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漢語 > 典故

與雞有關的成語典故

典故1.26W

成語故事包涵著我國從古代到現在的大道理大智慧,通過描寫生活的一些簡單的事,讓我們感覺到有趣從而明白需要知道的。下面是小編給大家精心整理的有關雞的成語故事,歡迎大家閱讀,供您參考。

與雞有關的成語典故

雞的成語故事1:

雞犬升天

通常是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是晉代葛洪《神仙傳》中記述的一則故事。

漢代淮南王劉安愛好尋求仙方神術,有個名叫八公的仙翁,傳授給他煉製仙丹的辦法。劉安煉成吃下以後,就在大白天昇天而去。他臨去時,將剩餘的仙藥放在庭院中,雞和狗也吃了,都升上了天,所以雞在天上鳴,狗在雲中叫。“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比喻一個人做了大官,和他有關係的人都跟著得勢;那些依附權勢而升官發財的人也被譏為“淮南雞犬”。

雞的成語故事2:

雞鳴狗盜

這也是戰國時期的故事。

那時的貴族都供養門客。孟嘗君是齊國的貴族,曾經為齊國相,名聲很大,他家的門客當然很多,號稱“食客三千”。三千門客之中,有不少人有各種各樣的本領和才學,為主人服務效勞。有一次,秦國國王昭王請孟嘗君訪問秦都咸陽。孟嘗君到達秦國後,秦國的國相很嫉妒他,勸秦王把他殺掉,以免他在秦國瞭解情況回去後,對秦國不利。

孟嘗君得到這個訊息後很著急,趕緊託人去向秦王的寵妃燕姬求救。燕姬提出條件,要孟嘗君送她一件非常貴重的白狐裘。但孟嘗君只有一件白狐裘,而且已送給秦王了。這時門客中有一個善於偷東西的人,象狗一樣機靈。他在黑夜中潛入秦宮,偷出了那件白狐裘。孟嘗君立刻把它獻給了燕姬。燕姬向秦王求情,秦王答應放走孟嘗君,讓他們回國。

孟嘗君料知秦王事後會後悔,決定立即逃走。逃到函谷關時,正是半夜。關上規定,每天雞鳴以後才能開啟關門讓商旅通過。這時門客中又有一個善於模仿雞叫的人,模仿起雞叫來,如同真雞叫一樣,引起附近村中的雞都叫了。守關的人聽到雞叫,便開啟關門,讓孟嘗君一行人過關,從而逃出了秦國。等到秦王反悔派兵追來時,他們早已離境很遠了。

這兩個雞鳴狗盜的門客,雖然救了主人,但其他的門客仍然瞧不起他們,認為他們既無高深的學問,也無堂皇的風度,只不過略施小技而已。但從當時的實際情況看,如果沒有這兩個略施小技的門客,孟嘗君恐怕要在異鄉做鬼了;而那些自恃學問高深、風度堂皇的人在危急時刻卻一籌莫展,無計可施。相比之下,那兩個雞鳴狗盜的門客倒是不乏應急解危的能力。

後來用“雞鳴狗盜”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

雞的成語故事3:

殺雞焉用牛刀

原話是“割雞焉用牛刀”。從字面上就不難理解,殺牛的刀肯定很大,而宰雞的刀自然是小刀,用殺牛的刀來宰雞豈不是小題大做嗎?這個典故出自儒家的經典之一《論語》。孔子到了魯國的一個小邑武城,他的學生子游,名叫言偃,當時在武城做官。孔子聽到了彈琴唱歌的聲音,他微笑著說,“殺雞何必要用殺牛的刀呢?”意思是說,治理這樣一個小地方,哪裡用得著施行禮樂教育。但想不到子游卻回答說,“從前我聽到老師您說過‘君子學習了禮樂,就會愛人;小人學習了禮樂,就好使喚了’”孔子聽了便說,“學生們,言偃的話是對的,我剛才的話只是和他開個玩笑罷了。”

《論語》中這句話已成為非常大眾化的成語了,引申為辦小事不必浪費大才。

而“殺雞用牛刀”,就是小題大做或者大材小用了。

標籤: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