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漢語 > 語言運用

怎樣開頭、怎樣選擇論據、怎樣論證、怎樣結尾


什麼樣的開頭是好的開頭呢?
我國元代喬夢符說,文章的開頭要像“鳳頭”。這種說法形象地說出好的開頭應具備的兩個特點——短小、漂亮。短小,便於讓讀者瞭解論點或論題,從而把握全文主旨;漂亮,才能吸引讀者。正如明代謝榛所說“起句當如爆竹,驟響易徹。”爆竹之起爆,何等乾脆利落!不可拖泥帶水,拖沓冗長。爆竹是吸引人的,把人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過去,好的文章開頭,也應如此。
那麼,好的開頭究竟有哪些標準呢?
第一,要明。
好的開頭,要一下子讓讀者知道你要說什麼,也就是讓讀者瞭解你的論點或論題。白居易說:“首句標其目”,主張開宗明義。李塗在《文章精義》裡說:“文字起句發意最好。”總之,要讓讀者知道你在談哪方面的問題,開篇知其旨意。
第二,要美。
只有美,才能達到吸引讀者的目的。文章開頭的美,主要指技巧美,如“設懸念”、“用典故”、“引名言”、“擺問題”、“亮靶子”、“反彈法”等等。形式美是內容美的保證,二者相輔相成。切不可低估文章開頭形式美、技巧美的作用,有了這種美,才能先聲奪人,吸引人看你的文章。在這個意義上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
第三,要簡。
簡潔是明朗的保證。有的考生在寫給材料作文時,好把原材料複述一下,這就太羅嗦了。既要從原材料說起,又不能複述原材料,怎麼辦?辦法有兩個:一個是對原材料“一言以蔽之”;另一個是選取原材料中一句有代表性的話,讓讀者知道原材料大致是個什麼意思就行了,千萬不要較多地引述原材料。
下面,介紹一些好的開頭方法。古人云“先規矩而後巧”,有的開頭方法不妨在套用中逐漸掌握,在今後寫作實踐中,“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為了便於記憶,把它凝縮為8個字,再押上韻。這8個字是:
順,逆;引,喻;釋,比;問,記。
下邊分別略作說明。
(一)順
直截了當地擺出觀點
例一:育民國小舉辦游泳訓練班,用科學理論指導學生進行遊泳訓練,取得顯著成績。這,又一次極好地證明了理論對實踐有指導意義這個真理。
例二:60年前的今天,鼓舞全中國人民萬眾一心奮起反擊日寇入侵的,不是別的,正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60年後的今天,鼓舞我們在“四化”道路上高歌猛進,憑實力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還是中華民族不甘落後、積極進取的民族精神。由此,我大聲疾呼:要大力弘揚民族精神!
例三:中學六年的學習生活,給了我許多彌足珍貴的寶貴經驗和深刻教訓,其中之一是:失敗後要不怕失敗,正視失敗,不懈努力,才可反敗為勝。
這種開頭的好處是既簡潔平實,便於掌握,又開宗明義,一語破的。
(二)逆
先論他端,陡然一轉,亮出正論。
例一:我們常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確如此。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如果沒有科學的、正確的理論作指導,那我們的行動將是盲目的,就不能稱之為實踐。
例二:吝嗇,曾被藝術大師巴爾扎克用來形容葛朗臺一類人物,世人不願與之“結緣”。
然而,生活中也有另一種被人不理解而戲稱為“吝嗇鬼”的人,與之“結緣”的,恰恰是有所作為的人。
例如我國文學泰斗茅盾先生,就是一個典型的“吝嗇於己”,即“慷慨於人”的人。
例三:
小姑娘一句“每朵花下面都有刺”的話,使我陷入了沉思。
是的,“每朵花下都有刺。”人生,那是無與倫比的生命之花。但人生又無時無地不存在著煩惱,正如那花下的根尖刺。但有刺又何嘗不是好事呢?對花來說,刺是它的保護神,使花得以防禦外界的侵害。對人來說,苦難是人生的老師,苦去才會甘來。
這種開頭方法的好處是既可巧出新意,又可避免偏頗。
(三)引
引名言打頭。
例一:偉大導師列寧曾說過:“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運動。”
翻開中國的近代史,的確如此。
例二:我用咖啡匙子量走了我的生命。”這是美國詩人艾略特早期詩作中的名言。用它描摹某些習慣的惡毒,這是很恰當的。有些習慣實際就是積久的惰性,它不啻於民眾的鴉片。
