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數學培訓心得體會

當我們心中積累了不少感想和見解時,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數學培訓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數學培訓心得體會

數學培訓心得體會1

在今年的7月15日,我有幸參加了由縣教育局組織,由實驗中學主辦。這次分為鎮、縣交替培訓:

對於為期15天的暑假集中培訓階段,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充實”。是的,的確是太充實了,每天在縣由名師和骨幹教師進行分析,下午分組討論提出困惑共同解決,也可以介紹自己的成功經驗。讓我的思維豁然開朗。

雖然教國小已經快30年,自己也覺得對於教材還是蠻熟悉的,但是聽了名師老師和骨幹教師對教材的分析,讓我看到了更多教材的內涵。以前,每次上研究課的時候,總是挖空心思,想改變原來教材的內容,想更加與眾不同,更加吸引人。其實,專家在編寫教材時有著一套承上啟下的脈絡。

以前,在教學的時候,總是抱怨教材中,單元太多,有的單元只有一、兩個課時。有個專家在講座時候,把國小階段的每冊書的每個單元都整齊地排列出來,有個專家甚至把國小階段的每冊書每個單元分別屬於哪個認知領域也列成表格,非常的清楚。這些都讓我不禁反思,自己為什麼沒有想到要這樣做。心中不由地發出感慨,專家就是普通教師想得更多一些,想得更深一些。

我今年任教的是二年級兩個班的數學,根據低年級小的年齡特徵和經驗,學生的`學習應該從生活出發,從學生平時看得見、摸得著的周圍事物出發,在具體形象的感知中,使學生真正認識數學知識。數學來源於生活,又為實際生活服務。正因如此,教學中,我努力創設條件讓學生把數學學習與實際、實踐活動聯絡起來,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提高提出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樣讓學生將數學與生活聯絡起來,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讓學生充分調動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這次培訓確實使我受益匪淺,收穫多多。

20xx年X月X日至X日我參加了長春市教育局在東北師大實驗校舉辦的國小數學師資培訓,每天的感覺是幸福而又充實的,因為每一天都要面對不同風格的專家、名師,每一天都能聽到不同型別的講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衝擊。

當然有的講座很貼近我們的教學(趙豔輝、王豔玲),有的理論性太強(省教育學院孫興華),但也讓我們對數學領域有了一點更深的瞭解,最難得的是我聽到了專家對新課標的解讀,與此同時我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

作為一名教師,我深知自己的教學方法陳舊和教學活動的單一,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太多的不足,但是經過這三天的學習,我相信自己是有所收穫的。一些對教育教學工作很有見解的專家以鮮活的案例和豐富的知識內涵,給了我具體的操作指導,使我的教育觀念進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匪淺。下面是我通過培訓獲得的點滴體會:

一、數學理念的提升

雖然從事教育工作已久,但面對當今的形式,時代要求我們不斷進步,吸取營養,為祖國的教育事業能夠有突飛猛進的發展貢獻我們的力量。在這次學習中老師為我們解讀了20xx版課標的內容,傳授了新的教學理念,總結了數學的思想方法和活動經驗,這讓我在數學理念上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集合思想、對應思想、符號化思想、化歸思想、類比思想、分類思想、統計思想、極限思想和模型化思想這麼多數學教學思想方法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是複雜和實效的。我正是缺

少了這樣的一些理論基礎,使得在實際教學中缺乏高度和深度。老師關於課堂教學預設與生成的關係論述非常貼近我們的實際教學,這也是我們在日常教學中,尤其是公開教學中面臨的最為頭疼的環節。除了教師自身要具備較高的隨機應變的能力外,更要汲取豐富理念,這樣才能真正具備駕馭課堂的能力。

二、教學行為的轉變

在專家的講座中我體會到對於每位教師都要面臨的備課和上課任務,在這次培訓中我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在日常工作中面對龐大的班級學生數,面對堆積如山的要批改的作業,再加上那麼些個後進生,教師已經忙得不可開交,談何每天細心備課,認真鑽研教材,老師的講解為我們在這些方面的思考提供了一些可借鑑的方法。

空談理論不切實際,屏棄理論也不合邏輯。我們應理論結合實際,在日常工作中根據自身工作量在學期初為自己制定好工作目標,如細緻備多少節課,進行多少節課堂教學研究等。簡而言之,就是有選擇性地進行教學研究,保證在有限的教學時間中做到充分利用。可謂:量不在多,貴在精。我想這樣一種教學行為的轉變,才能真正意義上運用到我們的實際工作中,才能讓學生獲得更為有效的教學。

三、教研方法的更新

一直以來,校公開課的開展一直是我們進行教學教研的重要方法。通過趙美紅(東師實驗校),張辛欣(天津路國小)兩位名師的示範課以及後一位老師的說課,不僅讓我對如何說課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也讓我認識到在日常教學教研中思想和方法的轉變需求。我們應與時俱進,為深入地做好教研方法的更新,也為我們展開更有效的教學打好基礎。

經過這次我認識到每一位教師都應積極參與到課程改革中去,深刻的解讀課標,不做旁觀者,做一個課改的積極實施者。

四、感受壓力,增強信心

在這裡,我突然感到自己身上的壓力變大了,要想不被淘汰出局,要想成為一名與時俱進的教師,就要更努力地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理論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課堂教學能力等。而這就需要我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努力學習各種教育理論,並勇於到課堂上去實踐,及時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反思、改進、調控,才能有不斷的提升,我相信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會有所收穫,有所感悟的。

數學培訓心得體會2

我是一名剛走上工作崗位的青年教師,很高興參加了這次的課改培訓,為即將開始的教學工作做了初步的準備。新課改是一種新理念,新思想,這對我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我必須進行各種嘗試,在不斷的探索中成長。通過這幾天的培訓,我對新課程有了初步的瞭解,下面就此談幾點體會:

一、整體把握

新課改要求教師能夠做到整體把握課程目標,整體把握數學的素養和能力,整體理解課程內容(如:課程主線和知識結構)等等。作為新教師,對我來說要做到這幾點確實有很大的難度,畢竟無論是知識的掌握,還是能力的培養,都需要經過大量的教學實踐才能熟練掌握。但經過培訓,我或多或少也有一定的收穫,有經驗的老師的講解,一線教師的經驗的傳授,使我心裡開朗了許多。

做到整體把握雖說難度大,但對學生來講,教師能不能做到整體把握對他們影響深遠。因為在整體把握中體現著教師的知識水平和素養能力,只有能做到整體把握的老師,講起課來才能做到有條有理,思路清晰,學生也才能聽得津津有味。因此,我一定會努力進入狀態,做到整體把握!

