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漢語 > 漢語常識

閱讀基礎知識點總結

閱讀基礎知識點總結

大學聯考語文中的閱讀部分分為文言文閱讀和現代文閱讀兩大塊。而且站的分值也很大!語文閱讀考試中涉及基礎知識、語文基本能力等試題的分值佔重要比重,約百分之八十。所以,語文閱讀做不好,不要急,不要抓狂,這是用“題海戰術”極級不合理的。這個時候,同學們要做的是抓住基礎知識分,所以,補習基礎知識點才是最為行之有效的方法!只要抓住也基礎知識點的分,高中的語文閱讀失分就不會太多哦,因為,只有百分之十的分數是需要學生高素質的回答的!
一、文言文閱讀:
文言文閱讀同學們複習時需要注意避免的問題是:對文言字、詞的理解不夠準確,斷章取義或者脫離句子解釋;對文言語句的翻譯容易漏譯關鍵字詞,或者句子翻譯過於生硬、句子不順暢;對語段內容的理解不夠深刻,只從句子表面意思去分析,沒有結合文章主題或者寫作主旨去理解;結合文段談自己的看法只是泛泛而談,沒有明確的觀點和充分材料而導致說服力不強或者表述不太清楚。
一般有默寫、解釋、語段閱讀等題型。對文言文的複習切忌死記硬背,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礎上整理、歸納、理解才能胸有成竹。對默寫、加點詞解釋等題,學生自我感覺大多良好,但事後發現往往是錯別字扣分。要杜絕錯別字不僅要在平時規範漢字的書寫,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字詞的含義,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才能記得牢,寫得對。文言文語段的理解,重在“理解”,不要滿足於會做課後習題。把文言文語段當作現代文語段一樣來分析感受,尤其是材料與中心之間的關係要透徹理解。
二、現代文閱讀:
現代文閱讀型別大致有記敘類文字、議論類文字和說明類文字。
1.記敘類文字:比較常見的有敘事散文和小說。敘事散文敘事結構較鬆散,因此把握中心是難點。這類文章閱讀的重點是理解“形散神聚”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先理清楚文中講了哪幾件事,再分析這幾件事之間的聯絡是什麼,或者這幾件事內在有何共同點,找到了事件與事件之間的焦點就找到了文章的“神”,也就是平時說的中心思想。小說閱讀重點要把握的是人物形象。言行隨心而生,小說中人物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反應了人物的內心感受,我們要能透過表象看其本質。記敘類文字的閱讀離不開對作者寫作意圖的揣摩與理解,而其寫作意圖往往由淺層到深層,同學們們對作者的寫作意圖要多問幾個“還有嗎”,要能揣摩到其深層次的內涵。
2.議論類文字:關鍵要理清論證思路。一般我們接觸到的論證思路有兩種,一類是演繹型的,一類是歸納型的。演繹型的議論性文字要理清楚作者用了哪些論據,用什麼樣的方法一步一步地推匯出其論點;歸納型的要理清楚作者提出了什麼論點,又是用了哪些論據如何一點一點加以證明的。把這條思路理清了,那麼針對論據、論證方法、論點而出的題目基本都能在文章中找到答案。3.說明類文字:閱讀理解要抓住被說明事物的特徵,作者可能從幾個角度加以說明,也可能從多個層次加以說明,要分析段落與段落之間的關係,從而把握被說明事物的特徵。
近年來,文體界線逐漸淡化模糊,各文體間往往形成交叉。最常見的即議論性文字與說明性文字相結合。閱讀此類文字,首先要把握住說明部分所說的事物特徵以及議論部分所議的道理,然後把兩部分內容聯絡起來,看看說明部分與議論部分內在的聯絡,瞭解作者的行文思路,理解其真正的寫作意圖。
表達部分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作文所佔比重較大,一向廣受關注。近年來作文一般為命題型,提供一定的寫作思路。文體不限。由於議論性文字需要嚴密的論證思路,往往不太容易把握,建議同學們以寫記敘類文字為主。希望同學們的文章能夠真正抓住生活常態,體現真實情感。這建立在學生對生活善於感受,勤于思考的基礎上。不要僅僅在作文形式、結構上推新,而忽略了對其內容本質的挖掘。在此建議大家不妨回憶一下自己的生活,整理出你覺得有些感觸的小事、片段,仔細思考、品味這些小事、片段,看看有沒有值得一寫的素材,對這樣的素材可以加以收集、整理,形成富有自己個性特點的寫作素材。如此這般,臨到考時就不怕無話可寫,避免用俗氣的材料、講套話了,而且在自己身上或身邊發生過的事更容易寫出真實的情感。外在形式上的標新立異只是錦上添花罷了,重要的是用心寫作,以情動人。
