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變遷

作文2.57W

變遷1

如今我的家鄉——泉港,已是一座崛起的現代化的、美麗的石化新城,一座令世人嚮往的極具魅力的城市。

變遷

改革開放以來,泉港的變化是驚人的,不要說全國各地和世界各國的人們每次到泉港來都會由衷感嘆:又變了!又變了!就連泉港人自己也經常驚歎,才幾個月沒有回家,怎麼又變了?變得我都認不出來了!

今天,我不說泉港那鱗次櫛比、如同雨後春筍般出現的高樓大廈,也不說那貫通東西南北、如彩虹環繞的高架道路,單從今昔泉港的路名說起,就能充分體現泉港的變化。

路名雖然只是道路的標誌,但它卻時時折射出歷史的氣息和時代的風采。

聽媽媽說,在以前泉港是冒險家的樂園,英國、法國等侵略者霸佔卷襲我們的.土地。你看,連路名都記錄著侵略者的痕跡:白蛇路、石頭路、塔山路……這些路名讀著彆扭,想著傷心。還有一些路名,一看就讓人覺得泉港的破舊,你瞧,爛泥渡路、菜市路、土山彎路……當我在資料上査閱到泉港過去的這些路名時,彷彿看到了侵略者們趾高氣揚的嘴臉,彷彿看到了泉港人民苦難的生活情景,心裡泛起了一陣陣苦澀的滋味。

後來泉港解放了,泉港的許多馬路又有了新的名字。你聽,市區的東北方有了錦繡路、南北五路,西南方有了驛峰路等,這些路名簡潔、明朗,讀起來朗朗上口,透露出一種海納百川的氣度,反映出泉港的進步和變化,給泉港增添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改革開放以來,泉港路名的變化更有了國際和時代的風采。你瞧,沿海大通道、五洲大道,多麼氣度不凡!還有其他的路名都顯示出泉港是一座國際化的大都市,讓人聯想到中國五千年的燦爛文化。還有春暉路、夏碧路、秋霞路、冬融路等以自然美景和花草樹木命名的路名給人一種心曠神恰之感,讓我們眼前彷彿浮現出了泉港四季的美景,使人忍不住讚歎:泉港,真美啊!

泉港路名的變化折射出她今昔的歷史。泉港的發展是驚人的,我想再過幾年,泉港的路名家族一定會增添許多新的成員。作為一個泉港人,我真盼望自己能快快長大,為我們可愛的家鄉作出傑出的貢獻。

變遷2

時代在進步,科技越來越發達,腳下的路也在不斷地變化。你瞧,原本凹凸不平的路搖身一變就變成了現在的車水馬龍、川流不息的水泥馬路了。

在我記憶中老家的那條鄉間小路是彎彎曲曲的,像頑皮的孩子在捉弄人,不時露出一點點蹤影,不時又隱沒不見了。汽車行駛在崎嶇不平的路面上像喝醉酒的漢子踉踉蹌蹌,在擁擠的車廂內如果不抓緊扶手,準能聽見胳膊或頭撞在車窗玻璃上“乒乒乓乓”的響聲,緊接著就是小孩“哇哇”的哭聲。

一晃又過了幾年,今年的中秋節,媽媽帶我回老家,天正下著雨,一下車我便發現原本泥濘的小路不見了,眼前的水泥路不僅寬闊平坦,而且快速便捷,這可大大方便了人們的出行。此刻溼淋淋的路面像一條發光的綢帶,被大雨洗過的路面映著銀色的路燈,彷彿是一個透明的水晶世界。一陣秋風吹過,一片片樹葉慢慢地飄落下來,落在行人的`頭髮上、衣服上,落在飛馳的汽車上,落在路邊的小攤上,寬闊的水泥馬路一下子變得色彩斑斕,充滿詩意。