二、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是通過教師的主導作用來實行的,教學中教師的激發作用、啟迪作用、組織作用和薰陶作用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師的角色轉換是關鍵。

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一直在倡導“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常常是“主演加導演”。在教師的主導下,學生只能被動學習。學生要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必須從“主導者”成為“組織者”、“引導者”。數學知識不是獨立於學生之外的“外來物”而是在學生熟悉的事物和情境之中,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相關聯的內容。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適當引入他們喜歡的活動,如講故事、做遊戲、表演等,使他們產生樂學、好學的動力,從而增強學生探究的慾望,培養起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激發學生的探究性、創新性思維

新課改後,增加了很多探究性的題型,這一反傳統教學中,教師與學生面對面的問答或對話形式,教師牽著學生鼻子走,而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於學生。在探究式教學中,要鼓勵學生的集體參與,並非只有好學生才有能力開展探究,應該給每個學生參與探究的機會。尤其是那些在班級或小組中極少發言的學生,應多給予他們特別的關照和積極的鼓勵,使他們有機會、有信心參與到探究中來。通過探究,可利用學生集思廣益、思維互補、思路開朗、分析透徹、各抒己見的特點,使獲得的概念更清楚、結論更準確。

從學生和教學內容的實際出發,創造性地組織數學智力活動,為學生創設一種動手操作、獨立觀察、引起思考的實際活動,激起學生自主地鑽研和創新,經過群體的交流,完成對資訊的加工過程,使知識變成學生自己的精神財富,讓學生在真實思考和創新的體驗中構建知識,學習方法,增長智慧。

要做到這一點,教師也必須轉變角色,真正從權威的講授者變為與學生共同探討問題的好朋友和引導者。要解決這個問題,應徹底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建立起一套新的課堂教學結構。例如,過去上覆習課,老師系統整理知識,學生聽完後,完成一些相應的習題,總結一下,就算是複習告終了。現在我們則將知識的脈絡由學生分小組獨立整理,練習題在教師的引導下互相設計,交流練習。而且在交流過程中,還允許同學們提出問題,進行答辯,關鍵的環節還要能舉例說明,再加上巧妙的練習設計,使複習課上出情趣,上出深度。讓學生們在學習潛力和學習方法上有出色表現。

此外,要積極營造自然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敞開思想參與學習活動。學生樂意在遊戲和活動中學知識,有著強烈的求知慾望。我提倡辦好三件事:一是保證學生在探討問題時,有寬鬆的氣氛,必要時,可以下位,可以重組小組,甚至大聲爭辯;二是理解學生,允許學生用自然的語言表達思想,交流意見;三是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發表與眾不同的見解。這樣就可以大大解放了學生,也大大解放了老師,課堂上呈現出一種積極的、向上的、自然的、和諧的新景象。

總之,這次培訓讓我意識到肩上的擔子很重,我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的素養和能力,進一步拓寬自己的知識面,為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打下堅實的基礎!

數學培訓心得體會3

xx日上午我在窯上國小參加了二年級數學人教版教材培訓,聆聽了培訓主講教師對“二年級上冊數學”的解讀和介紹。

通過本次培訓學習,經過對教材的疏理,讓我對二年級教材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本次學習不僅澄清了我對一些數學問題的一些模糊認識,而且對我今後如何解決一些教學上的問題起到了很大的幫助作用,實現數學課堂有效x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而且對人教版版教材有了新的認識,新的理解:全套教材的知識通過講解我能感受到教材每單元的內在聯絡。知道了每單元的知識串串相接,環環緊扣,哪一個環節做不好,下一環節就難以實現,所以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知識點都應該抓好銜接,才能使學生真正的理解掌握所學知識。

新的課程標準由“情景圖”引出“問題串”,倡導數學課堂生活化,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並加以解決,人教版教材較好地體現了這一理念。採用教材中的教學情境,將課本數學變為生活數學,儘量創設生活化的的課堂情境,使課堂教學成為一種開放的“生活化“教學。“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課程倡導的重要學習方式。就是要求我們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化為具體的、摸得著的、看得見的、可x作的數學。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從學生的`數學現實出發,引領學生不斷經歷艱x的自主探索學習過程,讓學生親歷數學的“再發現”“再創造”的過程,不僅僅學會了知識,更主要讓學生感受如何學習,實現了數學課程促進學生全面、可持續、x發展的特點。

應該說,人教版教材xx豐富、貼近生活、編排有新意,深受國小生喜愛。但總體看新增加了不少知識點,原有的內容也並未減少,課時數也增加不少。這就需要我們認真研究我們的教學內容到底應該講到什麼程度,達到什麼難度。仔細去拼讀我們的教參,用好我們的教參。

總之,本次教參培訓使我受益匪淺。

數學培訓心得體會4

今年8月5號——8月7號,我縣舉行了國小數學骨幹教師培訓活動,這次培訓的主要目的就是學會使用怎樣通過網路來進行集體備課,並會上傳自己的教案以及撰寫個案等內容。通過這次培訓活動使我受益匪淺。現就這幾天的學習談一談自己的點滴體會。

雖然網路集體備課提了有一段時間了,但集體備課到底備什麼?怎樣備?網路集體備課又有什麼優點?它有什麼意義?在這幾天首先我們學習瞭如何進行網路備課的操作。在機房中我們學習了怎樣建立自己的工作室、加入國小數學協作組、怎樣進行編寫共案、如何檢視共案、編寫個案和進入聊天室的操作。然後集中聽了裡莊、雙堠、界湖、大莊兄弟學校集體備課經驗的介紹和張主任的《如何搞好網路大集體備課》的報告。網路集體備課有別於以往的集體備課,他和我們以前的集體備課交流的形式變了,網路集體備課藉助網路,只見備課不見人,可以暢所欲言。我們的交流範圍廣了,在學校團隊優化的基礎上,再提升、再優化、再運用,範圍是一個縣。可以說是更加的集思廣益、取長補短、提高協作與交流經驗,可以明顯的提高教育教學效果。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少走很多彎路,能充分的展現與提高個人素質。

網路大集體備課不僅節省了大量的時間,而且減輕了勞動強度,讓我們有更多的精力從事教材教法的研究。由於各位教師都任同一學科,教學進度基本一致,大家在備課時都當作自己的事,當自己拿到從網上傳來的其它教師的教案時,可以和自己的設計來對比一下,取長補短,看看哪些地方設計的是自己所沒有想到的,根據自己的教學特點,設計自己個性化的個案,形成自己的教學思路,在教學中能使教學效果得到更好的提高,並及時記錄教學的心得體會,並整理、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清楚地意識到隱藏在教學行為背後的教學理念,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監控能力,逐漸生成對教學活動本身的理性認識。

一次集體備課的討論就是教師間的一次思維碰撞,一次碰撞就會有一次的提升,就會有一次的收穫,大家群策群力,將個人的智慧和特點展現出來,互相學習,互相促進,能及時將教學過程中反饋出來的資訊及時處理,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充實教案,完善教法,在互動中提高工作效率,使我們選擇最適合自己實際的教學教法,從而使教學達到最佳效果。網路集體備課強調的是集體智慧的結晶,為教師之間的交流協作提供了平臺,是教師合作交流的載體,能較快地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教學水平。

我們應該怎樣來進行網路集體備課呢。我們不僅要向有經驗的兄弟學校學習,更要結合自己學校的實際,制定合理的集體備課計劃和實施方案,並堅持不懈的落實到實處,少走形式,多做實事,總之網路備課優勢甚多,而最主要的還是我們老師們的重視與堅持!為更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去努力,來服務於學生的學習。

