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我們的節日作文2篇

作文1.36W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通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們的節日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們的節日作文2篇

我們的節日作文1

逛廟會

端午節在一些地方還形成廟會。壽陽縣歷史上有九大社團,舉辦陽坡廟會,講究頗多,規模盛大;繁峙縣五月初五傳統是在玄帝廟上唱戲。

逛城牆

我省雁北地區的陽高縣,在端午節有逛城牆的風俗習慣,當地稱為“竄城牆”。歷史上,店鋪作坊各行各業在端午節照例放假半天,學堂師生全部休息。就連在封建禮教束縛下,平時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大姑娘、小媳婦,在端陽節也要濃豔地打扮一番,自由自在地到街上逛上半天。這一日,周長九里的城牆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分外熱鬧。真可謂“男女老少齊登高,佳節觀景樂陶陶”。轉完城牆,照例要到城下的各寺廟祈禱一番。今天,則更多地是為了觀賞風景名勝與文物古蹟了。

中原地區端陽節到來之際,凡新嫁姑娘之孃家,在節前或節日裡要給男方送草帽、雨傘、扇子、涼蓆等物以備防熱防雨,故端陽節又稱做“送時節”。

遊百病

貴州地區端午風俗。端陽節這天男女老幼都要穿上新衣、帶上食品到外面遊玩一天,並在山間田野採集野花香草,晚上帶回用水煮後洗澡。當地人稱此舉為遊百病或洗百病,並認為這樣做會使一年內吉利平安。

端午面目之四:文化遺產精神家園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

傳統節日是一個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保護傳統節日,就是保護一個民族的“精神家園”,當我們重拾傳統節日的文化記憶時卻發現傳統節日的味道已被商品狂潮淹沒。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在聖誕節,情人節互贈禮物,在必勝客,肯德基慶祝生日很多人卻不知道年畫。糖人,沒聽過嗩吶,不識艾草,菖蒲端午節的放假表明我們國家的文化自覺和對民俗的尊重及保護。也為端午文化的傳承和光大提供了必要的時間和空間。但僅有放假還是不夠的。

搶端午,爭遺產,傳承費思量

之爭——韓國端午勝過中國端午?

端午節源於中國,它是一個民俗的節日也是一個民族的節日,20xx年韓國的“端午江陵祭”被聯合國評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時曾引起國人譁然。

簡單地說就是“彼端午非此端午”。韓國的端午“不吃粽子,不賽龍舟,也不紀念屈原”,不同於中國的端午節,它的出現可以算是東亞“漢字文化圈”一種特有的有趣的文化現象。

韓國的江陵端午祭本身是一種祭祀活動,主要是祭祀地方的保護神和英雄等,還有一些群眾性的娛樂活動。它原名“江陵祭”,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直到1926年,因為其時間是從每年的陰曆四月十五持續到五月初七,與中國的'端午節相近,才更名“江陵端午祭”。中國很少有如此規模群眾性的祭祀活動。

端午節不僅在中國廣泛流傳,而且隨著中國文化對周邊國家影響,陸續傳播到日本、朝鮮、韓國和越南等地。日本的端午很多習俗如吃粽子、喝菖蒲酒、沐菖蒲浴等均和我們一樣。而韓國則發展為以“山神祭”為核心的節日。“江陵端午祭”至今還生機勃勃地傳承著,根本原因在於它所傳遞的文化精神依然紮根於現代民眾的心裡。那些傳統的祭祀儀式、風物遊藝,依然是他們當下生活的一部分,精神和信仰的一部分,彼此朝夕相處,須臾不離。正是民眾的自覺參與,推動著傳統自然地傳承與衍變,生生不息。

之憂——粽子唱“獨角戲”?

