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有關得與失作文

作文4.06K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有關得與失作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得與失作文

有關得與失作文1

“親愛的同學們……”熟悉的一字一句從身後禮堂陰魂不散傳進耳朵,我跌跌撞撞走入花園。字裡行間是我下課在同學們玩耍時說下奮筆疾書的汗水,是作業在轉鍾寫完後繼續挑燈夜成的慘白燈光……明明是我寫的稿子,就因為身高不夠而讓他人上臺演講,心頭怒火灼到喉嚨,我一屁股坐進初春剛能沒馬蹄的淺草,放眼望去,一片鶯飛草亂長的滿眼春色中,我一人徘徊憂傷,好仿誤入桃源的紅塵客。

陽光在指尖描金,逐漸平復了我的心情。我長舒一口氣,一縷清香縈繞鼻尖。我扭頭尋找,看到身邊的她。

一朵小小的野花,白色的花瓣是她線織的舞裙,輕風之中,輕曳腰肢,綠葉在空中伸展,晶瑩的露珠映著陽光陪伴的影子,若有若無的香氣似清晨水汽在她四周氤氳,她是如此溫柔的美麗。

可她是那麼小,只有拇指高,在廣闊的自然中人是那麼的渺小。春有桃杏,夏有芙藻,秋有幽菊,冬有臘梅。她無法與任何一個比肩,我甚至不知曉它的姓名。天地萬物,多它一個不多,少它一個不少,像在大城市中落下的雪,人來人往,寂靜無聲。她為這大好春景作了什麼?也許只是足夠一人嗅到位的清香,還不及插在瓷瓶中的蘭花的萬分之一,更沒有“眾香拱之”,讓她“幽幽其芳。”即使是這樣,她單薄細弱的根系、葉片,無一不洩露那令人失望的訊息,也許當春天過去,她便成為枯屍一具。而這一個春天微不足道的美麗,她那付出多少日子積攢力氣,她耗盡一生的能量只為用絲毫清香去擁抱春風。幾輕過耳畔,帶來它的獨語:“也許我的生命渺小而短暫,但我奮鬥過,我擁有過,這就足夠了。”為了貢獻出一縷微不足道的清香,她的芽兒定在寒冬浸透著奮鬥的血淚。她失去漫長的生命,得到某個春天的一撇驚鴻!也許不被記念,也許不被銘記,她也用一剎生命奔跑的'勇氣,綻放出自己的精彩。

我久久望著這株花兒。

今日,我失臺前被人豔茨的陰暗,得臺下欣賞自己的光榮;我失虛榮功利的秉性,得閒看庭前花開花落的天真。如果今日,我不失去在眾人面前演講的資格,又怎麼能邂逅一朵花的獨語?我今日之得,大於我之失呀!“黑板給了我一雙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失去只是暫時的,我們應學會用樂觀積極的態度面對失去,正如“心晴時雨也晴,心雨時晴也許,”也許我們無法改變失去的現狀,卻能收穫一份寵辱不驚的心性,人生總有黑夜,我們不妨守一豆燭火時捫心自問:黑夜來了,黎明還會遠嗎?

得與失中成長,我收穫良多,是一朵花素素的花包與淡淡的清香。

有關得與失作文2

心的顫動,攜帶了淚水與微笑,美好與醜惡。人就在這方寸之間,繪盡冷暖。

意識支配著行為,行為和意識原本一致,但人是有兩面性的,一面“人前”,一面“人後”。“人前”是意欲有所為,但又要考慮形象的塑造,這時,周圍人成為一面鏡子。“人後”則是與心,與自身的對話與交談,它藏在深夜裡,很少暴露。正如你目不轉睛地注視鏡中的自己,卻又常常會為之一驚:“人前”的形象總是不及“人後”的形象能夠跟心靈的走向一致。都知道北宋書畫家米芾個性怪異,舉止癲狂,他可以撒開腿,隨隨便便地跑上殿,也可以把未乾的硯臺墨跡揣入懷中。可這是他在人前的形象,為宋徽宗所接受,為眾臣所接受,為社會所接受。可何以知米芾之得失?才氣橫溢的他如何揮筆創作,或如何為書法喜憂參半?記載鮮少,這“人後”的一面,就被“人前”的形象淹沒了,後人不得而知。

