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讀《教師不可不知心理學》有感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教師不可不知心理學》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教師不可不知心理學》有感

讀《教師不可不知心理學》有感1

近兩日讀了我買過來很久卻未認真閱讀過的唐全騰老師所寫的《教師不可不知的心理學》一書,感觸頗深。

《教師不可不知的心理學》一書全然沒有一般心理學書籍那些枯燥難解的專業術語,沒有刻板無趣的說教,讀之彷彿朋友之間的一次傾心交流。作者利用自己的職業之便,首先給我們提供了很多鮮活生動的學校典型案例,使我們老師感覺到就像在傾聽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然後作者從心理學的專業角度出發,通過列舉心理原理相似的其他案例和心理學實驗,對學校案例進行了深入而淺出的剖析。每每讀到作者那些總結性話語的時候,都讓我有豁然開朗之感,多少年的教學迷惑被他一語道破,讓我遂生相見恨晚之感。書中除對案例的精彩剖析之外,作者還給我們提出了很多解決問題的對策,這些對策非常實用易行,簡直就是一線教師的.管理寶典。

本學期我讀了好幾本書,其中我最感興趣的就是《教師不可不知的心理學》,這本書與其他心理學的書不一樣,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理論堆砌,而是運用例項來解釋教育心理學的知識。

其中有二種心理現象引發了我的思考,給予了我一定的啟示。破窗效應:

書中提到,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它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牆,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被清洗掉,很快的,牆上就佈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一個很乾淨的地方,人們不好意思丟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之後,人就會毫不猶疑地拋,絲毫不覺羞愧。

由此可以得到啟示,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班主任尤其需要用心,任何微小的變化都有可能是第一扇窗戶。班主任應該為了樹立良好的班風,應該更加的細心觀察。班級內沒有問題是不可能的,出現問題是正常的,關鍵在於教師能不能及時的引導和教育。希望每一個班級都不會出現一扇破窗。

讀書,就一個人而言,如莎士比亞的詩:“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裡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讀《教師不可不知心理學》有感2

“習得無助”這個詞不僅適用於我們如今的學生,也適用於我們如今的教師,我說的當然不是全體學生和教師,但也為數不少。

我在進行日常教學檢查時,常常會看到有些班級有成批的學生從早上第一節課就開始趴桌子睡覺,其實他們未見得真的睡覺,只是覺得早上剛來上學,給上課老師點面子,別影響老師講課而已。等到下午,那可不是這樣的情景了,要是再遇到個不利害的或是講課水平一般的老師,那教室也就成了自由市場了。雖然這些學生為數不是很多,但他們就是習得無助的學生。你說這些學生從他人生上學的第一天起就這樣嗎?我不信,其實這是把烏龜和兔子放在一起賽跑的結果吧?烏龜要想贏,只能等兔子偷懶,那概率是多麼多麼的小啊?我烏龜反正永遠也跑不過你兔子,我還跑什麼啊!在我看來,我們教育給學生的公平應該在人格上,而不是在知識上,但我們的家長是不幹的,於是我們的教育不是從民族的長遠利益著想了,而是從家長的利益著想了。結果教育生產出來的產品,其實是廢品多於成品的。這跟三十年前的教育是沒法比的了,那時候音樂課不教五線譜,可孩子們都能唱很多有益於孩子成長的歌曲,甚至很多孩子是會識譜的。你再看看現在的孩子五線譜沒學會,也不會唱幾首那些對他們成長有益的歌曲,更別提訓譜了。所以孩子的習得無助不在孩子,我只是可惜他們不學習還浪費了自己寶貴的生命時光。當然學生的習得無助的`原因不只這些,但無論哪種原因,都是與學生無關的,而是與我們的教育體制和教師有關的。要想改變學生的習得無助,作為教師無權改變現有的教育體制,但我們有能力在體制內改變自己,讓我們的學生少些習得無助。