數學培訓心得體會5

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在教學中非常重要,要發展學生的統計意識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讓學生體會統計是有用的,資料是有資訊的,也就是說統計能幫助他們來做出決策,瞭解一些情況,明白統計存在的教育價值。在實際生活中,有很多例子就可以拿過來當作教學素材。

例如:有一學期我們學校的學生徵訂校服,在班會課我測量了同學們,班長記錄了原始的.資料。量完以後,我接著就問我們怎麼上報我們班校服資料,是把我們的剛才的原始資料直接交上嗎。這時一個同學站起來說,這樣上報太麻煩,也沒用。我們統計一下身高多少的有多少人上報就可以,這時候全班同學都說這樣好。可見,學生的統計意識一下產生了。接著,我就放手讓同學們分組去統計,不一會統計表就出來了。我根據統計表上的資料讓學生去發現資訊。這樣一來,不僅完成了學校佈置的校服徵訂任務,而且學生也經歷了統計的過程,並且瞭解了我們班身高在哪一段的同學最多,誰最高、誰最矮,自己和哪些同學差不多高等很多情況。

由此可見,我們身邊有很多例子都可以用來當教學素材,只要合理運用,都可以幫助學生形成一種統計的觀念和隨機的思想。

數學培訓心得體會6

三月六號,我們全縣五年級數學教師在教師進修學校進行了為期一天的培訓,雖然昨天剛下了一夜的大雪,路上很滑,但是會議室還是座無虛席,教研室的呂主任已經早早的等在在那裡。培訓期間老師們都認真的聽、記,惟恐漏掉。這次培訓一共有八個教研員給我們輔導,通過培訓使我使我知道了本冊教材的新的編寫意圖,知識結構,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給我以後的教學起到了指明燈的作用。下面我就談一下我的具體體會:

一、教材內容有了很大的改變

這一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圖形的變換、因數與倍數、長方體和正方體、分數的意義和性質、分數的加法和減法、統計、數學廣角、和綜合應用等。其中因數與倍數、長方體和正方體、分數的意義和性質、分數的加法和減法、統計是本冊教材的重點內容。本冊內容在原來義務教育教材的基礎上增添了數學廣角、圖形的變換。另外對一些內容作了調整,比如把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由第二單元調到第五單元,這樣為學習分數加減法的通分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理念的改變

在國小階段,有關因數與倍數的知識是傳統的教學內容,以往人們認為,它既是國小生應該掌握的重要的基礎知識,又是發展國小生邏輯思維的良好素材。同時,人們普遍認識,這部分內容概念集中,比較抽象,概念之間的聯絡緊密,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也由於以往對這部分內容的編排,聯絡實際的素材不多,學習這部分內容,既需要學生理解並記憶一些概念,又要求能夠運用這些概念進行一定的推理、判斷。所以,學習過程顯得比較枯燥。因此,這部分內容向來是國小數學教學的難點內容本套教材對這部分內容的處理,主要的依據是《標準》的要求和所提倡的理念。 “在《標準》中這部分內容的要求有所降低,明確在1~100的自然數中認識有關的概念和性質,並且這部分內容不作為一個獨立的領域出現,在教材的編排中可以將這部分內容分散到數的認識和計算中去此外,在例題的安排、素材的選取、習題的設計等方面都採取了新的措施,使得上述兩單元中相關內容的編排與以往的教材相比有下面幾個特點:

1、精簡教學內容,突出基本概念教學。

不再以整除概念為基礎引出因數與倍數,而是在直觀的基礎上,通過乘法算式得出因數與倍數的概念。由於學生已經積累了豐富的區分整除與有餘數除法的知識和經驗,對整除的含義能夠清晰的理解,不出現整除的定義不會對學生理解其他概念產生影響。因此,本套教材中不再出現“整除”的數學化定義,而是藉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②“分解質因數”和“用短除法分解質因數”不作為正式教學內容。在以往的教材中,“分解質因數”及“用短除法分解質因數”是作為求最大公因數、最小公倍數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安排的,因此,“分解質因數”一直作為必學內容編排。而在本冊教材中,由於允許學生採用多種方法求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分解質因數”失去了其基礎知識的作用,因此不再作為正式教學內容,而只作為一個補充知識,安排在“你知道嗎?”中介紹。

2、增加了直觀和聯絡實際。

以往人們普遍認為,這部分內容的教學過於形式化,一系列的概念引出,似乎都與現實生活無關;從概念到概念,似乎都難以直觀。而國小數學的大多數教學內容的引出都注意從實際引入,注重提供直觀支柱。因此,本套教材對這部分內容的編排,注意內容的呈現、展開儘量聯絡實際,貼近學生的認知特點。例如,2、5、3的倍數的特徵的教學,例題和習題都增加了聯絡學生生活實際的素材和插圖;用鋪地磚的問題情境引出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概念等。這樣處理便於揭示數學與現實世界的聯絡,有利於學生理解有關概念的實意義,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數學抽象能力。

3、增加探索性和開放性。

例如,“3的倍數的`特徵”的得出,“做100以內的質數表”,找出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的過程,等等,都體現了放手讓學生探究,鼓勵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加強了拓展性和知識性。

內容精簡之後,出於拓展學生知識面的考慮,教材在相關教學內容之後,利用“你知道嗎?”“生活中的數學”等欄目,安排較多的拓展性知識作為閱讀資料提供給學生。例如,介紹完全數(第14頁)、互質數(第83頁)的概念,奇數和偶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哥德巴赫猜想,以及怎樣利用分解質因數的方法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第81頁)等,以豐富學生的數論知識,激發探求的慾望,培養生對學習數學、探索數學持久而穩定的興趣。

三、增添了空間與圖形教學內容,促進學生的空間觀念發展

國小階段空間與圖形教學的主要目標是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與前幾冊一樣,本冊教材繼續把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作為空間與圖形內容編排的研究重點。在教學內容方面安排了“圖形的變換”“長方體和正方體”兩個單元。

總之,經過一天的培訓,受益匪淺,我在今後的教學中一定遵循新的課程標準,在平時的教學中一定強調了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豐富多彩、充滿魅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內在動機。在自主探索的學習活動中,學生能夠獲得自己成功、能力增強等良好體驗,從而逐步增強學好數學、會用數學的信心。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培訓心得體會7

課標,是我們學習,教學的前提依據。20xx年4月21日,教育部頒佈了《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xx年版)課標教學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為了更好地理解新課標,在工作站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認真學習了新標準,新舊內容的變化較大,但個人認為知識還在簡化,所以在以後教學中要更注重一下能力的培養:

