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寓言 > 歷史故事

不可不知的日本歷史故事

那些你所不知道的,關於日本的歷史。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準備的不可不知的日本歷史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不可不知的日本歷史故事

不可不知的日本歷史故事

在資訊的傳播受制於地理的歷史長河中,任何一個民族和國家的國民心態、歷史文化乃至國家政策都離不開其獨特的地理環境的影響。日本國土狹小,四面環海,資源匱乏,地震頻繁,使它很早便產生了一種“島國情結”。

“島國情結”的第一個特徵是強烈的排他主義,排他性其實又是缺乏安全心理的反射。在自我生存空間極為有限、生存代價高昂的條件下,人們對任何自己已經佔有的產權都會有強烈的排他意識。我國的漢、唐、宋各代王朝,古代朝鮮、印度文化及近、現代西方文化都曾輸入日本,並必然會與其本土文化產生交流與融合,但也會催生衝突和牴觸。

在學習吸收更先進更成熟的外國文化成果時,排他性十足的日本難免產生安全感缺失心理。

我們知道,自卑和自負常常像一枚硬幣的兩面,羨慕和嫉妒的界限也絕非涇渭分明。在妒火的啃噬下,日本一方面從不停止向先進國家學習,另一方面也渴求有朝一日能夠享受對昔日老師超越和征服的快感。

事實上,日本正是這麼做的,尤其是對在東亞做了數千年龍頭,卻在甲午戰爭後衰敗不堪的中國。

此外,日本基本上由單一的民族構成,使得獨一無二的民族自豪感很容易演變為民族優越感,在處理民族關係時甚至會異化為民族沙文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在遭遇政治經濟上的現實困難時,妄自尊大的日本人便會毫無心理障礙地轉向對外侵略擴張。“島國情結”的心態還伴有嚴重的危機感,人們特別關注本民族的生存空間,關注群體的命運,甘願為了集體能夠渡過危機而泯滅個體價值和是非判斷。

同其他民族一樣,日本歷代統治者在遭遇政治經濟困局時,常常會以求得本民族生存空間為藉口,用對外侵略轉嫁國內危機,恰好碰上一個內憂頻仍的東亞大陸為鄰居,更加屢試不爽。

當代日本學者四宮正貴就曾指出:“雖然表面上被封鎖了,但是日本民族的民族主義和愛國心在戰後60年也沒有枯竭。回顧我國曆史,在國家危機之時,尊皇精神和愛國心就會興起,超越危機。現在日本的危機狀況,通過民族主義的興起和日本傳統精神的復興,必然能夠度過。”

可見,日本國民的這種危機反應模式,直到現在也沒有改變。如果我們不變得更強更好,日本更加不會改變。

武士道精神的全民滲透

專事殺伐的職業武士階級,最初形成於各地大名割據混戰的日本戰國時期。1192年,鎌倉幕府的建立標誌著武士統治時代的開始。通過吸收中國儒家理論的部分內容,武士階級建立起一套以忠君、節義、廉恥、武勇、堅忍為基本原則的“武士道”。

武士道中的五項基本原則,在形式上與中國儒家傳統文化中的“五德”之說非常相似,但是,如同很多其他取自中國的文化成果到了日本就會經過有意識的主動揚棄一樣,武士道與儒家倫理有著不同的側重和核心。

遵循天人合一理念,中國人以五行配五德,分別是仁、義、禮、智、信,而對應不同人群的不同行為規範,也常用這種“五德”來表示,比如君子應具有“仁、義、禮、樂、忠”這五德,武將則為“智、信、仁、勇、嚴”,連生肖也有各自的五德,比如雄雞為“文、武、勇、仁、信”,無生命的玉也有“仁、義、智、勇、潔”五德。

在中國,不管什麼人或物,所要求的五德中必有一個“仁”字,這個“仁”,就是儒家文化的根基所在。這裡且不去討論“仁”的內涵,但我們可以輕易看出,“仁”代表著一種普世的客觀道德要求。“仁”之後,最常出現的是“禮”,“禮”通常指確定下來的典章制度,更明顯是一種人為的規則。

儒家學說中最重要的兩個概念,仁和禮,是被武士道棄而不取的。武士道的最根本核心是“廉恥”。

什麼事情會讓一個武士感到羞恥,失去個人或所屬集團的榮譽和地位?當武士受到這種羞恥時,他會毫不猶豫地切腹自殺。

為了避免這種奇恥大辱,武士不管做什麼事情,不管採取什麼手段,其最終目的就是一定要超越對手,取得壓倒性勝利,無論是為了個人名譽而決鬥,還是贏得一場戰爭,為主公贏得榮光,讓自己揚名立萬。

中國人有時會“殺身成仁”,有時也會“忍把浮名,都換了淺斟低唱”,但日本人絕不會放棄榮譽和名聲,他們殺身,也絕不會是為了抽象縹緲的仁義道德。拋棄了仁和禮的束縛,將一己榮譽和勝利置於遠高於生命的地位上,這樣的武士道精神自然會讓武士們在面對鬥爭時採取如下態度:只有輸贏,模糊是非;只有進退,無視規則;寧可玉碎,不要瓦全。

當然,我們絕不否認武士道中那些克己、節儉等原教旨意義的價值觀。我們正視對手,就該客觀認識它,甚至肯定它。

事實上,在長達幾百年的武士統治時期,武士道精神已不是武士階層的專利,它被奉為整個日本社會的倫理基礎,無遠弗屆,不同程度滲透薰陶著每一個日本國民。日本人一向有坦然赴死的覺悟,即使是傳統日本社會中處於下層的農夫、乞丐,甚至柔弱的女性,也同樣以迴避死亡為恥。

以武士道為信仰,無怪乎日本的國民性中有動輒使用武力,並且死鬥到底的傾向了。在好的方面來說,即使在戰後日本,失職的國家公務人員或生產了不合格產品的企業主,也有不少人以死謝罪於國民,以維護自己的聲譽、表達自己的羞恥之心。

標籤:日本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