例三:宋代理學家朱熹曾有這樣一首詩:“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子講的是他的讀書體驗。拿來一本書,作者的觀點、思想一目瞭然,這就是所謂“清如許”,作者平時不停地讀書、思考、探究,這就是所謂“活水來”。沒有“活水來”就沒有“清如許”,所以,一定要“搞活”。
世事皆如此。
……
這種開頭方法的好處是加強論述的權威性,先聲奪人。
(四)喻
用比喻開頭。
例一:小鳥要飛翔在藍天,需要有一對翅膀;實踐要發揮它的巨大作用,需要理論的指導。理論就是實踐的翅膀。
育民國小舉辦了游泳訓練班,經過一年的訓練,在A縣國小生游泳比賽中獲團體冠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實踐要飛翔,離不開理論這一對翅膀。
例二:茫茫大海上,一船正劈風斬浪而行。目的地:彼岸。靠什麼才能不迷失方向?指南針。
人生征途,遙不可知。人生目標的追求,如何才能不迷路?理論,尤其是科學理論的指導。
例三:一塊磚,一片瓦,微不足道,但是,千塊磚,萬片瓦,就能建起社會主義的巨集偉大廈。一棵樹,微乎其微,但是,千木成林,就能起到吸菸滯塵、防風固沙、美化環境等改變氣候條件的作用。由此,我想到了改變社會風氣這個問題。
這種開頭方法的好處是:藉助形象幫助說理,生動活潑,增強吸引力。
(五)釋
闡釋題目含義破題,引出正論。
例一:“習慣”一詞可謂盡人皆知。小至個人、家庭、村落,大至民族、國家,都有各自的習慣。習,常習也;常習則慣,慣則成自然。自然之理當然無可厚非,對自然之理倘要懷疑甚至於否定,那麼,被斥為“異端邪說”,也是順乎天理人情的了。囿於既定之規,於是就沉默,生活於“雷池”禁區之內不敢越出半步,於是幾百年幾千年,不再創新,不再奮進。這種消極的落後的習慣已成為阻礙華夏進步、中華振興的阻力。
例二:習慣,就是多年形成的行為特點或傾向。
中國人的習慣可不少,既包括行為上的習慣,又包括思想上的習慣。比如說,我們曾習慣於憑本供應副食品,習慣於東西不漲價,習慣於在長工資、升級時論資排輩,習慣於按領導下達的指令去生產商品……
例三:《毀樹容易種樹難》給人以哲理性的啟示,種樹是難啊,要擇樹種,要辛勤培養,才能長成參天大樹。然而對毀樹者來說,卻是一件極容易的事,或者隨意折斷嫩枝,使其不能正常生長,或者在樹幹上予以致命的一刀,即使不死,也得幾經春雨,才能恢復生機。
這種開頭方法的好處是通過詮釋概念來挖掘其深意,明確論述的方向。
(六)比
通過對比來闡明事理。
例一:一個女歌星扭動腰肢在臺上忸怩作態唱上一曲,所得酬金如天女散花一樣從天而至。而一名科技界的女教授,辛苦大半生,累計工資還不及女歌星一曲所得。女教授不會扭動腰肢,她手裡拿的是厚厚的講義。為了表示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人們給她胸前別上鮮花一小朵。
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要不要體現在勞動報酬上,引起了人們的爭論。
例二:一位孔繁森,光芒四射,人們提起他的名字,總是與偉大、光明、進步聯絡在一起。
一位王寶森,臭名昭著,人們提起他的名字,總是與貪婪、黑暗、醜陋聯絡在一起。
兩個人都走完了人生。但一個永存,一個早已被人唾棄。
人生的價值,在兩人的鮮明對比中,不是已經顯現出來了嗎?
例三:一株剛出土的小苗在陽光雨露中茁壯成長,最後成為參天大樹,這在自然界是很平常的事。但假如你把這株小苗放在暗室中,用電風扇猛吹,給它澆墨水,噴農藥,三天之內它要不死,那真是太陽從西邊出來了。為什麼二者之間有這麼大的差別?很明顯,是環境不同造成的。
人也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裡,環境不同,人便不同,這就是古人所說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這種開頭方法的好處是通過對比,幫助人們判斷是非曲直,從而有力地支援論點。
(七)問
通過自問自答,引出觀點或引入議論。
例一:聽到育民國小在A縣舉行的游泳比賽中獲得了團體冠軍之後,我不禁沉思起來。他們為什麼會奪得冠軍?僅僅是因為那裡湖泊多、條件好嗎?恐怕未必。那是為什麼呢?他們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有嚴格的理論指導和紮實的訓練。於是我悟出了一個道理:理論是實踐的指南。
例二:細品某君睡吊床、嚼蘋果的漫畫,頗生感慨。這幅漫畫啟發人們思考,怎樣才是愛孩子?而晚輩該怎樣自強自立?