重視數學的核心素養的培養

從新課標的知識變化上看,數學核心素養在新課標裡體現得更明顯,是數學教學與人行為(思維、做事)的終極目標;是學生為主體參與的教學活動中逐步形成的發展,是經驗的積累,是過程性目標的拓展,是四基的繼承與發展。數學核心素養主要有三方面構成:(1)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2)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3)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這次新課標的修訂,促使我們備課的時候要更注意學生核心素養和階段保持一致。不在只是關注知識點,知識是學習的其中一個目標。我們的目標要變大,素養目標不是靠上一節課,而是靠潛移默化的、潤物細無聲的,最後到達入心入腦的作用。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備課實施教學的時候要提前預設,看看能提升學生哪方面素養,需要學生做什麼,怎樣的學習效果最好,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達到提高學生能力,提升學生素養的效果。

在學科融合中凸顯數學本質

在平時教學中,我很注重學生的認知,尤其新課的引入。例如:七年級數學上冊第二章《有理數的加減法》中,異號兩數相加時,學生特別易錯。我就用他們知道的笑臉哭臉作為計算的依據,學生就特別容易接受,普遍做題不錯,但是用書上的法則理解套用效果就沒有那麼好。線段認知時,孩子們反應到兩點之間所有連線中線段最短,對學困生還是有難度,加之他們上課的專注度不夠,我就用“狗吃骨頭”的例子來說明。學生在一笑而過後做題記憶很快。我平時提倡數學學習要聯絡生活,那就要觀察生活現象才能用於學習。那新課標中提倡把跨學科的內容融於教學之中。通過多學科的橫向聯合,增強學習的探究性、開放性和綜合性。數學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為各門學科尤其是理工科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有些孩子排斥數學學科主要是因為傳統數學課主要侷限在教室內。例如《利用三角形全等測距離》中測湖泊、河流的'距離學生的理解能力普遍比較差。想不出來為什麼老紅軍炸碉堡的實測方法,應用能力較差。那就領出教室實地體驗感知,大多數學生會恍然大悟。

關注學生個體差異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數學教育要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既要為所有學生打好共同基礎,也要注意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由於各種不同的因素,學生在數學知識、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異,教師在教學中要承認這種差異,因材施教,因勢利導。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兼顧學習有困難和學有餘力的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發展他們的數學才能。

總之,教無定法,學無止境。面對新一輪的學生,新的課標體系,我們也會再接再厲。

數學培訓心得體會8

通過對數學課程標準的學習,我進一步領悟教育理念和新的總目標,充分認識到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教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既要加強學生的基礎性學習,又要提高學生的發展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我們教師必須更新原有的教學觀念,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不斷鑽研教材,學習新理念,新方法,全面瞭解自己的學生,切實地完成好教學任務,把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現代教學的需要。本人通過對新課程的學習下面談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通過學習瞭解了“課程目標”的變化。

數學課程標準修改前後的第二部分課程目標都分為總目標和學段目標。總目標由原來三個方面(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的具體闡述變為現在的四個方面(知識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態度)具體闡述。《20xx版數學課程標準》在原有“雙基”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提出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的要求。,即“四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從“雙基”到“四基”有兩個理由,一是教育理念的體現;二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要求。《20xx版數學課程標準》把原有“兩能”轉化成“四能”。在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數學思想的感悟和經驗的積累僅僅靠老師的講解是不行的,更主要的是依賴學生親自參與其中的數學活動,依賴於學生的獨立思考,在注重結果性目標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了更要注重過程性目標。

二、通過學習認識到在教學中教師要面向全體靈活選擇教法。

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面向全體學生,關注並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尤其是那些學習上暫時有困難的學生,同樣應給予足夠的重視,而非岐視,要因材施教,因勢利導,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發展他們的`數學才能。教材中設計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討論”、“觀察”、等問題,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在小組成員的安排上優、中、差各級知識水平學生要合理搭配,以優等生的思維方式來啟迪差生,以優等生的學習熱情來感染差生。在讓學生獨立思考時,要儘量多留一些時間,不能讓優等生的回答剝奪差生的思考。對於數學成績較好的學生,教師也可另外選擇一些較靈活的問題讓他們思考、探究,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數學成績。因此教師要深入、全面地學習課程標準,理解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掌握課程標準的思想內涵,通曉課程標準的整體要求,才能目的明確、方向集中地鑽研教材,具體、準確地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創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分散難點、突破疑點,從而得心應手地駕弩教材,靈活自如地選擇教法。

三、通過學習意識到教學中教師要進行多元化的評價讓學生體驗成功。

新課標指出:“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也要重視他們的學習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也要關注他們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全面、多元,多用激勵性評語。要多一些寬容,少一些指責,允許學生犯錯。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每個學生的基礎是有差異的,學習數學的程序也會有差別,如果用同一個標準去衡量評價學生的學習,必然要製造出許多的失敗者。因此,評價要因人而異,不要用“同一把尺”,要注重評價個體在原有基礎上的進步,幫其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我們時時刻刻把學生放在首位,努力充實自己,讓學生愛學、樂學,必定會獲得教學上的進步。

學習新課標,就是為了更好的進行新課改。教學方式變了,教師在教學中的角色變了,認識這個變化,接受這個變化,適應這個變化,才能和學生一起實施教學的改革,共同實現基礎教育改革的目標。雖然,教學方式變了,教師角色變了,教學觀點變了,但是目標不能變,為了孩子一生的持續發展,我們將堅持不懈的將課改進行到底。

孫豔菲

數學培訓心得體會9

暑假這十一天學習活動,使我的假日生活充實了很多。作為一名第一次參加活動的新教師,我來談談對這次培訓活動的幾點心得。

首先,對於如何才能更好地"關注課堂,實施有效教學",確實是我們每一位老師值得討論、研究的一個問題,也是我執教近幾年來的最大困惑,現在我以一名參與者的身份來談一下自己的感受。

首先,培訓活動加深了我對課前備課的理解。

作為一個參與者,知道了國小數學備課都應該備什麼,都應該關注哪些方面。但具體在實際操作中該怎樣去落實,還是很模糊的。通過這次親歷活動後,我真正弄清了有效教學準備活動的流程是:課標解讀與教材分析----學習者特徵分析-----確定教學目標------最近發展區分析------教學處理及策略選擇-----展示教學預案。先說一下教材分析:教材分析不單單是就教材去談教材。還要在教材分析中明確編者意圖,我們可以藉此落實哪些階段目標?我們應該在怎樣的總目標的指引下具體落實到課堂上的目標?我們的教學到底要使學生形成怎樣的能力?另外,從其他幾塊的準備中,我還知道了我們的教學還要關注學習者的特徵,關注他們的最近發展區,怎樣才能使我們的教學真正使他們受益,形成他們的一種能力,這才是我們教學的最終目的。因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合作的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計算與實際應用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所以,數學教學應該能夠為造就現代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就是說,我們的教學要使學生形成能力,形成能力的最終目的是為社會服務。只有明確了這一點,我們的教學才會更有效。

其次,為我搭建了一個學習的平臺。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是孔聖人所言。意思是說三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師的.人。那麼眾人行,吾師多焉!現代的教育強化了學科的整合,要求教師做教育的研究者。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學會合作,同伴互助,發揮團隊的力量,才可以把我們的教育搞好。事實也是如此,在這次培訓活動中,每每思考之餘,渾身都不由然汲取一種力量,那就是為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而奮發努力!這也許就是人為什麼是群居動物的原因吧。

