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讀國學經典心得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國學經典心得,歡迎大家分享。

讀國學經典心得

讀國學經典心得1

暑假,我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國學經典與教育》的線上學習,這次學習分為四個教學視訊,我用半個月的時間看了好幾遍教學視屏,總計用時20多個小時。另看完教材《國學經典與教育讀本》(一、二)。原來我對國學僅僅是知道而已,平時教學中雖有涉及,但受國小生的接受能力的限制,也是粗約的給國小生講解,並未更深地從中國文化的歷史傳承,從《國學》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上,對中國人的影響上過多考慮。經過此次的學習,讓我對國學有了深刻的認識,感受到《國學》中的不可言傳只可意會的經典理論,細細的反省一下,我感覺確實受益匪淺。

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著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學習國學,讓我更進一步的瞭解孔子及其他教育家、思想家的學說。

(一)修身養性,德行人生。細讀《論語》,頗有感觸。《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生活,找到個人座標。 因此,《論語》可以作為我們個人尤其是作為教師的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指南。《論語》中關於修德的言論,最具概括性且易於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損者三友”,“益者三樂,損者三樂”。 孔子認為:血氣未定的年少之時,不要沉浸於女色;血氣方剛的成年時期,不要與人爭鬥:而到血氣既衰的老年,不要貪得無厭。一個人遇事不要主觀臆測,不要盲目武斷,不要固執己見,不要自以為是。孔子還認為,和正直,誠實守信,博學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諂媚的人,虛偽陰險的人,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時他還認為,如果以適度的禮樂來節制自己,以稱道別人的好處,以擁有很多賢德的朋友為快樂,對人是有益的,而以驕奢淫逸,遊蕩忘返,宴飲荒淫為快樂,對人則是有害的'。

這些言論,簡潔明瞭,教人自我警醒,讓人持守美德或教人棄去偏執。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把這幾句話牢記在心,時時警醒自己,應該說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會有大的過錯了,作為教師,為人師表,更是要牢記不忘,並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為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許多人過分地強調物質利益的追求,因為種.種原因而使得人們的利益主體多元化,於是,人們的價值觀也呈現多元化,而作為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責任,肩上的擔子千斤重,一頭挑著學生的現在,一頭挑著國家的未來,必須給予學生的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引導,教育學生為民族的復興而不懈努力併成為國家的棟樑。而要達到此目的,教師自己首先要有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因此,教師必須修身養性,經得起各種不良現象的誘惑。

(二)學習《國學》,讓我懂得如何學習和如何教育學生。

《明儒學案》曰:“古人之於學者,其不輕授如此,蓋欲其自得之也。即釋氏亦最忌道破,人便作光影玩弄耳。”古代的老師不輕易的傳授知識就是想讓學生自己去領悟,即便佛教傳經也最忌諱完全說破,因為那樣學生就會輕鬆獲得而把學習當成玩樂。現在的教學,再也不能用以前填鴨式的方法了,寓教於樂才是教師的首選。“師者,善於傳道,授業解惑也;道之未聞,業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則非師也矣。”老師要善於傳授道理教授學業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學業不精湛,學生有疑惑卻不能解答,這算不上老師。所以,老師要與時俱進,不斷接受新知識,新技能,新的教學方法;不斷參加學習和培訓。要想給學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滿斛水。

(三)學習《國學》讓我學會感恩,懂得待人接物,懂得一切為了國家。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說:“學生,在家裡孝順父母,在外要敬愛兄長,做事謹慎而誠實,博愛眾人,而親近仁德的人,躬行實踐之後有剩餘的力量,再去學習《詩》《書》等經典。”通過學習國學,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如對自己的父母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對有困難的人應該從樂於助人的心去對待;對犯錯的人應該以寬容的心去對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講禮貌,尊敬長輩等。它在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可以說,國學知識裡面對人生道理彷彿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個指南針,在你看不清前方時,為你撥開眼前的迷霧,為你指出正確的方向。同時,也為學生做好榜樣,教育學生尊老,愛老,愛護弱小,讓中華的優良傳統得以傳揚。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是《國學》,只有接續《國學》薪火,才能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所以,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發揚和光大革命精神,一定要從國學開始。

《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著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今後, 我要多加學習,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輕鬆而灑脫,也為我的教育事業添光加彩。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以此為傲,也希望大家能繼承併發揚中國傳統國學文化,使其在歷史的舞臺上熠熠生輝、永不衰竭!

學習《國學》,不是我們這一代的事,也不是這幾代的事,而是我們中華民族千秋萬代的偉業,《國學》是我們中華民族得以傳承的基石。讓我們在《國學經典》的叢林中漫步,在經典國學的長河裡凌波,在國學經典的寶庫裡採擷如花的詞語,構築我們心中最美好的詩篇,用最美的畫筆描繪一幅幅山青水綠歡聲笑語的畫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讀國學經典心得2

《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的入門讀物。《大學》這本書讓我感受最深的一句話就是“君子必慎其獨也”,這句話告訴我們,君子在獨處獨知的時候也一定要言行謹慎啊!

