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家鄉的風俗作文[實用15篇]

作文2.12W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家鄉的風俗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家鄉的風俗作文[實用15篇]

家鄉的風俗作文1

祭灶,這一風俗在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在農曆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這一天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我小時候見過長輩們祭灶,那一幕幕猶如眼前。

祭灶多在黃昏入夜時舉行。祭灶前,長輩們把灶臺,乃至整個廚房都擦得乾乾淨淨,無塵無汙,再拿出不久前街上買來的灶王爺紙像擺在灶臺旁邊。其實,上街時買紙像不叫買灶神,而叫請灶神,以此表達對這位保護神的尊敬。接著,爺爺拿出自己珍藏許久的好茶,小心翼翼地擺上三個茶碗,緩緩倒入熱水。茶葉緩緩舒展開來,清香撲鼻而來,嫋嫋輕煙升上屋頂。給灶王爺的供品有各種各樣,除了這茶之外,還有橘子、蘋果、香蕉等水果,以及糖果、糖瓜等甜品,為的是一個新年新氣象,未來能吃好喝好,生活無憂,這正樸實地反映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人民的心態。供品都擺好了,只見三副碗筷,三盞酒杯,那酒水茶水隨微風蕩起漣漪,好似灶王爺在細細品嚐,若有所思……爺爺又拿出三炷香來,分別插在擺好的香爐上,點上香,煙氣與茶水的熱氣交織一起,浮現出美好的願景。望著這一碗碗“美食”,便忍不住伸手去拿。奶奶看見了總會制止我,責備地說:“不許動,這可是給灶王爺準備的。”最後跪拜祈願,那時的我不懂世事,只想著能有幾個新玩具,能吃上好吃的零食。再燒掉紙王爺,滅了香,就算送走了灶王爺。

可別看這個習俗比較簡單,它可是有大寓意呀!祭灶這一習俗可以追溯到秦朝,相傳人們尊稱灶神為灶君司命,是玉皇大帝命灶神掌管人間各家煙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尤其受到人們的`崇敬。其實人們是要通過祭灶神向上天和家人做一年的工作總結,以表達辭舊迎新的新年新氣象,以吉祥的飲食文化迎接新年的美好,這也是人們最簡單樸素的期望。

祭灶的由來有一個傳說,說的是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了妻後花天酒地,敗光了家底後淪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討來到前妻郭丁香的家裡,自知羞愧難當,想要了此殘生,就一頭鑽到灶臺底下的火炕裡燒死了。玉帝知道後,認為他還能回心轉意,還沒有壞到底,既然死在灶臺,就封他一個灶王吧。

然而,我想,祭灶神的傳統習俗之所以一直傳承至今,不只是表達人們的美好願望,期待來年吃好喝好,生活無憂,更要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有巨集大的目標,有積極的上進心,有嚮往美好生活的動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進步,才能走向更高的世界!

家鄉的風俗作文2

我們家鄉,節日氣息十分濃烈。不管是春節還是清明節、端午節都很隆重。

每年的春節,在大年三十夜,家家戶戶都要做些室內外的祭祀活動。家裡,要給自家祖宗燒香燒紙,燃放鞭炮;室外要到外公家的祖墳上去祭祀;正月七年級和十五天就去自家的祖墳上去祭祀,都表示對去世的長輩的哀思,還要祈禱祖宗對祭祀人及家人的保佑。

在我們鎮每年春節都要舞龍燈、跳花燈和舞獅子。特別是舞龍燈,近年來越來越時興,正月十三是我鎮的趕集日,鎮政府專門設定獎項,讓幾十條龍龍鳳呈祥,對舞得好的龍燈隊成員實施經濟獎勵。在晚上觀看龍燈更為壯觀,煙花鞭炮濃煙四起,響徹雲霄,觀眾人山人海、滿街遍佈。

關於龍燈,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說——新婚夫婦若是出錢買下“龍寶”放置家中,來年準能生下一個胖小子。你說神不神?

花燈,現在在我們鎮就更加時髦了,很多家庭辦喜事,都要請他們去“坐堂”,新式的老式的花燈舞應有盡有,檔次越來越高。

新年,新結婚的年輕夫婦,一定要到女方孃家去拜年。玩耍幾天後,回家時,每家親戚都要發給新人“紅包”和一些“回篼粑”,決不讓姑爺空手而歸。其他親戚之間為了表示素有往來,也要相互拜年。一般是小輩先給長輩拜年,然後長輩才去給小輩“還禮”。這樣親戚之間的感情聯絡得越來越濃厚。

親戚之間除了春節來往甚密外,要數每年的'清明節了。每年的清明節,人們都要買上親紙和炮仗以及禮物到外公家去“掛親”——掛念親人。生的送禮,死的燒紙錢和掛親。這一天,可以說比春節燃放的鞭炮還要多,比春節外出的人也多得多,大人小孩熙熙攘攘、漫山遍野,鞭炮煙花從早晨連續不斷地響到下午七點左右。漫山遍野的墳頭都掛上了白色的親紙,整個人間悲切沉沉、白濛濛一片。

每年的端午節,也是家鄉的隆重節日。我們家鄉人過端午節、吃粽子很有講究。到端午節這天,男方要帶上禮物去女方家“打端午”,女方則要送給未婚夫新布鞋和一個棕絲斗笠。現在,人們經濟發達了,男方都要給未婚妻買貴重禮品,如高檔服裝,手錶,項鍊什麼的。

吃粽子也有傳說,包粽子的人會在某個或幾個粽子中隱匿小粽子或硬幣,煮熟後看誰能吃到它,吃到的人,端午後會有好運氣。

特別是大端午——五月十五,縣城每年都要到烏江大河舉辦“賽龍舟”,場面十分熱鬧。江面車水馬龍,河邊沙灘上觀眾比比皆是,臨時攤點應接不暇,參賽船隻鑼鼓喧天,吆喝聲連綿不斷、魂牽夢縈……此情此景使人覺得比過春節更勝一籌。

我們家鄉的風土人情你瞭解了?還有很多的鄉情待下次告之,好嗎?

