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姚檀棟簡介

姚檀棟:夢繫冰川

姚檀棟簡介

開欄的話:10年前,黨和政府為了加快培養跨世紀優秀學術帶頭人,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採取了一項具有遠見卓識的重大措施——設立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10年來,這項基金的成功實踐極大地鼓舞了海內外優秀青年學者為祖國科技事業獻身的熱忱,培養和造就了一批活躍在世界科學前沿的優秀青年科學家。

值此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設立10週年之際,本報從今天起開設“關注青年科學家”專欄,對部分曾獲資助的青年科學家的成長經歷進行報道,敬請關注。

“對冰川一見鍾情”

姚檀棟有個綽號,是個孩子首先叫響的。

那次,他在美國看望他的同窗好友,同窗的女兒叫他“冰人(iceman)”叔叔。當時,姚檀棟愣了一下,很久才回過味來:“冰人”,叫得沒錯啊!自己的前半輩子已經交給冰川和冰芯了,後半輩子恐怕也不會離開了。

姚檀棟不後悔。

“從第一眼看到冰川的那一刻開始,我就被那種壯美和純潔深深征服。”回憶起當年第一次見到冰川的情景,連續工作而略顯疲憊的姚檀棟立刻神采飛揚起來。

那是1975年,在蘭州大學讀書的姚檀棟等一批學生來到了祁連山“七一”冰川考察實習。潔白的冰川逶迤瑰麗,在太陽的照射下熠熠生輝,在自然界壯觀的畫面前,姚檀棟震撼了:“我那時是‘一見鍾情’!”之後的30年,冰川成為姚檀棟生活中唯一的主線。

在被譽為“中國冰川之父”的施雅風先生和著名地理學家李吉均教授指導下,姚檀棟經歷了多年的苦讀。1987年,他來到法國格勒諾貝爾大學冰川與環境地球物理實驗室作博士後,在世界冰芯研究權威、環境泰勒獎得主勞瑞斯教授的指導下,開始投身冰芯研究。

冰芯,是冰川研究中一個新領域,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在北極和南極鑽取的冰芯,找到了揭開全球變化之謎的“新鑰匙”,使冰川研究在當代科學中振作了生命。

姚檀棟如飢似渴地在這個新領域中學習和實驗。一年半後,出色地完成了博士後研究的姚檀棟又來到美國ohio大學伯德極地研究中心,與著名的冰芯專家湯姆森教授一起工作。在那時,他下定決心,要在中國的青藏高原上追尋自己的“冰芯之夢”。

“我的夢在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被稱為“世界第三極”,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中緯度)和海拔高度(平均4.5千米),成為兩極之外科學家們最感興趣的冰芯研究熱點地區。“青藏高原在中國的國土上,對青藏高原冰芯的研究絕不能落在外國人的後面!”懷著這種信念,姚檀棟在異常艱苦的環境下開始了長達15年的研究。

“我永遠也不會忘記,在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給我從事冰芯研究搭起了平臺。”姚檀棟回國後,基金的連續資助幫助他打開了探索之門。到1994年,姚檀棟又與其他48名青年科學家一起,成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的首批受資助者。“這筆錢太寶貴了,不但購置了我們急需的裝置,還直接推動了我們野外考察作業的程序。”

搞地理科學研究,野外考察作業是家常便飯。但是在海拔超過5000米的青藏高原冰川上從事野外作業,艱苦程度卻是常人難以想象的:最低氣溫低於零下40攝氏度,氧氣只有海平面的40%左右,“熱水燒不開,米飯蒸不透,雞蛋煮不熟”……

“冰川事業是一項豪邁的事業,是勇敢者的事業。”導師施雅風先生的話激勵著姚檀棟在惡劣的環境下艱苦奮戰。10多年來,他累計在冰川上工作的時間超過40個月,即使遇到翻車、雪崩等危險事件,也不能阻擋他在青藏高原的每一處冰川上留下自己的足跡。

“嚮往無限風光的險峰”

“基礎研究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急不得。”在這種理念的支撐下,姚檀棟忍住了寂寞,在冰芯研究中逐漸積累,帶領一幫年輕人,在科學探索的征途中“抽絲剝繭”,先後完成了祁連山敦德冰芯研究、西崑崙山古裡雅冰芯研究、喜馬拉雅山達索普冰芯研究、普若崗日冰芯研究、慕士塔格冰芯研究和唐古拉山冬克瑪底冰芯研究。達索普冰芯研究還被評為1997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

姚檀棟和他的研究團隊在冰芯與全球變化、冰川變化與寒區環境研究方面取得了具有國際水平的成果:他們建立了高亞洲地區降水中穩定氧同位素和降水時氣溫關係的定量模型,糾正了西方學者的理論模型推測;以高解析度冰芯記錄闡明瞭青藏高原過去10多萬年來的氣候變化特徵,揭示了過去一系列重大氣候突變事件;以年際變化的解析度揭示了冰芯所記錄的過去2000年來的氣候變化;提出了人類活動對高海拔地區環境汙染的高精度研究結果,發現青藏高原已有7200處受到人類活動的汙染,其汙染源是南亞、東南亞工業排放和海灣戰爭期間油井燃燒產生的煙塵擴散……

在不斷攀登的過程中,姚檀棟先後主持了國家“八五”、“九五”攀登計劃課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規劃、中科院重大課題等20多項科研專案,研究成果分獲國家發明專利、國家自然科學三、四等獎和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他發表論著400多篇(冊),經檢索,被sci(科學引文索引)收錄66篇,被cscd(中國科學核心期刊目錄)收錄143篇。他的研究成果在國內外同行中也有重要影響,多次被邀請在相關國際學術大會作特約報告。他發表的論文被在sci刊物發表的文章引用711次,被在cscd刊物發表的文章引用818次。在1997—2000年度我國科技論文及專著被引用情況統計中,為全國論文及專著被引用頻次最多的20人之一。

“搞地理科學研究,最忌諱的是單打獨鬥,不能像電線杆那樣一個個插在那裡,要形成一個團隊,集體作戰。”在自己迅速成長的過程中,姚檀棟所帶領的“冰芯與寒區環境研究小組”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從當初的幾個人發展成為包括22名青年學者在內的梯隊式研究群體。2001年,這個團隊還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優秀創新研究群體”基金的資助。

面對過去的成就,姚檀棟沒有駐足。就像在希夏邦馬峰海拔7000米處鏖戰60多天、成功鑽取了總計480米長的冰芯後,他所說的那樣:“冰川研究雖然艱苦,但攀登者無所畏懼,總是嚮往無限風光的險峰,總會笑迎新的挑戰。”

作為科技部“基礎研究重大專案前期研究專項”中“慕士塔格科學試驗研究”的首席科學家,他正在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中國西部環境和生態科學”中的重點研究專案。再過幾天,對喜馬拉雅山北麓冰川的考察即將開始,姚檀棟又將背起行囊,踏上新的“尋夢”征途。(趙亞輝)

標籤:姚檀棟