路邊那個曾經擁擠不堪,塵土飛揚的小集市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卻是秩序井然的街道。路邊綠化帶上的護欄都設計著繪畫,反應出了本地的人文歷史。暮色漸濃,街道上流光溢彩,一輛輛汽車駛過,車燈劃過一道長長的光影,好似流星一般,給家鄉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街道雖然變寬了,卻少了以前的濃濃鄉情:南腔北調的叫賣聲、滿街的歡笑聲、清脆的車鈴聲交織在一起,如初潮的大海熱烈而清新。慢慢地,月亮升上來了,像剛剛脫水而出的玉輪冰盤,不染纖塵。快看啊,一串串街燈亮起了,它們一字排開,組成一條伸向前方的銀龍,跳躍著。

祖國不斷在發展,路也不斷在變遷,它是經濟騰飛的象徵,它承載著我們對明天的希望,它伴隨著我們走向富裕。

變遷3

假日的午後在家中小憩,隨手翻閱起那已落滿灰塵的相簿,看著那一幀幀已泛黃的老照片,其中一幀久久地吸引著我的眼球。

那是很久以前在泰山公園拍的,背景是那座“光禿禿”的“鍋巴山”。回憶起那時候的泰山公園,可真是髒、亂、差。給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那個“高聳入雲”的滑梯,石頭做的,兩側的扶手很矮,只要稍不小心方向偏了一點點便會摔下去,很不安全,我就不幸得摔過一回,至今記憶猶新。地面都是泥土地,每逢雨天,地上又爛又黏又滑,根本找不到立足之處。一條小河汙水氾濫,臭氣沖天。還有一個動物園,裡面的動物一天到晚吼叫個不休,擾得周圍的居民不得安寧,動物糞便的異味瀰漫整個公園。

總之,那時候的我不太喜歡這個地方,也不常來,算一算,至今已有好幾年不曾去過泰山公園了,聽說近幾年泰山公園有了很大改觀,於是決定下午前去遊玩一番。

還未進門,我就被震撼到了。那還是以前那個臭水溝嗎?如此的清澈見底,從指示牌得知,它有了一個很美的名字“小西湖”。細細品味,它也真有幾分西湖的韻味。湖上的人工橋交叉縱橫,曲折蜿蜒,看它的整體造型,很富有藝術美感,簡約、古樸。山上的綠樹叢林倒映在水中,形成了美麗的.倒影,隨著風兒搖晃,給人以無限的想象。

找了很久都沒有找到動物園,打聽後才知道已經搬走,但一路也沒有白走,景色秀麗,靜謐恬美,讓人的身心與自然融合在了一起。

不知不覺,來到盆景園,耐不住好奇,進去觀賞,裡面的盆景足有數百盆,大到丈餘,小到盈寸,姿態萬千,美不勝收。三棵特大榔榆盆景,樹齡都有300年以上,優柔又不失穩重,最為引人注目。

走出公園,心中仍對比著泰山公園現在和以前的模樣,可真是今非昔比,公園在發展,變得更美,但這只是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現今的社會與過去也已大不相同。我們作為祖國的下一代,要更加努力,讓祖國的明天更好、更光彩!

變遷4

出行,對於我來說,充滿了期待和驚喜。可是每當姥姥、姥爺一聽說我要出門,擔憂之情便溢於言表。我不解其意,直到聽了他們年輕時的出行經歷,才恍然大悟。我彷彿從老人的講述中看到了百姓出行方式的巨大改變;看到了中國鐵路運輸的飛速發展;看到了祖國建設的日新月異。

姥姥和姥爺是河北人,但一直在內蒙古工作。那些年,每逢“春運”,乘坐火車返鄉可謂“一波三折”,從他們居住的地方,要先坐四個小時的汽車,才能到達當地最近的火車站,在候車室等上大半天,直到凌晨擠上火車,中間還要倒車。全程下來,最順利的時候也得三天三夜。火車上別說有座位了,連有個落腳的地方都是奢望。放眼放去,只有大包小包的行李和你擁我擠的人群。他們說的那種人頭攢動的綠皮車廂,我雖沒親眼看到,但聽來也覺得不可思議。