家鄉的風俗作文3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不僅有很多的傳統文化,還有很多的傳統節日,在這些傳統節日裡又有很多趣味十足的傳統習俗。一起來看看我的家鄉——太和縣的春節習俗吧。

從臘月初旬開始,家鄉的人們就開始為過春節忙碌起來了。臘八這天,家家戶戶不僅要熬臘八粥,還會興致勃勃地去買牛肉,買回牛肉後切成小塊撒鹽醃製,每天還要翻一翻。這些牛肉大概醃製十天左右就可以拿出來泡一泡,然後煮熟食用了。可以說,家制牛肉這道菜是我們春節桌上的一道必備菜,色鮮味美,老少皆宜。誰家要是少了這家制牛肉,就會覺得少了很多年味。

臘八粥沒喝幾天,轉眼間就到了臘月二十三,也就是民間俗稱的“小年”,這一天的重頭戲就是“祭灶”。在這一天,人們從天一亮就開始對家裡進行大掃除。他們不僅要把房間打掃乾淨,更重要的是把廚房裡的鍋碗瓢盆全部拿出來清洗乾淨,然後把廚房裡的東西擺放整齊。在這個過程中,大家都是小心翼翼的,不允許有物品損壞的現象發生,因為這裡麵包含著祈求新年安康的願望。“小年”這天,家人們也會盡可能的團聚在一起吃團圓飯,大家都很重視過“小年”,因為從這一天開始,期盼已久的太和的`春節就真的快到了。

剛過完“小年”,大人小孩都走上街頭,出入超市,為過大年做準備了。大人們會買很多雞鴨魚肉,買充滿喜慶氣氛的必備品:春聯、紅燈籠、窗花、花草等。小孩子會買很多美味的零食和各種玩意兒——風箏、電子花炮、魔卡等。

盼望著,盼望著,熱鬧的除夕到了。家家戶戶門上都貼上紅紅的春聯,窗上貼著喜慶的窗花。人人穿上新衣,喜笑顏開。晚上,每戶人家都圍在一起吃團圓飯。這天最有趣的要屬吃餃子了。大人們會把一枚硬幣提前包在餃子裡,大家都想吃到那個包有硬幣的餃子。小孩兒吃到了,預示著學習進步、茁壯成長;大人們吃到了,預示著工作順利,事業有成;老年人吃到了,預示著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所以每個人都帶著一種期待的心情去吃餃子,都希望自己是那個幸運兒。晚飯後,一家人會其樂融融的坐在一起觀看《春節聯歡晚會》,享受著精彩的節目帶給大家的熱鬧與歡樂。

過了除夕,就是大年七年級了。大年七年級,家家都會拜年,人人相互祝福。這一天是小孩子們最開心的日子,每個孩子的臉上都樂開了花,因為他們會收到很多大大的紅包。

太和的春節在人們的相互祝福聲中來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這天,家家都會吃湯圓,觀花燈。溼地公園的花燈花樣繁多,樣式新穎,惹得遊人徹夜觀望。

太和的春節在正月十六這天結束了。大人正常上班,小孩走進學校,大家都在快樂與祥和中向前奔跑著,美好的生活也在希望與拼搏中創造著。

家鄉的風俗作文4

還是不太適應家鄉鞭炮聲的噼裡啪啦,家鄉深夜依然燈火通明,家鄉煙花?爛的閃耀天際;在城市裡就連20xx跨年夜都是寂靜無聲,只有手機和電視作伴。怪不得說家鄉的春節最特別,最有年味。

農曆臘月廿十多時家鄉就熱鬧起來,小販們掛出了紅紅的春聯,大街小巷都擺滿各種各樣的年貨,人來人往,熙熙攘攘,人們都隨意地挑選著自己喜歡的年貨。大年三十那天,大家都忙著貼春聯和門神,到處喜氣洋洋,一派新年氣息,紅紅的祝福語映襯著人們紅紅的期許。在中午的時候都要祭祀香火神和祖先,每家每戶都帶著雞、肉、飯、酒水、水果、元寶,還有一顆虔誠的心去拜祖先,感謝這一年來的一切,喜悅、收穫、挫折和淚水。拜完年後還要放鞭炮除舊歲。年夜飯擺滿了雞鴨海鮮,親人們因團聚而開心的.笑容為春節添上了別樣的溫暖。還有一項特別的風俗,從今晚一直到九年級必須整夜亮燈,今晚的十二點放鞭炮還要下床踩地板,為自己下一年的事情做得踏踏實實。

大年七年級清晨有些冷淡,可能因為昨晚整夜的鞭炮和煙花而興奮吧,清晨都聽不見喇叭聲,似乎是不願吵醒還在酣甜睡夢中的人們。大街小巷的商店都關了門,放眼望去只剩滿地的炮灰和斜灑下來的幾道晨光,伴隨著蹦蹦跳跳的小孩的身影,拉開了新年的第一天。旭日東昇,小鎮開始熱鬧起來,鑼鼓喧天,遊園、舞獅、耍武術、球賽,顯揚出一派喜洋洋的節日氣氛。今天的飲食比較清淡,而且忌操刀、殺生,只能吃齋,顯得更加清淡。

