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知行合一作文(通用20篇)

作文1.72W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知行合一作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知行合一作文(通用20篇)

知行合一作文 篇1

所謂“知行合一”,就是說:懂得道理與實際應用都是重要的。說得再明白些就是要想實現理想,必須有切實可行的方法。這看上去是句簡單的話,實際卻蘊含著豐富的哲理。即知道該怎樣做的事應該與行動相結合,才會變得完美。

有了好想法就應該立即行動起來。當在行動之前固然會遇到許多問題,雖然我們不知道能否在行動之前消除障礙,但是我們可以在行動之中克服困難。別告訴自己,我做不到。那一定是不可能完成的,除非有奇蹟發生……如果你真這樣想的話,那就大錯特錯!別相信世界上會有奇蹟,因為你自己本身就是奇蹟,你就是自己的上帝,倘若,不付諸行動,奇蹟也無法幫助你成功。

我們總是在等,等一個好的時機,等一個可以百分之百確定成功所需的條件,反而陷入了永遠的等待之中,甚至連一件小事,也總要等到所有的條件都滿足之後才開始行動。我們究竟在等待什麼?真的能等到麼?等到了又能怎樣?說不定一等就耗費了我們一生的精力,而到那時候你還有機會反駁麼?不,我不信,因為“成功永遠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而不是留給那些永遠只知道等待的人。如果只知道等待好時機,恐怕我們的一生都會錯過最佳時機。正因為如此,很多人一輩子都幹不不了一件事。只有想到就去做的人,才能改變現狀。

有這麼一個小男孩,資質平凡,沒有什麼過人之處。他小時候想當班長,結果他連任三年班長;大學時,他喜歡上校花,終於在許多男孩嫉妒的眼光中做了她的老公;大學畢業後,他想開一家公司,三年後這家公司上了電視臺;在他30多歲時,忽然想學畫畫,結果他在40幾歲時成功的舉辦了畫展。

當別人羨慕他時,他卻說:"我很平凡,沒有什麼聰明的才智,也沒有什麼遠大的抱負,只是想到就去做。不管結果如何,我卻認為自己沒有輸"。他,就是我國著名的畫家餘丹青先生。

其實現在很多人只是想想罷了,而沒有付出實際行動。要真正實現目標就要做到知行合一了。這樣我們才能不留遺憾!

知行合一作文 篇2

顧名思義,即知道該怎樣做的事應該與行動相結合,才會變得完美。俗話說:"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有了好想法就應該立即行動起來。當在行動之前固然會遇到許多問題,雖然我們不知道能否在行動之前消除障礙,但是我們可以在行動之中克服困難。別告訴自己,我做不到。那一定是不可能完成的,除非有奇蹟發生。.....如果你真這樣想的話,那就大錯特錯!別相信世界上會有奇蹟,因為你自己本身就是奇蹟,你就是自己的上帝,倘若,不付諸行動,奇蹟也無法幫助你成功。

我們總是在等,等一個好的時機,等一個可以百分之百確定成功所需的條件,反而陷入了永遠的等待之中,甚至連一件小事,也總要等到所有的條件都滿足之後才開始行動。我們究竟在等待什麼?真的能等到麼?等到了又能怎樣?說不定一等就耗費了我們一生的精力,而到那時候你還有機會反駁麼?不,我不信,因為“成功永遠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而不是留給那些永遠只知道等待的人。如果只知道等待好時機,恐怕我們的一生都會錯過最佳時機。正因為如此,很多人一輩子都幹不不了一件事。只有想到就去做的人,才能改變現狀。

有這麼一個小男孩,資質平凡,沒有什麼過人之處。他小時候想當班長,結果他連任三年班長;大學時,他喜歡上校花,終於在許多男孩嫉妒的眼光中做了她的老公;大學畢業後,他想開一家公司,三年後這家公司上了電視臺;在他30多歲時,忽然想學畫畫,結果他在40幾歲時成功的舉辦了畫展。

當別人羨慕他時,他卻說:"我很平凡,沒有什麼聰明的才智,也沒有什麼遠大的抱負,只是想到就去做。不管結果如何,我卻認為自己沒有輸"

他,就是我國著名的畫家餘丹青先生。

天底下最悲哀的一句話就是:我當時真該那樣去做,卻沒有去做。

我也曾經只是想想罷了,而沒有付出實際行動。是她,王雨寒璐,一個娟秀的女孩,人如其名,雖算不上漂亮,但是......是她讓我有了動力,知道自己絕對不可以再放縱自己,整天悠哉遊哉,我必須去做,想到就行動,不可以再等明天,"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試問,我還有多少個明日呢?幾千個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悄然逝去了。

我為自己感到高興,因為我做到知行合一了。一開始,確實不容易,但是有這麼個讓我倍感壓力的對手,我不怕了,真誠的對你說聲謝謝~!希望有一天我們可以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

知行合一作文 篇3

璀璨,並不代表偉大;平凡,也一樣精彩!