媽媽談起她年少時的出行經歷,也是一言難盡。媽媽在寧夏銀川上大學,出行前很多天就要去火車站排隊買票。有時為了買到臥鋪票,凌晨就要趕到火車站排起購票的“長龍”。有時票賣沒了,只能被迫改變行程……聽媽媽說,令她印象最深的,便是火車即將駛入站臺的那一刻,火車的鳴笛聲響起,人們便開始在站臺上與時間賽跑,尋找著自己的車廂,能在規定時間內進入車廂,恍若打了一場勝仗。

哪像現在,無論是天南海北,只需在電腦和手機上動動手指就能購買到車票。和長輩們相比,我是幸運的`。我沒有他們那些“坎坷”的出行經歷,我的出行大多乘坐高鐵。人們有序地候車、進站、檢票,整潔的車廂、舒適的座椅,還有熱情周到的乘務員貼心服務,出行本身也成為一種享受。

從視窗買票到網路購票,從徹夜排隊到動動手指,從擁擠的綠皮車到寬敞的高鐵,出行方式的改變,是屬於我們一家三代人不同的回憶,是鐵路運輸成長的見證。我堅信,飛速行駛的高鐵,直衝雲霄的飛機,還將為我們的生活提供無限可能,帶來更多驚喜。

變遷5

改革開放以後,我們的祖國從貧窮一步步走向富強,從新生嬰兒長大成人,從小樹苗,長成參天大樹……我作為一名學生,成長在新的世紀,也見證了祖國的發展和日新月異的變化,我們的祖國正在一步一步的實現偉大復興的夢想。

深圳——大家人人知曉,它是我國最早成立的經濟特區之一。原來這裡只是我國南部沿海的一個小小漁村,20世紀70年代末,也只是一個僅有兩條半街,2萬人口德極其落後的邊陲小鎮。經過幾年的建設和發展,就神奇的變化為一個現代化大城市,成為中華大地上一顆熠熠閃光的明珠。改革開放給中國城市帶來了繁榮。從新興城市深圳的`崛起,到西南重鎮重慶的騰飛,從首都北京的光彩照人,到上海東方明珠的日新月異,祖國大地到處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中國的大城市在進行改革的同時,我的家鄉也掀起了改革的浪潮,改革開放使我的家鄉舊貌換新顏。

改革給我的家鄉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第一,鄉鎮企業蓬勃興起;第二,農業生產大幅度提高;第三,農民生活顯著改善;第四,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明顯進步。說到這裡,讓我想起媽媽曾經對我說過的話:“20世紀70年代,一般家庭都沒有也買不起電視,每天晚上許多人都跑到單位會議室,要不就到鄰居家去擠個地方看那9英寸黑白電視機。”而現在,你瞧!液晶電視,空調,手機,冰箱甚至汽車都進入了普通百姓家。

不說什麼別的,就說說我們這兒的小區吧!沒有長長的小巷,沒有擁擠的房屋,只有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幽靜代替了喧鬧,一切都變了一個模樣,人們騎著自行車、電瓶車、摩托車、汽車迎著第一縷晨曦,奔向自己的工作崗位上,開始新的一天的生活。

沙石,包圍著貝殼,貝殼包圍著沙灘,每個人包圍著自己的民族,每個民族包圍著中國,只有每個人團結一心,才能使我們的中國芝麻開門——節節高。

變遷6

我是一隻生活在大海里的小魚,以前我和我的家族在這兒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近年來我們卻憂心忡忡……

從前,這裡的海水清得像一面巨大的鏡子,映出了藍天白雲;空氣是那麼清新,令人心曠神怡。我有許多好朋友,有小海龜,小蝦,小海星等等,大家一起玩捉迷藏,一起探險,日子過得愜意極了。