讀了這段話,讓我想起了南北朝時期的一個故事。

南北朝時期,齊國有一個叫甄彬的人,有高尚的品質和出色的才能。有一次,他用一束苧麻到荊州長沙的當鋪作抵押換錢,後來贖回苧麻時,發現在苧麻中包著五兩金子。甄彬看到金子後二話沒說,立即送還當鋪。當鋪的人非常吃驚,於是用一半金子作為酬謝,並讓甄彬把名字詳細的告訴他,兩人往復推辭了十多次,甄彬堅決不肯接受。從此,甄彬還金的美名遠播。

甄彬在別人不知道的情況下,把金子還給了當鋪,就做到了“慎獨”。《大學》中說,君子必慎其獨也,因為君子在人前人後表現如一。而小人正相反,常常是人前一套,人後一套。通過學習《大學》,我知道了,要做君子,不當小人,自己在獨處獨知的時候也要做到“慎獨”。比如,在朋友家,如果看到喜歡的玩具,不能偷偷拿走。在商店裡如果看見了喜歡的文具,又沒有帶零花錢,不能趁店主不注意偷偷拿走。

學習《大學》,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學到了許多其他書本中學不到的知識。今後,通過這段話我也更深刻地體會到:“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的深刻道理。所以我們應該珍惜眼前的大好時光奮發圖強,要不就真的.只能“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了。

《三字經》中的經典還有好多好多,真是舉不勝舉。我每次讀它都如同沐浴在先賢的靈光下,受益匪淺。它真是我們一生中不可不讀的國學經典,以後我一定要多讀這類的經典。

讀國學經典心得3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華夏文明璀璨奪目。回首歷史的滾滾長河,不能磨滅 的,是傳承千年,經久不衰的國學文化,在國學經典的叢林中漫步,可以體味 到一種寧靜和祥和。無論你是有雄心壯志,遠大理想,還是閒情雅緻,修身養 性,都可以從這些國學文化中得到你要的東西。古人聖賢留下了很多的經典,它伴著我成長,猶如久旱逢甘霖的禾苗,讓人感到了希望;也像嚴冬中的熱火,讓人感到溫暖;又似盛夏中的一捧涼水,沁人心脾……經典文化從小伴我成長,指引著我,滋潤著我。

先前我是個慢性子的小女孩,每次做作業時不緊不慢的,甚至邊做邊玩,媽媽的嘮叨聲和爺爺的教誨聲不絕於耳,成為我學習、做作業必不可少的保留節目。那時的我不但沒有改進,反而覺得非常反感。自從暑假媽媽陪我重溫了《論語》、《三字經》等國學經典誦讀後,我才意識到自己以前錯得多麼的厲害。《論語》裡有一句:“學而不知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深深的觸動了我,它告訴我學習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正確的學習方法,僅靠認真,學習不會有多大的`進步;而只掌握思考方法,卻不認真,成績也不會好。只有兩樣具備,才能取得好成績。現在我做作業時,剛想偷懶,就會想起《論語》的這句話,馬上收起了玩心,專心做作業,它為我敲響學習的警鐘,時刻縈繞在我耳邊伴我成長。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儘可能的幫媽媽做點我力所能及的家務。放學後或週末,我主動打掃衛生、洗碗等家務……《三字經》裡不是說過“香九嶺,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嗎!何況媽媽每天晚上抽出時間給我輔導功課,並鼓勵我注意身體和學習兩不誤,媽媽還要上班,雖然累,卻沒有一絲怨言。我的生命、智慧……都是父母給予的,難道我不應該孝順他們嗎?

而現在,我學習了《論語》,與兩千多年前的聖人孔子進行交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明白了“看見他的優點就向他學習,看見他的缺點就反省自己有沒有和他一樣的缺點”的道理;學習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經典源遠流長,經典伴隨著我成長,使我從一個無知的小孩變成一個如何做人、做事的道理小孩。

讀國學經典心得4

時今,提倡國學教育,在各級學校和社會上普遍引起重視,並出現了學國學的熱潮。還通過世界各地設立的孔子學院,傳揚國外。國學,原本指國家設立的學府,如太學、國子監等。後來演變成一門學問,稱國學。近代稱古代的文學藝術為國學。國學以儒家思想和哲學貫穿並主導中國文化,先秦諸子、道家、釋家處從屬地位。國學是炎黃兒女的魂魄,華夏文明的根基。中華五千年文明傳承史,大浪淘沙留給中華民族的瑰寶,世代傳承,燦爛至今。

在華夏文明浩如煙海的古籍中,在國外被最廣泛翻譯和閱讀的一本國學經典,要數老子的《道德經》了。在德國華裔家庭幾乎都有一本《道德經》;在日本《道德經》是企業管理者的案頭藏書;在美國一家出版公司以13萬美元購買了僅有5000字的《道德經》英文版權。可見《道德經》魅力之大,影響之廣。

魯迅說:“不讀《老子》,不知中國文化。”史載孔子曾問學於老子,可見老子當時地位的顯赫於影響。《道德經》如同甘泉,一朝掬飲,終生受用。

老子(公元前600年?—公元前470年?),姓李名耳,字伯陽,又稱老聃(dān)。中國春秋時代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始祖,楚國苦縣人。相傳老子降生時就長有白色的眉毛和鬍子,因此稱其老子。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著有五千言的《道德經》一書。《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分上下兩篇,上篇《道經》,下篇《德經》。原本《德經》在前,《道經》在後,不分章節。後來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分81章。《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哲學著作,修身處世的古老《東方經典》。《道經》講述了宇宙的根本,揭示了天地萬物變化的玄機。《德經》道出修身與處事方略。《道經》和《德經》涵蓋了哲學、政治學、倫理學等諸多學科;內容博大精深,涵括百家,包容萬物,成為哲學智慧的寶著。倡導自然無為聽天由命,要求人們無慾、少智、守柔、退讓,以為主旨。

