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起跑線觀後感

當認真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寫一篇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起跑線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起跑線觀後感

起跑線觀後感1

一年一度的升學季又將來臨,招生熱與擇校熱也愈演愈烈。而這種拼盡財力人脈競相往名校,尤其是私立學校鑽的現象可謂是不知凡幾,雖然對這種做法不置可否,但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無獨有偶,對名校的追逐熱潮,在印度也不容小覷,最近熱映的《起跑線》這一影片就是這股熱潮的真實寫照。這部影片通過描寫一對男女主人公入學難的波折經歷突出了對教育最本真的東西的見解、分析和追求。

《起跑線》中女主人公的爸爸是一位富甲一方的大亨,雖然財力雄厚,但是因為經營的是時裝店而被所謂的“貴族”嫌棄,即使搬到了市區的市中心,擁有一棟豪宅,為了女主人公能夠順利融入“貴族”群體,交到朋友,還特地迎合“貴族”的各種生活習慣,小到穿什麼衣服,擺放什麼家電,聚會時喝什麼酒,怎麼喝,甚至將自己的日常語言——印地語,硬生生改成了高大上的`英語。用“貴族”的語言來解釋,即最頂尖的學校不允許說印地語,只能說英語。只有貴族才會說英語,只有會說英語才能有機會進入外企,機關單位,出人頭地。否則,即使有再多的金錢,也只是低人一等,長大後只能止步於服務行業。看著女兒被同齡夥伴排斥,女主人公的媽媽二話不說,不惜在一所知名的培訓機構投入重金,旨在讓女兒在短時間內全方面提升。除此之外,父母也進入了特訓,為升學的家長面試臨陣磨槍。

只不過千算萬算不如天算,雖然做了很多模擬演練,也灌輸了很多所謂的“先進教育理念”,如當問到該如何向孩子介紹“貧困”一詞時,標準答案是“Sharing is caring。”(分享即關愛),正式面試時,卻因為父親標準答案的卡頓、顛倒等顯而易見的“差錯”致使女主人公在排名前五位的名校中都名落孫山。實在不忍放棄就讀名校的機會,一個偶然的契機,女主人公的父母得知每所名校都會有5%的名額分配給貧困生,於是,為了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使出渾身解數搬到貧困區,偽裝成貧困家庭,一開始,生活處處碰壁,且隨時都有陷入穿幫的境地,幸運的是,得到了好心鄰居的種種幫助,使得在“貧困生”的核查階段順利通過。戲劇性的是,女主人公偷來的入學機會,恰恰是這位一起玩耍,學習的小夥伴——男主人公的,男主人公的爸爸甚至為了幫助女孩“籌課外活動費”,冒著生命危險衝向馬路上的汽車,為的就是用那撞得鮮血淋漓的雙臂所換來的撫卹金來挽回女孩的讀書機會。後來,女主人公的爸爸幡然醒悟,真正的教育,不是看學校是否像五星級酒店般設施豪華,也不是這所學校是否出過多少政客名人,而是這個學校的老師和同學是否保持一顆赤子之心,把同伴當成家人,即使生活再困難,也不放棄對生活的熱愛,對未來的美好期待,用光明正大的方式勇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

本部影片以女主人公為明線,男主人公為暗線,通過男女主人公的入學波折,諷刺了社會上的所謂教育公平,已經淪為權錢交易的犧牲品,最後女主人公一家被男主人公一家的行為所感染,其實感染的並非只是女主人公一家,而是每一位為人父母和關心教育的人,花言巧語,陰謀詭計總會被人不恥和遺棄,勇敢與愛心才是立足之本。讓我們懷揣赤子之心追夢!