後來,沙灘上變得越來越熱鬧,有好多好多人,海面上也多了許多船隻。我們本以為又多了一些新朋友,可是好景不長,人類給我們的家園造成了很大的破壞。遊客製造了垃圾,並隨手丟進海里;汽車產生了大量的噪音,排出了嗆人的尾氣,使空氣變得幾乎令人窒息;海上的'輪船也肆無忌憚地排出了很多廢油廢水,使海水變得渾濁不堪。這真是一場不願回憶的噩夢,我們不得不攜家帶口、匆匆忙忙地逃離這個世代生活的地方,遷移到更遠的清潔海域,但也承受著更大的風浪和威脅。就這樣,我們過上了相對平靜的生活。

又過了一段很長的時間,我實在想念故土,懷著複雜的心情決定冒險回去看看。

天哪,這還是以前的那片海域嗎?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以前那湛藍的海水又回來了,清澈見底,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爍著令人著迷的光彩;沙灘上也是乾淨無比,就像一張潔白的地毯,透著一片溫暖;空氣清新甜潤,岸邊綠樹成蔭。我心想:“這還是我原來的家嗎?比以前更美了!”

正當我感嘆的時候,一番母子倆的對話引起了我的注意。

“媽媽,今天的大海怎麼這麼藍啊!以前你還不讓我下去玩水呢。”

“孩子,我們已經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政府也越來越重視環保,並採取行動堅決治理各種汙染現象。我們應該相信以後會越來越好的!”

聽了這些話,我心懷感動,慶幸人類能夠及早醒悟,也感謝人類能夠還給我們一個清潔的海洋,希望他們能堅持下去!

我還是趕緊回去,告訴我的家人朋友們這個好訊息:“我們可以一起回家了!”

變遷7

都說“時代塑造人物”,這才有了不同的一代代人。或許我們的爺爺奶奶輩是經歷過艱苦歲月的老革命,而我們則是新時代的年輕人,經過歲月的變遷,不同的兩代人,矛盾亦是重重……

許是吃撐了,又沾了風寒,弟弟接連病了好幾天。藥也吃了,針也打了,就是不見好轉,仍是上吐下瀉的,可急壞了全家人。

於是,外婆開始劍走偏鋒——用偏方。作為一名21世紀的中學生,我自然是相信科學的,而外婆卻執意說“就是偏方才能治病”,氣得我乾脆一聲不吭。外婆說的偏方叫“糊水”,就是把玉米,麵條,大米放在鍋裡幹炒,直到炒糊,還要把一塊骨頭在灰裡燒,等鍋裡的炒糊了,就把燃著的骨頭丟進鍋,摻上水,煮開,過濾,喝水,看著黑乎乎的“藥”,弟弟直往我的.身後躲,這個時候,我當然要站出來說話啦”外婆,你這是偏方,不能信,再說,這多不衛生,喝了不會病的更嚴重了吧!”外婆一聽便急了“你們小孩子懂什麼,我們那個時候,家裡窮,別說買藥,飯都吃不飽,喝這個,病照樣好!”“我們跟你們那個時候又不一樣。”我嘟噥道。外婆見我還是不讓弟弟喝,隨手把“藥”丟在桌上,我也是拉著弟弟就往外跑。

晚上,回到家,樓梯裡確是一片亮堂,推開虛掩的門,我順手將買給弟弟的藥放在桌邊,卻發現一杯冒著熱氣的水,原來是沖劑。看著外婆緊閉的門,我才恍然到,外婆的關切正如這一杯冒著熱氣的沖劑,苦澀,卻充滿了暖意。

兩代人的相處過程中,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如何化解矛盾才是最重要的。他們的思想對於現在的社會來說,的確是落後和古板的,但唯一值得我們去珍惜的是他們對我們不變的愛!

