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關於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模板合集七篇

我們心裡有一些收穫後,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這麼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那麼好的心得體會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模板合集七篇

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 篇1

《愛的教育》是義大利作家亞米契斯的一部著作。這部書很有意思的是作者以一個國小生的名義,通過日記本的形式,講述了很小的故事,然後將“愛的教育”融入這些故事,用以培養年輕一代的思想情操。

天性純良,觀察敏銳,是個樂觀進取的好少年。他的健康成長與書中所描寫的真誠寬厚的人際之間的愛是息息相關的。《愛的教育》裡沒有乏味的說教,也沒有豪言壯語,更沒有轟轟烈烈的英雄事蹟。它所寫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像賣炭人、小石匠、鐵匠的兒子、少年鼓手、帶病上課的教師……以及他們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這些看似平凡、實則真實可信的記敘,把讀者帶入一個愛的'世界,讓我們在愛中受到教育。

如在《我們的老師》、《爸爸的老師》、《我弟弟的女老師》這幾篇日記中描繪的師生之間的愛是那樣的親切、自然。在《我們的老師》一文裡,作者用一種非常口語化的語言描寫了老師在迴應學生的問候時的神態、關心孩子時手的動作、批評孩子時的語調等,給我們勾勒出一個慈祥的、感性的、親切中不失威嚴的好老師形象。

《愛的教育》這本書中還用了很大的篇幅描寫了對祖國崇高偉大的愛,有《倫巴底的小哨兵》、《愛國》、《義大利》等等。

《倫巴底的小哨兵》是一則老師在課堂上宣讀的故事,故事講述了一位流浪的小男孩給一支騎兵小隊當哨兵,為了看清楚敵軍的情況,他不顧危險,勇敢地爬上樹梢,最後為祖國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故事宣揚了普通的人對祖國的熱愛之心,從故事中,我感受到了勇敢和忠誠,感受到了拳拳的赤子之心。《愛國》是一篇爸爸寫給恩里科文章,爸爸在恩里科聽了一個愛國故事以後,用這個故事的內容教育、啟發恩里科。

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為它無影無形,所以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它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如親子之愛,如此平凡,但很多人都無法感覺到。安利科有一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著一把小鎖,為什麼呢?我思考著。最簡單的東西往往最容易忽略。人類是那麼偉大,難道竟不習慣人間最平凡的親情嗎?《愛的教育》一書中描寫了一群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們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之外,但他們身上卻都有著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義大利的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這是我們所比不上的,同時也是令人羨慕的。這裡面不能忽視的是每個月老師讀給那群少年聽的“精神講話”,這一個個小故事,不僅使書中的人物受到薰陶,就連我這個外國讀者也被其中所體現出的強烈的情感所震撼,引起了我深深的沉思。而面對現在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而不是為孩子的錯誤找理由,但為什麼仍有父母溺愛自己的孩子呢?當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的時候,這種情懷已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於生活的愛。讀了《愛的教育》,我走入安利科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在感動中,我發現愛中包含著對於生活的追求,同時這份心情,也將我在成長道路上碰到的痛恨,化為了戰勝困難的勇氣。這是我獲得的意外收穫。

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 篇2

教育心得體會,尤其是家庭教育,需要家長明白一件事,有時候,看著,比做重要。

因為出於對孩子的關心愛護,每當孩子做一件從來沒做過的事,家長的第一反應往往是擔心,孩子走路,小心扶著,孩子騎車,小心護著,孩子談戀愛,小心阻著,孩子開始叛逆,小心忍著,就怕一個不小心就會讓孩子受委屈,進而疏遠了自己。

在電視劇《今生是親人》中,男主原本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工薪家庭,陰差陽錯,被抱養在知識分子家裡,因為自小有先天心臟病,所以母親小心呵護,任何事都讓著幫著,小心照顧著,所以青年長大後十分脆弱,在得到身世的`時候承受不住打擊,離家出走,躲在火車站扛大包,在火車站經受了身體,心靈雙方面的歷練後,最終成熟起來,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決定勇敢面對。

教育心得體會,孩子總要經歷才能成長,不能總養著護著,父母不可能護孩子一生一世,總有一段路需要他們自己走,所以該教的教給他們,也要看他們自己能在社會上學到什麼,他們自己學到的,才往往是記憶最深刻的。

