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熱】民風民俗作文

作文1.65W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為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一篇什麼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為優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民風民俗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熱】民風民俗作文

民風民俗作文1

一個古老文明、講究禮儀的民族,歲時節慶獨特鮮明。

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典型的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我家有一隻可愛的小白鼠,因為它長得胖胖的,縮成一團舊像是一個毛絨球,所以我給它起名叫“球球”。

苗族聚居的苗嶺山脈和武陵山脈氣候溫和,山環水繞,大小田壩點綴其間。出產水稻、玉米、穀子、小麥、棉花、烤煙、油菜、油桐等。除此,還蘊藏著豐富的木材資源和礦產資源。苗族在歷史上多苗族節日較多,較隆重的節日有過“苗年”、“四月八”、“龍船”節等。

苗族的歷史悠久,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游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沒有文字,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

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帶,以農業為主,農作物有旱稻。包穀,蕎子,薯類和豆類,經濟作物是麻,一般是自己種麻,自己紡織。苗族人民有豐富的民間口頭文學,如古歌,詩歌、情歌等等。苗族也善舞蹈,蘆笙舞最為流行。

苗族語言:苗語分三大方言:湘西、黔東和川黔滇。由於苗族與漢族長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漢語並用漢文。

苗族地區以農業為主,以狩獵為輔。苗族的挑花、刺繡、織錦、蠟染、剪紙、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馳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

苗族服飾多達一百三十多種,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服飾相媲美。

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蘆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樂器。

民風民俗作文2

隨著“哈哈!”五(7)班裡傳出的爽朗的笑聲,大家多感到疑惑吧,他們為什麼這麼開心,想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嗎?那還是從上個星期說起吧。

上個星期,李老師告訴我們下週要開展“多彩的民風民俗”綜合性學習活動。聽了這個訊息,我很快與幾名同學結組,起名為“中國傳統節日風俗研究”,我們還做了精心的準備。

接下來,就讓我向大家介紹在本次綜合性學習活動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小組吧!“節日風俗知多少”小組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其中,由黃子暢、王子騫、劉子豪表演的雙簧最為精彩。

首先,他們三位同學相繼上場。不一會,表演就進入到了最精彩的片段。蹲在椅子後面的王子騫多次搗亂,讓坐在椅子上的黃子暢被燙傷、被炮炸……看到臺上精彩的演出,許多同學都忍不住哈哈大笑,演出最終在同學們的一陣陣的笑聲中結束了。說了給我印象最深的小組。接下來,就讓我大家介紹介紹我們小組的展示吧!

首先,是由我們組的三位同學分別朗讀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的簡介與風俗習慣。接著,就該我出場了。我的任務是為大家讀燈謎,讓大家猜一猜。我開始讀了,我剛開始讀的時候,心裡有些緊張,但是由於我的一字不錯,我緊張的心終於慢慢的放了下來,我馬上就順利的讀完了。我展示後,我們組的其它同學也開始了他們的展示,他們展示的也十分精彩。不一會兒,我們組的展示就圓滿結束了。觀看了每個小組的展示,我們評出了一、二、三等獎,我們組得了二等獎,雖然我們沒有拿到一等獎,但我們都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多彩的民風民俗”綜合性學習活動結束了,在本次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我們收穫了很多的知識與快樂。

民風民俗作文3

在我們全國各地,有不同的省,也有不同的民族,課本上不是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嘛,所以,今天,我就來給大家講一講我家鄉山東的節氣風俗習慣。在這裡,我就給大家講講立春、夏至和立秋的風俗。

立春裡的風俗最好玩。在山東的各地都有“咬春”或“嘗春”的習俗。在農村,很多人認為,立春的時候咬一口生蘿蔔,就可以消除春天睡懶覺、賴床的習慣。在臨沂地區的一些農村,立春這天人人手裡拿著一個生蘿蔔,待立春時刻到來的那一瞬間,人們就會不約而同地咬下蘿蔔。據說誰在立春那一瞬間咬住了蘿蔔,誰就青春永駐,長生不老。不過我認為,這只是人們的一種美好的幻想,因為我到現在還真沒聽說過有那一個人真是青春永駐,長生不老呢!