老子認為,世界的本源是無,只有無才稱得上道的原則,“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經》第二章),是說聖人用無為的態度來處理世事,實行不發號施令的'德化教育。主張“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物,使民不為盜。”(第三章)不崇尚賢能之人,使民眾不爭名奪利;不看重珍稀寶物,使民眾不去做盜賊。“絕聖去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第十九章)。杜絕所謂聖明,擯棄不利於民眾的智慧;民眾才能獲得百倍利益。杜絕所謂的仁慈拋棄所謂的道義,民眾才能回覆子孝親慈。莊子更主張君主應該無慾、無為、淵靜。“無慾而天下足,無為而萬物化,淵靜而百姓定。”莊子接受並發展了老子的哲學思想。老子主張“無為”即不作為;莊子主張人的心靈不被外物拖累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狀態,讓人們拋棄功名利祿。無為而治的思想在中國古代是有很深影響的。漢代初的黃老之學以先秦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適應了秦末動亂後民心思定的形勢,強調清靜無為,主張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對民眾的政治和經濟生活不予干涉或少干涉,以安定民心,發展社會生產。可見無為而治的思想在當時起到了積極作用。唐代初年和宋代初年的統治者,也都曾用無為而治的思想調和處理當時的社會矛盾,並有所收效。魏晉玄學家通過宣傳無為而治,引導人們消極、遁世、清淡,無所作為,對社會產生了消極影響。

《道德經》有眾多學者專家譯註,就連幾位皇帝也競相寫註釋。可見老子的《道德經》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倍受青睞。《道德經》的語言簡練,有著詩一般的風韻。《道經》開篇論“道”,《德經》開篇說“德”,彰示了《道德經》的核心問題。

《道德經》第一章(即《道經》的開篇)“道可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ào)。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為之玄,眾妙之門。”開篇點出“道”,“道可道,非常道”,初步揭示了“道”的內涵,是《道德經》的核心問題之一。“道可道,非常道”即道可以用言語來表述,但不是永恆之道。(這裡的“非”即“不是”,“常”即永恆。非常,不作異常、尋常來解釋)老子認為,在混沌時期“道”早就存在宇宙之中,混沌初開“道”就在萬事萬物之中,並且展現出自身的作用,貫穿於其生成,成長,發展壯大,直到消亡的全過程,成為客觀世界存在的自然規律,不以人們的意願為轉移,可為“大道無形”。“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認識“大道”,就得理解“無”與“有”的意義。無,代表混沌初開之前的狀態;有,代表混沌初開孕育萬物的狀態。有是在無之中生出來的,有便成了萬物的生母。所以,常常觀察“道”之無名無形的玄妙;常常觀察“道”有名有形的頭緒。妙與徼(徼為邊界,引申為端倪,眉目,頭緒或來龍去脈)本源相同而名稱不同,共為大道變化來變化去,這就是洞察宇宙萬事萬物的奧妙之門徑。

《德經》開篇(《道德經》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不)為。下德為之而有以(不)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而不居其薄,處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上德,即上等的品德,有上德的人不以德為德,才算真正有德。下德,誠然是下等品德,下等品德的人想有德,且達不到德。上等品德的人順其自然而無心作為;下等品德的人要有作為而無以能為。上等仁慈的人而無私心意圖,上等義氣的人常有私心目的。上禮之人為而得不到迴應,就會揚起胳膊讓人強從。所以,喪失了道後出現了德,喪失了德後出現了仁,喪失了仁後出現了義,喪失了義後出現了禮。這個禮,是忠信輕薄的表現,是社會動亂的禍首。先見先知者,是道的虛華愚昧的開始。大丈夫應取忠厚而不取輕薄,取實在的而不取虛華,捨棄薄和華,採取厚和實。

老子一直提倡和追求“無為而治”,但他也不反對有為而治。因為社會大道和大德喪失以後(即“無為而治”),不得不通過有為來維護和恢復社會秩序。因而他認定“道和德”為無為;而道喪失以後出現德,德喪失以後出現仁,仁喪失以後出現義,義喪失以後出現禮,這德、仁、義、禮為有為。

老子的思想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告誡人們“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第六十三章),意思是想成就一番大事業,就得從身邊瑣碎的小事做起。“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第六十四章)這幾個排比句子,告訴人們一個道理,成就大事業,不是一蹴而蹴就能成功的,而要有持之以恆的毅力。

有才華的人不得志,無處施展個人能力與智慧,當用老子“大器晚成”(第四十一章)來鞭策自己,不氣餒,定會取得成功的。事業到了巔峰時,不要被權力和金錢迷惑,該“功遂身退”(第九章)時,不要執迷不悟,若落個身敗名裂的下場就悔之晚矣。“知足者富”(第三十三章)即知足者常樂,這是最為實在的。

