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漢語 > 語音文字

錯別字的成因及其對策淺探

錯別字的成因及其對策淺探

學生錯別字連篇,是最讓語文老師頭疼又無奈的問題之一。那麼,造成學生錯字的原因何在?筆者在長期教學實踐中研究發現,如下情形值得重視:
一、浮躁好動,注意分散。
現在的孩子生活好,身體健壯,活潑好動,坐不住,心不穩,注意力就特別容易轉移,觀察、感知事物浮光掠影,粗枝大葉,不求準確,這對於學習那些區別細微的漢字十分不利,一不小心就會出錯。比如,常有學生把“已經”寫成“己經”,把“侍從”寫成“待從”,等等。詢問原因,他們都毫不覺察地認為寫的就是那個字。
二、惰性心理,隨意而為。
“識字與寫字”是義務教育語文新課標各學段的重要組成部分。3~4年級“識字與寫字”要求學生“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和“會使用字典、詞典,有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7~9年級“識字與寫字”要求學生“能熟練地使用字典、詞典獨立識字,會用多種檢字方法”。
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習慣懶惰,遇到不會的字詞不查字典辭書,不問老師同學,隨意找一個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結果成了錯別字。調查發現,學生把“深明大義”寫成“深明大意”,把“不可思議”寫成“不可思意(異)”,把“不知怡阿誰”寫成“不知移(貽)阿誰”等等,均屬此類心態使然。
三、抑制作用,心理暗示。
在日常教學中,我還發現一類有趣的現象,有些錯別字的出現,是因為識記前面的字詞對識記和回憶後面的字形成了干擾,或者後面的字詞對保持和回憶前面的字詞產生了干擾,導致了錯誤的發生,這在心理學上分別叫前攝抑制和倒攝抑制。如,學生把“愧疚”寫成“愧”,把“猶豫”寫成“猶”等就是前攝抑制作用,把“儉樸”寫成“檢樸”,準備後寫“抱打不平”,腦子裡想著這個詞,就把前一個詞“報答”寫成了“抱答”等,則是倒攝抑制的作用。
四、媒體影響,潛移默化。
社會由一元文化向多元文化的轉變,使學生成長受到的影響已經遠遠超過學校教育控制力的圈子。影視、網路、流行歌曲、卡通漫畫等娛樂媒體的強勢包圍與薰染,對喜歡新潮的青少年的誘惑力甚至超過課本,語言文字是傳播資訊的重要媒介,於是媒體中的大量錯別字就不可避免的混進學生的大腦中。有一則笑話很形象地揭示了這一問題:
老師指著數學作業本上的錯誤責問小明:“2怎麼寫成0?”
“成語中不是有句‘掩2到0’嗎?”小明振振有詞。
老師聽了哭笑不得:“那叫‘掩耳盜鈴’,你敢亂用!”
小明委屈地說:“電視上都這麼用,為什麼就不許我用?”
老師氣極了,訓斥道:“不動腦子,光長膘!”
小明自嘲:“有啥辦法,俗話說‘笨鳥先肥’嘛!”
老師始覺失態,忙和聲細語問:“你幹嘛老是篡改成語?”
小明據理力爭:“電視廣告詞中不是常有‘牙口無炎’‘無鞋可及’、‘隨心所浴’、‘咳不容緩’嗎?”
老師聽後長嘆一聲,無言以對。
這則笑話雖然多少有些誇張,反映的卻是事實,我們的學生就有受媒體誤導而錯用詞語的,學生讀“韓流”小說(韓國人寫的小說)蔚然成風,有個女生正在看“知‘性’生活系列叢書”《“性”福需要毛毛雨》等,在作文中就誤把自己“興趣廣泛”寫成了“性趣廣泛”,這顯然已不僅僅是寫錯字的問題了。
識字與寫字是一項比較枯燥的學習活動,原本學起來就吃力,對於辨別能力較差的低年級學生,如果在其頭腦尚且還是一張白紙的時候,就形成不良的識字習慣,甚至受到各種媒體的誤導而坐視不管,後果必將是遺患無窮的。
怎麼辦?培養識字興趣、增強識別能力是關鍵,我在教學中滲透了以下方法:
一、溯本源,明真相。
漢字,尤其象形字、指事字和會意字,大都能從造字法上說明其來歷,如果讓學生從根源上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寫而不能那樣寫,就會記得深刻、牢固。學生混淆“書籍”“戶籍”“狼藉”等詞的草字頭和竹子頭,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汗青”寫成“漢青”,我就給學生講“籍”、“汗青”的來歷:漢代以前還沒有發明紙,人們把文字寫在竹片上,用繩子串起來,就成了書和簿冊,所以當初造字時,記錄文字的“書籍”“戶籍”就用了竹子頭;剛採來的竹子是青的,裡面留有大量水分,既不利於書寫,又容易受潮變形腐爛,所記內容不能長久儲存,要用火把竹片烤得冒出水分才行,這就像人出了汗一樣,因此,就用“汗青”來指代史冊。
二、辨形貌,抓規律。