而“嘗春”類似剛才說的“咬春”,只是吃的是春餅和春盤。這種習俗早在南北朝時就已經有了。杜甫的詩裡說“春日春盤細生菜”講的就是“嘗春”。不過現在人們已經用麵條、餃子代替了春餅、春盤。

夏至這天,山東各地都要吃麵條,俗稱過水麵。諺語裡都說“冬至餃子夏至面”。不過,在山東也有的地方在夏至時煮新鮮的麥子吃。

而到了立秋這天,山東南部的地區的兒童比賽採集楸葉或桐葉,剪成各種花樣,或插於鬢邊,或佩於胸前。山東在立秋後,天氣仍然很熱,但一些地方的人們卻忌諱在立秋洗澡,他們認為立秋洗澡不吉利,會長痱子或者拉肚子。不過我不知道這是為什麼,因為我天天洗澡,也沒有拉過肚子,或許這和某個歷史故事有關吧。

這就是我家鄉山東的風俗。

民風民俗作文4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是傳統的中秋佳節。戴石屏雲:“把酒冰壺接勝遊,今年喜不負中秋。故人心似中秋月,肯為狂夫照白頭。”每值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流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佳節,大同的人們最主要的活動就是賞月和吃月餅了。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著“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我國城鄉群眾過中秋也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那時,它也只是像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結合在一起,成為寄託家人團圓願望的民俗節慶活動。

中國地域廣大,人口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並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大同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祕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於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說。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民風民俗作文5

在我的家鄉有許許多多的傳統節日,比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重陽節······每個節日都有傳統的風俗習慣。

在每年的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有賽龍舟、吃粽子、掛艾葉菖蒲的風俗,據說是為紀念愛國詩屈原的。在中秋節,我國有賞月、吃月餅的習俗。農曆九月初九是重陽節,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放等等。重陽節也是尊老、敬老的老年人的節日。下面就讓我介紹一下我們最重要的節日——春節。

春節是我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每當春節一到,家家喜氣洋洋,掛上紅紅的燈籠,粘上紅紅的春聯,個個都滿面春風的,到處洋溢著一派喜慶的氣氛!就先說除夕夜吧。一家人都團聚在一起,吃著美味的食物,邊看春節聯歡會邊聊天。吃完晚飯,我們小孩便可以拿著煙花的外面盡情地玩,而大人也會聚在一起打打牌、看看電視、聊聊天的。到晚上,天空中便會綻放出一朵朵美麗的煙花,真是五彩繽紛啊!直到很晚,我們才上床睡覺。有的大人還守年歲的呢。

還有,在我們這裡除夕夜要放“關門炮”的。這鞭炮一放要放到年七年級早上,持續不斷地,這是“開門炮”。中國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放爆竹,一陣陣爆竹聲接連不斷,噼裡啪啦的,熱鬧非凡。新的一年就在這爆竹聲中開始。我最喜歡過春節,不僅可以盡情吃,盡情玩,可以穿新衣服,還有一個更主要的原因,那就是我的口袋便變得鼓鼓的,都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還有親戚給的壓歲錢。據說我們得到這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這就是我家鄉過年的風俗。你們家鄉過年的風俗是怎樣的呢?相信你們一定也有自己也有獨特的風俗習慣。

民風民俗作文6

在少數民族人口中,壯族人口最多,其中全中國35%以上的壯族人居住在廣西。壯族人的傳統民居喜歡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綠水之間,點綴著一棟棟木樓,木樓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這點與侗、瑤、苗民族有異曲同工。但是壯族人的房子,都要把神龕放在整個房子的中軸線上。前廳用來舉行慶典和社交活動,兩邊廂房住人,後廳為生活區。屋內的生活以火塘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邊進行。這又是壯族人特有的方式。