男子漢在外面威風八面,可在柔弱的妻子面前竟然“卑躬屈膝”,是因為“柔弱勝剛強”(第三十六章)。太極拳看似軟綿綿的,太極高手一旦出拳,就是一個大漢也會掀翻在地。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第二十八章)。遇有災禍時,幸福就倚旁在它的旁邊;遇有幸福時,災禍就潛伏在它之中。老子給予的人生智慧,是讓人們學會辯證地認識事物,樂觀面對生活中的禍與福,順其自然,把握好生存的能力。

“法網恢恢,疏而不漏”,源於老子的“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第七十二章)。在人們生活的周圍,有著各式各樣的犯罪,受到應有的懲罰。但仍有在逃犯妄想躲避法律制裁。蒼天佈下的廣大無邊之法網,儘管網眼疏稀,也不會遺漏犯罪分子。須記得大自然是最公平的,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是時候未到。

在老子《道德經》中,有些成語在開悟著人們。如“天長地久”,形容愛情永遠,如天和地存在的時間一樣長久;“功遂身退”(易名“功成身退”),事業成功如意了,當從位置上退下來,不要等到身敗名裂才想退,一切都晚了;“寵辱若驚”,得寵或受辱都感到驚慌。與“寵辱不驚”的意義相反;“唯道是從”(易名“惟命是從”、“唯命是聽”),形容絕對服從;“知止不殆”,知道適可而止的人,不會遇到危險;“虛中生有”(易名“無中生有”),本無事實,憑空捏造;“出生入死”原指從出生到死。現指冒著生命危險,隨時有死亡的危險;“福禍倚伏”(易名“福倚禍伏”),即福與禍互相依存,互相轉化,互為因果;“報怨以德”(易名“以德報怨”)指不僅不記前仇,反而給予恩惠。可見這些成語早已融入人們的生活之中,儘管“日用而不知”,但人們確實在生存實踐中,不斷運用老子的思想和智慧。

古人云:“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定,定而後能思,思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人們在“靜、安、定、思、慮”的日常生活中,靜要“致虛極,守靜篤”(第十六章),儘量讓心靈達到虛無的極端境界,固守寧靜達到忠厚篤誠。安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第六十四章),對安定的局面能把持,對未露先兆的事情易謀劃。定,為“無慾以靜,天下將自定”(第三十七章),即無慾求自然會清靜無為,天下萬物將會自然安定。

學習老子“大道”思想智慧,懂得“上德”“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第五十四章)思深慮遠,用哲學頭腦明辨是非曲直,抑制“下德”的萌發,減少魯莽氣,消除私慾,不受任何環境或他人的愚弄,善待人生不僅能實現成就事業的理想,還能讓人生更美好,福喜屢臻。

讀國學經典心得5

素來對國學懷有一種崇敬之情,覺得它那樣高高在上、觸不可及。對於如我一般底蘊並不深厚人而言,國學,或多或少帶著些深奧、博大的感覺。傅佩榮先生所著的《國學的天空》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覺也同樣如此。但當我不斷深入去品讀這本書時發現,傅先生以他淵博的學識,褪去長久以來國學被人們批上的厚重外衣,用易懂的語言讓讀者領會到中國博大精深的國學內涵,讓讀者在欣賞國學美妙之處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的人生觀。

傅佩榮一直有“于丹”之稱,他在《國學的天空》一書中為我們很好地闡釋了孔子的.真誠、孟子的向善、老子的智慧以及莊子的逍遙。他還用這四位聖人的理論,以最樸實生動的語言為我們指明瞭正確的方向。

通讀本書,我對關於孟子這一章的內容感慨頗深。可以說傅佩榮老師是將孟子這個人從千年前拉到了當代,拉近到讀者面前,那麼形象生動,詼諧與生活化,他將教育、修養、仁政等孟子的觀點融合在故事裡面,頗有深入淺出的效果,為我們闡釋了做人,做學問,做事的最終目的。讓人回味無窮,意味深遠……

“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在這個物慾橫流、急功近利的時代,提高能力降低慾望,人才能快樂。要有修養,修養是成就自己。到達某種程度之後,快樂就會由內而發,自然隨之而來。

關照各人的內心,在快樂中成就立體的生命。在這一點上,孔孟是一致的。孔子說:“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又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做君子就是做一個內心完善的最好的自己。當內心強大,開闊而坦然時,當內心真正有了一種從容淡定時,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生命的境界也不斷得到提升。

傅佩榮教授筆下的孟子,是一個真誠的人,快樂的人,他的內心有一種自我要求的力量,提醒和督促自己去做該做的事。這樣的人他的人生也是自信而快樂的。傅教授重新解讀了孟子的快樂人生,他所展現的孟子,是全方位的孟子:教育,人倫,修養,人生等。並以他的樸素主義哲學觀點為依據對現今人們的困惑一一做了點撥,古事寓今,啟發人深思。

讀國學經典心得6

以前我是一個很驕傲、很愛炫耀的孩子,從不懂什麼叫謙虛,就拿一個故事來說吧!

一次,我在學校舉辦的比賽中獲得了第一名,我高興地告訴了父母,讓父母分享我的快樂。他們聽了後不住地誇我,同時也告誡我:“不能驕傲喲!”我哪裡能聽進去,因為我早已被驕傲給“駕馭”了!

