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漢語 > 語言運用

關於朗誦藝術

關於朗誦藝術

個人形象由聲音開始
常常聽到電臺或電視臺,或新聞報道員,以及語音室朗誦者裡,以其急促含糊的語調做節目和朗誦,碰到類似情形,真是耳根受罪。
小時候,我是收音機迷,那時候的廣播員,說話清澈,句子與句子之間,沒有食字,也沒有拖泥帶水的懶音毛病。
因這問題,我請教過一位播音員,他說當年的播音員,對字正腔圓要求嚴格,因為空中傳播,很講究聲情的表達能力。那裡會像現在的「順口溜」喃喃獨語的講話方式!
舉個簡單例子,當電話傳來一把說話不徐不疾、生動有力的聲音,你自然覺得其人有涵養,有能力。反之說話乏力,或是連珠爆發,火速交待的言談,你和我的反應是;
一.其人必定缺乏信心。
二.其人心浮氣躁。
至於懶音加吐字不清,那更會令形像大打折扣。
糾正這些缺點,一定要下些決心和努力。
真聲、假聲、說話聲
如果朗誦者,聲音侷限於喉嚨部位,當唸到高、低、抑、揚、以及快、慢、頓、挫之音色及情節、很多時候都想當然地把聲音向上提,即用假聲。以假聲表達,在歌唱時用它,還可以為人接受,原因是有音樂襯托,如果在朗誦時候用假聲,當然令人感覺不舒服。
甚麼是假聲?甚麼又是真聲?假聲:當一個人講話的聲音,總是在口腔及喉部為發聲點,出來的聲音又薄又細又緊,遇到需要高聲說話時候,由於缺乏胸腔共鳴聲音「尖」出,甚至會轉了音調,這就是所謂假聲。至於真聲:它的音色充實,打從上愕、鼻腔、胸腔等都互相作出發聲時的空間共鳴和共相運作。
朗誦要自然聲音要明亮
朗誦的意義,不應該侷限於藝術性,它的實際功用是提升言語的清楚與表達能力及洞察力。
不過它的流行及受歡迎程度就並不普及。有些曾經在學生時期參加過朗誦比賽的成年人這樣說:「平情而論,我很怕聽那些音高音低既抑揚又頓挫的朗誦,我覺得很誇張。」
有時觀眾的評語,很值得深入去反思。
如何令朗誦為人接受喜愛,首先具備聲音條件,很多時朗誦者之聲線不足,當遇上情節所需而注入朗誦之聲藝技巧,可是一切語言表達都要從「聲」而出,那麼,在聲量不足而又要貫注情感,很多時會出現不自然及造作,「造聲」的結果,使人聞朗誦而起抗拒之心。
小孩子或青少年的聲音,很容易訓練,過程不要馬上貫注感情或要求聲藝技巧,首先大大方方,自然地朗讀,把聲音鍛練得明亮,才教導如何掌握感情變化,無論任何誦材,在表達過程一定要令人聽得自然舒服,所有美的東西離不開自然,朗誦藝術也應如此。
朗誦與演戲之分
演戲是演員跟演員之間的互相交流,每一個角色都有演員去演繹它,「戲」是一個情節串連下一個情節,每一個情節都是環環緊扣,而演員是要跟每一個角色有默契,於是乎「戲」就是演員之間的合作和互相呼應的表演行為。
朗誦跟演戲不同之處是,朗誦者把一篇詩歌或短篇小品以一個人去演繹多重思想情節和不同的人物和事故,換句話說,朗誦者不能集中一個角色去朗誦一篇內容變化多端的作品,故此朗誦者要加倍努力去捕捉文章的要旨、人物、環境、和情節等。
朗誦的語言藝術美
朗誦不但提高人的言語表達能力,更可以擴闊思維以及提高藝術感覺。要朗誦得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謂千斤唸白四兩唱,曲藝的唸白跟朗誦同樣是用言語感動觀眾。好的朗誦者,他能夠把一個故事、一篇散文、一首詩歌,繪形繪聲繪色的層次有序;把觀眾帶進詩歌中的感情世界。朗誦的表情達意,比舞臺劇的臺詞,難度更高,更富藝術挑戰性。一把聲音要揉合多樣表達藝術元素。
1.音樂美━━快慢、輕重、高低。
2.構圖美━━帶出情境、人物性格以及時間的層次感。
3.感覺美━━豐富的感情是任何藝術的靈魂,唯感情的表達,要處理得恰當,才可以令人信服,才使人對朗誦悠然神往。
標籤:朗誦 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