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演講稿

關於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範文七篇

演講稿2.08W

演講稿是作為在特定的情境中供口語表達使用的文稿。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演講稿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那麼,怎麼去寫演講稿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範文七篇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1

這個季節不會春暖花開,但我卻想面向大海,因為記者夢我做得太長久了,腳下堅實的土地已給了我力量

曾經我是一名教師,想著傳道授業解惑,與學生為友,但夜深之時,總感覺有種未曾有過的力量催促自己去改變、去嘗試。正是這種力量支撐著我在繁重的教學之後,每晚與孤燈相伴,在本科畢業多年之後,我坐進了嚮往已久的復旦課堂裡。早已不再年輕的我為了練好口語,將小石子放進嘴裡,所以當我在烏鎮用流利的英語採訪外國遊客時,我知道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就如當初很多人不解地問我:當一名教師不是很好嗎?放棄一切重頭開始值得嗎?如今依舊有很多人問我:放棄上海的一切,回到這裡,會後悔嗎?我只想說,對家庭我有太多的愧疚,我需要做一些補償;對事業,我有足夠的信心,在xx晚報這個全新的平臺上,找到自己紮實的立足點。

喜歡做一名記者,只因為對於記者而言,每一天、每一刻都是嶄新的。每天一睜開眼,我想著:哦,又是一天,一個未知的一天,這一天我又像往常一樣出門,找選題、想角度、做採訪、寫文章,這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有可能中斷、都有不可預料的情況出現,我必須時時打起精神來應對、解決,也許辛苦就在這裡,挑戰、誘惑也在這裡。當一天結束時,我會回想著對自己說:還行,這一天我把不可能的採訪完成了,我為報道找了一個很好的角度。發現自己對苦難還會感動,對不平還會憤慨,對英雄還會敬佩。每天都會有新的挑戰出現,每天出門都有無數的未知等著我,只有做一名記者,才會讓我永遠與麻木無關,永遠與年輕相鄰。我希望當一切結束時,我也能對自己說:還行,我在記者這個行當裡幹得不錯,我寫過的幾篇報道至今還有人記起。

喜歡做一名記者,只因為自己是個理想主義者。在這個媒體年代裡,資訊已變得觸手可及,我們已不再僅僅是資訊的採集者,這早已不是我們的第一要責,我們都應該是理想主義者,有理想者,才能先行一步。在這個媒體年代裡,地球村早已來到我們的身邊,我們關注著巴以衝突,談論著禽流感,比較著卡米拉與戴安娜的風度,卻常常忽視腳下的土地、身邊的民眾,他們是沉默的大多數,只有藉助於媒體的力量,才能將他們的聲音放大,用我們手中的話語權傳遞他們的聲音,是我們共同的理想。所以,我從xx早報來到了xx晚報。在早報做財經新聞的時候,可以每次出入的是星級酒店,採訪的物件不是有錢的,就是有權的,卻發現感動已離我越來越遠。回到這片熟悉的'土地,看著每天從這個城市角落裡升騰出來的新聞:凌晨四點掃大街的環衛工、覺海寺前那張哭泣的小臉、福海雲天見錢不眼開的打妹、府南花園那對善良而平凡的小店夫婦,都讓我有種踩在地面的感覺。

晚報從創刊至今只有十年,從改版至今只有百天,也許我們的聲音還很弱小,我們的步履還不沉穩,但我們一直睜眼看著這塊土地,年頭這塊土地上的民眾,因為我們相信,有理想者,才能走得更遠。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2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講一個故事,來自於我身邊的故事。

就在19天前,湖南多地遭受到暴雨的襲擊,我們常寧也沒能躲過這一劫,暴雨造成洪水氾濫,但在滔滔的洪水中,我看見了一種精神:那是熱愛、責任、擔當,是義無反顧。

19天前,在那場突如其來的洪水中,我看見一個美麗的身影,一個扛著攝像機的美麗身影,在她的身上我真真切切地看見:那就是熱愛、責任、擔當,那就是義無反顧。

她叫曾娜,一個10歲小女孩的母親,常寧市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我的同事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熱愛就是風雨中的彩虹_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那一天,我看見她時,是20xx年7月2日早上8點。她就站在遭受內澇的泉峰小區的洪水中,汙濁的洪水已經沒過了她的膝蓋,並且水位還在不斷上漲。洪水來勢凶猛,還來不及轉移的居民只能儘量待在地勢較高的樓層等待救援,駕駛衝鋒舟的民兵已往返多次,對受困群眾進行緊急轉移。