起跑線觀後感2

在存在貧富差別的社會裡,當一種東西(資源)供不應求時,就會有人使出渾身解數,甚至不擇手段地想方設法去得到它。而且那種東西(資源)也會異化,失去原本普世的功能,成為少數人獲取利益,得到好處的籌碼,於是便會出現公正缺失、道德失衡,所謂正義與公平也就無從談起。印度電影《起跑線》描寫的正是這樣一種社會情形。在印度,當教育資源有優劣之分後,那些所謂的教學一流、條件優渥、聲名在外的私人學校,便成為富人家庭競相追逐的目標,他們甚至不惜採用非正常手段,佔用屬於窮人有限的入學名額,把自己的孩子送進去《起跑線》雖然是一部帶有喜劇風格的電影,但是它觸及了印度社會教育界現實存在的問題,也借影片中主人公之口,道出了問題發生的癥結所在,寓意深刻,觀後讓人有一種笑中帶淚的感受。

出身低微的拉吉依靠設計服裝的技藝,成為一名事業有成、收入頗豐,開上寶馬的中產階層人士,並且娶到了年輕貌美的妻子米塔,之後兩人有了一個可愛的女兒。很快,女兒到了入學年齡,如何能讓她進到一所好學校,成了達吉妻子的一塊心病。她不僅把女兒送進學前班進行綜合素質的強化訓練,而且還聽從所謂入學諮詢師的指導,拉著不會說英語的.丈夫參加父母培訓活動,以適應子女入學的面試需求。她先是慫恿丈夫搬出原來的居所,住進富人街區結識所謂的上流階層人士,以此想消除丈夫身上的土氣。而當面試失敗,女兒進入好學校成為泡影后,她又另闢蹊徑,隨丈夫住進貧民窟,通過裝窮,以便讓女兒以窮人家的孩子的身份進入到心儀的學校,結果竟如願以償。

拉吉雖然並不贊同妻子的種種做法,但也無可奈何,畢竟她也是為了女兒好,於是只得摻和其中,走一步看一步。然而,在貧民窟生活時接觸了心地善良,肯幫助人的鄰居希亞姆之後,拉吉被感動到了,尤其是為了幫助拉吉得到2萬盧比的入學費(他真的認為拉吉是一位窮人了),希亞姆不惜冒險碰瓷去撞汽車,用自己身體受傷去換得金錢,更是讓拉吉看到了他鐵哥們的熱血心腸。公佈入學結果的那一天,經過抽籤,同樣領到入學申請表的希亞姆的兒子卻意外出局,這更是增添了拉吉的內疚感。良心讓拉吉覺得自己做錯了事,不應該採用欺騙手段,讓女兒佔用了本該屬於窮人家孩子的入學名額。在向校方提出用希亞姆的兒子替換女兒入學無果後(女校長竟然稱,此類學校就是要照顧所謂的社會精英的子女),拉吉採取大鬧入學典禮的方式,面對眾人宣示了自己的主張。那段告白可謂是影片的最精彩橋段,因為它切中問題的要害:盲目最求所謂的英語能力,讓印度自身的民族性削弱;教育成為一種生意經,社會便失去了公平;富人一旦為所欲為,窮人便更加悲慘最終,拉吉以女兒轉學公立學校的方式實現了自己良心的救贖,妻子米塔最後也站在了他這一邊。

此片觀後,不禁對該片的編劇和導演心成敬意,因為它的故事情節太貼近現實了,而且主旨鮮明,是那麼的直抒胸臆。同時,也要給演員們真實、自然的表演點贊。《起跑線》帶來的不僅是娛樂,而且還有思考。

起跑線觀後感3

《起跑線》又一部印度電影,最近兩年印度電影質量直線上升,連我這種只喜歡看趙麗穎主演電視劇的小女生,也愛看起了印度電影,從今年的《摔跌吧!爸爸》,《神祕巨星》年初的《小蘿莉的猴神大叔》都讓人很感動!印度電影對故事和情節的把控越來越爐火純青。《起跑線》這是一箇中國電影不敢輕易嘗試的教育題材,全世界的家長都為之焦慮的話題,本片以一種輕鬆詼諧的現代寶萊塢獨有的風格展現出來,讓人眼睛一亮,不得不佩服印度電影的發展速度。

本片的男主人吉拉,為了女兒皮婭能進名校,先是買了一棟豪宅,努力打扮成一個上流人士.