再次,通過這次培訓,我見識到了很多老教師的風采,也認識了不少優秀的年輕教師,通過交流我瞭解了自身確實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可以向他們學習、請教,對我自己也是一種成長的好方式。

另外,參加本次活動後我也有以下一點思考:

因為這種教學準備活動耗時費力,不可能把準備過程全部呈現給大家。所以,我們必須把準備活動儘量真實的"演"給大家。但必竟還是"演",因而給我們的活動帶有了太多的形式色彩,使學習者不易接受。學習者的第一感覺就是模仿的"演演"而已,某種程度上抹煞了"研"的色彩。

那麼怎樣處理"演"與"研"。應該說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準備活動中的東西是好的,但做多了就走樣了。那麼,這種活動中,怎樣處理好"演"與"研"的問題,或者說怎樣使"演"真正走向"研"才是我們今後應該更關注的問題。但是,即使真正"研"下去了,又該怎樣檢驗我們"研"的結果,從而促進"研"下去才是更值得我們去做的事情。

總之,我很榮幸能參加這次的培訓學習,確實使我大開眼界,從各位老師身上學到了很多有用的東西,希望下次再參加時自己也能有所提高,成為能和大家一起研究的好同伴。

20xx年8月2日,我參加了區教育局在實小北校區舉辦的暑期數學教師培訓,接受到老師們對於教育教學的新的解讀的同時,我還反思了自己以往在教學工作中的方法和模式。作為一名教師,我意識到自己教學方法陳舊和教學活動單一,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太多的不足,但是經過學習,我收穫頗豐,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之後,我會將自己所學運用到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改進自己的不足之處。一些對教育教學工作很有見解的老師以鮮活的案列和豐富的只是內涵,給了我具體的操作指導,使我的教育觀念進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匪淺。下面是我通過培訓獲得的收穫體會。

一、立足國小數學教育,著眼學生未來發展

第一個講座是郭校長的講座,我清楚的意識到只關注學生現階段應達到的水平的教育,作為教育者,我們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關注他們在未來的社會裡生產、學習、關注他們未來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訓練學生進行研究性的數學學習,注重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精神,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注重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聯絡生活的意識。數學在社會各個領域中使用非常廣泛,數學思維和數學能力的好壞與學生的未來有很大的聯絡。國小數學教育是否以學生的未來發展為本對於學生未來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二、提高教師的綜合能力

第二堂講座是陸校長的講座。陸校長條理清晰的列出了新課標的變化,其中包括:基本理念,理念中新增加的提法;關於數學觀的深化認識;關於設計思路的修改;領域名稱的變化;關於課程目標的修改,等內容。通過這次培訓,我對新課標有了更深的認識和理解。培訓時,專家的講述,環節嚴謹,重點突出,過渡自然,使我深受啟發,爭取在教學時精心設計習題,用行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懂得數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體現了新課改的理念“人人學有用的數學”。貼近學生的學習生活,學生更樂意接受。

通過參加這次的培訓學習,我大開眼界,從其他老師身上學到了很多有價值的東西,瞭解了自身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會把學到的技能用於今後的教學當中。

數學培訓心得體會10

一、“動口”更要“動手”。

你做過的你記住了,你說過的你卻忘記了!正如一位數學家指出的,“學習數學的唯一方法是做數學”。在數學課上,我有很深的體會。當我在課堂上講時,同學們聽得很認真,而且大部分能聽得懂。但是,一旦讓他們拿起筆來做作業時,就會茫然不知所措。因此,課堂上要十分講究課的節奏。該用眼觀察時,就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該動腦思考時,就給足時間安靜思考;該動手操作時,就給足空間讓學生擺弄;該動筆練習時,就要學生認真練習。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有機結合,使課堂思看結合,說寫結合,動靜搭配,達到最佳的效果。

二、合作有“形式”更要有“實效”。

現在,小組合作正成為老師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新寵物”。因為,新課程倡導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那麼課堂上就應出現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合作交流的氛圍。可我總覺得,現在數學課堂中的'小組合作常常流於一種形式。我認為學生小組討論的時候,教師應成為小組討論的一員,參與其中,並對小組學習的過程做必要的指導。教師在巡視過程中,同時要關注討論的程序,瞭解各組討論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以便及時點撥,適時調控。

三、上課如何做到“活而不亂”呢?

有的課表面看上去氣氛異常活躍,學生參與度高。但是,學習效果一定好嗎?其實,我認為教學並不是越熱鬧越好,也並不是笑聲越多越好。安靜、有序的愉快課堂氣氛也是新課程所追求的。讓學生“動”起來是一個目的,但只“動”起來是遠遠不夠的。如何使課堂活而不亂呢?這個問題一直困繞著我。期待得到大家的賜教。

數學培訓心得體會11

一、作為教育工作者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教育理念。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總是憑經驗進行教學,很少坐下來和老師們一起研討每一節課,很難相互之間學習。就個人而言,也很少學習別人的先進教學理念,,教育雜誌堆積如山,卻很少去翻閱它。心想:教學很容易,不需要費多大的力。其實不然,不管教低年級還是高年級,不管教國小,還是國中、高中乃至大學,教學都是一門藝術。如果我們沒有理論學習,就得不到進步,就很難去培訓好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當進入了這個專題學習後,我發現同行們有不少我想都未想到的好做法,都為建立高效的課堂獻計獻策,很有學習的價值,這些理念都是先進的,與時代同步,給來不及學習的我們再次敲響了警鐘:作為教育工作者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教育理念。

二、我們要努力構建高效的課堂。

1、教學目標把握要準確。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針對學生不同年齡段的身心特點,對不同學段的教學目標作出了科學而具體的規定。這就要求我們要認真研讀《標準》,嚴格按照《標準》的要求對照執行。教學目標的定位。就跟打籃球一樣,籃筐太高了學生再怎麼努力也投不進,自然就喪失了信心;而籃筐太低了,學生就會輕而易舉地灌進籃筐,當然也就沒有戰勝困難的喜悅。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充分考慮到三維目標的統一。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這三個方面同等重要,缺一不可。教學目標的制定還要兼顧好、中、差三個層次。根據因材施教原則,教學目標的制定也要因人而異,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求達到的目標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論。要保證課堂上80%以上的學生掌握80%以上的課堂教學內容。對於優等生我們可以在課外延伸一些略帶挑戰性的練習;而對於那些後進生,我們也可以為他們制定一些淺層次的要求,讓他們循序漸進。

2、教學環節設計要合理。

在設計教學環節更多的.要考慮如何施教學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又保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少些花哨,多一些實質,少走彎路,多走讓人輕鬆的路。每一個教學環節要有機地連串起來,每一個環節的內容的設計是準確的。在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自主發展,同時也要注意老師的引導作用。因為一味的讓學生自主發展,沒有老師的引導,學生也會走入迷途,一頭霧水,如果一味老師的引導,就沒有了學生主動的學習。這樣的課堂也將是效率不高的課堂。因此在設計教學環節一定要合理才能發揮它的效益。