學生記不準字形,問題往往出在形旁上,尤其對於形聲字,這一特點更加鮮明突出。要提高識字能力,就必須緊緊抓住形旁表義的結構規律,以簡馭繁,批量認識漢字,才能大大減少差錯。
比如,講清衣字旁和示字旁的區別,學生就不會混淆“禮、社、祀、祈、禱、神、祖、禍、福、祥”和“襯、衫、初、襖、袒、裕、褐、裸”等字的偏旁。再比如,學生分不清“急躁”、“暴躁”、“煩躁”和“乾燥”、“燥熱”哪個該用足字旁,哪個該用火字旁,老師引導學生比較這幾個詞的特點,學生髮現:人急了往往會手腳不安或跺腳,“急躁”、“暴躁”、“煩躁”都隱含著著急的情緒,與腳的活動有關,應該用足字旁;人或事物缺失水分,感覺乾熱,跟受火烤晒有關,因此“乾燥”、“燥熱”等詞要用火字旁。
三、講故事,提興趣。
學生把“高粱”寫成“高梁”,把“一枕黃粱”寫成“一枕黃梁”,為了分清“粱”和“樑”,我結合邯鄲市的地名“黃粱夢”,給他們講“一枕黃粱”的神話故事。常見學生(甚至老師)把“籃球”寫成“藍球”或者“蘭球”,我就告訴他們“籃球”一詞的來歷:1891年,美國人奈史密斯在美國東北部一所大學任體育教師。美國東北冬天漫長,天氣寒冷,室外娛樂無法開展,無所事事的學生常招惹是非,給校方增添了不少麻煩,學監要求奈史密斯發明一種吸引人、容易玩、可以在室內進行的運動。奈史密斯立起了杆子,把籃子底部挖空,掛在杆子上,縫製了球,制定了比賽規則,教學生向籃筐裡投著玩,所以這種球叫“籃球”。
漢字的創造、流傳以及使用,都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史蹟,如果語文老師注意蒐集這方面的例子,你的詞語教學定會生動活潑起來,學生自然會學得饒有興趣。
四、編歌謠,記誦牢。
形近字“己、已、巳”是很多學生經常混用的,我編成歌訣“己、已、巳,易分清:己字空,已字中,巳字堵死不透風”;區分“戊、戌、戍、戎”,我用一句話“點戍橫戌戊中空,橫若出頭就是戎”就讓學生記牢了;區別“嘔”“謳”“慪”“摳”,我抓形旁特徵編成歌訣:“嘔吐東西從口出,言為心聲謳歌舞,要漚東西水中泡,慪著悶氣心不舒,如果需要摳什麼,不用手來辦法無”,學生們很快清楚了四個字的用法。
歌訣形式符合兒童和青少年的認知心理,我國古代蒙學教材“三、百、千”易於記誦,承傳不衰,就是因了其形式特點的,語文老師要在教學中創造性地繼承這一優秀形式,賦予新的內容,為我所用。
五、識真偽,清垃圾。
針對大眾傳媒的負面影響,我常常敏感地捕捉媒體新詞語的使用動向,同時也關注學生對媒體使用頻率高的詞語的好惡取向,並及時蒐集整理,拿到課堂上來以“看我‘火眼金睛’”等競賽形式讓學生識辨真偽,這種把詞語學習和現實生活結合起來的方法大受學生歡迎,他們踴躍參與。廣告篡改成語成為一大流弊,我就蒐集了這方面的大量例項,利用課前三分鐘搞競賽——
還我成語真面目:你知道下列廣告盜用了哪些成語嗎?
1、箭牌口香糖廣告:一箭如故,一箭鍾情()
2、眼病治療儀廣告:一明驚人()
3、補品廣告:鱉來無恙()
4、治胃藥廣告:無胃不至()
5、飲品廣告:飲以為榮()
6、酒類廣告:天嘗地酒()
7、美食城廣告:食全食美()
8、蛋糕廣告:步步糕升()
9、空調廣告:終生無汗()
10、透明膠帶廣告:無可替帶()
11、網咖廣告:一網情深()
12、鋼琴廣告:琴有獨鍾,一見鐘琴()
13、驅蚊器廣告:默默無蚊()
14、服裝廣告語:衣名驚人()
15、帽子公司廣告:以帽取人()
16、洗衣店廣告:衣衣不捨()
17、洗衣機廣告:閒妻良母()
18、山地車廣告:樂在騎中,騎樂無窮()
19、電熨斗廣告:百衣百順()
20、房產公司廣告:萬室俱備()
21、治結石病廣告:大石化小,小石化了()
22、印表機廣告:百聞不如一鍵,不打不相識()
六、開“診所”,抓平時。
靠語文老師自己發現和糾正錯字,不僅力量微小,而且學生被動接收,收效甚微,要發動學生積極參與。我在教室黑板一側留出一條長欄,設立“錯字診所”,整理作業、作文中隨時發現的錯字,還讓各科代表聯絡任課老師收集作業中的錯字,按學號輪流交給學生訂正,寫在長欄中,這樣效果很好。
綜上所述,錯別字問題,不僅是學生自身行為、習慣、性格等各種素質綜合作用的結果,而且和社會環境影響密切相關,因此,根治錯別字,不能只就錯糾錯,教師一定要嚴格要求學生,正習慣,養性情,同時關注社會用字的負面效應,站在培養人的高度來對待這一問題。在具體方法策略上,語文老師要開動腦筋,多想點子,採用活潑豐富的教學形式,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他們成為糾錯的主人;同時尋求各科老師的配合支援,創造良好的輿論氛圍,讓好行為影響好行為,好習慣感染好習慣,好性格塑造好性格,形成班級小氣候,就一定能最大限度地消滅錯別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