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漢語 > 短語詞句

怎樣理解詞語的意思

怎樣理解詞語的意思

聽人講話或閱讀一篇文章,首先要理解他所使用的每一個詞語。理解詞語,主要是理解詞語的意義以及詞語所蘊含的感情。首先我們談談怎樣理解詞語的意義。
一、理解詞語的意義
語言中的任何一個詞語都有它的固定的意義,也就是詞典中所註釋的意義,我們也叫它概念意義或者靜態意義。
把這些詞語組織起來,成為短語或者句子,它們就有了具體意義,也就是語境所賦予的詞語的動態意義。
所謂理解詞語的意義,主要是指理解它在一定語境中的具體意義。詞語的具體意義,很多時候就是它的固定意義,即概念意義;有時則是語境臨時賦予的意義,即臨時意義。
1.概念意義
理解詞語的概念意義,需要聯絡上下文,依據詞語之間的意義關係進行。一般詞語的理解都不難,難在對多義詞語的理解,也就是從多義中選擇出準確的義項。漢語中存在著大量的多義詞,這些詞在詞典中不止一個意義,但是用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則只顯示一個意義,這就需要結合上下文認真加以辨別。1996年全國大學聯考語文試卷中有這樣一題。
①閱讀下列文字,回答後面的問題。
甲:聽說現在中學語文課本里的文言文還有增多的趨勢,我持反對意見。文言文可以學一點,但不要太多,因為我們是反對寫文言文的。為什麼要反對寫文言文呢?首先,現代人要說現代話;其次,文言文不易寫好。為什麼要做這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呢?我說可以教點文言文,但是目的不在於此。我也贊成教點古詩文,因為現在的文風不大好。古人是很講究文字①簡潔、乾淨、利落的,這種文章很可以治治我們現在的文風……
乙:我是主張學習文言文的……我們不能成為民族虛無主義者,全部否定傳統的語言文字②、文學。文言文中的詞彙和文字③表現力等還在不斷豐富現代漢語……
甲和乙的發言中多處使用了“文字”一詞,其中三處加了橫線,對它們的正確理解是:
A.語言運用的風格 B.寫作運用的語言
C.記錄語言的符號 D.連綴成篇的文章
答:“文字①”指
“文字②”指
“文字③”指
這道題考查的就是根據語境選擇義項、理解詞語的意義的能力。這幾個“文字”用的都是它的固定意義,但是由於所處的上下文不同,使用的具體含義也有所不同。“文字①”用“簡潔、乾淨、利落”來形容,應理解為“寫作運用的語言”或“連綴成篇的文章”,這樣才能與下一句“這種文章”相銜接;“文字②”與“語言”相併列,應理解為“記錄語言的符號”才合理。“文字③”與“詞彙”並列,共同修飾“表現力”,應理解為“寫作運用的語言”。
2.臨時意義
理解詞語的臨時意義更離不開語言環境。我們知道,詞語的意義本來是固定的,但是用在一定的上下文中,有些詞語可能會產生一種語境所賦予的新的臨時的意義,離開這個語境,這種臨時的意義就不存在了。臨時意義往往是從這些詞語的固定意義引申出來的。例如:
②長虹飛架之處,昔日的交通梗塞長蛇陣不見了,紅綠燈偃旗息鼓了,人流、汽車流、自行車流自成體系,互不干擾……(劉宗明《北京立交橋》)
③我還想指出,陰山一帶在民族關係緊張的時期是一個戰場,在民族關係緩和時期則是一個重要的文化交流的驛站。(翦伯贊《內蒙訪古》)
例②“偃旗息鼓”,字典上有兩種解釋:①放倒軍旗,停打軍鼓,指祕密行軍,不暴露目標,也指停止戰鬥;②比喻停止批評、攻擊等。但是,這兩種解釋用在這句話中都不合適,因為它的主語是“紅綠燈”。結合上下文,這裡用的大致是“沒有”“停止”的意思:因為有了立交橋,南來北往的人和車各走各的路,不再需要紅綠燈來指揮交通了,所以說“紅綠燈偃旗息鼓了”。這裡用的是它的臨時的比喻義。例③的“驛站”本義是指古代供傳遞政府文書的人中途更換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這裡則引申為文化交流的場所,是語境所賦予的臨時意義。
標籤: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