然而卻出盡各種笑話。最後這裡的名校並沒有錄取皮婭,原因竟然是,學校不想錄取一個只知道賣衣服不懂教育商人的女兒。吉拉很沮喪,他想不明白。米圖媽媽是一個受過英語教育的人,她太清楚一個好的學校是皮婭的重要性,於是她給吉拉壓力。吉拉振作精神,打算用錢去賄賂,他提一袋子錢來到了校長辦公室,沒想到在等候的時候,恰好看到跟他一樣想法被趕出來的人。這條路行不通又被一個好朋友指點,去搶佔貧困生25%的名額。冒充貧民填報資料,原以為能矇混過關,沒想到被人舉報,要求實地去考察報名者家庭住址。就這樣,一家人不得不搬到貧民窟,假扮貧民生活。

來到這裡認識了本片的男二正義哥一家,雖然貧困卻努力生活的一家人,他幫助吉拉找工作,教會如何貧窮的生活。兩家人相處地很愉快,最後吉拉通過了學校的考察,女兒皮婭幸運的拿到了這所學校的錄取通知書。而很遺憾的是正義哥家的小孩沒有被錄取。吉拉很愧疚,懷著無法言語的心情離開了貧民窟。

每位家長都想讓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而做出一些順應社會,違背良心甚至趨炎附勢都無可厚非。也許大家都是這麼想的,可是吉拉他選擇了,不,他來到了校長辦公室,把一切都告訴了校長。可是校長卻表明即便如此,也不會再去錄取一個貧民窟的孩子。原來即便出身貧民的校長也同樣看不起貧民百姓。他找到當時考察他家的老師,在學校的晚會上,一群可愛的`學生表演了多才多藝的演出,全場熱血沸騰。大家都為之喝彩。這時,吉拉上前,告訴家長們,這些都是公立學校,也就是貧困學校的學生。家長們都停止了鼓掌。只有女主勇敢站起來支援她的丈夫!

來到了影片的結尾,縱使這對父母費盡心思去堅持自己並試圖感染其他人,縱使臺下也有人企圖表示認同,最終走出這所學校的也只有這一對父母而已,沒有掌聲沒有後續,教育的不正當競爭依舊坦蕩也存在,社會絲毫不受影響地運轉。因為殘酷的競爭永遠存在。因為誰也不想輸在自認為的起跑線。

一個人縱然改變不了教育的問題,但是改變自己的孩子,讓孩子學會問心無愧的道理。這是一個值得讓每個人深思和沉默的電影,孩子的教育需要從小抓起,但是不管你是富人還是窮人,一定要先教會孩子做人,每一個家長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只在這樣,教育孩子,未來孩子才能成長為自己想要的樣子。

起跑線觀後感4

從去年在一個公眾號上看到這個電影的推薦時,我就一直在等它上映,這兩天終於在愛奇藝上看完了。最近這兩年特別偏愛看印度電影,從阿米爾汗的《三傻大鬧寶萊塢》《我滴個神啊》《摔跤吧爸爸》《神祕巨星》到薩爾曼汗的《小蘿莉的猴神大叔》到這個伊爾凡可汗的《起跑線》,每一部都既深刻又幽默,既溫情又有對各種社會現象的諷刺,故事還講的特別流暢,當然了,男、女主角的顏值、演技都線上,這讓我成了印度電影的忠實粉絲。