壯族人服飾多用自織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種多樣。女子服裝一般為一身藍黑,上衣是左衽無領闌干衣,腰部扎有緊身帶,下身穿長褲,褲角稍寬,褲腳有蘭、紅、綠色的絲織和棉質闌干鑲邊。褲外套短裙,裙也有鑲邊。頭上包黑毛巾,穿繡花鞋,戴耳環、手鐲和項圈,褲腰左邊懸掛一個彩穗筒。壯族男子多穿對襟上衣,鈕釦以布結之。胸前縫一小兜,與腹部的兩個大兜相配,下襬往裡折成寬邊;下褲短而寬大,有的纏綁腿;扎繡花紋的頭巾,穿布鞋。

壯族民歌特別發達。壯族人無論男女,從四五歲的童年時代就開始學唱山歌,父教子,母教女,形成幼年學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傳幫帶習俗。在農村,無論下地種田,上山砍柴,婚喪嫁娶,逢年過節或青年男女間的社交戀愛等,都用山歌來表達情意。有些地方甚至家庭成員之間的對話、吵架有時也以歌代言。唱歌幾乎成為壯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人人能歌,個個會唱。因此,廣闊的壯鄉,素有“歌海”的美譽。被詩人稱為“鋪滿琴鍵的土地”。歷史上,還湧現出不少像劉三姐、黃三弟這樣被稱為“歌仙”、“歌王”的著名歌手。

民風民俗作文7

彝族過去崇拜萬物有靈和崇拜祖先。民間傳統節日很多,主要節日有十月年、火把節及區域性的節日和祭祀活動,十月年是彝族的傳統年,多在農曆十月上旬擇吉日舉行。節期5—6天,節日裡要殺豬、羊,富裕者要殺牛,屆時要盛裝宴飲,訪親問友,並互贈禮品,其禮品多為油煎糯米粑或粑粑,並在上面鋪蓋四塊肥厚的熟臘肉;火把節是彝族民間最隆重的節日,在農曆六月二十四、二十五日間進,屆時要殺牛、殺羊,祭獻祖先,有的地區也祭土主,相互宴飲,吃坨坨肉,共祝五容豐登。在祭祀活動中,以祭龍規模最大。祭龍選在二、三、四月中的一個龍日,以村寨為單位每人自帶一碗米、一小塊鹽,由老人備香火,在龍樹下集體祭祀;雲南彝族則選擇正月的第一個龍日進行祭龍,祭祀後大家席地而坐,不分長幼,八人廣席,飯自帶,肉共食,是一種大規模的集會。

男女青年訂婚之後,便要進行婚宴的準備。婚宴多用豬、雞肉,一般不用羊肉(喪事則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夥伴聚餐痛飲之習;滇西的彝族,凡娶親嫁女,都要在庭院巾或壩子,用樹枝搭棚,供客人飲酒、吸菸、吃飯、閒坐,民間把這種用枝搭的臨時棚子稱“青棚”;在民間素有“打羊”、“打牛”迎賓待客之習。凡有客至,必殺先待客,並根據來客的身份、親疏程度分別以牛、羊、豬、雞等相待。在殺牲之前,要把活牲牽到客前,請客人過目後宰殺,以表示對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見面禮,在涼山只要客人進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後再製作各種菜餚。待客的飯菜以豬膘肥厚大為體面,吃飯中間,主婦要時時關注客人碗裡的飯,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隨時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誠。

典型食品 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有:蕎粑,彝族風味主食;麵糊酸菜肉,彝族農家常菜;白水煮乳豬,雲南彝族傳統佳餚,用乳豬水煮後蘸食;鍋巴油粉,雲南彝族風味名小吃,用豌豆麵製成。