八年級在鄉下還有一個重要的儀式——拜年。但八年級拜年的意義不同,重在為新的一年祈禱,希望新的一年一帆風順,萬事如意。接下來就回歸往常一樣了。初六左右回鄉下過年的人都陸陸續續地返回工作之地,小孩安心學習,大人忙於工作,生活似乎步入正軌,小鎮又恢復了往日的寧靜。

但在正月十五那天,當地特有的風俗習慣又激起了人們的熱情。元宵鑼鼓相繼擂響,大人小孩都放下手中的活,都來觀看遊行,只見遊行大隊浩浩蕩蕩,一輛輛花車閃著五彩繽紛的燈光開過,幾個小孩宛如疊羅漢一樣搭得一個比一個高,頭旗、紅綠大旗、六國牌、八寶花、獅子班、彩龍、鑼鼓棚、八音隊、飄色臺……甚為壯觀,圍觀的人們也被這氣氛感染不停地吶喊助威。

突然有點不適應城市的靜謐和一如既往,天空還是那般藍,有時望著望著,就開始想念家鄉的樹葉年糕,還要多久才能回家鄉過那個別樣的年?

家鄉的風俗作文5

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上海人,上海人偏愛甜食是出了名的。在我的家鄉,每年農曆九月初九就有吃重陽糕的風俗。每當提起重陽糕,我自然會聯想到重陽節以及王維的那首詩――“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就是以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為背景,寫出了遊子的思鄉之情。

據記載,吃重陽糕的習俗源自於唐朝並一直沿襲至今。傳說九月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更祝曰:“願兒百事俱高。”這便是古人九月做糕之意。明朝的狀元康海曾用糕來慶祝自己中了狀元。

對於小孩子而言,美食的'誘惑力自然是無法抗拒的,更何況是甜食。農曆九月初九這一天,長輩們忙碌地打算著製作重陽糕的食材:糯米粉,米粉,玉米粉,白糖,各種乾果等。我也蠢蠢欲動,打算屆時敞開肚子大吃一頓。望著擺在桌上的各色的果仁,饞蟲便被勾了起來。

可是製作重陽糕偏偏是一項耗時耗力的活兒,我實在等不及了,便也來幫忙一起和麵。兩隻小手上沾滿了白色的糯米粉和米粉,粘粘的甩都甩不掉,可還是照樣賣力地揉捏著,宛如要把這和諧歡愉及祝福也一同揉進麵糰裡。可是,媽媽卻每每對我說:“快去玩吧,別把粉弄得一身都是。”我聽到這話,便匆忙跑到鏡子跟前,望著鏡子裡一頭一臉一手的白色,對著鏡子扮起了鬼臉。

玩了一陣子,又來看看做糕的進度,此時我發明白色的糕胚被裝進了模具裡,最下層的是白色,中間夾著一層紅色的豆沙,最上面的那層似乎最吸引人:有紅色的大棗,金黃色的板栗,綠色的果脯,還有淺黃色的核桃仁,光是看這顏色就使人直嚥唾沫。

過不了多久,就聞到了從廚房裡飄出的陣陣香味,我就知道已經在蒸糕了,不多會兒就能把它裝進餓得咕咕叫的肚子裡,心裡不斷盤算著到底要吃幾塊。重陽糕最終出籠了,冒著陣陣的白氣,夾雜著果仁的香味,我恨不得爬上桌來,把肚裡的饞蟲給壓下去,再也顧不得媽媽在一旁的勸阻,挑了一塊果仁多的,對著它狠狠地咬了一大口,燙得直吐舌頭,呼呼地往外吹氣。

“別淨顧著自己吃,快給外公送一塊去。”我趕緊奔向外公的房間:“外公,外公,快來吃重陽糕吧,我今天也一起參與做糕了,您快來嚐嚐好不好吃。”

傳承至今,重陽節又添加了敬老的內涵。在這一天,全家圍坐在一起品嚐著這充滿美好祝福的重陽糕,小輩們往往會為長輩們做一件事,以表示自己對長輩的一片孝心,這也非常符合我們民族尊老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

興許我們應當珍惜和牢記這份經歷了幾千年的華夏曆史文明的產物,因為這是專屬於我們炎黃子孫的驕傲與榮耀。

家鄉的風俗作文6

我的家鄉在美麗的嘉興西塘,雖然我們現在常駐在上海,也融入了上海的海派文化,但我還是忘不了家鄉的美好,還有家鄉那美味的“八珍糕”。

我依稀記得孩提之時故鄉在我腦海中的畫面:美麗的小鎮,有橋,有河,有香糯的粽子、甜脆的水菱,有鄰家慈祥的奶奶、隔壁調皮的哥哥,但最讓我難忘的卻是外婆做的八珍糕,那是我兒時最愛吃的美食!

我在外婆腿邊踮著腳伸著脖子,望著灶臺,只見她把八種藥食兼用的`藥材放在石碾裡打磨,那一下下緩慢又有力,漸漸地,藥材磨成了粉。接著外婆又把幾塊冰糖和水一起放進鍋中煮。加水,放糖幾個動作一氣呵成。最後將大米麵、糯米粉放進盆中,加上熱糖水,和成麵糰,靜置二十分鐘後切成糕,就完成了。每當這時,我就會催:“外婆好了沒呀,我餓了。”外婆總是慈愛地說:“急不得啊!等它幹了才能吃。”二十分鐘一到,外婆將麵糰切了幾刀變成糕,我一手抓過一個咬下——好吃!草藥味和冰糖交融在一起,一股中草藥特有的清香沁人心脾,而白糖又甜得恰如其分,讓人意猶未盡,回味無窮。

幾年過去,物是人非,此時的我已是少年了。在去年春節我們回了老家,外婆說:“成成,你過來學學做八珍糕吧!”“我才不要呢!”我頗有些不耐煩。“再不學就沒人會了。”外婆皺了皺眉。我忽然想到了什麼,來到外婆身邊說道:“好,我學!”