她用行動去感染身邊的人,用真誠打動著他人的心;她是班級文明、進取的形象代表;她是班級勤勞、稱職的服務標兵。她,是203班的鄭宇欣,將謙虛、寬容、禮貌、熱情、誠懇融入了日常生活,言行舉止無不展示著當代中學生良好的精神風貌。她以身作則,愛護環境;她注重節約,待人熱情。對老師,她懷著愛戴與尊敬;對生活,她心存熱愛與感恩。幫助別人,她總是全力以赴;待人處事,她總是豁達寬容;對待工作,她總是任勞任怨。猶記她的勤奮好學,猶記她的真誠奉獻,她認真對待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專注之中透出智慧堅韌,微笑之中滿含友善禮讓,使人感到陽光般的朝氣和溫暖。她時刻謹記“說文明話,辦文明事,做文明人”,她幾年如一日地用“文明”二字來規範自己的一言一行。校園裡,有她自覺撿起垃圾的身影,有她自覺繞過草坪的身影,有她自覺關緊水龍頭的身影……她是校園文明的倡導者,更是校園文明的實踐者,她深知文明是尊重別人,更是尊重自己;她篤信“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她不追逐光彩,卻自有一份絢爛;她沒有豪情壯語,卻自有一份人格魅力。她的勤奮好學和紮實肯幹,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她的助人為樂,真誠奉獻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她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什麼是文明,她的舉止品行感染著我們,帶動更多的同學營造了人人“講文明”的學習氛圍,她引導全班共同打造了文明、和諧的班集體。她用正直與善良為歌,以樂觀和堅強為曲,彈奏出一曲質樸的暖人心扉的文明禮儀之歌,她以高度的工作責任心和集體榮譽感贏得了大家的一致認可。她,是我們班的驕傲!

文明是風,它可以吹拂每一位學子的心;文明是花,它能將校園裝扮得更加美麗;文明是律己,是敬人,是對自己的約束和超越, 是對他人的尊重和理解,文明是一種來自心靈的力量。讓我們的校園裡人人講文明,處處有禮儀,讓文明禮儀伴隨我們快樂成長!我們堅信:用文明武裝自我的人是高尚的, 用文明去影響他人的人是可敬的!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鄭宇欣,是名副其實的禮儀標兵,是當之無愧的文明之星!

知行合一作文 篇4

我獨自在五龍山腳徘徊,低吟著:“莫道面前無寶鏡,一輪明月照夫人。”陽光晴好,望著夫人峰,此時,此詩此境真是妙不可言啊!

仰望夫人峰,薈萃著各種綠。隱蔽而成熟的墨綠,明麗如金屬色的翠綠,故作矜持的淡綠……都被陽光的碎片連起,和諧地相互交織卻又色彩分明,密密地簇擁著那位情深又堅韌的“夫人”,似乎想溫暖她千年的等待而又日益冰冷的心。噢,山頂應美妙如斯吧:仰面伸手可摘一抹雲彩,彎腰俯身可聽滄海桑田的一場絮語,貼身撫摸可感千年夫人那熾熱的一腔痴情……我的心已飄到山頂了,腳下生風,望著夫人峰往上衝。但腳越來越沉,終於在半山腰停住了。

也罷也罷,讓自己陷入無盡的疲勞中只為看風景,這些景色圖片網上都有,值得上去嗎?不如就這麼幻想,滿足一下偶發的詩人情調吧!

停步仰面,發現自己的雙眸怎麼也不能從五龍山之巔移開。心裡有一種聲音告訴我:向山頂衝去……我要去看看這山這水!多少文人人生得意的時候,走向自然,向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笑談自己的萬丈豪情。在仕途失意的時候,到大自然中去深深地呼吸一口自由的空氣,去伸一伸他們被壓垮了的腰桿,在山水中尋找心靈的歸依和心智的獨立。對,我要爬上山頂,去領略《醉翁亭記》《岳陽樓記》《小石潭記》中的至情至性,去感受山水中承載著的一顆顆高尚的靈魂,一種種光耀千年的情懷……終於,我拖著酸意滲滿骨骼的雙腿,靜立在山巔,任風吹蕩起一身單衣,洗滌著心靈。似乎靈魂被這一片廣茂的大地稀釋成淡淡一綹,飄搖在天地之間。突然,心如止水,彷彿有空山無人,水流花開,一朝風月,萬古長空之感。

多虧了“行”,讓我有這番“天人合一”之感!只知道景美又不攀爬領略,又怎會有“此景只應天上有”的震撼!

我笑了,這不正是王陽明苦苦徘徊思考十九年的結晶麼?知行合一!只是知道道理,用筆或極其虛偽的聲音誇誇其談的人太多了,可這有什麼用?“知而不行,則為無知”。誠然,我們需要有一種判斷是非的觀念,也需要可以鼓舞心靈的道理,但不將其付諸行動,只是一味地幻想,不就是最荒唐可笑的玩笑麼?多少人在一味地空想中迷失自己;多少人懷著雄心壯志迎接初日,卻碌碌一天;多少人知行不一,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與其做語言的巨人,不如讓自己因行動而變得強大,用“行”實現每一個“知”。

五龍山巔,我悟到了,“心學”最燦爛的精髓——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作文 篇5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題記

揹負行囊,行走於人生的悲歡離合。一扇扇人生之門,不斷阻礙著我們前進的腳步,矇蔽著我們渴求的雙眼。未來的路雖總充溢著迷茫與孤獨,漫長坎坷又佈滿荊棘,但若能放下外界的紛紛擾擾與流言蜚語,知行合一,便能獲得真知,踏上星辰大海的征程。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講,“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即懂得道理;行,即踐行鍛鍊。知道卻不去行動,就是沒有真正明白。正如戰國時期的趙括,雖熟讀兵書,卻只知誇誇其談紙上談兵,死搬兵書上的教條,而不去腳踏實地的實踐,終死於戰場,為後人恥笑。

我們常探求如何獲得真知。其實“條條大路通羅馬”,求得真知的辦法有很多,但不論是哪一種,哪怕是最簡單、最取巧的求知之道,也無法在空想中實現。思想的力量,只有在行動中才能發揮作用。為學如此,處世亦如此。若想求得真知,就必須在“行”上下功夫,就必須學會去知行合一。