民風民俗作文8

春節的味道,有如梅花的幽香,妙而歡喜。

春節的味道,有如菊花的清香,淡而優雅。

春節的味道,有如玫瑰花的芳香,鮮而浪漫。

早盼,晚盼,日盼,夜盼……盼望已久的新年終於來了,可是今年的新年與往不同,因為今年是在小城中度過。小城中的新年氣氛明顯不同,到處張燈結綵,喜氣洋洋。還沒到新年呢,就漫天煙火。我便騎著自行車滿城逛,到處都是人山人海,哪都有小攤小鋪,處處是歡聲四溢。我想,今天是新年肯定會更熱鬧。

新年真的是激情,我最盼望的是晚上,這就是我們這最熱鬧的時候了。年夜飯必定是一年中最豐盛的一餐,一家子人在一起熱鬧,也就是最幸福的時刻。一般年夜飯要吃一個多小時,五點左右開始。因為我知道今晚廣場一定很熱鬧,所以吃完後便拿著買的孔明燈直奔廣場。

我還沒到呢,就已經看見了如繁星般的煙花。煙花奼紫嫣紅,轉瞬即逝猶如曇花一現。花炮升騰五彩斑斕,整個城市沉浸在節日的煙花爆竹聲中。煙花時而像金菊怒放、牡丹盛開;時而像彩蝶翩躚、巨龍騰飛;時而像火樹爛漫、虹彩狂舞。漂亮的煙花,綻開,落下,一瞬間的美麗,一瞬間的光彩。那一刻,整個世界都屬於它們,整個世界隨著它們的綻放而光彩一瞬間。十幾支菸花直指天空,一粒粒“金砂”噴射而出,在空中傲然綻放。赤橙黃綠青藍紫,樣樣俱全,奼紫嫣紅,把夜空裝點得美麗、婀娜,把大地照射得如同白晝。我沉醉其中,有如在花海中睡去。那一刻,我的孔明燈也緩緩升起,載著我的夢想和祝福升起。

我想我不會忘記那個晚上,不會忘記那晚新年的味道:歡喜而又激情。

民風民俗作文9

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春節的習俗。要知道,過年必不可少的是放鞭炮,但近幾年卻規定城區不能燃放煙花爆竹。想過過癮,這裡可不能滿足你的想法。我只得幹忍著,到拜年期,手攥毛票,在老家把這一癮頭給消了。

不知道是在啥時候。好像是在初八那天吧。原來老廣場對面的停車場,現在被改裝成了年貨銷展會。展銷會更是城裡許多老年人的選擇,出來的人更是讚不絕口,說那個什麼東西實惠啊等等。

臘八這天,粥味也濃濃。許許多多從廟裡趕來的老和尚,照例臘月初八來老廣場施粥。年味漸漸濃了起來。

到了臘月二十三這一天,家家戶戶門前原來帶些灰塵,掉了色了的春聯也煥然一新了,現在家家戶戶都上了紅,紅燈籠什麼的。大街上早就忙開了。放上了新春的交響曲,大街上的人明顯比原來增加了幾倍,小販們重新排上了攤位,街邊什麼都有,伴著昇天的蒸氣,撲鼻而來的是茶葉蛋,炸豆腐的氣味。

我們小孩盼盼盼,終於盼來了除夕,這一天原本熱鬧的大街突然冷清起來,人們把熱鬧轉移到了家中。在這天下午一兩點的時候,桌子椅子都已經擺好了,小菜也已經上了,只見廚房裡放著各式各樣的食材,一場廚房交響曲也就開始了。不一會大盤小罐堆滿了桌子。‘吃年夜飯咯’奶奶一聲招呼,全家就圍著桌子其樂融融的坐下開吃了,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還要屬那條魚,新鮮的特別美味。

春節最重要的就是守歲,12點鐘的鐘聲一敲,我們就已經從農曆狗年跨到了豬年。

好了,春節年味的梗概差不多就到這兒了,咋樣,特別吧!