在水位即將淹到一樓窗頂的時候,一名受災群眾正用一條寬布帶綁在一名小孩身上,眾人齊力將小孩從二樓陽臺送到下方接應的衝鋒舟上。而這一刻,曾娜正站在被洪水淹沒的窗臺上記錄這驚險感人的畫面。當一股水浪打來時,她險些跌倒,但她的第一反應卻是護好手中的攝像機,繼續用鏡頭捕捉現場救援的一幅幅感人畫面。

曾娜姐身子嬌小,四肢瘦弱,每次一個人扛著好幾公斤重的攝像機和三腳架外出採訪,總顯得格外吃力。在7月2日這一天,她的專注、她的堅毅以及散發出的責任感,讓人感到她就是一名衝鋒的戰士!她採寫的《城區內澇緊急轉移受困群眾》第一時間在央視新聞播出,讓常寧防汛救災受到全國人民的關注,作為防汛抗災報道的`功臣,她也受到了市宣傳系統及臺裡的表彰。

就在臺裡舉行表彰活動的那天晚上,我發現娜姐越發瘦弱黝黑,透著一種隨時能被風颳倒的虛弱感。當時我想這或許是持續奮戰把她給熬壞了,但我萬萬沒想到的是她居然是懷孕了!懷孕兩個月!也就是說在7月2日抗洪搶險的危急時刻她就已經有孕在身了!

這是一個好訊息,可我們得知的第一反應是驚訝更是後怕!您可能不清楚7月2日那一天的水位有多高:最深處已經能淹沒到一個成年男子的頭頂,而坐在救援艇上還要捕捉救援畫面,可能一不留神就會栽進洪水中;您可能不清楚當時的水質有多髒:那是城市下水道倒灌的汙水,是各種生活汙水的混雜,裡面含有各種細菌各種病毒,甚至是動物屍體!而實際上,就在當天,我們臺前往一線的記者好幾個都沾上毒氣,腿上、臉上至今還長滿水泡,這樣的條件下對身強力壯的男子來說都是一種挑戰,更何況是才懷孕兩個月的孕婦!後來我問娜姐:那一天你就沒感到不舒服嗎?她笑著回答:整個神經都拴在了抗洪搶險上,哪還有精力注意別的事情?

其實,進入媒體行業工作之前,我一直認為記者是伸張正義的勇士,是神氣的代名詞,可是工作後我才發現記者其實就是一個白加黑五加二的職業:起早貪黑、日晒雨淋、風餐露宿,這些詞形容記者再精準不過……這也讓我偶爾迷失自己,不知道是不是該繼續堅持。但是,娜姐一句簡單的話卻讓我幡然醒悟。她說:幹哪一行都要心懷熱情,特別是我們這行!

是的,一個人必須發自內心的非常熱愛你所從事的事業!如果有了熱愛,當然會有夢想和願望;如果有了熱愛,肯定會給自己定一個又一個目標;如果有了熱愛,絕對有辦法把工作做好!更重要的是相信自己,不管面臨的困難有多大,永遠都不會輕言放棄。所以,在這裡,我想說:因為愛,才有義無反顧的執著;因為熱愛,才有孜孜不懈的大義情懷。

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這幾天,這句歌詞一直在我的耳邊迴響。洪水風雨中,那個佇立的身影也一直在我眼前浮現,我彷彿看見在洪水退去的天邊正掛著一道絢麗的彩虹,而彩虹下的她是那麼高大、那麼美麗!

謝謝大家!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3

今年暑假,我帶領五十多名小記者去新鄉軍訓,到了訓練基地,其他孩子很快進入了角色,只有這個小男孩特別黏人。面對他的一個個問題、一陣陣哭泣、一滴滴眼淚,我想批評他又有些不忍,儘量讓語氣放舒緩些、讓笑容更燦爛些、讓眼神更溫柔些,從擦去他腮邊的淚珠到一個鼓勵的擁抱,從洋溢著真情的溝通到入睡前的小故事……就這樣,在他離開父母的第一個夜晚,他從哭泣到微笑,又從微笑進入夢鄉。那天夜晚巡查寢室的時候,我看到他臉上掛著甜甜的微笑,那一刻,我心中充滿了無限溫情。