說幹就幹。外婆拿出那個表面龜裂了的石碾,把藥材放進去:“來,把這些藥磨成粉吧。”這可不是輕鬆活,很累,但想到吃著自己親手做的八珍糕,我不禁加快了手腳。接著是煮糖水,和麵,靜置,成型,切糕,在外婆手把手的指導下,我也像模像樣地完成了八珍糕的製作。整個過程中,外婆一直都是微笑著看著我的,是不是因為外婆感覺八珍糕的製作後繼有人了?我也忍不住微笑起來。家人們吃著我的八珍糕讚不絕口,而我也深深地體會到了那份濃濃的情感。

這八珍糕不僅是一種極佳的養生補品,據傳說還治好了慈禧老佛爺的病,但這對我來說更是故鄉的味道。雖然現在我離開了家鄉,而家鄉也因為電影“碟中諜”變成了網紅小鎮,失去了往日的安靜和平和,但石碾上的裂紋、八珍糕的美味,無不印刻著時光的年輪,凝聚著傳統的堅守,我們家和家鄉那份淳樸的氣息永遠不會變。

我愛八珍糕,我愛外婆,我愛我那美麗的江南水鄉:西塘。

家鄉的風俗作文7

在我的家鄉有許許多多的傳統節日,比如:春節、端午節、重陽節……每個節日都有傳統的風俗習慣。

春節的腳步聲離我們越來越近了,而在春節裡,我們的習俗就可以裝上一籮筐。年三十的晚上,親朋好友都會回家,大家團聚在一起,吃著美味的食物並且互相聊天。吃完晚飯,我們小孩便可以拿著炮仗到外面盡情的玩,而大人們則是在房間裡打牌,看電視。直到很晚,我們才上床睡覺。年七年級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床,喝一碗香濃甜美的棗子湯,暖暖身子,喝完棗子湯後,那震耳欲聾的'鞭炮聲迴響在耳邊,新的一年就在這爆竹聲中開始了,這種場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加上這一句詩的薰陶,春節的氣氛是不是更濃了呢?伴隨著一聲聲祝福語中,新年的拜年環節開始了,我和父母一起去串親戚。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個環節,因為每當此時,我的腰包便變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會綻放出一朵美麗的煙花,真是五彩繽紛啊!看後真讓人覺得其樂無窮呢!這就是我家鄉的春節,你們的家鄉是怎樣過春節的呢?

接著就要將家裡的被褥床單衣服什麼的全部洗乾淨,將屋前屋後也要收拾妥當,做到窗明几淨,乾乾淨淨迎接新年。二十五開始做饅頭,饅頭的面要發酵,發酵的時間就可以準備饅頭餡,餡有很多種,我家一般都喜歡坐糯米肉丁餡的,青菜肉丁餡的,豆沙餡的,平安菜餡的,還有芝麻餡的。現在想來家裡的饅頭真是香,真好吃,比外面買的包子有嚼勁多了。

二十八左右開始帖對聯和福字,不知幾何起,福字都是倒帖著了。好像以前媽媽解釋倒著帖,就是福到了。現在的對聯一般是買現成的,手寫的少了。記得小時候在家,每年的對聯都是自己寫的,別人一來,爸媽都會對別人炫耀那是我兒寫的對聯,自己好不得意。因此小時候是特盼著過年的,除了好吃好喝外,就是自己的虛榮心會得到極大的滿足。

大年三十這天,基本就是在家做吃的,為晚上的年夜飯準備,殺雞宰羊,煨湯燉肉,冷盤熱菜準備一大桌,晚上一邊看春節聯歡晚會一邊享用。我們家是一大家,每年我們兄弟姐妹都會聚在一起吃團圓飯,都是用一個大圓桌來吃飯,伴著晚會上的相聲小品的哈哈聲,年味氣氛十足。

我們家一般在年夜飯中途的時候就去放煙花爆竹,我們兄妹幾個都會搶著放煙花,點著了放孩子手裡,看誰的煙花放得高,放得遠,好開心。晚上會一直看春節聯歡晚會守歲,等新年鐘聲敲響的時候去放鞭炮,然後我們打牌,爸媽會去準備芝麻桿放在門邊,門檻那兒還會放一根木材。

然後就是吃早點,一般就是棗茶加各色點心,去村裡給長輩拜年。

從八年級開始拎著禮物走親戚,親戚如果多的話,要一直走到十五元宵節才能算結束。

家鄉的風俗作文8

在中國,有許多的傳統習俗,如同一座美麗的大花園,絢麗多彩。而我今天要向你介紹的是家鄉的婚禮習俗,就從我舅舅的婚禮說起吧!

舅舅結婚的前一天晚上,請了一個嗩吶團來吹奏,一直吹奏到夜間十二點。這樣做,會為婚禮增添熱鬧、喜慶的`氣氛。

第二天一大早,嗩吶團跟隨婚車去接新娘子了。我在姥姥家戴了一朵大紅花,準備迎接新娘子的到來。大約九點鐘,第一輛婚車緩緩開來,只見車窗上貼上喜字,扎著紅色的氣球和絲帶,車頭上還粘上了一對“新婚佳人”,被擺放的愛心型的鮮花簇擁著。這輛車裡正坐著舅舅和新娘子——我的妗子。我正出神地看著,媽媽不知什麼時候走了過來,輕輕地拍了拍我的肩膀,我才反應過來,連忙去迎接新娘子。我不經意間往後看了一眼,天,這也太隆重了,一共八輛婚車,一字排開,一眼望不到尾。

