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感悟論語作文(精選3篇)

作文1.89W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通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感悟論語作文(精選3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感悟論語作文(精選3篇)

感悟論語作文1

一想到孔子,眼前就會浮現他的名作—《論語》,《論語》不僅是我們中國人看的,學習的,好多外國朋友也在學習這本舉世聞名,叫我們怎樣做人,怎樣處事,怎樣交友……的一本富含哲理的,體現我們中華文化的書籍。

在論語中,令我感觸很深的有3個句子。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在生活中,有許多人為了自己的功、名、利,阿諛奉承,說好聽的話去迎合別人,這種人太虛偽。如果我們全都這樣,那這個世界就太虛假了,孔子說的這句話,目的就是讓我們能做好自己該做的事,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走下去,如果靠說好聽的話,做“好看”的事理想奮鬥的話,毫無意義。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一則講的'是孔子的求學方法和態度。記得有兩個姐姐,她們學習都不好,所以準備比賽,看誰能考上好大學。有一個姐姐半途而廢了,而另一個姐姐就像這一則論語一樣,有樂觀的學習方法和態度,她堅持不懈,最終考上了好大學。

所以說一個人哪怕堅持不懈1秒鐘,也會有不一樣的結果。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從這則論語中來看,古代治學人非常重視品德的修養,每天反省一下自己得所作所為,會看到有那麼多不足的地方,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人都有自己自私的一方面,可當別人讓你幫他辦事時,就要像辦自己的事一樣與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有些人交朋友是互相利用,而這樣的朋友自己感覺起來,都很彆扭。

如果與朋友真誠相待,那該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從短短的幾個字中能悟出那麼多有關於生活點點滴滴的道理可想而知,孔子的學問多博大精深啊!如果人人都能參透每一條論語中所蘊含的哲理,那我們的國家,我們的世界該是一個多麼強大,多麼和睦的家園啊!

感悟論語作文2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十分重視求知態度,學習方法與修身做人,他強調要終身“學而不厭”,特別提倡互相學習的態度。《論語》便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

我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古代有一個皇帝,他不聰明,但是治理國家卻總是有一些新招、妙點子,有一位大臣覺得十分奇怪,便問他:“皇帝,你治理國家怎麼會有那麼多的方法呢?”他笑著回答道:“呵呵,你去讀一讀《論語》便知道為什麼了!”原來,《論語》教會了這位皇帝怎麼學習,怎麼做人,怎麼治理國家,可見,《論語》中蘊含著無窮的知識與道理。

孔子曾經說過:“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們做人學習不正應該這樣嗎?學習了知識,按時去溫習它,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麼?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千里迢迢而來,不是很高興嗎?別人不了腳我們,我們卻不怨恨他們,不是君子麼?在生活、學習中,我們總是以為,只要上課認真聽講,按時完成作業,便可以考取好成績,其實,學習了知識,我們還要按時去複習它們,否則,學過的知識在腦中,只會像一縷清風拂過,不留一絲痕跡,來得快,去得也快;別人不瞭解我們,做出我們不喜歡、不贊成的事情,我們不怨恨他們,不記恨他們,才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不懂裝懂,總是以為自己博學多識、有學問、自以為是的人,但往往,這種人才是最愚蠢的人,而誠實、不恥下問的人,才是真真、智慧過人的才人。孔子有一句話便告訴了我們這個道理: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有一句論語,我把它當為自己人生的座右銘:子貢問曰:“有一言而不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怒乎!已所不欲,勿施於人。“人生最大的美德便是饒怒,人生沒有不可饒怒的錯誤,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強加在別人的身上,這樣,別人也會很痛苦,這句話使我受益匪淺,它影響著我,教育著我。

現在,我每天都要背一背《論語》,這本書中的每一句話,每一段字,都影響著我,教育著我,使我開擴了眼界,擴寬了知識面,學會了做人。

感悟論語作文3

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更是中國人傳統的道德理想。理想對於每個人都是很重要的。孔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說的是一個人的志向決定了他一生的發展和努力方向。那麼,我們應該怎樣面對理想呢?

北師大的于丹教授說:“無論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實現所有理想的基礎在於找到內心的真正感受。”這說明現在重要的不是我們終究的理想有多麼高尚,多麼偉大,而在於眼前擁有一個什麼樣的起點。往往我們並不缺乏巨集圖偉志,而缺乏在到達那志願之前的道路。

《論語》中有一篇關於理想的,非常有名的文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講的是有一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侍著孔子,孔子讓他們談談自己的理想。子路搶先答道:“如果讓我去治理一個既受到別國侵略又遭受饑荒的大國的話,不到三年,我就能讓百姓有勇氣抵抗外國侵略,而且知道為人的道理。”孔子只是笑了笑。冉有說:“給我一個小城,我也只用三年時間,可以讓百姓富足,至於讓他們懂得為人的道理,就讓比我有才能的人去幹吧。”公西華說:“我不敢說能勝任什麼職位,但我願意學習。

在祭祀祖廟,或是諸侯會盟共同朝見天子的時候,穿著禮服,帶著禮帽,當個小司儀罷了。”當孔子問到曾皙時,彈奏琴瑟的聲音漸漸稀疏,然後放下瑟直起身子幽幽的說:“我和他們三人的觀點不太一樣。當春天到來萬物復甦的時候,我和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少年到沂水裡洗澡,到舞雩臺上吹風乘涼,然後一起唱著歌歸來。”夫子嘆曰:“吾與點(曾皙)也。”我們看到,前面三人的理想看起來都比曾皙理想高尚,遠大。

但孔子認為,子路說的話並不謙讓,無法用“禮”來治理國家。不符合孔子“為國以禮”的要求。冉有的話與子路沒有什麼區別。公西華只能給諸侯做一個小司儀,不能做大事。而曾點設想的因實行仁政而出現的太平盛世的圖景,是孔子“為國以禮”的要求。所以得到了老師的認可。由此可以看出,曾點是一個從容不迫的`人。他的理想符合了《論語》中提倡的“溫,良,恭,儉,讓”的人生之道。這也就是孔子的理想之道了。

順便一提,這篇文章也出現在高中一年級第一冊的語文課本上,但是,我在學校學習這篇文章時,老師只講解了課文表面的文字意思,並沒有告訴我們這篇文章教給我們的空子怎樣的理想之道。看來,我國所謂的“素質教育”與理想之中還有很大的差距。

于丹教授認為:“理想是一個人一生中最在乎的東西,是一種心靈的寄託。”《陋室銘》的經典就在於它寫出了理想的最高境界。即是——大家在一起談論的是不同的志向和共同的寄託。如果大家能在絲竹之間,在交流中有了心心相通在共同寄託的大事上,有共同的理想,那麼,誰還能注意到陋室之“陋”呢?所以孔子云:“何陋之有?”

于丹教授說:“什麼是真正的理想,理想之道是給我們一個起點,給我們儲備一點心靈快樂的資源。”所以,內心的感悟才是《論語》所倡導的理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