民風民俗作文10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紹一個少數民族——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通常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和庫爾勒地區,其餘散居在天山以北的周圍,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以及河南開封、鄭州等地。

維吾爾族的民俗習慣可謂多樣化。維吾爾族待客很有講究。如果來客,邀請客人坐在上席,擺上點心,然後再給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飯做好後端上桌,要提一壺水請客人洗手。飯後,由張著領作“都瓦”收拾完餐具,客人才能離席。

維吾爾族有很多禁忌:吃飯或與人交談時,不能擰鼻涕、打哈欠、吐痰。飯畢有長者領作"都瓦"時,忌東張西望或站起;不能吃食豬肉、驢肉、狗肉、騾肉和自死的畜肉及一切動物的血。衣著不能短小,上衣一般要過膝,褲腿達腳面,忌戶外著短褲;屋內就坐,忌雙腿伸直,腳底朝人;接受物品或請茶,忌用單手;未經主人同意不得擅自動用主人家的物品;到別人家去,一定要讓年長的人先進門;不能背後議論別人的短處。

維吾爾族的飲食習慣以麵食為主,喜歡牛肉和羊肉。主食的種類有數十種。最常吃的是羊肉抓飯、包子、油條等。另外,維吾爾族還喜歡茯茶、奶茶。

今天上課時,蔣老師還給我們帶來了她從內蒙古帶來的奶茶粉,老師神祕地在後面搞小動作,我忍不住心裡癢癢的激動。泡好後,香味已一陣陣飄來,我的心思早不在作文上了。可這奶茶味道怪怪的,說實話,喝了一口就不想再喝第二口,喝起來澀澀的。可能每個民族的口味督是有差異的吧!

民風民俗作文11

提起放風箏,同學們都會很興奮吧?

是的,我也很喜歡放風箏。每年的清明左右,是放風箏的最佳時節,爸爸都會帶我去放風箏。

今天,爸爸就要帶我到世紀廣場去放風箏了,我急切地等待這一時刻的到來,恨不得像風箏一樣一下子飛到世紀廣場。

世紀廣場終於到了,爸爸拿出我們的“長龍風箏”,我幫爸爸將風箏一節一節仔細地理順好,爸爸把粗粗的呢絨線上的鉤子掛在“龍頭”的掛鉤上鎖定。我便拿著“龍尾”,向後面一步一步地移動,爸爸拿著“龍頭”也向他的後面移動,待將“龍身”拉直後,我們默契地等待著稍大一點的好風的到來,因為“長龍”需要較大一點的風力才能起飛。

好風來了,爸爸迅急地把“龍頭”向上一拋,手拉著呢絨線,緊盯著它的起伏,倒著身子後退著小跑起來。就在爸爸拋“龍頭”的瞬間,我將“龍尾”平穩地向上一託,風箏便隨著爸爸的掌控,稍微有些沉重地飄了起來,漸漸地升高,漸漸地輕穎,它一直攀升,進而由大變小,越來越高,越來越遠,越來越瀟灑了。

我們的“長龍”在天上隨風起伏,上下舞動,左右地搖首擺尾。爸爸緊握著線拐,努力地壓線、鬆線、收線、放線,動作嫻熟優美,灑脫自然。

爸爸看我怔怔的樣子,像是看透了我的心思,笑哈哈地對我說:“兒子,不要急,你長大了,肯定會比我會放風箏的!”我轉過神來,堅定的說道:“我一定會像爸爸一樣,將風箏放的又好又高。”

