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關於學生三國志閱讀心得

我們心裡有一些收穫後,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那麼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學生三國志閱讀心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學生三國志閱讀心得

關於學生三國志閱讀心得1

《三國志》是我在寒假的時候爸爸推薦我看的一本書,沒看時我感覺《三國志》與《三國演義》沒什麼區別,讀完後我發現這兩本書的題材是完全不一樣的。

《三國志》是一本以歷史為題材的小說,它主要寫三國時期的歷史變遷。提到三國很多人都會第一想到是諸葛亮,可它給我印象最深的卻是另外兩個英雄—張飛、關羽。

書中張飛在長阪坡那段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從中看出張飛的勇猛,雖然他有勇無謀,但他重情重義的品質著實令人佩服。他為了劉備的安全,不顧自身安危,率領二千騎兵在長阪坡抵抗曹軍百萬雄兵,雖只有二千騎兵,可誰知張飛一吼震天下,竟嚇得曹軍無一人敢向前一步。雖然結果讓我無法接受,但張飛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說完了張飛,那就來談談大家都很熟悉的有“武聖”之名的關羽吧。在大家的印象中一般都是他在戰場上的英勇身影,而他留給我最深的卻是他在軍營中的那段“刮骨療毒”的經歷。關羽曾被毒箭射中,傷口雖已痊癒,可一到陰雨天氣,左臂仍會有疼痛感,經醫生診斷說需要“刮骨療毒”。關羽聽罷,果斷伸出左臂,與將士們一邊喝酒下棋,一邊刮骨療毒,臉上談笑風生,沒有一絲痛苦。果然啊!“武聖”之名絕非浪得虛名。他的那種堅強,那種毅力是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的。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讀完他們的故事,對於這結果我無一不感到惋惜,但我們可以學習他們的精神,成為當世“豪傑”。

人,“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關於學生三國志閱讀心得2

《三國演義》這部古典鉅著,是中國幾千年沉澱下來的精華,是我們的文化瑰寶。我讀完了三國演義,又開始讀《三國志》,我像穿越了時空,來到了那個群雄逐鹿、戰火紛飛的三國時代。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董卓獨霸朝綱,禍亂朝廷,涿郡劉、關、張桃園結義,征戰四方,三顧茅廬、結孫權、破曹操、借荊州、取巴蜀,成就一番霸業。江東孫權,兵精糧足,又有三江之固、長江天塹,據江東而虎視天下。典軍校尉曹操,據陳留、討董卓、破呂布、徵袁術、敗袁紹、遠征烏桓,一統北方,而後征馬超、破韓遂,拿定西涼,欲徵荊州以霸天下,但兵敗於赤壁。此後三國鼎立,互相爭鬥,互有勝負,三國歸晉。

這本書帶給我很多感慨、震撼和感動。劉皇叔劉備,三顧茅廬,三上臥龍崗,為了請來諸葛亮,47歲的劉備不顧大雪和遙遠的路程,每次都親自登門拜訪,當劉備第三次到草房旁時,連小童都不耐煩了,但劉備仍然耐心等待諸葛亮醒來,因為劉備知道,要想得天下,就必須得到人才,而為了得到人才就必須親自誠心拜訪。

大家有時候會說,劉備是偽君子,是不義小人,他先後投過,公孫瓚、袁紹、陶謙、呂布、曹操、劉表……而驅使他“忘恩負義”的是他“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天下大義。

也有人說,劉備愛哭,劉備是個懦弱的人,甚至有歇後語: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這對劉備是不公平的,劉備雖然愛哭,但要看他什麼時候哭。劉備在新野本可以自己輕兵逃離,而他沒有,他卻抱著與百姓共存亡的決心,帶著百姓作戰,當被曹操圍困的時候,他哭了,為什麼?是為自己沒能保住百姓的性命而哭。劉備在知道關羽被殺時哭過,那是為了兄弟之間惺惺相惜的情誼,難道不應該嗎?……我更應該向劉備學習堅韌、永不放棄的性格。