就在我興奮的同時,我的性格也有了極大的變化——變得更加驕傲、暴躁了。一有比賽時,我就在他們面前炫耀,若不順心便“發揮”出我暴躁的脾氣;和同學們聊天時也會炫耀我的“光輝”史我就和同學們比了下去,最後到了一個朋友都沒有了,我心裡卻想:不就是妒忌我比你們好嗎?我還不想和你們在一起呢!從此我驕傲成了癮,暴躁成了性,一發不可收拾。直到有一天,我徹底改變了。那次測驗,我原本以為只要一動筆,就能寫出一篇文章,可是我錯了,上午兩節課,我居然才寫出了一個題目幾句話,結果可想而知,我不僅受到了老師的批評,還受到了父母的`教育。其實,他們都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孩子呀!記住一句話‘滿招損,謙受益’千萬不能驕傲啊!”我就不名其中的含義。

自從我校掀起了“誦讀了《國學經典誦讀》”的活動,我也積極地參加活動並被《國學經典誦讀》裡的一樁樁、一件件動人的故事所感染。特別是馮異的謙遜把我給震撼住了。他被大家稱為“大樹將軍”,他自幼好學,率領的軍隊有規矩,為人謙遜。特別是每次將軍們圍坐爭功領賞時,只有他從不居功自傲,總是隻身一人坐在大樹下思考戰鬥的經驗和教訓,正是因為他與眾不同的作風,才有了“大樹將軍”的美名。而劉秀髮現他的行為習慣與作風之後,就更器重他了。我從這個故事中明白了許多道理,如:“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也。”“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些道理不但使我學會了戒驕戒躁,而且還讓我學會了要厚物載德,更要有一顆赤子之心。

這本書不僅使我從一個“遊手好閒的小皇帝”,變成了一個勤勞的“忠僕”,還讓我明白了中國的一句古語“百善孝為先”的含義:只有“孝”才能推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做一個讓人尊敬的人。現在我已學會了為勞累了一天的爸媽端上一杯清香的茶,為奶奶端上一碗熱騰騰的米飯,並且學會了做飯、洗衣等家務活,為父母減輕了負擔。

《國學經典誦讀》這本書使我與驕傲絕交,與暴躁斷絕,最後又讓我走上了正直、謙虛、誠實與愛國的人生征途,大家都來從這本書裡感悟真諦吧!

讀國學經典心得7

最近,我書包里斯本又多了一份重量,是我最珍惜的國學經典讀本,雖然它個很小,頂多就A4的2/3那麼大,可講述的道理卻非常適用。 比如,什麼季文子行儉,講述的是季文子非常樸素,而仲孫它卻很瞧不起季文子的做法,便去譏諷他,而季文子仍認為他的做法是正確的,經過一番對話之後,季文子把這一件事告訴了仲孫它對的父親孟獻子,孟獻子聽了很生氣,於是讓仲孫它閉門思過七在,最後勤工作仲孫它受到了教育,並以季文子為榜樣,季文子便說:〝知錯改錯,才能有所作為啊!〞不久,仲孫它被升為大夫。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不要愛虛榮,或是炫耀自己還有就是去奢侈,反而相互一點他的為人更高尚。 再教育比如毛遂自薦,就是說平原君要帶20個賢能之士去向楚國求救,可只選了十九人,這時毛遂走了出來,他告訴平原君,他也願意去,而平原群認為沒有人稱讚過他,如果是賢能之士他自己就會在口袋裡發現錐子一樣快,而毛遂卻認為平原君不有將他放進口袋裡,於是平原君很是驚奇,便帶他去了,果然,毛遂立下了奇功。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敢於推薦自己,自己才能有更多的機會去表現自己。這本書講的雖然都是些小故事,可是它們告訴我們的卻是大道理,我不僅會讀書避的故事,還會試著去理解文言文,我們應該多讀一些古文,因為古人真的很聰明! 《論語?為政》中講到,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信用,真的不知道他是怎樣的.〞。

信用是人們能夠履行與他人約定的事情而取得的信任。是長時間接觸中形成的一種彼此之間的誠信。

在工作生活中,我們說話。做事情只有講誠信,才能使人心悅誠服。說謊是對他人的一種欺騙,也會失去別人對自己的尊重。伊索寓言《狼來了》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故事中的小男孩就是利用人們的善良,一次。二次地說著謊話,終於有一天當小男孩說實話時,再也得不到人們的信任了,他失去的是人最寶貴的生命。 這則寓言告誡我們,信用一旦喪失就會使人長時間內不再被信任,失信一時,往往會導致失信一世。因此,我們應當老老實實地做人,踏踏實實地做事,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傳統的文化理念,在許多情況下,是知行割裂的。如《孫子兵法》乍讀之下,會覺得它很愛兵,體恤士卒,視如愛子,〝視卒如嬰兒〞。〝視卒如赤子〞,云云

。其實在孫子的眼裡,士卒不過是牛羊而已,〝若驅群羊,驅而來,驅而往〞,所以,可以〝上屋而抽其梯〞,能夠〝置之死地然後生,投之亡地然後存〞,不存絲毫憐憫之心,只有赤裸裸的敲骨吸髓,還美其名曰〝慈不掌兵〞。

讀國學經典心得8

最近,校園裡正在開展一項活動,叫做“國學經典誦讀”,大家都非常積極地參與。國學經典包括很多,例如三字經、弟子規、百家姓、千字文,複雜的還有四書五經、唐詩宋詞等等。

其實,在我五歲時,媽媽就給我買了國學經典誦讀的全套書和碟子。媽媽說,這些都是中國文化的經典,希望我背誦一些。當時我不懂,就搖頭晃腦地跟著背誦。有一次,幼兒園搞兒童人氣小明星選拔,我因為會背誦“子曰,學而時習之……”而被評為了人氣小明星,照片還在光榮榜上放了好長一段時間呢!現在回想起來真有趣!