下面就是最熱鬧的場面了!在眾多賓客的簇擁下,新娘和新郎一步步走上了婚禮臺,我則在後面託著新娘的婚紗。婚禮主持人先說了很多祝福吉祥的話。到新娘和新郎給父母敬酒了。舅舅的朋友端上來兩杯酒,這時主持人發話了:“新娘,現在坐在你面前的人馬上就成為你的爸媽了,你有什麼話想對他們說?”爸、媽,請喝酒!“當時我就坐在姥姥的旁邊,聽著新娘子這樣說,我的臉不經意間紅了。底下的賓客亂起鬨,都在大聲說:”喝一個!喝一個!“姥姥和外爺端起酒杯把酒喝下,主持人問他們這酒香不香、甜不甜,並讓他們給紅包。只見姥姥和外爺樂呵呵地掏出紅包,遞給了舅舅和妗子。

緊接著就到拜天地的時候了。”一拜天地!“他們面向賓客聚了一躬;”二拜高堂!“兩人面向父母深深鞠了一躬;”夫妻對拜!“一對新人互相鞠躬;”共入洞房!“人群在這時激動起來,大喊道。主持人說:”別慌,還沒喝交杯酒呢!“兩人顯得不好意思,沒辦法,這一定要做的。等他們喝完交杯酒,賓客還不放過他們兩。不知誰喊了一聲:”親一個!“”親一個!“人們都跟著起鬨。我聽了以後,連忙捂住了眼睛,少兒不宜呀!

等沒有聲音了,我才睜開眼睛,天!人們都散光了。大多跟著新娘去了新房,去鬧洞房了……

到了晚上,媽媽讓我和妹妹去洞房,說是讓我兩個在新床上滾來滾去,我們極不情願地照做了。後來我才知道,這叫壓床、滾床單。就是讓他們早生貴子。呵呵,真是太搞笑了。

每次一想起這件事來,我都會覺得有趣。這就是我家鄉的婚禮習俗,這一場婚禮格外地喜慶、熱鬧。

家鄉的風俗作文9

家鄉的春節,隆重又隨意,沒有什麼條條框框,講究的就只是“團圓”二字而已。

臘月二十九,每家每戶的大人們用紅紙和竹條糊成一個個紅燈籠,掛在房簷上。而我們小孩子要做的,是在他們糊燈籠的同時放鞭炮。聽著那種“呲呲”的輕響,就像小小的.火花在呢喃細語。這兩樣必須要同時開始、同時結束,寓意著來年屋內屋外都紅火吉祥。

大年三十,雞鳴一聲,人們就醒。大人們去集市上採購,孩子們則穿上新的紅衣服,女孩子們頭上用紅頭繩扎兩個朝天辮,男孩子們在手腕和腳踝處各系一條紅鈴鐺。

年夜飯上桌,魚和餃子都是必需品。一家人圍坐一桌,道著些不鹹不淡的家常話,無需華麗的詞藻,最樸實的話語也能暖人心窩,興奮和喜悅裝滿了每個人的眼睛。

十二點整,孩子們可以出門了。老村長在村口燃起煙花。所有人都如潮水般湧向村口,看一顆不起眼的小火種在空中崩裂,隨機變幻成一把撐開的打傘,在夜幕中飛旋。這把傘還沒消失殆盡,一朵金黃的金菊又燦然盛放,宛若一位孤傲的仙子,全身包裹著華麗流光,在村裡人的注視下翩翩起舞。絢麗的煙花在黑夜中競相綻放,那流光溢彩的點點光華都盡數撒進人們的眼瞳,照亮了天際,也照亮了人們的臉。

幾輪煙花放完,便原地支起一個火堆,大家都圍坐過去,繞著篝火唱歌跳舞,好不熱鬧。隨後在火堆上架一個小水壺,每個人都從自己家裡挖一瓢水,倒進壺裡。人們盤腿而坐,手拉著手圍成一個圓,朗聲唱著村歌“……起簍子,起簍子,家家都有錢……”待到水壺咕嚕咕嚕地直叫喚,老村長就把水壺拿下來稍微放涼。待到水的溫度差不多能喝,他就兩隻手捧著壺,把它貼在胸前,虔誠地閉上眼,嘴裡喃喃地念叨著,許著願,言畢,拿起水壺喝了一小口,便傳至身邊人。隨後他盡力挺了挺佝僂的肩背,瞧著水壺經過一雙又一雙手,嘴角的弧度慢慢的越咧越大,熾熱的火光給他蒼老的眼神帶去些許溫柔和活潑。當水壺最後又傳至他手上時,他笑了,火映亮了他的眼,竟有了些年輕時的豪放與靈氣。“也不知道我這老骨頭能撐多久啦,不過看到咱們村裡人如今生活的有滋有味,家家團圓過年,我這心裡啊,高興吶。祝大家以後更好啊,哈哈哈哈……”老村長說著說著,大家眼中都漸漸溼潤了。

“千門萬戶慶團圓,送舊迎新賀新年。誤把紅燈做笑臉,明年福運又當頭。”這大概是對家鄉的春節最好的寫照。

家鄉的風俗作文10

又逢一年七月七,天上的雲彩也格外綺麗,佈滿了老南京的天空。都說七夕這天要觀巧雲,我在小院裡漫步,看漫天晚霞。

“巧妹巧妹,我們來做巧果了!”