說回電影《起跑線》本身,這部電影講的是一對中產階級夫婦為了讓女兒進入最好的學校而買學區房、接受培訓努力向上流社會靠近,在這些方法都失敗後去裝窮人,可以說為了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也是無所不用其極。只要涉及到教育的話題,世界上的多數父母總會有或多或少的感同身受。學區房不用說,經常能見到各路媒體報道的北京一個小平房能賣到天價,周圍的人幾乎條件允許的也都買了學區房,至於我自己也是因為孩子上了離家比較遠的一所國小而且考慮國中對口也買了一套學區房,每一對父母都在竭盡自己的能力為孩子提供最好的條件。還有電影主人公夫婦去找入學顧問諮詢,顧問讓他們接受包括禮儀、談吐、服裝在內的各種培訓還要接受面試,這讓我想起了媒體報道的上海私立幼兒園、國小的錄取,孩子面試是不可缺少的,還要看父母、祖父母輩的學歷及工作情況。種種的情況都讓人覺得教育已經不是教育的'本身,而是拼的家長的階層、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正如男主人公在學校演出時說的那樣教育已經脫離了它的本質,已經成為了一門生意。

女主人公的焦慮雖然略有誇張,她時刻擔心因為去不了好的學校女兒會抑鬱進而會去吸毒,可能媽媽們也或多或少會有這樣、那樣的焦慮,也會擔心進不了好國小就上不了好國中、好高中,考不到好大學,最終成為人生的loser;也會焦慮進入普通學校會被周圍的壞孩子帶壞,沾染上種種不良習氣。

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幾乎已經是所有家長的共識,那麼是不是隻有選擇有環境優美的校園、有雄厚的師資力量、有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的學校才是高起點的起跑線呢?我想說,這些確實很吸引人,在人生的前20年甚至前30年也許會因為這些拉開差距,但是人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你是希望你的孩子成為一個能感知幸福、有獲取幸福能力、有愛心、有擔當的人還是僅僅希望他是個成功的人?名校也許能讓孩子在掌握知識上有比較明顯的優勢,但孩子道德、性格、品質名校又能給予多少呢?我們看到電影中名校校長是一個虛偽、報復心強的人,名校的孩子和家長也都是嫌貧愛富、對貧困的孩子充滿鄙視,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會成為被人認可和尊敬的人嗎?那我們做父母的究竟可以做些什麼來提高孩子起跑線的起點呢?我想父母在為人處世中有為他人著想的自覺、在生活中有積極樂觀的態度、有良好的生活習慣,我想每一對父母都能給孩子起到表率作用的話,孩子就有了最好的起跑線!

起跑線觀後感5

電影《起跑線》講述了一對印度父母為女擇校演繹“孟母三遷”的故事,雖然題材聚焦當下熱門的擇校話題,卻在點映時讓不少觀眾樂出聲。多數觀眾表示觀影過程非常輕鬆愉悅,也有部分觀眾表示有些情節讓自己哽咽,不刻意煽情,但有著感同身受的力量。雖然電影中涉及到擇校、學區房、入學面試等現實元素,但導演卻選擇了用輕鬆的喜劇來呈現,不僅能從電影中照見現實,更能從這對印度夫妻身上看到愛的力量,尤其是片中拉吉和米塔這對夫妻為了女兒入學搬到貧民窟學區房後“水土不服”的情節,更是讓人又好笑又心酸,“原本以為印度電影就是燃,就是感動,沒想到可以這麼歡脫,還能讓人思考更多”。亦有觀眾表示《起跑線》打破印度電影的煽情套路“個人覺得好看過《摔跤吧!爸爸》和《神祕巨星》,更好笑,也更貼近我們的現實”。

據瞭解,電影《起跑線》在印度上映時就曾引發媒體和觀眾的討論,票房成績與同期上映的《神祕巨星》不相上下,更在有“印度奧斯卡”之稱的Filmfare中力挫《神祕巨星》獲得最佳影片的殊榮,同時伊爾凡·可汗所飾演的拉吉更摘得最佳男主角獎項。不少觀眾表示影片中父親的角色有溫度,有厚度,“吵不過媽媽的時候,特別可愛”,“為了女兒很拼命,也有很多手腕,但沒有丟失良心”。不少帶著孩子參加點映的`家長覺得這樣題材的電影國內太少,“這就是我們的真實寫照”,“沒想到孩子很喜歡”,“我孩子說這是他的心聲,我可能要重新考慮他的教育問題了”。該片在年輕觀眾當中的認可度也頗高,“忍不住深思”,“在職場上有時會被逼得無路可走,就像(電影裡)爸爸那樣,但他的選擇確實感動了我”。