教育心得體會,要敢於放手,要多看著,像旁觀者一樣洞悉分明,只有孩子做了有違原則的事才出手予以糾正。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樣作為父母你許會發現自己孩子更多的閃光點,父母與孩子的溝通也會更為順暢和諧。

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 篇3

全省“國小數學骨幹教師”培訓班的學習充實而有意義。兩年前南昌市青山湖區教研室主任、江西省數學學科帶頭人、國小特高階教師劉小兵為我們學員帶來的《在新課程理念下如何上好一堂課》具有實際操作價值。他的講座深深打動了每一位學員。我邊聽邊想,“如何上好一堂課”,雖然隨著教學體制的歷史變更,不同時期都會有不同的提法。但有一點是不變的,那就是不管在什麼時期,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始終是教育教學的核心。不過是隨著歷史的進步,這一要求越來越明朗,越來越完善。我國早期教育家陶行知就主張“求真”。他在“曉莊師範”時期以“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自勉。後來又有“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善教育的老師”,“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等提法。這些提法都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觀念,確定了教師教學的服務意識。其實我們的教育教學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在且行且思的過程中會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不斷地脫胎換骨。

其實,在教育教學新理念的衝擊下,自己也有過許多困惑和矛盾。比如,新課程標準理念下的數學課要淡化教的過程,突出學的過程,課堂上勢必花費大量的時間引導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學生交流了、合作了,但有時效果硬是沒有直接告訴結論再依照結論反覆演練習題來的學習效果強。這是為什麼?有時,我在想,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雖然短期內你的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沒有喜人的收穫,但我長此下去,每一位教師都致力於這種研究實踐,我們培養的學生就未必會是上面那種局面。如果允許,給我一個班,從國小一直教至高中,又會怎樣呢?

信念能支撐我們從困境中走出,堅定信念,不為不如意牢騷滿腹,把陽光般的心情帶進教室,影響學生的不只是我們的學識還有寫在臉上的表情。讓學生有自信心,先得自己有自信心。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再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了,課自然好上了。“要播灑陽光到別人心裡,先得自己心裡有陽光”羅曼羅蘭的這句話又一次讓我領悟了幸福的真諦。

課堂教學是教師最真實的原生態生活,教學天天在進行,教學中的問題也時時在發生。但是我不為了追求浮華的教學效果而泯滅學生的天性,“實事”中“求是”,去追問和解決問題,達到“為自己的教學進行研究,對自己的教學進行研究,在自己的'教學中進行研究”的目的。

寫教育敘事是對自己教育教學過程的一種反思和修正,當自己的博文得到專家的推薦,同仁的引用,那種莫大的幸福和快樂是難以用言語來表達的。

且行且思,讓我重新審視和思考自己,讓我的教學生涯變得更加有意義和有價值。

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 篇4

XX年度以來,我校按照本區禁毒委、區教育局的安排部署開展禁毒工作,把禁毒工作作為學校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及時落實上級部門的檔案精神,順利完成本年度的各項禁毒

一、建立了禁毒工作專門組織機構:成立了學校禁毒工作領導小組、禁毒工作宣傳小組、建立無毒學校領導小組、涉毒人員幫教小組等組織機構。學校禁毒工作領導小組由校長任組長,其他行政人員任副組長,所有班主任為成員的禁毒工作領導小組,確保各項禁毒工作紮實、有效地開展。

二、及時傳達各次禁毒會議精神,及時組織全體教職工學習禁毒檔案,並按檔案精神對學校的禁毒工作作出具體安排。

三、禁毒工作有計劃、有落實,制度健全,措施有力。學校根據上級檔案精神,結合我校實際制定了《南陳集中學禁毒工作計劃》等方案、措施,並嚴格按方案開展工作。

四、簽定責任狀,落實責任制。學校與教職工簽定責任書,與家長簽定責任書,與學生簽定責任書,做到禁毒工作,人人有責。全校師生員工人人知禁毒。

五、加強禁毒宣傳、教育,拓寬宣傳教育渠道,豐富宣傳教育形式,加強與校外機構的聯合,使全體家長和師生員工人人知禁毒,人人蔘與禁毒。本年度中,學校利用春、秋季開學典禮、家長會等集會和黑板報、宣傳欄、陳中之聲廣播站等途徑對禁毒工作大力宣傳,開展多種形式的禁毒教育。

