。

教研文化認同為中心

如果說,一個好校長能辦出一所好學校,同樣的道理,一個好的教研組長就能帶出一批好教師。教研組是校本研修的重要陣地,就像部隊的基層連隊,是一個集教學、教研、科研、培訓於一身的實體,教研組長是這個實體的“領頭羊”,是校本教研製度建設的中堅力量。俗話說:“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抓好教研組長,就能帶動一個群體,把校本教研製度建設真正落到實處。

教研理念得到提升

現在回想起來,各位主講教師“閃動的智慧”仍意猶未盡,授課教師均是來自一線的校長和教育專家,他們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研究和管理經驗,通過真實的案例分析,從教研活動策劃、特色教研組建設、課堂觀察與改進、課例研究等方面進行交流。內容真實具體,針對性強,如Z主任的《校本研修的實踐嬗變》,讓我意識到校本教研並非遙不可及,完全可以從我們每位教師的`日常教學活動細節入手,要讓“合作探究成為每節課的課堂行為”;S校長的《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讓我認識到教師要具有課程智慧、教學智慧和愛的豐富,才能成為受學生歡迎的教師;D主任的《教研組建設:從管理到成就》,讓我看到他“向一線教師學習與對話,一邊工作,一邊研究”的認真科研態度,看到他對我們一線教師專業成長的關注之情;Z校長的《找回培訓的主體》,雖隨意的像和我們對話一樣,但仍讓我對教研組長有了新的定位:教研組長要有幸福感,並把這幸福感帶給同組成員,要有個人親和力,建立和諧的“教研組之家”。教授們的閱歷豐富,他們的一些過往經歷及其對學科的看法是那麼智慧那麼深刻,深深印在我的腦海中。現在,細想起來,這麼一次培訓指導,確確實實是為我們專業學習指點了迷津,許多困惑的問題在課上迎刃而解了。

教研情感得到激發

專家們的專題講座都是那麼精彩!我帶著教育教學實踐中的種種疑問進入了培訓課堂。課堂上,專家們的精彩講演一次次引起我內心的共鳴,激起了我的深思。使我的教育教學理念發生了更為深刻的變化,激起了積極投身課改的熱情。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朱慕菊曾說:“課程改革就像一列火車,動力來自全社會,特別是校長、教師、家長對基礎教育將對國家、民族前途負有重大使命的理解,對現實問題具有批判性的思考。”使我進一步明確了課改的目的、核心、突破口、主要任務。總之,這次培訓給我帶來了全新的感覺,教育觀念發生了劇烈的變化,激起了積極投身課改的熱情。這是非常重要、可貴的,有了教育理想,就能知難而上,堅韌不拔。

教研行動得到引領

教研組是教師實現專業化發展的搖籃,是教學行為正在發生變化的主戰場,是探討教學問題、開展有效教學的重要陣地。此次研修活動是一場集教研管理、科組建設、教學指導、實踐操作為一體的精神盛宴,將為我們今後加強有效教研,改善教學行為,提高課堂效率,提升管理能力提供有力的借鑑和指導。通過培訓,我們將會在教研員帶領下進行課改研究,將會親口嚐到了“梨子”的滋味,體驗到怎樣針對在課程改革實際情境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設計、實踐、反思,從前行為階段轉變到新行為階段,親身體驗到這確實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是提升實施課程改革的能力的主要場所。

校長和教育專家們教會了我們教研的道理,也引領我們應當養成一種鍥而不捨的精神。是的,做每件事我們都應持之以恆,努力探究,認真思索,那樣我們才會收穫成果,培養好我們的學生,才能做到“學高為師,行正為範”——行動引領的最高境界。

在充分學習中,也不難發現,愚昧的心志也會得到啟迪,潛移默化裡,我感到心靈上得到的強烈感悟,恍然間,我發現自己收穫的不是一星半點,而是最後滿載而歸。最後,借用北師大張行濤博士的結束語來勉勵自己——動起來,一定比過去好!

教師教研培訓心得2

“走出去,就會有收穫。”作為一名教師,任何一次聽課或者教研活動,都是學習的大好機會,可以取得不少教學經驗。今天,我又有幸參加了《全國國小智慧教學與教師發展教研培訓》活動,聆聽了全國各地優秀教師精彩的說課、優質的公開課以及教研員們專業的點評,感覺受益匪淺。

?短短一天時間,我們觀摩了四節不同級段的語文課,並分別進行了說課和評課。在我看來,教師們的精心設計,充分展示了他們不同的課堂教學思路,不同的教師演繹出了不同的風采,但又同樣的精彩。這幾節課,各位教師展現出來的紮實的教學基本功,較強的課堂調控能力,精美的教學課件,以及對教材層次上的把握,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學有所得,學有所思。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怎樣把各位教師的優點融入到自己的課堂之中,讓自己的課堂教學變得有特色,更高效,是接下來要努力的方向。課堂教學本身又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課後,專家們的精彩點評令人印象深刻,猶如一縷清風,讓人茅塞頓開,同時又讓我深思。對於這幾節課,我也想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閱讀時間少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的總體目標第七點是培養學生具有獨立的閱讀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這幾節中高年的語文課,課堂上留給學生的讀書時間太少了,比如《黃果樹瀑布》這節課中,教師在重點段落的教學中進行了18分鐘的時間,大部分時間都是教師在侃侃而談,留給孩子們的讀書時間卻寥寥無幾。大家都知道,“讀”是語文學科最基本的教學方法,也是行之有效、最大限度提高學生駕馭語言能力最好的方法,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採用各種形式的讀:默讀、自由讀、快速讀、分角色讀等,“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讓學生在讀中學,讀中悟。

