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語文

成考語文的基礎知識

語文2.42W

成人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的簡稱成人大學聯考,是我國成人高等學校選拔合格的畢業生以進入更高層次學歷教育的入學考試,屬於國民教育系列,下面是關於成考語文的基礎知識的內容,歡迎閱讀!

成考語文的基礎知識

成考專升本語文小說複習:基礎知識

1、學習目標

小說部分共六篇作品。其中重點作品五篇,泛讀作品一篇;六篇作品中古典小說一篇,現代小說五篇,現代小說中包括外國小說三篇。通過六篇小說的學習,要求掌握:

(1)小說寫作的基礎知識;

(2)提高閱讀與分析小說作品的能力與水平;

(3)瞭解並掌握有關作家的基本知識。

2、學習建議

(1)一定要認真閱讀小說原文,夯實基礎。這點要求好像是老生常談,毫無新意,但是這是自考學習掌握任何一門課的基礎,不認真閱讀教材,是無法學好這門課的。因此,要在紮紮實實閱讀教材方面下功夫。

(2)認真閱讀課文後面的“提示”。“提示”是我們學習的“綱”。考核的知識點大都在“提示”中有所體現,也就是說“提示”中的內容也就是考試的主要內容。因此要花大力氣來弄通弄懂;

(3)在對課文掌握,弄通弄懂“提示”的基礎上面,再多做些練習題,學練結合,這才是學習的正路。

(4)閱讀掌握《小說的特點與欣賞》。

3、學習的.難點與重點

每篇小說的學習難點與重點見“課文輔導”。

小說部分總的學習要注意掌握:

(1)小說人物的刻畫

小說人物描寫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描寫人物的主要方法有:肖像描寫,心理描寫,行動描寫,語言描寫,細節描寫;

(2)小說的情節安排

小說的情節一般是按照開端,發展,高潮,結局來編排的。

小說的情節發展一般是根據事情的發展順序來編排的,也經常運用倒敘等手法來編排。

(3)小說的環境描寫

時代氛圍

社會環境

人物活動的特定場景

成考語文古文翻譯:師說

師說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國小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

古人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決疑難問題的人。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疑惑卻不跟從老師學習,那他對於疑惑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決。出生比我早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比我早,我跟從他向他學習;比我出生遲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學習,而且把他當作老師,我學習的是道理,哪裡計較他生年比我早還是晚呢?所以,不論地位顯貴還是地位低下,不論年長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從師學道的道理沒人傳佈已經很久了,要人們沒有疑惑很難哪!古代的聖人,他們超過一般人很遠了,尚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跟聖人相比相差很遠了,卻以向老師學為羞恥。所以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味。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由於這個原因而引起的呢?眾人喜愛他們的孩子,選擇老師教育孩子;對於他們自己呢,卻恥於讓老師教他們,這真是糊塗啊!那孩子的老師,教孩子讀書來熟悉書中的句子,尚不是我所說的給人傳授道理,給人解釋疑惑的老師。文句不理解,有的人向老師學習,疑惑不能解決,有的人卻不向老師求教,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丟棄,我看不出他們有什麼明智的呢。巫醫,樂師及各種工匠,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中,如有人稱人家為老師,稱自己為學生,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問那些嘲笑者,他們就說:“那個人與某個年齡相近,修養和學業也差不多,(怎麼能稱他為老師呢?)以地位低的人為師,那是很使人丟臉的事,稱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於諂媚。”從師學習的道理不能恢復,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醫、樂師及各種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與他們並列的,現在士大夫們的智慧反而趕不上他們。這不是很奇怪的事麼!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一類人,他們的品德才能當然趕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師。”所以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學生強,懂得道理有先有後,技能學業各有專門研究,如此而已。

李蟠,十七歲,愛好古文,《詩》、《書》等六經經文及傳記都普遍地研習過,又不被恥學於師的習俗所約束,向我學習。我讚許他能實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道理,特別寫了這篇《師說》來贈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