1、學校出黑板報(宣傳櫥窗)期,班級每班4期。使全體家長和師生員工人人知禁毒,人人蔘與禁毒。

2、開展以“珍惜生命,拒絕毒品,預防愛滋病”為主題的系列教育活動兩次:

(1)XX年3月25日下午舉行啟動儀式和全體師生員工簽名儀式,提高全校師生員工防毒、拒毒意識。

(2)XX年5月27日,學校與玉陽路社群聯合舉行禁毒知識競賽宣傳系列活動。開展了禁毒知識競賽、禁毒宣傳演講、禁毒徵文評選、禁毒宣傳小品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全校師生參與,受教育面廣,教育效果較好,受到來到現場的領導和家長的'好評。(3)組織學生參加禁毒遊行1次。

3、每天課間操後組織學生進行禁毒演講,通過校內閉路電視網路向學生播放禁毒節目,全學期共播放達10課時;組織五、六年級的學生寫禁毒活動感想,並展出15篇優秀徵文。

4、加強對各班禁毒教育工作的檢查,禁毒教育做到“四落實”。要求各班每月開展一次禁毒教育主題班隊會,並按時向學校上交活動資料。組織學生進行禁毒教育考試,測試的平均成績均在90分以上。從檢查結果來看,各班禁毒教育效果良好。

5、學校製作宣傳標語5條。

六、建立健全了禁毒工作檔案,及時向上級部門上報禁毒工作資料。

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 篇5

有一種教育叫愛,有一種教化叫愛,世界上有一種大愛可以是陌生人。——銘文

回顧每一個瞬間,回憶每一個細節,用愛傾注到一本書裡。在整本書中,阿米庫斯沒有使用華麗的辭藻,而是用簡單的語言描述了世間的大愛。

有一種教育叫愛。在學校,一直有人默默的關心我們。他在教室裡穿梭,在講臺上徘徊,呆在門外。那雙滾燙的眼睛落在我們身上,眼裡帶著關切,語氣裡帶著溫柔,臉上帶著燦爛的笑容。他們工作了多少個夜晚;在多次斥責後,他們保持清醒。他們為我們付出了一切,老師——!被作者的情話澆灌後,我懂得感恩。耶!“他們是億萬兒童美好心靈的精神之父。”他們為我們做的,和他們父母為我們做的,不相上下。老師和我們沒有血緣關係,但是在我們還沒有認識到的時候,我們的心和老師的心已經緊緊的綁在了一起。老師為我們的快樂而快樂,我們為老師的悲傷而悲傷。“我們應該用發自內心的尊敬來稱呼‘老師’這個詞”,因為他們給了我們最寶貴的愛的教育。

有一種啟蒙叫做情感。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從我們咿呀學語的第二天起,我們最親的父母從未離開過我們。他們的一些粗糙的手輕輕地觸控著我們柔軟的面板,快樂地顫抖著。對於我們來說,父母努力工作,努力嘔吐,叫我們寫字,教我們一句一句的讀。對我們來說,父母的黑髮夾雜著白髮,臉上的皺紋越來越明顯。他們的啟蒙為我們的生活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也許,現在我們還會面對父母的嘮叨和抱怨,但是如果有一天失去了他們,我們會為之前的那些嚴肅的話感到深深的遺憾。珍惜一切,因為我們彼此相愛,因為失去之後,才會知道以前應該珍惜。

世界上有一種愛是偉大的',可以是陌生人。《萬里尋母記》年,13歲的男孩馬可踏上了尋找母親的漫長旅程。一個13歲的男孩,在異國他鄉,屢次踏入鬼門關,卻一次次被一個素未謀面的好心人解救。他們彼此並不瞭解,卻願意伸出雙手,把這個同胞從死亡的邊緣拉回來。他們是上帝派來幫助每個需要幫助的孩子的天使。用鮮花鼓勵,用微風祝福。“老人不是一個人親親戚,不是隻有一個兒子。”我想,在這樣一個和諧美好的地方,“它叫大同”!