“來了,來了!”我答應著,臉上是藏不住的喜悅。在我們南京,每逢七夕,家家都要做乞巧果子,俗稱巧果。人們說做了果子的人,心靈手巧;吃了果子的人,聰明無雙。我跑進堂屋裡,食材已備好,滿屋面粉的香味。

個個雪白的麵糰,孃親早已備好。這可有講究,麵糰好不好,全憑主人揉的多有力,多長久。顏色越白,做出的巧果越美味。

作為南京小厭蛋頭(小孩子),壓巧餅這種活兒我很是熟練。在可愛的花葉模具裡灑上薄薄的一層面粉,輕輕抹開。我小心地把一個個小麵糰按進裡面,用力壓緊。多出來的麵皮,用剪子剪掉,保證造型的美觀。白白的小糰子臥在磨具裡,乖巧溫順。可別被它們的模樣騙住了,這些小傢伙們頑固著呢。

麵糰變硬,大家都磕巧果了。我拿著模具,輕輕地請小糰子下來。它們傲嬌不理,我不由得大力往桌上磕。小傢伙們仍舊頑皮,不肯下來。我無可奈何,只好請孃親大人出馬。孃親在一邊看著可樂了,倒騰幾下,就把果子磕出來了。我把果子放入烤箱,就衝出屋子,趕著賞最後一抹晚霞。街坊裡炊煙四起,晃晃悠悠連著大團大團的彩雲,常言道“雲出無心”,倒也自在,似仙女翩翩的裙。

不到一刻,巧果的香味在院裡散開。我自然高興,要來一個透明的'紗袋,裝上大把大把的巧果,趕著送巧和討巧。送巧和討巧就是街坊鄰居互贈巧果和糖果,互贈巧意。

叫上幾個小夥伴,小厭蛋頭們在小巷裡跑開了。此時已入夜,暮色長空溫柔地裹著南京,有了絲絲涼意。我們一戶一戶串門,不多久,袋裡就裝滿了琳琅滿目的各色果子。你瞧,趙奶奶家是中國結式的,溫四孃家是蝴蝶結式的……夏夜的風,把溫熱的果子吹得恰好,隨意夾起一個,香酥在嘴裡一點點融化,清涼也在身邊散開。

夜已經深了,我們都還不想睡,半臥在竹躺椅上,看天階夜色。墨色的天空星光燦爛,群星中一條光帶時隱時現,那便是銀河。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螢火蟲星星點點,與遠處銀河相疊,像牛郎織女一般。我央求阿婆再講講牛郎織女的故事。阿婆說:“很久很久以前……”故事從古老的歲月走來,穿過深深的夜色,來到我的耳畔:

“然後呢?”“然後呢?”我不斷地問著。

阿婆不緊不慢地說著,雖然在書上讀過這個故事,但是,在七夕的星空下聽這個故事,別有一番久遠的神韻。

聽著聽著,耳邊恍惚有玉石之聲,是星星,還是牛郎織女呢?

家鄉的風俗作文11

北方喜面,南方喜米。又到了春節,從懵懂稚嫩的小孩子,到滿頭白髮的老孩子,提起春節,第一個想起的便是餃子。想起餃子,誰不是嘴裡就立時生出一種鮮美的、令人饞涎欲滴的感覺呢!俗話說:“好吃不如餃子,舒服不過倒著。”北方人民對於餃子的喜愛可見一斑了。包餃子最能體現一家人的溫馨與和睦。剁肉的,切菜的.,和麵的,個個分工明確。把冷水與麵粉倒入瓷盆中攪拌均勻,然後放到炕上發酵。這期間大人們通常會去和餡,孩子們會在一旁打下手。將韭黃切成絲放入碗中備用,然後把已經剁好的肉糜倒進去,加入適當的醬油,花生油,還要加入少許生粉,提高餡料的口感,最後攪拌均勻即可。

餡料和麵都準備好了,就可以進入下一步,擀皮兒了。

將麵糰分成幾部分,然後將其中一部分取出,放在面板上,撒上一些麵粉,聽奶奶說,這是為了防止面粘在手上。把它們搓成長條,再揪成一個個小的,然後揉圓,就可以開始擀了。我對擀皮一點也不在行,怎麼也擀不出那種薄薄的感覺,但奶奶就不一樣。她把麵糰用手按成扁平狀,一手拿著壓好的麵糰,另一手拿擀麵杖擀,手還要變換餃子皮的方向,中間要厚,兩邊要薄,這樣,一個個白色的像在湖面上泛起的“漣漪”似的餃子皮便擀好了。

我和家人坐在桌旁,面前是已經擀好的餃子皮和調好的肉餡。挑些餡兒放在餃子皮中間,使勁一捏皮的中間,把兩邊的皮向中間捏褶,元寶似的小餃子便完成了。

夜幕降臨,奶奶在廚房裡煮起了餃子。餃子一個一個滑進水裡,不一會兒,廚臺上便溢位了餃子的香氣。水已經燒開,我的口水已經不知道流了多少了,肚子裡的饞蟲一陣一陣地往外拱著。這時候奶奶出來了,她說道:“再過三道水就差不多了,不要急啊!”我過去看了看,鍋中的餃子上下翻滾著,被一道道的霧氣包裹著,香飄四溢。很快,餃子煮好了,被整齊地排列在了盤子裡,晶瑩剔透,讓人一看就口水直流。

端上幾碟陳醋和一小碗醬油蒜泥,擺上幾盤餃子。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圍著桌子,醬油蒜泥香、餃子香混在一起,令人食慾大振。原本就秀色可餐的餃子再蘸上一點醋,一進嘴裡,一股酸味散開,緊接著就迎來一股甜味,接著便是鹹,回味起來又有一絲絲苦味。真是酸甜苦辣鹹五味俱全!餃子在牙齒的碰撞之下,很快化為一堆碎末,濃郁的鮮香在嘴巴里散開,吞進肚子,整個胃都是暖洋洋的。

北方的餃子,暖的不止是胃,還有心。

家鄉的風俗作文12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煙花爆竹,是春節的標誌。春節總是在這喜氣洋洋的場面中走來。可惜,近幾年來,環境問題日趨加重,鞭炮就和人們漸行漸遠了。不過在鄉下的老家,地廣人稀,院子裡大的像足球場,在城市裡模糊的鞭炮聲,在這裡卻是此起彼伏。