作為一位優秀的學者和詩人,聞一多先生可謂是知行合一的典範。社會風雨如磐,祖國水深火熱,他由憂生愛,愛由憂生,他明白他需要給這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他從唐詩下手,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兀兀窮年,瀝盡心血,在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上,寫滿了如群蟻排衙密密麻麻的小楷。他向那古代典籍鑽探,有如向地殼尋求寶藏,潛心貫注,鍥而不捨,終結成《唐詩雜論》的碩果。對知行合一深刻的理解,產生了偉大的思想和偉大的作品,聞一多先生也由此成為口的巨人,行的高標,成為我們民族不朽的精神豐碑。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無論是知識、方法,還是道德,都需要我們擁有足夠的儲存。而在廣泛的涉獵、仔細的研究、謹慎的思考、明確的辨別之後,我們便會得到一個征途是星辰大海的方向。而唯有不斷地探索與追求,或肝腦塗地,或駢手胝足,在無數個日夜裡皓首窮經,撿拾起慎獨,才能讓我們順利通過征途中的山間幽徑、坦途道路和深谷岔口。

“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高舉知行合一的信念火炬,腳踏實地,忠貞不渝,鍥而不捨地去穿過並征服所有坎坷泥濘寒冷堅硬的大地,方能獲得真知,踏上星辰大海的征程。

知行合一作文 篇6

去年今日,我絞盡腦汁,把自己兵荒馬亂的高中歲月落筆在紅格紙之間。此時此刻,我在做同樣的努力,卻發現一年的時間,遠離了“夜闌猶夢,文學當枕”的日子,少了過去高中胡老師語文課堂上文學氛圍的濡染,現在已是語言乾澀、言辭匱乏。卻仍執拗的強撐,想要再去寫一次大學聯考作文,實是羞愧難當。

提及語文素養,在我看來,是知識與能力的並行不悖,是思維觀念和文化品位的相互浸潤,是積累語言和拓展視野的相輔相成。抑或通俗來講,素養本身絕非僅僅是格紋紙上的筆走龍蛇、揮毫灑墨。它可以是,當你聞知楊絳先生駕鶴西去之噩耗,不需要瀏覽潮水般的紀念文章,就能流利地背誦出蘭德的《我和誰都不爭》,得以明瞭先生“走到人生邊上”內心的質樸和平和。同樣,它也可以是,未諳世事的我們,甘願成為文字的信徒,甚至把文字當成信仰去膜拜——那種迷戀情懷所以得以深曉一切陰晴冷暖。

好比社會之建設需要民智開啟,我們語文素養的養成也的確需要一位優秀的老師為我們指點迷津。有效的課堂教學,不拘泥於形式,不在於灌輸知識的多少,重要的是對於我們興趣點的激發和培養,是嚴謹治學精神的影響和陶染。幸運至極,在高中的最後一年,我有機會每日聆聽老胡的諄諄教誨,受提攜之情與栽培之恩,沒齒難忘。

如果說課堂上的講授是一個引領,那麼課外的大量閱讀就是一種延伸。我們都期待著自己寫作的時候可以筆下如行雲流水、汪洋恣肆,詞藻信手拈來,深情娓娓道出,可這些,都是需要閱讀背後的文化底蘊進行積澱的。連亙的文字排列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中,只要潛心發掘,便有值得借鑑的菁華,永世難忘。

談及社會生活實踐對於提升語文素養的影響,我認為其是如虎添翼,而非雪中送炭。也就是說,社會生活實踐是要建立在紮實的教學和海量閱讀的基礎之上的,缺一不可。所謂實踐,強調行動力,猝不及防的魯莽斷不可取,內心的豐富和飽滿不可或缺。

誠然,題中之義的三條途徑全部親力親為,知行合一,堅持到底是足以支撐語文素養的提升的。然而,大多時候,我們總是害怕自己的努力石沉大海,擔憂獲得的回報遙遙無期。因為語文素養不同於數理計算,它的反饋週期太過於漫長,倘若沒有足夠大的執念和孤注一擲的勇氣,太容易洩氣和崩潰。

可鮮衣怒馬少年時,願我們有朝一日可以奔赴近在咫尺的成功,也同樣敢於征服遠方始料未及的失敗,前路漫漫但可期啊

知行合一作文 篇7

華盛頓兒童博物館牆上的這句話,無不訴說著這樣一個道理——學貴於知之,更貴於行之。

西漢文學家劉向說過:“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千百年來,多少思想家、教育家總在為我們闡述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做。即知行合一,重於實踐。其實把聽與見結合而論便是知,一個胸無點墨的人怎能有所作為?古人常講“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如果沒有博觀或者博聞,想必無論是誰也是無處可取的。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張。“行知”之名也正代表了他的“行動—知識—再行動”的教育思想。我們通過觀察、通過聽聞獲得知識。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講究“與可畫竹時,胸中有成竹”這樣的一種境界。齊白石學畫蝦時,曾終日蹲坐在蝦池旁觀蝦的動態;徐悲鴻的奔馬圖,是他常在馬廄觀馬的結果;達芬奇為了完成《最後的晚餐》,曾用兩年半的時間到酒館、市集去搜尋人物形象,觀摩人物神態。這些名人的事例無不啟迪著我們要學有所成,就必須有“知”在肚裡,“知”是“行”的前提和基礎。在教學過程中,達到教師傳播知識,學生掌握知識的目的。單有“知”是不行的,要緊的是“行”,是做。如果只有學知,有遠見,但只空論,那不但不會美名遠揚,反會被他人認為是“空水瓶”,沒有真才實學。荀子曰:“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孔子也曾曰:“吾嘗終日不食,終日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光是知之,而不行之,想必其所學所知會胎死腹中吧。李時珍為確保所著醫術的準確詳盡,親自到深山採取草藥,向藥農詢問情況;徐霞客為完成遊記,跋山涉水,遍遊名川大山,歷經許多城市;巴爾扎克為了使書中人物具有獅子般品性和毅力,曾親自到非洲獵獅;托爾斯泰為了刻畫逼真的戰爭場面,曾親自前去戰場觀察。所有的事例一再證明:實踐出真知,唯有“行”了,方可驗證所“聞”所“見”,只有“行”了,才能掌握真正意義上的“知”。在教學活動中,通過參與課外活動、觀察自然環境等方式,使學生體驗生活、體驗自然。想到和得到,中間還有兩個字便是做到。懶於動手實踐,只會運用書本知識空發議論,那隻會給人留下笑柄。昔有趙括紙上談兵,最終敗北;今有學生空談理想,最終無所成就。

學習知識,不能只是聽,只是接受,更應該用眼、耳、手、腦等多個感官參與學習,實現聞、見、做的統一,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知行合一作文 篇8

李白曾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卻又有人讚揚秋日裡低頭的麥子所蘊含著的成熟的謙遜。我思忖,我們該如何取捨?