3、課堂教學提問要精當。

課堂提問是數學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啟發學生思維、控制教學過程,進行課堂反饋的一個重要手段。它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教師必須細細揣摩,問到關鍵處,問到有用之處,問到學生心裡去,問出水平來,才能更好的促進我們的教學,利於學生的發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通提問的技巧與藝術,來提高我們的課堂效率。

經過培訓,我認識到每一位教師都應積極參與到課程改革中去,不做旁觀者,做一個課改的積極實施者,也讓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性。作為教育工作的我們更加要不斷學習,每一節課之前要去充分思考如何提高這堂課的教學效率,而課後我們還要去反思這節課的效率如何,並作出日後教學的調整。只有這樣,才能有不斷的提升。

數學培訓心得體會12

在本次新課程的培訓中,我們聽了王尚志教授以及其他各位老師的辛苦講解,使得自己對此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也使自己認識到新課程理念的核心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下面是我參加培訓的一些心得:

首先是發揮學生主體性和積極性,有一個創新思維活動的空間。怎樣作到這一點呢?我認為關鍵在於教師;教師如何引導,啟發,點拔?能否真正地把學生引到這一領域?教師在平時備課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儘量地蒐集,製作與教材有關的知識。積極源於興趣,我認為,在新課改條件下,要上好高中數學課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創設情境,發揮最佳效果

在教學實踐中,試圖從日常生活入手,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同時把學習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使學生親近數學,感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初步體現與現時生活的聯絡。

2.獎勵激勵,提高學習積極性

在教學中,充分關注學生情感態度變化,採取積極的評價,較多地運用激勵性的語言。如:說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豐富!真聰明等等!調動了學生積極探求知識的慾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情感,讓每個學生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心。在提高學生積極性的同時,教師應確定更高層次的教學目標以適應新課程的要求。對於教學而言,不能光是知識的傳授,而是包括知識與技能、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幾個方面。那種追求“能夠教好一節課”或“教出了幾個能考高分的學生”為目的的教學已經不符合課改精神了。教會學生知識,教給學生方法,教給學生獨立和生存的能力應成為所有教師的職業追求。

3.學生應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環顧周圍,在我們的教學中還存在許多這樣的現象:一些學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東西,教師還在不厭其煩地從頭講起;一些具有較高綜合性和較高思維價值的問題,教師卻將知識點分化,忽視了學生自主探究和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一些本該讓學生自己去動手操作、試驗、討論、歸納、的內容卻被老師取而代之;一些學生經過自己的深思熟慮形成的獨特見解和疑問,往往因為老師的“就照我教的來”而扼殺。在新課程下,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性,為學生提供從事活動的機會,構建開展研究的平臺,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4.靈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許多教師不適應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與實際聯絡起來。實際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現有水平,在認真領會教材編寫意圖的同時,學會靈活、能動地運用教材,根據學生實際進行必要的增刪、調整,這樣才能從“有限”的教材中無限延伸。

5.追求形式和效果統一的課堂

現在,一些課堂濫用討論、合作學習的.方式,不給學生足夠的機會和科學的指導,使課堂流於形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設計組織有效的、科學的活動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問題情境必須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活動內容必須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讓學生有一個獨立思考的過程,讓他們帶著自己的觀點去充分地討論研究,發現自己的不足,構建完整全面的知識體系;還有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觀點,讓學生在交流、探究、比較的過程中將知識優化組合,完成篩選,做出正確判斷。

新課改改變了以往的教師滔滔不絕地講,居高臨下地問,學生規規矩矩地聽,小心翼翼地學。當學生平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滿足時,才會輕鬆、愉快地投入學習,才會主動探究。因此,現代課堂教學應確立師生平等的教學觀念,構建平等對話的教學平臺,使教學在師生平等的過程中進行,將師生關係理解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間的衝突,對權威、尊嚴的威脅,讓學生在率真、坦誠、互尊的環境裡一起學習。使學生處於一種心理放鬆、精力集中狀態,思維活躍,敢想敢問,敢說敢做的氛圍中學習。因為教師不是萬能之人,作為教師應該放下架子向學生學習;使學生明白,不管是誰都要學習,不管是誰,只要會就能成為別人的老師。

數學培訓心得體會13

國小數學教材是秉承“螺旋上升”的原則編排教學內容的。每學期內容編排以單元結構形式呈現,每單元是具有內在聯絡、具有共同主題內容構成,並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地進行編排。

在我的學生進入國小中學段以來,我們每學期的“開學第一課”中,總有這樣一道不可或缺的風景,我和孩子們一起讀“課本目錄”。讓學生根據目錄所列的單元主題,聯絡舊知,猜想新知。“老師,我發現《方向與位置》這個單元已經出現好幾次,先是認識上下、前後、左右,然後是東南西北等方位,現在會再學什麼呢?”“奇怪,今年也有《觀察物體》,二年級時也學習過的。”結合目錄瞻前顧後,孩子們就有了一個快樂的開始:“哈哈,很多知識我們以前遇到過的,只有《簡易方程》是新的知識!”“你確定方程是全新的嗎?”我故作挑釁地追問,“()+4=9,()裡填幾?這就可以看作是方程啊!”我補充道。在孩子們驚奇的眼神中,厚厚的數學書又一次被壓縮成了薄薄的片…

在新課程背景下,以整體性的視野來整合資源、設計教學,進行教學過程的實踐與研究是非常重要,也是很有必要的。數學學科的特性決定了數學知識之間的銜接性,可以是一個單元的跨課時銜接,也可以是跨單元的銜接,甚至跨學科之間都能以一個切入點為中心,把知識串成一個串,所以數學文化引領下的數學教學更適合於“大單元”教學。下面就來談一下自己的思考。

一、大單元教學追求整體性、一致性

單元整體視覺的“大單元教學”具有“大主題”統領、“系統化”分析、“整體性、一致性”編排、“結構化”關聯的內涵特徵。所以要進行大單元整合教學,首先必須把國小數學拎成串,也就是把這些凌亂的知識揉碎了再重新組合。

例如《數的認識》主題單元,無論是整數的認識:包括一年級20以內數的認識、100以內數的認識,二年級千以內數的認識、萬以內數的認識,還有四年級大數的認識,還是三、五年級分數的認識,四年級小數的認識,我們都能以“計數單位”這個核心詞串起來。

還有“數的運算”主題單元,加減法就是把計數單位的個數按個合起來或者分開來。乘法是在加法的基礎上學習的,乘法的意義是把計數單位的個數按群合起來,然後學習表內乘法,它的實質是把計數單位“一”的個數按群合起來,例如九九八十一這句口訣,就是9個9合起來得到81個一;兩、三位數乘一位數是計數單位十、百…的個數按照幾份合起來;兩、三位數乘兩位數是把計數單位一、十、百…的個數按幾十幾份合起來;小數乘法是把小數計數單位的個數按群合起來;分數乘法是把分數計數單位的個數按群合起來。也就是說,乘法就是利用口訣把計數單位的個數合起來,合不完時綜合單位繼續合。除法的運算和乘法是一致的,從整數除法到小數、分數除法,整個的除法就是利用口訣,把計數單位的個數平均分下去,分不完時細分單位繼續分的過程。