如今習得無助的教師越來越多,他們一方面是因為怎麼認真教也教不好學生,一方面是對學校或是教育的失望。這些其實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教師跟學生還是不一樣的,學生是未成年人,他們的思想不夠成熟,對人生沒有一個深刻的認識,所以自控能力是較差的,讓學生們靠自己的主觀努力去改變自己的習得無助是不可能的,必須藉助外力,尤其是教師的力量,沒有一個學生願意習得無助的。教師則不然,教師本身的素質就應該高於普通的知識分子,因為他承擔的是教書育人的工作,所以克服自身和學生的習得無助必須靠教師的主觀努力。教師們應該知道,現在學生學習差不等於將來學生就沒有成就。現在學生成績差也並不等於教師知識傳授有問題。如果我們能這樣看問題,我們就不能把習得無助僅侷限在教育體制和學校管理上了。我們就會換一個角度來思考問題了,當我們把埋怨學生不努力、體制有問題、領導不懂教育的時間,用來思考如果去試著去改變這一現狀,不能改變別人,就改變一下自己,那我們在教學上就會漸漸感到不那麼習得無助了。讓我們試著讓那些習得無助的學生養成一兩樣好的學習習慣,懂得一兩樣做人的道理,與他們有一些朋友式的交流,你就會發現他們在上你的課時不再睡覺,不再說話,而是能學一點簡單的知識,做一道半道簡單的習題。他的眼光裡有了對你的敬意,你不覺得你的教學工作也不那麼習得無助了嗎?如果能這樣,相信你的教學成績也會提高的,別忘了,我們教育的天職在於教學生做人,做人教好了,教學成績不提高那就是咄咄怪事了。試著改變一下自己的心態,你會發現你不累了,因為心不累了。請記住下面的話: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難會遇到那種讓我們真的無法脫離的困境,真正綁住我們的,往往是我們心底那種懦弱、不願努力的心態。如果是學生,還可以說他們還小,值得我們多加關心;但如果已經是成人了,還好意思坐在地上耍賴,要別人來幫他嗎?醒醒吧!難道真的要讓自己一直待在的深淵?”

讀《教師不可不知心理學》有感3

《教師不可不知的心理學》一書全然沒有一般心理學書籍那些枯燥難解的專業術語,沒有刻板無趣的說教,讀之彷彿朋友之間的一次傾心交流。作者利用自己的職業之便,首先給我們提供了很多鮮活生動的學校典型案例,使我們老師感覺到就像在傾聽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然後作者從心理學的專業角度出發,通過列舉心理原理相似的其他案例和心理學實驗,對學校案例進行了深入而淺出的剖析。每每讀到作者那些總結性話語的時候,都讓我有豁然開朗感,多少年的教學迷惑被他一語道破,讓我遂生相見恨晚之感。書中除對案例的精彩剖析之外,作者還給我們提出了很多解決問題的對策,這些對策非常實用易行,簡直就是一線教師的管理寶典。

作者在本書中的“戀愛基模”一節中談到一個普便的心理現象——“基模”現象。皮亞傑說:“基模指一個人內在會自行建構一套認知系統,而且個人會使用這個系統來處理所接觸到的資訊。因應不同的`情境,基模會不斷修正、改變,甚至是創造新的基模來解釋一個全新的問題。”

由此我想,人一生的成長就是個不斷建立基模和突破基模的過程。建立基模可以讓我們有一套認識與適應世界的體系,讓我們產生一種生活安全感;突破基模可以讓我們體驗創造的快樂,讓我們人生得以不斷的提升和完善。我們教師在施教過程中可以通過調查、實驗等手段,弄清不同型別學生的心理基模,近而引導他們去修正扭曲或錯位的基模,建立更加完善的適應時代發展與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基模。由此以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將會有一個全面的改善,學生的心理環境建設也會有一個質的飛躍。

讀《教師不可不知心理學》有感4

《教師不可不知的心理學》是一本好書,書中重點研究了23種教育心理現象,有大量的教育案例來支撐這些心理學觀點,作者唐全騰在教書一段時間後,重新回去讀書,從而對教學有了更深刻的體會。他選擇了校園中最常見的事情來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心理學的原理,用心理學來看學校教育,從學習、關係、決定三個角度解釋了從眾、模仿、習得無助等現象,並結合教學場景進行了分析,並從教師的角度給出了自己的認識和處理方法,從個體的學習,到班級的管理,無所不包。這便是全書的大致內容。對於教師或相關的研究人員來說,這不僅是非常有用的一本書,也是一本很適合教師閱讀,更是教師不可不讀的一本好書。

“學生想認真學習,教師想盡力幫助學生學習,家長永遠想給孩子最好的`,校長、主任也絕對希望學校的教學能夠蒸蒸日上,推動教改的專家學者們更是希望能建立一個完善的教育製作。問題是,我們如何確定我們正在做的事情是對的呢?直覺上,我們都以為我們是對的,但心理學卻告訴我們:人們的想法往往埋藏著許多盲點……”這本書介紹的一些學生心理知識,如:習德無助、從眾、自我實現、自我中心等,有助於老師瞭解學生、教育學生。當自己面對課堂情景和學生表現時,才能夠運用這些知識來判斷及應對學生的情況,製造好的輿論導向,把學生引導到好的一面,把理論知識和教育教學實際結合起來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教育中的問題。作者在書中從“學習”、“關係”和“決定”三個方面,用具體真實的事例講解了原本很深奧難懂的心理學理論。舉例後還講述了故事的背後,真的分析得透徹,深刻。

比如書中舉例:面對上課時,有學生在剪指甲,究竟應該怎樣?“要不要和學生起衝突?”“有沒有能力壓制這個學生的態度?”“要在教室處理還是到辦公室裡處理?”“要自己來還是請學務處幫忙?”