現在,我們學校也在開展 “國學經典誦讀”。在誦讀時,大部分同學都很認真,只有極少數人心不在焉。我們一定要認真誦讀國學經典,這是一項有趣的活動,而且對於弘揚我們祖國的傳統文化有著深遠的.意義。我們國家對外開放多年了,一些人就迷失了祖國的優良傳統。現在,國家在國小階段就安排我們學習國學經典,就是為了讓這些優秀文化遺產深入我們的骨髓,永遠不會忘記。這樣,在我們慢慢長大的過程中,在接受外界文化的同時,不會忘了我們的“根”。

讓我們大家都來誦讀國學經典吧!

讀國學經典心得9

“君子敬而不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朋友在當今社會中的作用越來越大,朋友的多少好壞也是一個人成功的關鍵,正所謂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如果一個人沒有朋友,那麼他的人生會是暗淡的,他的生活會是寂寞的。

聽了《國學》之人脈建設的講座使我感受頗深,朋友就是我們人生的財富。我們對待朋友更應真誠,“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我們應當牢記。對待朋友一定要用百分之百的真誠之心,只要我們付出真心就一定能從朋友那收到關懷。

朋友不是生來就有的,那是我們長期交往中得到的,因此我們要善於交友。除對人真誠外,我們還需善於運用文字語言、有聲語言和肢體語言讓對方瞭解自己,增進雙方的.感情。

我聽過這樣的一句話“如今關係最親最純潔的關係就是同學和戰友”戰友離我們要不可及,但同學是我們在熟悉不過的人了。從小一路走來我們已有太多太多的同學了,新同學老同學,太多的同學讓我們的朋友圈越來越大。我認為同學和朋友冥冥中就有一種關聯,我們就應把同學看成我們的好友。同學是我們接觸最多的人,更是我們人生的一筆財富,我們應珍惜這筆財富,他將讓我們受益終生。

翟教授有幾句話給我印象很深,“人脈等於錢脈,關係就是實力,朋友是最大的生產力。”的的確確歷史的一切告訴我們朋友是我們可信賴之人。

“萬卷紅塵三杯酒,千秋大業一壺茶。”“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成為好友就註定今生擁有,擁有好友今生無憾。

讀國學經典心得10

暑假得此機會赴北京學習國學經典,感受到了國學經典的魅力。不得不承認,誦讀國學經典的確是一種由內而外的薰陶,對國小生而言亦是如此。這種國學經典的浸染,看起來是個大工程,突破起來也是個難點,但這對學生文學素養的培養,文學視野的拓展,個人素質的提高卻有著重要的意義。兩天的課程培訓下來,杭州的拱宸橋國小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拱宸橋國小在國學經典教學方面走得非常紮實,讓我覺得耳目一新的是入學禮。開學初的入學禮儀(正衣襟、拜孔子、觀國學館等等)讓孩子從思想上重視國學、禮儀、傳統文化,提供了很好的教學環境和氛圍。王崧舟校長所打造的“樂學模式”也是讓我感受很深:始於“悅讀”,基於“熟讀”,貴在“悟讀”,成在“化讀”。在國學課堂中重視學生的體驗,提倡“兒童視角”,非常在意學生的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另外,王校長還呈現了“文化種子”的習得。以每天三誦、每課一練、每週一課、每月一查、學期一賽、學年一年來作為主要途徑開展國學經典教育。拱宸橋國小王校長的“以教立心,以文化成”理念,把國學經典教育做得的確是有聲有色。感受了拱宸橋國小的國學教育特色以及其他幾位專家灼見之後,我也有了很多思考,現就幾點來說明:

一、國學經典教育要有重視氛圍的營造。幾位專家都講到了,陶冶薰陶在國學經典教學中很重要。國學經典教育的實現並不只是通過那一週一節校本課,更不止於課堂上的教與學,還應該有一種環境、氛圍的薰陶,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習得或強化。如果只把國學教育的壓力放在三四十分鐘的課堂上,那這節課跟普通的文學課並沒有太多差別,反而會提不起學生的興趣,所以應該打造國學經典學習的文化氛圍。比如關於國學經典讀書活動的開展、繪畫活動的開展,文化牆的更新、班級讀書角或者黑板報等欄目的.更新。在樓梯處或走廊也可以有一些國學經典裡面的詩文、或者宣傳國學經典教學的標語等等。再另外,也可以通過“升旗儀式”“大隊活動”來輔助宣傳,多加薰陶。再有像參觀國學館等實踐活動,也可以讓學生有所悟有所得。要讓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國學經典”的學習很重要。

二、國學經典教育要有策略的提高學生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是要求課堂上的學習興趣,而且要注意讓學生在課餘生活中也不忽視國學經典。課堂上的興趣提高,離不開教師的課堂設計,多樣化的誦讀,趣味遊戲、動畫輔助教學、小誦讀競賽等等可以做些嘗試。課餘生活中對國學經典誦讀的興趣要依賴於學校活動的側重。學校可以每月、每學期根據情況來計劃關於國學經典的誦讀比賽、演講比賽、節目展演等等,或者配合讀書活動、書畫活動來開展。