我望著天上的“長龍”,自豪於我是龍的傳人,中華是龍的故鄉,中國人自古就有龍的精神。是龍,就要凌霄九天,是龍,就要有凌雲的壯志,是龍,就要自強不息。

清明放風箏,使我明白了,龍要翱翔雲天,就必須有一個湛藍的天空。我是一隻有待騰飛的雛龍,我的天空就是浩瀚的知識空域。

民風民俗作文12

大家好,我最近收集了一些關於彝族有趣的風俗和生活特點,所以我把這些有趣的特點拿來和大家一起分享。

彝族的服裝都是一樣的,男人通常會穿黑色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寬腳長褲。女人多數會保留自己民族服裝特點,一般頭上會圍上包頭,還會繫上腰帶和圍裙,有些婦女會穿長裙,確實非常有特點。

有衣服穿了,還要有東西吃,彝族的主要食物是玉米,而不是米飯和麵食,這是和我們不一樣的地方。除了玉米,彝族有時還吃蕎麥、大米、土豆、小麥和燕麥等,彝族人雖然也吃麵和大米,但不像我們吃的次數多,他們只是偶爾吃一次而已。彝族人吃肉的方式也很獨特,他們把肉切成一大塊一大塊的去燉,漢族人稱這種肉叫“坨坨肉”,光聽這名字就能想象這肉好大。彝族吃飯時還有一道必不可少的“菜”,那就是酒,酒對於彝族人是一個重要的物品,酒可以解除糾紛,而且還是交結朋友等各種場所不可缺少的東西,一般有了酒,不管什麼事都很容易解決。

吃的穿的都有了,還差一個住的地方,彝族的房屋和漢族很相似,他們夯起幾面牆,再用長長的“板頂”蓋上去,加固一下就可以了。

那彝族有沒有一些有趣的節日呢?當然有,比如火把節就是一個,節日曆時三天,第一天叫迎火,村子裡的人宰豬打牛,以酒肉迎接火神,祭祖,在外的人都趕回來吃團圓飯,還會有人在村子裡建造祭壇,接著點燃聖火,再由全村人手持火把,照亮全村,希望火光可以驅趕病魔和災難。第二天叫贊火,也是火把節的高潮,人們會舉行賽馬、唱歌等熱鬧的活動,我也非常想參加,這些表演一定非常精彩,第三天叫送火,是彝族火把節的尾聲,夜幕降臨時,全村人手持火把,競相奔走,山上山下的.村子裡的人會聚集在一起那場面一定非常壯觀,一條條火把組成的火龍向著一個地方前進,等人差不多到了,點起一個大篝火,人們揮舞著火把,載歌載舞,迎風引吭,希望日後可以團結有愛,為期三天的火把節就結束了。

看完這些,你是不是覺得彝族的風俗特別有趣呢!

民風民俗作文13

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都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不一樣的節日、不一樣的穿著、不一樣的食物.

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無不體現出豐富多彩的地域特色,無不展示著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我是一名東莞女孩,東莞是一個有特色、多彩多姿的城市。而東莞也有很多傳統的節日。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端午節、春節、清明節、中秋節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說起端午節,讓我想起了爺爺曾對我說的故事:據說,端午節是用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的,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羅江,死後被蛟龍所困,世人衰之,每於此日,人們都會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從此後來逐漸發展為龍舟比賽。由於現在水汙染厲害,人們通常吃粽子來度過端午節。

粽子是一種很好吃的食物。在我住的村子裡,六十歲以上的老人都會包粽子。聽奶奶說:包粽子非常複雜,要用各種材料,葉子.

我全都不明白。我只知道粽子分兩種:一種是甜粽子,另一種是鹹粽子。甜粽子用的材料不多,做出來是赤紅色的,如果直接吃,肯定會覺得味道不好,但如果粘點糖吃,吃起來會更美味。而鹹粽子用的材料很多,有:鹹蛋、黃豆、豬肉。所以吃起來會很美味,並且材料多,深受人們喜愛。我也愛吃鹹粽子。

一到端午節,我又開心又煩惱。開心的是:我可以吃到我最喜愛的粽子;煩惱的是:有很多粽子要吃,因為奶奶會給五條粽子、外婆會給十條、姑媽會給五條、姨媽會給五條。真的有很多粽子。

總之,端午節是快樂的、愉快的!