當大秦帝國的太子扶蘇因與父皇的政治主張不合,不願屈服而被罰守邊疆領兵打仗;當柳永多次進京考取功名未果時,寫下“忍把浮名,換做淺斟低唱”,從此流連青樓;當百日維新失敗時,“維新六君子”不願屈服強大的帝國主義,英勇就義;當……一位位令人熱血沸騰的歷史人物,他們的思想是成熟的,是堅定的,他們堅持內心的選擇,即使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我彷彿明白了,一個成熟了人,他們會擁有自己獨立的思想,並永不屈服於世人,昂首挺胸的活下去。

可是,當“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解縉剛做官時為民仗義執言,卻最終落了個貶官回家,而後屈膝卻成了朱棣身邊的紅人;當解放軍進行平津戰役時,傅作義為保住滿城百姓和價值連城的文物,接受了和平改編,為我們子孫後代留下了更多精神文化;當……一位位屈於時勢的人物,他們也許只是為了自己的前途,卻也有為更大的利益而屈膝的人,我又迷茫了,一個成熟的人,應該永遠低著頭麼?

直到我知道了王守仁的思想,理解了張居正的生平,我才豁然開朗。張居正,天資聰慧,是當地有名的神童。二十左右便考取了進士,進京為官。但當時權傾朝野的內閣首輔高拱,一個害死了他父親等一系列正直的人,被朝廷大臣所不齒。而張居正,卻為他辦理大大小小的事務,被朝廷孤立。然而最後,張居正卻推翻了這位禍害朝廷多年的內閣首輔。我詫異了,毋庸置疑,他內心不可能忘記了殺父之仇,卻以異於常人的毅力容忍了下來,一點點學習,一點點成長,一點點明白朝廷的爾虞我詐的“遊戲規則”。哦,我懂了,我們為人處世也要能屈能伸。當一個人隨意蔑視你時,你應該暗自蓄積力量,等你強於對方時,有些蔑視,也就不攻自破了。“小不忍則亂大謀”啊!心中對於成熟的疑惑也漸漸消失了。

當有人在問我,“一切成熟了的,都必須低垂著頭麼?”我可以微笑著,“不,我們既要學會昂首挺胸,亦要學會容忍,願你我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作文 篇9

五千年的輝煌文明,經歷過風霜雨雪的打磨和考驗,終於積澱出了一個堪稱偉大的民族。而這輝煌的歷史長流中,有四個字不敢讓人忘懷,銘心刻骨——“知行合一”。

兒時便讀過這樣一則有趣的故事:王陽明小時讀朱子書,“欲做聖賢,先修格物。”然于格物,不求甚解,決心先實踐一番。恰巧看到一片翠綠的竹林,頓時打定主意。格物,格物,害!不如就先格這竹子吧!

於是王陽明坐下,眼睛緊盯著一株竹子。眼前這根竹子,碗口粗細,枝葉扶疏。王陽明認真思考這竹子背後的道理,從它的建築、藝術、醫用等多方面思考、探討。就這樣,王陽明整整思考了七天,甚至差點暈倒,也沒格出“道”。他心想:聖人之道難不成就這樣難求嗎?可惜王陽明臥病在床,此事也只能了了罷之。

後來的後來,王陽明創立了“陽明心學”,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被人們奉為聖人。他真正悟了道。

小時覺得有趣,甚至有些許可笑的故事,少年王陽明的疑問終於有了答案,現在想來,王陽明當時格的不是竹,而是心罷。

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是每個人內心與生俱來的道德感和判斷力。找到並遵循內心的良知,複雜的外部世界就將變得格外清晰,到勝決斷,瞭然於心。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這是王陽明留給世間的最後一句話。追憶王陽明的人生,應該是無悔無怨的,無論是年輕時的浮誇還是中年以後的老成,王陽明都做得很好,因為他在憑良知做事。他創造了很多人都不可能創造的人生成績,散發了很多人都不可能散發的光輝,他的人生價值得到了最極限的體現。完美的人生,就應該是這樣:儘可能在良知的指引下創造引以為傲的人生價值。

每段偉大的路上最初都佈滿荊棘,每一個先賢都曾被視為移山的愚公,古諺有云:“只有通往地獄的路,才鋪滿鮮花。”無論是王陽明格竹,還是“新郎失蹤”,都曾經被人取笑和不屑,但他最終做到了。困難難道不是抵達夢想的必經之路嗎?