變遷8

我家門前有一個小廣場,是用水泥轉鋪成的。周圍種著觀賞樹和各種花草,還有供人們休息的石桌、石凳。廣場一角是健身器材,有秋千、滑梯、跑步機、單雙槓等。早晨,老年人在廣場鍛鍊、散步、聊天。晚上可熱鬧了,年輕人在悠揚的`舞曲聲中,跳起交誼舞;老年人在鑼鼓聲的伴奏下扭起秧歌;每星期村委會還在小廣場放兩次電影。

一天,我和小妹在廣場上玩耍,奶奶來了給我們講起了小廣場的過去。

奶奶說,原來這兒是一個大池塘。爸爸小的時候經常在池塘邊釣魚,在池塘裡游泳。那時候池塘裡的水清澈見底,裡邊的水草綠綠的,連小魚在水裡遊都看得清清楚楚。到了八十年代末,人們缺少環保意識,開始往水臺水塘裡到垃圾,把小魚下跑了,水變混了,變臭了,最後乾涸了,那裡成了垃圾場。夏天蒼蠅、蚊子嗡嗡地飛來飛去,人們從那裡過都用手捂著鼻子。

到了20xx年搞文明生態村建設,村裡修了水泥路,把這個垃圾場建成了現在的小廣場。

變遷9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每次讀到杜牧的《清明》,我總是驚歎於古人擁有的智慧:聰明的古人怎麼能夠判斷出每到清明前後老天會像約定好的一樣,下起淅淅瀝瀝的小雨呢?睿智的古人怎麼能夠通過短短几句詩把祭祖掃墓人的心情刻畫得那麼淋漓盡致呢。二十四節氣真是凝聚了古人的智慧結晶,讓我們後人傳承享用,特別是清明掃墓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清明掃墓祭祖,由來已久,代代相傳。媽媽告訴我,她小時候都是跟著父輩爬很高的山,走很泥濘的山路,才到祖先的墳前,清除雜草,添幾杴土,再準備一些祭品,燒幾張紙錢,放幾個響炮,表達對祖先的哀思與懷念。特別是遇到大雨,一趟下來渾身淋得溼漉漉的,鞋子、褲腿上沾滿了泥漿,一不小心還會摔個“狗啃泥”,但也阻止不了去哀悼祖先的決心。

後來提倡火化,退地為耕,外公積極響應,把祖先們的骨灰盒移到了安息堂裡,每逢清明,再也不用走很遠的山路去祭拜了。安息堂裡全是一排排大書櫃一樣的架子,被劃分成方方正正的一小格,裡面放著祖先們的骨灰盒和畫像,安息堂外面有統一上香焚紙的大爐子,又在邊上劃定了一個地方專門用來放鞭炮。這樣,祖先們安置在一處,不用跑東跑西,節省時間,十分便捷,照樣能寄託對祖先們的哀思和敬仰。

如今,新農村建設統一開發了陵園,園內松柏成群,整齊劃一,環境很好。清明時節,我和長輩們拿著幾束鮮花前去祭拜祖先,再也不是大包小包地拿著很多祭品,再也看不到祭拜完後留下的一片狼藉,再也聽不到此起彼伏的鞭炮聲,我也不用再捂著耳朵躲在媽媽身後,再也不怕落得滿頭的鞭炮沙子和碎紙片。我們都慢慢地學著摒棄陋習,文明祭祖,低碳祭祀,從你我做起,打造一個綠色的、生態的.清明。

清明掃墓的幾度變遷,不僅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進步,更是社會新風尚的突飛猛進,不變的仍是後輩對故人們的懷念,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代代傳承。

變遷10

我的家鄉─長子,隸屬於山西省長治市,地處山西省東南部,上黨盆地西側。由堯之長子丹朱受封於此,並由此得名。

改革開放的四十年內,我的家鄉發生了巨大的變遷。首先就是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在我還是孩童的時候,每家每戶做飯用的是煤火,房子是青磚房,沒有電腦沒有wifi,手機用的是諾基亞。出門的時候騎的是自行車偶爾還有幾輛摩托車。那時的天很藍,草很綠,夏天能在河水邊看到嬉戲的孩子,洗衣服的婦人,清澈的河水裡有結伴而行的魚蝦。而現在高樓林立,做飯的用具變成了煤氣灶和天然氣。4G時代來臨,電腦wifi普及智慧手機的'普及,讓手機成為了人們不能離手的東西,手機滿電是現在年輕人所謂的安全感。現在出門大多都開汽車。河道成了垃圾堆積處,也沒有人再出現在河邊。