“人前”形象由他人凸現,“人後”得失靠自己體悟。體悟作為形象的影子,被覆在形象之下。“喜怒應不形於色”,這是中國古人的傳統,無論得失,他們總是將想法隱匿於心。堯舜以後,帝王接受所謂的禪讓,總是先推脫,隨後三讓而受。多次辭讓的表現背後,我們實難揣測其內心的波瀾,或許接受王位會使他感到隱隱的擔憂,唯恐市井裡哪一撮人會閒話自己帝位不正,或許他的狂喜早已蓋過一切,因為自己終於得以君臨天下,這或許又觸發其難以言說的感懷,因為“禪讓”背後就埋藏著一場骨肉相殘的腥風血雨。必定有得有失,可他們之間唯一的.共性是,當事人全不言語,全藏於心。只有心知。

和中國古代溫軟柔和的宣紙一樣,人們這種“僅有心知”的習慣是在時光一次次的淘洗後才逐漸積澱下來的。“大音希聲,大相無形”,深深的隱匿與溫婉的外形是為大多數人所偏愛的型別。沉靜在一棵菩提下,默然與心對話才是心智得以飛躍的正確途徑。於是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莊周夢中遇蝶,都是一場與心的對話,順應了中國文化中“心知”的潮流。

方寸之間,是一種空間上的限制。牆頭花瓣旋落枝頭,舞在院內,便與他人無關。可落英之美,既不願同他人一道分享,則待到花盡之時,也只有一人灑掃庭院,只有一人,苦耐寒意與寂寞。將“得失”限制在“寸心”的空間之內,就必須學會承擔。既然精髓溯源於心,則寸心之間需容拘精髓之重,以“有形”容“無形”。如果說深刻的思想來源於經歷,則方寸之間的得失,大有文章可作。曾國藩幼時徹夜背習文書,因為笨,寒意徹骨之中一直反反覆覆,恰巧家中有位樑上君子正伺在簷下,候著曾國藩熄燈就寢,可直到那賊將文章背熟,曾國藩依舊在反覆,仍無法將文章背出。最後小偷忍無可忍,從樑上跳了下來,當面罵曾國藩是頭“小蠢豬”。

我們從來只知曾國藩是一代名儒,總是隻見他身處高位之榮耀,卻忘了分析其背後的得失。無法料想曾國藩被一個賊訓斥得面紅耳赤的場面,他在得到輝煌成果的同時甚至喪失了一部分自尊,他只能在陰影裡注視自己的滲著血的傷口,苟且地尋覓著些許安全感。他或許一次次拷問自己,又一次次在暗夜裡選擇堅守。回首時,成名或否已成客觀局面,而他至少對“寸心”無愧。這是一個叩問內心而慢慢釋然的過程。

人心頂受壓力,接受拷問。如此,得失不過是表象。“寸心知”提出的要求,不僅在於孤守心靈,不僅限於“大相無形”,還是對人承擔能力的考驗。是否“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將心從黑暗中剝離出來,並與其對話。人心的缺口被勾勒出了輪廓,我們不得不直面,且寸心得知。

心,又顫動,似某種神祕的旋律,這是人影與人心的對話,此刻,得失彷彿院內繁花落盡。牆外只見凋零,不知院內,已然碩果滿枝。

有關得與失作文3

漫漫人生的征程,誰能肯定是得還是失?我想無人能確切的回答。因為上帝在你的左手邊拿掉一樣東西,那麼他將在你的右手邊放上同等價值的東西。以物喜以己悲,人之常情。人生總是得失相融的,所以我們大可不必為得而歡呼雀躍,為失而唉聲嘆氣。坦然地接受得失,正確的面對得失,我們的人生才能相融更多的精彩!