在地球上,在這個物慾橫流的地方,“愛”是如此的細膩和難以捉摸。它能影響一切,給罪人新的生命,讓浪子回頭。世界上有很多種愛情,她是最偉大的。繼承愛情是每個人的責任。願世界充滿愛。

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 篇6

讀了這本書這書不覺眼睛潤溼。這不是悲哀的眼淚,乃是慚愧和感激的眼淚。我是一個12歲女兒的母親,執過十八年教鞭的教師。平日為人為母為師的態度,讀了這書好像醜女見了美人,自己難堪起來,不覺慚愧了流淚。書中敘述的人與人的感情都已近於理想的世界,雖是幻影,使人讀了覺到理想世界的情味,以為世間要如此才好。於是不覺就感激了流淚。

快活的先生、勇敢的洛佩諦、少年愛國者、有禮貌的紳士、勇於承擔過失的卡洛斐、少年筆耕敘利亞、不怕犧牲的鼓手、善良的西西洛、用自己身軀保護祖母的費魯喬、救助朋友的少年、急人所急的洛闢諾伍長、隻身尋母的瑪爾可、先人後己的馬利阿……這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出現在讀者面前,一件件平凡、細微的事情,娓娓地記敘師生之情、父子之愛、朋友之誼,展示人生的善良與純潔,謳歌愛祖國、愛社會的精神。

這部作品語言樸實、自然,但飽含了作家對在社會中下層鄧辛度日的大眾的深沉的關愛,對普通人純真心靈的熱枕讚頌。一位詩人這樣寫道:愛心似春風,融化一切堅冰。是的,愛是亙古不變的人性主題,一個沒有愛心,自私至上的社會是一個黑暗冰冷的社會。呼喚愛心,呼喚助人為樂的品質是我們共同的心聲。愛心和奉獻是不尋常的東西,付出的人收穫的比得到的'還要多。

同樣,在我們的教育工作中,對學生來說,愛可能是老師一句親切的話語,可能是一次溫柔的撫摸,可能是一個鼓勵的笑容,更可能是一個理解的眼神……給學生一些關愛,他們會還你一個奇蹟!愛是人類最美好的語言,它的力量是無窮的。老師的愛可以給學生撐起一片明亮的天空。

記得我曾教過一名叫藍嵐的學生,剛接班時該生學習習慣差,動作慢,再加上父母忙於工作,無人管教。她很貪玩,經常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沒過幾天,她就會積起一大堆作業沒有完成。同學給他起了個綽號叫“懶懶”。有一次我進教室找她要作業,聽到他她大聲給同學們講笑話,大家都笑成一團。於是我趁機也給她起了個綽號“喜洋洋”,當著她的面對同學們說:“沒想到藍嵐這麼會講笑話,這麼愛笑,如果我們大家多去督促她,指導她完成作業,相信她完成作業後會是更加的喜氣洋洋,大家能聽到更多的笑話。”這令她感到很意外,馬上坐下刷刷刷地做作業。這以後,大家都熱情地幫助她,我也時時提醒她,她的情況也有所好轉了。

看到她對學習產生了興趣,我把小組長的任務交給了她,更是讓她喜氣洋洋,信心百倍。我認為,這種委以任務的方法也不失為轉化後進生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用百分之百的熱情,去爭取哪怕百分之一的效果。

最後,藍嵐以良好的成績升入了國中。畢業後,每到教師節,藍嵐就會叫上一大幫學生來學校看我……每當那時,我的心裡充滿了欣慰。

愛可以創造奇蹟,愛是人類最美的共性。不管是什麼樣的孩子,愛是最好的教育。讓我們以愛為原動力,用愛心去鋪設一條通往學生心靈的路吧!讓學生在愛的天空下快樂成長。

……

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 篇7

幾年前,一位朋友問郭思樂教授:“什麼是教學?”

郭教授回答說:“如果你告訴學生,3乘以5等於15,這不是教學。如果你說,3乘以5等於什麼?這就有一點是教學了。”

“如果你有膽量說:‘3乘以5等於14’,那就更是教學了。這時候,打瞌睡的孩子睜開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學生也不玩了:‘什麼什麼?等於14?’”