三國這類的古典文學,自然是讀得越多越好,我要在閱讀古典文學上做到多讀書、讀好書,做個知識淵博的國小。

關於學生三國志閱讀心得3

關羽這樣俠肝義膽、義薄雲天之人在《三國志》中也算是一大亮點。從桃園結義到敗走麥城,處處體現英勇無畏、有情有義之豪情,在蜀國真的是個奇才。

“吾極之曹公待我厚”《三國志》中這樣說,突出表達關羽對曹操的感激之情,雖是敵,但仍對曹操心存愛戴與感謝。也許顏良、文丑就因此被關羽所殺吧!但是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永不忘劉備是結義的大哥,不肯背叛劉備,即便曹操盛情相留,終究沒留住關羽的腳步。在萬般無奈之下,關羽選擇“立效以報曹公乃去”當然這也是曹操的惜才,更讓關羽在後人的眼裡增添了幾分“重情義”。如此看來,關羽是懂得回報的英雄。

可是,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卻少了幾分義氣。朋友之間多了些許隱瞞,關雲長式的人物已經十分罕見。記得有一次,我們班級裡二位要好的朋友在樓梯裡打鬧,從而將一名小同學撞了個滿懷。小同學踉踉蹌蹌頭碰在了牆上,起了個大包。然而當老師問起時,只見兩個打鬧的同學其中一位手背在身後,滿臉怒氣;另一位身子稍稍晃動,臉上已泛起了紅暈。“我和他在樓道玩,他無緣無故踢了我一腳,所以不小心撞了小同學“。那位滿臉怒氣的同學先開了口,語音落落大方,好似與他沒有任何關係。另一位聽道,忙辯護道:“是你先打我的”!滿臉怒氣的'男生聽後,更加不顧同學情誼,伸出手指著與他情同手足的夥伴說道:“明明是就是你打我的,你還狡辯。”哎!以前的情深似海在今日這件小事上,早已灰飛煙滅。望著他們你一句,我一句的爭辯,我深深的嘆氣,怎與關雲長相比,現代的情變淡了,義變淺了。

合上《三國志》,一些小精靈般的思緒飄入我的腦海,時代在發展,我們少年兒童更要像關羽那樣有情有義,互相幫助、樂於助人、懂得回報、感恩,少年強則中國強,讓我們做一個有情有義的好少年!

關於學生三國志閱讀心得4

語文,是我們從小到大都一直密切接觸的學科,不光因為素質教育時的課程設定,更因為它與我們生活中的交流、表達和思考都密切相關。因此,在我看來,語文素養,既指人們對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可以在分數上得以體現;又指人們對語言這一載體所傳達的思想及內涵的理解與領悟,能夠在精神上得以反映。

而如何提升語文素養,或許是每個老師、家長和同學都思考過的問題。課堂有效教學這一途徑不錯,因為相對於知識體系和認知能力都不完善的學生們來說,老師們經過了多年語文素養的積澱和教育經驗的積累。他們的引導與啟發,也帶動了學生們的思考與知識架構;社會生活實踐這一途徑亦有可取之處。因為培養語文素養的目的,絕非用以空然的“紙上談兵”,而應在語用上有所實踐。在實踐中,語文因溝通而愈發精煉,因表達而愈發準確。語文的學習與語文的實踐可以和諧統一,可以相互促進。

因此,課堂有效教學和社會生活實踐都是提升語文素養必不可少的途徑。但是我認為,相較於前兩者,課外大量閱讀對於提升語文素養有著更重要的意義。首先,從三者的比較來看。課堂教學如若有效,大抵不會只拘泥於條條框框的被動背誦,應該涵蓋對經典文字的'解讀和對同學們思考的引導,而這些,都需要同學們在課外大量閱讀中得以延伸,只有經過了自己在閱讀中的思考與感悟這一環節,才能真正的參透文字與其背後的內涵,才可以達到語文素養進一步提升的目的。課本的篇目只是一個指引,深度與廣度,都需要在課外的大量閱讀中獲得。