如果在家長的蔭庇下,孩子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喪失了自強的鬥志,那麼這種“愛”,只能造就庸才。
例三:怎樣看待得與失呢?關鍵要看為什麼得,為什麼失,如果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犧牲一些個人利益,這樣的“失”是值得的。相反,為了追求個人利益,不惜損害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這種“得”的代價,是遭人鄙視和唾罵!
這種開頭方法的好處是引人注意,發人深思。
(八)記
擺出問題或者論據先行。
例一:不知何時,在充滿生氣與活力的校園中,一度興起了“孤獨”熱。於是,再不見三五成群歡笑而過的人群,到處是低頭沉思孤獨徘徊的身影。就連白色的文化衫上,也印上了“別理我,煩著呢”……
諸位“孤獨的朋友”,你恐怕不懂得真正的孤獨,否則,你就不會脫離火熱的生活而去作繭自縛了。
例二:教室裡,一群高中畢業生熱烈地辯論著成才的問題。有的說:“逆境更能成才,如居里夫人、愛迪生……。”有的認為:順境容易成才。有的同學認為,成才的關鍵在於“機遇”。陳景潤如果沒有遇上慧眼識珠的華羅庚,他就成不了大科學家。還有的同學認為只要努力讀書,把書讀好,就能成才。這時,另有一個同學卻舉出汪精衛的例子,說沒有愛國心,書讀得再好,也不能成才。
我認為,他們的說法、認識都具有片面性,只看到事物發展的外部條件,對內因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成才的關鍵在於自己的主觀努力,充分利用外界有利條件,克服不利因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所謂“順境”、“逆境”、“機遇”,都是外因,成才的關鍵在於內因。
例三:
英國哲學家羅素來中國講學的時候,給聽講的莘莘學子出了一道題:2+2=?一時間,全場寂靜,滿座啞然。
其實,這本是一道連國小生也能回答的問題,但聽眾們萬料不到答案會如此簡單,所以竟無一人作答。人們迷信權威,往往喪失自我主張,肩膀上要長著自己的腦袋,放開眼光,運用腦髓,自己來想。
這種開頭方法的好處是生動活潑,吸引讀者。

怎樣開頭、怎樣選擇論據、怎樣論證、怎樣結尾

仰望那棵小樹
單元考試的成績,讓我大跌眼鏡,嚇出了一身冷汗。那個悲慘的分數,讓我一時抬不起頭來,只得長久地沉默和哀傷。可是沮喪並沒有停止它的腳步,期末考試的失利又一次無情地走到我的面前。我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境地,似乎墜入了深淵。我把自己關在小房間裡,任熱淚肆意流淌。一千次地悔過,一千次地失落.一千次地吶喊……所有的過錯都已無法挽回,所有的一切都無法諒解。,
突然,門“吱呀”一聲開了,父親走進來,關切地說:“明天,我和你到郊外走走吧!”說不清楚是什麼原因,我順從地點點頭。
在通往郊外的路途上,我不住向窗外眺望,迴避,迴避,還是迴避。我感到有目光在溫和地注視著我,只是不敢去對接,心中的悵惘、失敗的苦楚,如一幅慘白畫卷掛在眼前,歷歷在目。眼前美好自然之景彷彿也黯然失色,顯得是那樣的蒼白無力。
繼而是一段緩緩地漫步,父親牽著我的手,一如小時候,讓我好感動,只覺得一股暖流流遍全身。我長大了,依舊還要靠年邁的父親手臂提攜,我不敢正眼去看那已有白髮的老爸,生怕他笑話我沒有生存的勇氣和戰勝挫折的信心!
“你看,這棵樹多奇妙啊!”父親指給我看,強烈的好奇心使我抬起頭,立刻就被這種頑強的生命力折服。兩塊岩石之間,一棵小樹正蓬勃地生長著,夾縫之中不僅求得了生存,而且居然還能形成一片綠蔭。父親接著說:“在這麼艱苦的條件下,頑強生長,靠的是一種多麼機敏而又神奇的力量啊!”