二、重難點未突破

還拿《黃果樹瀑布》為例,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這一板塊設計的很合理,首先是出示學習目標,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接著彙報展示,最後教師稍作總結。此時,教師沒有進行內容更進一步的.提升,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沒有突破。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教學內容的設計一定要緊緊圍繞著教學目標來進行,甚至要更深層次的挖掘教材,讓內容更進一步的提升。旁觀者清吧,回頭想想,這些問題在平時自己的教學中也是存在著的,甚至更多。通過這次聽課,我將把優點繼續發揚,改正不足,努力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為孩子們呈現更精彩的課堂。

教師教研培訓心得3

一、對建構主義的重新認識

建構主義是課程改革重要的理論基礎和動力源泉。可以看到數學課程標準、課標教材就是遵循建構主義這一指導思想制定和編寫的。在基層進行的課程改革實驗也是基於對建構主義的認識而進行的。讀了鄭教授的“建構主義審思”一文,會發現過去我們對建構主義在認識上有誤解和偏差。

建構主義的核心所在是:學習並非學生對於教師所授予知識的被動接受,而是依據其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所作的主動建構。

但是,是不是知識不可能由教師直接傳遞給學生,或者說,只有通過主動探究,學生才有可能進行有意義的學習活動呢?實際上,“探究學習”在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曾得到積極倡導,但最終失敗了。“失敗”的最重要原因就在於其基本立場的錯誤性。

鄭教授指出:“我們不應將學習者的主動建構與向其他人學習絕對地對立起來。恰恰相反,在明確肯定學習者主體地位的同時,也必須清楚地指明向其他人(包括各種教材與書本)學習,特別是教師的指導性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臺灣國小數學教育改革主要策劃者之一蔣治邦給予我們的主要啟示:“實驗課程的教學觀點被冠以‘建構教學法’的卷標後,成為目前教育工作者之間爭議的焦點……‘實驗課程的精神是教師不可以告訴學童任何事’、‘任何解題方式必須由學童自己想出來’是目前對實驗課程最嚴重的誤解,必須……澄清。”

還有對於建構主義的一種誤解即認為學生的“主動建構”主要地應被理解成“動手實踐,實物操作”。事實上,建構主義所直接涉及的只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內在的思維活動,而沒有指明任何一種具體的學習形式。

反觀當下的課堂教學,哪一節課不是讓學生去探究,去發現?如果這一節課沒有探究和發現,可能老師都不知道該怎麼上了,或者被冠以“傳統教學”的帽子。實際上,根據鄭教授對建構主義的論述,課堂教學既可以有探究活動,也可以沒有探究活動,既可以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探究,也可以由老師直接講授出來,既可以有顯性的動手活動,也可以沒有顯性的動手活動,既可以創設生活情景,也可以直接從數學出發。建構主義的實質不在於外顯的活動,而在於內心的活動是否有意義、是否積極。

二、對課程改革長期性複雜性的思考

課程改革發展到今天,已經進入到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應當說,對於課程改革的方向、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大家是接受的,是支援的。如果再回到原來的老路上去,大家肯定是不答應的。關鍵是,課程改程序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不能迴避,需要認真思考,尋找解決的辦法。

鄭教授在《數學課程改革:何去何從》一文中指出:“數學教育改革必定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可能按照某個事先劃定的時間表畢其功於一役的”。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放慢節奏,認真總結,發現問題,正視問題,解決問題,不斷前進。”同時,課程改革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

我完全贊同鄭教授的觀點。

這次課程改革是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應該預見到改革的.艱鉅性、複雜性,決不會按照改革設計者的“一廂情願”畢其功於一役的。記得抗日戰爭初期,毛澤東就提出了“論持久戰”的觀點,其實質就是“以空間換時間”。以中國廣袤的大地使日本陷入“人民戰爭的泥潭”,經過防禦、相持進入反攻,最後果真按照這一指導思想打敗了日本侵略者。現在的情形是,擁有高學歷的、專業水平比較高的國小數學教師在全國畢竟鳳毛麟角,大量的是年齡較大、學歷較低、專業水平較低的教師,這是不容迴避的事實。要想使得他們經過幾次培訓就能“脫胎換骨”,是不現實的。對待這樣的問題只能以“時間換空間”,課程改革只能是長期的、漸進的過程。

課程改革不是單向的,是雙向互動的。如果只是上面在搖旗吶喊,下面卻無動於衷,改革就不會取得良好的效果。即使再好的東西,也要大家接受了才能發揮好的作用。記得前幾年山東大學聯考實行標準分,應當說這是科學的計分方法,但為什麼不能實行下去了而又採用了原始分呢?原因就是懂得的人太少了。

三、對教材的再認識

課標教材與傳統教材相比確實先進多了,傳統教材表現形式單一,冷漠無情;注重知識結構的嚴謹,嚴重脫離生活實際;注重知識的規範性和標準性,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內容狹窄,數與計算佔了非常大的份量等等。新教材在這些方面都進行了糾正,內容豐富多彩,表現形式靈活多樣,緊密結合生活實際,關注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廣大教師對新教材是歡迎的,是支援的。學生更是對新教材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但新教材也明視訊記憶體在著一些不足,值得我們注意。

鄭教授反對“一層卡一層”的現象,也就是課程標準“卡”教材,教材“卡”教師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