“提及少年一詞,應與平庸相斥。”少年的我們,應在良知的指引下創造自己的人生價值。而我們應當做什麼呢?大概只有這八個字才能訴說——知行合一,止於至善。

知行合一作文 篇10

“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離。”誠哉斯言!知與行猶如人之雙腿,“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唯有有字之書與無字之書並重,才能更好地發展自身。

行是知之始,我們首先要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劉基有言:“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我們只有去親身實踐,才能獲得真正的知識。縱觀歷史長河,重要的知識常來源於親身的實踐。親自到人民中去,陶行知在實踐中才有了“平民教育”的主張;親身參與中國革命,毛澤東才在實踐中找到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親自到田間地頭,袁隆平才在實踐中打破了傳統觀點,提出“雜交水稻”的構想……“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他們獨特知識的來源,是他們自己的親身實踐。身為高三學子的我們,也應以他們為榜樣,在實踐中獲取知識,比如親自動手做物理、化學實驗。

知促行之成,我們也要用知識促進實踐。“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無論是用知識帶領鄉親們脫貧攻堅的幹部,還是運用“北斗”指揮救災的人員,抑或是用新方法治理沙漠的治沙員……他們都是在用新的知識與技術來促進實踐的發展,從而真正將知識落到實踐中。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就是知道與做到的距離。身為高三的學子,身處備戰大學聯考的緊要關頭,“知行合一”這一金玉良言更應成為我們的座右銘。我們應當加強實踐性學習、遷移使用知識,在實踐中運用知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並不斷充實知識庫。將課堂上的理論知識、答題方法及技巧在練習中加以鞏固運用,在考試中更能靈活變通,如同王陽明用其心學指揮剿匪,平定叛亂,我們也應做到“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練”,用“知行合一”打贏大學聯考這場戰鬥。

“何幸當斯世,莫放此生空!”讓我們在平時落實好知行合一,不懈奮鬥,我們定能澆灌出最美的青春之花!

陶行知,在一生中曾三次為自己改名。他的原名是陶文浚,在大學期間,他深受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知行合一”論的影響,在19歲時給自己改名“陶知行”,認為“知是行之始”,認識先於實踐。之後,他逐漸認識到“行”的重要性,提出“行是知之始”,有實踐才有認識。於是在43歲時,又改名“陶行知”。

知行合一作文 篇11

法律是一把利劍,在我們的合法權益受到不法侵害時,它便給敵人致命一擊。而觸犯法律的人,永遠也逃不出法網。

作為青少年,應如何增強自我保護意識?《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對青少年提出了明確的自我保護要求是:應當遵守法律、法規及社會公共道德規範,樹立“三自意識”,即自尊、自律、自強意識,增強辨別是非和自我保護能力,自覺抵制各種不良行為及違法犯罪行為的引誘和侵害。具體來說,自尊,也稱自尊心,是一種自己尊敬自己,並期望得到他人、集體和社會尊重的心理。無論在什麼場合,做什麼事情,都要保護自己的人格尊嚴。自律,就是學會自己約束自己,以正確的標準和行為規範指導自己的言行。自強,就是樹立自信心,絕不屈服於艱難困苦的打擊,珍愛生命,熱愛生活,以自請不息的精神來幹好自己的事情,使自己成為社會有用的人。

除此之外,作為青少年,我們更應加強思想道德建設。要認真學習,全面理解基本內容,自覺遵守《綱要》規定的公民道德。要在社會實踐中加強道德修養,從小抓起,從小事做起,時時處處培養自己遵守規範的自覺性。要學會養成自己管好自己,自己約束自己的能力,哪怕是小的微不足道的不道德行為都要防止發生,哪怕是沒有人監督,沒有人知道的情況下都不去幹不道德的事情。要從嚴把關,“防微杜漸”、“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之”,應成為青少年道德修養的座右銘。

當然,法律不會因為你是未成年人而不處罰。《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低三十五條規定,對有本法規定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和學校應當相互配合,採取措施嚴加管教,及時予以制止,也可以送工讀學校進行矯治和接受教育。按照《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予以治安處罰。未成年人因不滿週歲的不予處罰,責令他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嚴加管教。

俗話說“無以規矩不成方圓”,法律就是我們身邊的規矩,時時刻刻約束著我們的思想行為。雖然現在很多的青少年都懂得法律的重要性,但更為重要的是要做到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作文 篇12

古人云“知行合一”、“知易行難”,“知者”可貴,“行者”更可貴。說得一點不錯,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不僅僅是靠心裡所想的,嘴裡所說的,更是要靠實踐來證明的。當我們在一條大街上行走時,總是會時不時地看到果皮紙屑躺在大馬路上,可是,又有多少人會去撿呢?最多也就是看到了,有時冷冷地拋下一名:“沒事,環衛工人會幫忙掃的。”事實勝於雄辯,或許很多人都經歷過這事,然而這一件小小的事,卻折射出現代社會的悲哀,也讓我強有力地感受到了社會中的“知易行難”。

再如,當曾經在你有困難時,不遺餘力幫助你的朋友,現正面臨著困境時,你又會怎樣?我想多數人應該也只會安慰他,對他說:“加油“,而不會真正伸出雙手幫助朋友去渡過難關。朋友需要幫助時,你只”知“而不去”行“,更加深刻地反映出,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不應僅僅靠說說而已,應“知行合一”。

我們不應該只是做一個“知者“,更應該“知行合一”,讓我們90後用自己的行動來詮釋生活的意義,用行動來抒寫生命的美麗,讓行動來展現社會的道德吧!

知行合一作文 篇13

我的意思是:你只有行動才會知道,知道是行動的成果。就像我所說的,你不嘗試一下你怎麼知道你是錯的還是對的呢?你可以說你父母可以告訴你啊,但是我可以問問你,難道他們永遠是對的嗎?就連老師都會犯錯誤,家長又何嘗不會呢?

就說小孩子吧:他一開始一定是燙到才知道火是熱的;冰到了手才知道血是冷的;吃過糖才知道糖是甜的;不小心磕到了石頭才知道石頭是硬的;太陽下晒到幾次、廚房裡做過幾次飯、夏天的生活嘗過幾次才會懂得抽象的熱。雪人做過幾次、冷風吹過幾次、冰激凌吃過幾杯才會懂得抽象的冷。白糖、芒果、西瓜、甘蔗吃過幾次才會懂得抽象的甜。碰到鐵、碰到銅、碰到木頭,經過好幾次,才知道抽象的硬。燙到手又冰到臉,就更能明白冷與熱了;嘗過甘草接著吃了黃連,就更能明白甜與苦了;捧逗啊石頭再去拍棉花球,就更能明白硬與軟了。

就連名人都是這樣:佛蘭克林放了風箏後才知道電器可以由一根線從天空引到地下;瓦特燒水,看見整齊推到壺蓋才知道整齊也能推動機器;加利裡翁在比薩斜塔上將不同的球落下,才知道不同輕重的球是可以同時落地的。

“親知”為了解“聞知”之必要條件就像上面所描述的。

所以通過以上這些具有科學依據的例子,足以證明我的論點了吧!