“然後他們就用各種方法,來論證等於15而不是14。比如4個3是12,再多加一個3,是15;數一數,5個3是15,等等。”

這一段小小的對話,閃爍著郭思樂教授“生本教育”理論的智慧之光。

“兒童是大自然最美好的作品”,郭思樂教授說,“我們面對的每一個孩子,哪怕是數學才考了十多分,哪怕是還拖著鼻涕,哪怕是字寫得歪歪扭扭,他們都將居於今後所有事情的核心。兒童不可限量。”“我們所做的,全都要通過兒童自己去最後完成。一旦我們醒悟這一過程的必然性,就會明白教育過程的主人和主力,原來是兒童自己,我們只不過是兒童自主發展的服務者和僕人。”由此,他提出了“生本教育”理論。其核心理念,就是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把以往教學中主要依靠教師的教,轉變為主要依靠學生的學。而教師則要退後,他的作用和價值,體現在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內在積極性,組織學生自主學習。

這,不僅僅是教育方法的轉變,更是教育觀念的深刻變革。

誇美紐斯在他的《大教學論》中,這樣表述其教育理想:“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閒暇、快樂及堅實的進步。”

“生本教育”所要實現的,也正是這樣的理想。

同一面理想之幟,把理論者與實踐者緊緊團結在一起。自1999年以來,“生本教育”實驗學校從最初的15所,逐漸發展到現在的100多所。這些學校由於依靠兒童自身的解放,不斷出現令人激動的變化和辦學成績。

在經濟發達、處於改革開放前沿的廣東省,特別是珠三角地區,這一場教育變革猶如滾滾巨浪,奔騰而來。

“生命如何偉大,我們每天在實踐中都看得到”

20xx年秋季開學,廣州市越秀區東山育才實驗學校七年級年級的第一節語文課,要學習德國兒童文學作家凱斯特納的《開學致詞》。

走進教室之前,在李衛林老師的心裡,有一些忐忑不安。

這是他第一次以“生本教育”的方式授課。此前,他曾接受過一些“生本”理論培訓,也觀摩過一些“生本”課堂,但他還是不免有些疑慮:“生本”要求教師放棄逐句逐段的講解,而是丟擲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你一句、他一句地討論,這樣的課堂怎麼掌控?依靠學生,他們能行嗎?

讀完課文,他試著問學生:“這篇文章,最打動你們的是什麼?”

學生說:“課文裡寫著:‘不要把老師的講臺看作是皇帝的寶座或是傳道的講壇!老師坐得高一點,不是為了你們向他祈禱,而是為了使你們彼此看得清楚一些。老師不是教官,也不是上帝,他不是一切都知道……’為什麼德國人這樣看待他們的老師?而我們卻不是?”

“還有,‘不要過分用功’!這跟我們中國人也不一樣!”

“‘不要完全相信你們的教科書!’為什麼我們的老師從來不這麼說?”

課文的內容讓孩子們感到如此新鮮和驚奇,一會兒工夫,他們就提出了一大堆問題。

這時李衛林提醒說:這些問題,都與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有關。學生馬上追問:“中西方文化有哪些差異?這些差異又是怎麼造成的呢?”

這可真是一個大問題。

按照“生本教育”的要求,學生提的問題,還要靠學生自己去解決。於是李衛林給學生布置了一項作業:《中西文化差異之我見》,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挑選角度去查詢資料、寫作,期限是1個月。

沒過幾天,就有性急的孩子拿著他們的提綱給老師看,有關注中西教育差異的,有關注文化傳統差異的,有關注民族精神差異的,等等。不到一個月,各小組都交來了他們的論文,每篇都有1萬多字,角度各異,材料豐富,寫得像模像樣。

這成為李衛林一次難忘的教育經歷。他說:“在那之前,我從未想過自己的學生能有這樣的水平。從那以後,我開始相信‘生本教育’。我也開始相信,學生的潛力,的確是無窮無盡的。”

從此,他更加放手,在每節課上都組織學生自由討論。

教學方式的轉變,帶來了學生的巨大變化。出於討論和辯論的需要,學生不僅要精準地理解課文的深意,而且“非常自覺”地加大了課外閱讀量,有的甚至已經在讀《中國古代哲學史》。在學校的網站上,李衛林專門為學生建立了讀書論壇,他們每星期都會確定一個主題,交流讀書感悟。