每到春節,舅舅都會準備上幾十個紅燈籠,沿著屋簷一排排的掛上去,金色的流蘇經風一吹,整齊有序地擺動著,配上圓滾滾胖嘟嘟的紅小燈籠,形狀極為可愛。但,燈籠只是個開場白,令我和姐姐更激動的才剛剛開始,院子這麼大,不整點長鞭炮來放放豈不是浪費?舅舅更是這麼想的,買的鞭炮就像巨大的車輪,嗯,燈籠到位了,鞭炮也到位了,我在心裡暗自高興,這下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坐在院中等待除夕夜的到來未免太過無聊,舅舅和我們聊起放鞭炮的來由!相傳,很早很早的時候,那一隻叫年的猛獸因為肚子餓下山來找人吃,沒辦法,人們只能東躲西藏,年夠不到,氣急敗壞,在村子裡大發脾氣,正巧一棟竹樓一不小心燃燒了竹子燒的噼哩啪啦響,年聽到這種震耳欲聾的聲音,看見紅色的火光,嚇了一大跳,連滾帶爬地逃回了山上。聰明的人們掌握了驅趕年的方法,並流傳至今。

說著說著,天空已經黯淡了下來,此時不放,更待何時?舅舅一聲令下,從倉庫裡扛出了大鞭炮,電源插上,屋簷上的小燈籠都亮起溫暖的火光,瞬間,偌大的院子裡好像心手相連。只見舅舅拿著打火機,小心翼翼地靠近鞭炮,鞭炮就像一隻紅色的長蟒,瞪著大眼,一副怒氣衝衝的.樣子,舅舅臉上已經密密麻麻攢了一層汗水,手抖得像開啟了振動模式,只聽打火機“咔啪”一聲,舅舅一個轉身,我們立馬捂上耳朵,結果,萬眾矚目的鞭炮,居然毫髮未損,場面極度尷尬。好不容易,火苗近了導火索,吡——,紅色大蟒吐著他的舌頭,慢慢地向後燃燒,舅舅如釋重負,趕緊跑到門口躲避去了,忽然,場上傳來一陣驚天動地的響聲,猶如半天裡起個霹靂,震的那房屋也動,天上的星星被火光嚇得紛紛逃命,妹妹的小手緊緊掐住我的腰,猶如那老虎鉗子一般不肯撒手。紅色的火花,唱著噼哩啪啦的歌,在院子中間跳舞,漆黑的夜晚已經照的如同白晝一般閃亮,火花兒在院子中央表演了五六分鐘才方罷休。

不知不覺中,春節已悄無聲息地靠近,人們三三兩兩正準備散場,不知誰吼了一句:春節聯歡晚會開始啦!大家又蜂擁而上,圍觀著電視機前的表演……

家鄉的風俗作文13

中國有著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每一種節日都有一種代表性的食物。這不立即要到清明節了,我忍不住又在想艾葉飄香的青團。每年的清明節,我總是會跟著媽媽去老家安吉掃墓,因為那時候總會有一個保留的節目:全家動手做青團。

往年清明節這一天,我們全家清晨就會去掃墓。一回來就會去田間採摘新奇的艾葉。採摘回來後把它們清洗乾淨,再把它揉出汁備用,這時外婆就會用溫水調和糯米粉,用力揉粉。等糯米粉變成團時,在一旁的媽媽就會把剛擠出來的艾葉汁均勻地倒入粉團中,外婆則繼續揉粉。霎那間,雪白的糯米糰就變成了翠綠的糯米糰,再把粉團揉成圓柱形。外婆熟練地從頂端拽下一塊塊粉團,搓成圓團,這時舅媽阿姨都會加入進來,人人拿起一團,開始包糰子。首先在中間掏個洞,兩個手相配合把洞越揉越大,再把打算好的豆沙餡或者鹹菜筍丁放進這個洞裡,用大拇指和食指慢慢捏起來,最後把洞口封住。它的做法跟湯圓很相似,只是比湯圓大了好幾號,把封住口的糰子搓圓,再在糰子的頂端做上記號,鹹的在頂端做個小帽,甜的就搓成圓形。長輩們一邊包著糰子一邊聊著小時候的趣事,而我們這幾個小輩則在一旁打著下手,一會兒遞給他們餡,一會兒遞給他們麵糰……

不一會兒時間,一個個青團精神抖擻地站在蒸架上,看著它們一小團一小團點綴著,好似擺放著一籠子的翠綠寶石。這個時候我們這幾個小娃兒就圍著爐子轉,迫不及待地等著青糰子出爐。20分鐘後,當一陣陣濃郁的艾葉香味飄出後,我們個個都睜大著眼睛等著青糰子。長輩們看見我們這猴急樣發出了陣陣爽朗的笑聲。

最終出爐了,原來翠綠色的綠寶石變成了墨綠色的寶石。待它冷卻了一會兒,我就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抓圓的豆沙餡兒的糰子,而表哥卻衝著有小帽子的青糰子伸出手去。我顧不得燙,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真好吃!我一口氣幹掉了兩個,滿口艾葉的清香,合著豆沙甜糯讓我欲罷不能。當我想去抓第三個時,外婆抓住了我的.手,用慈祥和氣的笑臉對我說糯米糰吃多了胃會難受的。我也只好舔舔嘴巴收手。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以前的清明節掃墓,總是懷著沉重的心情,此刻的清明節卻變成了家人團聚祭拜祖先,教導小輩要感恩以孝為先的傳統節日。在這個日子裡,向祖先問好,並向他們述說此刻的好日子,做上一回美味的傳統小吃――青糰子,也成了我們憧憬的節日了。