知行合一作文 篇14

知行這個詞早在明武宗正德三年就提出來了,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說。所謂的知就是自己腦子中的知識,行是實踐。而知行合一就是把知識和實踐結合起來。知行在當代社會幾乎是無處不在,上到大企業的老闆,下到普通電工都在運用著自己腦子中的知識去實踐,去摸索。而只靠動動嘴,動動手就財運滾滾的人也只是鳳毛麟角。就算是騙子也要去創新騙人的手段。公元前208年的紙上談兵的故事,在中國早已是家喻戶曉。它講述的是趙國趙奢的.兒子趙括帶兵打仗卻只按兵書辦事不去變通從而兵敗的故事。這故事很直接的告訴了我們知行結合在一起是有多麼的重要,只有嘴上的空談是解決不了任何實際問題的。就像人們在當時改良蒸汽機一樣,如果只是去談論他的改良方法而不去解決它在實際生產當中的問題,也就沒有後來的瓦特和改變世介面貌的工業革命。英國物理學家焦耳,廢寢忘食發明永動機,花了十年時間,最終沒有成功。因為“永動機”根本不可能存在,這種假設本身就違背了物理學上的質量守恆定律,因此單獨從發明永動機的目的而言,這是無意義的。

焦耳的作為一個科學家,知識的淵博遠遠高於常人但她在決定做這項研究是卻犯了糊塗,違背了大自然的規律最後無功而返。小孩子必定是燙了手才知道火是熱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過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過石頭才知道石頭是硬的等等。這一切都是在“行”的驅使下獲得的感受,只有“知”讓他們知道,火不能去碰,冰不能常握,糖不能多吃,石頭不能硬碰。知行結合為一體,你才能獲得真正的知識其實知行合一,其實是一種處事的態度,不要還沒做就開始在自己頭腦中虛構,而要一邊做,一邊總結,最終讓自己一步步強大起來。

知行合一作文 篇15

今天我們就來咬文嚼字,說一說我比較喜歡的一個思想:知行合一。

最早的這個思想,是明朝的王守仁先生提出的。從字面意思上來看,什麼是知行合一?答:知與行的合一。評:廢話。在我看來,這個思想有兩層不同的含義。

第一層。如果我們把這四個字拆開,就會發現它的意思很簡單:知,就是知識;行,就是行動;合一,就是合為一體。這樣看,它想表達的意思是:知識和實踐要合為一體。在現代社會中,很多人往往都會注重於知識的學習,而忽略了生活上的運用。其實不然。我們應該把兩者結合起來,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一個人的理論知識學得再好,結果一碰到難題就不知所措,因為他只知道知識,卻不知道如何去靈活地運用它。現在社會大多是這樣的人,一些博士呀,研究生呀,在學校把一些大道理,大知識背的滾瓜爛熟,一進入社會,就傻了眼。一些看似簡單的事情,想運用知識來完成它,思來想去卻只能講一些大道理,一些空話;讓他舉個例子,卻一個都舉不出來。因為他根本就沒有經歷過這種事,沒有親身的體會,是無法真正地感受到其中的道理。所以說,有些事情只有你自己去實踐,才能領悟它。

那有的人就會問:“是不是我只實踐就行了呢?”

也不是。因為知識是實踐的基礎,實踐是知識的體現。兩者是互為表裡的。王守仁曾經說過:“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如果只有知而無行,則不是,不是真知,而是妄想;如果只有行而無知,則不是篤行,而是冥行。

第二層。則是知行合一的延伸。首先,我們要了解這個社會的本質——利益。他還有一個對手,叫做原則。從古至今,兩肋插刀,舍人取義這類的道德是存在的,可惜這東西的代價太大,估計你要首富王健林來都不一定願意。除了個別一根經的,大多數人都不願做。但為什麼犯罪的人卻這麼多呢,它不是比其他的更危險嗎?歸根結底,還是利益。只要有足夠大的利益,就有驅動人的能力。犯罪說起來很危險,利益卻高,還能收穫刺激。這就是這個世界的真面目,異常殘酷,卻格外真實。在這個殘酷的現實前,你要明白,想真正的實現偉大的理想,又不放棄原則,就要懂得兩個字——變通。只有變通,才可能在社會上立足,適應這個千變萬化的世界。然而,隨著應試教育的強力發展,中國的大學生在這方面做得極其差勁。他們自以為學到了知識,拿到了學位,就可以備受矚目,大展拳腳。其實仔細想想就可以發現,全國每年至少有幾百萬大學生,博士生畢業,全國省份不過23個,城市加起來才200多個,其中還包括一些偏遠山區,加上生長在大都市的傲嬌學生,機遇實在是少之又少。這時候就會分成三部分,一部分人就會放棄原則,為了利益不顧一切。這種人往往只能取得暫時的利益,因為它們的手段往往不能見光,努力半輩子,到頭來一事無成。另外一部分人,是隻遵守原則,不會變通。在他們的眼中,只有正反兩面,不是正,就是反。這種過於絕對的人,自以為看到的本質,結局往往是被人賣了還幫著數錢。最後一類人,也是最少的一部分人,他們則看透了社會的本質,不僅知道社會的背後是什麼,還知道自己在社會上的地位,甚至還知道自己該如何融入並改變這個社會。這種人,往往才能掌控全域性。