有些學生感覺比我們教師還拽,理直氣壯的,和我們叫喧,實在沒辦法處理他的違規犯記現象。和家長聯絡,要麼找不到,要麼說不上兩句就結束通話了。家長罵也罵了,打也打了,孩子硬是不改,又能怎辦?

“完全沒有辦法可想”和“現在還沒有找到辦法”兩種見解,我們該選擇什麼呢?我們應該想著,只要我們慢慢的探索,總能找到一個正確的方法,針對學生各種突發狀況,很好的解決問題。那我們的日子遲早會變得“好過”。

心理學說:人們總是會把自己的行為想成是典型的行為,認為自己既然這麼做了,別人也應該都會這麼做才對,這種把自己的行為誇大為所有人的普遍性行為的現象,稱為“虛假的一致”。

以之前那位學生來說,如果本身他不喜歡老師,就會以為其他學生也不喜歡,因此想“替天行道”,才想為全班同學出一口氣。

這種現象其實常常發生。

書上建議我們教師面對班級時,應該利用一些表決、投票、闡述意見等動作,來讓同學們知道他的想法可能不是多數人的想法,而且班上的民意其實是在老師身上,而不是在某個學生身上。這樣可以讓那些同學的氣焰消減不少,也替老師省掉許多的麻煩。

看來,對於消極的“虛假的一致”,要堅決抵制。多多溝通,就不會犯莊子和惠施的故事了。

書中許多觀點,都讓我開始對我們的教育方式進行反思。確實,不管教育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最後還都要靠“人”來實現。所以教育問題就是人的問題,要解決教育問題,就要解決人的問題。我們教師是教育過程中的重要人物,要提高我們的教育質量,就要提高教師的專業地位,那麼老師的專業地位就緊緊是學科知識嗎?我想,教師的專業地位更加體現在教師對教育心理方面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所以從現在開始我要不僅要加強學科知識的提升,更要加強教育心理知識的鑽研,讓我成為一位真正的好教師。

讀《教師不可不知心理學》有感5

跛足策略,是指個體為了迴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現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而採取的任何能夠將失敗原因外化的行動和選擇。概念很拗口,通俗的說,人們一般人不太能夠接受“失敗”的事實,為了維持自己的自尊,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往往會故意設下一些障礙,如果還是成功了,那麼表示自己的能力果然很好;萬一失敗了,就可以把失敗的原因歸咎於自己所設下的障礙,避免直接承認自己的能力不足。

這種心理現象在社會生活中廣泛存在。考試前幾天,注意聽學生之間的對話,就會發現他們會相互問:“你這場考試準備得怎麼樣?”一位同學說:“不怎麼樣,看運氣吧,都沒怎麼看書。”考完試後再到處找人訴苦:“這一次考得好難,自己都不會寫。”

這種心理現象,其實跟心理學中的成就動機理論是相一致,力求成功者為了獲取成就,通過活動提高自尊心和滿足感,往往會選擇難度適中的任務。他們的目的都是獲取成功的同時保證自己的自尊心。

使用“跛足策略”的目的是為了維護自己的自尊心,使得自己感到更快樂。卻忽略了這種策略所帶來的危害:人際交往障礙和自我催眠效應。

我遇到一個很喜歡使用這種策略的'同學,考試前同學們問她:“你複習得怎麼樣?”她總是說沒睡好,身體不好、不想複習之類的,但實際上,她每次考試成績都是不錯的。反覆多次以後,大都數同學都覺得她能力很強,但為人很假。而有一些同學聽了她的話之後,也會為自己提前設定一些障礙,如我這段時間沒精神,沒吃好,沒睡好等,結果是把自己給催眠了,有藉口可找了,就真不學了。

跛足策略的使用,目的是為了替自己主要的工作表現做掩護,它本身沒什麼不好,只是一種心理的防衛機制,保護自己的自尊不至於受傷太多。但是長期消極的歸因不利於學生的個性成長。雖然“失敗是成功之母”,但若是一直逃避失敗,成功也就變得遙遙無期了。教師應該觀察學生,對學生給予鼓勵和支援,幫助學生樹立信心。

普遍的跛足策略的使用,與成就動機和歸因方式有關,我們應該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正確的歸因教育。認識自己、認識別人,建立明確的自我概念,促進自我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