正如《三國志》所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大量閱讀甚至可以對同學們形成思考力起到直接且根本的作用。課外大量閱讀絕不僅是課堂有效教學的一個補充,它是對課堂教學的延伸,也是提升語文素養的歸宿。於鬧市中讀書,博聞強記,文學素養令人讚歎;楊絳先生每日閱讀量達數萬字,飽讀詩書,成為人人敬仰的文學大師。

就課外生活實踐來說,人是需要群體生活的社會動物,我們幾乎時時處在與人溝通和交流的之中,課外實踐不缺時間也不缺機會。反觀當下人們的閱讀生態——在實用主義的影響下,在時有時無的惰性中,又有多少人能以閱讀為習慣、為己任呢?更何況,在浩蕩的資訊大潮的衝擊下,碎片化閱讀擠佔了大多時間,大量閱讀面對著各種注意力分散和擠佔的考驗。因此,在當下,為課外大量閱讀正名,更有其緊迫性和必要性。

況且,課外大量閱讀本身,就是一件足夠美好和足以提升語文素養的事。通過閱讀,我們可以與古今中外的名人大家“遇見”,這種遇見,是以文字為橋樑的惺惺相惜,是以紙張為媒介的心靈接觸,更是以閱讀為契機的思考共鳴。而這些,都讓語文素養的提升變得貼近生活,貼近心靈。育人、求識的目的也恰在於此。

是的,對於語文素養還仍待提升的我們來說,亦需要大量的閱讀,通過細緻閱讀來體會文字的質感,通過潛心閱讀來錘鍊思考的深度,通過閱讀,體會真正的“詩意棲居”與切實的素養提升!

關於學生三國志閱讀心得5

《三國志》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文言文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結晶,是傳統文化的集中薈萃,是文學寶庫中的精品典範。它記錄著歷史發展的軌跡,昭示著傳統文化的底蘊,散發著人文精神的芳香。多讀文言文,不僅可以增加語言儲備,提高作文佈局謀篇的能力,而且還能夠增長曆史文化知識,提升人文素養,提高審美鑑賞能力。

陳壽所著的'《三國志》,與前三史一樣,也是私人修史。他死後,尚書郎範頵上表說:“陳壽作《三國志》,辭多勸誡,朋乎得失,有益風化,雖文豔不若相如,而質直過之,願垂採錄。”由此可見,《三國志》書成之後,就受到了當時人們的好評和稱讚。陳壽敘事簡略,三書很少重複,記事翔實。在材料的取捨上也十分嚴慎,為歷代史學家所重視。史學界把《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視為紀傳體史學名著。

所以我選擇了借閱《三國志》這本優秀的作品。

《三國志》講了一段蕩氣迴腸的悠久歷史。東漢末年,群雄割據,董卓獨霸朝綱,禍亂朝廷,涿郡劉、關、張桃園結義,征戰四方,三顧茅廬、結孫權、破曹操、借荊州、取巴蜀,成就一番霸業。江東孫權,兵精糧足,又有三江之固、長江天塹,據江東而虎視天下。典軍校尉曹操,據陳留、討董卓、破呂布、徵袁術、敗袁紹、遠征烏桓,一統北方,而後征馬超、破韓遂,拿定西涼,欲徵荊州以霸天下,但兵敗於赤壁。此後三國鼎立,互相爭鬥,互有勝負,三國歸晉。

這本書帶給我很多感慨、震撼和感動。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

魏、蜀、吳三國鼎立是天命,而吳國則時間最長,蜀國則最短的,那是因為它失去了諸葛亮就像房子失去了房樑一樣,從此一蹶不振,最後沒出息的昏庸無能的君主劉禪直接棄城而降,諾大一個蜀國就這樣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而吳國之所以壽命長是因為第二代君主孫策選好了接班人--孫權,而且為孫權留下了一片現成的基業,和一批忠心耿耿的能臣武將,所以吳國壽命長要歸功於孫策。魏國則是有一個政治家君主--曹操,所以司馬家族才不敢那麼猖狂,曹操一死,曹丕還勉強挺了過去,俗話說國不過三代,到了第三代曹睿時,已是烏煙瘴氣,司馬昭獨攬大權,這時的魏國已是名存實亡,搖搖欲墜。最終三家全部滅亡了,中國又進入另一個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