事實上,很多參加“生本教育”實驗的教師都在感慨,當他們真正把課堂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真正做到全面依靠學生時,他們看到了以前想也不曾想到的、無窮的美景。

在深圳市沙河國小,從學生識字到學課文,都完全依靠學生自己。

學生識字,靠學生們之間的交流:這個字有什麼特點?我是怎麼記住的?許多難字,被學生自己編了好玩的故事,連老師聽了都拍案叫絕。

學課文,就以學生談感受為主。如果一個學生能夠使用精確簡練的語言,引用動人的故事、睿智的名言來佐證他的觀點,就會帶來同學、老師的熱烈掌聲和由衷敬佩。那是一種非凡的成就感,成為激勵他們進一步擴大閱讀的力量。在一年級的時候,就有學生開始讀世界名著,其涉獵之廣,讓老師驚歎。

“傳統上非常重視的語法教育、字詞解析、段落劃分等,我們一點都沒搞。上課就是以學生的閱讀和談感受為主,把課外閱讀內容遷移到課內來。”四年級語文教師胡梅說:“我們把充分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讓他們大量讀寫、感悟,讓學生直接接觸語文的本真和核心。”

胡梅也從來沒有輔導過學生的寫作,可是大量讀寫之下,“學生的寫作能力甚至超過了老師”。這給胡梅帶來很大的快樂,“學生的文章寫得那麼好,我很想找個人傾訴!”

有一次,她把學生的一篇習作掛到網上,4天時間竟有了8000多次的點選率,還有60多個回覆。更讓她得意的是,很多網友在讚歎之餘,都忍不住質疑:這麼好的文章,怎麼可能是四年級的學生寫出來的!

精彩的課堂討論,大量的閱讀,在“生本教育”實驗班裡成為普遍的現象。

在廣州市天河區華陽國小,四年級的學生,人均自主閱讀量已達到1300多萬字,相當於課標規定高中生閱讀量的2倍。大量閱讀帶來語文知識和能力的迅速增長。在廣州市國小生語文能力競賽中,前10名裡華陽國小就佔了4名。要知道,全市有1000多所學校呢。

經常深入學校,不斷看到這些由學生創造的“奇蹟”,郭思樂教授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動:“學生是什麼?學生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是天作之才,是天地間多少萬年發展的精靈!生命如何偉大,我們每天在實踐中都看得到。”

“每個人都有他的天賦,他的聰明才智說也說不完!教學最大的資源是孩子本身,遠比那些硬體、電腦、高科技手段都要緊得多。只有當他的潛能真正被激發,學習效率才能真正提高。”

學習的發生之處是學生。任何時候,都要堅定地相信學生、依靠學生。這是“生本教育”理論的一個基點,也是“生本教育”實踐的一個出發點。

“教師的最高境界,是‘不見自我’”

周偉鋒,1994年大學畢業分配到廣州四中,1995年開始上郭思樂教授的研究生課程班。郭教授的課上到哪裡,他就跟到哪裡去聽,號稱“‘生本教育’最忠實的追隨者”。

當時的廣州四中,是個破破爛爛的“四類校”,他們的學生,是重點高中招完了剩下來的。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周偉鋒感到自己壓力很大。

在進行用“生本教育”方法實驗的第一個學期,他的學生看起來比別的班都要“差”一些:考試成績不如別人,課堂上還“亂哄哄”的。但到了高二和高三,“學生的學習熱情,根本沒辦法擋”,幾個平行班也再不能跟他們相比。

最後大學聯考的結果,震驚了整個廣州市。周偉鋒所帶的兩個文科班,數學平均成績超過了廣州市最有名的重點高中,而且,全市文科數學成績第一名、第三名和第五名都出在他班裡。

震驚之餘,很多人猜測:那樣的生源,取得這樣好的成績,教師還不得“拼上命”啊。

而周偉鋒的“輕鬆和悠閒”,卻令人大感意外。

他說:“我講得很少,只是在關鍵的地方點撥一下。新課,不超過15分鐘。複習課,不超過10分鐘,很多時候不超過5分鐘。我把很大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靠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他們。”

“提高學習成績有很多種方法,比如反覆地機械訓練,也會有效果。但我們不同,我們‘生本教育’,是先學後教,不教而教。”