做好現代文閱讀應該注意的不同文體、型別的問題,解答的思路和方式不一樣,集中複習訓練階段,同學們更要有意識地進行歸納、總結並融會貫通。這裡,仝老師就幾種典型考點的答題思路、技巧為同學們作了指導:
1.理解詞語的語境義
一是搞清楚詞語的本意,二是分析這些詞語在文句中的表意作用,三是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的內涵。
例如:“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魯迅《阿長與〈山海經〉》)這句中的“震悚”的本意是“因恐懼而顫抖;震驚”聯絡上下文,它強烈地表現了“我”被深深感動的情感;從而說明了阿長的熱心對“我”成長的意義的重大。
2.理解某句子的含義或分析句子的作用
(1)理解句子的含義,首先抓住句子的中心詞語,明白句子的表層含義,再結合上下文或主旨,並聯系句子的修辭、表現手法等,用通順、明白的語言把深層含義詮釋出來。)
(2)分析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一般從內容和結構兩個方面考慮,可以從它在文中的位置入手,結合表達方式等來進行。
在文章開頭,內容方面上:(議論、抒情句)開門見山,開篇點題(主旨、話題、論點);(描寫句)交代故事發生的環境、地點,渲染氣氛,定下感情基調等。結構方面:或總領下文,或埋下伏筆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記敘文),或設定懸念、吸引讀者(記敘文)等。
在文章中間,內容方面:(議論、抒情句)畫龍點睛,點明事件的意義,抒發作者的感情等;結構方面:承上啟下(過渡);概括分論點(議論文)等。如果句子單獨成段,還有強調的作用。
在文章末尾,內容方面:(議論、抒情句)點明(強調)中心,深化(昇華)主題(記敘文);歸納總結論點(議論文);照應題目,首尾呼應,使結構完整等。
另外,還應考慮到句子所帶的標點符號和使用的修辭方法的作用———
如:句末帶省略號,還有引人聯想、思考的作用。
感嘆句:抒發作者真摯深沉的情感,引發讀者的感情共鳴,使文章具有強大的感染力。
比喻,擬人: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描寫事物、表現物件的特徵(表現了人物或作者的感情)。
排比,反覆:增強語言氣勢,強調了物件的特點(記敘文、說明文),作者觀點,感情(議論文、記敘文),加強節奏感。
反問,設問:強調某些內容,加強語氣;激發讀者的注意和思考。
3.語言連貫題。
常見的題型有:在文段中填補句子;調整句子順序等。
(1)填補句子,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注意位置,看看所填的句子是提領全段的中心句,還是過渡句,或是結尾總結句;②和前後的句子在陳述物件上、敘述角度上、用語形式上、句式結構上、語氣情調上、要保持一致。
(2)調整句序,要特別注意句子間意思的內在順序(空間方位順序,邏輯順序———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主到次等),符合人們的認識習慣規律。
4.給文段劃分結構層次的常用方法。
(1)記敘文劃分段落層次的方法:按時間劃分(找表示時間的詞語);按地點的轉換劃分(找表示地點的詞語);按事情發展過程(找各個事件)。
(2)議論文,依據文章的整體結構形式(並列結構、遞進結構、總分結構)和議論的基本思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注意過渡詞句。
(3)說明文,依據說明的基本思路和文章的整體結構形式;緊扣表順序的詞語,(如“首先”“其次”“還有”等),參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進行概括。
5.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段意和提煉中心。
(1)概括主要內容
記敘文:概括主要內容就是回答問題:“(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主要人物做了什麼事?結果如何?”用簡明連貫的語言表達清楚即可。
說明文:主要內容=說明物件說明物件的特徵。對於事理說明文,可從現象的起因(根源)、性質(工作原理、危害性)、解決措施(用途、發展前景)等方面入手,把握說明物件的特徵,也可在文中直接找出或概括各段的要點。