令人擔憂的是,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劇烈的社會轉型,讓傳統文化陷入了逐漸失落和呼喚回歸的雙重齒輪中。端午節等全國性民俗節日文化遺產在大都市已經遭到了較大的損害,有的被人為淡化,有的被扭曲變形。年輕一代對傳統節日失去了應有的熱情。

走進大大小小的商場,貨架上琳琅滿目的粽子在提示著人們: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即將到來。很多人知道端午節要吃粽子,但有關端午節的其他風俗,知之甚少。作家馮驥才表示,長久以來,很多人認為節日是吃點好東西,穿些好衣裳。

而每逢傳統節日,精明的商家會挖空心思做文章。端午節,商家們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搶金奪銀”的機會。於是,動輒上百一隻的粽子被生產出來,擺上商場、超市最顯眼的位置。

正是因為人們將一些傳統節日推向市場,民俗變成了賣點。這樣的結果就是使很多文明在某些方面中斷了。

當我們重拾傳統節日的文化記憶時,卻發現傳統節日的味道已被商品狂潮淹沒。越來越多中國人開始在聖誕節、情人節互贈禮物,在必勝客、肯德基慶祝生日,很多人不知道年畫、糖人、沒聽過嗩吶,不識艾草、菖蒲。

之思——全民參與充實端午內涵

節日民俗絕對不是簡單的吃喝穿戴。一個民族的文化光靠幾個人呼籲是沒有用的,它需要整個民族的一種自覺,這種自覺是一種文化精神的自覺。

屈原的傳說很完美地把古代五月份的民俗結合了起來,現在國家將端午節規定為法定假日以後,就應該充實其節日的內涵。怎麼過端午節,有兩個資源可以利用。首先看古人怎麼過端午節,把有意思的東西復活,這些內容在古籍裡有記載。另外就是考察傳統民俗保護得比較好的地方,把他們的做法跟當代社會融合到一塊。

我們可以每年都去發掘端午節的內涵,慢慢積累,最後建成一個比較好的端午節。像韓國的端午祭,當初也衰落得很厲害,後來一些學者進行發掘,弄得影響很大。日韓兩國都是全民參與過端午節,作為端午節的起源地,中國更可以全民參與。除了吃粽子、划龍舟,知識分子和老百姓應當一起努力,借鑑傳統因素創造出一些適合現代生活的過節方式。

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我們要有自己的文化,端午節作為一個重要傳統節日,有利於建立和強化中國人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文化和文明是需要代代相傳的,前輩不說,後輩就不會了解,如果連前輩都稀裡糊塗,再談傳承和發展就成了一種奢求。”

我們的節日作文2

夏天的炎熱,悄悄地退去了,涼爽的秋風,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中秋節!這天下午一放學,我和好朋友陳憶馨和吳雅馨還有我們班的幾十位同學,一起去博餅。來看看我們是怎樣博餅的吧!

我們在塔埔的一家酒樓舉行的活動。我們的獎品有:水筆、羽毛球拍、筆記本、鉛筆盒、遊戲棋……真是琳琅滿目,應有盡有啊!我們決定先從憶馨開始,叮叮噹噹的骰子聲音帶動了節日的氣氛,我們一個接著一個,到了黃楊溶了,她嘴裡嘀咕嘀咕地不停,不曉得在說些什麼。“叮——”在這一聲響下,我們這一桌的同學屏住了呼吸,“哇噻!是對堂哎!”黃楊溶興奮得一邊大喊大叫,一邊手舞足蹈,心裡了開了花!唔,楊溶的手氣可真好呀,要是我也能博到該多好啊!我心想。不一會兒,輪到我了,我用雙手捧起骰子,握在手心,一邊搖骰子,一邊在心裡默唸狀元,然後把骰子投進碗裡。只聽叮的一聲響,四進!一個不錯的獎哦!雖然不是狀元,但是我是這一桌第一個博到四進的。叮,叮,叮,在這美妙的聲音中,一輪接一輪,像小溪水一樣不停留。獎品很快就博完了,我們的狀元是……“哇,是王思凱,好厲害呀!”我們興奮得像小麻雀一樣又叫又跳。一年一度的博餅活動在歡歌笑語之下結束了!

接下來,我們就要開始吃飯囉!服務員姐姐上菜快極了,一個接著一個,幾乎不停留,一會兒的功夫,桌子上擺滿了菜,各式各樣,有竹筍炒大蔥、南瓜餅、魚肉、牛肉、糖醋排骨等等,每一樣菜都很好吃。服務員姐姐一端上菜,我們便蜂擁而上,一眨眼,桌上的食物就被我們一掃而光了。連媽媽都被我驚呆了,無論如何都不肯相信我可以吃下這麼多東西:兩碗米飯,一碗湯,一大碟菜!東西吃完了,活動也結束了。