“學生對於知識的掌握,是基於自己的思考,在互相啟發、質疑當中進行的,他們的探究很深入。當學生在課堂上有了體會和收穫,他們的學習興趣就會空前提高。”

事實上,周偉鋒從來不苦口婆心地給學生講解那些定理和例題,而是把“發現問題連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光榮”,都一併還給學生;他也很少檢查學生的作業,而他們卻以極大的熱情,把它完成得很好……

學生的學習成績是值得讚歎的,但那僅僅是“能夠測量”的部分。至於學生對數學魅力的沉醉、對這門學科的熱愛和無盡的探索精神,以及三年來積極、自主的學習生活,卻是一張試卷無法反映的!

隨後的幾年,周偉鋒不僅被評為“廣東省名教師”(整個廣州市只評了8個人,他是唯一的數學教師),還成為校長、廣州市人民政府督學、市人大代表、市數學研究會會長。他社會活動很多,但一直還帶著兩個班的課。

這時,有人向周偉鋒提出:“你能夠做到,是因為你太優秀了。我們可做不到。”

“難道,這個辦法只有我能用嗎?”周偉鋒在心裡問自己。

20xx年秋天,他從華南師範大學找了兩個成績中等的實習生,在高一教了一個學期。每節課,周偉鋒只坐在教室後面,評點一下該怎麼教。一個學期之後,他們結束實習回去了。到高二,他又找了兩個實習生,又教了一個學期。

儘管三個學期中,有兩個學期都是實習生在教,而學生們卻已經學完了高中數學的所有內容。他們立即參加廣州市的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成績就超過了重點學校的高三學生。等大學聯考時,他們的`平均成績大幅超過了全市6所重點高中的校平均成績。

這次“實驗”,讓周偉鋒有了說話的底氣:“連實習生都能做,還有誰是做不了的?你只要認同學生是可以自己發展的,你只要認同這一點,什麼樣的生源、什麼樣的師資都可以放開手腳去搞。”

近幾年,周偉鋒在廣東省內外做了不下100場報告,“不遺餘力地介紹、推廣‘生本教育’”。作為市數學研究會會長,他在四、五千名數學教師中施加影響,努力使他們逐步接受“生本教育”理念。以前,廣州市的數學成績在全省21個地市中排第12名,好的時候是第10名,現在卻穩定在前5名,甚至前3名。

就這樣,周偉鋒和他的同行們,在課堂上餞行著“生本教育”的“先學後教,不教而教”,以同樣的輕鬆和悠閒,戰勝了辛苦打拼的“汗水主義”。

對此,郭思樂教授有一段精彩的論述。他把傳統的“教師苦教”比作插秧,多少年來,農民把秧苗插得密上加密,以為付出的勞動越多,就會收穫得越多。可是,這樣做既折磨著秧苗的根系,又沒有給它們留出足夠的生長空間,破壞了秧苗自由生長的規律。於是,秧苗們擁擠著,無奈著,無法發展。

後來,人們發現了“拋秧”的方法,減少了勞動量,卻保護了秧苗,給它們帶來自由生長的歡快,也當然地帶來了高產。

“回到教育問題上,我們一直在做著類似的事情。”郭思樂教授說,“我們的校長、家長,還有教師自己,一直以為教師做得多,是一種光榮的傳統,是服務充分的表現,教育質量會因此提高。”

“然而,當我們把知識劃分得十分細密、又對學生提出十分細密的要求時,學生的思維就被侷限住了。他們沒有必要想什麼,也想不出什麼,後來是懶得想什麼。實際上這就是學生對違背自然的教育的報復。他們對這種‘保姆式’的教育,並不領情。”

那麼,教師究竟應該怎樣做?他的價值,又體現在什麼地方呢?