在現在這個發雜的社會,每一寸土地下,都可能是洪波暗湧,稍有不慎就會萬劫不復。我們只有先融入社會,瞭解社會,才能一步一步往上爬,並取得人生的巔峰。但要記住,巔峰前方,是萬丈深淵。人生何必追求完美呢?有時想想,失敗的人生會感到傷心,卻不會遺憾。這何嘗不是一種變通。

知行合一作文 篇16

當你遨遊在知識的海洋中,你會說: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當你在外面遊玩的時候,你才會體會到“知行合一”,知:便是指的是知識,行:便是指的是實踐。當知行合一,那便是你通往人生高峰的時候。

而在此次研學中,最讓我體會到知行合一的便是上海科技館了。在“生物永珍”中,人們仿照中國雲南的自然風光,向人們展示生物的多彩性。在這裡你可以盡情領略到我深刻地體會到了生物的奧祕,豐富多彩的生命現象以及生態的相互依賴關係,並認識到保護自然的重要性。在這一展區中我深刻地體會到了生物的奧祕以及人們行為的重要性,這一展區向我們展示的生物都來自我們身邊,而我們的行為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它們。看了這一展區之後我深刻意識到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不能只做一個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我們要拿出我們的實際行動去保護生物保護大自然保護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地球家園。而在“地球家園”展區中我學到了豐富多彩的地理知識,還看見書本上邊講的內容以動態的形式展現在我們面前,這樣使我們的記憶更加牢固。下午,我們又去參觀了上海的高等學府之—,上海交通大學,這所大學不僅在上海非常有名,而且在中國也是名列前茅。在那裡,我雖然沒有見到許多上海交通大學的學姐們,但是我可以根據他們在那裡的學習環境來推斷他們的學習成績一定都是非常優秀的。在那裡,綠樹成蔭,即便是冬天也毫不遜色,一條河流穿過著他們的整個校園,感覺那裡就有一股濃厚的學習氛圍。當時我就感覺到這就是我理想的高等學府,我當時就決定以後要更加的努力學習,為了我的理想大學而為之奮鬥。

另外一個讓我深有感觸的是我的帶隊老師,他也是一名高校的學生,從他的行為中我看見了什麼叫行動,什麼叫素養。我們不僅要學習書本上的知識而且還要付出實際的行動。只有這樣才能提升我們的個人修養。

知行合一,知有所得,行有所獲。

知行合一作文 篇17

唐太宗李世民曾經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在徹頭徹尾的觀看了比賽後,我發現,只有把古人的一言一行當作自身的鏡子,才能在社會上颳起一股謙謙君子之風。

比賽當中每一位選手的表現都讓人印象深刻,他們對詩詞有著強大的儲備量,對風俗古蹟的瞭解也頗為深刻,但最吸引我的是節目組最後設定的對選手知行合一的考察。通過飯桌上的禮讓,就餐的行為習慣,充分體現了選手的個人素養。有的選手禮讓長輩,為大家端茶倒水,有的選手卻坐姿不端,舉止不雅。面對六人五個雞蛋,他們互相謙讓,儘管每個人都有不足之處,但都有美德與素養的體現。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什麼?是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是孟子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是李白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是老子的“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更是教師張麗莉的捨己為人,的哥的拾金不昧,黃麗芬的助人為樂。前有智者先賢的字字珠璣,後有博愛之人的身體力行,以古為鏡,知行合一的好人為整個社會做出了良好的表率。

而山東省實行的光碟行動,雖然在全省獲得了積極的響應,但仔細觀察之下又不免會發現仍然有些人意識薄弱,看著糧食被浪費不為所動。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也許你浪費的只是半條魚,一隻蝦,但積少成多,後果又會如何呢?我們都是獨生子女,在家裡就是小公主、小王子,面對無法平均分配的時候,又是否會把自己的那一份禮讓給他人呢?在團聚就餐時,是否會讓長輩先入座,等長輩吃過再動筷呢?這是值得每位青少年深刻思考與反省的啊。

賽場上的選手不論輸贏都始終保持快樂的笑容。對於他們來說,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失敗並不可惜,成長與收穫最重要。正如諺語所說:“失敗得教訓,成功獲經驗。”失敗為我們積累下了一份又一份的經驗,鋪墊了通向成功的捷徑,是必須珍惜的良師益友。

而生活中的我們,無一例外的得失心重。我們看重成敗,往往因為輸掉一點點傷心一整天而忽略了自己所收穫所學到的,經常為自己諸多的小差錯找藉口,卻忘了孔子所說的“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失敗是成功之母,在山東這孔孟之鄉,自幼學習先賢經典的我們更應該知曉這其中的道理,“不怨天,不尤人。”要想獲得成功,首先應從修身養性開始,只有調整自己的心態,才能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獲得更大的成功啊。

我們要明白“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不做“啃老族”,“手機控”而是努力成為“光碟族”,“學文控”,以古為鏡,行知合一,用經典充實我們的心靈。

知行合一作文 篇18

我國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經將名字改了又改,最終定為“行知”二字,意思是說:在在生活中,於是只有先行才能知,要“行”與“知”結合。在這個花花世界裡,有千千萬萬的奧祕等著我們探索、實踐,只有擁有知與行這兩隻翅膀,才能飛向成功的天堂。

王陽明是我國的著名學者,小時候非常注重“行”和“知”,有一次,他看到朱熹的一句話“格物致知”,便照其行事,坐在家門口的竹林前“格”竹子,三天三夜:思考著竹子中的奧祕,然而三天下來,王陽明非但沒能參透其意,反而生了一場大病。因此王陽明明白了,原來聖人的話也有錯的時候呀!雖然沒有成功,而且病垮了身子,但是,他卻明白了,只有實踐才能判斷是非,得到真理。