另外,這也對老師自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身來講的確還有很多需要學習和提高的地方。

讀國學經典心得11

今年暑假,學校組織老師看國學視訊,我抱著完成任務的心態去看,不看不知道,一看我就深深地被吸引住了。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著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經過此次的學習,讓我對國學有了一定的認識,感受到國學中的不可言傳只可意會的經典理論,細細的反省一下,我感覺確實受益匪淺。

學習國學,讓我更進一步的瞭解孔子及其學說。

修身養性,德行人生。細讀《論語》,頗有感觸。《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生活,找到個人座標。 因此,《論語》可以作為我們個人尤其是作為教師的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指南。《論語》中關於修德的言論,最具概括性且易於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損者三友”,“益者三樂,損者三樂”。 孔子認為:血氣未定的年少之時,不要沉浸於女色;血氣方剛的成年時期,不要與人爭鬥:而到血氣既衰的老年,不要貪得無厭。一個人遇事不要主觀臆測,不要盲目武斷,不要固執己見,不要自以為是。孔子還認為,和正直,誠實守信,博學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諂媚的人,虛偽陰險的人,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時他還認為,如果以適度的禮樂來節制自己,以稱道別人的好處,以擁有很多賢德的朋友為快樂,對人是有益的,而以驕奢淫逸,遊蕩忘返,宴飲荒淫為快樂,對人則是有害的。這些言論,簡潔明瞭,教人自我警醒,讓人持守美德或教人棄去偏執。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把這幾句話牢記在心,時時警醒自己,應該說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會有大的過錯了,作為教師,為人師表,更是要牢記不忘,並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為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許多人過分地強調物質利益的追求,因為種.種原因而使得人們的利益主體多元化,於是,人們的價值觀也呈現多元化,而作為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責任,肩上的擔子千斤重,一頭挑著學生的現在,一頭挑著國家的未來,必須給予學生的正確的世界觀.

價值觀. 人生觀的引導,教育學生為民族的復興而不懈努力併成為國家的棟樑。而要達到此目的,教師自己首先要有正確的世界觀. 價值觀. 人生觀,因此,教師必須修身養性,經得起各種不良現象的誘惑。

學習國學讓我學會感恩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說:"學生,在家裡孝順父母,在外要敬愛兄長,做事謹慎而誠實,博愛眾人,而親近仁德的人,躬行實踐之後有剩餘的力量,再去學習《詩》《書》等經典。"通過學習國學,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如對自己的父母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對有困難的人應該從樂於助人的心去對待;對犯錯的人應該以寬容的心去對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講禮貌,尊敬長輩等。它在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可以說,國學知識裡面對人生道理彷彿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個指南針,在你看不清前方時,為你撥開眼前的迷霧,為你指出正確的方向。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是國學,只有接續國學薪火,才能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所以,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發揚和光大革命精神,一定要從國學開始。

讀國學經典心得12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於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和繁榮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動力,是中國人民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

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偉大民族精神。這種民族精神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吸收了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許多優秀的思想精華永遠值得我們發揚。“自強不息”的開拓精神;“厚德載物”的博大胸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無私奉獻精神,“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的`憂國憂民的情懷等等,這些凝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思想,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是國學,只有接續國學薪火,才能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這是一件大好事。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從做人開始。如果沒有做人的基礎,那就既不會有民族精神,更不會有革命精神。做人從哪裡開始?從灑掃庭除,應對進退開始;從國學啟蒙的“三百千”開始。這種學習不光是識字和道德思想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作為一種文化的傳承來對待。

孔子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我們把它稱之為“國學”。以國學啟蒙的範本“三百千弟”為例。《三字經》最重要的特點是條理清楚、文理明暢、概括精闢地傳授歷史文化知識,倫理道德知識,團結友愛的重要性,以及學習應當刻苦等等,被譽為“袖裡通鑑”。且反覆勸勉學童勤學,敦促家長、老師認真對待對子弟、學生的教育。誦《百家姓》使我瞭解了中華民族姓氏的淵源。《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遠,使用人數最多的兒童國學啟蒙讀本,在中國教育史、文化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國文化的小百科全書。《弟子規》是關於品德修養、行為規範的國學啟蒙讀本,將中華文化所倡導的忠、孝、仁、義、禮、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語言,淺近的歷史典故講述清楚。

所以,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發揚和光大革命精神,不可不從國學啟蒙開始。回溯源頭,傳承命脈,“國學”是民族精神的源頭活水。

讀國學經典心得13

這幾天,徐老師向我們推薦了《國學經典》這一本書,並且還給我們列印了這本書裡比較好的名言,讓我們多背,讓這些名言永遠做我們的生活導航。我們通過多讀、多背,漸漸的瞭解了這些名言的意思。

就像“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這一句吧,我們就可以以字面上的意思來解釋這句名言。人生自古誰無死就是人生自古以來誰都要死亡,留取丹心就是留下一片赤誠丹心,照汗青就是要為光照史冊留下最精彩的一頁。連起來就是人生自古以來誰都要死亡,要為光照史冊留下一片赤誠丹心。這句話告訴我們,人沒有一個能長命百歲長生不老,所以活著要做一個能犧牲,有意氣的人。我們的一生都要向文天祥那樣的愛國。