“數的運算”大單元教學按照這樣整體性、一致性的方式進行,學生才能學得透徹,學得明白,真正達到理解算理,掌握演算法的目的。

二、大單元教學有利於學生構建系統化、結構化的知識結構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老師們都是以零散的知識點為載體,以課時為單位,視角孤立地進行“課時教學”的,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知識之間的聯絡。如果老師們以學生的深度學習為出發點,以大單元主題教學為新的教學模式,整合教學目標,就能讓知識間的聯絡更清晰,進一步促進學生構建系統化、結構化的知識結構。

例如,在博興縣博奧學校郭長寶老師執教的二年級《除法的初步認識》這節課中,一開始,郭老師利用3個“青蛙跳”的題,和學生一起復習了加法、乘法和減法的意義,讓我們見識到郭老師對知識的整合能力,同時也對《新課程標準》中所提到的數學知識的整體性有了更深的理解。然後,郭老師引領學生提出“包含除”問題“8個泥娃娃,每2個裝一盒,能裝幾盒?”讓學生先圈一圈,然後嘗試列算式。對於學生來說,每2個圈一圈很簡單,但是用算式表達時,學生列出了2x4=8(個),郭老師直接告訴學生,乘法表示合起來,而這裡表示分下去的過程,所以用乘法不太合適,並直接板書出了減法算式8-2-2-2-2=0,問學生這樣列行不行?然後郭老師借用課件展示了2個一分的過程,讓學生看到連減是有意義的。然後郭老師出示“8個泥娃娃,裝到4個盒子裡,每盒裝的同樣多,每盒能裝幾個?”這個“等分除”問題,學生能一眼看出每個盒子分2個,但對分的過程模糊不清,所以郭老師引導學生先用線連一連,再用算式表示出來。針對學生出現的先每個盒子分一個和每次分2個這兩種不同的分的方法,郭老師重點讓學生理解一個一個地分這種方法,一個一個的分,第一輪分下去4個,每個盒子分到1個,用8-4表示,第二輪又分下去4個,每個盒子又分到1個,最後每個盒子2個,用8-4-4=0表示,然後根據這些問題的共同點,讓學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整節課,郭老師抓住“除法是求幾個相同減數減法的簡便運算”這一核心點,藉助“除法的初步認識”這一教學模型,引領學生不斷豐富對除法意義的.深度建構,幫助學生理清了除法與乘法的關係、除法與減法的關係,體現了知識結構的統一性和整體性,從而實現了學生數學認知的提升,幫助學生構建了系統化、結構化的知識結構。

三、大單元教學讓數學思想方法得以培養

《新課程標準》對數學文化的定義是指數學的思想、精神、語言、方法、觀點,以及它們的形成和發展還包括數學在人類生活、科學技術、社會發展中的貢獻和意義,以及與數學相關的人文活動。谷老師指出:“數學文化引領下的教學就是要清楚數學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掌握內容的邏輯結構,聚焦知識的核心價值,彰顯數學的思想方法,增強數學的應用體驗。”可見在國小數學教學中數學思想方法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由無棣縣第一實驗國小季利利老師執教的三年級《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這節課中,對“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除法中各個數位都能整除的這一知識點,季老師課前的小練習6÷3、40÷2,先借助乘法口訣計算,再借助分小棒說清楚為什麼,其實就是喚醒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為學生的深度學習打下基礎。在探問環節中,季老師先讓學生根據經驗列式計算,並呈現出3種不同的計算方法。為了更好地驗證豎式、理解算理,季老師進一步引導學生藉助分小棒的過程,理解每層數字的含義,在展示交流中逐步讓學生感受“算理”和“演算法”的對應,感悟“數”與“形”結合的重要價值。

無獨有偶,在陽信縣第一實驗學校李敏老師執教的三年級《兩位數乘兩位數》中,在探究環節,學生藉助點子圖這一直觀模型,分別把12個14分成了6個14和6個14、8個14和4個14、2個14和10個14。李老師引導學生比較這三種不同的口算方式,相同點都是先分後合,把新知識分一分,轉化成舊知識,再把舊知識合起來,就解決了新問題。這一過程體現轉化思想,培養學生遷移類推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然後通過讓學生在點子圖裡指一指、找一找豎式計算中的每一層,李老師與學生一起梳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算理,先用個位數上的2乘14等於28也就是2行,再用十位上的1乘14,得到14個十,也就是剩下的10行,最後把2個14和10個14合起來,得到12個14也就是168,從點子圖到算式,從操作體驗到算式抽象,以數形結合為切入點展開,幫助學生理解了算理、掌握了演算法。數學教學不僅要進行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教學,還要進行數學思想、方法和應用的教學。

大單元教學,能夠讓知識之間的聯絡更加清晰,能夠讓學習方式的溝通更加有效,能夠讓數學思想方法得到培養。在數學文化引領下,整合教學內容,加強知識間的內在聯絡和溝通,可以培養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使課堂教學更加高效。

數學培訓心得體會14

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也隨之發生著變化;以培養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個維度為目標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xi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學前臺。我跟隨新課改步伐實行了“六步”教學法,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也出現了許多值得我們反思的東西。

一、課改中的收穫

課改中,我努力探索,大膽實踐,認真思考,把課程實施落到了實處,收到了明顯的成效。

(一)教師的素質得到整體提高

教師是課程實施的組織者,促進者,也是課程的開發者。課改推動和促進了我們的成長。在課改實施中,我常有一種感受,我和我的學生一起成長。傳統意義上的教師只是一個技術人員,或者說是一個工匠,僅是用他人設計好的方案去達到他人設計好的目標。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更多地是一個被動的執行者,而很少成為主動的設計者和實踐者,更難成為自覺的教學問題的研究者。在課程改革中,在新舊理念的不斷碰撞中,我們數學教師走上了一條“問題-設計-行動-反思”的旅程。一個個的問題和需求,激發教師“我要學,我要改,我要做”的參與意識。新課程的實施促進了教師的成長,為教師個性化教學提供發展的空間,提高了教師的素質,使我從普通的教書匠成為研究者,設計者。

(二)課堂教學發生可喜變化

課改使學生開闊了思維,豐富了語言,課堂上再不是教師講學生聽的被動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情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學得輕鬆,學得愉快,課堂真正成了孩子們的天地。課堂教學凸顯:

(1)創設良好教學氛圍。良好的教學氛圍對促進學生學xi乃至知、情、意、行的全面協調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在教學中注意創設平等和諧、合作交流,求知進取三種良好的教學氛圍。

(2)創設問題情境。我從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情境和客觀事實出發,以圖畫情景展現,使學生親自體驗數學就在生活當中,給學生提供充分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主動研究充滿數學的實踐問題。