民風民俗作文14

一提民風民俗,很多人會想起春節啊、元宵節啊、清明節啊、中秋節啊,想想熱烈的節日,人們歡聚一堂,吃美食,喝美酒,唱歡歌,我這裡所喜歡的只是很不起眼的,我家鄉的一件工藝品——面狗。

“面狗”,顧名思義就是用面做的各種小動物,有小狗,小貓等等。“面狗”是我家鄉的特色風景。提起我們村,附近的人們就想起“面狗”,好像面狗是我們村的吉祥物一樣。

作為一名家鄉人,我很喜歡家鄉的面狗,它是我家鄉的一張名片啊!對於它的好感,因著年齡的增長,我對面狗更有了特殊的感情,長年胸前會掛著一隻小小的面狗,彷彿它成了我的護身符一樣。這樣,日日與它陪伴著,我更是越來越喜歡它。

因為喜歡面狗,我也學著做過它,因為對它有了感情,才覺得做起來格外開心,也覺得做起來不難。我可以向你說說悄悄話,傳一傳做面狗的決竅:要記得用心地和上上面,然後再用玉米杆中間的那個東西做骨架,再用面做你喜歡的各種小東西。最先做,最好做小東西,大了比較難做的。當等做好後,小心地把做出的小東西一一擺放到上鍋細火慢慢蒸,蒸上半個小時之後拿出來,亮上一天之後再上色。最好是一天,要不再亮,它會容易乾裂,一干裂了就不好看了。朋友,當你聽到了這些小決竅,你還不快快做一個小面狗啊!如果你覺得做得不合心,那麼就請來我的家鄉李橋村看看吧!

面狗,是我家鄉的一張名片,更我家鄉的特色民俗風景。它既好看,又像我家鄉人一樣純樸!願我家鄉的這個特色民俗風景永遠不會消失!

民風民俗作文15

寒假到了,鄉下的爺爺捎來一包糯米餈粑,樂得我都笑成了一朵花。爺爺是畲族人,做餈粑是畲族的風俗,逢年過節都要做的。

我和爸爸媽媽來到爺爺家,剛進門,就看見了一個大石器,它張著老虎一樣的大口,這個老虎口上大中小下又大。我十分好奇,便問爺爺:“這是什麼呀?”爺爺轉過頭,滿是皺紋的臉上突然露出了笑容,接著溫柔的對我說:“等過年了,你自然就知道了!”

盼呀盼,大年三十了,爺爺告訴我今天就要解開“老虎口”的祕密。只見爺爺裝了一盆事先浸泡好的糯米,淘洗乾淨了,放進一個我從來沒見過的的大木甑裡蒸。我心裡可急了,這蒸糯米和“老虎口”有什麼關係啊?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怎麼想也沒有頭緒,開始試著問爺爺這個難題,可爺爺就是笑而不答,讓我耐心等待。終於,大木甑裡飄出了一股糯米的清香。爺爺將一木甑的糯米倒進清洗過的“老虎口”裡,再一邊掄起身旁的石錘往糯米飯上砸,一邊不停地往裡面加水,我想,這糯米一定好疼的吧。

一頓飯的功夫,糯米就軟軟地、黏黏地粘在“老虎口”中。原來,我稱為“老虎口”的石器是用來做餈粑的。軟塌塌的餈粑給舀進了一個大竹匾,飄來的香氣引得我直流口水。爺爺看見了,就用大勺子挖了一些餈粑放進碗裡,加了些白糖遞給我,說:“趁熱吃吧。”我看著餈粑,立刻拿起筷子,細細的品嚐,哇!這糯米的味道像蜜一樣滋潤我的心頭,忙對爺爺誇讚道:“好吃,太好吃了!”

想著想著,再過幾天就要開學了,這個寒假雖然短暫,但是我過的很充實,也很快樂,但糯米餈粑的味道一直存在我的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