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漢語 > 語音文字

不同語言傳遞資訊速度雷同

不同語言傳遞資訊速度雷同

【美國《科學美國人》月刊4月號報道】題:語速快的人
1998年,語言學家彼得▪羅奇撰文說:“講一些語言的人說話速度飛快,就像機關槍一樣,而另一些語言聽起來緩慢沉重。”幾個月前,研究人員對羅奇觀察到的現象進行了系統性的量化,並對這種現象作出了驚人的解釋。2011年,法國里昂大學的弗朗索瓦▪佩萊格里諾及其同事在美國《語言》季刊上發表了他們對59個人用7種語言大聲朗讀20篇內容相同但翻譯成不同語言的文字的分析結果。他們發現,人們在讀通常被稱為“快語言”的日語和西班牙語時,每秒發出的音節最多。而這組語言中語速“最慢的”是漢語普通話,德語緊隨其後。
事情到這裡還沒有結束。研究人員還將這7種語言與充當任意參照物的第8種語言越南語加以比較,計算出每種語言音節的資訊密度。他們發現,西班牙語每個音節傳達的資訊量較小,僅僅是一整句話意思當中的一個片段。相反,每個漢語普通話音節包含的資訊量要大得多。這很可能是因為漢語普通話音節還包括聲調。結果,西班牙語和漢語普通話向聽者傳達資訊的速度實際上差不多。在所研究的7種語言中,有5種語言的語速和資訊密度存在相關性。因此,研究人員推測,儘管世界各地的語言幹差萬別,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全都以恆定速度傳遞資訊,有可能與人類知覺系統的要求相適應。
上述研究結果可能改變我們對世界語言多樣性的看法。
20世紀50年代,語言學家諾姆▪喬姆斯基提出普遍語法理論,認為儘管各種語吾存在顯著差別,但它們具有共同的抽象結構。這一假說令語言學界感到興奮。然而,事實證明很難找到真正相同的結構。當前的研究表明,語言結構可以幹差萬別,事實也確實如此,只是它們以較為恆定的速度向聽者傳遞資訊。照這樣來看,普遍語法就不再是一個抽象概念,而是人類溝通的關鍵所在,確保說話者以穩定速度向聽者傳達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