結束之後,我和周穎哲、陳靜茹還去了許富城家玩,這時我腦子裡突然蹦出一個問題——博餅誰發明的呢?周穎哲、陳靜茹和許富城對這個問題似乎很感興趣,開啟電腦便查起資料來。原來,據說在明朝時期,鄭成功的上司怕鄭成功帶領的士兵們常年在外打仗,有思念家鄉情緒,所以出了一個好辦法,拿一個碗,放六個骰子,再買一些東西,把規則定好,一個叫:“博餅”的遊戲就可以開始了。至今這個小遊戲成為閩南地區過中秋必不可少的活動。

這次博餅不但讓我和同學們感到很快樂,還讓我豐富了知識明白了一個道理:在遊戲的時候我們都要團結友愛,快樂第一,比賽第二;在比賽的時候我們也要友誼第一,比賽第二!

這次博餅讓我們同學的感情更好了,真是一舉兩得啊!

我想大家一想到春節這個詞,想到的一定是穿許多漂亮的衣服,吃好多的零食,貼對聯,放鞭炮。那麼,大人一想到春節這個詞,有事什麼反應呢,我問媽媽,媽媽說他想到的就是可以讓一些很久不回家,在外地工作的人回家團圓。

那麼,你知道春節的來歷和習俗嗎?哈哈,那我就給你說說。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非常凶猛。“年”不經常出來,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出來傷及他人性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柺杖,臂搭袋囊,銀鬚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笑道:婆婆若讓我在你家住一夜,我一定把“年”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她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上山避難去了。半夜時分,“年”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嚇了一跳,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連忙跑了。第二天是正月七年級,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裡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臘燭還發著餘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七年級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你知道了嗎?

金陽暖暖,投射出一室靜謐,輕啟窗簾,鑽進屋裡的風兒,攜來幽幽粽香,又是一年端午節!不由得勾起我的綿綿思緒,似青煙般隨風遠去,飄向那個粽香淡淡,節味濃濃的午後。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輾轉跋涉,父母和我終於來到了位於旅順的奶奶家。新月高懸,天色已晚。一進大門,撲鼻的飯香直衝鼻腔,頓時讓早已飢腸轆轆的我精神一振。例行公事地和迎在門前的爺爺打了聲招呼,我便奔向餐桌,操起筷子,迫不及待地大快朵頤起來。

狼吞虎嚥了好一陣子,吃得我油光滿面。當我把目光從各色美食中“拔”出來時,恰巧瞥見被我忽視了很久的奶奶正滿頭大汗地在廚房中煮著粽子。

升騰的水蒸氣帶著灼熱的溫度撲向她的面頰,額頭上、鼻尖上那細密的水珠也不知是水還是汗,顆顆若鑽石般晶瑩璀璨,在陽光的.映襯下,分外耀眼,縱使有廚房拉門的彩色玻璃的阻隔,仍能刺痛我的雙眼。她的一頭白髮如銀似雪,發著柔柔的光。那光,應是她對兒孫堪比清泉般細膩、無私又源遠流長的愛吧!她滿臉的皺紋是無情歲月留下的痕跡,她微微顫抖的雙手佈滿了老繭。原來奶奶已經這般蒼老,可她現在這般辛苦又是為了誰呢?

想到此,我的雙眸不覺淚光漣漣。忽然,眼前出現一個盛著還冒著熱氣的粽子的白瓷盤,託著它的是一雙瘦削的手。回頭,眸光流轉,竟見奶奶的臉。她慈祥的目光中盈滿無盡的愛意,微笑著說:“嚐嚐吧,奶奶自己包的,燙哈,小點兒口吃!”

我微微頷首,見她枯瘦的手靈巧地剝開粽葉,將瑩白如玉的粽子放入我碗中。霎那間,幽幽粽香沁人心脾。夾下一小塊,再蘸點兒糖,放入口中,淡雅的清香與淺淺的甜蜜縈繞心頭,彌久不散……

“奶奶又捎來粽子了,快來吃呀!”媽媽的召喚將我從回憶中驚醒。望著桌子上一個個翠衣緊裹的粽子,嗅著漸漸氤氳開的淡淡粽香,想象著咬上一口後脣齒間化不開的香,我不禁抿嘴一笑。這般清香甜美、回味悠長的味道,若沒有浸透奶奶滿滿的愛,怎能釀出如此令人難忘的節日的味道呢?

我終於明白:節日的味道,其實是親情的味道;節日的味道,是無論走到哪裡也忘不了的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