一週訓練結束了,我們坐上了返程的大巴車。其實,孩子們並不知道,在這些小記者中,有一個孩子就是我的'兒子。在快到駐馬店的時候,兒子走到我座位旁邊叫了一聲“媽媽”,頓時,所有孩子的嘴巴都變成了“0”型。那個曾經愛哭的男孩帶頭問道:“張老師,你為什麼都沒有告訴我們他是你的孩子呢?”我說:“因為我是帶隊老師,也是你們所有孩子的臨時家長,為了怕你們想家而影響訓練效果,我和兒子有個約定,那就是要和大家一樣叫我張老師,而且不能被看出來。”我一字一句地說著,漸漸地,車廂內安靜下來,我看見很多孩子眼裡閃著盈盈淚光。後來那個男孩的家長告訴我:“張老師啊,太謝謝你了,你知道孩子一回來怎麼說嗎?他說報社的張老師教會了他怎樣獨立生活。”而我自己的孩子也在作文當中這樣寫道:“那天訓練結束後,我又渴又餓,腳上磨出的血泡疼痛難忍,媽媽並沒有特別安慰我,我心裡很委屈,好幾次都想流淚。可是,在回來的路上,我看到那麼多小記者是如此喜歡、如此信任我的媽媽,我才知道,媽媽把心中的愛獻給了她的工作和我同齡的小記者們!”

因為工作忙,我和同事們幾乎放棄了所有的休息時間,雖然失去了很多陪伴家人的溫馨時間,但是看到孩子們一張張開心喜悅的笑臉,所有的辛苦都不算什麼,腦海裡只有一個字,“值”。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記者,我想大聲地告訴大家:“我心中充滿了自豪,因為我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真正踐行者!”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4

作為網站記者,整天為增加流量到處搜尋名人、富人、達人來吸引網民,是否因習慣了眼球效益而變得庸俗了呢?在網路這個魚龍混雜的輿論場中,有沒有一種清新的聲音,讓人脫離浮躁,追求崇高呢?網路的正能量在哪裡?這些問題,困擾著剛剛採訪完郭明義的東北新聞網新聞部副總監李理。

在採訪郭明義之前,李理心裡在嘀咕,“傳統媒體已報道了那麼多,在網上寫郭明義能有人看嗎?會帶來流量嗎?”李理對網路記者這一職業認知的轉變,源於郭明義精神的感動,也是記者自我反思、追求進步的一個縮影。

從鞍鋼回來後,“我真正懂得了支撐著他走過30多年的信念,那是來自他對共產黨員這個身份的堅守。”李理堅定了自己的方向,他說他一個網站“小”記者,就是要把“大”人物郭明義的感人故事在網上傳遞,就是要將正能量在網路播撒。

“那我該怎麼辦?怎樣才能把老郭的精神,告訴給更多的人呢?”李理想到了微博,對,“微博需要老郭,老郭也需要微博”。20xx年3月25日,郭明義實名微博開通了。李理手把手地教他拍照片、發圖片,一起商量怎麼寫好微博,“我要讓老郭成為網上真正的紅色‘大V’。”

在郭明義的`微博上,晒得最多的是社會上時時發生的好人好事,甚至還讓這個微博成為拯救生命的綠色通道。李理說,“我這些年的改變都與郭明義有關,而讓郭明義精神在所有的網路傳播平臺上彰顯,就是我回報給老郭的成果”。

李理說他的陣地就是在網路上,“讓信念和情懷、善良和感動、奉獻與執著閃動在微信上、烙印在微電影中、定格在網上展館裡。這是我乃至每一個網路新聞人不變的使命。”

李理和郭明義攜手,網路和正能量攜手,網路記者始終堅守責任,宣揚真善美、鞭笞假惡醜,網路必將處處是明媚的晴朗天。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5

xx年夏天,我獨自一人坐上南下的火車,去了福建一份都市報,在那裡開始了我的新聞旅程。

幾年裡,我時常在想:我們為誰怎樣寫作?有前輩告訴我,做新聞就是做事,做事的根本是做人。

是的,事實上,我們一生都會面臨相同的問題:我們要做什麼樣的人?我們要做什麼樣的事?我們要怎樣去做事?

我們會很容易給出一個答案:做正確的人。做正確的事。正確地做事。可是實踐我們的答案,可能需要耗費一生的時光。

是什麼讓我們永遠抓不住正確的答案?我想,答案是:我們始終沒有解決內心的衝突———我們為誰寫作?

做記者,有人追求的.只是一種謀生手段,有的人只追求一份體面的職業。分歧在於內心。

幾年來,我一直為“新聞”兩個字激動和驕傲。我熱愛我從事的這個職業。在這個行當中,我曾經被朋友和同事們寄望去“開創大場面”,也曾因為能力的欠缺而自怨自艾。但是,有多少人能如同我們這般幸運,在一個風雲際會的時代裡成為“當下”的記錄者,成為“歷史”的見證人?