印度哲學大師奧修把這樣一句話稱為最偉大的禱文:“當鞋合腳時,腳就被忘記了。”腳被忘記,是因為腳處於“忘我”狀態,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不合腳,腳疼了,就會被時時記起。

同樣的道理,當教育適合學生時,學生就忘記了自己在學習,忘記了自己是在課堂上,甚至忘記了自己。在忘我的時刻,學生的能量就不會被教師的說教所消耗,真正出現投入和著迷的境界。

失去多時的人的自然本性,這時會回到學生的身上。“他會像自然界的那頭鹿,毛色鮮明,忽閃著黑寶石似的眼睛,處處顯示活力”。平時要花幾個鐘頭甚至幾周時間才能“教”會的東西,現在也許有幾分鐘、幾十分鐘就足夠了。

相反,如果教師上課的時候,竭力想收回“教”的權力,那麼,他必然為自己的教學環節所計,一再打斷學生的活動,或者企圖以學生的活動為自己的表演服務。當學生表現出茫然和不配合時,他默默地動怒了,他偷偷地用力拉扯動作慢的學生……

此時,鞋子不合腳了,腳就開始反對。那些自然的、和諧的、躍動的和充滿效率的美,轉眼間就蕩然無存了!

“教師的最高境界,是‘不見自我’。他應該是一隻最合腳的鞋子。”郭思樂教授說,“他的核心任務,不是自己‘教’,而是組織學生‘學’、服務學生‘學’。他要為學生創造生機勃勃的、令學生‘忘我’的課堂。”

學習心得

幾種教學理念:

1:告訴學生,3乘5等於15。

2:問學生:“3乘5等於多少?”

3:大膽的對學生說:“3乘5等於14”(什麼是真正的教學?現在我們正在實踐開放的課堂,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現實情景中,通過合作學習,發現新知,理解新知。但真實的課堂上,教師往往因為問題設計的不到位,引導學生不夠恰當,在計劃的時間內不能完成計劃的任務,到頭來合作成了一種形式,免不了老師一講。這樣長期下去,我們的教學一直在停滯不前,學生的思維、合作和表達等能力,也沒有質的變化。教師的三種教學理念在我心中激烈的碰撞,也讓我的思緒回到我的課堂,實驗這麼長時間以來,孩子們的數學素養,到底有哪些提高,經常的因為某些知識點掌握不夠,或不會運用,一氣之下,又站上了那神聖的講臺,自我感覺講得透徹到位,學生在練習中即能很快的、很準的解決問題,可時間一長,又回到了從前,這時候心情是很失落的,反思其原因,是教師根深蒂固的沒有改變教學方式的原因,學生沒有親身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就不能真正理解,更談不上運用了,我們要大膽放手,給孩子一個發展的機會和充足的時間,關注孩子的長遠發展。)

郭思樂的“生本教育”理論的核心:“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把以往教學中主要依靠教師的教,轉變為主要依靠學生的學。教師主要體現在最大程度的調動學生的內在積極性,組織學生自主學習。

生本教育的理想:“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可以少教,但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動,獨具閒暇、快樂及堅實的進步。”

生本:要求教師放棄逐句逐段的講解,而是丟擲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你一句,他一句的討論。(問題設計是關鍵,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設計問題,真正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學生提的問題要靠學生自己解決。(教師要相信學生)

“先學後教,不教而教,”學生對於知識的掌握,是基於自己的思考,在互相啟發、質疑當中進行的,他們的探究很深入。當學生在課堂上有了體會和收穫,他們的學習興趣就會空前提高。”數學課上,教師要把“發現問題連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光榮”都一併還給學生。(把主權還給學生)

“插秧”與“拋秧”教師時常會剝奪了學生思考問題的機會,學生思維倍侷限了,時間一長,學生也想不出什麼了,後來就懶得去想了。(我們要努力變“插秧”為“拋秧”。)

複習課的上法:“先出一些稍有陷阱的習題,在課堂上重點討論其中出現的問題,10分鐘後,在小組裡討論,答案不一致的誰的對,互相說不服的用紅筆重重的畫上三角號。然後,小組彙報:向大家介紹”最困難、最容易錯的一道題。”(孩子們不願承認自己的錯誤,在課堂上,我試著讓出錯的學生說說當時你是怎麼想的,學生卻支支唔唔不開口,逼近了就說我沒認真讀題。)

“新錯誤觀”在克服錯誤的過程中,兒童獲得了真知。”

“評研”體現了對兒童學習人格的尊重,為他們提供了“出錯”和“改錯”的機會。(在小組內互評互改,效果比較好,但個別差生會稀裡糊塗的把正確答案抄上,還是不明白其中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