該片點映時,不少觀眾對於媽媽米塔的焦慮感同身受,執意要上最好的學校,進行最好的教育,認為這和當下的情況太過相似,有年輕女觀眾分享自己的經歷,“想起那年會考沒有考上時我媽的樣子,真的心疼,女主角演的真好”。電影《起跑線》中這對活寶夫妻為了讓女兒接受最好的教育,從普通人家“穿越”到上流富人區,又“穿越”到貧民窟,在媽媽米塔一次又一次對“最好”的追求中引發層層笑料,同時也帶來思考——所謂的最好,對於孩子而言真的是最好嗎?不少觀眾很認同父親拉吉最後的演講,認為現實很強大、擇校很重要,但“成為什麼樣人更重要”,拉吉那句臺詞“如果你都不是一個好人,那你就不可能做個好老公或者好爸爸”,引發了他們的強烈認同。不少年輕觀眾有感於爸爸拉吉最後的正能量選擇,表示“很戳心、卻又很溫暖,有一種善良和底線在”。

同時,電影中上流富人區和貧民窟的兩極展現,也讓觀眾對孩子應該窮養還是富養有諸多討論,窮養練意志,富養開眼界,年輕父母觀眾覺得“只有當了父母才真的能切身感受到這個問題,怎麼選擇都很難”,未婚觀眾則認為要給將來第一次做父母做好足夠的準備,“如果自己不能成為好的父母,就無法給孩子做榜樣”。影片中關於人格教育的討論倒是幾乎達成一致,“學校教育無法替代家庭教育”,“人格教育要以父母為表率”。

起跑線觀後感6

教育一直是一個富有爭議的話題,對於"放養式"和"精英式"這兩種教育方式的爭論從來都未曾停息。這個寒假,我看了印度電影《起跑線》更是挖掘了二者的內涵,引人深思。

中產階級的印度夫婦拉吉和米圖起初持有這樣的觀點,他們認為精英式的教育才能鍛煉出卓越的競爭力,方能在激烈的社會競爭機制中奪得先機。這種觀念的形成很大程度因為他們的親身經歷。這對夫婦在生意場上小有成就,但作為貧苦出身的他們,不會英語,也缺失高等教育,頂著"暴發戶"的帽子,讓他們飽受上流社會的唾棄,且與上流生活格格不入。

丈夫拉吉曾質疑是否有必要擠破腦袋讓女兒上名校,但妻子米圖非常激動地表示,"我們不能讓皮雅接受我們所接受的教育",因為她覺得正是因為沒有接受到好的教育,他們才只能待在中產階級,接著她又表示,好的學校能提供良好的英語教育,而英語在印度"不僅僅是一門語言,還是階級的象徵。"

令人印象頗深的是拉吉第一次為女兒報名,缺乏經驗,結果排在了很後面,因為很多家長都提早排隊,有的甚至凌晨12點就來了,為了確保位置不被搶走,甚至就地睡覺。事實就是沒有父母願意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排隊無果,拉吉則高價尋求名校諮詢機構,按照諮詢顧問的要求進行了各種努力仍未被名校錄取。後來聽說名校對貧困家庭孩子有錄取名額,又咬牙假扮窮人,搬到窮人區生活,接受名校派來的調查員的稽核。最終他們如願以償地獲得了名額。

但最讓人心酸的莫過於拉吉的貧民鄰居,他為了給孩子湊足學校收取的課外活動費用,只得冒著生命危險去碰瓷。這種情況,當然是比較極端,甚至說是過於戲劇化,但它確實反映出,在爭奪教育資源的路途上,窮人已經被逼上絕路。