我們是記者。顯然,我們不是作家、不是教師、不是評論家、更不是什麼無冕之王……

記者要做的事情,不是創作,不是教導讀者,不是對事物發表看法,我們要做的事情只是代替背後成千上萬的讀者,替他們選擇的物件發問或是探查一件讀者感興趣的事情,然後用旁觀者的身份、平靜的心態,客觀真實地寫出一份報道,回答讀者的困惑……

做記者,幾乎每天要研究選題,寫作稿件,然後是每週,每年。

要做一個好記者,我的強烈感覺是,一定要有長跑的毅力和心理準備。

我們很多青年記者,包括我總是在詢問:怎樣成為一名好記者?怎樣寫出一篇好新聞?

我想,這一方面能證明我們對於新聞事業的激動與熱情,另一方面也意味著我們面臨最緊迫和焦慮的問題。

有時候我聽到一些“訣竅”,有人推薦我們閱讀一些範文,更多時候,我被告知:去做,去寫,去思考。然後告訴自己:我這一篇比上一篇寫得好。做新聞就像談戀愛,唯有實踐才能抵達幸福。

我還聽到一個關於閱讀的“訣竅”,那就是讀傑作,讀偉大的故事。好新聞就是一個好故事。好記者就是一個傑出的講故事的人。新聞與小說一樣,都是故事,它們之間的本質區別在於:新聞是真實的,小說是虛構的。那些偉大的故事會告訴我們,將故事講好是很值得驕傲的事……所有東西都要回歸到信仰。你相信什麼,你就可能成為什麼。

在通往信仰的道路上有無數條岔路,這時已不存在天賦、能力或者運氣的差別,關鍵在於你的選擇。你選擇了什麼,你就可能成為什麼。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6

今年8月底,我從太平洋一艘名叫“海洋六號”的科考船出海歸來。這艘船上的中國地質人,常年在國際公海進行資源調查,為國家探尋海底礦藏。

起航沒幾天,大海就變得喜怒無常。七八級風,浪高4米,我感覺頭暈目眩。船長藍明華搖搖晃晃在四處排查隱患,他叮囑我最好回屋躺著。層層巨浪瘋狂地拍打著窗戶,凌晨1點多,船要翻了似的發出坍塌般轟鳴,瞬間就把我從床上狠狠地甩了下來。藍明華衝進駕駛臺發出一連串指令:“艄向過左30度!船速降3節……”他跟我說,“海洋六號”搖到30度就可能翻船,一個橫浪過來,船搖到了20多度,好險!就這樣,“海洋六號”帶著深海找礦的國家使命,與一個個颱風擦肩而過。

海況一好轉,大家就得忙著把上百件高精尖裝置送到海底去取樣。科考隊員王俊珠拿給我一件救生衣穿,他說,甲板溼滑,裝置多繩索。如果不小心套住腳或被搖晃的儀器撞到,都會容易落水。果然,就在送裝置下水時,他一轉身不小心碰傷了腿,但只是咧了咧嘴,就跳上1米多高的取樣箱去掛鉤了。還有一次,一臺操作機器突然失靈,千米長的鋼纜緊貼船尾,一旦卡住螺旋槳,整條船的人員和物資都有危險。搶修小組一頭扎進40多度的機艙連續5小時排險,電機員說,這已經是今年第20次了,時間最長的一次是連續9小時搶險。就在這種壓力下,科考隊員們24小時不間斷地測深海、取樣品、做實驗。

“海洋六號”也有鮮為人知的傳奇經歷。7月中旬,“蛟龍”號來到附近海域準備下潛,希望“海洋六號”協助測量深海資料,首席科學家劉方蘭當即安排並全程跟蹤測量。他告訴我,當年“蛟龍”號下潛7000米重新整理世界紀錄讓全國振奮,但很少有人知道是“海洋六號”連續兩年提供技術支撐。那時,“海洋六號”連續4個晚上穿越地球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最終測出地球最深點應該是10923米。我問他,為什麼不用國外最新資料,還要反覆去測4遍?他說:“這就是科學,追求精準,我們要發出中國自己的聲音。”