我對家鄉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條離家不遠的小河,夏天的時候和小夥伴在河邊嬉戲,冬天的時候在冰上滑冰,那是我小時候常去的地方,記憶裡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岸邊開始有成堆的垃圾,漸漸的垃圾蔓延到了河水裡,去河邊的也越來越少,我已記不清我有多少年沒有再去過那裡,曾經熱鬧的地方現在變得十分荒涼。這就是在發展中存在的一個問題,我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應該關注和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

我的家鄉近兩年來在重建,把柏油路拓寬了好幾倍,增加了廣場的數量,擴大了綠化面積。由於我一年待在學校的時間很多,在家裡的時間比較少。回家後看到自己的家鄉確實變化顯著,以至於有的時候走在街上還會迷路。每個人都對自己的家鄉有著特殊的情感,我也不例外,看著它一步一步的發展,我很感慨,改革開放的40年成績顯著,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幸福。

改革開放以來,得益於黨的正確領導。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的幸福指數直線上升,我們要努力為國家的發展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迎接更加美好的未來。

變遷11

10年,說長也長,說短也短,有些地方可以因為10年繁榮昌盛,有些地方可以因為這10年改頭換面,有些地方可以因為這10年擁有全新的風貌。

1998年,我呱呱墜地,家裡購進了一輛安琪兒自行車為慶賀。聽媽媽說,那時候自行車是一種時尚的風向標,大街小巷上的老老少少都騎著自行車。雖然,那是一輛粉紅色的,最為普通不過的自行車,但是我卻看出了一種端莊大方,美麗親近,這麼喜歡她,也許就是應為我們的緣分吧。她像是一位害羞的小姑娘,紅著臉低著頭,不停擺弄著飛揚的裙角。這輛老舊的自行車,至今還放在車庫裡,儘管已經鏽跡斑斑,在我看來卻因為這非凡的意義,而萬分喜愛,有一種無法言喻的甜蜜感。

一年級的下學期,媽媽為了接送我方便,買了一部電動車。我別提又多興奮了,終於可以免受“皮肉之苦”了。她也是粉紅色的,可能是因為上一輛自行車是粉紅色的緣故吧!小時候,總喜歡學著媽媽的.樣子“嗚嗚”地叫著,擰著把手,希望她可以載著我飛起來。每天清晨,我坐著這輛電動車,享受著和煦的微風迎面而來是特有的舒適,撩動的髮絲鑽入衣襟,只搔的癢癢,卻無比快樂。至今,媽媽又都會騎著這輛電動車出來買菜,我還是像小時候一樣躲在媽媽背後,那時候我就想,一輩子都不可以忘了這神聖的寓意。

今年,爸爸買了一輛小轎車,如同一位穿著銀灰色西服的紳士,那麼帥,那麼盡職。躺在這舒適的懷中,這麼的美妙,似乎,還有一股隱隱的香氣環繞,國慶期間,我們全家開著他來到了遠在千里之外的黃山外婆家。原本要12小時的路程,現在5個小時就可以解決,還很舒服,避免了坐公車的不便。輕輕敲擊著天窗,聽他悅耳的聲響,像一股甘霖,直浸心田,甜絲絲的。

十年,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小港也從漁村發展到瞭如今的熱鬧。不知到,全國,還有多少的“小港”,也發生了大變化。此刻的心情無法用語言表述,只能對著那冉冉升起的朝陽,在內心,埋下深深的祝願......

變遷12

XX年,當我隨父母來到重慶時,也正值重慶直轄。十年來,我與重慶一同成長,一同進步。每當我站在窗前,望著夜空中萬家燈火猶如繁星一樣的如畫景色時,這座城市飛速變化的景象就會像放電影一樣在頭腦中不自覺地湧現出來。

記得剛來重慶不久,爸爸帶我去親戚家玩,坐在那搖搖晃晃的公交車上,我都睡醒了兩次了,還沒有從沙坪壩走到南坪。但現在便捷的輕軌環繞著重慶山城,“二環四射”的高速公路網四通八達,“半小時主城”的夢想也隨著輕軌、黃花園大橋、嘉華大橋、鵝公巖大橋、渝澳大橋的建成變成了現實。

