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漢語 > 典故

兵不厭詐的典故

典故4.56K

典故指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大家知道兵不厭詐的典故嗎?下面請欣賞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兵不厭詐的典故,歡迎欣賞

兵不厭詐的典故

兵不厭詐的意思

厭:嫌惡;詐:欺騙。作戰時儘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敵人以取得勝利。

兵不厭詐的典故

公元前633年,楚國攻打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救。第二年春天,晉文公派兵攻佔了楚的盟國曹國和衛國,要他們與楚國絕交,才讓他們復國。楚國被激怒了,撤掉對宋國的包圍,來和晉國交戰。兩軍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對陣。 晉文公重耳做公子時,受後母迫害,逃到楚國,受到楚成王的款待。楚成王問重耳以後如何報答,重耳說:“美女、綢緞等等,您都有了,我能給您什麼呢?假如託您的福我能回國執政,萬一遇到兩國發生戰爭,我就撤退三舍(舍為十里)。如果楚國還不能諒解,雙方再交手。”

為了實現當年的諾言,晉文公下令撤退九十里。楚國大將子玉率領楚軍緊逼不捨。 當時,楚國聯合了陳、蔡等國,兵力強;晉國聯合了齊、宋等國,兵力弱。應該怎樣作戰呢?晉文公的舅舅子犯說:“我聽到過這樣的說法:對於注意禮儀的君子,應當多講忠誠和信用,取得對方信任,在你死我活的戰陣之間,不妨多用欺詐的手段迷惑對方。你可以採取欺騙敵軍的辦法。”

晉文公聽從了子犯的策略,首先擊潰由陳、蔡軍隊組成的楚軍右翼,然後主力假裝撤退,引誘楚軍左翼追趕,再以伏兵夾擊。楚軍左翼大敗,中軍也被迫撤退。

兵不厭詐的造句

戰場上講究兵不厭詐,所以將領們會想出各種計策贏取勝利。

作戰不僅要靠勇敢,還要講智謀,所謂兵不厭詐,就是克敵制勝的一個法寶。

古語有云“兵不厭詐”,要想在戰場上克敵制勝,就應該放下尊嚴,不擇手段。

你沒聽過兵不厭詐嗎?不如此,我們怎能掌握先機打敗對方呢?

古人說得好,兵不厭詐,你可要多加提防以免落入對方的陷阱!

兵不厭詐,兵以詐立,欺騙的手法,在兵家是常事。

這是個弱肉強食的世界,兵不厭詐,我們必須利用智謀和經驗去生存。

兵不厭詐,是戰場上出奇制勝的權謀,善於用兵者無不深信此道。

兵不厭詐,似有非有,無時不有,是重要的戰術手段。

你如果想要取勝,就得使點心機,佯輸詐敗以誘敵深入,畢竟兵不厭詐啊!

奧運之兵不厭詐的賽場競技,勝負之間,有時求金心切,有意無意間會有一些正規動作以外的舉動。

選舉有如行兵調將,所謂兵不厭詐,用兵打仗時,各方總不排除用狡詐手段迷惑敵人。

誠信是待人接物應該遵守奉行的,你怎麼可以拿來與兵不厭詐的用兵之道相提並論呢?

正所謂兵不厭詐,英格蘭早前聲言朗尼不會在今仗復出,不過朗尼終在下半場以後備身份上陣。

商場上競爭激烈,兵不厭詐的招數層出不窮。在我們還無法確定從中判斷真假時,切莫輕舉妄動。

對付敵人,有時,我們還要兵不厭詐,我們平時要儘量保持低調和自強不息。

打仗就是要戰勝敵人,兵不厭詐,敵人越罵我們狡猾,越說明我們做得對極了。

他是一個智勇雙全的將領,在帶兵打仗的時候,經常在他身上看到兵不厭詐的身影。

兵不厭詐是一條比較麻煩的計策,因為要返過來複過去地鬥智,非常需要耐心。

所謂兵不厭詐,就是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手段去打倒敵人,不要怕被別人笑話。

俗語有說「兵不厭詐」,我們可要提防對方另有陰謀,還是小心一些好。

這次比賽的選手來自五湖四海,兵不厭詐,在我們不瞭解對方的情況下,一定要小心為妙。

標籤:兵不厭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