(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學生樂學、愛學、興趣濃厚。重視創設生動活潑的學xi情境和學生主動喜聞樂見的數學活動,激發學生學xi數學的興趣,喚起其心靈的共鳴。

2、學生善於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教學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教材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促進學生更主動地學xi數學。有趣、來源於現實,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課堂上,經常出現有的學生打斷教師的話並站起來說:“老師,這道題我還有不同的想法”,“老師,我有問題想問一問”,“老師,我還可以再補充2點??”,答案不唯一,解法最優化,學生思路逐步開闊,解題中不斷湧現創新精神,數學課堂經常成為學生的“答辨”現場,學生所表現出來的豐富的想象力,活躍的思維,以及提出的有較高思考價值的問題,靈活的解題方法,結合實際問題作出的合理解答,無不讓我們為今天孩子的能力和潛質所折服。

3、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新教材中編入了許多密切聯絡學生生活實際的數學素材。在“數與代數”、“空間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的各個領域裡所設計的情景,都是經常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情。我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讓學生在自己身上、教室裡、家裡、校園裡、大街上尋找所學的數學。如“說說你身邊的圖形是什麼形狀”等問題,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舉目望去,信手拈來,到處是數、形、大小、位置、統計、加減乘除關係等數學資訊,我們就生活在充滿數學資訊的現實世界中。

4、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學xi,獲得成功體驗。課改中,我遵循著這樣一個原則去教學:學生能讀懂的,老師一定不講,學生能通過小組研究解決的問題,一定讓學生去討論,這樣使學生對知識的學xi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進而逐步學會學xi。教學設計中著眼於人的發展,著眼於兒童獲取資訊的多向交流,挖掘教材中的良好素材,給合合作學xi提供最大限度的時間和空間,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群體協力。許多學生在與同伴的交流活動中逐步學會如何有效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認真地傾聽他人的意見,概括吸收同伴經驗,從而形成團結合作,相互尊重,互幫互助的良好學風。在合作學xi中又適當引進競爭機制,採取小組競賽的形式,鼓勵小組內成員的合作配合。強調集體榮譽,把合作與競爭統一起來,並儘可能給予激勵性評價,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

二、困惑與思考

1、新教材注重解題策略的多樣性與教學中個別學生知識掌握不紮實的矛盾。新教材資訊的呈現形式多樣且有可選擇性,解決問題的策略多樣性,強調思維的多層次、多角度、全面性,答案不唯一而有開放性。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去尋找適合自己的學xi方法。教師在教學實際中發現,思維能力強的學生,課堂學xi中能掌握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但對學困生可能是一種方法也沒有掌握。久而久之兩級分化的現象出現。

2、新教材重視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和解題策略多樣化,但對於純計算題的練習相對少,以至產生學生算得慢,容易錯,計算能力較薄弱的問題不可忽視。

3、教學班規模大,有效的小組合作學xi還存在許多商榷的問題。要給學生探索的時間和空間,但有限的40分鐘時間若留給學生足夠的合作與討論的時間又與課時進度發生矛盾,如何把握給予“時間”的度?

總之,不管課改之路有多少困難,我都會堅定不移的走下去。我相信,在學校的大力支援下,在所有老師的共同努力下,砂河二小的課改一定會取得成功。

數學培訓心得體會15

任教七年來,經歷的培訓也不少,可惟獨這次市級培訓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半個月下來,習慣了路上的奔波,習慣了夏日的炎熱,更習慣了前輩們對我思想上的衝擊。每天的感覺是幸福而又充實的,因為每一天都要面對不同風格的名師,每一天都能聽到不同型別的講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衝擊。在這裡,我更進一步瞭解和掌握了新課改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深知自己在教學上是幼稚而不成熟的,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太多的問題,但是經過這一段時間的學習,我相信自己是有所收穫的。一些對教育教學工作很有見解的專家以鮮活的案例和豐富的知識內涵,給了我具體的操作指導,使我的教育觀念進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匪淺。下面談談給我感觸較深的幾節課:

鄭毓信教授的《數學教學研究的現代發展》首先從教學研究談起,從不同的層次為我們提出了很好的建議,點明瞭解決問題的方法,從教學親身遇到的問題入手,如何去認識數學生活化問題,怎樣關注新熱點等等,在關注“有效的課堂教學”時,要堅持獨立思考,不要盲目追隨潮流,不要迷信專家,為我們提出了應思考的問題及現實意義。然後鄭教授又從公開課談起,也為我們提出了一系列的思考問題:“什麼是好的情境設計?”“應如何去認識情景設計的意義?”“應如何處理‘日常數學’與‘學校數學’的`關係?”“主動探究能否被看成數學學習的主要手段以至任何情況下就要讓學生探究?”“數學對於學生來說就是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對數學現象的一種‘解讀”’“什麼是合作學習?合作學習就是小組學習?如何組織學生合作學習?”“什麼樣的動手實踐就是真正有效的?”等等,鄭教授在此為我們做出了正確的回答,並闡述了每個問題的本質與緣由,指出瞭解決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學生探究與老師引導的辯證關係,使我們對“有效課堂教學”的認識又有了大的提高,並懂得了教無定法,必須根據特定內容、特定物件、特定環境創造性地去應用小組學習、個別學習、全班講授等各種教學方法。

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普教所所長王潔博士關於《校本研訓與教師的專業成長》的講座。身處教學第一線的我們,一聽說教科研,都或多或少地感到有點茫然,我們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地教書,改作業,怎麼會有時間和精力開展教科研呢?

聽了王潔教授的講座,我茅塞頓開,原來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也能開展教科研活動。王教授為我們介紹了他們的研究成果——以課例為載體的校本教學研修。她的講座使我明白:可以以課例為載體,通過“教學設計——課堂觀察——反饋”這樣的流程展開研究。她以沈老師上“100以內的退位減法”為例,讓我們深入理會了這種研究的開展。那個課例,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老師在教學行動中學習、在教學行動中研究的全過程。同樣,我們也可以運用這種研修形式進行實實在在的研究。正如王教授所說,這種研修的目的是為了“改進教學,發展自我,追求成功,為自己而研究,同時也研究自己。”如果一個教師,能堅持進行以課例為載體的校本教學研修,既可以改進我們的教學,更可以促進校本教學研究的開展,促進學校教科研的推進。

在這些天裡,我們還聽了仇炳生、李善良、陳光立、陶維林、朱建明、顧香才等專家的講座,真可謂是場場精彩。這次培訓內容豐富,學術水平高,充溢著對新課程理念的深刻闡釋,充滿了教育智慧,使我們開闊了眼界。雖不能說通過短短几天的培訓就會立竿見影,但卻也有許多頓悟。身為老師,要把握新課改的動態、要了解新理念的內涵、要掌握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反思,不斷地研究,厚實自己的底蘊,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適應教育改革的步伐。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將靜下心來採他山之玉,納百家之長,慢慢地走,慢慢地教,在教中學,在教中研,在教和研中走出自己的一路風彩,求得師生的共同發展,求得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