還記得三峽廣場以前的樣子嗎?兩條交叉的公路,兩邊都是低矮而破舊的房屋,公路上的汽車排放出黑煙,總會讓人覺得喘不過起來。而如今的三峽廣場,綠樹成蔭,高樓林立,寬廣的步行街上,金色名人雕塑展現了重慶的人文歷史。

而幾年前還是大片農田的江北區,現已是一座規劃合理、建設全面的現代化城區。南濱路、北濱路、嘉濱路修建竣工後,既解決了擁堵的交通,又造就了一番美食街、裝飾街,一擁而現的壯觀場面,成就了萬人同燙火鍋的熱鬧場景。

每當我來到南山一棵樹觀景臺,看見燈火輝煌、霓虹閃爍彷彿如仙境般的山城時,我都感到無比的興奮,就好像自己真的置身於這一片燈火輝煌當中一樣,心中由然而湧出一種對重慶的喜愛之情。

今天,我們的`城市又站在了新的起跑線上,遵照胡爺爺“要把重慶加快建成西部地區的重要增長極、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中心、城鄉統籌發展的直轄市,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的指示,我們又將以最大熱情來建設我們的家園爭取贏在起跑線上。我相信,重慶再過十年,不,也許只要五年,重慶又將是一幅新氣象。

變遷13

閒暇時與爸媽聊天的時候,常常聽他們講起,他們那個時代值得驕傲的事情。我的思想也跟隨著他們的回憶想象著當時的情景,但是畢竟沒有真切地經歷過,總是覺得少了些味道。

當時心裡還是蠻羨慕的,不過又想了想,我們這個時代也不差呀!

還記得小時候電視裡常播放的廣告“旺仔牛奶,旺仔牛奶。營養豐富又健康……”小時候啊,旺仔品牌的食品,可以說是霸佔了我整個童年。旺仔牛奶啦,旺仔小饅頭啦,旺仔QQ糖啦……夏天吃旺旺碎碎冰,新年送旺旺大禮包。每年春節都會有親人送旺旺大禮包。那麼大,裡面的零食那麼多,還有一個旺仔貼紙——旺仔如同黑珍珠般的大眼睛,小巧的鼻子,還有經典的咧嘴笑,深刻記憶在我的腦海裡。

以前人小,嘴巴也小,一粒旺仔小饅頭,可以放在嘴巴里含很長時間,都不捨得吞下;現在長大了,回味從前的`味道,旺仔小饅頭獨特的奶香味,淡了,吃一包小饅頭,總是覺得還沒吃幾個就沒了!也許是長大了,胃口也變大了,也許是包裝大了,小饅頭少了,價格漲了吧。

國小的時候,一放學我就會和其他同學一起衝進學校門口的小賣鋪掃蕩一番。什麼貓耳朵呀,無花果肉呀,中華丹呀,棒棒牛呀,泡泡糖呀,瑞士糖呀,但最愛還是旺仔食品……現在都成了童年的回憶。

隨著那聲“我們畢業啦!”這些兒時的最愛,離我們越來越遙遠了。

轉眼間已經畢業兩年多了,我也步入國中兩年多了。

都說時間能改變一切,從前的恩怨也都隨著時間煙消雲散。都說國小的同學情其實不深,因為那時還小,對所有感情都還是懵懵懂懂的。

老房子拆了,說要建更高的樓;小區的路挖了,說要鋪更平的道。

“開始的開始,我們都是孩子。最後的最後,渴望變成天使。歌謠的歌謠,藏著幸福的影子。孩子的孩子,該要飛往哪兒去……”