國小我曾經有一個非常非常要好的朋友,我也曾幻想著,畢了業我們雖然不在同一個學校,甚至是跨著千山萬水的遠方我們也可以像這時那樣無話不聊,親密無間,甚至再次見面的時候也可以像每天那樣跑過來掛在她的身上。我們認識的太晚了,只是剛剛熟悉了不到一年就要分開了,但是這一年是我在這六年中最美好的時光,在沒遇到她之前我每天在學校中獨來獨往,下課的時候只是在默默得看書或者畫畫,那時候我一直以為我這六年就會這樣日復一日渾渾噩噩的過下去,直到我和她成為了好朋友,我開始期待每天在學校的生活,只是時間太短了,這就要和她說再見了,畢業那天我們坐在操場上抱著哭了好久好久……

後來我們在QQ上幾乎是每天都在說話,但是後來就漸漸的淡了下去,那時她的功課很重,我也在慢慢的適應新學校,於是就漸漸的從每天變成了2到3天后來甚至到了再也沒有聯絡,這件事情到了現在我的心裡其實也是很難受的,我們經常一個人發了訊息而回復卻是在兩天之後才收到,我有時在想如果我當初多拿出那怕半個小時的時間去陪陪她,回覆她我們是不是就不會這樣了。

有時候我會想:什麼才是真正的朋友朋友的概念我好模糊,尤其是身邊的……有些時候我也不禁會問,他們到底是怎樣的朋友?如果以後分開了,會不會從此成為陌生人?以後的事我無法知道,但我知道如果他們不常找我,早以成為陌生人了……我一直認為為朋友付出很多才會得到真正的友誼的'快樂,才會得到朋友的關心,但是我錯了,我忽略了人的性格是無法改變的,雙向趕赴才是最有意義的。

得與失的把握全靠我們自身的思考。我們要矢志不移的相信:得失相融,人生才會精彩;得失相融,生命才會燦爛;得失相融,才能迎來滿身陽光!

有關得與失作文4

得與失就像一對孿生姐妹,它們出現在每個人的生命旅途上,無論我們願意與否。如同材料中那位倖存者一樣,當他在荒島上唯一的安身之處被燒燬之後,他失去了生存的希望,而正是因為燃燒的濃煙,他被發現而獲救。人生路途上,失去是一種痛苦也是一種幸福,因為失去的同時我們也在得到。而我們應該在失去時不懊惱,在獲得時不驕傲。

范曄有云:“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美國有一位少年在一所全封閉寄宿學校訓練的時候,因為訓練的強度過大,往往他盛第二碗飯的時候,鍋裡的飯早已被其他學生搶完。當他媽媽來看他的時候,他對他媽媽說了這件事。他媽媽笑著對他說:“你可以先盛半碗飯。”少年聽後迷惑不解,但他像他媽媽說的那樣做了,結果當他吃完半碗飯的時候,他發現其他同學還在吃那一大碗飯,他卻又有機會盛另外一碗飯了!當我們處於困境時,如果能換一種思維去思考問題,我們將收穫意想不到的成果。(這段應該邊敘邊點題)

貝多芬雙耳失聰後,他咬著小木棍,用細棍的震動來感知音樂,著名的命運交響曲就是他在這樣的情況下創作出來的。他失聰後,並沒有放棄,而在自己內心清靜的.環境去創作。海倫·凱勒自幼因病成為盲聾啞人,但她自強不息,更加努力發奮去學習來彌補自身的不足,她克服巨大困難讀完大學。一生寫了十幾部作品,同時致力於救助傷殘兒童,保護婦女權益和爭取種族平等的社會活動。所以當一扇幸運之門關閉時,另一扇就會開啟。貝多芬和海倫凱勒都以坦然的心態去面對自己的不足而更加努力的去追求自己的夢想。(這段也應該點題)

然而,得到並不意味著能戰勝一切。世上也不乏有因為自己先天的優勢而驕傲自大,最終淪落的人。貴族出生、掌握大量兵權的項羽和出身市井的劉邦,地位懸殊,在秦末動盪激烈的舞臺上,原本最有可能奪得天下的項羽結果卻落得烏江自刎,性命不保,而最後得到天下的卻是劉邦。成功人士始終用最樂觀的精神控制自己的人生心態,而取得了成功。

在生活中,我們既要享受收穫的喜悅,也要享受失去的樂趣,以坦然的心態去面對得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