此情此景也讓拉吉意識到了自己正剝奪了一個窮人孩子享受教育的權利。而後拉吉為糾正自己的欺騙而努力,匿名捐助公立學校,到名校主動提出放棄孩子學籍,並當眾講述自己的故事,讓孩子從名校退學,去上普通的公立學校等。影片的最後我們才從女兒皮雅的臉上看到那久違的輕鬆的笑容,這笑容裡沒有父母的約束,而是一種重獲自由般的喜悅。

給我的思考是也許很多家長一心希望子女接受到最優等的教育,其實不然,並非每個孩子都適合學習,並非每個孩子都能接受所謂的精英式教育,盲目的追隨學業上的"優秀"是不明智的。因材施教才能更好的權衡利弊,"放養式"教育有點順其自然的'意思,但並不意味著放縱,適當的放手是孩子成長途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很多時候,教育的理念是會被社會的導向所左右的。絕大多數學校和家長心中都有種根深蒂固的想法——成績論英雄。嘴裡說的最多的是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優異。我們往往很侷限地通過成績去評判一個學生的優秀與否。其實教育全對不僅是侷限在成績上,更是在做人的品行以或是德道的培養。與其父母的全權包辦,倒不如適當地讓孩子自己做選擇,人生的路不止一條,每條路途都是荊棘滿布,但每天路的終點都將會是不一樣的一方天地。

起跑線觀後感7

今天和夫人去電影院看了部電影,很神奇,這部印度電影裡講的糟心事,分明就是我們中國人的故事,片中的細節,幾乎每天都在中國上演,就連片名都特別中國:《起跑線》。

影片的故事一點也不復雜:一對印度服裝店的中產階級父母,為了讓女兒接受最好的教育,實現階層跨越(瞭解的人都知道印度姓種階級非常厲害),從幼兒園入園起,就拼盡全力想要進去德里排名最靠前的學校,以便日後一路高歌猛進,進入最好的國小、國中、高中、大學,日後能進入跨國公司,成為社會上的精英階層。但這種學校只招收印度真正的富有階層和極少數一部分固定名額的貧困家庭優質小孩。於是虎媽虎爸因此走上了曲折漫長的擇校之路。

影片一開始給我的.感覺就是:過度給與、過度保護。女主帶小主去玩出門的時候塗防晒霜、驅蚊液,即使小主的那句“媽媽,這個很粘。”仍然被無視,到了公園不斷的囑咐僕人注意這注意那等等,毫不誇張的說小孩就提線木偶,這種情況我們身邊比比皆是,包括我們自己。好比室內盆栽多肉綠蘿等、生命力永遠比不了室外景觀植物,一個溫室培養,一個經歷烈日風雨,我們確實要精心照顧它才會長得更好,但是當你過度澆水、過度施肥。綠植最終就被間接謀殺了。世上最真摯的愛來至於父母,它應該是呵護、引導、糾正、榜樣的作用,而不是過度給與、過度保護。

影片中男主的資金實力屬於中產階級,他們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已經得到滿足,但是資金的實力並沒有使“尊重需求”得到滿足,在德里的學區房的派對上會因為跳滑稽的舞蹈遭到不解甚至戲謔,會因為小孩說印度語遭到孤立,會因為自己的工作性質使孩子失去教育資格。這種尊重無法滿足需求,使人陷入一種焦慮之中,但我想說的是我們必須去認可自己的價值,發揮自己的價值,何須在乎別人的眼光、背後的言語。古有云“人比自重而後人重之”。