變遷14

話說孫悟空從西天取經回來,被封成神仙,在天宮中過著逍遙自在的生活。有一天,他忽然心血來潮,想回自己的故鄉——花果山去看看。

於是,他帶上八戒,二人騰雲駕霧,很快飛到了一個既陌生又有一點熟悉的地方。悟空變成了一個小孩,按下雲頭,正好碰見一位當地的老人,悟空走上前去連忙問:“老爺爺,請問這兒是什麼地方?”“這裡就是著名的花果山。”老人回答到。“花果山?”悟空大吃一驚。“是啊,有什麼不對嗎?”“沒……沒什麼。”悟空辭別了老人,登上雲端,把這事告訴了八戒。“花果山?”八戒也是一臉的`驚訝。花果山現在早已沒有了往日的清靜和美麗,樹木沒有了,只剩下一大片樹樁;入口——瀑布也乾涸了,只留下了幾滴汙穢的水珠;以前這裡到處都是小鹿、野兔,猴子更是滿山亂跑,可是現在連個鳥影都不見了;唯一有生命跡象的就是那些肥滾滾嗡嗡亂叫、有點像八戒的——蒼蠅,它們躺在一堆堆腐爛的動物屍體上嗮著太陽。“真不知道這裡為什麼會變成這樣,”悟空說,“呆子,你下去問問。”不一會八戒就回來了,原來人們因為花果山樹木多,就在山腳下建起了一家造紙廠,人們天天砍樹,樹木急劇減少,沒了樹木,水土大量流失,門口的瀑布也乾涸了。不知什麼時候,人們又興起了吃野味,花果山的動物又首當其衝被獵人一個個扛下山,擺在了餐桌上。很快,動物們就銷聲匿跡了。久而久之,花果山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現在的人吶,為什麼總是幹出如此可悲的事情?就在我們說話的當兒,不知還有多少環境在遭到破壞呢!”八戒大發感嘆。“別感嘆啦,我們得趕快回天宮了。”“為什麼?”八戒不解地問。“回去保護我們的環境呀,我可不希望天宮也變成這樣,呆子,聽懂了沒?”說罷,二人半雲半霧,騰空而去。

變遷15

祖國在騰飛,家鄉在變化,我家的車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爺爺小時候,村裡人都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每到了收穫季節,村裡人“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拉著那用木頭做的架子車往返於庭院和田野之間。古樸的架子車在鄉間坎坷的小路上穿梭了一年又一年,它記載了老一輩人的艱苦奮鬥的歷程。

爸爸小時候,村裡人的生活條件好多了,自行車漸漸走進了各家各戶。人們騎上自行車趕集上會,下地幹活,走親訪友,想去哪裡去那裡,既方便又快捷。空閒時,約上幾個夥伴騎著自行車去瘋玩,飆車,真是“騎”樂無窮。節能環保的自行車飛轉出大家的精彩生活。

我小的時候,家裡買了一輛三輪車,實現了從“人拉車”到“車拉人”的偉大變化,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從此,每逢收穫季節,只要聽見三輪車咚咚咚一響,一堆堆花生、玉米就拉回家來,一筐筐又大又紅的蘋果就運回家來,大家別提有多開心了。方便實用的三輪車記錄了人們歡樂的農忙生活。

如今,一輛紅色車身的摩托車早已跨進我家大門。每當逢年過節,爸爸便載著我們一家三口到處串親戚。油門一加,疾馳而去,滿載而歸,一路上承載了幾多風光、幾多歡笑!假日裡,爸爸還騎摩托車載我們去靈寶,到新合作超市購物,到桃林街買衣服,到北區公園遊玩……現在村裡幾乎家家都有摩托車了,在村村通的`公路上自由行駛,交織出一道道美麗的風景線。

聽爸爸說,現在國家政策好,不僅家電下鄉了,今年連汽車都下鄉了,西閆街上已經停有不少私家車了呢。我想,過不了多久,我家也會開上自己的小汽車去旅遊的。聽著音樂,握著方向盤,風雨無阻,多帶勁!

祖國在騰飛,家鄉在變化,車的變遷也見證了中國農民生活日新月異的變化。但這也只是中國改革浪潮中一朵小小的浪花而已。我為生活在這樣的時代、這樣的國度感到無比榮幸與自豪!

標籤: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