議論文的主要內容,即弄清文章議論的問題及其作者的觀點。
(2)概括段意
抓段落中心句。一般說來,議論文、說明文的段意是通過中心句來表現的。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一個文段的開頭(表提領作用),或在結尾(起總結作用),有時也在中間。
沒有現成的中心句,就分析文段的層次關係,若有主次,就選主舍次,若是並列,就把幾個意思連結歸納出來。
抓文段的強調點。特別是小說、散文等,通過句子之間的關係,找出作者強調突出的內容、感情,用自己的話簡明連貫地表達出來。
(3)提煉中心思想
一般是就記敘文來說的。它的基本思路是“通過記敘(描寫)……表現了……”
首先,應特別注意文中起畫龍點睛作用的議論、抒情句子,它們往往出現在文章的開頭或結尾。
其次,提煉中心還應注意標題的提示,結合文章的背景,分析材料的詳略。如:朱自清的《背影》,寫回家奔喪,寫在南京遊逛,都一筆帶過,因為這些和主題關係不大;詳寫父親過鐵道買橘子和送行的過程,則是為了表現和突出中心。文中幾個並列材料的往往是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同一個中心。
就說明文來說,在概括各段大意(中心句)的基礎上歸納出主旨,是常用的方法。
議論文的主旨就是作者的觀點,它在形式上是一個陳述句,必須是明確的表態性的句子。它往往在文章的開頭或文章的結尾,(注意“所以”“總而言之”“總之”“因此”“歸根結底”等總結性的詞語);有時在文章的中間;有時標題本身就是中心論點。有時可以通過論據來反推論點(分析論據,看它證明什麼問題,這問題理所當然就是論點)。
6.關於標題
(1)標題的含義
結合全文的內容、主旨,並結合所使用的修辭等來分析含義。
如“2006年河北大學聯考記敘文閱讀《我看到了一條河》有一題:談談你對題目的理解。”從故事情節來看,問題中的“河”是實實在在的,“我”看到了它後態度有什麼變化呢?結合原文可知,“我”把它當成了最後的機會,堅信自己能贏,並兩次強烈要求停車,這些都能體現我樂於尋找挑戰的特點,所以說,“河”比喻的是機會,題目的含義是:“我”找到了一次挑戰的機會。
(2)題目的作用
記敘文,有的交代主要內容,如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有的揭示(或暗示)主旨,如《長在岩石下面的小花》(大學聯考語段);有的點明線索,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的交代描寫物件,如老舍的《濟南的冬天》,有的交代故事發生環境,如孫犁的《蘆花蕩》;有的設定懸念,如《城市給了我們什麼》(大學聯考語段)等。
議論文題目往往揭示(暗示)論題或論點;說明文的題目往往交代說明物件或物件的特點。
7.環境描寫的作用
(1)自然環境的描寫:渲染氣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點明時間、地點,增加事件的真實性;預示人物的命運、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
(2)社會環境的描寫:交代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渲染氣氛,烘托人物的情感等。
8.人物形象特徵的分析概括。
(1)可以從原文中直接摘取對人物的評價性詞語。
(2)結合文章中描寫的重點———人物的活動環境,人物的肖像、語言、動作和心理描寫,概括總結。
(3)分析寫作手法的作用。如對比手法,就是突出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
大學聯考現代文閱讀的知識點彙總
大學聯考現代文閱讀的考查,包括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三種文體。分析近年來的大學聯考試卷,全國各地對整體閱讀能力的考查更加突出,而且題型的設計角度也比較開闊、豐富,相對來說所佔分值也較多。
綜合考點,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字詞句的考查
(1)有關字詞的音、形、義。
(2)詞句的語境義、深刻含義、作用分析等。
(3)品位語言:記敘、描寫語言準確、生動、形象的特點;說明文語言的準確、簡明的特點以及平實和生動的風格;議論文語言的準確性、概括性、鮮明性和生動性的特點。
2.分析概括能力的考查