還有一些能琅琅上口而又意味深長的.名言警句。比如“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張百歲”、“志小則易足,易則無由進”……一些能啟迪人心靈的諺語、名言都能讓人濫記於心。這才是讀詩、讀詞的最高境界—讀名言。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值得我們學習。《國學經典》這本書正是中國小生國學啟蒙的一本好書。

這本書分行節儉、強自信、講智慧這三個單元,每個單元都由經典要義、故事、生活、實踐和經典誦讀四個部分組成。不僅有名家名言,還有貼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膾炙人口的著作選讀。其中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詳,還有的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艱辛”也在民間廣為流傳。這本書使國學之精華更接近人們平時的日常生活,讓中國小生更容易理解,方便記憶,能把聖人之訓用在實處。

讀了這本書,不但讓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為的規範,更讓我明白了要把這些道理應用在生活中。比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就是警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勤儉節約,不要奢侈浪費。又如“恃人不如自恃也”,就是教育我們要從小努力學習,不斷增長自己的知識才能,增強自己的獨立性;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我們不可能總是依靠父母和他人,而是應該自立自強。

《國學經典》這本書在擴大我們的閱讀量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塑造著我們的思想、行為,讓優秀的國學經典始終伴隨著我們健康成長,讓我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傳承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並使之發揚光大!

讀國學經典心得14

國學老師和我們講,國學是中國之精華,是中國的精髓。在三年級時老師讓我們背弟子規,我們問老師為什麼,老師說學習弟子規可以讓你的德行提高。我國的教育家—陶行知說過“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要到這裡蘇老師和我們講:小孩是單純,似一張白紙,畫什麼就是什麼。這時,如果接觸的是自玩暴力等,他們也會吸取;如果接收的是聖賢思想的薰陶,就會逐漸鑄造完善的品格和高尚的道德修養:仁、義、禮、智、信。是我們做人的基本要求。

老師第一節課就講了總敘,和我沒說《弟子規》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第二節課講了入則孝,學到這裡的時候,我是一直臉紅著的上的,尤其是第一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一句時,我認為,我實在要好好學習國學了,因為有些事我卻做的不好,仔細想想我們的父母有多麼的辛苦,為了我們的`前程,出了多少汗。是的,很多,所以我們要像入則孝一樣孝敬我們的父母。

第三節課是出則悌,老師講兄弟姐妹要多說豪華,不說壞話,忍住氣話,不惜要的衝突。古人講“禍從口出,病從口入”而且人生以服務為目的,不以奪取為目的。書上講助人為樂之本。

謹又和我們講了因為人生的歲月很有限,光陰容易消逝,少年人一轉就是老年人了,所以我們要好好學習,珍惜現在的寶貴時間,俗話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書上寫了兩句話我很喜歡。第一句是不要為了面子,更不要讓虛榮心做崇,無謂的開銷就是浪費,何況糧食集聚了眾人的勞動,更應該珍惜。第二句是《論語》中:食不厭米,劊不厭細。好勸勉我們:食物不要過分講求精美,烹調不要過分講究要求細緻。步從容,立端正,揖身圓,拜恭敬。告訴我們要立如鬆,行如風,坐如鐘,臥如弓。

信是我自喜歡的一篇了,尤其是“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因為它時時刻刻告訴我每一個人都應該重視自己的品德,奮發圖強。每天要自省,唯恐做的不夠好,要繼續努力。

泛愛眾做人不可以以競爭為為目的,要以互助合作為母的,對別人的才能,不可以批評、嫉妒、毀謗、苛刻,要學習欣賞。親仁總的講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個道理。

講餘力學文的時候,老師和我們講笨鳥先飛的故事,告訴我們老師最後的一句話是: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出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讀書不可以讀對人不好的書,要讀對人有益的書。

國學是我們中國寶貴的文化,我們不可以像古巴比倫,古埃及……一樣,丟失我們中華的文化。

讀國學經典心得15

寒假中,我閱讀了《我愛國學》這本書,深有感觸,期中最令我感動的一篇文章就是《大孝無言》。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這樣一個故事:馬鵬飛從小被父母遺棄,只能與他雙目失明的奶奶相依為命。所有的家務活都是他幹,家裡被他收拾的乾淨整潔,一塵不染,為奶奶準備的急用藥物樣樣不缺。還會給奶奶打針。他做的可口飯菜只留給奶奶吃,自己經常捱餓,有時偷偷的吃些醬油拌飯。()他還經常對奶奶說:“奶奶,今後我就是你的眼睛”。最令人佩服的是他在這麼艱苦的環境下,學習還很認真,考試成績總是排在班上前幾名。這是一個多麼孝順,多麼懂事善良的孩子呀!

想想我們自己,總是要求父母一次一次的滿足我們的要求,而我們從來沒有為父母想過,我們能為他們做些什麼呢?其實父母要的並不多,只要我們好好學習,健康成長。說來說去還是為了我們好。所以我一定要孝敬父母,現在我雖然掙不了錢,但我可以給勞累的'媽媽泡杯熱茶,給疲憊的爸爸捶背,給他們掃掃地,擦擦桌子,及時認真的完成好自己的作業,減輕他們的一些負擔,讓他們享受到家庭的溫暖。

這本書讓我懂得了很多知識,明白了很多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