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書本上的知識終歸還是不完善的,我們不能盲目地跟隨書本上的知識,要遇事多思考,親自實踐,並在此基礎上,補充、完善、推翻它。在我們的成功的道路上,正是需要這兩盞為我們指明前進方向的導航燈。

我國傑出的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倡“知行合一”。有一次,他要為學校添置二十多張椅子,便和木匠商議,要求木匠教會孩子們做凳子。孩子們一開始有些不耐煩,有的孩子皺著眉頭說道:“我們是來學習的,不是來學做凳子的!”許多大人看到孩子們拿著鋸子,擔心繪劃破孩子們的手,也抱怨起來。這時,陶行知笑著對大家說道:“人有兩個寶,雙手和大腦,雙手要實踐,大腦要思考。你們說說,這首詩好聽嗎?”孩子們歡快地答道“好聽!”一旁的大人們也會意地笑了。三天後,孩子們通過實踐,終於坐上了自己做的凳子。

學知識固然是很重要的,但親自實踐,從而證實它,更加重要。古人說的“知行合一”就是這個道理,只有做到這兩點,才能踏入成功的大門。

知行合一作文 篇19

海寧自古以來被稱為“皮革之都,文化古城”,許許多多的名人雖成名於他鄉,但生活在這裡。海寧有著很好的消防裝置,上個星期一,我們來到了海寧消防隊。

消防大隊有許多紅房子和一個操場組成,我們先來到了全省取大的消防教育館,走進館內,第一眼就看到了以前的消防隊——水龍隊,當時隊裡的裝置很齊全的還儲存了下來。有一根鐵管似的照明油燈,因為在濃煙裡很難看到前方,消防車需要兩個人起動旁邊的把手,才能噴出水來,以前的消防帽很重,大多由草編成的。最好玩的要算火災逃生體驗場了,在響聲與紅色中,我們低下頭,彎下腰,快速逃離,“火災”現場教育館外,有好多輛消防車。

消防車中有泡沫車、噴水車,泡沫車會噴出一種像水的泡沫,快速滅火。紅色的消防車內,九白米長的水帶、消防物品,樣樣齊全,我們還看到了消防車裡面是什麼樣子的。

消防叔叔的宿舍什麼都有,衣櫃、電腦室、臥室外、乒乓球室┅┅臥室裡、衣櫃裡非常整潔乾淨,一塵不染。

接著,我們又去了操場,只聽一聲令下,一位消防叔叔快速爬上一座木牆並跳下,速度飛快地走完獨木橋,然後我又去體驗了一下,真高!

雲梯更好玩,只有六位同學和一位老師升上天空,又來回移動,往上看看不到邊,雲梯落下,同學們都說:“真好玩!”

滅火演習時,消防叔叔跟我們說:“用滅火器時,要拔掉針,刻度在綠色的地方,說明好用,對著尚風噴一下就行了,說著,在鐵欄裡燒起了火焰,同學們都把火滅了。

結束了一天的郊遊活動,我學到了很多消防知識,在回來的時候,我還看到了海寧皮革城。

知行合一作文 篇20

有一粒種子,叫做國學經典,把它播撒在心中,讓經典誦讀永駐心間;有一條潺潺的溪流,叫做中華美德,讓它滋潤、澆灌著心田,讓中華美德伴隨身邊;有一盞燈,叫做知行合一、學以致用,提著它走過漫漫人生,讓知識在現實中靈活運用,給予你莫大的力量!

誦讀經典詩人杜甫曾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樑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中說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蕭掄謂說過:“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一月不讀書,耳目失精爽。”……這些詩句就足以證明讀書的重要性,經典誦讀巨大的影響力!《國學小名士》中的每一位同學,都能夠熟讀、熟背很多的古詩詞,朗朗上口、滔滔不絕,這種境界讓我心中震撼無比,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是呀,這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孕育了底蘊深厚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經典詩文,鑄就了經久不衰的藝術瑰寶,猶如夏日的漫天繁星,閃爍著奪目的光彩;宛若春日的遍野鮮花,散發著馥郁的芬芳。到剛勁端莊的方塊字裡,感受《水滸》《三國》的英雄豪氣;到如歌如畫的唐詩宋詞中,領略楓橋的鐘聲,大漠的孤煙;在外婆的歌謠裡牙牙學語,蹣跚學步,女媧、大禹的故事縈繞耳畔。那一曲曲動人心絃的詩詞,會給予我們美好的藝術享受;那一篇篇膾炙人口的經典佳作,給予我們無限的知識,會讓我們受益終生。

今後,我要向《國學小名士》中的同學學習,廣泛誦讀經典,牢記於心,我要誦讀國學經典,走進古詩詞的世界裡,去感受詩人樸質、真切的情思;徜徉古詩詞的長河中,去感受中華博大、精深的文化,讓經典誦讀永駐心間!傳承美德中華美德到底是什麼?這個疑惑一直縈繞在我的心中。觀看了《國學小名士》之後,我心中終於有了答案。古語有云:“羊知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這就是中華之美德——它陶冶人的愛國情操,樹立愛國愛民的遠大志向;它讓人孝順父母,對其充滿孝心;它讓人仗義疏財,儘自己的全力幫助別人,不圖任何回報……而對於我們青少年,中華美德並沒有多大,它只是生活中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小事。生活中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每一個表情,都可以衡量出一個人的修養、品德。從小生活在獨生子女的家庭中,進屋要先敲門、吃飯要禮讓、要儘量向陌生人伸出援助之手等等的優良美德我都沒有養成,我不禁感到深深的愧疚!

從現在起,我要改掉壞習慣,力爭做一箇中華美德的傳承者!今天,中華美德的接力棒已經交到我們的手中,將由我們焊接,要靠我們傳承,我定要譜寫中華更璀璨的詩篇!讓中華美德伴隨身邊,伴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