如今“海洋六號”再次協助“蛟龍”下潛,劉方蘭把資料傳送過去,收到對方的郵件說:“‘海六’為‘蛟龍’保駕護航,默默奉獻,深潛英雄沒有你們的名字,勞動獎章找不見你們的身影。即便這樣,相信共和國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對此,劉方蘭說,恰如“海洋六號”常年開展的大洋資源環境科考,其實都是最基礎的幕後工作,為的是在國際海底圈定中國自己的礦區,在大洋深處烙下“中國印”。

40多天很快過去了,我每天都認真寫隨船手記,把他們勇於擔當、團結進取、科學務實和無私奉獻的故事傳播出去,也渴望能更深入地瞭解這些人、這份事業。於是我申請了一個崗位 ,請求輪換凌晨1點到7點的大夜班。那一夜,海上疾風驟雨,我和隊員們拼命拉住止蕩繩,把1.2噸重的裝置送到海底,把雙手插進冰涼的海底淤泥去取樣……我頭一次知道,原來戴著厚厚的手套,粗糙的'繩索在手裡翻滾也會鑽心地疼,原來熱帶太平洋的夜晚也會讓人感到刺骨的冷!我體會到,即便睏乏到極點,鞋子和衣褲灌滿了雨水,依然要頂著溼冷的海風堅守崗位的艱辛。

現在,這艘船已經在深海連續奮戰了大半年。在實現海洋強國夢的航程中,他們“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奉獻”的精神在我心裡打下了永恆的烙印,讓我的新聞理想在一線揚帆遠航!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7

我來自中原地區一個普通的城市——駐馬店。

今年做“七一”報道採訪中,我遇到了三個人,他們讓我明白了什麼叫作共產黨員。

第一個人是駐馬店市殘疾人聯合會理事長張銀良。老張曾患小兒麻痺症,他拖著一條不太方便的腿滿世界跑,不停張羅,在黨委政府的支援下,竟然蓋起了一棟免費為殘疾人服務的綜合大樓。為蓋這棟樓,他曾經連夜頂著漫天大霧上北京辦事,也曾經揣著燒餅蹲守在主管部門辦公室門外等候辦公人員。

平輿縣有個聾啞兒,叫凱文,父母都是聾啞人。幫小凱文最好的辦法,是為他裝人工耳蝸。“人工耳蝸一套28萬元,放在我們農村能蓋一座樓了,怎麼辦!”老張四處奔走尋求幫助,終於為小凱文爭取到了特批救助金。小凱文裝上人工耳蝸那天,我問他:“能聽到了嗎?”小凱文點點頭,眼裡閃著驚喜的光芒。如今,5歲多的凱文已經能像正常孩子一樣上學讀書、唱歌、做遊戲。

第二個人是泌陽縣畜牧局副局長祁興磊。老祁平時說話有些口吃,可一說起牛來口若懸河。經過21年攻關,老祁培育出一種“夏南牛”,被審定為中國第一個肉牛品種。

老祁的故事很多,古代有蕭何月下追韓信,今天有“老祁中原追種牛”。在羊冊鎮,他發現一戶農家的.公牛品相極好,想作為種牛進行繁育,於是天天去看這頭牛。突然有一天,他發現牛沒了!原來這戶農民急用錢,偷偷把牛賣了。老祁一聽急了,發瘋一樣到處尋找打聽,走了4天,轉了兩個縣四個鄉,終於在西邊社旗縣境內找到了這頭心愛的公牛。後來,這頭牛挺爭氣,雜交繁育了八萬多個強壯的後代。

第三個人是從河南省直機關選派到村裡當書記的吳樹蘭。頭一次採訪她時,她正從牛棚裡走出來,鞋沾滿泥巴和草屑,比鄉下農婦還樸實,無論如何與我想象中的形象對不上號。她是省城副廳級幹部,卻把自己扎進了鄉村泥土之中,忙起工作來幾個月不回省城。村裡鄉親們都不叫她“書記”,而是叫她“嬸子”“姐姐”“閨女”“丫頭”,因為他們早已經是一家人了。

如今吳樹蘭所駐的西王樓村,全村200戶貧困戶已有190戶脫貧。村民李相庭開了一家餐館,他拿出勾畫得密密麻麻的一張紙,告訴我說:“俺能開上這個餐館多虧了吳書記。她來俺家一趟要走10來裡山路,有時鞋都磨爛了。你看,她每來一趟,我就畫一個勾兒,去年她來了23趟,今年來了49趟。”

張銀良、祁興磊、吳樹蘭,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共產黨員。他們的共同之處就是不忘初心,幾十年如一日,堅定、堅持、堅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