家鄉的風俗作文14

剛拉的官地窪大西瓜,撒蜜蜜的甜,不甜不要錢草長鶯飛,春回大地,這幾天,耳邊又迴響起了商販們的吆喝聲,家鄉招遠各地農村大集紛紛開集,又恢復了往日熙熙攘攘、熱鬧非凡的景象。

一大清早,集市上便人山人海,水洩不通。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興高采烈地向集市匯聚而去,彷彿去晚了自己心儀的物品就會被別人搶先一般。琳琅滿目的商品,從街頭一直蔓延到街尾,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此起波伏的吆喝聲,不絕於耳;還有那撲鼻而來的各種小吃香味,令人回味無窮。賣家極力地推薦著自己的貨物,買家東走西瞧挑選著自己喜歡的`物品,處處熱鬧非凡,處處都能聽到人們的歡聲笑語。

集市上,瓜果蔬菜、服裝鞋帽、日用百貨、農副土產、各色小吃一應俱全,在這裡可以買到更多商場超市買不到的東西。紅彤彤的糖葫蘆總是最能吸引我,一串串晶瑩剔透的糖葫蘆,如箭矢般插在陽光下,一顆顆紅彤彤圓滾滾的山楂,外表彷彿裹了一層金光閃閃的糖衣,散發著迷人的光芒每次一到集市上,我都會迫不及待的買上一串,咬上一口,酸甜軟糯甜到心底,跟在爺爺奶奶身後,邊吃邊逛,嘴裡會不由自主的發出快樂的聲響。

走累了,逛累了也不要緊,集市上又各種各樣的小吃,到處都散發著誘人的香味。初春時節,乍暖還寒,這時候來一碗熱氣騰騰羊湯,可以驅走我們所有的疲憊與寒意。每當趕集臨近中午時,我都會毫不猶豫地走進一家羊湯攤鋪,坐上接地氣的小馬紮,盛上一碗鮮香濃郁的羊湯,表面漂浮著翠綠的香菜葉,淋上香醋和胡椒粉,配上一根焦黃酥脆的炸面魚兒,一口面魚就著一口羊湯,整個人彷彿都清爽起來,真是色味雙美,令人回味無窮!

趕集,不僅可以買的物美價廉的商品,還能加強人們之間的溝通,在集市上人們可以相互交流,討價還價,聊聊家常,可以結交許多新朋友,它不僅方便和豐富了我們的生活,更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放鬆自己的娛樂場所。即使現在城市裡大型商場超市林立,外賣網購也越來越便利,人們仍然深深地熱愛著趕集這一傳統民俗活動。

正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國家、每個地區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傳統習俗,趕集作為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有著極其重要的社會意義,我們應該充分意識到它的內涵與文化價值,並將其永遠地傳承發揚下去!

家鄉的風俗作文15

“餘凍雪出乾,初晴日驟喧。人心新歲月,春意舊乾坤”。經過除夕夜一整宿的守歲後,村子裡過節的氣氛更加濃郁了。一夜的疲憊似乎抵擋不住村裡人的熱情,他們大清早就開始串門拜年。這也是老家武漢的重要新年習俗。

這不,當公雞開始打鳴時,家家戶戶就熱鬧了起來。奶奶已經開始忙著準備各種小零食,準備迎接客人;叔叔和爸爸也踏上了他們拜年的征途。鞭炮聲徹底喚醒了這個暗藏生機的村子,大年七年級的拜年也正式拉開了帷幕。村裡頓時熱鬧起來,村人彼此的問候聲、道賀聲傳遍村頭村尾。

我揉了揉蒙朧的雙眼,聽到了幾聲清脆的腳步聲,還處在懵懂中。十幾秒過後,有人到奶奶家拜年了。兩位中年男子攜手走進了我們的家門。只見他們徑直走到客廳,看到了奶奶,雙手合十,深鞠了一躬,用帶著濃重的武漢方言向奶奶道了一聲——“新年好!”他們的面容絲毫沒有因昨日一宿沒睡而憔悴,反倒是洋溢著新春的激情。這聲問候中夾雜著一年不見的喜悅,恭賀新年的激動,以及衷心的祝福之情;當然也蘊含著晚輩對長輩的牽掛和尊敬。隨後奶奶十分自然地從裝零食的盤子裡抓起一大把糖果遞給了兩位來訪的客人,以示主人的禮儀,隨後便開始了敘舊。

鞭炮聲炸響長空,但這絲毫不影響武漢人的“大嘴巴”特色,院子裡充滿了問候的聲音。這一大早就有三四十家來拜訪我們了,但卻不見幾個與我年紀相仿的小朋友,其樂融融的氛圍好像少了點什麼。聽奶奶說,拜年的`習俗很早就在農村廣為流傳。人們守完歲之後,就會從村頭開始挨家挨戶地喜迎新年,無論是大人或小孩都會穿著新衣服挨家挨戶地拜年。尤其是小孩,可精神、可熱鬧、可氣派了!先給自己的爺爺奶奶拜年,再邀上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三五成群地到村子裡其他人家齊聲吆喝:“拜年了!恭喜發財,萬事如意!”他們臉上洋溢著歡快的笑容,一種發自內心的對春節和拜年的享受。

可是,現在越來越多像我一樣的小朋友、青少年,不願出家門,而仍在認真拜年的也多剩下那些中年人、老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是因為村子裡的人逐步走向了城市?或是小朋友對習俗的淡漠?或是……

我的家鄉拜年的習俗不一定是獨一無二的,但作為後代,我們有義務要挽救這危在旦夕的習俗,不僅只是找回拜年的情趣,更多的是對家鄉習俗的保護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