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戒世俗紅塵作文

作文2.76W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戒世俗紅塵作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戒世俗紅塵作文

當舍於懈怠,遠離諸憒鬧;寂靜常知足,是人當解脫。——題記

夜晚,走在繁華的大街上,耳中的世界喧囂不已。偶一抬頭,仍見到一望無際的吵鬧和為利而匆忙奔波的人們。心想:燈紅酒綠的生活也不過如此,許多人為它而忙碌了一輩子,到頭來,除了遺憾和悔恨,什麼也沒有留下。街上的車漸漸少了,街燈依舊明亮,偶爾一輛飛馳而過的車,轉瞬即逝,濺起一地紅塵。在塵埃的籠罩下,燈光朦朧,伴著四周不減的嘈雜,尤使我目不忍視,耳不忍聞……

我向來難以忍受塵世的浮華和嘈雜。相比之下,我尤愛內心的寧靜與心靈的享受。我曾經嚮往那些坐在湖畔靜靜地垂釣的人,曾經羨慕他們垂釣時靜的享受,羨慕他們綁在魚竿上那顆樸實無華的心,羨慕他們與塵世的距離與悠然自得的內心感受。但終有一天,我有幸得以親自“坐觀垂釣者”時,卻大失所望。“垂釣者”的心中沒有一絲寧靜,他們只擁有緊繃的神經和一顆早已掉進了紅塵之中的心。每逢有風吹草動,他們總是警惕地盯著自己的魚竿,甚至瀟灑地一揮,揚起一縷縷水珠,蕩起一層層微波。剩下的,只是沒有收穫的一絲絲失望和稍有收成的極度喜悅。原來,本應當寧靜的他們早已墮入了紅塵,他們的閒適早如一江春水向東流去。他們釣的,不是水中魚,而是自己那顆凡塵之心……我終於明白,也終於知道為什麼“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為什麼姜太公的垂釣,是那樣的可望而不可即。

我自幼對佛教有一種特殊的情感阻隔,因而欣賞佛教給人內心靜的感受。慧能法師曾說過:“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樹,明鏡臺都是空的',人的身心亦皆空,原本什麼都沒有的“淨土”,怎麼會沾染上塵埃呢?對塵世的掛念太多,對利祿的追求太強烈,給人們強加了太多太多塵世的負擔,心靈的“淨土”一點一點被之蠶食,終究,當他們再也找不到一片心靈的“淨土”時墮入紅塵,所不斷掙扎,卻再也爬不出來。記得我很小的時候,家人經常帶我去附近的寺廟,久而久之,慈祥的方丈跟我也熟識了,他常常給我講一些富有哲理的故事,當時懵懵懂懂,如今已有所悟了。其中有一則我記憶猶新:一次,一個人來到一座寺廟。佛對他說:你的心上有塵。於是這個人用力擦拭,但無能為力。佛又對他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於是,這個人將心剝了下來。最後,佛嘆了口氣,對他說:塵本非塵,何來有塵。然後便消失了。這個故事給了我很大的震撼,但我始終也沒有思索出來什麼緣由。後來,我偶然在哪裡讀到過一句話,深受啟發: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淨無塵;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心中有塵,塵本是心。這不正是“塵本非塵,何來有塵”的解讀嗎?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十六年。”本無迎合世俗之意,本愛那“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但身在紅塵十六年,想完全褪去一身紅塵,又怎麼可能?又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也正如慧能法師的另一句話:“仁者心動。”這也許就是“戒掉”紅塵的一種方法吧!

佛亦言:“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常常拂拭自己的心,以遠離塵世的悲哀……

夜無止境,漫步於城市的邊緣。向繁華的市中心望去,心中不由得感慨萬千。涼風習習,又怎能拂去一片聒噪的浮華;紅塵滾滾,又何以激盪起一顆寧靜的心。淨是禪。靜,亦是禪……

“性本愛丘山,塵世於我何加焉!”也許我可以對自己說:“澹然離言說,悟悅心自足。”

瀟灑地走下去,不帶走一粒紅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