(1)記敘文主要考查概括(文章)故事的主要內容、段意,把握主旨(作者的寫作目的、思想感情),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徵,把握形象的意義等。
(2)說明文主要考查說明物件(或說明的主要內容)及其特徵,找出(或概括出)段落中心句;說明方法及其作用(下定義:完整、準確、科學地說明事物;列數字:具體、準確地說明事物,令人信服;打比方:生動、形象地說明事物;作比較:突出、強調、使特徵更加鮮明;分類別:條理清楚地說明事物;畫圖表:直觀、清晰地說明事物)。
(3)議論文主要考查論點(包括分論點)、論據(事實論據、道理論據)、論證方法(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等)及其作用。
3.文章思路與結構的分析、理解
(1)記敘文的主要考查點有:記敘的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記敘的人稱(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及其作用;記敘的順序(順序、倒敘、插敘)及其作用;記敘的線索(如某一件有意義的實物,人物,作者的思想感情,時間,地點的變化,某一中心事件等);記敘的詳略(理解材料和中心的關係);情節(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過渡、連貫、鋪墊和照應;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以及記敘文中議論和抒情的作用;表現方法(對比、襯托、託物言志、情景交融、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欲揚先抑、設定虛實結合、以小見大、設定懸念、卒章顯志、首尾呼應、明線暗線、聯想想象、象徵)等。
(2)說明文的主要考查點有: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從外到內、從上到下、從前到後、從中間到四周等),邏輯順序———從原因到結果、從主要到次要、從整體到區域性、從概括到具體、從現象到本質、從特點到用途等);說明文的結構(總分式、遞進式)等。
(3)議論文的主要考查點有:議論文論證的基本思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基本結構(引論———本論———結論)、種類(遞進式、並列式、總分式、連貫式)等。
4.鑑賞、感悟能力的考查
(1)記敘文:就文中人物、作者的思想感情等,談自己的體會、啟示、認識、感想等;賞析文章的內容、句段、寫法等;仿寫句子;評價人物形象的意義;賞析、品味描寫內容(人物描寫、環境描寫、細節描寫等);比較、分析內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聯絡的讀物等。
(2)說明文:結合實際生活領會作品所體現的知識和科學精神;分析說明文中的記敘、描寫、議論等表達方式的作用;品味詞句等。
(3)議論文:填補詞句;賞析語言風格(準確嚴密、凝練含蓄或尖銳潑辣)等;敘述、說明等表達方式的作用(記敘,簡潔、概括地講清楚事實,作為論據證明論點;說明,往往是議論的前提和基礎)。
5.積累和運用能力的考查
文段補寫、續寫等再造活動(記敘文);就論點補充論據(議論文);仿寫句子等。
記敘文的主要考查點有:記敘的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記敘的人稱(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及其作用;記敘的順序(順序、倒敘、插敘)及其作用;記敘的線索(如某一件有意義的實物,人物,作者的思想感情,時間,地點的變化,某一中心事件等);記敘的詳略(理解材料和中心的關係);情節(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過渡、連貫、鋪墊和照應;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以及記敘文中議論和抒情的作用;表現方法(對比、襯托、託物言志、情景交融、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欲揚先抑、設定虛實結合、以小見大、設定懸念、卒章顯志、首尾呼應、明線暗線、聯想想象、象徵)等。
辨析語病從這幾方面著手
1.否定詞。
一個句子,如果多次出現“不”、“沒有”之類的否定詞,很有可能出現語病,即句子字面意義可能和要表達的意義正好相反。如:
①為了防止這類交通事故不再發生,我們加強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1993年)
②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惱怒,二忌睡前不可飽食,三忌臥處不可擋風。(1994年)
③雷鋒精神當然要賦予它新的內涵,但誰又能否認現在就不需要學習雷鋒了呢?(1998年)
例①中的“防止”和“不再”形成雙重否定,表示肯定,恰與應表達的意思相反。例②中的“忌”實際上相當於一個否定詞,後面再加上一個否定詞“不可”,也形成雙重否定,使得句意與要表達的意思正好相反。例③中否定詞有“否認”和“不”,另外還有一個反問詞,也相當於否定詞。這樣,句子含三重否定,即等於一重否定,從而將句意搞反了。
2.兩面詞。
一個語句,若出現“能否”、“是否”、“有沒有”“好壞”之類的兩面詞,我們首先想到的是,這個句子可能犯有一面與兩面搭配不當的毛病。如:
①電子工業能否迅速發展,並廣泛滲透到各行各業中去,關鍵在於要加速訓練並造就一批專門人才。(1993年)
②機器質量的好壞,是保證生產安全的一個重要條件。(1995年上海卷)
③我們能不能培養出“四有”新人,是關係到我們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大事,也是教育戰線的根本任務。(1996年)
例①前半句中“能否”是兩面詞,是從兩個方面來說的;後半句中“要”是一面詞,只是從“能”的方面來說的,這就造成“一面對二面”的毛病。例②和例③同樣有這樣的語病。
3.關聯詞。
一個語句出現了關聯詞,我們要想到,關聯詞搭配是否恰當,關聯詞是否放錯了位置等等。如:
①無論幹部和群眾,毫無例外,都必須遵守社會主義法制。(1992年)
②不管氣候條件和地理環境都極端不利,登山隊員仍然克服了困難,勝利攀登了頂峰。(1993年)
③其實,細究起來,“華夏漢民族文化”這一概念,本身就有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而並非是一個封閉的穩定的範疇。(2000年春季卷)
例①中“無論”是表無條件的關聯詞語,後面不能帶並列性的片語,只能帶選擇性的片語,“幹部和群眾”應說成“幹部或群眾”。例②“不管”相當於“無論”,故例②有與例①一樣的毛病,可以將“不管”改為“儘管”。例③中“並非”意思是“並不是”,後面自然不能再加上“是”了。
4.介詞。
介詞的運用上,極容易出現語病。如:
①經過老主任再三解釋,才使他怒氣逐漸平息。(1992年)
②他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並沒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賴和關懷中得到了力量,樹立了克服困難的信心。(1997年)
③《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深受廣大消費者所歡迎,因為它強化了人們的自我保護意識,使消費者的權益得到在大限度的保護。(1999年)
例①前半句和後半句都有介詞,使得整個句子缺少主語,要或去掉“經過”,或去掉“才使”才可以。例②“在”應改為“從”,因為“在……中”這種格式常用來表時間或空間,而不表示來源或由來,漢語中表來源或由來的往往用“從……中”。例③中介詞“所”是多餘的,因為“所”字結構是名詞性的,“深受廣大消費者所歡迎”即成了“深受廣大消費者的歡迎”,一是“廣大消費者”不能修飾“歡迎”,二是“深受”後面應帶動詞或主謂片語。
5.並列片語。
並列片語的運用上,常常犯有前後部分搭配不當的毛病。如:
①這個文化站已經成為教育和幫助後進青年,挽救和培養失足青年的場所,多次受到上級領導的表彰。(1993年)
②他馬上召集常委會進行研究,統一安排了現場會的內容、時間和出席人員,以及會議中應注意的問題。(1995年)
③有關部門對極少數不尊重環衛工人勞動、無理取鬧、甚至毆打侮辱環衛工人的事件,及時進行了批評教育和嚴肅處理。(1996年)
例①“挽救和培養”是並列片語,“挽救”“失足青年”講得通,“培養”“失足青年”則講不通。例②“安排”後面是由四個並列短語組成的賓語,顯然,“會議中應注意的問題”不能與謂語“安排”搭配。例③中“批評教育和嚴肅處理”是並列片語,但只有“嚴肅處理”與“事件”搭配,“事件”是不能“批評教育”的。
標籤:知識點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