仰望那棵樹。讓我看到了希望……
人,總要仰望點什麼,一輪紅日,一彎新月,一片雲朵,一座山峰,一棵古樹……只要能激起你心底的波瀾,哪怕是一絲漣漪。當你仰望時,一股莊嚴神聖的力量,一個崇高的形象,或者一些偉大的詞句就會從你內心湧起……請你以“仰望”為話題,自擬題目寫一篇作文。
[升格思路]
這篇考場作文最大的失誤就在於主旨不鮮明,立意不深刻。文章僅僅寫了小樹的生長的頑強對我的啟示,而沒有寫出通過這一啟示,表現出的我對成功和失敗的認識。文中有的地方描寫不真實,人物的語言脫離生活,顯得虛假,不自然、為了使丈章首尾圓合,開頭還可以適當地予以交代說明,以引起下文,結尾也可以巧妙呼應。
[簡評]修改之文,不僅寫出了“小樹”給我的啟示,還著重交代了我對失敗的反思,以及我努力的方向。原文第3自然段寫自己失敗的情緒和心態,與第1自然段重複,故刪去。還修改了原文中畫線處虛假和不自然的成分,特別是增添了柏樹生存環境的細節描寫,讓人有真實體驗之感。修改之文立意深刻,感情自然,敘述可信,首尾照應,結構完整。
[升格啟示]
2006年會考作文題有很多文題強調立意的深度,思想的高度。只有在立意的深度上下工夫,才能奪得高分。比如:印象(大連市2006年作文試題)、我有一個好習慣(河南省2006年作文試題)、門其實開著(無錫市2006年作文試題)、“為設定目標”(泉州市2006年作文試題)、以“經歷的財富”為話題作文(哈爾濱市2006年作文試題)、以“人要有那麼點精神”為話題作文(蘭州市2006年作文試題)、以“忽略,往往是最重要的”為話題作文(揚州市2096年作文試題)、以“心”為話題作文(徐州市2006年作文試題)等會考作文題,就在設題上作了鮮明的友情提示,只有立意深刻,才能出彩!
1.從深度、廣度兩個方面進行開掘,不能停留在事物表面現象的羅列和描述上。比如寫自我之時就要想到:不僅要寫出自我的個性,而且要反映所在班級以及學校的風貌,最終上升到中學生精神風貌的共性上來。
2.運用拓展法,使中心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寫一件生活小事,同學們不妨步步追問:它為什麼會發生,它的發生與社會風氣有何聯絡,它對我們有何啟示。
3.運用追問法,層層剝筍,透過現象看本質,發掘出事件的意義。在立意時,最好化大為小,以小見大。在符合話題的前提下將選材和立意聚焦到一個小的頗具代表性的方面去思考。
南此可見,寫人就要寫活其個性,折射當代人的共性,敘事就要挖掘出其現實的和長遠的社會意義,寫景就要體現寫作主體的體驗與感悟。

仰望那棵柏樹(改後)
在我的心中,始終有一棵柏樹永遠鮮活頑強。仰望它,便會生出一種向上的力量。
一次單元考試的成績,讓我大跌眼鏡,嚇出了一身冷汗。那個悲慘的分數,讓我一時抬不起頭來。可是沮喪並沒有停止它的腳步,期末考試的失利又一次無情地走到我的面前。我似乎墜人了失敗的深淵,陷入了“自甘墮落”的谷底……我回避家人關切的目光,整日躲在房間裡唉聲嘆氣。
突然,門“吱呀”一聲開了,老爸走進來,關切地說:“明天,跟我到郊外走走吧!”說不清楚是什麼原因,我順從地點點頭。
“你看,這樹多奇妙啊!”老爸指著一棵柏樹欣喜地說。奇妙?好奇心促使低頭走路的我抬頭望去。一棵柏樹長在一塊巨石旁邊,扭曲的枝幹,低矮的個頭,稀疏的枝葉,顯得營養不良,醜陋不堪。更顯眼的是,樹皮上的一個個乾癟刺眼的疙瘩,“它定遭受了很多風吹雨打,樹皮和這塊石頭經常摩擦,面向石頭的那面樹皮都被蹭掉了,留下了這些疙瘩。”老爸也看見了那些疙瘩,“現在它長得比石頭還高.上面的那部分枝幹筆直了,樹皮也完好無損。”的確如老爸所說,它現在正向更好的方向生長,“在這樣的條件下,也能夠生長……”老爸似在自言自語。
是啊,在這樣的條件下,也能夠生長,它的生命力真夠頑強。我望著這棵柏樹,久久沒有說話。我想起了我在考試中的失利,難道我連這棵柏樹也不如?想到這裡,我的心有所觸動……難道我真的輸給了“X、Y、Z”嗎?難道我已經永遠地失去了自我,沒有一點出路嗎?不!我要拾起信念,從頭開始,從失敗的谷底走出來!
我仰望那棵柏樹,生命的枝頭,充滿了無窮的希望……

標籤:論據 結尾 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