電影的主題就是印度版的“孟母三遷”,為了孩子能進名校,幾度搬家,可謂無所不用其極,當然最終也“如願以償”。當今社會我們更多的是重知識而輕德育,我們嘴裡所謂“起跑線”都是希望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從而忽略了為人父母的起跑線,我們的個人成就、金錢實力或許已不可提升,但是我認為父母的起跑線是德育的起跑線,而非物質的。例如王思聰,中國首富的兒子步入社會時父親給了5個億說道,自己出去折騰,不行了就回來繼承家業。就算你的小孩從小和他站在一條起跑線上,可是小孩的將來你給不了。片中男主很經典的一句話“我想做一個好父親、也想做一個好丈夫,但是我得先做一個好人”。是啊!只有做一個好人你在孩子面前德育的起跑線才能帶著孩子一起前行。當今社會的企業家大多是60後,70後,當中有大部分是文盲,老乾媽的陶華碧名字都不會寫。所以我們一定要重知識的同時重德育。德育才是父母留給孩子最大的財富,也是決定孩子未來成就的基礎,在校園這片本應是天真無邪的淨土,卻也難以免俗。父母除了要關心孩子在校的成績如何,更要關心孩子心中的感受。

喜歡文字,有事沒事喜歡無病呻吟,來到簡書。希望結識更多喜歡文字的人,大家一起分享彼此的無病呻吟。

起跑線觀後感8

人們常說“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經線”,但“起跑線”到底是什麼 ?帶著這個疑問,我觀看了印度電影《起跑線》,對起跑線有了新的認識。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對印度父母為了讓自己的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千方百計地想將她送到最好的學校的故事。他們先是購買學區房,為報名連夜排隊,找教育機構諮詢,甚至想去賄賂校長,最後,聽說排名第一的學校的校長不願招收做服裝生意的孩子時,又打起貧困生名額的主意,他們偽裝成窮人入住貧民區,並順利拿到入讀名額。最終,他們卻選擇了公立學校。 “可憐天下父母心”,雖然他們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但不得不說,他們對孩子的愛是偉大的。我們的父母也一樣,耗費大量金錢,為我們報了各種輔導班、購買學位房……想盡辦法給我們提供更好的學習資源。

我由衷地欽佩劇中希亞姆及他的`家人。他們勤勞善良、樂於助人,無私地幫助拉吉一家。希亞姆知道拉吉的工資被扣光了,居然從自己微薄的收入中拿出一半給他們。最後,為幫助拉吉的孩子籌學費,竟不惜碰瓷,將賠償的費用全部交給拉吉。看到這裡,我感動不已,這是多麼高尚的品質啊!他們雖然窮,可比起那些有錢卻為富不仁的人來說,他們更值得尊敬。我要學習他們這種善良、無私奉獻的精神。

電影還用詼諧的手法描述了教育的不公。上層社會的孩子自出生開始,就可以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順利地升入名校;而普通人以及窮人的孩子只能在公立學校就讀,孩子從一開始就不在同一起跑線上。電影的尾聲,拉吉因良心愛到譴責,向校長坦白自己靠欺騙的手段獲取了入學名額,希望把名額還給鄰居希亞姆的孩子。沒想到校長居然因為希亞姆是真正的窮人而拒絕他的請求。教育的商業化讓拉吉感到憤怒,他在入學典禮上說出真相,揭露了校長的虛偽,但臺下的家長們卻選擇了麻木、冷漠,只有妻子米塔為他鼓掌。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我不禁為拉吉的正直、勇敢而喝彩。他在用行動引導女兒做個誠實、正直的人。這讓我想起自己的經歷,有一次,數學單元測驗卷發了下來,居然是100分!我興奮不已。老師講評試卷的時候,我發現有一道題做錯了,可老師判了正確。我的心亂了,如果告訴老師,肯定要被扣分;如果不告訴老師,這不是我真實的成績,跟弄虛作假有什麼區別?正當我糾結萬分的時候,想起了老師和家長曾一再告誡我,要做一個誠實的孩子。成績固然重要,但如果失去了誠信,就會失去老師、同學們的信任。想到這裡,我便在老師講評完試卷後告訴了老師。事後,老師給了我一個大大的贊。看了電影,我很慶幸自己當時做了正確的選擇。

父母都想給孩子畫一道最好的起跑線,但如果只為了個人利益而不擇手段,那就是給孩子提供了一個反面教材,得不償失。觀看了印度電影《起跑線》,我認為,擁有一顆善良、誠實、正直的心,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